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源古藝術團在哪裡

源古藝術團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5 18:52:58

㈠ 舞曲的種類有哪些

舞曲是舞蹈的伴奏音樂,同時也具有欣賞價值。19世紀前歐洲流行的有:小步舞、加伏特、帕薩卡里亞、夏空、薩拉班德、阿勒曼得、庫朗、基格、波洛涅茲、帕凡等舞曲。19世紀後流行的有:圓舞曲、波卡以及義大利的塔蘭泰拉、西班牙的鮑萊羅、匈牙利的查爾達什、波蘭的瑪祖卡、俄羅斯的卡瑪林斯卡亞、戈帕克、拉丁美洲的探戈、倫巴、桑巴和我國的秧歌舞曲。
根據舞蹈節奏寫成的器樂曲或聲樂曲。由於時代、

民族特點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種類型。一般舞曲

都具有特性鮮明的節奏。不少舞曲(特別是民間舞曲)

還要求由某些特殊的樂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

某種典型的節奏型貫串始終。這種典型的節奏型,正是

區別各種舞曲的最重要的標志。

在原始社會中,舞蹈與音樂、詩歌是結為一體的,由

於物質生產條件和藝術水平的低下,音樂十分簡單(多

為原始的歌唱或打擊樂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於古

希臘首先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中世紀早期,由於

教會的激烈反對,舞蹈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

左右,在音樂理論家若阿內斯·德格羅謝奧所撰寫的論

文中,始有關於舞曲斯丹蒂佩斯(一種吟唱詩人所唱的

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亞(一種只奏不唱的舞蹈樂曲)的

記載。在13世紀後期的經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現在

男高音聲部中的情況。

西方的舞蹈音樂於15世紀進入它的第1個繁榮期,這

是由於當時的歐洲宮廷熱衷於此的緣故。到16世紀,在

琉特和鍵盤合奏音樂中,出現了包括前舞、後舞兩首速

度不同的舞曲所組成的成對舞曲(如義大利的帕薩梅佐

-薩爾塔雷洛、英國的帕凡-加亞爾德等)。與此同時,

德國的阿勒芒德、法國的庫朗特、西班牙的薩拉班德和

義大利或英國的吉格開始躍升為重要的舞曲體裁,並在

17世紀中葉由前、後舞的對比原則,發展成為由4首舞曲

組合而成的「古典組曲」。這一時期,一批來自法國民

間的舞曲(佈雷、帕斯皮耶、里戈東等),在法國宮廷

里得到了藝術加工。其中最重要的為小步舞曲。

18 世紀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時代,也是蘇格蘭舞曲、

連德勒舞曲等在維也納得到重要發展的時代。19世紀盛

極一時、雄踞社交舞曲主導地位的圓舞曲,就是從連德

勒舞曲發展演變而來的。19世紀30~50 年代,馬祖卡、

波爾卡、加洛普、波洛奈茲等舞曲在歐洲得到廣泛流傳。

民族樂派興起後,又有許多民族舞曲體裁被作曲家們所

發掘和重視。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亞、霍塔、凡丹戈

等為人們所普遍矚目,並被專業音樂家所運用。進入20

世紀後,拉丁美洲和美國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

戈、倫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爾斯

頓等),又在世界許多國家風行。

舞曲的種類繁多,有各種分類方法。現按古典舞曲、

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類,主要體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於16、17世紀的舞曲,到了17、18

世紀時,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為純器樂曲。最常見的有:

阿勒芒德 意為「日耳曼的」。起源於德國。速度

適中地緩慢。4拍子,常起於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暢而

多裝飾,採取平均的節奏,織體傾向於主調化。常用作

古典組曲的第1樂章,近似前奏曲。

庫朗特 有法國式和義大利式兩種:法國式庫朗特

的速度適中地快,3拍子,常從第3拍的弱部開始,含有

一長一短的附點節奏,在每 1段落的結尾中,常把3/2拍

子和6/4拍子結合在一起,有時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優

勢,織體比較復調化;義大利式庫朗特速度較快,3拍子

(3/8或3/4),旋律流動,有如奔跑(「庫朗特」有「跑」的

意思)。兩種庫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2樂章。

薩拉班德 16世紀初由東方傳入西班牙,原是一種

有色情動作的舞蹈。16世紀末傳入法國後逐漸變得莊重

緩慢。3拍子,第2拍常為長音符。旋律富於裝飾,用主

調織體寫成。常用於古典組曲的第 3樂章。17、18世紀

的聲樂曲亦常採用薩拉班德的體裁,G.F.亨德爾的歌劇

《里納爾多》中的《讓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 起源於義大利,一說起源於英國。速度很快。

3/8、6/8或12/8拍子。富有歡快活躍的情趣。常用模仿復調

㈡ 安徽的古村除了宏村西遞還有哪裡值得一去

提起安徽旅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黃山風景區,對應的黃山市有很多美麗的古村落,名氣最大的當屬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西遞和宏村。

