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評價一幅美術作品
在具象寫生的前提下,構圖恰當,畫面完整,能效准確地表現對象的形象特徵和形體結構關系,具有良好的表現能力和一定的刻畫能力。
畫面黑,白,灰效好,空間,透視關系較准確。
Ⅱ 如何評價兒童美術作品
1、這幅畫的立意很好,小畫家很聰明,想法新穎,線條勾勒的很不錯,就是色彩上還可以再進一步哦,有點不夠細心,加油。
2、小朋友可能是剛來上課還沒開始施展本領,這幅畫有點拘謹,雖然想像力夠了,一眼能看出畫的是什麼,但是不夠大膽,小畫家應該大膽的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能夠把自己想到的東西畫下來就成功一半了。
3、你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你的認真跟細心,老師都看在眼裡,畫的畫也非常的用心,尤其是兩個塗色的紙片讓整幅畫變得更加優秀,再接再厲。
4、你上課特別認真,而且畫畫的基本功特別好,線條流暢,色彩也非常豐富,相信小畫家會繼續創作更多的作品讓老師欣賞。
5、一看小朋友就有一定的畫畫基礎,整幅畫不管是構圖還是色彩搭配都別具一格,有自己想法,這非常好,畫畫就是需要想像力,所以你已經成功一般了。
6、畫畫就是要大膽,不僅是大膽嘗試更要大膽的把自己想到的表現出來,這才是一個小畫家應該具備的。
7、你上課認真,畫的每幅畫都非常的豐富,而且主次有序老師很欣賞你的畫,繼續努力加油,畫更多好看的畫。
8、你是一個活潑的孩子,畫的畫也跟你的性格一樣,非常的鮮活,顏色搭配非常好看,老師希望你繼續努力。
Ⅲ 學生畫畫的美術評語
1、真是個細心的孩子,你的線描畫的真不錯呀。建議你也用用色彩來表現,效果一定不錯。
2、你進步很大,原先不敢下筆,現已能大膽去畫,而且畫得很不錯,繼續努力,專心繪畫,會有更出色作品。
10、你是一位文靜的女孩,上課很認真,作畫也細心,就是膽子小了點,如果繪畫時再加點信心,那一定更棒。
11、你是一個在繪畫上富有靈氣的女孩,老師很喜歡你認真作畫時的神情。從你的作業中,可以看出你用「心」在畫畫。美術就是一種快樂的游戲,不要有太多的顧慮,大膽去畫吧,畫出你心中最美的圖畫。期待看到你更精彩的作品。祝你假期愉快!
12、你是一個懂事的男孩,上課認真,畫畫細心,畫面也較豐富,希望你繼續努力,期待看到你更優秀的作品。
13、你上課認真,畫畫能大膽的嘗試,畫面豐富,主次分明,具有一定繪畫能力,希望你畫出更漂亮的作品。
Ⅳ 如何評價兒童畫
兒童畫是學生憑著聯想和想像畫出來的,不會有客觀的真實性,但也不是完全的不真實。它是「似與不似」之間的一種兒童特有的繪畫語言。這種語言定式是孩子所特有的,是成年人所不具備的,這也是正是兒童畫的魅力所在。美術教師盡可能創造條件,引導和幫助學生保持兒童繪畫的魅力,評價兒童畫時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發展過程的評價;注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點滴變化,通過評價指引學生更好的發展。我認為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兒童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對兒童畫的評價應該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要有民主的思想。如果教師還是抱著以前那種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審判者的態度,拿評價的結果去給學生排隊劃類,那麼評價嚴重地影響了美術的教學效果。小學生正處於充滿幻想、敢於創造的年齡。他們的想像可以無拘無束,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他們的畫在成人看來也許很稚拙,但每一幅畫他們都能解釋很多個這樣畫的理由。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耐心傾聽學生的創作意圖。記得教一年級《下雨了》一課時,巡視學生作畫,發現一位學生畫得很特別:畫面中的雨是五顏六色的,落在屋頂和地面上,還濺出了水花,兩個小朋友撐著傘在雨中行走。他畫的雨是與眾不同的。我俯下身,親切地問:「為什麼你的雨是五顏六色的呢?」他猶豫了一下小聲地說:「我很喜歡下雨。可是,雨是透明的,一點也不好看。要是雨也能有各種顏色,我就會更喜歡雨了。」聽後,我為學生的表現力鼓掌,同時也為自己能及時傾聽學生的心聲而感到慶幸。當時就把這位學生作業展示,表揚他的這種表現方法。這位小朋友在同學們佩服的眼光中樂滋滋的,不好意思的下去了,大大地提高了自信心,從此以後他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如果沒有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上交批改的話,我最多給她打一個良。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多聽聽孩子的心聲,讓我們的評價變得更加的人性化。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不同學生的差異,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以及對美術的興趣!
