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考《美學》重要知識點:審美活動
重點解析
1.審美需要、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等構成的動力機制建築了審美活動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審美需要:就是指人作為一種有生命、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所內在具有的,渴望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實現自己、肯定自己,並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發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新的充實和新的顯現。審美需要具有的兩個顯著特徵:首先,審美需要是人所獨有的一種具有內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於人的生命活動本身的獨特性質;其次,從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區別和聯系的角度看,審美需要屬於人的一種高級的精神追求,而不僅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審美理想:是主體心目中關於完善的美的觀念,是主體通過想像在頭腦中構造出來的理想形態的美。審美理想在審美活動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審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主體對於審美對象的選擇以及所做出的審美判斷,具有導向性、規范性的作用;其次,審美理想作為一種人生修養,直接使審美活動成為主體人生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3)審美趣味:是個人在審美活動和審美評價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愛好和傾向。能力或鑒賞力是審美趣味的內在方面,而興趣和品位則是審美趣味的外在表現。審美趣味呈現的兩方面的特徵:首先,審美趣味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其次,影響主體審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臨的後天因素或社會條件。審美趣味的這兩重性決定了我們在承認其個體性的同時,還必須注意防止那種把審美趣味相對化的觀點。判斷一種審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標准:首先,必須把審美趣味聯系於具體的審美對象,看看依據這種趣味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充分反映了審美對象的客觀特點;其次,審美趣味作為主體審美心理結構的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體審美理想的制約,以此可以判斷審美趣味的好壞高下。
2.審美活動的基本性質和特殊性。
審美活動不僅是一種獨立存在著的人類活動,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種整體性的、以心靈感知和情感體驗為表現的內在生命活動和獨特精神活動,具有更為鮮明的主體性和更為充分的個性化特徵。審美活動的特殊性體現在下面四方面:
(1)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從根本上說,審美活動是人與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一種符合人性尊嚴,也最能體現人的本真價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動。
(2)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審美是一種最具個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動,它所建構的是一個具有獨特生命意味的詩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現實功能和物質需求的一種自由的心靈體驗。
(3)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所謂審美活動無功利,是說審美活動並不以某一有限目的為目的,相反它還必須以擺脫直接功利目的為前提,審美活動指向一種整體的、根本的功利性,這就是它把人向著完整的自由存在狀態提升。
(4)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所謂自律性,是指審美活動本身就是一個自身完滿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謂審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審美活動並不是一個封閉孤立、與世隔絕的世界。首先,審美活動從根本上受到物質實踐的決定和制約,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人的審美對象的范圍,決定著藝術作品的物質媒介,也決定著人的審美需要與審美能力;其次,物質生產勞動所達到的歷史水準以及在生產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特點,還會通過各種社會中介因素最終滲透到審美活動的具體內容中,並決定著審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種審美形態的歷史性生產和演變,實質上不過是人的現實境遇、生存狀態以及理想追求在歷史中不斷發展的一種審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說,審美的自覺程度和廣闊程度就是人豐富的內在本性在現實中不斷生成和在范圍上不斷擴大的一種人化的尺度。
3.審美活動的價值內涵
(1)審美活動是一種價值活動。審美活動本身所展開的就是一個屬人的世界,並且因此這個世界也僅僅只為人才存在。不管審美活動所指涉的具體對象之間有多大的區別和差異,然而這些對象之進入審美的世界,卻無不關系著人。這些對象一旦進入審美的領域就成為人的對象化和對象化的人,成為人對自己本質力量的充分確證和肯定。因此審美活動由於體現著人生價值而具有價值性。
(2)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首先,都表現為以主體為根據、為目的、為趨向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客體自身的屬性成為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主體的需要則是客體自身屬性的價值確證。因此,審美活動的展開,既是客體對象被人化、內在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審美需要的對象化、現實化的過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刻制約,並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3)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的特殊性。首先,審美活動所追求的是能滿足人的心靈需要的精神價值,主體主要運用自己的審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並進行情感體驗;其次,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從日常操勞著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深蘊著生命意義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啟迪人領悟人生真諦,並激勵人不斷去創造自己生活意義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
(4)審美活動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審美活動中的存在方式不同於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於在異化活動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於人的現實存在,它是一種應然的存在方式。
4.審美主體與對象只存在於審美活動中
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對象的存在提供了現實依據。這是因為:
首先,美並不是先於人而存在的一種東西,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審美活動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種特殊價值;其次,只有在主客體關系中才能把握審美主體的性質;再次,就審美而言,正是人的對象化活動,建構起現實的審美對象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主體,確定了主客體間審美關系的規定性。總之,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審美活動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相互激盪的矛盾運動過程。
5.審美主體的存在狀態
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這就決定了主體在審美中主要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謂人在審美中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審美活動中,人主要發揮自己精神性的本質力量,人是通過精神性的勞動在從精神上佔有對象的過程中來確證自己的現實存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徵主要體現在驚異、體驗和澄明三個基本環節及其起伏運動的狀態中。(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徵)
①驚異:從日常生活中的躍出。審美驚異就是人在一定的現實境遇中由於與客體對象的直接契合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迥異於日常生活經驗的特殊心境,既表現為客體對主體的召喚,也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嚮往。
②體驗:沉浸在與對象直接的相處中。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於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盪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審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與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與世界之間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開,從而使主體進入一種光明無蔽的澄明之境,一種最高的生存狀態。
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於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盪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
6.審美對象的生成與顯現
(1)審美對象自身的客觀條件
