1. 河南省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剛剛拿到,嵩山、雲台山是世界地址公園
洛陽龍門石窟 AAAA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鎮
洛陽白馬寺 AAAA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由官府...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
漢光武陵
漢光武陵原稱原陵,又稱漢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南依邙山,北臨黃河,總佔地約6.6萬平方米。漢光武陵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
地址:河南省洛陽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
http://www.fdays.com/travelguide/SearchResult.asp?SearchType=China&CountryID=1&ProvinceID=14&CityID=&SightTypeID=&KeyWord=&ColumnOn=&OrderBy=&CurPage=1
2. 河洛剪紙文化的背景
河洛剪紙與河洛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已被列入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目。
它是河洛地區普通勞動民俗生活形象化、藝術化的反映,其題材內容大多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不僅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芸芸眾生的生活寫真,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嚮往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剪紙作品有的來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有的取材於戲曲人物、連環畫。
剪得最多的,是人們眼中的大自然,身邊熟悉的事物。而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剪紙,一般都是借物寓意,講究藝術誇張,刻意追求形似和神似,用以表現生活環境和人們熱愛生活的美好情趣。
河洛剪紙藝術的起源與特點
(1) 起源
2006年,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河洛剪紙現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積極創造條件申報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剪紙藝術是千百年來河洛地區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作的、享用的民間習俗和民間技藝。河南鞏義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是民間傳統藝術的沃土。河洛剪紙就是根植於河洛交匯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據專家閻興業先生考證,河洛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分布於鞏義各鎮村,尤以河洛鎮洛口村曹氏家族獨得真傳,四代延續至今。河洛剪紙的直接傳承人有據可查的始於清末,均為女性,或母女相傳,或親戚互傳,言傳身教,如此傳承至曹慧貞,已達四代120多年。曹慧貞與弟子們近三十年全心致力於河洛剪紙的傳承,深耕細作河洛剪紙藝術,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
曹慧貞這份對非遺的"堅守"是難能可貴的,值得點贊,令人敬佩!
(2) 特點
河洛剪紙和其他地區的剪紙相比,同中有異,特點為:一是,民俗烙印濃重;二是,保有黑色遺存;三是,多含吉祥寓意;四是,符號約定俗成。它對於研究河洛文化的歷史發展、本地民風鄉俗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對繪畫、雕塑、印染、圖案設計等其他藝術均有獨特的啟發借鑒意義。它在社會上應用甚廣,可以美化環境,營造喜慶氣氛;可以激發人們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水平;可為現實服務,傳播正能量,擴大當地文化影響力;可供產業開發,促進文化旅遊發展;可收藏,可作饋贈佳品,禮尚往來,促進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2、 河洛剪紙傳承人曹慧貞
曹慧貞女士為河南省鞏義市人,為高級民間藝術師,是河南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剪紙)第四代傳承人。曹慧貞自幼受家庭傳教,在奶奶、母親及民間剪紙高手指導下,從事民間剪紙藝術傳習、實踐。其歷任鞏義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研究員,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剪紙決賽選手,第一、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剪紙大展賽論壇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1) 剪紙藝術作品成就:1980年代初就開始在不同刋物上發表作品,其中, 2002-2003年《鳳凰牡丹》《河洛風情》獲中國文聯評審第一、二屆"華夏風韻剪紙展"銅獎; 2003年《不夜成》《丹陽》《開普亭》《豫化在我心中》獲中國文化促進會剪紙展"銀獎"; 2004年《飛鳳凰》獲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藝術展"優秀獎"; 2005年《老鷹捉小雞》《海的女兒》獲中國對外友協藝術展(紀念安徒生200誕辰剪紙展)優秀獎並被永久收藏在丹麥國安徒生博物館; 2 008年9月《民族花·哈薩克族女孩》獲第四屆國際剪紙藝術展"銅獎"; 2008年10月獲世界民間文藝家協會最高獎-"金飛鷹獎"-分項獎(剪紙)終身成就榮譽稱號。2016年《文化河洛》《馬到成功》獲河南第三屆中原文化博覽會金獎、創意獎。2017年6月《富貴吉祥》獲得全國非遺進校園研討會暨剪紙展覽優秀獎,並入編《童心飛揚》一書,論文《中原地區河洛民俗與剪紙》入編《春花秋實》一書;2018年《河洛人家》《四留余》《富貴留余》獲中國文聯、星河灣杯三個獎項。2019年,參與策劃組織聽爺爺講故事非遺進校園"迎民族盛會·慶七十華誕"民族花·剪紙情百米長卷、助力全國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560米河南剪紙長卷行動,其18幅龍娃中體育競賽項目剪紙作品入選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指定唯一剪紙文創作品燒製成陶瓷杯、明信片、擺台等紀念品亮相民運會。2019年曹慧貞系列郵票在國際上發行,是曹慧貞剪紙藝術達到國際水平的重要標志!