第二,每個學生的兒童畫往往會有其獨特之處,他們的每次作業時常又會有其個人的某些進步,作為教師隨時發現這些「亮點」,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我在點評學生作業時如盡可能去發現學生畫中比以前畫得進步的地方,並具體地指出這些進步,比如說這張畫畫得更大了,更細致了,更大膽了,更完美了等等,給予適當的稱贊和鼓勵。在稱贊和鼓勵學生時,不但要有誠懇、善良的語言,還應該有親切的態度,如摸摸學生的頭等,這樣更容易使學生感到被稱贊和鼓勵後的滿足。有時候,學生的畫並不一定畫得完滿,但是,如果他們完成作品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也應該得到鼓勵,鼓勵他們認真的學習精神。如三年級的陳煬,他對美術的興趣特別濃,每一節的美術課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但是他的畫畫得確實不大好,很隨性也很隨意,自己想到什麼就畫什麼,線條很粗糙。我每次都是在鼓勵的基礎上,給他一些建議。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發現他進步了很多,成為了班裡進步最快的孩子。同時他的這種熱情感染了身邊很多的孩子,我進教室時,經常聽到學生對我說,老師我最喜歡上美術課了。
第三,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發掘新的評價方式,讓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讓學生積極參與兒童畫的評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繪畫技巧、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利用每次的作業批改,就學生本節課的情況在作業後寫評語,教師針對學生的作畫感受寫上簡短的評語。有鼓勵性的評語,有提出修改意見的評語。如「你的作品給我帶來了美的享受。」「你的畫色彩搭配很好,要是有點創意就好了。」「你畫得很認真,如果把主要的東西再畫大一些就更好了。」兒童畫的評價不是一次教學的結束,而是一次教學的開始。評語可以使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明白今後要努力的方向。鼓勵性的評語可以讓學生樹立信心,增強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又如,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加以設計評價,如低年級可以帶有一定游戲的趣味性,中高年級帶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性,另外在同一學習的不同時段根據需要也可調整評價的形式。可以根據一個班級中不同學生的作業情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評級組織形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首先把評價的標准和原則告訴學生,讓學生能夠有據可依。低年級用「滿、艷、多」等簡單的標准來評價,而中高年級則更多的用「構圖豐滿、造型完整、色彩豐富」等標准來評價。同時,鼓勵學生學習並且盡可能多地使用美術專業詞彙去評價藝術創作。因此,在每一次的繪畫創作完成之後,我都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或是放到特定的環境中,然後同學之間互相欣賞。這樣近距離的觀察不僅使繪畫者有一種整體的視覺印象,同時也可以在與眾多作品的對比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觀察的基礎上我鼓勵同學們相互介紹自己的繪畫內容,對繪畫的結果自己是否滿意,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等等。自我評價為學生搭設了反思的平台,使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思想。
如果說學生自評有主觀的成成份,那麼其他同學的觀點則像一面鏡子代表了不一樣的視點和思想,因此學生之間的互評也是必不可少的,自評之後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後感,暢談欣賞後自產生的聯想,設計出自己去畫會如何處理等等。最後我會對學生的評價作出總結,肯定對的評價,指出錯誤觀點,補充不足之處。我認為這樣自己評價、他人評價、老師補充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才是完整的,公平的。
兒童畫評價是多元開放的評價標准與基本作業要求的整合。因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涵蓋多方面的,評價要全面、科學,評價的方式更加民主,也有更大的靈活性,老師可以創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評價。針對具體的課題設計富有個性的多元開放的評價標准和方法,既讓學生達到基本的要求,又促進學生獲得各自個性特色的發展。
Ⅳ 如何評價兒童畫
兒童畫是學生憑著聯想和想像畫出來的,不會有客觀的真實性,但也不是完全的不真實。它是「似與不似」之間的一種兒童特有的繪畫語言。這種語言定式是孩子所特有的,是成年人所不具備的,這也是正是兒童畫的魅力所在。美術教師盡可能創造條件,引導和幫助學生保持兒童繪畫的魅力,評價兒童畫時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發展過程的評價;注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點滴變化,通過評價指引學生更好的發展。我認為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兒童畫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對兒童畫的評價應該尊重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要有民主的思想。如果教師還是抱著以前那種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審判者的態度,拿評價的結果去給學生排隊劃類,那麼評價嚴重地影響了美術的教學效果。小學生正處於充滿幻想、敢於創造的年齡。他們的想像可以無拘無束,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他們的畫在成人看來也許很稚拙,但每一幅畫他們都能解釋很多個這樣畫的理由。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耐心傾聽學生的創作意圖。記得教一年級《下雨了》一課時,巡視學生作畫,發現一位學生畫得很特別:畫面中的雨是五顏六色的,落在屋頂和地面上,還濺出了水花,兩個小朋友撐著傘在雨中行走。