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宗教與藝術的關系
宗教與藝術關系問題,是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人們對藝術與宗教的關系,多持否定態度,甚至把宗教和藝術看成是兩個毫不相乾的意識形態,否定它們之間存在任何聯系。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如果把宗教與藝術,放到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難發現,宗教和藝術之間,具有許多內在的同一性。宗教藝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品種,即是它們聯姻的產物。探討宗教和藝術的關系,不僅可以正確認識宗教藝術遺產和現今的宗教藝術,對探討宗教和藝術這兩種意識形態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本文認為,宗教與藝術的內在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從起源上看,原始宗教是藝術起源的搖籃
藝術與宗教,在起源中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今天看來屬於藝術活動的許多東西,如歌舞、繪畫、雕塑、建築等,在當時卻主要是一種巫術活動或宗教活動,而不是單純的審美活動。原始人對巫術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
洞穴壁畫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藝術,其內容大多為動物形象。這些壁畫,或者畫在懸崖峭壁的凹處,或者畫在岩石的縫隙中。在人的足跡難以達到的地方作畫,顯然不是為了審美目的,而是原始人巫術觀念所致。其創作的心理動機,如魯迅先生所說:原始人「畫一隻牛,是有緣故的,為的是關於野牛,或者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也就是說,原始人作畫,帶有一定的實用或功利目的,他們描繪動物,是用某種巫術「禁咒」野獸,以求狩獵成功的實踐活動。
原始舞蹈的產生,也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聯系,它是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和表達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揭示了原始歌舞與原始宗教之間的關系。原始宗教活動,特別是敬神、娛神的圖騰崇拜活動,因伴有歌唱和舞蹈,對歌舞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我國,考古學家從甲骨卜辭里巫與舞同字同形的分析中,也得出歌舞起源於巫術的結論。
原始繪畫和造型藝術的產生,與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觀念直接相聯。生殖崇拜是原始繪畫和造型藝術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源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序言》中明確提出:「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須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由於人類自身的生殖生產,是制約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殖崇拜則成為原始藝術的母題。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在討論象徵型藝術時我們早已提到,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他還考察到許多建築物的形狀,來源於對生殖器崇拜的象徵。事實正是如此,世界許多地方的宗教建築物,如北美印第安人的圖騰柱,歐洲的十字架,埃及的金字塔等,實際上都是男根的象徵物,或者源於男根的崇拜。在我國,先民繪制在彩陶上的魚紋飾,也是生殖崇拜的產物。聞一多撰寫的《說魚》認為,原始人崇拜生殖、重視種族蕃衍,而魚的象徵意義,起源於魚的繁殖力最強。李澤厚也認為,仰韶期半坡彩陶的魚紋和含魚人面,是對氏族子孫「瓜瓞綿綿」的祈禱。