曾經在宏村住了四天,發現旁邊還有幾座迷人的古村,不過未經深度開發,因此遊客不是很多。


旅遊攻略:黃山風景區、黃山北站等地乘坐專線巴士到達宏村風景區之後,打車或乘坐當地的三輪車前往。

㈢ 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的現況

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的現況很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南京小紅花藝術團是一所團校合一的公辦小學,隸屬於南京廣電局。

南京小紅花藝術團於1957年創辦,是全國首創的集文化、藝術教育與舞台表演於一體的少兒藝術學校。

經過幾十年的打造,將學校打造成了南京的文化、教育名片。

2018年是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創辦60周年,在周年慶上,藝術團與來自五大洲的五個國家的學校和機構達成了深度合作的共識。此次合作意義重大,能讓中西文化更好地交融,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並相互學習教學理念,借鑒辦學經驗,給少年兒童更先進更科學的培養。

㈣ 柬埔寨宮廷舞蹈有哪些歷史

柬埔寨的宮廷舞蹈也稱為高棉古典舞,不僅具有象徵作用,而且體現了柬埔寨優雅的傳統價值觀。在柬埔寨古代,柬埔寨的藝術文化與傳入的宗教有密切的關系。柬埔寨的宗教信仰要追溯到國家成立以前,柬埔寨的原始居民信奉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崇拜對象既包括河流、大山,也包括鳥、獸。大約在公元1世紀,古老的印度文化傳入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印度文化,因此當地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印度傳入的婆羅門教。公元6世紀後的真臘王朝時期,柬埔寨已經成了東南亞佛教的中心,在這個造就了吳哥燦爛文化的時期,婆羅門教與大乘佛教互相交替,都非常興盛。在閣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國王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興建了大量廟宇,重修了吳哥城,可見當時人們對佛教的崇拜和信仰。在柬埔寨的舞蹈藝術中,自然無法抹去宗教的影子,從宮廷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演繹和姿態造型方面都是以宗教的各類形象為原型的。這些宗教信仰也奠定了高棉舞蹈文化的雛形,古典宮廷舞蹈逐漸形成。吳哥時期,高棉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舞蹈藝術繁榮,宮廷和寺廟里養了一大批舞蹈家和樂師,而舞蹈家的地位如女神般尊貴,如今在柬埔寨舉世聞名的吳哥窟里仍然能看到非常多阿普薩拉女神舞姿浮雕,這些雕像體態優雅、美麗動人、栩栩如生。

柬埔寨的宮廷舞蹈來源於印度的宮廷舞,在許多印度神話中,傳說有專為神仙跳舞的仙女。阿普薩拉就來源於印度神話,阿普薩拉舞是柬埔寨宮廷舞蹈的核心,是高棉人的傳統舞蹈,音樂歡快,舞姿美麗動人。阿普薩拉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世紀。在吳哥,許多寺廟的牆上都雕刻著佩戴金色頭飾和穿著裙子翩翩起舞的舞者。據估計,12世紀,柬埔寨宮廷里約有3000名阿普薩拉舞蹈演員,她們用無聲的動作和手勢講故事,她們微微一笑,從不開口。柬埔寨的宮廷舞蹈有一整套表演手勢,所有的舞蹈表演者都是從小經過嚴格訓練的,舞者除了需要獨具天資和美貌外,無一例外都需要有一雙靈活優雅的雙手。高棉古典舞蹈的訓練與芭蕾舞訓練一樣,它需要多年的實踐和基礎的訓練。高棉古典舞蹈與觀眾的交流方式是復雜的,手臂和手的位置不同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例如,表示笑或飛行的手勢,這些手勢不同方式的運用取決於不同類型的角色。除了手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外,華麗的服飾也能具體地體現意義。高棉古典舞一直與宮廷密切聯系,在加冕、婚禮、葬禮等傳統的皇家儀式上演出。歷史悠久的宮廷舞蹈不僅是柬埔寨的藝術瑰寶,也是全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璀璨明珠。

柬埔寨王室一向重視文化藝術,19世紀,安東王繼位後,復興了當時瀕於消亡的宮廷舞,並對它進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聖、端莊的基礎上,消減了僵硬的部分,突出了柔軟和纖巧,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柬埔寨古典舞更柔美優雅。後來的西哈努克親王家族也對宮廷舞蹈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西哈努克親王從小就生活在宮廷之外的鄉村,他一直都非常熱愛藝術,在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對音樂、舞蹈、薩克斯和電影的學習,他還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攝影家。西哈努克的母親尼亞里麗王後和大女兒黛維公主都曾擔任過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團團長,西哈努克的母親西索瓦·哥沙曼·尼亞里麗是柬埔寨宮廷舞蹈發展中一個重要人物,19世紀中葉,她支持高棉藝術和舞蹈的發展,20世紀中期,她不僅促成了高棉傳統舞蹈研究的復甦和發展,而且還幫助宮廷舞蹈推廣和宣傳。西哈努克親王的大女兒帕花·黛維公主對古典舞蹈表演具有極高的造詣,她在劇團中常常扮演仙女、王後和公主等重要的角色,她的舞姿優美動人,在手勢和眼神上的細膩傳情給人以美的享受。戴維公主還是王家芭蕾舞團的舞蹈編導,數十年來也一直為王室管理芭蕾舞團,公主的母親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員甘霍,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國王西哈莫尼從小聰穎好學,不僅與姐姐學習柬埔寨的宮廷舞蹈,還將宮廷舞蹈與法國芭蕾結合起來。西哈努克親王家族不僅在宮廷舞蹈的修復上作出了努力,還不斷地向世界展示這門有魅力的藝術。柬埔寨歷來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在1957年,應中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西哈努克親王帶著柬埔寨皇家芭蕾舞蹈團73人到中國演出,西哈努克特地讓「柬埔寨的明珠」,當時年僅14歲的帕花·戴維公主和她的弟弟卡朋王子表演,這次訪問表演了柬埔寨傳統的《仙女舞》、《扇舞》、《雄雞舞》以及神話傳說《黑猴與白猴的戰斗》等作品,當時中國文藝界還對戴維公主的表演給予了高度評價。1960年,西哈努克親王再次帶著皇家芭蕾舞團15名演員到中國訪問,1963年又帶著舞團30人到中國,包括他的女兒戴維公主,舞團表演了《仙女舞》、《神仙歡樂舞》等經典作品,西哈努克親王家族為保護和發展柬埔寨的舞蹈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團多次訪問世界各國,為世界人民表演,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向世界展示了柬埔寨璀璨的藝術瑰寶。