他畫的雨是與眾不同的。我俯下身,親切地問:「為什麼你的雨是五顏六色的呢?」他猶豫了一下小聲地說:「我很喜歡下雨。可是,雨是透明的,一點也不好看。要是雨也能有各種顏色,我就會更喜歡雨了。」聽後,我為學生的表現力鼓掌,同時也為自己能及時傾聽學生的心聲而感到慶幸。當時就把這位學生作業展示,表揚他的這種表現方法。這位小朋友在同學們佩服的眼光中樂滋滋的,不好意思的下去了,大大地提高了自信心,從此以後他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如果沒有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上交批改的話,我最多給她打一個良。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應多聽聽孩子的心聲,讓我們的評價變得更加的人性化。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不同學生的差異,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以及對美術的興趣! 第二,每個學生的兒童畫往往會有其獨特之處,他們的每次作業時常又會有其個人的某些進步,作為教師隨時發現這些「亮點」,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我在點評學生作業時如盡可能去發現學生畫中比以前畫得進步的地方,並具體地指出這些進步,比如說這張畫畫得更大了,更細致了,更大膽了,更完美了等等,給予適當的稱贊和鼓勵。在稱贊和鼓勵學生時,不但要有誠懇、善良的語言,還應該有親切的態度,如摸摸學生的頭等,這樣更容易使學生感到被稱贊和鼓勵後的滿足。有時候,學生的畫並不一定畫得完滿,但是,如果他們完成作品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也應該得到鼓勵,鼓勵他們認真的學習精神。如三年級的陳煬,他對美術的興趣特別濃,每一節的美術課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但是他的畫畫得確實不大好,很隨性也很隨意,自己想到什麼就畫什麼,線條很粗糙。我每次都是在鼓勵的基礎上,給他一些建議。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發現他進步了很多,成為了班裡進步最快的孩子。同時他的這種熱情感染了身邊很多的孩子,我進教室時,經常聽到學生對我說,老師我最喜歡上美術課了。 第三,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發掘新的評價方式,讓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讓學生積極參與兒童畫的評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繪畫技巧、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利用每次的作業批改,就學生本節課的情況在作業後寫評語,教師針對學生的作畫感受寫上簡短的評語。有鼓勵性的評語,有提出修改意見的評語。如「你的作品給我帶來了美的享受。」「你的畫色彩搭配很好,要是有點創意就好了。」「你畫得很認真,如果把主要的東西再畫大一些就更好了。」兒童畫的評價不是一次教學的結束,而是一次教學的開始。評語可以使學生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明白今後要努力的方向。鼓勵性的評語可以讓學生樹立信心,增強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又如,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加以設計評價,如低年級可以帶有一定游戲的趣味性,中高年級帶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性,另外在同一學習的不同時段根據需要也可調整評價的形式。可以根據一個班級中不同學生的作業情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評級組織形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首先把評價的標准和原則告訴學生,讓學生能夠有據可依。低年級用「滿、艷、多」等簡單的標准來評價,而中高年級則更多的用「構圖豐滿、造型完整、色彩豐富」等標准來評價。同時,鼓勵學生學習並且盡可能多地使用美術專業詞彙去評價藝術創作。因此,在每一次的繪畫創作完成之後,我都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或是放到特定的環境中,然後同學之間互相欣賞。這樣近距離的觀察不僅使繪畫者有一種整體的視覺印象,同時也可以在與眾多作品的對比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觀察的基礎上我鼓勵同學們相互介紹自己的繪畫內容,對繪畫的結果自己是否滿意,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等等。自我評價為學生搭設了反思的平台,使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思想。 如果說學生自評有主觀的成成份,那麼其他同學的觀點則像一面鏡子代表了不一樣的視點和思想,因此學生之間的互評也是必不可少的,自評之後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後感,暢談欣賞後自產生的聯想,設計出自己去畫會如何處理等等。最後我會對學生的評價作出總結,肯定對的評價,指出錯誤觀點,補充不足之處。我認為這樣自己評價、他人評價、老師補充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才是完整的,公平的。 兒童畫評價是多元開放的評價標准與基本作業要求的整合。因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涵蓋多方面的,評價要全面、科學,評價的方式更加民主,也有更大的靈活性,老師可以創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評價。針對具體的課題設計富有個性的多元開放的評價標准和方法,既讓學生達到基本的要求,又促進學生獲得各自個性特色的發展。
Ⅵ 如何評價少兒美術作品
西方現代美術教育理論中的工具論和本質論
一、工具論
工具論的主要觀點在於強調美術教育的教育性價值,即把美術當作教育工具,認為通過美術教育可以促進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工具論重視創作過程,忽視創作結果,在教學方法上主張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並以分析兒童的成長特徵為評量的范圍。工具論的這種觀點與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進步教育運動有著直接的聯系,了解杜威的思想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把握工具論。