人類最早出現的雕刻藝術,也與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關。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物雕像皆為女性裸體雕像,被研究者稱為「史前維納斯」。這些雕像,差不多都被忽略了臉部、四肢和五官,而與生殖相關的胸部、腹部、臀部,卻被極度地誇大和強化了,表現得特別肥大。這一形態,體現了原始人對女性或神秘生殖力崇拜的觀念。我們從這些雕像中,可以看到雕刻藝術的最古老的源頭。
神話的產生,也是原始人依據自己的宗教信仰創造出來的。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指出:「在野蠻期的低級階段,……想像,這一作用於人類發展如此之大的功能,開始##明,在人類的童年時代,由於認識水平低下,人們不可能用抽象思維對周圍世界作科學說明,只能通過宗教的想像和幻想,作形象化的解釋。他們信仰「萬物有靈」論,把自然界想像成同人一樣有意志、有感情。於是產生了關於自然界的各種各樣的神話。這是原始人「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周圍世界所作出的藝術概括。
原始巫術、原始宗教對原始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動作用,成為藝術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動源,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宗教和藝術之所以從誕生之時起,就如孿生兄弟手拉著手地來到人間,其主要原因在於,宗教和藝術都是原始人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它們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原始人的「藝術」同現代人的「藝術」,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把原始人藝術活動的實際信息,往現代概念中裝,就無法正確認識和理解原始宗教與原始藝術的親和關系。
其二、從情感表現上看,它們都帶有情感特性
作為審美的藝術,它在內容上的重要特徵,就是情感性,即以情動人。中外文論家、藝術家對此多有論述。白居易認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阿·托爾斯泰說:「藝術就是從感情上去認識世界,就是通過作用於感情的形象來思維。」羅丹則明確指出:「藝術就是感情。」西方現代文藝理論家們,把藝術表現情感看得更為重要,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品本質上就是一表現情感的形式。」藝術的情感屬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⑵ 宗教對藝術的影響有哪些
盧那察爾斯基曾提到過,如果藝術為宗教服務,那麼宗教就庇護它;如果藝術號召塵世間的歡樂,那麼宗教對此不能容忍,它把這種藝術宣布為罪惡,特別是當藝術同宗教開始爭執的時候,當藝術開始嘲笑宗教的神職人員——神甫,揭露他們的虛偽、貪婪的時候。宗教藝術的存在和發展是以盡可能不逾宗教規矩為前提的。當宗教職能佔主導地位時,藝術便失去自己獨立的內容,成為表達宗教觀念的手段,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缺少個性特徵,表情呆滯。這類宗教藝術,是宣揚宗教思想的概念化、圖解式的作品,幾乎沒有什麼審美價值。
⑶ 宗教對美術的影響
宗教對美術發展的影響
第一,表現在藝術被宗教用來宣揚和傳播自身,同時宗教也為藝術提供了自身的題材與內容。並且藝術創作與其直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成為了藝術所不可忽視的發展因素。
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對藝術發展產生了促進作用。藝術常常被宗教用來宣傳和形象地描繪宗教自身的教義,給了藝術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較大的支持,使許多藝術家有了更加廣泛的進行藝術實踐的機會,使宗教從客觀的角度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壯大。
第三表現在宗教具有阻礙藝術發展的作用。宗教對未來的盼望、憧憬與希望,不是指向一個空洞的未來,而是有特定的目的的,它把藝術限定於宗教所規定的范圍和式樣中,以理論的形式影響了藝術的創作和鑒賞活動,在一定程序上阻礙著藝術的發展。
⑷ 宗教對藝術的影響
對於藝術影響較深的宗教有二,分別是基督教與佛教。在此,我就對於東方宗教——佛教對於藝術創作的影響做淺要分析。
宗教對於藝術的影響,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雕塑、建築與繪畫。
