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視作品的藝術創新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其實就是影視創作的創新。
包括:劇本的創新,拍攝手法的創新,道具的創新,特技的創新。
導演就相當於一個藝術總監這樣的總經理級別,那自然也有管理方法的創新。
演員自然也有表演方法的創新。
㈡ 影視畫面造型的構成因素有哪些
1、遠景畫面
遠景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 、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遠景畫面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繪畫藝術中講究「遠取其勢,近取其神」,這一點和繪畫是相通的。
2、全景畫面
全景用來表現場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動作,在電視劇中用於表現人物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全景畫面,主要表現人物全身,活動范圍較大,體型、衣著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較清楚,環境、道具看得明白,通常在拍內景時,作為攝像的總角度的景別。
3、中景畫面
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成為中景畫面。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蓋部位,因為卡在關節部位是攝像構圖中所忌諱的。比如脖子、腰關節、腿關節、腳關節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
4、近景畫面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的局部成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離觀察人物的體現,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細微動作。也是人物之間進行感情交流的景別。近景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
影視藝術中造型元素
影視藝術師門非常年輕的藝術門類,正如色彩與聲音元素一樣不斷地被影視藝術所吸收。那麼應試造型藝術的多元素是肯定的。
它涵蓋的內容充滿整個影視作品,包括構圖、光影、制景、人物塑造雕刻、服裝設計等等,學習此專業人士應有專業的知識與豐富的想像力,這樣才能創造出新穎美妙的影視劇作品。
㈢ 留白手法在影視藝術的應用
留白手法在影視藝術的應用
影視藝術作為一門視聽藝術,除了畫面和對白之外,音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視語言,那麼,留白手法在影視藝術如何應用呢?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對影視藝術的藝術審美有著深刻的影響。本文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留白”為切入點,分析影視藝術創作中“留白”手法的運用及其藝術表達方式,並結合具體的影視作品實例,論述“留白”在影視藝術中的表意效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留白”;虛與實
中國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美學,“留白”藝術手法以老子與莊子的“虛實論”哲學為理論源頭,在當今影視藝術創作中傳承和延續著古老的東方哲學魅力。中國美學中獨特的含蓄美、意境美、神韻美、虛實相生等傳統審美觀念在消費文化盛行的圖像時代與西方的審美觀念不斷碰撞融合共生。
好萊塢大片、美劇等西方影視作品對我國影視藝術領域的沖擊是不容小覷的,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找到我國影視藝術的立足之本?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樹立民族影視審美的本源所在。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留白”藝術手法在我國影視藝術中的運用以及獨具民族影視審美的表意效果,給我國影視藝術的民族發展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在全球化潮流中,面對來勢洶洶的西方影視藝術作品及其背後所宣揚的“文化霸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影視藝術道路勢在必行,這就要求在具體的影視藝術創作中“藝術上體現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對民族藝術傳統的開掘”,從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打造獨具東方話語的中國影視藝術。
一、影視畫面中的“留白”
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中說:“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畫面對於影視藝術來說不僅是基本元素,更是傳達其美學內涵的核心承載對象。一個導演的美學追求和作品風格主要通過影視畫面體現出來,把“留白”手法合理運用到影視畫面中,讓影視藝術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力量,賦予畫面以更高的美學價值,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影視作品。
影視作品中的畫面“留白”,主要運用鏡頭、構圖、光影、色彩等影視語言來實現。畫面的“留白”意味著鏡頭中存在導演刻意為之的“空白”,可以是鏡頭焦點虛化的景物,也可以是在觀眾視覺沖擊中處於次要位置的景或物,如天空、沙漠、樹林、戈壁等。“主體周圍的留白能夠使畫面的主要對象鮮明突出,產生強烈的視覺吸引力,使構圖更加明快簡潔。空白關系的變化也能夠讓畫面疏密有致、虛實相生,起到調節影像節奏的作用。”
在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的影片《英雄》中,殘劍與無名在九寨溝湖面上的“意念之戰”,導演選擇被重山環抱的平靜湖面作為他們倆人的比武場,使背景得到了盡可能的純化處理,以達到“以實當虛”的目的。殘劍和無名的比劍場景彷彿一幅靈動的山水畫,虛化的背景更加強化了兩位主角的比劍動作,而靜謐的氛圍則反襯出這場展開在意念中的比武的激烈。畫面“留白”在影視作品中表現最多的是空鏡頭的形式。