(2) 剪紙藝術理論成就:曹慧貞不但在剪紙實踐中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而在剪紙理論研究上也是碩果累累,早在1994年就在有關雜志上發表《剪紙價值》一文,並被收錄在倪寶成先生主編的《大河風》一書中,20O2年,編著《兒童剪紙》一書,受到社會廣泛好評,並被上千家小學,當成了課外教材。 奠定了河洛剪紙的理論基礎,填補了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嵩山文明研究通訊》發表。
(3) 社會公益活動貢獻:曹慧貞與弟子們近三十年全心致力於非遺剪紙的傳承教育,堅持開展"每周一課"公益講堂,受到社會各界認可。曹慧貞多年來義務在鞏義市文化館講授剪紙技法,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性文化活動,編寫剪紙教材,帶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為傳承民間藝術默默耕耘。
3、 創新
民間藝術不僅需要研究、傳承,更需要探索、創新。曹慧貞的可貴之處既在於其對河洛剪紙的堅守情懷,更在於她的大膽創新!這是筆者特別推崇她的原因。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迎接第十一屆全國民族運動會,鄭州市特別策劃了"剪紙花·民族情"560米民族剪紙長卷活動,共56卷,分別展示出17個民族運動項目以及56個民族的美好生活。從2018年11月開始謀劃、論證、實施,到2019年8月12日最後一卷的精修拍照完成,歷時近9個月,21個學校、3個剪紙工作室、3個文化館近2000人共同參與。560米長卷基本都是由曹慧貞輔導教師們、學生們創作完成的,其中3卷(中中1卷,民族大聯歡2卷)由曹慧貞設計主創、弟子們放樣完成的。該剪紙藝術長卷一經面世,就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曹慧貞於2020年1月30日接到抗擊新冠疫情通知的第一時間,就帶頭並號召剪紙藝人參與捐資捐款活動,又帶領河洛剪紙藝人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時,創作出一組生動有趣的《小龍人抗疫情》系列剪紙,創作出白衣戰士身著防護服,奮戰在一線的動人作品,把白衣戰士捨身疫區的大無畏英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創作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福佑中華》等正能量精品陸續問世,為抗擊新冠疫情提供激勵人心的精神力量,表現出我國"非遺"藝術家參與戰"疫"的精神風貌。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疫"中,"非遺"人沒有缺席!
3. 鞏義魯庄有啥特色
魯庄鎮,古稱桑林鎮,魯義姑庄,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西南,地處省會鄭州與古都洛陽之間,南依中嶽嵩山,北望洛水邙嶺,山水秀麗,人傑地靈。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8公里,總面積93平方公里,65790畝耕地,28000多畝宜林荒山。歷史概況 魯庄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自古至今,魯庄地區出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孕育出了一批政治、軍事、科技方面的人才和著書立說的作家、戲曲家及書畫領域的佼佼者。著名的有戰國時的蘇秦、漢代的桑弘羊、五代時期的桑維翰、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學家嵇含等。在當今的魯庄,從事書法、繪畫和其他文學創作的人才多達七、八百人,被人稱為「魯庄文化現象」。魯庄鎮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較為重要景點有邢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合村滑國古城遺址、蘇秦墓、斜里谷墓、嵇含墓、望月樓、小相村清嘉慶戒煙碑,河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司令部舊址等。 