在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我國前,我國沒有塔式建築,當然,也沒有「塔」這個字。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最早建塔是為了保存佛陀釋迦摩尼的舍利子,而後的陸陸續續建的塔則是用來歌頌、紀念某位有大功德的佛陀。佛塔最初被譯為「方墳」,也是有其原由的:如印度的桑奇大塔,是個半圓形的土丘,狀若墳墓,絲毫沒有現有的塔的樣子,只是其上有著一個方形的壁龕罷了,便表達了對死者,圓寂者的追憶。我國早期主要是樓閣式塔,由於其形體設計思路出自中國傳統建築——樓閣而得名,體型巨大,基本有了現有的塔的外形輪廓。縱觀其形體,也在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唐代為方形,宋、遼、金時代為八角形,宋代還出現過六角形。明、清時代仍採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唐朝塔體中空,而後朝以磚柱支撐整個形體。此後的變化便都不大了。
在公元200年前後,我國最早出現有史可考的佛教塑像,早期的塑像基本都是如同佛教天神「因陀羅」一般,威武雄壯的模樣。但是,隨著中國對佛教的理解與解釋,漸漸地,原來的貴族男子形象化為了一個體態豐腴的妙齡少女形象,只是保留了原有的一些本質特徵罷了。現在的雕像則有了些變化,變得更加地柔和與自然。
說到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就不能不談壁畫。著名佛教壁畫——莫高窟壁畫中,人物表情、動作均極為誇張,但一舉一動之間,都能看出佛教的「普度眾生」的宗旨,而後的一些壁畫中,通過記敘眾生與佛陀間的點點滴滴的故事,
⑸ 中世紀宗教文化對美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領域
包括了主要的藝術運動及時期,民族及地區性藝術,各類流派、復興、工藝及藝術家本身。藝術史學家門發現很難就如何劃分主要中世紀藝術時期達成共識。最為流行的劃分方法包括早期基督教藝術、民族大遷徙時期藝術、拜占庭藝術、海島藝術、前羅馬式藝術、羅馬式美術、哥特式美術和許多其他涵蓋在以上主要主題中時期的藝術。在這些地區外,還有很多國家和文化正在形成中,他們的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如盎格魯撒克遜藝術和北歐藝術。
古羅馬雕刻
中世紀美術運用多種表現材質。其中留存的作品大多數為雕塑、泥金寫本、花窗玻璃、冶金製品和馬賽克藝術,相較濕壁畫、貴重金屬製品、壁毯等紡織品材質的藝術品,這些材質具有有較高的留存幾率。尤其在中世紀的早期,所謂的「次要藝術」或裝飾藝術領域的作品,如冶金製品、象牙雕刻、琺琅和使用貴重金屬的刺綉較繪畫和紀念性雕塑而言往往更加被珍視。
中世紀藝術的起源是羅馬帝國的藝術傳統和早期基督教藝術的圖像學傳統。這些藝術結合北歐的「野蠻人藝術」而產生了卓越的藝術遺產。因此中世紀藝術的形成可以看做是古典藝術、早期基督教藝術和「野蠻人」藝術相互影響的結果。[1]除了正規的古典主義沿襲,中世紀時期美術還延續了拜占庭藝術的寫實傳統。與此同時還可以觀察到其在西方間歇地與西歐產生的表現主義萌芽和北歐沿襲的有力的裝飾元素的融合與對抗。
這一時期終結於文藝復興時期主動恢復古典藝術技巧和價值觀的追求。此後的幾個世紀,中世紀的藝術遺產普遍被輕視。直到十九世紀對中世紀美術的興趣和認知的復興才使人們意識到,這個時期的偉大藝術成就奠定了後世歐洲藝術的發展的基礎。
在中世紀時期的開始,大部分重要的藝術作品都非常珍貴和昂貴。它們大多都與世俗精英,修道院和大型教會相關。如果它們是宗教相關的,那麼大部分都是僧侶們的作品。在中世紀末期,在小村莊和城鎮里大量的資產階級家庭可以看到具有相當藝術價值的作品。這些藝術品的製造在很多地方都是重要的地方產業,藝術家們除了神職人員外亦有例外。但是《聖本篤會規》允許修道院進行藝術品買賣。明顯可見在這段歷史時期,僧侶們很有可能從事藝術生產,包括為普通人市場而創作的俗世藝術,當然同時修道院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僱傭非神職人員。[3]
《聖宜美拉金典》的珠寶封面, 公元870年, 卡洛琳風格福音書。
由於倖存的藝術品幾乎全部都與宗教有關,所以人們印象中的中世紀美術往往都是宗教性的。其實並非如此;雖然在中世紀時期教會變得非常富有並且常常不惜重金地花費在藝術品上,但其實世俗藝術中也有大量同樣高品質的作品,只不過這些藝術作品通常經歷了遠遠超過宗教藝術品的磨損,遺失和毀壞。在中世紀,人們並沒有因為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而保護過去的藝術品的概念。人們保護藝術品是由於作品和某位聖人或鼻祖的關聯。加之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對於中世紀藝術的普遍輕視。大部分奢侈的中世紀早期泥金繪本的封面原來都裝飾有豪華的貴重金屬、象牙及珠寶,重新裝訂的封面及象牙浮雕比原來的封面更有可能倖存下來。原來的封面上的珍貴的材料大部分都在後世的某個時候被掠走。