什麼是空鏡頭?電影藝術詞典給出的解釋是:“空鏡頭,又叫景物鏡頭,即畫面中沒有人物的鏡頭。由於電影特寫所規定,它在提供銀幕視覺形象信息上有重要作用。它與有演員(包括人和動物)的鏡頭可以互補而不能代替,是導演闡明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情節、抒發感情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銀幕時空的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等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在影視作品中作為情感釋放的窗口,往往被安置在影片開頭或是高潮過後的情緒緩釋期,迎合觀眾心理,使得觀眾在高度緊張之後有一個情緒釋放的過渡階段,以便觀眾能夠在這段“留白”中更深層次地去理解情節以及思想內涵。
當然,在中國影視作品中,空鏡頭還有獨具東方特色的含義,那就是“含蓄”。我國傳統文化中“含蓄”的審美觀決定了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畫面的“留白”具有含蓄性的表意功能。例如,在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中,鞏俐飾演的“我奶奶”和姜文飾演的“我爺爺”在高粱地里野合的場景,就用“隨風搖曳的高粱”空鏡頭來含蓄性地表達這個情節,而這樣的'“留白”處理不僅不妨礙觀眾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而且符合東方人“含蓄”的審美觀念。
二、影視音樂中的“留白”
影視藝術作為一門視聽藝術,除了畫面和對白之外,音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視語言,在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對於音樂的運用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濫用,使得影視作品中不合時宜地充斥著配樂,不僅沒有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破壞了整個作品的呈現效果。由此可見,影視音樂中的“留白”顯得至關重要。在影視藝術作品的音樂中合理運用“留白”手法,往往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音樂也可以成為重要的造型符號,甚至成為導演表現個人風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王家衛導演的作品《花樣年華》中,由於導演對於音樂的出現時間以及時機的合理把握,使得音樂成為一條配合人物情感發展的副線展開敘事。
主題音樂《Yumeji’sTheme》第一次出現是在蘇麗珍和周慕雲開始覺察到各自的伴侶有了外遇之後,中提琴的低沉音色伴隨著兩人的淡淡愁緒在影片中渲染開來。蘇麗珍提著保溫壺,身穿旗袍,優雅地走過狹窄的樓道,走向雲吞灘。而周慕雲在樓道拐角處與蘇麗珍相遇,各懷心事的他們,彼此互相地點頭示意,又各自轉身離開,音樂隨著兩人的交匯而漸緩至消失。周慕雲與蘇麗珍之間的情感維系通過一段相同的愁緒、相同的音樂維系在一起。
這段主題音樂反復地、恰到好處地出現在影片中,配合導演刻意的慢鏡頭語言,使得觀眾習慣於在這段音樂“缺失”的時候觀看正常敘事線索的展開,而主題音樂一響起,就條件反射式地進入到情緒化感性敘事中。“通過音樂的‘留白’而控制的畫面段落,往往在節奏上提供一種氣場,而這種氣場更加能夠體現影片節奏的韻味,並且能夠形成獨特的視聽效果,形成影片獨特的風格。”王家衛對於音樂的這一處理方式,是在強度、頻率上強調“音樂渲染”的情況下,用音樂“留白”反襯出正常敘事線索的理性,並通過“留白”引導觀眾在心理空間中形成慣性的審美趨向。
三、敘事結構中的“留白”
敘事結構作為影視作品展開故事的主要框架,“留白”手法在其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打破傳統線性敘事結構,通過重要情節線索的缺失來營造一種懸念;二是設置開放式結局,使得整部影片的敘事收尾處以一種模糊性的情節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個性讀解。
中國早期影視作品中較多採用傳統線性敘事結構,而這種通過“留白”營造懸念的手段在現代影視作品中運用較多。例如,姜文導演的《太陽照常升起》,該部電影分為四部分,各部分的主題分別是“瘋”“戀”“槍”“夢”,採用分段敘事,卻又不按常理出牌,每個故事的情節呈現中都有部分情節的“留白”,觀眾在觀影中存儲著這些“留白”,也在接下去的敘事中不斷找尋合理的解釋來填補。
直到第四段“夢”的呈現,既是影片的結尾,又是敘事的開端。當所有遺失的“拼圖”被找到,導演把呈現完整故事的權利交給了觀眾,讓觀眾建構完整的故事。而這種敘事結構上“留白”手法的運用不同於以往的設置懸念與揭開懸念,四個段落銜接之間的大段“留白”,以及每個段落之間故事情節的“留白”,給了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和讀解能動性,每個人讀解到的故事並不一樣,因為“留白”的“虛”正是觀眾想像力馳騁的廣闊天地。
姜文點到為止的“實”——故事情節的呈現,讓“留白”處更顯深意。敘事結構中最常用的“留白”呈現是開放式結局。美國編劇大師羅伯特•麥基將開放式結局界定為“一個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兩個未解答的問題和一些沒滿足的情感,則被稱為開放式結局”。
例如,在馮小剛的電影《夜宴》中,影片最後刺向章子怡飾演的皇後的那把劍到底是誰刺的?中國家庭倫理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最後面對一紙離婚協議書,宋建平到底會如何抉擇?是簽還是不簽?不管是在電影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開放式結局的設置並不意味著對故事徹底的戛然而止或是情節的懸而未決,相反,開放式結局的“留白”能夠承載更多的結局,因為生活本就是這樣,“現實生活永遠比戲劇更富有戲劇性”。開放式結局這樣的“留白”方式讓戲劇性保留到了最後,也讓觀眾再一次從不同的戲劇性讀解中體會到個中真諦。
參考文獻:
[1]鄭洞天.TOBEORNOTTOBE——進入WTO以後的中國電影生存背景分析[J].電影藝術,2000(2):8.
[2]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何振淦,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1.
[3]殷婕.中國影視劇中的留白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9:6.
[4]許南明,等.電影藝術詞典[M].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211.
[5]暴麗.電影音樂創作與“留白”[J].電影文學,2011(8):126.