審美對象的物質因素主要是指具體事物的色彩、線條、形狀、音響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屬性,這是由審美活動根本上是一種精神觀照活動所決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種審美條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質料之一,其審美意義主要表現在表情性和象徵性兩個方面。所謂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喚起人的某種感覺和情感;所謂象徵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於傳統習慣,某種色彩與某種特定內容形成較為固定的聯系,從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義。
2)線條:與色彩不同,線條不是一種現成存在著的直接物體,而是人們在時間中對物體外形所做的一種抽象,在這種抽象中,線條被賦予了某種觀念意義,從而成為造型藝術的一種特殊語匯。
3)形狀:事物都以一定形狀在空間中存在著,形狀使得事物獲得一種具體可感性,它不僅構成事物的輪廓,是一切審美對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層次,而且它自身還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審美對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形式規律是多樣統一。所謂多樣,是指審美對象的整體中所包含的各個物質因素在形式上的區別與聯系;所謂統一,則是指審美對象各個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質因素在整體中彼此關聯、呼應、襯托、映照,從而有機融合的內在關系。「多樣統一」也就是寓多於一,在豐富多彩的表現中保持著內在血脈的一致性。
(2)審美條件向審美對象的現實轉化
具備審美價值的事物首先必須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個具有實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個客觀事物只有當它與特定的主體相聯系,並實際地處在一定的活動中時,它才獲得了作為某種具體對象的現實規定性。審美價值屬性只是為審美對象提供了一種可能實現的條件,而只有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這種可能性才能化為具體的現實性。審美對象只是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才現實地生成並顯現出來的。審美活動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僅使事物對象的審美價值充分綻露出來,而且把一個活的充盈著生命的真實世界也即審美對象向人拓展出來,獲得現實的存在。
(3)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
審美對象之所以不同於一般活動的對象,根本上就在於它具有非實體性與開放性的特徵。
1)非實體性:審美對象不僅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它只是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相互滲透從而熔鑄成的一種獨特意象,審美對象就在於審美主體對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屬性的客觀事物獨特的觀照和體驗中。審美對象之所以會具有非實在性,是因為審美活動並不是一種單純的靜觀,而是一種積極的建構過程,這既是外在事物從實向虛的能動轉化過程,也是審美主體內在的本質力量充分對象化的過程,審美對象因此變成一種主客觀統一的新的精神客體。
2)開放性:即審美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審美對象既是有限的、確定的,但又具有無限性和不確定性。審美對象的無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個體的存在中,審美對象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就根源於它那既與過去溝通又向未來開放的生成性的結構之中。
7.審美發生的特殊標志(原始審美意識的出現是審美活動發生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請說明原始審美意識的發生過程)
判斷審美活動業已發生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應是原始審美意識的出現。審美意識與審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只有當審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識到,並轉化成一種自覺的精神追求時,它才真正構成推動審美發生的一種積極的力量,審美需要是審美意識的內在驅動力,而審美意識則是審美需要的心理表現。
概括地說,所謂審美意識,就是指人對自身審美需要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及二者之間所構成的審美價值關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審美願望、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內容。對於真正人類意識的產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類的遠古祖先開始使用和製造工具的生產勞動活動,它開始把動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為一種觀念形式,從而最終使人的活動具有了自覺的目的性特徵,它是人類意識發生的根本條件和顯著標志。
原始意識的主要特徵:
(1)原始意識在具體中包含著抽象性。
(2)原始意識在蒙昧性中滲透著真實性。
(3)原始意識在神秘性中凝聚著創造性。
原始意識之中的抽象性、真實性、創造性就是構成審美意識的基本因素,當這些意識逐漸分化出來之後,就可能誕生審美意識。審美意識從人的一般意識中分化的過程,就是人的審美需要從人的實用需要中分離出來的過程,也即是人類逐漸超越自發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會生活的層次並賦予其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的過程。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展促成了這一過程的轉化。
引言
我國動畫以及動畫設計來自於國外,它的作品在各個領域中很好的展示出它的應用價值主要在於應用了美學原理。最初,我國的動畫設計是來自於日本、美國、英國等,開始的動畫設計主要在於影片的內容,而不是很注重它的美學設計應用。如今,動畫設計非常的注重美學設計。美是需要各種各樣的渠道來傳播的,只有多元的媒介才能保證美的發展,動畫片媒介的這種繪畫的特性是一種特別的傳達美的方式,正是它這種本身不具有等同於現實生活中失誤形象的特別之處,為美的傳播帶來了新的契機。它是一種新穎的形式,以一種新的方式帶給人們更多的美的享受。美學運用於影視動畫的方方面面:題材、意境、畫面、人物造型、色彩等,這些東西的設計前提其實就是如何給人美的感受。
1.動畫影視內容中的美學體現
動畫中的主要內容在於它的題材新穎、以及觀眾的愛好程度等。題材內容的選擇絕取決於它的美學色彩、畫質清晰等問題。動畫中的美學設計主要是涉及到動畫中的幻想空間,這樣才能夠把動畫的內容中的題材得以完美的應用。題材上的美學應用其實是方方面面的,題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種美的表達,它的吸引力之處正是美學應用的所在之處。動畫藝術是賦予生命的藝術,它讓原本由線條、塊面、色彩等構成的無生命的虛構角色,通過藝術和技術的加工,展現給觀眾一個擁有鮮明個性、行動靈活、表情誇張、語言生動的真實的血肉之軀。通俗地說,虛擬動畫角色就是動畫藝術中的演員,它們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按照戲劇結構的安排用專業的表演為觀眾演繹出一個雖然虛幻卻真情實感、撼動人心的世界。
2.動畫設計中的視覺美學體現
2.1 畫面中的美學
畫面中的美學往往是要結合媒體內容而設計的,它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動畫影片視覺效果的應用完美的結合。視覺效果佳,也代表著美學應用的非常的好,它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在於畫質的體現程度。動畫僅僅依靠畫面是不行的,還需要各種拍攝技法的合理運用。影視動畫是通過鏡頭的轉換來實現空間感的,在題材選定好的時候,就首先應該考慮到攝影機鏡頭的運動和鏡頭的剪輯。動畫設計的視覺美學語言從屬性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動"的內容,這是指它作為一種"活動影像",能夠表現在連續時空中的動作和狀態。其中包括"動"的規律、"動"的技巧、性格、趣味等等,需要通過時間的展示向觀眾傳達角色要表現的情緒。另一部分是"畫",這是指它的繪畫性或人工製作,區別於一般"實拍"的影視圖像。在動畫中,各種視覺元素不是簡單的堆積,不是對一個特殊的攝影機角度、一個巧妙的移動鏡頭或者吊臂鏡頭本身的簡單追求,而應該是出於整體的視覺價值的考慮,將"動"與"畫"完美結合。因此,在動畫中,視覺語言的審美優劣會直接影響最終作品的視聽效果、節奏韻律、畫面美感等。
2.2 造型中的美學
動畫中的造型主要是體現在它的設計,也體現在美學的應用,它的審美效果在於對動畫影視設計的效果程度。動畫人物的塑造也體現出了動畫人物性格的完美結合,它通過人物故事的情節展現出美學中的造型藝術美。角色的體現在動畫中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它的藝術價值很體現出動畫的個性藝術特徵。動畫角色的結構比例、五官設計以及服飾的設計都離不開美學的指導。《千與千尋》中的主角千尋的設計可謂就是准確到位、深入人心。這個角色的設計非常接近於現實生活,純真善良,可以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千尋就是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孩子,她簡單、純朴、自然,用她善良的本性感染著身邊的人。這個形象的設計可謂是非常成功的。
2.3 色彩中的美學
動畫中的色彩跟美學息息相關,色彩的體現也體現出動畫的質量存在著很大的聯系。色彩的設計美,是當代社會動畫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的生活習慣往往會把顏色當著一種生活的重要內容,好的色彩給人們帶來愉快的感受。無論是什麼角色,以及什麼動畫的內容,都離不開色彩美的展現。人們對主觀色彩的感受和解讀,自然會反映到動畫設計之中,這就是我們對動畫場景色彩應用的關鍵所在。色彩運用得自然與否,也是對整個動畫作品的畫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動畫作品中色彩的設計也要和它所處的環境相一致,在色彩鮮明的基礎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時尚流行元素,這也是色彩對美最好的表達。
綜上所述,美學可以說是滲透在影視動畫的方方面面,動畫作品就是將文字媒介轉移到了影像媒介之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想要傳達的內容貫穿進去,讓人們得以從一個新的高度探索它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得到了新的娛樂體驗和美感。
3.動畫設計的意境美學