中世紀美術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築的發展。適應宗教需要的大型紀念性建築拔地而起,無論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圓穹,還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顯示出封建宗教的權威,也體現出當時工匠們的創造才能。同時與教堂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裝飾性雕塑、鑲嵌壁畫與彩色玻璃窗畫,以及聖經、文學作品的插圖畫和各種小型藝術等,又賦予中世紀美術以豐富多彩的面貌。
很多教堂都被多次重建,但是中世紀宮殿和華府以他們的設施和裝飾卻大部分不復存在。在英國,公元7世紀以後每個世紀興建的教堂大部分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後來興建的留存的更是不在少數。古城諾維奇獨自便有40座中世紀的教堂留存,然而公元11世紀前的幾十座皇家宮殿卻無一倖存,只有中世紀後期的一些殘垣斷壁留存了下來。[4]在歐洲其他國家這種情況基本相似,除了公元14世紀興建在阿維尼翁的教皇宮得以完整保存。很多學術界長存的關於一件作品的年代與起源的爭論都與世俗作品有關,因為他們與宗教藝術品相比及其罕見。比如盎格魯撒克遜的富勒胸針就曾被大英博物館認定為毫無爭議的贗品。再如,由於小型的獨立的俗世青銅雕像實在太罕見,此類作品中最佳的兩例的年代、起源甚至真偽都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爭論。
大概分三個類別,雕塑、宗教書籍和雕刻、建築
⑹ 宗教藝術是什麼
宗教藝術是以表現宗教觀念,宣揚宗教教理,跟宗教儀式結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藝術。它是宗教觀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儀式與藝術形式的結合。
宗教經典與宗教儀式中文學色彩較濃的神話傳說故事。往往要點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義,或勸人改惡從善,或告誡人嚴守教規,或宣揚神佛的神明與智慧。雖然在宗教經典中許多故事來自民間,但是由於他們自身融入了濃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為宗教服務的,就應屬於宗教藝術。
(6)宗教引申了哪些藝術擴展閱讀:
宗教與藝術評論:宗教與藝術是人類社會的兩種古老意識形態。至於誰先誰後,有不同的意見。學者們的研究證明,兩者既不產生對方,也不比對方早。從宗教史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從一開始就沒有宗教,整個人類史階段都沒有宗教,在宗教史上稱為「前宗教時代」。
因為當時的原始人認為低,發音簡單,不知情,沒有能力去思考他們與自然的關系。同樣,原始人當時也沒有藝術,我們可以稱之為「前藝術時代」,因為當時的人類心智還沒有達到審美的水平。
⑺ 宗教對藝術的影響是怎樣體現在藝術發展上的
宗教對藝術的影響,體現在它具有促進(或阻礙)藝術發展的作用。一方面宗教常常利用藝術來形象地宣傳教義,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巨大投入促進了藝術的發展,為許多藝術家提供了藝術實踐的舞台,在客觀上推動了藝術發展。另一方面,宗教在利用藝術為自己服務的同時,其教義必然對藝術產生約束,限制它發展的自由和獨立性,使它成為吹捧和鞏固自己的有效手段。
⑻ 宗教對藝術的積極影響有哪些
在文學領域,歐洲也出現了但丁這樣的文學巨匠,其代表作為《神曲》,他是歐洲由中世紀過渡到近代資本主義的關鍵人物,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英國文學的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這些世界文學吏上重要的文筆作品都深受宗教影響,它們為後來歐洲藝術的發展重新奠定了基礎,所以宗教對藝術的影響雖然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其積極方面的影響還是更為深遠的。
⑼ 宗教藝術有哪些
書,畫,樂,塑,雕
衣服,圖文
⑽ 論宗教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