資源概況 魯庄鎮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查明礦產就有17種,其中有工業價值的11種,已開發利用的7種,主要是煤、鐵、鋁、礬土、硫磺、紫砂陶土、黃砂陶土、石灰石等,據有關地質資料查證核明,黃煤儲量2836.9萬噸,鐵礦石4300萬噸,紫砂陶土1.44億噸,黃砂陶土8600萬噸,石灰石10億噸,紅火性石20億噸,這些礦產品品位高,多種礦產共生,構造簡單,易於開采,是魯庄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 交通概況 魯庄鎮交通便利,位於鞏義市西南邊陲,鞏、登、偃三市交界處。南依中嶽嵩山,北望洛北邙嶺和洛川平原相連,土地肥沃。東距省會城市鄭州九十公里,西離古城洛陽四十五公里,南接207國道距名剎少林寺15公里,北通310國道,與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相接,偃師山化----207國道貫穿全境,鞏義至南陽、平頂山、禹州、汝州、登封往返班車途經鎮區。域內村村通柏油路,通車總里程達110公里,物流人流方便。 文化概況 魯庄鎮文化生活豐富,文化教育事業進步明顯,文化市場進一步活躍,歌舞廳、卡拉OK等以及民間藝術不斷進步,其中,小相村的獅舞表演,影響力日益擴大,被譽為「中原第一獅」,並多次代表鞏義市參加省農民文化廟會和農產品博覽會等大型活動開幕式,每年農歷正月十九民間傳統文藝演出時,歷史悠久的傳統節目如獅子、大鼓、龍舞、小犟驢等爭相獻藝,熱鬧非凡,近兩年鎮政府還組織各村籃球賽、文化廣場、送電影下鄉活動。各村都有自己的劇場,大多數村有自己的業余劇團,每年廟會都要唱大戲,鎮政府還不定期舉辦書畫展,都極大豐實了人民群眾生活。 經濟概況 魯庄鎮村級狀況各具特色,全鎮29個行政村,分為魯蘇區、小東趙區、南桑區、曹河區、上山區 、侯一區、侯二區等7個區,每區設立總支書記,各村支部書記為相應區總支委員。各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種養殖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全鎮除邢村外,已全部脫貧,另有10餘個村達到小康村水平。通過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形成了魯庄村的小精鑄、養雞,斜里的冶金粉末,羅彥庄的露地菜,李家溝的彈簧、養豬,後林的冶金粉末、葯材,東庄、趙城的耐材,小相的野菊花、長毛兔 ,四合、桑家溝的養雞,關帝廟的煤礦,虎山坡的電線,東侯的長毛兔,北侯的石榴,南侯的鋁型材、養豬,西侯紡織,安頭養豬等特色經濟。 社會發展 近年來魯庄鎮黨委、政府按照「保持穩定、優化環境、立足資源、多業並舉、拉高坐標、加快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建設「生態農業和文化強鎮」的奮斗目標,團結和帶領全鎮人民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力打造「生態農業、新型工業、品牌文化、平按和諧」新魯庄,努力實現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新跨越。
4. 、被譽為「優秀的人民藝術家」稱號,我省的豫劇大師是什麼
被譽為「優秀的人民藝術家」稱號,我省(河南省)的豫劇大師是常香玉。
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
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常香玉是常派的創始人,有著豐富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純凈的音質、正確的運氣方法、宏大的發聲共鳴、精巧的吐字技術和嫻熟的潤腔手段,唱腔甜美,吐字清晰,表演細膩傳神,規范精到,富有一種陽剛之氣。
常香玉原唱豫西調,屬下五音唱法。後來逐漸融合了祥符調的古樸醇厚、委婉含蓄、俏麗典雅風格,同時,還吸收了曲劇、河北梆子、京劇等諸劇種的元素,形成獨特的「常派」唱腔。例如《花木蘭》中「自那日才改扮喬裝男子」唱段里,用的河南曲劇的音調;《白蛇傳·斷橋》中「恨上來罵法海不如禽獸」唱段里,用的河北梆子的音調;《拷紅》中「尊姑娘穩坐在綉樓以上」唱段里,用的京韻大鼓的音調;《李雙雙》中「我盼你早回來同敘家常」唱段里,用的歌曲五哥放羊的音調;豫劇清唱《攻關》中用的勞動號子音調等等。
5. 誰知道河南鞏義有什麼
鞏義
南邊聳立著巍巍嵩山,北邊奔騰著浩盪的黃河,秀麗的伊洛河懷抱里唱歌,這便是鞏義市的所在。
這里一片古老的土地,考古資料證實,十五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們就在這里生息勞作了。
古來,鞏義市就是中國東西交通的要沖,是兵家常常爭戰的地方。