(一)工具論的教育思想基礎:杜威的教育理論是工具主義美術教育觀的主要思想基礎。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把自己的哲學稱作「工具主義」或「實驗主義」。在杜威看來,無論是正式教育還是非正式教育,實際上都在進行經驗的改造,而改造經驗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且能促進個人生長,因此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只有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經驗改造的正當途徑,因而要把學校變成一種有控制的特殊社會情境,把課堂變為兒童活動的樂園,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和指導兒童參加諸如手工作業、現場參觀、表演節目、蓋房子、測畫圖等活動,讓兒童在活動中由觀察、接觸、操作、實習而直接接觸各種事實,獲得有用經驗,即「從做中學」。杜威摒棄了分科教材,反對傳授各科知識,認為學校科目相互關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也不是文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在杜威的教育觀中,兒童得到極大的重視和強調,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圍繞他們組織起來。杜威曾經指出,「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兒童的發展和兒童的成長,就是理想教育之所在。對於兒童的生長來說,一切科目知識都只處於從屬地位,它們是工具,它們所以服務於生長的各種要素,不是知識和傳聞的知識,而是兒童的自我實現。」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工具主義美術教育觀的思想基調。工具論者把美術教育當作兒童自然發展的工具,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兒童自然發展;美術教學要根據兒童的興趣和本性,教師不應有過多的參與或指導,在美術課堂上,兒童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美術活動;在教學計劃中,美術可以與別的科目相結合,很多情況下成了服務於其他科目的附庸。工具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 )和維克多·羅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
(二)里德的美術教育觀:英國著名藝術教育家、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兒童人格成長,他認為兒童具有許多與生俱來的潛能,並有不同表現類型(依思考、感情、感覺、直覺,將兒童分為八種表現類型),美術教學應該按不同類型分別予以指導。
里德對藝術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藝術看成是適應社會的人的個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認為人類的不幸主要溯源於個人自發創造力受到壓制,人格自然的生長受到阻撓。教育唯有運用藝術,才能擺脫這種狀況,達到自我實現。這就是說,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促使兒童自發創造力與人格自然地成長。
里德認為人類的藝術表現形式與人類的心理類型是高度相關的。依據容格的觀點,他把人類心理分為思考型、感情型、感覺型、直覺型,而每個類型有內向、外向之分。這樣,人類心理共有八種基本類型。里德認為,這八種基本心理類型各自具有獨特的美的表現形式。以現代藝術為例:思考型——寫實派;感情型——超寫實派;感覺型——表現派;直覺型——構成派。心理型中有內向與外向之分,相當於藝術型中的主觀與客觀之分。具體到兒童藝術,里德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兒童生來具有藝術潛能,並具有不同表現類型。它們是:有組織的、擬情的、節奏的模式、構造的形式、列舉的、表現派的、裝飾的和想像的,共八種。這八種兒童藝術表現類型受到兒童特定的人格類型影響,相當於兒童不同的心理傾向:外向思考型——列舉的,內向思考型——有組織的;外向感情型——裝飾的,內向感情型——想像的;外向感覺型——擬情的,內向感覺型——表現派的(觸覺的);外向直覺型——擬情的,內向直覺型——構成的形式。由於藝術類型與心理傾向之間這種依存關系的存在,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具有型的態度(typeattitudes )而立於承認各種類型的地位,依照兒童天賦的氣質予以鼓勵和指導。
兒童美術不僅受兒童特定人格類型的影響,也受「由潛意識而來」的一系列原生印象或原型的影響。根據里德的觀點,兒童美術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作為殘跡遺留在人類意識中的一種原形功能。原型最常顯現的是魔環主題(mandala theme),包括一切同心圓、 有一個中心的圓型或方型以及所有輻射狀或球狀的排列,如花、十字、輪狀、曼陀羅等。這些符號自然反復地出現在各種文化背景的兒童畫中,從而為人類的共同人性提供了佐證。
仿效進步主義的觀點,里德提出美術教育的課程和教學法建議。他指出,「課程不應視為各科的總匯。在中學階段一如在小學階段一樣,應該是創造性活動的場所,而教學只是為了達到這些活動的目的在不可免時或有助力時才實施。如果在幼兒階段,這些活動可稱為游戲活動,在小學階段稱為設計(project), 然後在中學階段合而為建設性課業。」〔1〕藝術應成為學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課程應採用統整模式。學校是實習工場,符合美學標准。而教師,則應該是將個體引入環境的中介,他應該了解「涵容」學生。里德的這些看法,與進步主義教育理論是一致的。
(三)羅恩菲德的美術教育觀:維克多·羅恩菲德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心理學家,賓州大學藝術教育系教授。他綜合美術教育理論和實踐,形成一套頗有影響的美術教育觀,成為進步主義美術教育的運動的核心和領導人物。羅恩菲德認為,在藝術教育中,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造就富於創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而創造性是每個兒童都具有的潛能,為使這種潛能得以實現,教師或家長應該為孩子排除干擾,避免讓兒童使用著色畫本,也不要從成人角度評價兒童作品,這樣,每個兒童都會無拘無束地運用創作慾望,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體驗生活,這就是發揮創造力的最佳途徑。