柬埔寨保留至今的傳統宮廷舞劇目有《百花園中的仙女舞》、《祝福舞》、《扇舞》、《蝴蝶舞》、《劍舞》等,而在舞蹈劇中的宮廷舞還有《羅摩衍那》、《黑猴與白猴的戰斗》、《伯雷阿·金納鳳的神話》、《雷木·愛索與莫尼·麥卡拉舞》等。柬埔寨的許多宮廷舞蹈也來源於戲劇史詩,如《摩訶娑羅多》。這是在公元4世紀時形成的古印度大型敘事詩,其中包括克里希納神的故事《哈里萬夏》和印度教的經典故事《巴嘎道吉塔》等,它們都被稱為印度教神話的源頭,這一史詩描述的不是普通的王室內部斗爭,而是顯著對立的兩類統治者間的斗爭,以不斷抗爭惡勢力,譴責惡勢力對人民的傷害,堅持為正義力量戰爭到底為內容,表達人民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是暴君統一天下的憤怒情感,這部作品以各種藝術形式傳播至東南亞,同時也對當地文學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柬埔寨宮廷舞蹈的伴奏樂器以黃銅面鑼、木琴和銀鈴為主,以弦樂和五聲音階的蘆笛為輔,其中弦樂大眾性強,蘆笛樂是宮廷舞蹈的重要樂曲之一。聰穎的柬埔寨人民用不同的樂曲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思想,這些樂曲會在不同的節日中使用,如節奏歡快、活潑的樂曲適合在歡樂的節日中使用,而節奏平緩、悲涼的樂曲適合在痛苦的場景中使用。

㈤ 全國各地的劇有什麼,是什麼名字比如;越劇起源誰,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有什麼好看之處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再加上審美習慣、表達方式、方言不同等許多條件,中國戲曲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形式,這就是眾多的戲曲劇種。 「五大劇種」: 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 據統計,中國現存地方戲劇種有360多種。 以戲曲的發源或流行省區劃分:

序號 省份 曲目
1 北京市 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2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 上四調
3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4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5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6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7 黑龍江省 龍江劇
8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9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10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11 新疆 新疆曲子戲
12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13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14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15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16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17 江西省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1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19 台灣省 歌仔戲
20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21 廣西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22 海南省 瓊劇 臨劇
23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24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25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26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27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28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29 西藏自治區 藏戲

中國戲曲劇種介紹

【京劇】

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它從產生到現在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

清代乾隆以來,崑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後進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藝人高朗亭率領有名的徽戲「三慶班」進入北京,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以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入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此時,崑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漸冷落下來。約於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 劇和徽劇出於同一源流,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溶化了崑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又名「京調」。

185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它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在舞台表演上富於鮮明的舞蹈性和強烈的節奏感。

一百多年來,京劇著名演員先後輩出,特別是不斷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京劇藝術的珍貴財富。

解放後,京劇藝術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並成功地演出了許多現代題材劇目,為京劇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京劇藝術代表團還多次出國訪問演出,轟動了世界藝壇。

【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評劇】

評劇是全國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形成於清末民初,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稱。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成兆才是早期評劇的著名演員和劇作家。他創造了許多新腔,並創作改編了一百餘種劇本,對評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隸梆子」,後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淵源於陝西秦腔的梆子系統。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後來梆子和皮黃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藝術上日趨完整。北京的直隸梆子吸收皮黃精華之後,又稱「京梆子」。辛亥革命後,許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員不斷涌現,給梆子劇種帶來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
河北梆子流行時,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區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剛勁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調等板式,還有近百支用於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帶農村得到廣泛發展。但在國民黨統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則日漸衰落。解放後,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對過分喧噪的鑼鼓、梆子進行了革新,創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壯之中兼有柔和悅耳、優美動聽的特色。