於是,產生在此或以此地為背景的傳說,不少都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
後異射日、嫦娥奔月處在市西南的訾殿一帶;炎黃會盟築壇沉壁處,位於伊洛河入黃河的神都山上;伊洛河黃河匯合處的洛芮是河出圖洛出書的地方;沙魚溝鄉古洛口的伏羲台是伏羲畫出八卦的地方;湯王不惜焚身求雨的聖地在古桑林魯庄;曹植牧馬芝田,遇見洛神宓妃的地方即在芝田洛河邊。
如果說傳說是虛無飄渺的彩雲,而全市遍布的古老遺跡,則是可以震撼人心的歷史鑒證。分布在市區、鄉鎮的一百多處文物古跡,無不包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穎智慧、辛勤的血汗,無不使華夏後人嘆服。
鞏義市的人文景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八處,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十二處。鞏義市公布和尚未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亦逾百處之多。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皇陵,分布在鞏義市的孝義鎮、芝田鎮、西村鎮、回郭鎮,佔了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昔日,這曾是巍峨壯觀的帝王陵寢。北宋九個皇帝,除欽、徽宗二帝被金人擄俘北國客死他鄉外,其餘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廣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項、哲宗趙煦都葬於此。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的墓,世稱謂"七帝八陵"。
史載:趙匡胤為遷都洛陽,也為鞏義市山川風水所動,即把皇陵定於此地了。從趙匡胤登級第三年始,就開始了興建北宋皇陵,前後共營建了一百六十多年。龐大的帝陵兆城之內,附有皇後墓二十一座,親王、公主、皇子、皇孫、諸王夫人墓一百四十四座,名將勛臣墓八座,另有皇親子孫墓二百餘座。其中包拯墓,寇準墓吸引後人常有憑吊者。
北宋皇陵每陵佔地八百餘畝,包括兆域佔地兩千畝左右。有三部分組成,上官、神城和下官。上官南有鵲台二,中有乳台二,鵲乳台建有樓觀,北有神道和神城接連。神城以高大的陵台為中心,四周建有城牆,並有四個城市樓,四個角樓,另有記載,陵台前陳有獻殿。上官建有官牆,官牆內有五個大型官殿,供守陵軍和祭祀用。後陵亦如此,只是形制小些罷了。
皇陵、後陵及名將勛臣、親王、皇子神道兩側樹立了規模數量不等的石刻儀仗。尤皇陵最為壯觀,望柱、石獅、石象、石羊、石虎、瑞禽、角端、文臣、武將、阿拉伯、印度、中亞諸外國客使、象奴、控馬官,每陵五十八件,無不是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似向遊人述說歷史的風風雨雨。後陵每陵石刻三十四件,體個較皇陵小些。北宋皇陵區內現存石刻近千件,是北宋遺留石刻精品最多的地方,為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實物。
宋陵的地面磚木建築,城、樓、殿、觀皆已與歷史災難共同泯滅去了。可現存的巨大夯土遺址,高大呈覆斗狀的陵台,仍會以一種古老蒼涼的氛圍給人一種歷史的凝重感和美感,它們會告訴遊人許多古老的故事。
搶修保護永定陵和永昭陵工程正在進行,它將以更加生動的面目迎接國內外遊人。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力山石窟寺,是被稱為中國十大石窟,排行第六位的大型石窟之一。這座石窟寺,是拓拔氏建立北魏政權,定都洛陽後首先修建的佛教聖地之一。它位於風景秀麗的伊洛河畔,建在邙山土嶺突兀而出的一片石崖上,景美地奇,北魏、唐代,這座寺院一直為皇帝所重視,不斷拓修,這里居住和尚最多時曾達到過三千人,可見這所寺院之大。石窟寺地面現存大、中、小佛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洞窟五座。它雖比不上雲崗、龍門諸石窟那樣雄偉龐大,但小巧玲瓏,精雕細刻,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的珍品。那瀟灑飄逸的飛天,慈眉善目高鼻樑的佛像,演奏各種民族器樂的樂技,告訴人們古老民族的服飾、舞姿、民族融合初始鮮卑人的面目,中華民族豐富的樂器形態,演奏方法。尤其中國僅存的帝後禮佛圖,那前呼後擁宏大的場景,不能不使人想像到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不能不使人聯想到當時全社會對佛教的虔誠。