羅恩菲德把兒童美術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塗鴉階段(2—4歲)是兒童自我表現的第一階段;樣式化前階段(4—7歲),兒童作首次的表現嘗試;樣式化階段(7—9歲),有形體概念的形式;黨群年齡(9 —11)是理智萌芽的階段;推理階段(11—13)是擬寫實的階段;青春危機期(13—)是兒童美術發展的決定性時期。羅恩菲德認為,這些階段是來自遺傳的知覺程序自然展開的結果。一個個階段的發展,就象一個個遺傳程式的展開一樣。雖然各個兒童有不同的發展特徵和速度,但整體的形式和步驟卻是相似的。兒童需經過一個階段才能進入下一階段。既然這些階段是自然發展的,因而教師對兒童美術的學習就不該予以干涉。不要試圖教兒童怎樣繪畫,而應該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讓兒童自我表現,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發展他們的美術能力。
羅恩菲德把兒童的創作看作是他們感情、智慧、生理、知覺、社會性、美感及創造性的反映。從兒童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成長情況。如,當兒童喜愛某人(物)時,就會在作品中作特別的強調和誇張;當他們的社會性和群體性發展到一定階段,作品中就會有表現群體的活動出現。兒童的發展是生理的、感情的、社會的等多個領域的整體發展,而創作過程對兒童整體發展最為重要,因而,羅恩菲德強調創作過程,忽視創作結果,明確指出「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製作過程而非完成品。」
在說明兒童美術的特徵時,羅恩菲德特別提出了知覺的視覺模式和觸覺模式這組概念。羅恩菲德認為,知覺有兩種反應模式——視覺型和觸覺型。視覺型是一種客觀類型。視覺型的個人喜愛環境,是世界的旁觀者。他們在畫面中咨詢自然,其繪畫傾向於具象的寫實。而觸覺型是一種主觀類型。觸覺型的個人是世界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他們專注於主觀經驗的闡釋,其繪畫傾向於高度主觀的表現。當兒童成長時,大部分人(約70%)以兩種方式中的一種去面對世界(約47%的人傾向於視覺型,23%的人傾向於觸覺型)。〔2〕
羅恩菲德認為知覺特徵的不同是由遺傳而來的,因此,不要指望視覺型的兒童畫出觸覺型特徵的畫,觸覺型的兒童畫出高度寫實的作品。由於兒童中有兩種創造類型——視覺型和觸覺型存在,因而對美術教師的教學指導提出了要求。「我們必須在我們的刺激中更加註意這兩種經驗。假如我們用主觀經驗、感情性質或者身體的經驗來刺激他,我們將會挫折一位『視覺型』的人。同樣地,假如我們只用視覺經驗來刺激主觀的人,我們也會妨礙他。既然傳統的藝術教育主要只是基於視覺刺激,兒童的一大部分不但受到忽略,而且還會受到挫折。許多藝術教育者在中等學校里使用視覺刺激,卻未曾認識到:現代的表現藝術也是今日生活中非視覺性的一種刺激。」〔3〕所以, 寫實的表現方式不應該作為唯一的批評標准。教師應把經驗世界的態度與視覺型視覺接觸的方式一視同仁。藝術刺激應同時包括觸覺感應和視覺經驗,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
里德和羅恩菲德都是工具主義美術教育觀的代表人物,他們都主張「ecation through art」。 里德的貢獻在於美術教育的價值與哲學的建樹,而羅恩菲德則在美術發展心理及教材教法的研究方面有獨到之處,兩者相輔相成,聯珠合璧。從他們關於藝術教育的闡述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杜威及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甚而,還有盧梭的影子。(事實上,杜威的教育理論與盧梭的理論關系密切,雖然杜威本人不予承認。)工具論使美術教育課堂發生了重大變化,兒童成為美術課的中心。
杜威重視感性經驗,關注兒童興趣,使教育領域開始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時代。然而,「事實告訴我們,杜威牌的教育學,大概不可能在學校里廣泛地被使用——到現在還是如此。」〔4 〕杜威式的教育使得美國學校中暴露出「紀律鬆懈、書寫無能,以及初等數學和科學知識嚴重不足」的缺點,引起家長及社會人士的不滿。而在美術教育界,工具論的實踐使得學校中的美術教育處於一種兒童自發的,無教師干預和評價的,無所謂最後作品的嚴重放任狀態。藝術沒有被視為一門學習的課程,而是被當成了兒童自我表現的工具。學校中視覺藝術的主要功能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現創造力,渲瀉情緒的機會。嚴格地說,這種狀態是「非教育」的。到了60年代,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變化的主要契機是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升天。
二、本質論
1957年10月7日, 前蘇聯人把第一顆人造衛星「普斯特尼克」送上了天,顯示出蘇聯領先一步的科學教育水平。爭霸世界的需要使得美國在60年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運動,改革的理論基礎是由布魯納(j.s.bruner)倡導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的結構主義理論,在此理論的基礎上,美術教育界逐漸形成和發展了本質論。這次教改興起了學科運動。在自然科學、數學、外語(即「新三藝」)這些結構清楚、易於教學和檢測的科目得到特別青睞時,美術教育為求在學校中生存,也開始逐漸向科目轉化。這一轉化中,巴肯(m.barken)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認為美術有權成為科目,作為科目的美術教育包括畫室學習、美術批評和美術史,這一觀點影響了以後作為本質論代表人物的艾斯納(w.d.eisner)和格內爾(w.d.greer)。 本質論形成並逐漸發展起來。
(一)本質論的教育思想基礎: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理論是本質主義美術教育觀的主要思想基礎。布魯納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結構主義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哈佛認知研究中心主任。他把20世紀5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jet)創立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應用於中學課程改革, 提出了頗有創見的教育主張。1960年,他的《教育過程》一書出版,該書闡述了教改的四個中心思想:①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②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可以以適當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③重視直覺思維力的發展;④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該書出版後備受推崇,被西方教育界人士稱為「劃時代著作」,很快,美國掀起了以此書思想為指導,以課程革新為中心的教改運動。