;㈣ 電影的具體創作手法
不要答這題了。。。。。。。。。。
答其他兩道
電影的聲畫關系
(1) 聲畫合一。影視藝術是視聽藝術,是聲音、畫面結合的藝術。在影視作品中聲音作為一種造型手段,與視覺造型相結合,共同參與著影視審美價值的創造。即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生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步調協調一致。其依據是人類視聽接受的同步習慣和立體思維,作用在於加強真實度,豐富影像表達的層次性和立體感。這種關系是電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種聲畫關系,有時是唯一使用的一種關系[3]。 (2)聲畫對位。對位概念借自音樂的對位法,原指復調音樂中兩個以上的,有獨立表現的旋律的同時存在。音調不同,節奏不同的若干聲部可以結合,共同構成一首樂曲並形成復雜多變的對位。各聲部的強音、高潮、終止都不同時出現,各聲部動機長短不一,力度、音色各不相同,但在統一風格的統領下,多聲部可以達到和諧[4]。愛森斯坦提倡聲畫對位的目標是建構理性蒙太奇以反對直接表現對話給視覺語言帶來的災難。因此,對位關系下的聲畫由於承載了同時進行的多種信息,它們的並置組合可以產生強烈的沖擊力,觸發觀眾思考超出畫面和聲音之和的新的意義。就人聲而言,聲畫對位意味著它和形象的關系應是同質異構的,也就是說,人聲的形式與畫面內的形象運動並無必然性,但在隱喻的意義上,二者可以藉助蒙太奇手段獲得同質性。 (3)聲畫對比。指畫面和聲音性質相反,存在強烈反差。人聲和畫面內的聲源對應關系不確定,依靠對比方式來聯結。聲音和畫面彼此具有相對獨立性。聲音對比的價值正是在聲音與畫面的差異間顯現別具一格的風格特徵或實現對比的修辭效果。《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Rex, 1979)將美軍直升機對越南村莊的空中攻擊配以瓦格納史詩般的音樂,戰爭的血火沖天與代表文明和生命激恨的音樂同步而行。殘酷的殺戮與輕松的游戲居然渾然一體,人類行為本身某種程度的荒謬在這樣的對比面前撼人心魄;暴露無遺。
電影的特性
19世紀末,隨著電學、光學、化學、機械學等諸學科技術的發展,人類可以將活動的物像用攝影機拍攝 在膠片上,又能通過放映機將這些記錄在膠片上的活動物像投射到銀幕上。從此,這種被稱為電影的「
第七藝術」問世了。到20世紀末的近百年時間內,電影已發展成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有著廣闊的覆蓋面 的與人類生活發生密切聯系的嶄新的藝術。 電影的發展是以與其相關聯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先導的。一個世紀的時間中,電影由無聲而至有 聲又至立體音響,由黑白而至彩色,由單一銀幕而至多種銀幕。這種技術上的變革,使得電影在藝術上 不斷變化,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及較大可塑性的一門藝術。 電影在逐步的發展進程中,吸收了諸多藝術的積累及創造,並逐步將這種吸收與自身特點盡可能完 善地結合在一起,既有其綜合性,又有其獨立性,使電影終於成為融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 雕塑、攝影等藝術於一身的嶄新藝術,又成為覆蓋面最廣闊的傳播媒介。 電影是兼有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特性的視聽藝術,是兼有時間藝術、空間藝術特性的時空藝術,是 善於用分解和組合的方法,在運動中表現事物運動的藝術,是需藉助於必要的放映設施、以群體性、「 一次過」的方式進行觀賞的藝術……。電影的這些特性,使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電影經營管理、 電影藝術創作、電影技術工藝、電影放映發行、電影理論研究等系統,各系統內又有細致的分工,各司 其職。這種分工協作,保證了龐大的電影企業的正常運轉,維持著興旺的電影王國的繁衍發展,其涵蓋 之廣、分工之細、整體協調性之強,是其他藝術種類所不及的。電影的綜合性是以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 和經營方式進行統籌,得以體現的。因之,也可以說,電影的產生和發展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經營的發展 在藝術領域的成果。 電影是一門群眾性的藝術。電影製作是有組織的、相互依賴的群體勞動;與其他藝術相比,製作成 本巨大;影片以畫面為主體,直觀、形像,通俗易懂,便於多層次觀眾觀賞;復制簡便,易於傳播,早 期無聲片及有聲片產生的配音譯制方法,使電影能夠超越語言障礙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這種特點使得電 影始終是一門大眾化的「俗文化」。電影只能在尋求與社會的同一性中生存及發展。影片既是精神產品, 有其藝術屬性,同時,也是物質產品,通過傳播渠道,進入市場流通,又有其商品屬性。電影觀眾既是 藝術欣賞者又是商品消費者。成本巨大的電影再生產是無法依賴個人或集團承擔的,而只能依賴於社會, 也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電影只能以各種方式求得盡可能多的群眾的認同,方能生存,方能發展。 任何想把電影囚於「沙龍」和「象牙塔」內的想法和行動,都是難以成功的。電影只能偶爾充當「沙龍 」及「象牙塔」中的匆匆過客,它生存的土壤仍在群眾之中。近一個世紀的電影發展的歷史,也就是電 影工作者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以與之相適應的方法尋求社會容納、群眾認同的歷史。 為尋求社會容納、群眾認同,電影必然要實現與人民群眾、與社會進步的結合。電影問世之初,是 以新奇的技術滿足、吸引群眾的娛樂需要。然而,只具備純娛樂功能的電影「雜耍」、「游戲」時期很 快就結束了,電影開始對現實生活進行能動地反映,逐漸具備教育、認識、審美諸多功能並努力將其寓 於娛樂功能之中。無聲片時期崛起的天才大師C.卓別林的電影創作,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在近百年 的發展歷史中,電影雖程度不同地出現過扭曲、變異的不健康成長狀況,然而它終究要回到與人民、與 時代、與社會進步相結合的道路上來,這是電影發展的主流。