建在明末和清代於市區一河之隔的康氏莊院,集古寨堡、民居為一體,巍巍壯觀,青堂瓦舍,錯落有致,遠眺似一幅頗大的民俗畫卷。古建築專家稱,這是我國現存的、典型少有的北方古代民居博物館。這個庄園建築總面積64300平方米,33個庭院,53座樓房,313間。另有平房97間,窯洞73孔。康氏先祖,經營土地,經營運輸、買賣,氣吹似富了起來。於是曾掛過雙千頃牌;於是建起了這些房屋;於是也有了慈禧太後躲八國聯軍由西安歸京,康家捐皇上百萬兩白銀,慈禧太後封他家為康百萬的典故;於是他參與了山東臨沂賑災,山東省民間敬的活財神就有了康百萬的形象。康氏庄園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升為國家級。
從伊洛河朔黃冶往上,是十數里的古陶瓷遺址,其中有著名於世,迄今中國發現最早,規模最大,出土品類最多的大、小黃冶唐三彩遺址,還有中國白瓷最早的產地,白河白瓷遺址。
在伊洛河和黃河交匯處的右側,是河谷切斷的邙山,山嶺上仍有逶迤城牆的殘缺。這便是翟讓、李密率領瓦崗軍曾經攻克的隋朝最大的興洛倉,是他們創下分糧於民史跡的地方。
伊洛河南側的芝田鄉稍柴村廣闊的田野上,地邊地頭,地里,時常出現形狀各異的磨製石器等器物和遺跡,這里就是夏代的都城斟尋遺址了。
還有早已載入歷史課本的漢代冶鐵遺址,就在夾津口鄉鐵生溝村。地面尚存的球墨鑄鐵塊兒,其質量,使我們現在的人也望塵莫及。
地面遺存不再贅述。過去,人們常用鍾靈毓秀一詞形容鞏義市這地方。鞏義市以前稱鞏縣,秦朝開始的稱謂。
也許是巧合,也許真應了鍾靈毓秀的意思。 唐代鞏縣縣令杜甫的曾祖杜依藝,定居鞏縣後,家裡育出了著名詩人杜審言,又培育了一代詩聖杜甫。一九六二年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杜甫被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唐代鞏縣縣令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家裡育出了偉大詩人白居易。
詩聖杜甫就誕生在鞏義市南窯灣村,誕生他的窯洞人稱聖人窯。他幼時,"七月庭院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的院落,現為杜甫故里紀念館。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寫了大量贊頌祖國、同情人民苦難的詩作,最後客死湖南平江縣洞庭湖的一葉小舟之上,暫厝平江,四十三年後,其孫杜嗣業遵祖父遺願,將其骨殖移葬於和故里隔伊洛河相望的邙山嶺上。幾年前,鞏義市有識之士社會集資,已將位於康店鄉邙山嶺上的杜甫陵園修葺一新,蒼松翠柏,亭廊綴點,成了一處旅遊熱點。
晉朝的稽含是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學家,著作《南方草木狀》蜚聲中外,故里即在魯庄鄉的魯庄村。他死後亦葬在魯庄,其墓地亦成了後人憑吊的場所。
鞏義市的人文景觀往往溶於美麗的自然景觀中。在道教聖地老廟山裡,不但以玉仙聖母廟在附近幾省聞名,這里的自然景觀尤使人留戀忘返,現是省級自然風景區--浮戲山雪花洞景區。
這個景區的山,古稱石城山,登高望遠,巍峨參錯的環形山,為一堵壯偉的城牆。若遇雲霧天,登高觀望,眾山頭又若浮游水上的鵝鴨水鳥在嬉戲,極為生動,故人又稱為浮戲山,古代就是自然名勝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的詩篇,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來此山巡遊,封了茶山,人喚作趙封山。
這個景區中,除了玉仙聖母廟這一古跡,另有二十餘座古山寨,可以稱雄北方。古山寨上石砌的城牆纏綿起伏於山峰谷壑中,石砌的城門樓台,寨中的石砌房屋、石磨、石碾,都如一首首古老的歌,向人們敘述著一個個古代發生在這座山中的故事。有考古者認為,這些山寨,早的起於唐代,最晚的也該是清代了。有明代農民起義軍聚義的山寨,也有清代武狀元牛宣躲避戰亂的山寨。考古專家驚訝中原地區竟有如此古寨堡群。這山中還有明代、元代古人採集銀礦的銀洞,銀洞中有刻文可證,銀洞中有古人們留下的工具、器皿可證。
景區中,最為神奇的要數洞穴了。納水洞終日水聲淙淙;老君洞"九層天九層地",忽有大廳又忽縮小,順小洞下循,亦然見大廳,又漸小,此景反復九層,可著人逾萬。在諸多洞穴中,最著名的莫過雪花洞了。雪花洞不同於其它石灰岩形成的溶洞,它是方解石經水溶水蝕漸變的,地質學家認為它已有一億歲之多了,洞內可行進處五百餘米,大廳可容人數千,小洞可幾人同行。洞內石瀑石幔、石鍾乳形態各異,均入美好的故事,又皆色如晶玉、翡翠,燈光射之,輝彩四熠。尤其洞壁上四處布滿雪花狀石,燈光下晶瑩閃亮,使人如入童話世界。這種雪花石在其它洞穴中未有發現,故被地質學家稱為"天下第一雪花洞"。為這洞,景區也被喚作了"浮戲山雪花洞景區"了。