【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河北省地方劇種之一。約產生於明朝末年。它長期流傳在民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腔朴實、激越、剛健,有頭板、二板、安板、起板、撥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區以河北保定為中心,分東路(高陽、安新一帶)、西路(保定西部地區)、南路(石家莊一帶)。各路唱腔無甚大區別,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調表演形式完整,行當齊全,傳統劇目較為豐富。《潘楊訟》是較有影響的劇目,已拍攝成戲曲影片。

【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調」的一個支脈,古名叫「弦索腔」。絲弦戲原來沒有女演員,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員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聲交替運用的特點。絲弦的伴奏樂器,長期沿用兩把柳琴與兩把三弦,清咸豐年間,因與老調梆子經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樂器改用了老調的中音板胡,其它樂器也有增減。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崑曲、河北梆子、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它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的廣大農村,及山西部分地區。絲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轉,以板腔為主,分越調與管調兩個系統,又各有多種板式。解放前夕,絲弦僅存一兩個專業班社。解放後,絲弦有了較大發展,並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絲弦的優秀傳統劇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銀幕。

【平調】

平調是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發源於冀南武安縣一帶,也 稱「武安平調」。流行於冀南、豫北和晉東南廣大地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平調的產生,據傳始於明末清初,由武安藝人汲取了豫j[淮調的特長,結合武安民間音樂、舞蹈演變而成。

平調屬於「梆子戢」,行當齊全,善演歷史戲。它的唱腔屬板腔體,結構 較完整,旋律優美,長於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個板頭。音樂伴奏有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百餘個。從前,伴奏樂器主要有二弦,軋琴等;;解放後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潑、粗獷、激昂,豪放的風格特點。其代表性劇目有《三進帳》、《鍘陳士美》、《金鍾記》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閑聚眾演出,征上述地區的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一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凋,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前輩藝人的發展創造,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是解放後在單弦等曲藝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劇種。單弦是北京廣泛流行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用第三人稱說唱故事過去有時用兩個以上演員化裝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劇就是脫胎於牌子曲的戲曲形式。1950年曲藝演員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親》叫做新曲藝,以後改稱曲劇,陸續演出了《柳樹井》、《羅漢錢》、《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等劇目。

北京曲劇的曲調種類很多,生動活潑,並且念字清楚,易於表現現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內蒙西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並廣泛流傳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一帶。;最初只有兩個演員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當地小曲「絲玄坐腔」的基礎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變而成。有近百年的歷史。二人台的劇目內容多為生活小戲。二人台音樂有 濃厚的地方色彩,所採用的曲調是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來的).:音階跳動大,滑音,裝飾音多,具有悠揚、開闊、粗獷的風格。伴奏樂器有笛子;四胡;揚琴、三弦等,用「四塊瓦」(竹製樂器)擊打節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動統治的摧殘。解放後在劇本,表演、音樂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內容都有很大的改進。

【吉劇】

吉劇,是在「二人轉」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其它民間藝術和借鑒其它地方戲曲的長處,融合提煉,於1959年誕生的.流行於吉林省:
吉劇的唱腔音樂,包括「柳 調」和 「咳調」兩大類,各有一套曲牌。這些曲牌是「二人轉」音樂中有代表性,而且適於戲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劇中後,按照「板腔體」戲曲音樂的規律,形成了三節板、正板。快正板.搶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種形式。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和嗩吶。吉劇的表演,繼承了二人轉唱,扮、舞、說,絕(手絹、扇子等絕活)等五功,並吸收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特長,而發展形成獨特的風格。經過整理,恢復上演的《包公賠情》和《燕青賣線》等劇,展現了吉劇的表演風格和藝術成就。

【晉劇】

晉劇又稱「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後定名晉劇,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劇種。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內蒙、陝北等廣大地區.晉劇是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在晉中秧歌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崑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樂成份,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逐步發展並盛行起來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而又圓潤工細。經常用大沒唱詞來表現戲劇情節,用對唱代替對白。在板類上,主要有四股眼.夾板、二性、流水,以及用來表現激昂情緒的介板和表現悲痛的對白。它的每個行當各有不同唱法;唱腔變化多端;豐富多彩。晉劇的許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發)也是很馳名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一帶,不少藝人曾演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為抗日戰爭服務。解放後,·晉劇出現了《打金枝》,《蝴蝶杯》、《劉胡蘭》等許多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

【蒲劇】

蒲劇因其發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而得名、又稱「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晉南群眾又稱之為「亂彈」。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中最古老的一個劇種。山西、河北,河南幾省的梆子戲,都曾受它的影響。蒲劇是晉南人民喜愛的劇種,在豫西、陝東、·甘肅、寧夏,帶也有廣大群眾基礎。追溯源流,它是由「鐃鼓雜戲」演變而來,至明嘉靖年間已基本形成,分為西路和南路:南路較文雅,細膩;西路則火爆,豪放。蒲劇的音樂高昂、強烈,音節跳動性大,調活潑,感染力很強。它的,呂腔板類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間板、滾白等多種。在表演上誇張性很強,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種特技。