布魯納的教育思想與杜威大相徑庭,這主要基於他們哲學認識論方面的差異。杜威是地道的主觀唯心主義,其思想核心是「經驗」,而布魯納恰恰相反,他強調知識領域是獨立存在的,可以認識的,「經驗」或「事物」所具有的規律性的東西才是人們追求知識的根由。教材應該由記錄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構成;結構不是在材料內部發現的,而是「外加」進去的,是人所塑造的;知識可以由各學科的專家和學者來構成一個連貫的模式,並可以此構築兒童應得的知識。在這種認識論指導下,他指出:(1)要以能力和智力的發展為教育的目的;(2)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教育內容;(3)以動機、結構、程序、強化為教學四原則;(4)以發現法為教學方法。
在布魯納的思想影響下,學科運動開始興起。當別人根據布魯納理論把外語、物理、化學、數學等變成結構清楚的科目時,藝術教育研究者們也開始注意美術的結構,藝術教育從重視「自我表現」和「創造性」轉向幫助學生獨立從事藝術學科結構的探討,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藝術,從而使本質主義美術教育觀有所發展。然而,這些思想當時除了在雜志上有所宣傳外,並沒有站穩腳跟。1982年,保羅·蓋蒂信託公司出資成立蓋蒂藝術教育中心。這個中心推行正規系統的美術教育,幫助學校在實踐中發展充實本質論思想,逐漸地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dbae)開始形成並流行開來。
(二)本質主義美術教育觀:本質論強調美術教育的本質性價值,倡導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本質主義者認為,美術教學應具有學科性、順序性,主張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與指導方法,並且以學科的標准來評量兒童的學習成果。
本質論的代表人物是艾斯納和格內爾。艾斯納強調美術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對個人經驗的獨特貢獻。他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和實踐極其特殊的一面,而且美術能為人類實踐作出的最可貴的貢獻是直接與其特性相關系的。美術能為人類教育作的貢獻恰恰是別的學科所不能作的。因而,任何一項將藝術首先作為為其他目的服務工具的教育計劃會沖淡美術的意義。美術不應屈尊服務於其他目的。」〔5 〕美術教育不是服務於其他目的的工具,它在基礎教育中有其獨特的作用,從而,美術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視和提高。
與工具論者相反,艾斯納提出美術能力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學習和教育的結果。「美術學習不是隨兒童成長成熟的自然結果,美術學習可以通過教育指導得到促進。」〔6〕既然如此, 可教的內容有哪些呢?艾斯納認為美術教學的領域應包括三方面:美術創作、美術批評和美術史。要使這三方面教學卓有成效,則需要有系統化的連續性課程設計,而不是那種感恩節畫火雞、聖誕節做節目裝飾的以日歷為中心的教學。而且,對教學要盡量評估,因為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評估,對師生的教與學都是大有裨益的。
w·迪文·格內爾的觀點與艾斯納相近。格內爾倡導dbae大綱, 他曾在文章《一種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將美術作為一種學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the discipline —based art ecation)的術語。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簡稱dbae。它實際上來源於60年代出現的教育觀念,但卻揉進了巴肯、艾斯納在60年代提出的美術創作、美術批評、美術史教學思想。格內爾認為,dbae可以「培養出有教養的人,具有美術和製作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對美術品和其他物體中的美有所反應。」
dbae有三個主要特徵:
1.學習領域涵括美學、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術創作四個方面。
2.教學內容由簡至繁作螺旋式遞進。
3.嚴格的書面課程設計,實施系統化教學。
dbae具有嚴謹的課程中心導向。它不僅重視形象的製作,更重視對形象的理解。它要求把創作、欣賞、理解和評價幾方面統合於同一教學單元,體現在總課程中,進行系統化、連貫性的教學。
在dbae的學習領域中,美術創作是讓學生通過實踐學習製作,學習技巧和組織等;美術批評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欣賞,發展他們對形象的分析、演繹及判斷能力;美術史的學習使學生通過對作品作者、時間、空間背景的認識,加深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美學則是讓學生通過對美的本質、美的經驗、美術在人類活動中的地位等探討,加強學生的判斷能力,建立理論學習的基礎。這四個方面,美術創作和美術史較容易為人理解,而美學和美術批評卻較難理解,下面,我們試對美學和批評簡單作一闡釋。
關於美學,積極支持dbae的艾斯納曾這樣解釋:「美學方面的專門知識是把一整套久已存在、見識頗深的思想介紹給兒童和成年人,一些從未得到解答的問題。」〔7〕例如:藝術品必須是美的嗎? 偉大的藝術品一定寓有力量、高貴等主要思想嗎?評價藝術家的作品要了解他的創作意圖嗎?這些問題旨在為孩子們打開一個藝術世界,讓他們加入到這種千古對話中去,作一些美學上的思考,這正是形象創作無法做到的。批評如何介入呢?其實批評就是談論藝術,利用孩子愛講話愛爭論的特點,可以使批評很順利地引入課堂。一般可以把批評分為四個階段:
1.簡單描述階段:看到了什麼?包括物象、形狀、色彩、線條等等。
2.形式分析階段:作品如何組織?如:畫面是否對稱?線條間如何聯系?運用了什麼技法、材料?等等。
3.意義解釋階段:作者要說明什麼?如:作品的意義是什麼?社會經濟文化、作者思想個性與該作品的關系是什麼?作品中傳達出什麼氛圍、觀念、思想?
