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用哲學解釋藝術
1 藝術不是現實對象
根據上述叔本華所理解的因果關系即關於變化的充足理由律來看,美(換言之,藝術)絕對和因果關系無關。或者說,如果我們的經驗是由因果關系引起的,那麼這種經驗就不是美的(或藝術的)經驗。我們立刻就可以意識到,傳統美學把經驗主義的「美」當作注意的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大錯誤。而在理性主義幌子之下的「美」也常常是經驗主義性質的。只要我們承認「美」有一個反義詞「丑」,那麼「美」就不可能逃出經驗主義的范圍,因為「美」表示一種價值,而這種價值的唯一來源,起碼有一種是因果關系性質的刺激-反應。當刺激產生積極的反應,名之為「美」;否則「丑」。純粹的主觀性不可能產生這種互相對立的經驗。既然「美」是因果關系的產物,它就不是叔本華意義上的「美」(即藝術)。克羅齊說得好,沒有不好的藝術;只有藝術和非藝術。但是,美卻有非常美,不那麼美,以至於丑。這就是說,藝術是獨立於因果關系的,而美則不然。
叔本華說,「每一出現的事態必定繼起於前於它的一個變化,或者說是這個變化致使的。」由於藝術品也是一個物,因此作為藝術品的物的出現也必定有一個原因,也處於因果關系的束縛中。顏色落在畫布上,是因為藝術家用筆把顏色抹在了畫布上。這一過程完全是因果關系性質的。但是,作為藝術品的一幅畫,並不僅僅是抹了顏色的一張畫布。藝術品不僅僅是物。各種各樣的顏色在畫布上的分布,完全不是藝術家的身體動作的一個結果。我們或許這樣說,世界上存在梵高的那幅著名的《向日葵》,是一個沒有原因的事件。
雖然克羅齊或許是因為不理解叔本華而不欣賞他,但是他對藝術的看法和叔本華卻非常相似。他「否定藝術是物理的事實」(209頁)。克羅齊所謂「物理的事實」就是叔本華所說的「現實對象」,只是克羅齊不喜歡把「物理的事實」叫作「現實對象」,因為在克羅齊看來,「物理的事實不擁有現實」(210頁)。不過,這只是由於克羅齊和叔本華對「現實」這一概念的定義不同而已,不能說明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在根本上是針鋒相對的。
正如上文所述,叔本華認為現實對象是受「關於變化的充足理由律」即因果關系約束的,由此當然就可以得到克羅齊的結論:「藝術也不可能是功利的活動;因為功利的活動總是傾向求得快感和避免痛感的,所以,考慮到藝術的本質,藝術就和『有用』、『快感』、『痛感』之類東西無緣。」(211頁)。科學家經常以檯球來說明因果關系:當一個檯球受到另一個檯球的撞擊的時候,它必然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運動。在這一過程中不存在任何精神自由,因此也和藝術沒有關系。但是,我們經常把同是制約於因果關系的某種對象,例如大部分所謂「自然美」的對象,與藝術混為一談。比方說,人體美就是這樣。當我遇到了一個符合我的身體慾望的異性身體的時候,我必定覺得興奮,用語言來描述我的經驗就是我覺得這個身體是美的。這種刺激—反應過程實在是基因決定的,與一個檯球受了另一個檯球而必然運動一樣是必然的。當我面對一個美女而覺得愉快的時候,正是我更加陷入現實而不能自拔的時候,這種經驗狀態剛好和藝術背道而馳。一幅畫著美女的畫並不是美女,而是一個藝術品;因此畫著老丑的女人的畫也是藝術品,雖然正常人不可能欣賞老丑的女人。如果我們把對一個美女的身體所有的那種快感就認作藝術感,那麼顯然就不可能有畫著老醜女人的繪畫。
藝術的超越因果關系,也可以用克羅齊的下面這句話來表達:「一切印象都可以進入審美的表現,但是沒有哪一個印象必定要如此。」(25頁)關於愷撒的一切歷史細節都在因果關系的掌握中,那些細節就像用最堅固的螺絲釘固定在時間序列中一樣,是不可改變的。但是,莎士比亞的劇本《裘利斯•愷撒》中的一切印象卻不必如此,因為劇本中的印象並不是根據因果關系而存在於劇本中的。從原則上說,劇本是可以改寫的,而歷史不可以改寫。
2.藝術不是真理
真、善、美相統一—這一缺乏分析性的說法誤人不淺!美(或曰藝術)不但不是真理,而且必須不是真理。這一論點完全不需要理論的論證,因為那是一個自明的事實。只有對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始人和兒童來說,藝術和真理才是不分的。莎士比亞借麥克白夫人之口說:「只有孩子才害怕畫上的死人!」實際上柏拉圖對詩人的指責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偉大覺醒。他認識到藝術不是真理,反倒姑且可稱之為「謊言」。畢加索說「藝術是人們樂於接受的騙局。」我們也知道,神話對原始人來說就是科學和哲學。但是柏拉圖告訴人們:這是錯誤的。只有在人類的抽象思維發展起來,並且這種思維方式終於產生了哲學和科學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意識到神話是非現實的,因此神話才可能是現代意義上的藝術。
邏輯是真理的本質和精髓,但是藝術根本就忽視邏輯。從起源角度說,人類的藝術思維,或者用維柯的話說,詩性思維,在時間上是早於邏輯思維的。藝術是比邏輯古老得多的人類本性。當我們按照邏輯來思考和判斷的時候,藝術沒有任何存在的可能。