現代設計源於歐洲
也源於歐洲的藝術和工業生產的糅合
在藝術方面
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高端藝術都源於宗教
如歐洲的教堂壁畫和中國敦煌的壁畫等等
最高尚的藝術源於信仰和自我的人性釋放
而設計是世俗化的藝術
而設計為了達到高端人群的審美水平
必然會跨越世俗化的階段進入信仰的高度
引言
中國是一個有浩瀚文化歷史的悠久文明古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大量的文化瑰寶。從各個時期出土的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勞動人民在活動生產中的智慧結晶,也可以看到平面設計在遠古中國就已初現端倪。
從新石器時代的末期開始到中國封建文化的鼎盛時期直至衰敗,甚至延續到新中國的建立至今,宗教的影響在中國的藝術史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眾多民間藝術,視覺藝術的心理根源和文化根基。宗教藝術作為輝煌燦爛的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文化與審美價值已不容置疑。
其中,西藏的佛教藝術,雲南的東巴文化藝術,敦煌的壁畫,以及中國不同省份所出現的民間藝術,例如臉譜,剪紙,年畫,服飾等都將是討論的重點。
而這些不可磨滅的影響在設計領域也是不可小覷的,因為它基本符合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設計創作中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更易被觀者接受。
所以,中國平面設計發展至今,宗教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第一部分:藏區藝術的影響
早在遠古時代,在中國關於人類的起源產生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在新石器時代之前,農業文化已經興起,並出現了村落,一些簡易的裝飾品,「陶器,甚至彩陶也已出現,而且有花紋,細膩且呈網狀交叉,有的還有彩繪符號。」(《圖說中國歷史》P9)
進入新石器時代,經過制陶技術提高所制出的陶藝圖案更加精美。在末期,玉器品種大幅度增多,造型優美,雕工精緻,刻有獸面紋,且花紋對稱。後來在中國是具有宗教意義的藝術品。除此之外,岩畫與神廟出現,「並在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牆壁上的彩繪,祭祀專用的特殊陶器。」(<<圖說中國歷史>>P15)
當中國歷史發展至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統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制度。其中,宗教的興起對整個中華文明在文化思想,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當時,中國的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已佛教占據主要地位。在佛教歷史中,藏傳佛教產生於約公元五世紀,「在八世紀後期出現了最著名的赤松贊德的大規模興佛運動,但是在九世紀前期摩贊普執政期間的滅佛運動導致了此後130餘年間佛教的衰微甚至寂滅。」(<<中國藏族石刻藝術>>Chaoyin Zhang,P3,1995,7,)然而,佛教已在藏族人民心中紮下了根。到十一世紀中葉,藏傳佛教趨於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藏傳佛教藝術中有著名的唐卡,壁畫,雕塑,還有出自民間工匠,寺院僧人之手的嘛呢石刻,摩崖造像。「人們把佛教的教義化為故事和雕刻加以藝術表現。」(<<中國藏族石刻藝術>>Chaoyin Zhang,P5,1995,7)。
除了印度之外,藏族石刻藝術的另一個來源是中國漢地,工匠們開始在岩石上造像,這一舉動,「開創了在岩石上雕刻人物佛像的風氣,以動物形象和咒文為主的石刻,逐漸轉變為以佛像為主了」(<<中國藏族石刻藝術>>Chaoy-inZhang,P7,1995,7)。我認為,這種創作方式是中國早期平面創作的先河,藏族人民在對佛教和自然的崇敬和膜拜中創作出了各種神態各異,顏色艷麗的造型,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突出了藏民卓越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第二部分:敦煌藝術在平面設計中成為主要元素