景區中的水也很具特色,趙封山下的小龍池天旱天澇總是清水盈池,不增不減,經上海有關部門化驗鑒定,這是可以和嶗山礦泉相媲美的礦泉水。蜿蜓的玉仙河貫穿景區南北,時爾被擋水壩攔成一個個水塘,山頂俯視,尤如一條銀線串連了一方方明鏡。豬娃潭瀑布等瀑布則如一掛掛銀簾,使人心爽目清。
能造成景區瑰麗氛圍的,莫過於大片大片的南方樹木了。這個景區四周高山,北有一彎曲峽谷通連外域,即是嚴冬,區內溫度仍高外八度以上,加之水氣滋潤,竹林四季翠綠,白檀、黃檀虯枝相連,青藤爬山比高,松柏蒼海蔽日,整個景區綠樹覆率在百分之九十八,山高林密,景區里又形成了耍峪、桃花峪諸清爽宜人、幽谷纏延的小景區。
這里山也竣奇,有不少桂林式山景,雞鳴石、八戒石、夢筆生花峰、箭穿山等等,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正在建設中的洛芮風景區,分布在伊洛河黃河匯合處兩岸。一側依站街鎮杜甫故里為中心,建設杜甫祠、仿唐一條街、小武當山,整修興洛倉。另一側以南河渡鄉邙山頭處神都山為中心,大興綠化,重建炎黃二帝會盟壇、瞻黃亭,整修女媧洞,山腳下整修河王廟,雕塑河圖洛書的故事,洪溝五十萬年前古人類遺址處修建古村落,修理聞名於世的大力山石窟寺和民國時期陝西、安徽、河南三省督軍主席劉雪亞、劉茂恩兄弟的故居。再配植兩岸綠柳,開發河中泛舟娛樂諸項目,使遊人在領略大自然的同時,在這里追朔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還有位於康店周平王時所建東周故城蒼老的城牆,建於黃河岸邊山嶺上的明代興佛寺,位於魯庄鄉的滑國故城遺址、蘇秦墓等等,都頗具引人的魅力。
鞏義市的風光旅遊,還在不斷增添著新的內容。小關鎮的丁煙村,三面環山,過去是個窮困的山村,這些年富裕了,村裡仿古園林式建築毗連,清新宜人。工廠的機器聲,軍樂隊的演奏聲,漾溢著激奮向上的現代氣息。十八里盤山公路纏繞山樑,諸山頭植滿蒼松翠柏,臨村山上,石砌長城式城垛蜿蜓起伏,山上開辟了狩獵場所。山上山下宛然一幅山莊園林景色。在這里可一睹小康村的景象。
鞏義市開發利用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還有許多,國家將鞏義市定為中原旅遊區的重點縣市,和開封、洛陽、鄭州、登封市同列榜名。鞏義市的旅遊資源,為國內外許多專家稱許感慨,稱之為中原的明珠。隨著鞏義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國家、集體、群眾對旅遊業投入的增加,鞏義市未來的景色將會更加迷人,吸引更多的各方來客。
6. 小相獅舞的歷史淵源
中國的獅舞活動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漢代百戲之一的「獅戲」,而漢族民間獅舞的起源也有種種傳說。史載公元446年(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良州刺史檀和之奉命討伐林邑,林邑國王范陽訓練大象軍隊出戰,宋軍大敗。宋軍先鋒官乃振武將軍宋愨,他想獅子是百獸之王,大象也是百獸之一,豈有不怕獅子之理,於是就命將士連夜用布、麻等東西,做成獅頭獅皮,塗上五彩的顏色,每隻由兩名戰士披架,隱伏於草叢之中。大象突然看到這些張著血盆大口,張牙舞爪的獅子竄過來,嚇得扭頭就跑。這時,宋軍亂箭齊發,乘勝追擊,大敗敵兵。從此,舞獅就在軍中流行。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傳到漢族民間。
小相的獅舞活動興起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村中老人相傳,清初即有。或說清初某年,村中「霍亂」流行,死人很多。村人在求醫無門的情況下,自發組織起來,尋求自救,當時漢族民間崇尚迷信,認為「霍亂」是妖魅作祟,因為獅子是稱為「天祿、避邪、神獸」的吉祥之物,於是,大家就用獅子驅病、避邪。
小相村的獅舞,在十九世紀中期前以地攤為主,即在平地以四回斗獅舞蹈,使用器械有大刀、單刀、雙刀、槍、大鐮、三股杈、稍子棍、綉球等。早期藝人的表演情況已不可知。第六代藝人崔鶴鳴是耍頭的名家,他和霍如意(回回)表演的大鐮非常出色,在三月登封中嶽廟會上極負盛名,逼使密縣獅子提前表演不敢與他碰面。因中嶽廟會有各縣社火表演,觀眾更是各方遠近皆有,遂使小相獅子和崔鶴鳴享譽豫西廣大地區。