但是,在人發展出了邏輯能力之後,這對藝術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人類憑借邏輯能力建立了技術理性,而現代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這種技術理性,藝術似乎到了沒有任何存在理由的地步。另一方面,邏輯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卻為藝術的表現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如果沒有基於現代力學基礎上的建築學,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建築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各種樂器的改進,也為音樂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如果沒有對許多樂器的改進,就不可能有某種音樂的表現手段。計算機技術對藝術也有這樣的作用。但是,這無論如何不能證明藝術的來源是技術。技術僅僅是被利用的手段而已。
3.藝術不是數學
克萊夫•貝爾的形式主義的根本主張,實際上可以概括為藝術即數學或幾何學。另外一種十分時髦的說法甚至在科學家當中都十分流行,那就是把數學公式的簡潔形式視為美(這或許是對的),由於據說藝術的本質就是美,因此他們相信在數學、自然科學和藝術之間存在某種神秘的聯系。——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神秘主義性質的東西。
這些荒誕不經的思想或許是出自現代的所謂「抽象藝術」所激發的靈感。實際上,凡是是抽象的東西(即概念)根本就不可能是藝術。為什麼?根據上文的理由,抽象的概念立刻就陷入叔本華所謂的邏輯必然性即關於認識的充足理由律的掌握之中。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抽象藝術。所謂「抽象藝術」,如康定斯基的繪畫,是比再現藝術更為具體的藝術。再現藝術涉及維柯所謂的「想像性的類概念」,可是「抽象藝術」連這種准概念的形式都不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夠用概念來指稱「抽象藝術」中的那些形象的原因。不能夠用概念來指稱的形象全然不是抽象的東西,反而是概念完全不能把握的過於具體的東西。如果說糠定斯基的繪畫是「抽象」的話,那麼莫扎特(以及其他全部音樂家)的音樂從來就是「抽象」的。我們不能夠用概念來指稱莫扎特的音樂中形象,一如對康定斯基我們也做不到一樣。所謂「抽象藝術」的唯一革命意義在於:它打破了在繪畫中不可表現不能用概念來指稱的形象這樣一種清規戒律而已。
克萊夫•貝爾把藝術等同於幾何學,卻又為藝術賦予了幾何學原本沒有的那種「意味」,因此他的藝術哲學聽起來很神秘。那不可能不神秘,因為枯燥的形式中不可能有任何「意味」。
4.藝術不是道德
叔本華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包括道德行為)都是有動機的,而動機不過是「從裡面看的」原因而已。鑒此,藝術就不可能是道德。正如克羅齊所言:「藝術活動不是一種道德活動。……既然藝術並不是意志活動的結果,所以藝術便避開了一切道德的區分,倒不是藝術有什麼豁免權,而是因為道德的區分根本就不能用於藝術。一個審美的意象顯現出一個道德上可褒可貶的行為,但是這個對象本身是無所謂褒貶的。」(213頁)
這並意味著藝術不可能為道德服務;恰恰相反,藝術經常被派作這種用處。傳統的錯誤看法是,因為藝術可以服務於道德,因此藝術是沒有獨立性的——這不合乎邏輯。樹木可以服務於人類取暖制器的目的,但是樹木仍然具有存在的獨立性。
『貳』 通過哲學與人生的學習,談談如何用哲學觀點指導你的人生
用哲學的角度看問題,會讓自己心態很多,比如面對福禍,好壞,變化,在哲學裡面都是很正常的。
『叄』 如何運用哲學
這個問題有點兒大!
其實哲學本身不是要讓人來用的,「用」之可用在其使用價值,是某種事物的某種具體的明確的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以「有用」來對待哲學,本身就是將哲學矮化和弱化的表現,是不了解哲學導致的後果。或者,是將哲學科學化的結果,即把哲學看作了某種自然科學,以為這一學科肯定與化學、物理學、幾何學等等一樣,會有著具體的效用。
我經常會遇到相似的問題。過去有學者往往用哲學有「無用之大用」來回答此問題。我想,既然問者由此一問,那就應對此做專門的解答。我認為可以從思維方式、觀念水平和立場方法等幾個方面來回答此問題。
其一,從思維方式上看,哲學之用在於通過哲學化的思維訓練,使人的思維方式盡可能理性化——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或者問題的本質;不要被主觀的情緒所誤導,要清醒地看待事態發展;要考慮前因後果和左右關聯,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一個事情的發生發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理性化思維方式。不管西方傳統哲學、現代西方哲學還是東方哲學,思維方式的訓練都是題中應有之意。人類超越於一般動物的一個標志就在於人的理性思維,或者說,理性思維是人超拔於動物群體的一個重要依據和根本手段。