動畫設計離不開美學塑造的意境,動畫也離不開抒情作品的分析與體現。動畫設計不僅僅在於內容的豐富,還在於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上述都是體現出動畫內容的價值以及體現出藝術作品的審美內涵。動畫創作者創造虛擬動畫藝術,就是以虛擬性的動態影像和誇張性的敘事場景將人們的心緒和意識帶入一種奇特的審美情景之中,產生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它能夠創造出人類的視覺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現象,甚至擬造出另外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在這種與原有視覺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中,增強了動畫受眾的好奇心與欣賞慾望,並使其審美想像力得到自由的發揮,迅速地融入到動畫影片的藝術氛圍之中,構成審美意境。動畫,可以使生活在工業化社會中的人們在獲得視覺沖擊力的同時,復甦人類的原始記憶,重溫童年時代的夢想與異念,從而感受到無比強烈的精神震撼力。
㈡ 美術作品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美術作品有哪幾種形式
構圖的英語詞為compossition,意為組合構成。在美術創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質空間上,安排和處理審美客體的位置和關系,把個別或局部的想像組合成整體的藝術作品,以表現構思中預想的形象與審美效果。構圖是藝術傳達的第一步,也是對構思的檢驗和修正。一般來說,構圖涉及多種形式法則,是繪畫藝術的基礎,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或布局,被認為是「畫之總要」,極受重視。 意境,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鏡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民主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一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二者的有機聯系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為此,傳統美學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摩,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 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鏡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鏡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這一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是欣賞的依據。繪畫是通過塑造直觀的、具體的藝術形象構成意境的,為了克服造型藝術由於瞬間性和靜態感而帶來的局限性,畫家往往通過富有啟導性和鄉鎮性的藝術語言與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虛實處理、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時空鏡象而採取的表現手法。這些手法一方面使畫家在意鏡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打破了特定失控中客觀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蘊涵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意鏡的最終構成,是由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的。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百里之勢濃縮於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於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正是由這種面到點的創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使作品中的意鏡得以展現出來,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鏡之美。 情與景是構成意鏡的基本因素,但意鏡中的情須是蘊理之情,是特定時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僅僅是一般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包括著能夠出動人們情懷,引起生活回憶的場合、環境、人物和事件,這樣才能使作品的意鏡在欣賞過程中得到社會心理上的認同和感情上的共鳴。 美術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是內容的物質化的體現,因此形式應該從屬於准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這一要求。但是,形式也因為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味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馬克思曾經論述過,人類只有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才能培養出「一種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這也就說明,形式美是能夠被人們感受到的。這里所說的形式美,是美的一種表現形態,它有著特定的含義,這主要是指美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性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規律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在藝術史上,美術家們通過長期的創造實踐,探索出了一些相對不變的形式美的法則,這些法則都是事物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在美術形式上的體現,因此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著能為人所把握的生理、心理基礎。下面就分別列舉並結合一些實例作些簡要的解釋。 變化與統一:在這里,變化也就是多樣,所以也稱多樣與統一。事物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和富有變化的統一整體,在美術作品中,個別形象和形式要素、語言的多樣化,可以極大地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是這些變化又必須達到高度統一,使其統一於一個中心的形象或主體的部分,這樣才能構成一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在達·芬奇的名作《最後的晚餐》中,十二個門徒的姿態和表情均不相同,極富變化,然而畫家把他們三人一組地分置於耶穌兩邊,使處於明亮背景前的耶穌對統一畫面發揮統攝作用,室內建築的透視線又進一步加強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體統一的視覺效果。又如《清明上河圖》的虹橋一段,畫面以客船過橋為中心,橋上下及兩岸的各色人物,都為這一情節所吸引,由此而構成多樣統一的熱鬧而緊張的生動場面。雕塑作品中如希臘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女神的頭、胸、腰、胯和腿,都形成自然而微妙的方向變化,而作為整體,這些部分又統一於女神那呈反S形的人體中軸線,從而構成一種富有魅力的優美、高雅的身姿。這些作品都是體現多樣統一的形式美的典範作品。對比與和諧:對比就是應用變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對立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強烈。美術形式中的對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調、疏密、虛實、開合等,都可以形成對比。和諧就是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種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調和的配比關系。和對比一樣,和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林風眠的《靜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壺和水平的魚、黑與白、背景上的橙與綠,都存在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然而由於黑白在畫中起主導作用,畫面仍是和諧的。而潘天壽的《水仙》由於花叢方向與造型而使整體形式非常和諧,然而在花叢大小、位置、葉的交插及題字上又稍有變化。因此在美術作品中,對比與和諧,常常是某一方面居於主導的地位。比例與尺度:美術作品的形式結構和藝術形象中都包含著一種內在的抽象關系,就是比例和尺度。比例中包含著數學的秩序,美的人體具有某種比例,在古代希臘就被發現並作為美的規范。古希臘前期人體比例規范被確定為7個頭長,到後期又確定為8個頭長。同時,幾何學中的黃金分割又被認為是美的比例運用到美術創作中。如希臘雕刻《持矛者》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臘建築《帕特農神廟》的建築平面與正立面的長、寬之比,都是接近黃金比的。法國古典主義畫家達維特的《薩平婦女》的構圖,也是按黃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位置的。這里所說的尺度,並不是度量上常說的尺寸,從美學意義講,尺度就是標准、規范,其中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和美的規律的意思。例如建築設計的原則就是要適應人的生活起居與審美的需要,人體的比例、畫面的安排都要有一個適當的標准,就是符合美的規律的尺度。對稱與均衡:對稱是指整體的各部分依實際的或假想的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應關系,它具有穩定與統一的美感。其中完全等量、等形的對稱又稱為均齊,具有很強的整齊感與秩序感,如貴州的《蠟染頭巾》。並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對稱,如馬蒂斯的《藍衣婦女》,是一種帶有變化成分的對稱,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穩重端莊,又自然生動。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軸線或支點兩側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穩定、平衡就是均衡。如王雪濤的《牡丹》,右上方的花與左下方的枝葉就是依中間的重力支點形成均衡的。馬蒂斯的《靜物》中,右邊的盆花與左邊的大塊襯布構成均衡。均衡的法則使作品形式於穩定中更富於變化,因而顯得活潑生動。
節奏與韻律:節奏本來是表示時間上有秩序的連續重現,如音樂和舞蹈的節拍和節奏。在美術中,它指一些形態要素的有條理的反復、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就會產生節奏感。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正立面的那些直線、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變化的節奏。韻律的原意也是指聲韻上的律動。在美術中,韻律是指動勢或氣韻的有秩序的反復,其中包含著近似因素或對比因素的交替、重復,在和諧、統一中包含著更富變化的反復。如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中的波狀線與曲線所構成的沖浪形象,就充滿強烈的韻律感。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是西方古典油畫中富於韻律感的典範名作,我們的視線可以從位於前景的衣著華麗的教皇開始,他右臂下垂的長袖連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們仰首注視的姿態又把我們的視線引向位於明亮背景前的聖母,他的披巾和長袍構成優美的反S形,飄起的下襟連到聖女身上,最後又達到背後綠色的帷幔。在所有這些和諧的曲線中,蘊藏著極為復雜而完美的韻律美。