不論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蘇聯的社會主 義現實主義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或是正在勃興的第三世界電影,都是 在這一主流前進中騰起的一個個浪潮。在這一主流中,電影幾乎與20世紀人類生活的政治、經濟、科學 、文化諸多領域發生了密切的聯系。電影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變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社會的 變革,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隨著電子工業的興起而誕生的電視,曾一度危及電 影的生存及發展,然而,現在它們已經日趨融合,走上了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發展道路。這是因為, 電影已在百年來與人民、與時代、與社會進步的結合中,產生了自身生存、發展的活力。當然,隨著科 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還將面臨著更新、更多的競爭和挑戰,電影仍需在尋求社會容納、群眾認同中 汲取生命的活水。 電影是遍及全球的世界性藝術,它在現代大工業生產比較發達的國家中首先興起並迅速發展,在美 國好萊塢電影的鼎盛時期,曾以其為中心成散射狀遍及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電影,在經過 短暫的對外來電影的單純模仿階段之後,便進入將電影在本國家、本民族中移植的階段,即實現電影本 體與本土的結合,使電影與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與本民族群眾的生活風俗、倫理道德、 文化積累、欣賞習慣相適應,只有這樣,電影才能在本土尋求到被社會容納、群眾認同的必要條件。幾 十年過去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電影工作者,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實現電影本體與本土日趨 完美的結合中,各自從本民族文化傳統中汲取精華,創作出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電影,形成世界電影 的豐富多樣,並以多點散射的方式相互滲透、廣泛交流,使得世界電影發展呈現出在宏觀上異中求同、 微觀上同中求異的局
官方答案,,,,,,其他自己發揮,,,,
㈤ 影視作品的藝術特色指的是什麼
影視藝術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最終由聲音、畫面等多媒體元素組成,具備了其藝術特性。例如影視藝術畫面的符號性、鏡頭元素、造型元素和場面調度;聲音中的人聲、音響、音樂和音畫;另外還有個就是由聲音和畫面共同組成的蒙太奇。在無聲影視中它們沒有聲音效果,而且畫面的某些特性也不全,比如場面調度,當時技術限制在場面調度方面要求很低。
我們有種感覺,很多事情在我們記憶中只是過眼雲煙,其實這些過眼雲煙的場景即可說成是我們的印象畫面,也可以說成是影視畫面。因為影視畫面是對人類生活的再現,無論是我們的記憶還是曾經的歷史,他們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類。現在最重要的一點是:影視畫面存在與否的問題。
就像哲學上的意識與物質一樣,第一性永遠是個爭論無休的話題。前面我們有說印象畫面可以理解成影視畫面,它們雖然作用於我們的意識,但是真正存在嗎?在我們視覺作用下那些畫面出現後,他們是沒有物質元素的,也就是說影視畫面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一種記憶手段而已,至於記憶手段要怎麼去實現那可以用科技來衡量。影視在記憶人類社會生活的同時被劃分到藝術領域後,它所記憶的那些現實映象被稱為特殊的藝術符號。它是一種能夠超越現實的現實,就像現在拍的電影電視都能憑空捏造一樣。
還有一種情況叫印象嵌套。比如那些影視作品中那些人物回憶的畫面,還有就是穿越時空之類的。在最原始的《西遊記》中是事件從頭到尾放映,可以說成順序,而在後來改版的《西遊記》中卻以倒序來放映,在倒序放映時就不得不用印象嵌套;再者時空穿越類的,比如新版的《神話》,先現代後古代,而在陳述古代的同時又嵌入現代,這可以說成是錯落有致。《神話》從剛開始的現代出場再返回到古代時,欣賞者本以為那是一個回憶的過程,但是導演卻用的古代陳述,並不是他們回憶的過程,當然這點只有在結尾時大家才看出來,因為那部影視作品敘述了兩千年時才得以見證它的模式並不像其他穿越作品那樣用倒序進行的。
影視畫面的鏡頭元素包括有長、中、短景的取景問題,另外還有很多素材也包含其中,比如那些鏡架、燈光以及那些參與對調的設計人員都可以歸類的鏡頭元素。
感觸較深的就是走秀。湖南電視台是近年國家興起的最有熱度的走秀欄目,有我們熟悉的超女、快男快女等等。而這些走型後都需要鏡頭元素,不能只是光憑那幾件「原始」類型的服裝就可以紅遍大江南北。在這些走型後的走秀節目中鏡頭元素尤其重要。從剛舉辦始它們先做好宣傳力度,然後再聘用燈光等設計師架構舞台,最後再由參賽選手上場為欄目增光添彩,在這些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要爭取到最佳的鏡頭元素。有很多人說這些都不是屬於影視,但它們屬於藝術是肯定沒錯的,既然都是藝術那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鏡頭元素只不過是影視藝術中畫面所追求的另一獨到元素罷了。
再者取景的問題也是鏡頭元素的要點。比如那些燈光師和攝影師他們在取景時是有距離要求的,該取長景時絕不會怕沒有物理設備那用簡短線材,取短景時絕不會擔心遭人嘔吐而cut。見得最多的就是我們在看那些拍戲的後台花絮時會有很多搞笑的地方,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時該考慮的是這些鏡頭的剪輯交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不像一個畫面就是一張影像,他們所播放的每一秒鍾的那二十四張畫面是通過無數人力、勞力、物力合資而成的。僅一個鏡頭元素就會這么讓人費勞費心,那麼其他的元素呢?