之所以說哲學之用在與理性思維方式,就在於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繫上。哲學本身的發展建基於具體科學的發展,是在具體科學有所突破的基礎上,將其思維結果與思維過程相結合,找到人類思維的內在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講,任何一門具體科學發展到一定高度,都會歸結為哲學問題——即不再是探究該學科單個門類的問題,而是要考慮整個世界與宇宙的本原與發展規律的問題,因此,英聯邦國家的博士學位叫做philosophy doctor,有人翻譯作哲學博士,其實大可不必,直接譯作博士即可,其含義即如上所說,該研究者的學術高度已經可以達到系統化理論化世界觀的水平了,如此而已。
其二,從觀念水平來看,哲學之用在於通過哲學的訓練,可以使人凝練出較高水平是觀念(概念),從而可以深入把握事物之本根,從本質而不是從表面來考察和解決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別不是外表的體格與體力,而是內在的觀念差異。由於每個人擁有的觀念不同,對於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見解是自熱而然的事情。擁有較高水平觀念的人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直接抓住問題的實質,可以從當下狀況,回溯問題的由來與根源,並預見事物未來的發展走勢。而那些只有簡單觀念的人,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顧眼前,不計後果。如此等等。
哲學的誕生就在於人類對世界宇宙本原的驚詫,對萬事萬物發展趨勢的由衷渴望,其究極根源在於人類試圖以有限把握無限,並以此來突破肉身的有限。哲學部分東西古今,就其觀念水平而言,都是很值得我們珍惜的人類思想的結晶。
其三,從立場方法來看,哲學之用在於給人提供一個立論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哲學是有階級性的,盡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事實上,我們都明白,不同利益集團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肯定不一樣,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就是此意。我們過去常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給我們提供了立場、觀點和方法,就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去的就哲學相比,與當代西方哲學相比,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即立場的確定性、觀念的科學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立場的確定性在於其階級性,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一邊,宣揚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利益,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解放自身,要解放每一個人。觀點的科學性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是對人類迄今為止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最新成果的概括總結。(關於這一點,需要說明,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開放體系,至於有些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要麼是不懂馬克思主義的隨聲附和,要麼是有意攻擊馬克思主義的信口雌黃,這里不再做一一辯護。)而方法的有效性,在於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和為了群眾是有機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講究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講究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以上所述,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突然就想起來老子對「道」之為「道」的「強為之名」,我在這里解釋哲學之用,頗有點兒「強為之名」的意味啊!