清末,小相獅子已發展為高台與地攤並重。20世紀20年代,第七代藝人中有崔德標、崔六順、崔丙森、李黑進、李中枝等一批各懷絕技的高手,把小相獅藝推向一個高峰。有一年元宵節在偃師府店鎮表演,有人不服小相獅子水平高,故意出難題,讓其從攔街高架鞦韆橫樑上通過。當時年輕氣盛的李黑進,獨披獅子皮爬上橫梁表演而過,四方觀眾均為之驚心而嘆服。
20世紀30年代,第八代藝人霍樹德、崔德五、李橋、崔贊肓、李宗修、楊金鐸、崔黑子、崔延禮、崔永禎、崔承水等相繼出現,他們各有所長並有創新,是個群星燦爛的時期。崔永禎打破原來板凳架的單調表演,創造出獅子揭板凳等生動活潑變化多端的新套路,贏得各地贊揚,縣城行社特邀他去表演。崔承水是把原來在板凳架上左肩扛凳倒立大膽改為雙臂支撐拿大頂的第一人。
第八代藝人還正當盛年,第九代藝人楊貫一、李雲漢、崔廷宣、崔承緒等就脫穎而出,他們專注地向高台的高難方面努力。受以前在府店過鞦韆橫梁的啟示,結合已有的踩獨條軟索,他們在7米高的架上綁三層凳椅架,前後各斜系兩條相距2尺的粗繩,名曰雙繩架.獅子沿繩上下,借繩彈力作左右甩胯、前甩下吊等各種高難驚險表演。楊貫一等在高架上表演正紅火的時候,第十代藝人於20世紀40年代接踵而起,崔海籌、崔仙舫、崔承亭、崔澤僚、楊錫白等與上代藝人結合,創造出「雙凳雙獅」絕技。這項技藝自它的主創人崔仙舫息影獅壇後,尚無人能繼承,所以稱為絕技。
1950年正月,偃師縣夏侯寺為慶祝窮人翻身,特邀以小相為首的各地13路名獅集中表演競技,盛名之下群英薈萃。又特邀善造巨型鞦韆的巧匠、人稱「活魯班」的鞏縣東庄村(今屬鞏義市魯庄鎮)鞦韆之父李金鼎兄弟領導設計,在曠野搭建了能供13路獅子同時上台表演的「三棚四頂」式高20餘米的可轉動巨型老桿。巨型老桿是在普通約7米的可轉動老桿,7米高的單層獅老桿基礎上創制的,以大圓木為中軸,幾節相接,最下邊有轉動裝置。圍中軸上段搭三層方形平台,四角各搭表演台,頂端中心表演台最高。老桿四面均以兩條大繩牽扯牢,在旋轉中上面13路獅子同時起舞。此次由鞏、偃、洛、登來的13路勁旅同台獻藝,規模非凡氣派空前,引來百里內外數萬觀眾。頂端中心由小相獅子崔仙舫、崔澤僚定位,崔廷宣高擎大紅吉慶條幅。這次盛會傳揚四面八方,是小相獅藝的空前高峰。
繼起的第十一代藝人張西令、李順喜、崔廷才、崔書景、崔豹子和後起的崔西金等,繼承高難表演並加以提高。張西令身體好臂力強,把板凳架頂的摞雙凳上又加一凳,成為三條凳,難度更高。
自抗戰勝利後,小相獅子應邀參加重大活動多起來,皆因其聲名遠播之故;這些活動更使其名聲大振。重大的活動有:1945年「雙十節」鞏縣城慶祝抗戰勝利;1946年為河南省主席劉茂恩母親祝壽;1950年春節偃師夏侯寺慶祝翻身;1959年12月赴甘肅平涼參加文藝匯演(獲一等獎);1976年粉碎「四人幫」赴開封地區慶祝演出;1984年河南省慶祝建國35周年,省電視台播放了小相獅舞的精彩場面;自首屆洛陽牡丹花會開始,多次為花會表演;1983年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河南卷》;1992年6月,小相中學生「小獅子」參加鄭州市首屆青少年藝術節,獲郊縣唯一的一等獎。1991年第十二代藝人李順明、喬佔全等已經興起,歷次活動均是他們和上代藝人共同完成的。
1995年,小相獅舞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藝術村」,這對小相獅舞活動是個巨大的鞭策與鼓勵。1999年,小相獅舞應邀參加了「澳門回歸」慶典展演活動,榮獲金獎。
2005年,小相獅舞應邀參加了河南省第四屆中原文化廟會的民間文藝演出,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和河南省文化遺產搶救領導組、中原文化廟會組委會授予「中原第一獅」稱號。
2006年6月,以小相獅鼓活動為主體的「鞏義市金王獅鼓文化傳播公司」成立。
2007年春,小相獅子又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和河南省文化遺產搶救領導組、中原文化廟會組委會授予「中原獅王」稱號,同時,小相獅舞又被河南省文化廳定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07年5月23日,小相獅舞應邀代表河南省參加中國成都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式演出,贏得56個國家與地區的高度贊揚,榮獲此活動的最高獎「特別獎」。
2007年11月,小相獅舞應邀參加在鄭州舉辦的「亞洲藝術節」在人民公園連演四天,表演了地攤、高台、老桿等,榮獲金獎,載譽而歸。
2008年元月28日,小相獅舞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月6日至22日,應邀代表河南省非遺項目進京展演高空獅藝,震撼京城,被中國民協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展演組委會評為金獎,並授予「中華第一獅」稱號。