4.價值評定階段:你的印象怎樣?如:你受到感染嗎?你對這件作品有什麼感覺?等等。
前兩個階段的問題重心在於你看到了什麼,而不是你印象如何,要防止學生過早輕易地下結論。解說階段,教師可以運用恰當的語言解釋作品,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在前三階段的基礎,最後讓學生評論作品價值。
dbae的課程設計是統合的,即把美術創作、美術批評、美學、美術史統合在一個完整的單元教學中同時教授,由簡入繁,系統展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藝術知識面,了解種種文化涵義,並通過視覺藝術進行思想交流。因此,dbae要求有一系列設計嚴格的、反映出四方面修養的特殊教學主題。例如:以風景為主題的教學可以有:討論大自然的景物,可否稱為藝術品(美學);學習從形式與分析開始評審一幅荷蘭派的風景畫是狂暴或是孤涼(藝術批評);認明荷蘭、法國、中國的寫實派與想像派風景畫的典型風格,並研究大自然如何可以理想化和抽象化(美術史);使用粉筆和海綿繪畫的技巧創造空間的幻覺和自然景物(藝術創作)。作為美術教師,應該善於從簡單的美術行為, 如常見的風景寫生,進行意義重大的擴展。雖然dbae四方面內容無需分而教之,但教師應清楚地意識到其中的每個方面,將它們有機地溶合在一起。
dbae強調美術教育的本質性價值和課程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學生不僅學習如何製作藝術品,還學習如何欣賞藝術品,了解有關的時代背景知識——作品所產生的社會環境。由於蓋蒂藝術教育中心的研究、實驗和大力推廣,這一理論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人們期望,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使他們了解文化與藝術、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學會客觀評價藝術品,具有更豐富的藝術知能。
由於dbae以嚴格的課程中心為導向,有嚴謹的課程設計,明文規定學生在創作、批評、美術史及美學四個領域內進行螺旋遞進式的學習。因此,有人提出疑問,藝術教育接近於行為科學或物理科學的教育嗎?象dbae這樣的教育是否會過於貌似其他學科而喪失藝術課的獨特性?是否會過於嚴格而導致僵化和枯燥?以結構課程論為教育思想基礎的dbae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但忽略了對自發性表現的啟發,對美感經驗及創造性發展的強調亦顯不足。在藝術教育中,注重結構性的同時必須加強靈活性。
工具論和本質論各自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產生和發展,它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工具論以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發展土壤,提倡以兒童為中心的美術教育。它重視兒童興趣,強調兒童自發性和創造性培養,但忽視系統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傳授。因此,這種美術教育不可能培養兒童具有豐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而有限的美術知能又限制了兒童高層次美術創造力發展,因為高水平的創造必須以豐富的知能為基石。本質論以結構主義教育理論為淵源,要求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它重視藝術的創作、欣賞、理解和評價等審美力的全面培養,但對自發性表現的啟發顯得不足。此外,嚴格的課程設計和教學亦容易走向形式化和乏味枯燥。
比較一下這兩種理論,可以發現,它們瑕瑜互見,各有揚抑。所以,單獨套用任何一種於我們的美術教育,顯然有失妥當。我們可以根據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美術教育的現狀,對它們予以合理吸收和改造,洋為中用,促進我國美術教育發展。
Ⅶ 中小學生美術作品評價標准
做為一名美術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正確地審美與表現美,還要正確運用評價去培養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在繪畫之前,教師首先啟發、引導兒童去觀察自己的生活和周圍的世界,讓他們發現美,發揮童真的自由想像,大膽描述一切美好的事物。
學生在完成作品之後,人們往往對兒童繪畫有很多的偏見。他們在評價小學生美術作品時,喜歡模擬成人的作品,把兒童具有童趣的繪畫剔除。有些家長和老師希望孩子畫出幾幅成人「作品」,這些偏見扼殺了兒童畫中那些充滿神秘童趣特點。
在對學生作品評價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兒童階段的繪畫特點。兒童階段所觀察到的世界與成人有許多的差異。他們的想像力是十分豐富奇特的,畫中所特有的誇張變形,顯示出兒童內心世界的天真美,這正是兒童畫的亮點所在。因此,我們評價兒童畫的標准,就不能用成人美術的規律法則去要求。對兒童畫的評價應注重兒童特有的繪畫特點,注重是否具有兒童生活的審美情趣,才能使兒童保持良好的繪畫興趣,使其健康的發展。
評價學生的作品,便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對兒童繪畫作品要用正確的准則。教師的評價,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讓孩子們知道哪些是優點,哪些不足,從而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
兒童畫是小學生思想感情的流露。在學生的筆下,任何一個點,一個形,都代表一個事物,一種思想。它反映了他們眼裡的世界,心中的感受。畫中表現出的大膽、真誠、純潔是最可貴的「童真」,沒有虛偽,沒有欺騙,這便是兒童畫最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許多兒童喜歡畫想像畫,因為想像畫能滿足兒童富於幻想的心理。小學生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經常陶醉在天真爛漫的幻想之中,在繪畫時也會沉溺在自己內心的世界中。他們的作品不受約束,即使是命題畫,也會表達他們各不相同的思想世界,但前提是兒童的創作必須是在愉快、和諧、充滿愛、沒有壓抑和限制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想像,而大膽的去抒發情感進行習作。因此,教師在創設環境中,要認真的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空間。