造型元素也是我們數之不盡、藝術家們用之不竭的資源。偶像劇《終極一班》、《終極一家》這樣的系列的最終走型就是以偶像人特的造型為主。大多數時候觀眾欣賞影片並不是看影片如何,他們看的是演員名聲,隨便找一部很垃圾的影片讓周傑倫去改編也能在影視界引起軒然大波,這就是當今天影視藝術的跟風潮流,如此這般盜版也數不勝數,本來一篇很爛的影片非要拍十來次後來卻越拍越爛,這就是當今影視藝術的「不朽」傑作;原本讓人熟悉的歷史劇也被糊弄得面目全非,這就是當今影視藝術的「創新」。在脫離造型元素的影視作品沒有從表象上去被觀眾認可,是永遠做不到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再現的,它就是一個植物人,沒有意識,未經雕刻的朽木。有一類影片是可以脫離造型元素這一項的,那就偷拍。在新聞聯播上的那些監控除了向人反映一個社會事實外沒有任何的影視藝術作品內涵。
在綜合上面所述的所有元素後還是不能構成一部具有獨特畫面的影片,因為他們缺少一個環境,缺少一個包裝他們的東西迪個東西就是所謂的場景。場景在應用時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調度。此「調度」非彼「調度」,此調度講的是場景該調整的度數,可以說成是微調的參數,而並非公司員工間的分配問題。前面有說場景只是包裝其他的畫面元素,它就像一個可變容器,而這個容器更形象地可以放在三維坐標系中去理解,有長寬高,場景調度就是對其長寬高進行調整的過程
㈥ 電影藝術的特徵
世紀之交電影藝術的特徵
摘要 世紀之交,數字技術迅速介入影視領域,網路不斷對影視媒體產生沖擊,如何在新的形勢中總結經驗,把握規律以求得更好的發展。是電影工作者面臨的課題之一。
關鍵詞 電影傳播 數字技術 多媒體 網路
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介入電影領域,不僅意味著製作方式和傳播方式上的革命,更帶來了電影理論與電影美學觀念的更新;而網路等媒體的快速發展,也給電影帶來了挑戰與新的變化。
一、傳統電影藝術的變化
作為一種伴隨著技術發展而誕生的藝術,電影與文學、繪畫、戲劇、音樂等藝術相比更容易受到科技革新的影響,這種革新使傳統電影理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可能顛覆既有的美學基礎。
1 傳統電影美學的解體
經典電影理論認為,電影影像具有照相的本性,通過攝像機和膠片捕捉現實世界中物體的運動,經由藝術家不同風格的創造呈現在觀眾面前。多年以來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觀點一直是人們理解評析電影的起點,然而數字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如《阿甘正傳》中來自阿拉巴馬的年輕人與已故總統握手言歡,《角鬥士》中恢宏的古羅馬城,《變相怪傑》里的百變超人,更不要說《玩具總動員》和《最終幻想》等拋開攝影機、膠片和演員,而由計算機直接生成畫面的影片了。科技的無窮威力使得數字技術成了「影像造物主」,影像與物質、影像與現實的聯系變得越來越脆弱,影像不再是物質現實的復原,數字技術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現實和虛擬的界線,讓觀眾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使電影這個「真實的神話」變成了「真實的謊言」,巴贊的影像本體論也宣告解體。除了影像,數字技術還使電影的傳播性質發生了轉變,巴贊曾認為作為電影唯一載體的膠片是「現實的一面永恆的鏡子」,《星戰前傳》、《女巫布萊爾》等數碼電影的誕生和數字影院、網吧院線等的建設,使這一論斷顯得過時。
2 電影語言系統的裂變
視聽語言是電影藝術的表意手段,影像的創造需要依靠編劇、演員、攝像師、剪輯師、美工師、化妝師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合成影像技術不但使創作者擁有著自由處理空間關系、運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甚至也掌握著對人物型貌與表情的控制手段,從而使電影書寫獲得了一種真正的自由。電影美學在這種變革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和使命。」據調查,由於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美國有90%以上的特技演員面臨失業的危險,因為以前表演人物從150英尺高空躍入水中的場面需要1.5到2萬英鎊,現在只需花2000英鎊讓演員從50英尺的高度跳下,計算機會完成後續的工作。許多主人公在銀幕上大展身手的場景不過是數字化處理的結果,不用演員、燈光照明師、美工師、攝影師的純數字電影照樣擁有很好的票房成績。
3 藝術審美價值的迷失
數字技術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但過度的炫耀崇拜技術、追求感官刺激,影片就會顯得蒼白無力。製作精良的電影當然更能吸引觀眾,特別是數字技術營造的視聽盛宴帶給觀眾極大的感官刺激,使電影越來越具有愉悅性和消費性,但高科技、大投資的製作並不等同於優秀的電影作品。今天的銀幕上充斥著很多模式化、平面化、世俗化的產品以適應觀眾的大眾娛樂消費心理;另一方面,電影的圖像化語言表情形態消解了觀眾的想像力,尤其好萊塢電影用流暢曲折的故事給大眾提供消遣,看他們的影片只須要投入影像而不須要費心思索,「在這圖像的盛宴之中,合理的壓抑的閥門被打開,非理性的感官的享樂左沖右突」,而無法沉下心來思考社會及人性的價值與意義。我們須要藉助科技的力量呈現內心期盼卻難以實現的畫面,來表達一定的真情實感和精神內涵,一旦電影失去了這種最寶貴的藝術品質,即使畫面喧囂華麗、美輪美奐,也只是一具缺乏生命力的軀亮。
二、視聽表現力的豐富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電影藝術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持與保證,電影藝術對真實與美的追求反過來又刺激了數字技術的不斷開拓。