解放前,這個劇種受到統治階級的鄙視和摧殘,戲班四散,藝人轉業謀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經過挖掘整理和革新創造,蒲劇藝術得到恢復和發展。《竇娥冤》一劇曾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於晉北、內蒙及冀西北一帶地區。淵源於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緒年間即已盛:七七事變後,由於日寇摧殘,班社解散,藝人改業,幾乎瀕於絕滅,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屆戲曲會演才重新恢復起來。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調,念白均同蒲劇相近,但音凋更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別它的「彎調(即花腔)」,唱起來千變萬化,婉轉動聽。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夾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滾白等。北路梆子擅長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強落」的規律,但由於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聽來變化多姿,絕不單調。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也叫「 晉東南梆子」、「上黨宮調」,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傳明末起源於澤州(今晉城)一帶,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地區。「上黨」一詞,是因晉東南為古「上黨郡」而得名。

上黨梆子的表演,無論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獷、古樸的藝術特色。唱腔高亢、活潑,曲牌相當豐富,特別是「花腔」一類曲凋,優美動聽,獨具格調。除梆子腔調外,過去也兼演一部分羅羅腔,崑腔口皮黃的劇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區主要的地方戲曲之一,它是在陝西關中地區生長起來的。周代以來,關中地區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大約於明代在陝、甘一帶的民歌基礎上形成。發展過程中受到崑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的影響。清初,得到蓬勃發展,廣泛流傳到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發展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變為三路: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稱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稱西安梆子。秦腔本來是陝西各路梆子的總稱,後來習慣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長處,流傳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一帶。

秦腔創造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成為梆子腔(亂彈)系統中的代表劇種。現在北方幾省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在曲調上有「歡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滾板、搖板、代板等五種,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在表演上,朴實熱烈,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很濃,並有噴火,跌撲、耍髯口等多種特技。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一些秦腔劇團進行了戲曲改革工作,曾創作演出過《窮人恨》、《血淚仇》等現代劇目,深受抗日軍民歡迎。解放後上演的《三滴血》,:趙氏孤兒》《紅梅閣》等經過改編的傳統劇目,展現了秦腔
藝術發展的新成就

【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及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部分地區,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當地民間戲曲結合而形成的。由於長期在農村演出,帶有 濃厚的鄉土氣息,唱工多,口白少,長於表達多種多樣的感情,表演風格朴實清新,深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

現在的豫劇主要分「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個流派。豫東:凋以商丘,開封為中心,演唱用假嗓,聲音高亢,多用花腔,較為活潑輕快,又稱「上五音」「祥符調」和「沙河調」是其支派。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轉,尾音低落;又稱「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飛板、栽板、滾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瓢胡,月琴,橫笛、梆子等。文武場曲牌有幾百種之多。流傳的傳統劇目達四百餘出。解放後,豫劇在演出現代劇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劉胡蘭》,《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等都受到群眾廣泛的歡迎。豫劇現巳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

【越調】

越調,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區。它是在元,明時期流行於民間的弦索的基礎上,受到秦腔、漢劇的影響,至明末清初時形成的。

越調的音樂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伴奏樂器以四股弦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過去它以善演悲劇著稱,解放以來,由於音樂的革新和劇目的變化,在表演喜劇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現在河南流行的越調分兩個流派。一是南陽地區的越調,它保持著大越調的特色,唱的節奏較慢,慢板第三個字要用假嗓拉後腔,唱腔用的曲牌較多。另—是豫南,豫東的
越調,近幾十年來,尤其是解放以後;有了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後腔,所唱的節奏比較快,適於表演現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在民間說唱音樂——鼓子曲均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來流行於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時以三弦、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伴奏;曲調委婉動聽,但纏綿曲折有餘,跳盪激越不足,為著適應群眾新的欣賞需要,一些輕快活潑易於上口的曲牌,開始在洛陽一帶的鼓子曲中演變分化出來,以踩「高蹺」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戲,音樂伴奏也變為以音量較大的墜胡為主,人們稱這種曲子為「小報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於南陽一帶,稱為「大調曲子」這種改革是從說唱過渡為戲曲的一個重要轉折,到1926年前後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後,曲劇音樂唱腔有了很大發展,其中有些腔調已打破了原曲牌音樂的局限,逐漸接近板腔音樂,克服了不善大段宣敘的缺陷,。同時又對 原有的曲調加以豐富變化,從而增強了表現力。

【呂劇】

呂劇過去稱為「上裝洋琴」或「洋琴戲」,是在山東琴書(坐腔洋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劇種。清末,廣饒縣的琴書藝人時殿元、 譚秉倫等將「坐腔洋琴」里的節目化裝上演,受到群眾歡迎。這時,化裝演 員要同時演奏樂器,後來,.伴奏和演唱分開,發展成為「洋琴戲」。它的流行地區不斷擴大,逐漸遍及山東省各縣市,在農村,尤為婦女群眾所喜愛。

呂劇的傳統劇目除部分本戲外,多系以民間傳說及家庭故事為題材的小戲。呂劇的唱腔較為簡單,朴實,平易近人,它的曲調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兩種,演唱時由演員根據劇情自由運用,長於抒情和表現現代生活。解放後,成立了專門機構,重點對呂劇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響的劇目。在音樂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劇種的音樂特色,創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調,充實了呂劇音樂的表現能力。呂劇已經發展成為較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黃梅戲】