以上所述,是我個人對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用的理解。理論水平有限,肯定會誤舛處處,期待著方家批評。
『肆』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
1、藝術與哲學有著本質的不同
第一,藝術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學是理性的最高形式。
第二,藝術用形象反映生活;哲學用最一般的范疇和邏輯體系反映社會生活。
第三,藝術以情感人,通過情感的感染影響人的行動進而影響社會生活;哲學以理服人,通過方法論影響社會生活。
2、哲學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
(1)哲學通過美學的中介影響藝術的發展
古希臘的哲學是樸素唯物主義,他們雖然把世界的本原歸之於物質的某種具體形態,但肯定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客觀唯心主義雖然把世界的本質歸之於神秘的理念,但肯定了被理念所決定的現實世界在個人的主觀意識之外。這就決定了古希臘的美學思想:美在於比例和諧;藝術模仿自然。由於哲學的變化,美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認為美在於鮮明。這種美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世紀的藝術,古希臘對人體栩栩如生模仿的藝術消失了。
(2)哲學通過創作方法的中介影響藝術的發展
①哲學思想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產生。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運用於藝術領域就會產生藝術是社會生活反映的藝術思想,這種藝術思想必然產生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運用於藝術領域就會產生「藝術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現性的,藝術是情感的表現」的藝術思想,這種藝術思想必然產生西方現代形形色色的藝術創作方法。
②哲學思想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選擇與改變。任何藝術家都會面臨著形形色色的藝術創作方法,選擇哪種創作方法是由藝術家的哲學思想所決定的。
③哲學思想的矛盾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矛盾。哲學思想是復雜的,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政治觀、宗教觀、道德觀等,藝術家的這些觀點可以使一致的,也可以是有矛盾的。創作方法的矛盾導致了藝術作品內容的矛盾。
『伍』 通過哲學人生的學習,談談如何用哲學觀點指導你的人生
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哲學是明白學,學了哲學就明白,遇到事就會用哲學的觀點去指導你的人生。
『陸』 怎樣學習哲學,並用哲學指導我們的生活
引言: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會用到哲學的,所以學習哲學是對生活有幫助的,可以指導我們更好的生活,在生活中,你知道我們會用哪些哲學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所以哲學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影響到我們哲學,讓我們變得更加有素質,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因為社會上是需要正義的人,所以用一些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就是哲學的體現。所以在生活中哲學是時時刻刻引導我們的,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社會變成一個更好的社會,所以我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柒』 如何運用哲學來引導生活
對於樓上的「身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外」這句話,我提出質疑。要如何做才能做到「感受生活外」,就拿你的例子「文化」來說,文化本身難道不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嗎?生存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的全部意義,我們不能跳出這個框子,在生活以外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認識生活。你在認識任何事物之前,首先你和這個事物則必然已經聯為一體,是在整體中去認識這個事物。任何把事物作為一個和主體對立的客觀存在體來認識的方法都必然無法全面地闡釋事物與人的關系的。
哲學所告訴我們的只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尋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法而已。我們不應該直接從哲學中去尋找指導人生的方法,這樣做只是把哲學教條化了。我們要學習的是哲學思維,利用這種思維方式,自己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記住,你和你的生活是聯為一個整體的。不能跳出這個整體從客體的角度去分析你的生活。
『捌』 如何運用哲學思考自己的人生
從哲學上來說,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我們應該在貢獻當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玖』 用哲學怎樣用智慧啟迪自己的人生幸福的
用叔本華的哲學智慧啟迪人生:究竟擁有什麼,我們才會得到幸福?