兒童畫不受比例、透視、形體、明暗的限制,因此,他們的畫面總是生動有趣,別開生面的、自由自在的形式,所以在評價學生作品時也要考慮這一因素。
小學生在繪畫內容上也是有許多相同的特點,大多數男學生擅長畫機器人、未來世界、戰爭等題材的繪畫作品,而女學生喜歡畫花草,卡通人物和童話世界中的事物。因此,兒童畫在內容上應尊重兒童的選擇,做到不拘一格的要求。
兒童畫的色彩方面,也表現單純而鮮明的特點。學生運用色彩的過程,也是體驗生活的過程,也是運用色彩表現美的探索過程,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運用色彩。
學生的可塑性很大,實踐證明,兒童的繪畫能力不一定是天生就有的能力,而是在各種活動中培養而來的。有意義的繪畫活動會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相反,如果學生對繪畫沒有興趣,便不能畫出有趣的兒童畫,就不能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情感,更談不上發展兒童的想像力、記憶力、創造力了。因此,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各種美術活動,積極的鼓勵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
評價兒童作品,要充分肯定他們充滿激情富有想像力的作品,誇獎他們畫的好,鼓勵他們大膽自由的去體會、感受、想像和表現。如果對學生的評價過於苛刻,操之過急,一味批評,會引起他們的厭煩,減退繪畫興趣。小學階段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是美好的,想像力是最豐富的,繪畫表達是最強烈的時候。低年級的兒童更是如此,他們頭腦中的事物是十分豐富有趣的,而且觀察、想像的思維更是與眾不同,體現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評價時盡可能先聽一聽孩子們講述作品裡的故事,再根據他們所講述的內容與畫面對照找出共同點進行表揚。用評價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使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美,以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
積極評價兒童的作品,對其想像力和創造力給予充分的肯定。雖然兒童畫不講究構圖造型等技術上的知識,這正是他們繪畫的自由所在。他們會隨心所欲的把他們內心的感受大膽地表達出來,這是成人繪畫所不及的特點,因此,教師要立足於兒童的審美觀點,肯定這些作品,讓學生保持著濃郁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更深入地感受現實事物,進行表達。
總之,小學兒童具有很大的潛力,教師要運用合適的評價方法,使其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揮出來。因此,我們就要正確認識兒童繪畫,正確地給予評價,這會對兒童的成長產生良好的效果。
當然,還要看每個老師的眼光了
Ⅷ 兒童美術繪畫作品賞析及點評內容有哪些
作品裡面刻畫了很多的形象,並且用不同的形式將自己的作品的主題描繪了出來,然後還有就是。這幅作品描繪了一幅生動多彩的畫面,可以看得出來,作者是很有耐心,並且很用心地去描繪這幅畫面。
然後在這幅畫面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認真度。然後還有的評價就是這幅畫是注重了繪畫材料的一些體驗,然後。這幅畫也體現出了小畫家對於世界的一個好奇,對於畫畫的探索。
所以說,童美術繪畫作品賞析以及點評內容就是這些,並且多數都是以畫畫的本身去出發進行描寫的,然後描寫的時候可以添加其他的內容的一些點評。
Ⅸ 如何正確評價孩子的美術作品41
每節課後,總會聽到家長對孩子的繪畫作品進行好與不好的評價,其中評價中最常見的就是畫的像不像,顏色塗得均勻不均勻。
拋去孩子對家長評論後的感受不講,在大部分家長心中像不像與好不好一直是畫「等號」的。
其實欣賞和評價兒童繪畫,無論對成人或是孩子都應該加以重視。
對於家長來講,要評價、欣賞兒童繪畫首先應該了解、理解兒童的各個方面的特點。
不要用成人畫的審美觀來要求兒童畫,以成人畫的標准評價兒童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兒童畫。
成人的態度和評價對孩子會有相當的影響。
如果評價不好,可能會打擊、挫傷兒童繪畫的積極性。
兒童畫,是一個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神奇的世界。
那一幅幅充滿稚拙、天真無邪、構思獨特、造型誇張、色彩斑斕的兒童畫作品,不僅體現了孩子對世間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也流露了兒童純真的思想感情。
成人在看兒童畫的時候,最大的偏見就是認為兒童畫畫得不像,亂七八糟。
其實,作為繪畫藝術中描寫記錄現實物象的功能,已經在歷史上被攝影替代,寫實只是繪畫中的一種藝術形式而已,那麼兒童畫最顯著的特徵是什麼。
其實是稚拙的童趣。
不合乎比例、透視,卻合乎表達的需要。
天真無邪,歪歪扭扭,粗粗細細,曲曲直直,這正是任何成人作品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
也正是兒童畫特有的美感。
兒童畫不同於成人的繪畫,其審美價值的最大特點是天真幼稚,自由浪漫,不天真就不會幼稚,不幼稚也不會看到童心的可愛。
兒童畫自由自在,不自由就會死板僵化。
那種片面追求畫「畫得像」的寫實期的教學方法,不適於兒童學習,尤其是幼兒學畫。
只有鼓勵大膽自由自在的畫,運用符合式的造型語言畫出兒童自己的感受和天性,才會顯示出兒童畫的美。
兒童畫的美又是全方位多層次的。
完整是一種美,殘缺也是一種美;
成熟是一種美,幼稚也是一種美;
清晰是一種美,朦朧也是一種美;
整齊是一種美,瀟灑也是一種美;
規范是一種美,自由更是一種美,這樣就可以看到兒童畫是那樣的可愛。
一旦把繪畫這層「窗戶紙」看破了,就知道「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總之: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勵,眼中的兒童畫就會成為打開一扇通往兒童心理的大門,那裡是一個妙不可言的神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