黃悔戲是安徽省的地方劇種,源於湖北省黃悔縣的「採茶調」。「採茶調」在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廣泛流行,與當地民間流行的舞蹈、曲藝相結合,逐漸形成為民間小戲,安徽人稱它為「黃梅調」,解放後改秤黃悔戲,
黃梅戲早期多演出「兩小戲」(小丑,小旦)和「三小戲」(加上小生)。後來受「高腔」影響,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清道光以後,黃梅戲流入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曾與徽劇同台演出,深受徽劇的影響;此外,還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得到再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解放後,黃梅戲發展很快,受到各地觀眾的歡迎。

黃梅戲曲調豐富,共有一百多種,如「評詞」,「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黃梅戲用安慶地區的語言演唱,加之唱時一律用本嗓兒,所以使人感到語言易懂,字音清晰。

㈥ 扶余滿族藝術團在哪裡啊

錦綉華城院內(網通東)

㈦ 中國古代民族藝術有哪四種

中國古代民族藝術有哪四種
有獎勵寫回答共5個回答
我什麽什也沒看
TA獲得超過8584個贊
聊聊關注成為第7位粉絲
傳統:中華民族的「根」
春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的「龍頭老大」,理所應當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民俗的舞台。有句話說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只有強盛民族的才能被世界接受並領一代之風騷。近年來,歐風美雨吹遍了中國的大中城市,「哈韓」「哈日」成了許多少男少女的代名詞。
中國的崛起讓世界為之矚目,中國的強盛更應重新煥發國人的民族意識,傳統文化和民俗藝術應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肩負著中國和世界之間溝通和理解的橋梁和紐帶。民族民間文化包括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古跡、文物等,也包括無形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這些幾千年古老文明的載體歷久彌新,仍然閃爍著璀燦的光芒。 尋找屬於我們的「年味兒」 逛廟會是北京人過春節的傳統習慣。廟會在北京已有數百年歷史,曾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較著名且有傳統的有地壇、龍潭湖、白雲觀、延壽寺四大廟會。今年春節期間,北京百姓除了串親訪友和逛廟會外,又新添了個好去處——北京民俗文化節。由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的北京民俗文化節在東岳廟舉行,東岳廟的後罩樓被裝飾成100年前的北京市井,幾百件珍藏文物展示出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老店鋪的生意招幌、老商行的門臉鋪面、食街茶館的裝置風格,都會讓百姓回到100年前的老北京。同時還可以看到國家一級文物「三官九府像」。參加文化節的「看碑賞帖」活動,人們不僅可以看到明代大書法家的道教碑和精心裝裱的碑帖,還能現場參加書法筆會。此外,文化節上人們還可以購買到東岳廟獨家印製的書法書籍,聆聽《天尊贊》、《三寶贊》、《放焰口》等20多首東岳廟廟樂,參加踢毽子、夾包、推鐵環等北京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觀看中國民間的絕活「扁擔戲」、「耍耗子」等。
春節期間,天津市古文化街年春節年貨市場上,千餘種喜慶、吉祥的民俗工藝品讓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民俗味、純純的故土情,580米長的古文化街到處洋溢著十足的年味。年貨市場設在古文化街天後宮前廣場,經營品種主要是年畫、吊錢、剪紙、窗花、頭花、空竹、對聯、紅紗燈、泥塑等民間手工藝品。年貨市場舉辦期間,平均每天有近萬人光顧古文化街。
石家莊春節文化廟會於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在文化廣場隆重舉行。整個廟會活動分為兩部分,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九為文化廟會活動,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特色風味小吃、民間工藝品展賣、電視文化活動展示、書畫表演及現場拍賣、地方劇種、民間雜耍和優秀圖書展銷等內容。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為新春文化游園活動,主要安排了春節文化游園活動、群眾文藝表演、民俗文化展演、全民健身活動表演、地方劇種、曲藝表演、現代文藝節目展演、河北電視台欄目精品展演等活動。
河南省主辦的首屆中原文化廟會於春節期間在鄭州市森林公園舉行。在廟會內容安排上,不但有戲曲、曲藝、雜技等專業文藝節目,有舞龍、舞獅、高蹺、盤鼓、秧歌等民間花會表演,還有民間藝人表演的摔跤、中幡、剪紙、泥人、面人、糖人、空竹等民俗表演。廟會還特意設置了鞭炮燃放區,讓人們盡情地在爆竹聲中辭舊迎新。廟會期間,公交部門開通了公交專線,以方便市民逛廟會。
今年南京夫子廟春節燈市有45萬盞花燈上市,創下了新紀錄。燈會以民族、民俗燈彩為載體,再現了「秦淮燈火甲天下」的盛世風采。燈會大型燈展布展在大成殿至明德堂,內設16組大、中型燈彩。燈展中以《孔子周遊列國》、《騰飛金陵》等為主燈,其間點綴《沈萬三與聚寶盆》、《魁星點斗》等中型燈彩。貢院街、貢院西街、美食街懸掛500盞紅燈籠,文源橋、文德橋、來燕橋裝扮成了「燈籠彩旗隧道」。 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然而,隨著文化全球化的影響,這些節日正在逐漸喪失魅力。而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些舶來的「洋節」卻越過越紅火,這種現象,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就如何保護傳統節日民俗的思考,相關討論屢見報端。
傳統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其精神影響力是巨大的。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就是因為有這些東西包裝著我們,真的被遺棄了,那我們在精神上就很難說是一個完整的中國人。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漠視節日文化的衰落。