7. 河南省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可以說是非遺大省,資源非常豐富。比如太極拳,花木蘭,梁祝等各種傳說,民間美術有年畫,汴綉,燈籠張等,民間音樂有嗩吶,盤鼓等。
8.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一、民間文學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花木蘭傳說(虞城縣)、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平輿縣)、柳毅的傳說(衛輝市)、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
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趙氏孤兒傳說(溫縣)、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平縣、遂平縣、內鄉縣、靈寶市)、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葛天氏傳說(長葛市)、牛郎織女傳說(南陽市)、竹林七賢傳說(修武縣)、帝舜傳說(濮陽縣)。
以上內容參考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榜
9. 河南有什麼藝術
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豫劇、洛陽宮燈、河洛大鼓等。
1、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於河南省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艷麗。
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又稱大鼓,是河南省開封市特有的一種傳統鼓樂表演藝術。
開封盤鼓由眾多人組成規模大小不一的鼓隊,鼓隊成員有的擊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擊大鑔、馬鑼等銅器,在「令旗」的指揮下,邊演奏著各種復雜的鼓點,一邊列隊行進在節日的街頭、廣場。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3、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4、洛陽宮燈
洛陽宮燈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品,元宵佳節常見的裝飾品。品種繁多,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等。
尤以紅紗燈最為有名。其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如,易於保存。既可用於喜慶飾品,點綴昇平;又可作藝術宣傳,表彰新風。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5、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俗稱「說書」,河南傳統地方曲種之一。
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
其演唱藝術形式有十一種詞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劉公案》、《雙打擂》、《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等。
河洛大鼓發源於河南偃師,興於鞏義,流行於洛陽、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2。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仙鎮木版年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封盤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洛大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宮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