怡晨悅讀
2019-04-29 · 優質情感領域創作者
前段時間,幾個閨蜜相約出去玩。回程的第二天,我看到她們的朋友圈,小蕊說:「美噠噠的出行,在靜謐里感受大自然的清新」,配圖是幾張順手拍的花花草草和她站在山頂眺望遠方的照片。欣欣說:「餓了肚子,淋了雨,走路走到腿抽筋,車子半路拋錨,倒霉的行程」。配圖是一張很傷感的黑白背影。
一樣的旅程,不一樣的感受。平心而論,我感覺這次旅行還是不錯的,雖然一路上有幾個小插曲,但是瑕不掩瑜。因為目的地草鏈嶺本來就是個尚未完全開發的地方,所以商業配套設施並不完善,吃喝玩樂不太方便,買東西只能在山下農家樂。由於戶外活動經驗不足,我們帶的食品和水有點少,餓了肚子。不過,由於人工痕跡較少,自然生態保存很好,我們看到了很多平時在城裡看不到景緻。
我完全沒想到,給欣欣的體驗會這么差。順著欣欣的朋友圈,一路翻上去,我發現欣欣不開心的事情,竟然這么多。孩子幼兒園老師布置的手工太難做;出去購物,和商場里的導購員鬧不愉快;投訴小區物業;美容院里的產品效果不好......好像生活里隨時隨地都是煩惱。
人生如旅途 。記得當初,剛剛大學畢業,當我們一幫同學整天為求職,考試面試焦頭爛額的時候,欣欣與大偉一見鍾情,愛得死去活來。大偉不僅對欣欣痴情,人長得帥,家裡經濟條件也挺富裕,他父母開著一家農副產品批發公司,人脈資源也廣。
結婚時,他們小兩口的婚房在曲江最好的地段,有著自己的車子,欣欣沒費什麼勁,聘進了一家清閑的事業單位。愛情與財富雙豐收,這對於我們初涉社會的年輕人,一時半會兒難以企及,簡直就是奢望啊。小姐妹們都說:欣欣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嗎?受到命運如此厚待。婚後的欣欣不需要還房貸車貸,婆婆和保姆照顧孩子,她依然清閑,除了上班,就是購物護膚健身,隨時可以說走就走。大偉人品也不錯,隔三差五在朋友圈撒一把恩愛狗糧,惹得小夥伴們更加艷羨,簡直要流鼻血。
可是,我突然看到的欣欣如此陌生,這個在外人眼中,簡直就是「好命女,人生贏家」,應該無比幸福的女子,實際上並不幸福?她已經擁有了很多,難道還不夠嗎?是哪裡出了差池,欣欣還缺什麼嗎?人的一生,究竟擁有什麼,我們才會得到幸福?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遇見叔本華的這本書《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過一生》,不得不說,用哲學原理解決生活難題,如同學生時代解數學方程式,可以用代入法,類比法,假設法,輕而易舉求出清晰正確的答案。
這本書不僅為我解惑,也改變了我之前對於哲學的認知,原來哲學並不都是高深晦澀難懂,它也可以通俗易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哲學家叔本華
阿爾圖·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23歲棄醫從文。一生寂寞,卻並沒有在寂寞里消沉,而是鍥而不舍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業。他的性格以及行為有不少缺陷,不過是一個凡人。但和凡人不一樣的是,他常常跳出平凡生活,審視自己和同類,努力揭示並面對人生殘酷真相,然後繼續尋找更好的活法,勇敢活下去。他一輩子寫了很多關於人生智慧的文章,對於如何活得更好提出了許多啟迪性的建議,展示了一個智慧哲人的光輝。
二、叔本華的人生智慧:與幸福相關的三方面原因