河南作為一個具有光輝歷史傳統和豐厚民間文化的大省,應在保護搶救民間文化遺產、弘揚傳統節日方面率先行動,這需要政府、專家、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雖然傳統節日的主人不是政府,而是普通百姓,但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作用很關鍵。關於傳統節日的保護、宣傳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採取措施,進一步挖掘各種節日文化的內涵,賦予新的元素。應該扶植傳統節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應該注意文化的保護,組織專門力量研究傳統節慶形成的歷史、它的發展和對這個民族起到的作用,以便知曉其精華,傳承其在道德教育、倫理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有益之處。最重要的是在內容上積極引導,在傳統節慶日給出專門時間,組織大型的、健康有益的、寓教於樂的活動,不斷倡導、繼承、創新節日文化。
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弘揚,這是專家學者大有可為的領域。學術界應首先對需要保護和恢復的重點作出科學界定,對其民俗內涵、文化意蘊、傳承由來、發展脈絡等進行研究和挖掘,可以召開各類「傳統節慶與文化建設」學術討論會,為保證民族文化資源的鮮活、永恆,添加學術力量,努力尋找保持傳統節日魅力的民間驅動力,強化傳統節日的自身生命力。
傳媒和文化類社會團體要擔負起宣傳教育重任。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需要傳媒和文化社團努力思考和嘗試,一步步積累經驗,有效突破。通過傳媒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組織,把即將消失的東西及時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目前應做和要趕快做的事情。在網路化時代,要學會運用多種形式,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
當然,年輕人更要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文化,通過各種方式去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一些傳統節日有些地方還在過,有的保存得還很好,應該回過頭往後看一看,看看傳統的東西,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了解傳統文化,年輕人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麼思考的,在每一階段過著怎樣的生活,它又有哪些新的變化和發展。
最近,國家文化部和中國民協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工作加大了力度,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入圍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向社會公布,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進入了實施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傳統節日文化在未來的歲月里,將不斷創新發展、發揚光大。 傳統節日也要創新 和往年一樣,春節剛過,「情人節」的廣告促銷就已經鋪天蓋地襲來。相比而言,元宵節的動靜就要小很多了。在抱怨年輕人「忘本」,把傳統都丟光了的同時,一些民俗專家認為,針對「傳統之冷」的危機,關鍵問題不是怎樣保護,而是需要創新。
短短幾年工夫,「情人節」從無人知曉到現在炒得火熱,商家功不可沒。他們針對年輕人追求甜蜜、浪漫的心理,在「情人節」尚早之時便開始運作,用盡各種花招吸引顧客,應景打造各式各樣的巧克力、鮮花、蛋糕、項鏈等產品。
而元宵節的湯圓從製作到推廣都沒有什麼「想像的空間」,商家們的灰心讓元宵這種讓國人提起來引以自豪的吃食,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按照傳統的習俗,大年夜要在家守歲,而小年夜卻要出門「熱鬧」。其實元宵節的市場空間比想像的要大,並非只有花燈和湯圓可以做文章。如果商家肯在元宵節的市場開拓和促銷革新上多動點腦筋,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內涵的元宵節應該不會比「洋節」缺乏號召力,老百姓也能夠把這個傳統節日過得更加熱鬧開心。
我國的傳統節日宛如一幅歷史文化長卷,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串起了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過節是人們表達對美好生活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嚮往的一種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代代相傳的重要載體。只是在這個傳承過程中,一些節日文化卻在放任自流中被淡化和冷落了。很多人只是為過節而過節,卻不知道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到底有多少。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包含著很多豐富的文化因素,也有很多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人們也許知道春節有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年畫、守歲、爆竹、拜年等習俗,卻可能不知道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守歲有「珍愛光陰」之意等等。一些傳統節日因此變得索然無味,於是乎,年輕人對「洋節」感到新鮮和刺激便無可厚非了。
轉自人民網:
推薦於 2018-05-05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㈧ 舞獅最早起源在哪裡

關於我國舞獅的起源,有各種說法,至今尚未有定論。

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扎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遠古起源說認為舞獅源於「驅儺」。在遠古時代,古人發明了「儺」。「驅儺」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舞獅。儺獅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進入百姓人家,在驅除疫鬼的同時,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務。

漢代起源說認為起源於漢代的「象人」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

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8)源古藝術團在哪裡擴展閱讀:

舞獅分為北獅、南獅。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㈨ 山東有哪些名勝古跡

泰安泰安太廟、濟南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青島八大關、嶗山、天主教堂、煙台蓬萊閣,蓬萊蓬萊閣、三仙山、曲阜三孔。