㈢ 美學的派系及其代表人物各是什麼
1、第一種,主觀論,以呂熒和高爾泰為代表。
他們主張,客觀事物美不美全在於主體的主觀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覺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覺到的就不存在。所以,這一派是以主觀感覺來判斷美的。就其優點來說,強調了在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就其缺點來說,由於過於強調個人的感覺,使得審美失去了統一的標准,走向了相對主義。
2、第二種,客觀論。以蔡儀為代表
他們認為,美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首先,美在於客觀事物本身,與人的主觀願望和情感無關。其二,客觀事物的美在於其典型性。所謂典型性,指能在個別性中反映出種類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對客觀美的反應。
其三,美是永恆的,它既不被歷史所改變,也不被人的主觀情感所動搖。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變美。這一派鮮明地堅持了唯物論的反映論觀點,但也遇到不少理論困境將美看作與人無關,這顯然是不對的,美本來就是與人相關的一種價值。再者,典型的東西也並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癩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麼美。
3、第三種,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派。
首先在美學觀點上,他認為,美既不單純在主觀,也不單純在客觀,而在於主觀與客觀的結合:「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繫上面。」為了論證這一理論,他還引用了蘇軾的《琴》詩作為證明:「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前兩種學說的偏執,而且朱光潛後來對主客觀統一論作出了進一步的修改,使其帶有了不少實踐論色彩。
4、第四種,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派」。
李澤厚對美的認識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於美的誕生,他認為,人類的勞動實踐才是美得以產生的根源。正是在勞動實踐中,人類的本質力量得以對象化,而對象也得以人化,從而產生了美的產品。
第二,在美的發展問題上,李澤厚提出了「積淀說」美的形成和發展看成是歷史積淀的過程,認為美的發展是一個自然人化的歷史積淀過程李的貢獻在於將「實踐」范疇引入了有關美的本質的思考中。
李澤厚認為,作為個體的人之所以能夠從審美的角度欣賞自然,是因為作為類的人的「實踐改變了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使本來是與人對立的自然變成了某種程度上是為人的自然,所謂「人化的自然」探求美的本質,主要不能依據個體心理意識層面的所謂反映,而應依據群體人類物質實踐層面的創造。
缺陷在於:首先,過於強調了集體的、理性的、歷史的內容,忽略了對個體性、感性因素的強調,這就導致了他的文化心理結構成為一塊令人窒息的壁壘。他也因此遭到了後來許多人的攻擊,他人在80年代以後也開始著手改造自己的美學體系,提出「情本體」其次,無法解釋那些經人類實踐改造的對象何以美的問題。
(3)審美活動構成的藝術史作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世界美學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大階段:
1、一是從4萬年前儀式和藝術出現到公元前4千年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之前出現的原始時代,這一時期人類關於美的觀念在原始藝術中體現出來;
2、二是從埃及和蘇美爾文明始的五大文明(埃及、兩河、印度河、中國夏商周、美洲奧爾梅克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軸心時代之前的神廟文化時期,這一時期人類關於美的觀念用一種國家型的宗教藝術來表現;
3、三是從2千年前的軸心時代到17世紀現代性開始的時期,這時各大文化,包括希臘、希伯來、波斯在內的地中海、中國、印度,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等,實現了哲學突破,用一種理性的思想來看待人和世界,開始了用理論形式來講述美學,其中,西方文化從柏拉圖追求美的本質始,建立了一種談論美的學科形式。
4、四是從現代性以來至今的400多年歷史,這時,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美學以自身的邏輯不斷地演化,另方面,非西方文化在西方這一世界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學習西方,按照西方的學科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學,構成了西方美學與非西方美學之間的互動。
在這四大階段中,第一和第二階段是潛美學,從學科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計,重要的是第三和第四階段。這兩個階段的美學演進,構成了世界美學的歷史大線和整體風貌。
㈣ 外國美術史上重要的流派及相關的代表作品。
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主要是以人文主義精神來畫宗教題材
a) 喬托:A.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奠定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B.主要創作形式是壁畫,用人文主義精神來理解聖經題材,滲透著崇高的道德內容:壁畫《逃往埃及》。C.表現真實的生活場面。
b) 波提切利:A.注重用線造型,強調優美典雅、富麗鮮艷的色彩。B.多取材於文學作品和古代神話傳說。C.作品中充滿柔情的詩意,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愛戀,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春》。D.《維納斯的誕生》:有獨創性的作品,利用有動感的線條來營造形體的體積感。
20、佛羅倫薩畫派:
1)佛羅倫薩畫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佛羅倫薩形成的一個重要畫派,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影響最大的美術流派之一。
2)它把中世紀的平面裝飾風格改變為用集中透視,有明暗效果,表現三度空間的畫法。
3)佛羅倫薩畫派注重素描和用線造型,注重理性,追求嚴謹、崇高的風格,在以宗教神話為主的題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畫成世俗化的合乎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創造了人物畫新風格。
21、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美術(16世紀上半葉)
15世紀羅馬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美術)
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在藝術上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的「羅馬畫派」1)達。芬奇: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2)米開朗基羅:雕塑家和畫家,藝術作品上傾注了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雕像《大衛》:a.表現的是建功立業以前的大衛,一個充滿憤怒的青年人。b.這種力量是人文主義者嚮往的自由的人所具有的巨大潛力,成為文藝復興時代英雄的象徵。
3)拉斐爾:<1>畫面洋溢明凈的色彩,柔和的光線和寧靜優雅的節奏感:《雅典學院》:表現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對於真理和幸福的追求,人物形體具有強烈的紀念碑傾向,標志著人文主義思想在文藝復興時代美術中的最終勝利。<2>他是描繪女性形象的大師:A.聖母是平民婦女的形象,體現出慈愛,善良,溫順的高尚品質,引起對生活的憧憬。B.聖母形象是世俗的,但帶上了幾分貴族氣派。<3>以優美的,詩一般的繪畫語言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他所確立的美的樣式成為後來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標准之一。
22、威尼斯畫派:
15世紀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畫派之一。十六世紀威尼斯派成為歐洲油畫創作中心。
2)畫家不注重雕塑般的造型和硬朗的輪廓線,更多強調追求色彩和光線的細微差別。畫家在繪畫時注重色彩,色彩豐富且富於變化,重視對自然風光景色的描繪;畫女性多於男性,人物體態豐潤,衣著華貴,皮膚細膩而潔白,被視為理想化的人物;
3)威尼斯畫派的另一特點是裝飾性強。
貝利尼:A.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注重風景的描繪,把自然景色詩意化,作品充滿寧靜和淡雅的情調。B.色彩和素描的表現力成為首要的因素,這也是威尼斯畫派的共性: (2)喬爾喬納:A.威尼斯畫派全盛時期的人物,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威尼斯畫派的畫家。B.詩一般的畫面:不僅是一種優美的視覺效果,而且有豐富的人文主義內涵:《沉睡的維納斯》 (3)提香:A.作品顯得壯麗,熱情,富於想像,色彩強烈,用筆奔放。B.人物更為粗曠,更加加意氣風發,也更完整
23、尼德蘭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尼德蘭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有濃郁的宗教氣息,繪畫傾向是:嚴肅,靜穆.
2)作品描繪傳統宗教題材,體現了現實主義傾向。
揚。凡。埃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新婚夫婦的全身肖像,可視為出色的風俗畫:a.刻畫了現實中的人物,表現了他們的內在情感.b.也表現了當時市民階層的道德觀念。宗教畫:A.重視對人物性格與心理的刻畫,注意寫實.B.研究了光與色的表現:展示了現實世界豐富多彩的景象和現世人生的生活,體現了人文主義觀念。
24、丟勒:<1>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2>A.宗教畫: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塑造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B.肖像畫:刻畫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物:他們意志堅強,充滿自信。C.銅版畫:反映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是最早表現農民和下層人民生活的畫家之一,技藝完美而蘊藏豐富的哲理:《農民舞蹈》。
25、藝術奇才埃爾?格列柯
西班牙最著名的畫家是埃爾?格列柯 藝術奇才格列柯