數字技術開發了人類創造影像的無窮潛力,造就了新的電影時空。今天,藝術家們可以突破限制天馬行空,過去認為無法實現的、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可以變幻成銀幕上的生動影像。也難怪詹姆斯·卡梅隆不無得意地說:電影的困難不再是能否拍攝,而在於能否想像。
數字技術更新了電影語言,帶來創作手法和創作觀念的變化。計算機控制的攝影機能夠以人無法到達的角度和動感進行拍攝;數字化的燈光照明、布景道具、色彩聲音、服裝化妝等電影表現元素可以創造出更為精美的畫面;鏡頭組接剪輯更加靈活自如;數字高清晰攝影機使電影離開膠片製作的年代;計算機三維動畫、計算機生成圖像等技術更讓攝影機毫無用武之地……這一切意味著傳統電影創作觀念的變革。
對於觀眾來說,數字技術不僅能夠讓人經歷驚心動魄的視聽刺激,也能傳達人類的美好情感,讓觀眾在視聽和心靈上感受電影的魅力,同時形成新的觀影方式和觀影習慣。例如像《羅拉快跑》這樣的影片,震撼的音樂、快節奏的剪接、鮮活的三段式敘事結構、Flash與動畫的結合等等,共同製造出一個有著無窮答案的游戲模擬世界。電影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改變了在電影院群體看片的觀影習慣,電視、電腦、網路、手機等載體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三、技術與藝術的雙面性特徵
科學技術只是電影表現的工具和方法,藝術家的思想性和創造力才是電影藝術和科技發展的源泉,前蘇聯電影理論家B.日丹進行過精闢的論述:「無論技術元素對擴大和加深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這一元素本身卻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藝術形象的獨特形式和決定因素。藝術與技術、詩學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不可簡單化對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膠片對於銀幕多麼重要,還是藝術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的意義。在藝術中起決定作用的,開拓通向觀眾道路的,是藝術家的目光和思想,而不論膠片的質量和規格如何。」
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拓展增強影視藝術的表現力,也可以在感官刺激的同時降低藝術表現的深度。如果忽視藝術創作。只能使自己迷失在數字技術的虛榮之下。電影藝術家們應該把技術與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化電影的敘述內容,提升思想性和藝術性,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用那支高科技的萬能筆描繪出感動人們靈魂的電影藝術精品。
四、多媒體時代的電影傳播
現代科技的發展引發了電影從本質、形態到內容的一系列變化,使電影可以從製作工藝、製作方法到傳輸、發行及播映形式實現全面數字化,也影響著電視以錄像磁帶採集、處理、傳遞信息的方式,這種以計算機為交互中心,以數字為共識符號的新系統的出現加速改變著影視技術和影視觀念,促進電影、電視與網路等傳播媒體不斷融合與滲透,形成一個信息共有、共享、共同前進的多媒體環境。
電影開創的數字特技、三維動畫等製作手段,正在電視中推廣使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已是不少影視工作者的共同選擇,這種從前期攝錄到後期製作過程的趨同,使二者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網路早已成為影視工作者的樂園,無論是前期的搜集資料、聯絡人員還是傳送信息、後期處理、宣傳推廣發行都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第1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線影視收看及下載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500萬,互聯網為電影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已成立兩年的「中國網吧院線」目前積累了上萬部擁有合法版權的影視作品,將影院播放發行與網吧經營相結合,利用P2XP傳輸技術與數字加密技術可以把最新影片同步或超前提供給網吧,供消費者觀賞。在國外,著名的BT已與4家美國獨立電影製片公司簽署版權授權協議,將在BT的網路上銷售它們的1600部電影。網路商參與正版電影的發行,必然也會大大減少盜版電影的生存空間。
網民們不僅可以在個人化的時空中欣賞自己挑選的影片,既當放映者又當觀看者。還可以參與到影片的製作中去。例如,《天使的翅膀》是內地第一部互動式網路電影,採用網友參與的制播方式,邊拍攝邊播出,網友可以為影片推薦演員,修改網上發布的劇本內容,在網上與影片的創作人員溝通交流,網站也會及時報道劇組的拍攝計劃和拍攝進程。
近年來,數字電影與數字影院的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