㈩ 民間藝術團體到國外藝術交流怎樣聯系

過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掛花燈,貼窗花……在諸多民間藝術中,民間剪紙可算是最易讓人接受的一張「喜慶貼」了。每每看到那一張張剪紙點綴、美化著人們的生活,對剪紙的那份愛又湧上了心頭……我喜歡上剪紙,最早還得從美術熏陶說起。記得從四、五歲開始,多才多藝的爸爸經常給我畫小動物,寥寥幾筆就能將各種小動物勾畫得活靈活現,那時,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極了。後來,爸媽由於工作忙,將我送到奶奶那兒。奶奶有一雙巧手,常常是隨便幾剪子就能將一張紙鉸出不同的花樣來,那泛黃的紙,失去光澤的剪刀,精緻的圖案,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許從那時起,我就被藝術的魅力所征服,也許正是這種家庭氛圍,使我對美術有了最初的朦朧的認識。在我上高中時,偶然的一次機會,美院的朋友送給我兩本關於剪紙的書。我被書里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通過這兩本書,我比較全面地了解了剪紙,它那巧奪天工的表現手法徹底折服了我,於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紙Fans。因為我有美術基礎,學起剪紙來就如魚得水。不過剪紙是個細致活兒,心急的人做不來,往往一件作品馬上就要完工了,卻因為一不小心剪斷了一根線條而功敗垂成,讓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說起來,這剪紙還能修身養性呢。只有用心去體會其中的奧妙,才能使作品順乎自然,質朴清新,拙中見巧,粗獷處大刀闊斧,細微處行雲流水。對我來說,剪紙是一種享受。雙眼盯著花樣,一剪一剪,像是用剪刀剪出心裡的話兒,那剪刀鉸紙時發出的輕微的聲音像美妙的音樂,在這美妙的音樂里,可愛的動物「活」了,美麗的花「開」了……以前好動的我總坐不住,自從喜歡上剪紙後,竟然可以頭也不抬地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朋友說我有點兒「痴」了。時間長了,家裡人也受了我的影響。有一次,一件作品才完成一半,我放下忙別的事去了。回來後發現不知誰動了剪紙,而且將作品弄得不成樣了。逼問小妹,小妹不招,媽媽倒招了,她說她試著刻了刻細微處,沒想到沒有掌握好輕重,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盡管心疼自己的作品被損,但看到家人也被剪紙感染,心中卻充滿了喜悅。我非常喜歡一首贊美剪紙的詩:蔡候造紙蔚丹竹/巧女擇來繪錦圖/天地風光皆展現/人間姿態盡留足/刻刀有韻勤裁入/畫筆凝神細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雲飛向萬家屋。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愛這個世界,你只要熱愛生活,生活總會是美好的。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剪了不少作品,主要有《踏雪尋梅》、《晴雯補裘》、《孔雀女》、《猴子撈月》、《慶十·一》、《十二生肖》、《菊》、《鶴》、《捐贈》、《秋天的童話》等,這些作品,有的被朋友要去了,有的又讓我送了同事,留在手中的很少了。眼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又要來到了,在這鑽石昂貴的年代,我們不妨送朋友一幅精美的剪紙,看是不是一樣可以珍藏到地老天荒……還有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剪紙吧!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慶賀。剪紙所刻畫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來看看這張「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態各異,舞姿翩翩,她們的手臂上纏繞著輕盈而柔滑的絲帶,正隨風輕輕擺動。再看這張「松鼠摘葡萄」。只見它搖著蓬鬆的大尾巴,小眼睛緊盯著紫瑩瑩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動物給搶走了。剪紙中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呢!這幅剪紙講的就是「老鼠娶親」的故事。瞧!小老鼠們抬著大花轎,新郎得意洋洋,大花貓在一旁羨慕得不得了。原來,故事是這樣的:鼠爸爸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鼠媽媽說太陽最棒,太陽說雲最棒,雲說風最棒,風說牆最棒,牆說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多麼精美的剪紙啊!真令人愛不釋手!中國北方剪紙窗花多以單色紅紙剪制而成,一次最多不超過三四張。蔚縣卻是以刀代剪,紙張採用極薄的粉連紙(較薄的紙,通常用來糊窗或者單宣),數十張疊起來,先用水燜濕、在中國眾多的剪紙流派中,蔚縣剪紙以她美麗的風韻、獨特的風格而獨樹一幟,深受人們的喜愛,遠銷歐美、東南亞各國。蔚縣是一個位於河北、山西交界處的小縣,四面群山環拱,是一個交通不太發達的地方。大概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外界的溝通交流比較少,蔚縣剪紙保持了自己特殊的風格。在眾多的剪紙流派中,以黑白剪紙和彩色的單色剪紙為主流。蔚縣剪紙是一種從窗戶上發展起來的藝術。在河北、山西及內蒙的部分地區,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裡,有著過年貼窗花的習俗。這種源遠流長的民俗習慣,是蔚縣剪紙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塞北農村的窗戶和現在城市裡的窗戶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其製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我國的民間剪紙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道路。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閱讀全文

與源古藝術團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