與藏傳佛教藝術一脈相承的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敦煌壁畫。敦煌地區,自古便成為中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擁有「絲綢之路」的美稱。其圖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飛天及佛座,華蓋,藻井,幡燈和織物上都有所反映。而敦煌石窟的壁畫和彩塑,顯示了中國佛教藝術的光輝燦爛,並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歐洲教堂的宗教藝術。
由於敦煌藝術是以宣傳佛教為目的,因此「只有通過感染力很強的藝術語言才能溝通各民族間的宗教與文化。所以早期中國佛教藝術的形成,帶有外來民族風格的影響。」(<<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常沙娜,P4,2001,10,)可以說,敦煌藝術,不但有外域,特別是印度,波斯和希臘藝術的精華,而且又因唐代文化發展的昌盛而充分反映了唐代藝術的獨特風貌。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術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而且記錄了中國歷代的裝飾圖案,色彩運用和工藝技術。」我想這對當代藝術創作是非常值得借鑒的,而且也符合中國人民的審美需求。「從敦煌壁畫和彩塑上臨摹下來的豐富多彩的圖案,實際上就是中國歷代服飾和織造,印染工藝的重要歷史資料,也是研究敦煌藝術很重要的一個側面。」(<<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ChangshaNa,P5,2001,10)。
敦煌壁畫中,比較著名的是莫高窟,「窟內豐富精緻的壁畫和彩塑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接受佛教藝術和其他外來藝術的有益成分,經過千餘年來連續不斷的努力,創造了具有時代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卓越藝術珍品」。(<<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P30,2001,10)。其中可以看到狩獵生活的寫照,佛教故事,神話題材更豐富了石窟藝術的民族色彩。壁畫還描繪了古代社會的生產及生活場面,形象地記錄了各時期社會風俗,地理,山川,交通,生活,建築,服裝,音樂和舞蹈等極為寶貴的藝術和歷史資料。
但是,除了繪畫,彩塑藝術風格和歷史淵源關系,我認為敦煌的裝飾圖案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有機地,協調地襯托壁畫的主體內容,裝扮塑像,使整個石窟藝術更加精彩。」「這些裝飾圖案,還突出反映了一千多年的歷程中,中國在染織,服飾,紋織,地毯,纓絡佩帶等工藝美術裝飾方面演變,發展的成就。」(<<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P30,2001,10)
「幾何紋」是敦煌早期石窟裝飾圖案的一種形式,也是當時織造上的一次飛躍。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裝飾圖案有了重要突破,達到了很高水平。出現了飛禽,走獸圖案。在色彩運用上協調渾厚,絢麗奪目,而且流行很廣。在唐代,達到了繁花似錦的新階段,並且有了獨特的裝飾風格。在繪制時,表現手法更為寫實,也注重表現服飾材料的質感。從這一時期,由於繪畫的越發精美和技藝的提高,我想這是與當時社會繁榮發展是分不開的,而對佛像的描繪和大量繪畫的產生,說明了宗教,尤其是佛教對當時的人民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如此,各種印花紋,花鳥紋更是中國平面設計領域中的裝禎藝術中的基礎。
在當時,這些精美的裝飾圖案還流傳到了日本,成為唐代終日文化藝術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中國當代社會中,我們仍可以見到受唐代敦煌壁畫所影響的視覺藝術。例如奧運會的吉祥物設計,它們的頭飾均取自於中國古老的傳統紋樣:魚紋圖案,水紋圖案,蓮花瓣,火焰紋樣及飛鳥造型。以至在後來的民間創作中,這些紋樣都成為典範。我想,這一時期的關於宗教的創作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些造型和圖案不僅影響了中國的藝術設計,同時在亞洲其他國家的設計領域,象是建築中採用的圖形,日本和韓國的傳統服飾,傢具設計等的影響范圍是相當廣的。
第三部分:古老而獨特的多民族藝術
中國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除了中國的西藏地區,敦煌地區,還存在著不同類型的藝術風格。而勞動人民在創作過程中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材料選擇。在這里我想談到的是存在於中國雲南地區的一種非常特別的文化藝術—東巴文化藝術。