數字電影是指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到發行放映等各個方面全部數字化的影片。數字電影降低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過程中的費用,拓寬了電影藝術的創作天地,而且畫面清晰、音質優良,可以無限次地播放。截至2007年8月已有140部電影以數字技術拍攝。數字電影已成為國產電影製作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7年3月,全球電影業界最大的電影技術展示盛會ShoWest大展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數字影院在全球增加了350%。以美國為例,2006年有超過2000家新影院安裝了數字影院放映系統,總數超過3000家,而在2002年全美只有38家數字影院。美國國家劇院所有者協會主席約翰·菲安斯認為,「這將是自有聲電影出現以來最大的技術轉變」。我國電影的數字化放映「膠轉數」一直以來在低端和高端分兩個層次推進。在低端層面,攜帶與傳輸方便的小型數字放映機被廣泛用於農村廠礦,進行流動放映。在高端層面,城市主流影院中數字影院呈急速增長趨勢,由2002年的34塊倍增到2005年的211塊。國家廣電總局領導人的發言也明確了中國數字電影發展的方向:「中國電影將在未來5至10年內完成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過渡的戰略目標。」
高科技支持下的多媒體時代,電影的營銷渠道和盈利模式日趨多元化,除了傳統的影院、廣播、電視之外,電腦網路、樓宇電視、公交和列車移動電視、航空器電視、酒店VOD點播、手機視頻等視聽終端不斷增多,廣電總局已正式將手機視頻命名為「移動數字多媒體廣播」。中影集團已與R2G(源泉)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中影500部影片的原始視頻、圖片、音樂、鈴聲等無線增值業務,傳統製片廠在新媒體業務領域終於邁出了一大步。雖然這些新媒體的開發利用還存在很多問題,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但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㈦ 如何 電視欄目精品意識
摘要:最近看了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叫做《電視節目策劃技巧》,作者是張聯,審定黃匡宇。書中既有嚴謹的理論分析,也有詳實的事例解釋,是一本比較實用的業務讀本。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思考,如何利用書中介紹的技巧去打造出精品的電視節目,如何從紛繁復雜的技巧中總結出一些簡單而又靈活的原則。
關鍵詞:精品 電視節目 策劃
一
要打造精品電視節目,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是:什麼樣的電視節目才能稱之為精品?我認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電視節目就是精品節目。它有以下幾點特徵。一.形式上的磁性。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黃匡宇教授曾經5年間對3000個受眾調查樣品進行研究,發現:新聞節目在60秒鍾之內,電視劇在120秒之內,紀錄片在80秒內若不能在光,影,聲,色上給人以耳目一新的形式沖擊,觀眾則會換頻道。精品節目首先是要成為受眾喜歡的用令人過目難忘的形式留住觀眾。要打造精品電視節目,就必須扭轉思維,改變對形式的偏見,「內容為王」,「形式是金」,兩者相輔相成,都很重要,不可偏廢。在這個注意力資源貧乏的時代,受眾有太多的選擇,對於每個節目,他們所投入的關注度已經大為下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媒介經營理念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二.內容上的必讀性。霍夫蘭等學者曾經提出一個概念—休眠效果。他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信源的可信性對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但從長期效果來看,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容本身的說服力。這個結論給我一個啟發,電視節目對節目吸引力也應該有類似的關系:節目的形式短期內可以吸引受眾的眼球,但是要長期吸引受眾,關鍵是還是節目的內容。內容上的必讀性還是要從「三貼近」原則去尋找訣竅,不管是事實求是的電視新聞,還是加入了藝術創作的其他節目。三.創造性。創新性表現為電視節目的創作者時刻以創新的眼光審視自己的作品,以不斷創新的思維模式去修改現有的節目,時刻保持節目的新穎性。精品節目在於其長久的生命力,長盛不衰的節目必定時時求變,求新,以滿足受眾日益變化的要求。4.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改善社會風氣,提高民眾素質,推動文明進程的電視節目才有資格成為精品;經濟效益高的節目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
接下來要弄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重視電視節目的策劃?它對精品電視節目的產生有何影響?「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使精品節目從一種偶然的行為提升到電視媒體的有計劃可持續的行為,就需要一個有效的途徑對各種各樣的資源進行整合,這個途徑就是電視節目的策劃技巧。策劃在電視節目製作過程中,直接影響著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等社會資源的運用效果。高水平的電視節目策劃,不僅能為社會大眾帶來高質量的作品,而且優化傳媒機構的資源配置,給電視媒體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保證其旺盛的生命力。精品電視節目的產生絕非偶然,它並不是創作者靈感沖動的產物,也不是時代賜予的機會。有計劃,有步驟,不斷分析,總結,提高才是打造精品的關鍵。
三
那麼電視節目策劃有那些步驟呢?