(1)西班牙16世紀下半期地方畫派中最著名的畫家,懷才不遇:作品中常反映出苦悶,沉思,懷疑,騷動不安的情調,這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有關,反映了西班牙的那個危機年代。
(2)思想上充滿著矛盾的畫家:用一雙悲劇性的眼睛注視著現實,筆下的人物和風景常是變形的,是激動不安心情的反映。
26、17、18世紀義大利美術
3個流派是義大利學院派藝術、巴洛克藝術、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藝術。學院派藝術影響了古典主義藝術的發展;巴洛藝術影響了羅可可和浪漫主義藝術;而卡拉瓦喬的藝術,其影響就更大了,不僅在當時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現實主義藝術,還對18世紀的市民藝術、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27、17世紀義大利學院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歐洲學院派美術最早產生在義大利的波倫亞學院,創始人是著名畫家卡拉契兄弟。
2)學院派的主張是訂出一些法則使人們遵循:A.強調繪畫中的最高標準是: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拉斐爾的素描威尼斯的色彩等。B.具有折衷主義的特色:由於過分強調法則,比較保守,缺乏創新精神。C.題材大多描繪宗教或神話,技法上偏重素描而輕視色彩,為古典主義美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義大利學院派藝術學基本主張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藝復興盛期大師藝術的永恆性,把這些藝術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楷模,把前人的藝術看成是唯一應遵循的正路。2)= 3)
28、17世紀卡拉瓦喬及其藝術特色
1)受到尼德蘭繪畫的影響,反對學院派僵化的教條和巴洛克美術誇張的浮華。
2)追求樸素、清新、直接面對自然的表現方式。
3)以單純、強烈的明暗,嚴謹、結實的輪廓,朴實無華的藝術風格為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繪畫向17世紀現實主義繪畫的轉型起到了關鍵而重要的作用,對同時代的歐洲以及19世紀的現實主義美術思潮都有著深遠影響。
29、巴洛克藝術
1)巴洛克藝術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2)最早產生於義大利,是為教會服務,具有以下特點:
<1>豪華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色彩。
<2>是一種激情的藝術:打破理性的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
<3>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
<4>關注空間感和立體感。
<5>綜合性: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
<6>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主導地位,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
3)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A.義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築家,畫家。代表作《大衛》
30、17世紀的佛蘭德斯藝術:
1)受到追求奢華的宮廷貴族,貴族化的資產階級和教會團體審美要求的影響,發展了一種光彩奪目,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
2)主要面向上流社會的,色彩鮮麗,充滿動感的巴洛克風格繪畫藝術。
代表畫家:魯本斯:佛蘭德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畫家,譽滿歐洲的繪畫大師。1)作品題材廣泛,將巴洛克藝術與尼德蘭藝術融為一體,形成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獨特風格.2)作品形象生動,色彩明亮,裝飾性很強,並有一股澎湃的動勢。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大膽的創造精神。代表作品《阿馬松之戰》代表畫家:老揚。勃魯蓋爾:是佛蘭德斯著名的風景畫家和靜物畫家。1)風景畫作品具有早期巴洛克的特點,用筆細膩,色彩鮮明。2)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繪下層人民形象的繪畫藝術《豆王飲宴》
31、17世紀荷蘭美術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17世紀前期荷蘭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為藝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荷蘭畫派以寫實,純朴為特點:反映人的現實生活和人的情感和願望,描繪日常生活和各階層人物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色。
3) 把現實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是對現實主義藝術的一大貢獻。
代表畫家:倫勃朗:<1>現實主義藝術的大師,勇敢堅定的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為歐洲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杜普教授的解剖課》。舉世聞名的《夜巡》:主題性繪畫,情節性群像,出色的處理了明暗關系,突出表現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英勇斗爭,決心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
哈爾斯:〈1〉荷蘭現實主義藝術畫派的奠基人,天才的肖像畫家。《吉卜賽女郎》
32、豐富多彩的荷蘭小畫派藝術
格拉爾德?特鮑赫、皮特?德?霍赫加、布里爾?梅蒂緩是「荷蘭小畫派」的典型代表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也是。「荷蘭小畫派」的畫家們是以題材的多樣性來打動觀者的。在他們的筆下常常出現的是謹小慎微的小市民,養尊處優的貴婦人,美麗多情的少女,放盪不羈的青年和勤勞憨厚的僕人以及流浪漢和醉鬼等。這些作品大都受到了荷蘭市民階層的歡迎。
33、荷蘭小畫派的藝術特點
1)荷蘭小畫派是尼德蘭美術的分支
2)藝術家不再描繪宮廷生活,而是開始了面向百姓,面向大眾。許多表現婦女梳妝打扮,彈琴唱歌,讀書寫信或做輕微的家務勞動,表明了荷蘭藝術在蓬勃發展過程中的局限性。
3)作品的畫幅比較小,特別注重對生活細節的描繪,迎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
代表畫家:維米爾:<1>風俗畫家:作品流露清新,恬靜的詩意,以一種抒情的情調給人美的享受。<2>風景畫:展現故鄉的美麗而寧靜的風光。<3>作品多表現舒適,安閑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A.表現周圍熟悉的婦女,將通常的家務勞動詩意化。B.畫面簡潔,人物很少,大多隻描繪一個婦女:人物神情安詳自然,衣飾樸素大方。<4>喜愛使用藍色與檸檬黃兩種色彩:組成和諧的色調,賦予畫面以靜謐,優雅的氣氛。<5>出色描繪了散射的光線的微妙變化:A.使室內充滿輕柔和煦的自然光.B.畫面生動傳神,充滿寧靜,安適的生活氣息:《倒牛奶的女僕》。
34、荷蘭風景畫的藝術成就
1)17世紀是荷蘭風影畫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形成了完全獨立的風景畫科。
2)荷蘭畫派的另一個重大成就是將靜物畫也發展成為獨立的繪畫科目。
35、塞維利亞畫派:
1)、17世紀上半期另一個重要的畫派是塞維利亞畫派。
2)、主要描繪寂靜的僧侶世界,平凡中含有詩意。
3)、宗教題材畫:缺乏宗教氣息,有著生活的情趣,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
代表畫家:蘇巴蘭作品《聖瑪格麗達》
36、真理畫家委拉斯貴支的藝術風格:
1)、17世紀西班牙最著名的繪畫大師,促進其藝術成熟的最主要原因下層生活:那裡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中心。
2)、肖像畫分為三類:A.一類是宮廷肖像:畫這些上層人物的最大的特點是:從不粉飾和美化,因此他被叫做真理的畫家:《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B.一類是親友的肖像:自然流暢,真實親切: C.最有特點,最有價值的是表現下層人民的肖像:a.人物形象更加多樣化,心理刻畫深刻和復雜化。b.真實生動,具有社會時代的特色,有時還包含社會批判的意味。c.還創作了一組宮廷丑角和侏儒的作品,強調他們悲慘的命運。d.《紡織女工》:描繪了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物,為紡織女工唱出熱情的贊歌。
「波德格涅斯」的風格(既西班牙的卡拉瓦喬主義):這一名詞含有小酒店和小飯館之意,是古典主義的理論家瞧不起描繪下層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嘲弄的把這類作品稱為「波德格涅斯」風格。
37、歐洲浪漫主義美術先驅——戈雅
1)、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班牙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歐洲浪漫主義美術的偉大先驅。
2)、他的世界觀充滿矛盾的,他的一生都在向這個病魔的世界作斗爭《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描繪了一個悲壯激昂的場面,表現了起義者英勇堅定的形象,他們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38、普珊 《阿爾卡迪牧人》
39、羅可可的艷情藝術:
<1>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以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
<2>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a.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b.另一方面以法國的輕松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
<3>愉快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在反映現實上向前邁進了一步。
布歇:運用明亮色彩和新穎手法:削弱素描明暗對比而加強色彩透明感,使古典神話題材盡麗極妍。《裸女》。
40、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 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徵?
1)、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藝術的傾向:變為宣揚視死如歸的堅強。
2)宮廷美術已經很難適應形勢的需要和發展.
3)以此來為資產階級革命進行美術上的服務。畫史上的把這種古典主義叫做「新古典主義」。
代表畫家:大衛:歌頌古代英雄,表現理想美:《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蘇格拉底之死》《馬拉之死》
安格爾:<1>追求理想化的美,使用具有生命的線。<2>藝術典雅精美<3>精於觀察,對形的追求以現實為基礎<4>肖像略施明暗,主要靠高超的亮部造型,突出人物個性。《泉》
41、法國浪漫主義美術特徵?