叔本華身為一名優秀哲學家,更趨近於現實人生考慮,著眼的是塵世幸福,是關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過得更好。他認為,一個人幸福與否,與三方面的原因有關。
第一、人是什麼?即廣義的人格,比如健康、性格、素質、力量、氣質、道德、理智、教養等。
第二、人擁有什麼?譬如財富、地位、愛情、事業、成功等我們經常說的身外之物。
第三、一個人在他人的評價中出於什麼地位,即外界的看法和認可。
通常我們認為,擁有外在的東西越多,他人的評價越好,我們越幸福。可是叔本華說:「人生幸福的首要,最本質的要素就是我們的人格」,「人是什麼比人有什麼,要重要得多。在是否幸福這件事情上,個人的人格、氣質、心態、信仰比汽車、房子、珠寶更重要。」也就是說,你自己才是幸福鏈條中第一位、最關鍵的部分,可惜,我們常常搞混了順序。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人和動物不同,除了生理需要,人還具備思想和情感。生物本能的滿足不代表精神層次的需求,幸福的狀態要依賴思想心境的平和與自我認可,這個必須由自我主宰。那些我們看起來應該幸福的人,往往只是滿足了第二、第三方面的條件,而忽略了第一方面。他自己的內心或許並沒有從身外之物和外人評價中得到完全滿足,所以,他們未必幸福。縱觀歷史和社會,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代的皇權貴族,現代的明星商賈,總有幾個人在「幸福」外衣的掩飾下,活得痛苦不堪,有的甚至走上自殺,抑鬱的道路。
一個人如果把身外之物當做幸福的來源,希望從財產、社會地位、妻室兒女、朋友或者社會那裡得到幸福,那麼當他失去這些東西或者發現這些令他失望的時候,他的幸福基礎就崩塌了。特別隨著年歲漸長步入老年,屆時愛情消逝,身體機能衰退,沒有精力發展愛好,無論是旅行還是社交,都提不起興趣;朋友和親人,也都隨著死亡,漸漸離我們而去。當這樣的時刻來臨,一個人自身擁有顯得至關重要,時時刻刻如影隨形,「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實且持久的來源。
三、哲學思維在生活中的運用
明白了這些,回過頭再來思考欣欣不幸福的原因,我豁然開朗。雖然她擁有了愛情與財富,也擁有了同齡人的羨慕,但是她的內心並不平和。可以說,阻礙幸福的人,正是她自己。
一個周末,趁著喝下午茶的機會,我和她聊了一次。果然問題來源於她自身,她說雖然衣食無憂,但是經常感覺心裡空盪盪,工作上無法施展才華,財富也是父母創造的,生活里可以掌控主宰的事情太少,這種清閑的生活對於勤奮上進的欣欣來說,總有虛度光陰的嫌疑。由於情志不暢,所以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幸福感特別少。
找到了原因,我也回答了那個令我迷惑好久的問題:擁有豐富強大的內在自我,才是獲取幸福的源泉。自己,是一個人所能成為或所能得到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資源。一個人在自身發現的樂趣越多,就越幸福。
人生就是這樣,外人眼中的榮光與自我感受永遠是兩個世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通過叔本華的智慧,我們應該明白:幸福沒有固定格式,它是一種很私人化,很主觀的東西。我們人人都有獲得幸福的資本。無論處於生活的哪種境地,都應該把自我認可,自我悅納,自我需求放在幸福之路的首要位置。只有內心安妥好,才能安心享受外在的擁有,才會收獲最真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