第一步.信息資料的採集.採集內容包括1.受眾的反饋信息.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做好電視節目策劃的基礎。採集的載體有很多種:民意調查,收視率圖表,觀眾來信,行業會議,電話熱線,廣告指數,.有線電視訂戶等;2.自身的信息。指策劃單位群體,個人,組織內部各部門,各環節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人員組織信息,資料保存信息,設備技術信息,管理經營信息,外事交流信息等。3. 同業信息。同業信息是指同行業或者是競爭對手的信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第二步。策劃戰略的擬定。要把握五個要素:1戰略時機,這需要策劃者有敏銳的判斷能力;2戰略方針,注重細節;3戰略重點,明確重要的步驟,人物;4戰略環境;5戰略轉移,審時度勢,保持策劃的彈性。還要把握7個步驟:1確定主題。2選擇形式。3選擇對象。 4組合人手。 5時間安排。6開支費用7.後勤調動。
第三步。策劃方案的實施。
需要留意三個原則和四個方法,三種態度。三個原則是指整體性,協同性,獨立性。具體而言,整體性,就是說節目的策劃者要有大局意識,從整體去思考問題,處理好各個環節上的問題;協同性,各部門,各子系統要配合完成任務;獨立性,各子系統在合作的基礎上,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服務於大的系統。
四個方法:明確任務分工,做好情況匯報,認真記錄核實,准備意外處理。這比較簡單,不再陳述。
三種態度:決心,信心,恆心。策劃落實到實踐,是非常艱難的一個過程,會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這樣的感受在學生會工作時體會頗深,必須擁有一定要做下去的決心,才能把一份好的策劃變成實際的成果。在暫時面對困難的時候,切忌氣餒,始終要保持樂觀向上的自信。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堅持了,好的電視節目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製作出來的,它需要在創意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不斷調整。
第四步。策劃效果的總結。步驟如下。一策劃效果的市場評估。收視率調查法是最為普遍的調查方法。還有欣賞指數(觀眾滿意程度)調查法,這個方法在我國起步較晚,調查內容包括:對頻道和欄目的滿意度,知名度,收視率,更換頻率,總體評價,特點認知,藝術觀賞性,改進意見等等。一些實力雄厚的媒體還會用專家調查法。即長期地聘用一些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對節目進行連續觀察。二.信息反饋的總結完善。首先對評估的內容進行分析,找出原因。有因果法,相關法,典型法等基本思維方式,接著對評估效果進行比較,最後是意見匯集綜合。
四
最後一個問題需要去思考:電視節目策劃有些什麼基本原則?技巧是千變萬化的,它們能解決的問題十分有限,只有原則才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它適用於方方面面。
電視節目策劃應該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原則。
1.豐富性原則
第一.根據社會的變化,拓寬節目中的服務種類。比如說旅遊,交友,經濟類的,娛樂類的信息越來越受關注,電視媒體就應該有意識對節目進行調整。第二.增加單項節目中單個服務品種的開發。比如說一些健身節目簡單地沿用早操,健美操等傳統模式,而是增加了女性較為關注的瑜伽,男性感興趣的武術,還有青少年熱衷的街舞等等。第四.改變單一的編排形式。如鳳凰台的飲食天地,並不僅僅是介紹食物的製作過程,它還加入了一些飲食類的測試考題,邀請名人對飲食的看法和觀點,美食介紹和飲食文化交替進行。一些新聞節目也改變以往零碎的形式,更多時候採取的是專題新聞的方式,對同一新聞信息的不同方面進行立體化報道,消息,評述等形式綜合應用。單一的節目另受眾很難受,比如說上次老師給我們看的那個視頻:飯前聽古,《突然消失的包裹》,采訪的人物就局限於那麼兩三個人,鏡頭的切換也很單調,這就導致整個班對這個節目的批判
2.趣味性原則
媒介第四大功能-提供娛樂,這個功能在現在正在被強化。從《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可以看得出來。怎樣使節目更加有趣味性但有不至於步入荒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3.知識性原則
電視節目不僅僅是娛樂大眾而已,它應該起著一定的教育和啟迪思維的作用。一些學者也提出知性審美的觀點,即一般的娛樂節目只是提供了感性審美的平台,給受眾帶來的僅僅是視聽上的沖擊,精品節目是知性美和感性美的結合。
4.「三貼近」原則,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這是最重要的原則,是電視節目保持生命力的根本。
5.創新原則,這是評價一個精品節目的標准,上文已有提及,這里就不展開敘述了。
總之,打造精品電視節目並不是那麼地容易,我只是對書本知識進行歸納,結合自己的一些認識,梳理出一點體會。技巧唯有練習才能變成技能,今後在策劃電視節目時,不斷檢驗與完善現有的認識,爭取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電視節目策劃技巧/張聯著。——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5
2.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新聞傳播精品導讀:新聞(消息卷)——範式與典例/劉海貴總主編;孔祥軍分卷主評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
㈧ 電影空間營造的技巧有哪些
網上搜索
㈨ 影視藝術的三大要素
電影電視藝術的三大要素:形象、動作和結構。
1.影視的第一藝術要素:形象
影視創作的主要目標是創造形象,而形象的塑造,又貫穿於影視創作的全過程。
形象,既是影視創作的目的,又是手段,是必須高度重視的藝術要素。
銀幕屏幕形象(包括):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以及視聽融合、聲畫合一的影視藝術形象。
呈現在畫面上的視覺形象,又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所構成。
2.影視的第二藝術要素 動作
所謂動作,不僅僅是指演員表演的戲劇動作,更主要的是指影視片中主體的活動方式,是指故事所組成。
3.影視的第三藝術要素 結構
結構是影視創作者根據對生活的認識,按照塑造形象和表達主題的需要,運用電影思維,主要是蒙太奇思維,對動作等諸種藝術元素進行的有機的組織和安排。
結構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