1)注重情感表達,追求個性化,不滿古典主義的冷靜、理智。
2)不注重素描,強調色彩的豐富斑斕,用筆奔放不羈。
42、法國浪漫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借里柯: 最可貴之處在於畫筆凝聚著時代感情.巨幅油畫《梅杜薩之伐》:金字塔構圖,這位寫實主義的偉大先驅扎了真正的木筏在畫室,並請來模特,把在驚濤駭浪中漂流的苦難表達得淋漓盡致,具有逼真感。B.被視為是浪漫主義的偉大宣言。
(2)德拉克羅瓦:題材多樣:《自由領導人民》:畫家的想像力達到頂峰,具有高度的概括和誇張能力。
43、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庫爾貝:<1>畫路寬廣,手法多樣的大師,都能達到畫品淵懿,精卓宏麗的崇高境界。
(2)米勒:<1>謳歌農村生活的大師,使平凡的農村生活場面放出奇光異彩:《簸谷者》《扶鋤者》《拾穗者》。<2>這種充滿同情的真實描繪的深刻意義就在於它的質朴平凡,是對勞動者最好的頌歌。<3>採用橫的構圖,讓紀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現的森林盡頭的曠野上:《牧羊女》
(3)杜米埃:<1>>反映城市生活的巨匠,以漫畫和石版畫進行諷刺,油畫詼諧簡潔: <2>最喜愛主題之一是藝術愛好者:令人開心和同情。<3>無主題沒有直接關系的油畫:《三等車廂》
44、巴比松畫派:
1)、19世紀30-70年代,小鎮巴比松許多畫家對法國大地作風景寫生,在那裡聚會和出遊作畫,描繪自然風光,感受到逃離鬧市的愜意。
2)、巴比松畫家的風格和自然景物一樣豐富。
45、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主將盧梭:A.畫風沉鬱渾穆,擅描繪樹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澤的深邃.B.對於空氣感和光的探索,對同一景緻在不同時刻的氣氛變化的研究:《橡樹林》。(2)外光派巨子杜比尼:A.以分離,復加的大筆觸抒寫陽光明媚,春風拂煦的景色,記下倏忽瞬息的妙境.B.不拘細節,昂揚激越,厚厚的畫面。C.水成為他畫中的靈魂,贏得「畫水的貝多芬」的美譽:《瓦茨河上的落日》。(3)柯羅:A.巴比松七星,形成抒情詩一樣的藝術。
巴比松七星是與巴比松畫派最常相連在一起的名詞,意指(不僅七位)重要的畫家:米勒、柯羅、盧梭、查克、迪亞茲、特羅雍、杜普雷與多比尼
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沉思者》 《地獄之門》《巴爾扎克紀念碑》《人間喜劇》
46、印象主義:
1)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
2)印象主義畫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
3)並根據畫家自己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47、印象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忽略物象的形。
2)側重視覺印象和光色效果:輪廓線減弱,外形朦朧和模糊,進而排除黑色,運用純色,追求色調的高明度。
3).提倡戶外寫生:根據直接觀察和感受,描繪陽光下的物象,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更多的注意繪畫語言本身。
莫奈的油畫《印象。日出》「印象主義」由此得名。
印象主義分為兩派:以德加為代表和以莫奈為代表:1)德加側重描繪感受到的現實,記錄瞬間的印象.2)莫奈.故意不求構圖的完整性,追求偶然和率真的效果。
這群有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青年團結在馬奈的周圍,形成與官方沙龍相對立的集團,並舉辦展覽,自稱為「無名的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
48、馬奈: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苦艾酒的嗜好者》:a.強調光影對比,用直接寫生法畫成,瞬間效果突出.b.色彩精練豐富,尤其注重黑色的作用,顯示了他對學院傳統的反叛。
莫奈:最典型的印象主義畫家,也是早期印象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並一生堅持印象主義畫風。風景畫:突破傳統的題材和構圖,以對母題的視覺經驗的感知為主要出發點,以原色作畫,造成強烈的效果,且富有寫意性,有印象主義特有的率直和某些神秘色彩:A.《印象。日出》:觀察自然景象的千變萬化,捕捉陽光,空氣氛圍下色調的美。主要用光線和色彩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色彩關系的獨立的美。
49、新印象主義
1)「新印象主義」追求繪畫中的光與色的表現用光學科學來指導藝術實踐
2)根據色彩分割理論作畫,也被稱作「分割主義」,認為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3)純色彩的點和塊不經調混的並列在一起,顏色的彩度和亮度可以獲得最鮮明的效果,而中間色則是在觀賞者的視覺調混中形成。具體敷色時用點彩的辦法,又被稱作「點彩派」。
50、後印象主義:
1)認為繪畫不能單純得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
2)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
3)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和象徵的美學原則。
51、後印象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塞尚:<1>專注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的表現,對色彩和明暗作沉著而深入的分析:A.採用色的團塊表現法來描繪物象的體積,深度.B.用色彩的冷暖關系來造型。<2>用幾何因素構造的形象結構:厚實,嚴密,予人以沉重,壓抑之感,充滿結構和色彩的美和詩意。<3>遵從古典藝術的原則,對物象的體面結構的研究暗示了而後的立體主義理論。
梵谷:注意提高色彩的強度,明度和張力,把色彩和線的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追求單純感和表現力:靜物《向日葵》室內畫《夜間咖啡店》:充滿對生命的愛,傾訴了內心強烈的感情。
52、英國風景畫
18世紀英國風景畫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主要描繪英國的自然風光,真正的奠基者是威爾遜和庚斯博羅。
2)威爾遜:將古典主義傳統與英國本地風光有機結合,畫中傳達了自然主義的氣息:《溪谷》。
53、拉斐爾前派:
1)、19世紀中後期,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這時在社會上流行秀媚、甜俗的匠氣藝術,引起許多有思想和見解的藝術家不滿。
2)、以拉斐爾前的早期文藝復興美術為榜樣,真實的表現自己的感情和觀念的畫家。以弘揚學院派古典主義。倡導發揚拉斐爾以前的藝術精神。於是成立一個畫派,史稱「拉
54、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作為一種藝術思潮:拉斐爾前派在歐洲美術史上最先反映出現代工業文明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困惑,它所包含的象徵主義和唯美主義內涵對歐洲19世紀末期象徵主義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布朗:拉斐爾前派的前導,最先領會了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並將它們介紹給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生:《勞動》。
55、哈得遜河畫派
又稱:美國風景畫派。以紐約為基地,該派的基本畫題是哈得遜河全景﹑山景﹑湖景﹑森林內部景﹑簡單的海岸景。托馬斯?科爾是哈得遜河畫派的創始人。重要作品有《卡茨基爾山中的日落》。該派另一領袖丘奇則認為肯塞特畫的東部風景太樸素,而注重對光的描繪,他專畫世界奇景,如安第斯山﹑北極﹑近東﹑尼亞加拉瀑布等。
56、哈得遜河畫派
<1>18世紀美國人忙於在荒野奮斗以圖生存,到了19世紀,他們的斗爭獲得了勝利,於是對大自然的懷舊和浪漫的情緒油然而生,風景畫開始在美國流行。<2>一批以哈得遜河沿岸風光為題材的風景畫家被稱為「哈得遜河畫派」: 這標志著美國美術開始擺脫歐洲的影響,顯示出自己的品格,因此哈得遜河畫派也稱為美國風景畫派。
57、巡迴展覽畫派:這是19世紀下半葉最主要的進步藝術團體,正式名稱為「巡迴藝術展覽協會」,簡稱巡迴畫派。
(1)19世紀下半葉最主要的進步藝術團體:正式名稱為「巡迴藝術展覽協會」,簡稱巡迴畫派。
(2)創建之初有15位畫家,他們站在民主主義立場上:A.反映人民生活,歷史事件和俄羅斯美麗的大自然.
克拉姆斯柯夫:是巡迴畫派的組織者和思想領導,表達出啟蒙主義思想。
列賓:代表了巡迴畫派現實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
㈤ 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覺得有哪些作品,是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
我理解藝術史的巔峰之作應該有令人擊節贊嘆的感受。藝術的本身在於你怎麼去欣賞它,有很多種創作藝術的方法,藝術來之歷史的文化及生活的靈感,藝術的創作有,刺綉、雕刻、水墨、編織、裁剪。
藝術品是藝術家智力勞動成果的結晶
能被稱之為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的作品,想必也只有達芬奇的《夢娜麗莎》了,這幅畫作人物側四分之三的樣式克服了純正面或純側面肖像畫的拘謹,顯得更為從容自在,人物的黃金分割比例堪稱一絕,可以這么認為,任何一幅作品都做不到這樣的精準!