關於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古代文化中獨具風采,卓有價值的一個軸心部分,因完整全面地保存與東巴教而得名。」 而東巴教,「是介乎原始巫教與發達宗教之間的過渡性宗教,它信奉萬物有靈,多神崇拜,並吸收融合了苯,佛,道等宗教多元文化。」(<<東巴文化藝術>>和萬寶主編,P3,1992,10)它有如圖似畫的象形文字和標音文字,用它撰寫的經典宏富浩繁,也有多彩而規范化的種種儀式。
而繁多的東巴教儀式是東巴文化藝術的主要載體,「亦是舉世罕見的原始宗教典型性『活化石』。」 在這些儀式進行過程中,「伴有粗獷奔放的古典樂舞,透過色彩繽紛的藝術場景折射出納西人追求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願望,給人以豐富的藝術享受和精神熏陶。」 (<<東巴文化藝術>>P11,1992,10)
其中,有一種最古老的原始繪畫藝術,叫作「木牌畫」,即畫在木牌上的畫。一般用松木,分尖頭形和平頭形兩種。尖頭形一般畫神的形象,插於神壇前。平頭形畫鬼的形象,插於鬼寨中。近代木牌畫普遍用紅,黃,藍等顏色添加色彩,畫面鮮艷,引人入勝。「而木牌畫的內容因東巴教儀式的不同而有區別,以畫自然神為多」 由於在作畫時不打草稿,一氣呵成,因此風格迥異,各領風騷。在藝術上,圖畫和象形文字混合使用,保留著文字起源於圖畫的遺跡。「有的構圖上端畫著日月星辰雲風,中間畫鬼神像,下端畫祭品寶物。圖像造型奇特,形貌古樸,線條粗獷,筆法豪放,自然流暢,具有先民原始藝術的特點。」(<<東巴文化藝術>>P21,1992,10)
而這些木牌畫的用色也與佛教壁畫有共通之處,它們多為用色大膽鮮艷,所畫的人物,鬼怪,神靈又與藏傳佛教中的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東巴藝術中,還有一種稱作「畫譜」,它是木牌畫藝術發展的產物。由於木牌畫用量極大,且內容龐雜,所以需要把這些形象大體固定下來,歸類注名,方便應用。因此畫譜往往比隨手畫的木牌畫珍貴。再從視覺審美角度看,一卷卷的東巴經就是一冊冊書畫集,是因為這些納西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幅原始的畫。除此之外,東巴文化藝術還有卷軸畫,竹筆畫,經書封面,都是一幅幅清新古樸,各呈異彩的裝飾畫。「而卷軸畫是在納西族傳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漢傳佛教,道教和藏傳佛教的畫風畫藝,特別是受元,明以來藏傳佛教中的『唐卡』的影響較為明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東巴文化藝術>>P119,1992,10)
因此,東巴文化藝術反映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獨特的宗教文化,在藝術創作中,它與主流宗教佛教相通,是不斷演變出的一種具有地域特徵的宗教藝術。與今日相比,現代的東巴文化藝術的繼承處於一種相對薄弱的狀態,面臨著失傳。但是它所表達的藝術精神卻是不可動搖的,它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所帶來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可以這么說,東巴文化藝術為中國民間藝術提供了豐富資源。
第四部分:息息相關的民間藝術成為創作主體
如果說到民間藝術,它的產生和發展是與中國悠久的歷史分不開的,其藝術涵量之浩大是舉世罕見的,其各類藝術形式和各種藝術表現手法是無所不包的。而今,它已成為一種十分獨特的文化現象。「中國自古以來體現在觀念形態,哲學道德,文化藝術上的意識,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習慣,完全是自成血脈,與周圍各國不同。它的視覺造型藝術,包括舞蹈,建築,工藝,書法和繪畫,雕塑等等,也完全是遵循著與西方視覺造型藝術不同的規律,發展著自己的藝術體系。」(<<中國鄉土藝術>>,楊先讓,楊陽,P11,2000,1)
從遠古時代起,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曾形成了眾多的部落,它們融合發展並同化了數千年之久。中國最後形成的一個強大的漢民族,正是眾多部族融合的混雜體。這就是至今以五十六個民族所組成的中華民族。當時祖先用土捏成型經火燒制而發明了陶瓷藝術,造紙術的產生又創造出了剪紙,描圖,而紙和鏤雕的結合又有了印刷術和木版畫,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泥塑藝術和壁畫藝術。