㈥ 西方美術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以及代表作品!急!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方美術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所繪形象皆為動物,手法寫實,形象生動。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這些女性雕像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在維也納附近的威倫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稱為「威倫道夫的維納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起源時期
史前美術,又稱「原始美術」,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所繪形象皆為動物,手法寫實,形象生動。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這些女性雕像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維倫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稱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發展時期
古代美術
西方習慣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紀稱為古代,具體來說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主要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臘和羅馬時期的美術。
美索不達米亞(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又稱兩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浮雕,亞述王國那些表現戰爭和狩獵的緊張場面、手法極為寫實、充滿激烈動勢的浮雕。
古埃及的龐大金字塔建築,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嚴的獅身人面像。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古羅馬美術承繼著古希臘的傳統,但羅馬人的美術更傾向於實用主義。規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競技場和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的傑出代表。而曾被維蘇威火山灰掩埋達1700多年的龐貝壁畫,則給我們展示了古羅馬繪畫的獨特面貌。
中世紀
中世紀是指公元5世紀(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作為標志)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它標志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受基督教制約,中世紀美術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而強調所謂精神世界的表現。建築的高度發展是中世紀美術最偉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羅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藝術上的創造性。與宗教建築相結合,雕刻、鑲嵌畫和壁畫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文藝復興
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追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的旗幟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
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其傑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基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藝復興藝術水平的典範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偉健壯,氣魄渾宏。拉斐爾則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聖母形象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17世紀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義大利,後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這一風格體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等各個美術門類中。弗蘭德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18世紀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羅可可美術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代表畫家有法國的華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隨著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到來,進步的美術家們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開展了一場新古典主義藝術運動。其代表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安格爾。浪漫主義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法國的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而這一運動的主將卻是德拉克洛瓦,其繪畫色彩強烈,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著人們》等。法國呂德的《馬賽曲》和卡爾波的《舞蹈》都是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塑作品。
19世紀
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法國畫家庫爾貝是現實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奧南的葬禮》堪稱繪畫中的「人間喜劇」,而《石工》則深刻揭示了社會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勤勞朴實的農民畫家米勒,以醇厚真摯的感情,歌頌了辛勤勞作的農民。
政治諷刺畫家杜米埃創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誇張的石版畫和油畫。德國女版畫家柯勒惠支,以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創作了反映工人運動和農民革命的系列銅版畫和石版畫。俄羅斯的批判現實主義產生了列賓、蘇里科夫等傑出畫家。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品質。
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示,注重在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代表畫家有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畢沙羅、西斯萊等。
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是塞尚、梵谷和高更)。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梵谷的繪畫著力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線條奔放。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塞尚繪畫則追求幾何性的形體結構,他因而被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現代美術
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
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
1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上胡須,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
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勒內·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胡安·米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安迪·沃荷等。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復制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19-20世紀世界重要的繪畫藝術流派及代表作品
19-20世紀世界重要的繪畫藝術流派有象徵主義、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
1、象徵主義:
19世紀末在英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於英國的文學學藝術運動,在倫敦知識界影響很大,並對20世紀美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運動主要在法國,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如德國,比利時等。
代表作品:《俄狄甫斯和斯芬克斯》、《海邊的年輕女孩》。
2、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又稱為「外光派」,是西方繪畫史中的重要藝術流派,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其鋒芒是反對陳舊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
代表作品:《印象·日出》、《紅磨坊的舞會》。
3、後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從印象主義的用光與用色中獲得了諸多啟示,但與之有本質區別,他是第一個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在19世紀末,不少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不滿足於刻板而片面的追求光和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情感,開始嘗試色彩及形體的表現性。
代表作品:《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雅各與天使搏鬥》。
4、野獸主義:
野獸主義(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繪畫風格,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
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
代表作品:《奢侈·靜寂·逸樂》、《裸婦》。
5、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1907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形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代表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埃斯塔克的房子》。
㈧ 根據藝術風格和審美形態賞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自由」,一直是貝多芬心目中不可顛覆的信念。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受到了「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在法國大革命的前幾年就已經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民主主義思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了貝多芬極大的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的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的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在自己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的創作誓言。而他也正是遵循著這一誓言創作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從而實現了他「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理想。
貝多芬一生的創作在作曲技術上有許多新發展,例如他擴充了奏鳴曲式結構,加強了它的表現力。他的主題、過渡、副主題都連接得很緊湊,若一氣呵成。轉調也更自由,打破了過去各樂章之間以及主題與副主題之間的調性關系的陳規,使調性色彩更加豐富。貝多芬以感性來駕馭理性,以內容來牽制形式。但是由於調性過於激進,使得很多人第一次聽到他的音樂時都會自然地掩耳。有人形容貝多芬的音樂會使人產生或不安、憎惡、痛苦或激烈的情緒。但這正是他喚起人們靈魂深處永無止境的渴望的方式。也正式浪漫主義的本色。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廣闊,形象宏偉,對比鮮明且感情深邃。他在創作中的獨創精神是他人所無法比擬的。正是源於這樣的創作風格,他在處理奏鳴曲式的時候,偏重於採用擴充的方式並加以豐富的創作形象。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一個時代。海頓的音樂是永遠同斗爭絕緣的,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感性抽象力並對人類生命中的人性體現賦予浪漫主義的理解。而莫扎特卻追求那駐於內在精神之中的超人的神奇的東西,我們在他音樂中洋溢著的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背後,也能感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感傷。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1802—1812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成為了他的「英雄年代」。然而這一時期也是貝多芬遭受最大痛苦的時期。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感到了聽覺的日漸衰弱。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的時候痛不欲生,幾近宣布音樂生活的結束。作為一位音樂家,有什麼能比失聰更令人難以消受的?貝多芬把耳聾的殘酷事實看作是死亡對生命的威脅,並在極度悲哀和恐懼之中暗自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城遺囑》,貝多芬想了結自己的生命,沒有聽覺無疑是逼他走進痛苦絕望的深淵,殘缺的生命要怎樣才能使他繼續堅持藝術的信仰?
幸運的是貝多芬用他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戰勝了個人的痛苦和絕望,憑著對藝術的堅持和驚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陰影。苦難變成了他創作的力量和源泉。《英雄》交響曲就是在這樣一種精神中爆發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精神近於崩潰時點燃起的生命火花,不僅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也是標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所有偉大藝術家的創作都是一種本能的沖動,而這種無意識的沖動是因為感到某種壓迫著他的力量,而這種無法抗拒的力量又支配著他去行事。從這一意義上說,《英雄》是對此所做的最完整而又最極端的詮釋。它正是一種喚起了對無限的渴望,要打開通往不可能之域的沖動。《英雄》是貝多芬深陷痛苦時創作的,也正是他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勝利象徵!
《英雄》完成於1804年展示了從黑暗走向光明勝利之路的整個歷程,表現出了貝多芬深層的情感和豐富激烈的對比。
從第一樂章開始,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宏偉壯觀的戰斗圖景。它以雄偉、果敢的總奏和弦開始,緊迫且恢弘,體現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銳不可當的氣勢。在一段簡短引子嚴峻有力地沖擊之後,河堤被沖決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盪盪沖擊海洋,各種樂器奏出的聲音匯成一股激流,強烈地沖擊著每個人的心弦;中間情緒雖有所緩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沒有停息,驚慌的沙沙聲,悲戚的申訴,崇高的籌思,以及勝利的呼喊,仍是樂曲的主旋律。
羅曼•羅蘭曾這樣描繪這一樂章:「這是一幅龐大的壁畫,在這里,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而在這種神話般的戰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樣重又長出肩膀;意志的主題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它裂成碎片,伸張著,擴展著……不可勝數的主題在這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匯成一支大軍,無限廣闊地擴展開來。洪水的激流洶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在這浪花中到處涌現出悲歌之島,猶如叢叢樹尖一般。不管這偉大的鐵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對立的動機,意志還是未能獲得完全的勝利……被打倒的戰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沒有氣力;生命的韻律已經中斷,似乎已瀕隕滅……我們再也聽不到什麼(琴弦在靜寂中低沉地顫動),只有靜脈的跳動……突然,命運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動的紫色霧幔。英雄在號角聲中從死亡的深淵站起。整個樂隊躍起歡迎他,因為這是生命的復活……」
復活的英雄戰勝了敵人,勝利凱旋。一切都染上了喜悅的光彩,緊張不安的呼喊第一次消聲匿跡,尖銳而激動的音調,轉化為安寧、悅耳、素樸而歡樂的音響。困難已經克服,斗爭以勝利告終,現在只是歡呼與狂舞!
第二樂章是著名的「送葬進行曲」,這一部分宛如死亡臨近的壓迫,沉鬱卻又激亢的情感幾乎讓人屏息以聆。英雄死了,音樂速度變得緩慢,並由激躍轉化為沉思與悲哀。小提琴在低音區發出的低微的音響,抒情詩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樣構成一幅庄嚴肅穆的葬禮行列。悲痛之中,人們又開始回憶英雄生前的戰斗業績,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傷悼的情緒,我們似乎又聽到了軍號和戰士的吶喊聲,似乎又看到了戰場上拼殺和刀光劍影。這是對英雄業績的緬懷,對英雄功績的贊頌。英雄雖死,但他獲得了永恆的榮譽,他所殉身的事業勝利了。緬懷英雄業績,人們更為悲哀,音調時斷時續,送葬的人們已泣不成聲了。
第三章漸漸遠離了沉痛的死亡問題,弦樂器發出隱約的沙沙聲,起初微弱卻呈現出無比的朝氣。緊接著,在激昂愉快的情緒中,活潑、清晰的基本主題象激流一樣直瀉,前進!
最後一個樂章以希臘神話故事的普羅米修斯精神為主題,把英雄的不屈不撓,發揮地淋漓盡致,使短暫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進。整個樂章聲勢浩大、熱鬧、隆重,人們盡情地跳著各式各樣的舞蹈,慶祝英雄的勝利和凱旋。
貝多芬真心擁護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並於1802年開始創作這首交響曲,准備奉獻給他所崇拜的拿破崙。1804年總譜完成時扉頁上寫著「題獻給拿破崙•波那巴」,但當他聽說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後,勃然大怒,撕掉了扉頁,同年十月出版時總譜改成了這樣的標題: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寫的英雄交響曲。這些更證明了貝多芬一生嚮往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更明確了《英雄》這部作品的深刻主題。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曾經,他激勵、鼓舞了人們的鬥志,如今他依然感動和振奮著我們!
㈨ 史前美術作品有哪些(中國的,外國的)表現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表現
美術史
美術史
history of art
研究美術的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美術史的研究范圍包括建築藝術、雕塑、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美術種類的歷史,涉及美術家、美術作品、美術理論、美術思潮和美術流派等各方面。美術史與歷史學有密切聯系,同時涉及到古跡和文物的考察與鑒定。美術發生史必須以考古材料為基礎,這就與考古學有密切的關系。此外美術史還與一般文化史、民族學、民俗學有交叉關系,但是它是以美術作品為第一性資料,同時伴有審美判斷,這 兩點可與歷史學、考古學、文化史、民族學、民俗學劃清界線。美術史需要哲學、美學、美術理論的指導,還涉及美術批評,但它是以具體作品闡明美術歷史的發展,又與哲學、美學、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區別開來。
西方現存最早的美術史文獻始於古希臘人 。普林尼的《博物志》 (公元1世紀)以列傳體解說名作,與鮑薩尼阿斯的《希臘周遊記》 (2世紀)被視為美術史的萌芽。文藝復興時期G.瓦薩里著《藝苑名人傳》為早期較完備的美術史著作,作者被視為美術史之父。他將「產生、完成、衰落」循環這一古代概念引入美術史中。近代意義的美術史始於德國人J.J.溫克爾曼的《古代美術史》 (1764)。他直接研究遺物,以樣式變遷闡明美術史,認為民族、國別、宗教、風土是美術發展的要素。黑格爾以後,美術史爭論的焦點是美術樣式變遷的原因,一般都將它歸結為民族、環境、時代三要素。19世紀,美術史在德國首次列為大學課程。並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確立了嚴密的科學性。樣式史的研究上,沃爾夫林、里格爾有重大發展。相對於樣式史而興起了圖像志研究,20世紀初以漢堡為中心獲得發展。但樣式論和圖像志都視美術作品為單純的記錄手段,忽略其審美價值。色多爾馬亞以構造分析,嘗試判別形式與內涵的分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帕諾夫斯基、維特的圖像學方法,將主題的深刻涵義置於諸人文科學的整體關系中研究;貢布利希的心理學方法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的成果;克拉克尋求超越時代的共同造型精神,試圖從作品在歷史潮流中的發展和作品具有的超越歷史的審美價值的「構造」這兩個方面,明確人的創造活動的成果和本質。
中國的美術史研究早在先秦的諸子百家著作中已有零星言論。顧愷之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為最早的美術史文獻。中國古代美術史常以畫品、書品、畫論、書論、畫史、書史、書畫著錄的形式表現出來。南朝齊謝赫的《畫品》提出「六法」為品評畫家的標准。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是第一部較完整的繪畫史。為傳記體繪畫史,這種體例影響到後代千年之久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鄧椿《畫繼》、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基 本屬這種類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美術史研究間接地接受西方影響,中間媒介為日本。潘天壽、秦仲文、俞劍華分別著《中國繪畫史》,以文獻為依據,系統敘述了中國繪畫的發展。胡蠻的《中國美術史》,第一次試圖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美術。1949年後,中央美術學院設立了美術史系,成立了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著述頗多,王遜、王朝聞、金維諾、王伯敏、常任俠等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中國美術史研究正向深度與廣度發展。
史前美術(世界文明古國奴隸社會的美術)
1、受傷的野牛 2、英國斯通亨治巨石結構 3、埃及獅身人面像 4、門考烏拉王與王後熄 5、書吏凱伊像 6、受傷的母獅 7、(希臘)米隆 8、帕提農神廟 9、(希臘)命運三女神 10、厄瑞克提邕神廟女像柱 11、古羅馬高架輸水道 12、君士坦丁凱旋門 13、普里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像
外國古代宗教美術
1、印度桑奇一號蘇堵坡 2、(印度)佛立像 3、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 4、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 5、多納太羅大衛 6、(意)達·芬奇蒙娜麗薩 7、(意)達·芬奇 8、米開朗琪羅 9、米開朗琪羅 10、(意)拉斐爾
外國美術 十七、十八世紀外國美術
1、(意)貝爾尼尼 2、(比)魯本斯 3、(佛蘭德斯)凡·代克 4、(西)委拉斯開茲 5、(西)委拉斯開茲 6(法)弗接戈納爾 7、(法)布歇 8、(英)雷諾茲 9、(西)戈雅
十九世紀外國美術
1、(法)安格爾 2、(法)米勒 3、(法)莫奈 4、(法)塞尚
二十世紀以來的外國美術
1、(法)盧阿 2、(意)波菊尼 3、(西班牙)達利
近代中國書畫部分
1、萱花.趙之謙 萱花.趙之謙 行書漢.趙之謙 2、三羊開泰.任伯年 3、石鼓文.吳昌碩 4、長年大貴圖.齊白石 5、綠牡丹.齊白石 6、篆書聯.齊白石 7、蔬菜合作畫.齊白石、王雪濤 8、山村消夏.黃賓虹 9、金文七言聯.黃賓虹 10、枇杷草蟲.陳半11、丁 虎.張善 12、紅棉.陳樹人 13、孔雀.高奇峰 14、江邊小築.賀天健 15、行書聯.吳湖帆 16、馬.徐悲鴻 17、松鷹.徐悲鴻 18、月下葡萄.張大千 19、瀑布圖.黃君璧 20、美人撫琴.林鳳眠 21、高士橫琴.付抱石 22、赤壁之游.付抱石 23、千岩競秀.李可染 24、愛晚亭圖.李可染 25、河西牧場.吳作人 26、黃鳧.謝稚柳 27、海濱帆影.吳冠中 28、洞庭帆影.宋文治
㈩ 有哪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闡述了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中外藝術史上,形式美的問題受到許多藝術家的重視。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繪畫六法」,是對我國古代繪畫實踐的系統總結,這就是:「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摹寫是也。」謝赫的「繪畫六法」作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其中的「氣韻生動」是對繪畫作品總的要求,而其他幾條都涉及到藝術形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