從中國現有的原始藝術遺存的發現中,首先是刻畫在山洞壁上或山崖上的岩畫。「中國是世界上岩畫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鄉土藝術>>P16,2000,1)在表達那些圖像的同時,審美意識也逐漸產生了。但是只有相對的穩定,才有可能形成那麼完美有那麼多地域性的藝術現象。在這眾多藝術現象的後面,「如果沒有固定的哲學思想基礎,也是不可想像的。這種哲學思想,就是古老的陰陽觀。」(<<中國鄉土藝術>>P23,2000,1)
而宗教藝術,有相當一部分保留著濃郁的民間藝術審美趣味。民間藝術的創作隊伍主要是不脫離勞動生產的農村婦女,是一種無保留的,開放性的活動,又與生活緊密相關。在古老的時代,藝術創造活動多為生命和生殖崇拜,消災避難,驅鬼逐疫。例如年畫,它用色鮮艷,造型飽滿各異,與佛教壁畫及東巴文化藝術中的神靈鬼怪用色相近。又例如木版畫,「是中國古代印刷術和紙的發明應用而引申創造的一個藝術系列」 它的色調單純而強烈,制工粗獷簡練。可以說,「民間木版年畫是整個中國民間美術載體中,最後派生發展出的一項極其輝煌的藝術瑰寶,是世界上獨有的。」 (<<中國鄉土藝術>>P34,2000,1)它包括門神,年畫和紙牌等。門神在造型和色彩上最具特點,吸收了廟宇門前的佛教造型並加以誇張,其嚴謹飽滿的藝術效果勝過任何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美術的造型規律和藝術法則與西方有很大區別,而是以自己心中的意象,或是規整的概括,或是裝飾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大膽的誇張。不受視覺空間的限制,只要表現手法上需要,就都百無禁忌。
關於民間美術的色彩,也不同與西方的色彩學,他們認為只有強烈的色彩才可以與大自然協調相配,他們要求精神上樂感的美化刺激。「藝術本來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露,情感的表達是各式各樣的。而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簡直就是象徵性的觀念藝術」(<<中國鄉土藝術>>P38,2000,1)就拿剪紙藝術來說,它是農村婦女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在創作時只是表達自己心中所想,所期盼的樣子。但是它所構成的裝飾效果是無法比擬的,比較有名的有陝西剪紙,其中各式花紋的巧妙運用與新石器時期的花樣紋相似,而且這些剪紙在圖案上都各自對稱,給人以整潔卻又豐富的視覺效果。而大量紅色的運用,符合了中國人民的審美需求。時至今日,紅色在中國的視覺藝術中仍是主要角色,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民族的符號,所代表的含義可以更好地表達藝術語言。
此外還有面具和刺綉。其中面具文化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種類繁多,用途不同,其藝術造型也各異。「面具的形象大都象徵一定觀念的符號,藝術風格粗獷神奇,誇張原始。」) 民間面具的製作一般採用木雕,石刻,布制或陶泥,出現在巫術活動和宗教儀式中。有些屬於辟邪鎮宅物和裝飾物,「與古代的獸面磚,獸面瓦當,盾牌上和青銅器上的獸面紋都有著密切聯系,它們在中國歷史中已成為人們不斷創造的以惡懾惡的藝術符號的象徵。」 如今的面具藝術已經成為了一種裝飾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中國戲曲臉譜很可能就是從社火臉譜發展而來。」(<<中國鄉土藝術>>P123-124,2000,1)
刺綉,由於自身工藝的特點,色彩的表現力顯得尤為突出,是「民間美術諸門類色彩規律的集中體現。」(<<中國鄉土藝術>>P75,2000,1) 首先是造型,多以花卉和圖案花紋表現女性美和吉祥如意的祝福,寄託了她們的情感。其中,以苗族刺綉最為突出。它以苗族剪紙為底,大部分是各種龍的形象,還有各種神獸。其次是色彩,主要是原色的運用,大部分以黑為底,紅色或藍色,綠色為主調。這些刺綉,有的綉於外衣上,有的綉於枕頭上或作為鞋面鞋墊等,但與民間藝術中的其他種類一樣,即都是表達了創作者心中美好的祝願與企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五部分:平面設計的多元性
除了上述談到的藏傳佛教中的壁畫岩畫,敦煌壁畫,東巴文化藝術和傳統民間藝術,中國還有大大小小的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存在著。而以此作為根基的中國平面設計,擁有極其深刻豐厚的創作資源。如今,那些古老的圖騰符號,富有涵義的色彩的運用,都為創作者提供便利條件。
個人見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