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贊美城市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
我整理三個贊美一線城市的文案,廣州、上海和北京供大家參考~
廣州:
廣州的夜景真美,尤其是小蠻腰,看多少次都覺得漂亮。
溫和,包容,自由,平等,平民,是廣州的城市精神。
廣州真是一座魅力城市。
特別喜歡廣州的景色和風土人情。
廣州的小吃太多啦!有姜撞奶、艇仔粥、煎堆……都是特色美食。
珠江,廣州人的母親。每到春回大地時,珠江洋溢著滿江的春水,高興的流淌著。每一個小小
的漩渦,都是一片笑意,映著藍天白雲,和兩岸初春的嫩綠,流動著柔美和歡快的聲音。
我喜歡廣州,我為廣州感到驕傲!
來過廣州的人都知道,廣州的高樓大廈美,廣州有中信大廈,電視塔等名築。每當旭日東升,電視塔像沐浴過的睡美人,所以得了另一個名字:「小蠻腰」。
美麗的廣州景點數不勝數,有白雲山、華南植物園、黃埔古港等等,都是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和想像中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景象相似,廣州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都市,喧鬧的坐落於
廣東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中國的南大門,嶺南文化的代表、廣府文化的興盛之地。
上海:
東方明珠是上海的標志,美麗而又雄偉。它高聳入雲,像一把鑲了十一顆明珠的寶劍直插雲霄,又像一個巨人昂首屹立在東方,更像一艘將要啟航的火箭,隨時准備騰飛。
夜晚,從黃浦江的游輪上看,東方明珠塔上點點繁星,熠熠生輝,光影流動,變幻奇妙。
中國有數不盡的美景,不過,中國最美麗的地方在我心裡是上海外灘了。
弄堂中老上海人將油燈點亮,星星點點照亮長廊,臨街的商鋪里是閃亮的衣裳,美麗的上海讓我如此喜歡。
絢麗的霓虹燈凸顯著東方明珠的輝煌。
黃浦浪花千塵雪, 東方明珠春, 花滿堵,酒滿甌, 十里綺羅外灘煙。
夜上海,是一座不夜城,絢爛的燈火,總讓人沉醉於這座國際大都市中。
上海很安靜,當安靜與繁華交織在一起時,除了有文詞錯搭的感覺以外,似乎還有一種現實的錯位。
上海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上海的夜景也是遠近聞名的,華燈初上,泛黃的燈光下有一種醉人的美。
夜景迷人上海灘,流光溢彩映穹天。東方自有明珠耀,世界魔都譜巨篇。
北京:
在長城腳下,抬頭望去,那高高的台階蜿蜒無盡,彷彿是一條通向藍天的雲梯,又好像似一條青龍橫候卧在綿延的山峰上。
北京有許多美麗的天際線:天安門廣場的天際線、長城的天際線、首都國際機場的天際線。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
.啊!北京,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飲譽四海的華夏文明,足以讓人嘆為觀止。你有漫山遍野的山
水,你有金碧輝煌的故宮,你有蜿蜒伸展的萬里長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你還有很多很多……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東方文化。
北京形勝甲天下……誠萬古帝王之都,真想去北京。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
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
北京多姿多彩,充滿魅力,來過北京的一定會愛上北京。
我愛祖國,愛祖國的心臟北京!北京,是個家喻戶曉的城市,那裡吸引來許許多多的外國遊客!
夜晚的北京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
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
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⑵ 如何喚醒現代城市中歷史街區的內在活力
近年來,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外在物質環境的保護與內在街區功能的更新,將歷史街區的景觀特色、傳統文脈與文化內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會經濟基礎之上,成為大多數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必經之路。
歷史街區更新工作中的誤區
中國現階段的現實是:大量經過優秀設計師精心設計、重新演繹的歷史街區集文化價值和藝術品位於一身,重現風采;但是這些經過更新設計的歷史街區雖然在建築學范疇內得到認可,但是卻在國人面前遭到了冷遇。還有一些具有相當藝術價值的歷史街區,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更新,卻街道冷清、店鋪乏人問津,無法重獲活力,成為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明確保護與更新歷史街區的目的應是首要任務,歷史街區復興的關鍵不應該是建築學范疇的建築復原與復興,而應該是社會學范疇的街區活力復興——經過更新設計的歷史街區應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具有活力的生活空間。
不同性質歷史街區活力復興的要點
從歷史街區的主要功能特徵來看,可以分為居住性歷史街區、商貿性歷史街區及文化性歷史街區三種類型,所以存在於歷史街區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主要體現在居住、商業、文脈三方面。針對不同類型的歷史街區,應該以差異化的方式方法進行改造。
居住性歷史街區——居住空間的改造與延續
居住性歷史街區是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特徵的歷史街區,居住功能是其發展延續的基礎。除了居住功能外,居住性歷史街區還具有歷史延續性、空間完整性、社區性及文化性等特徵。需要從街區居民的生活習慣、日常活動、鄰里關系及社會網路構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發來考慮延續居住性歷史街區的活力。
首先,應著重對民居建築予以保護與更新。對於破壞較小、民居整體價值較高的街區應該採取完全保護的方式,只對街區中物質老化較為嚴重的建築進行修整,街區的物質空間和社會網路則完整保存。對於那些傳統建築質量參差不齊的街區來說,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對一些建築進行適當的功能置換和結構調整,例如將街區中質量較好的建築改造為特色旅館或公共活動中心等。
其次,在對居住性歷史街區進行保護與更新的規劃設計中,應在深入了解居民間的鄰里關系及社會網路構成的基礎上,設計布置相應的場所來為居民提供聚會、交往、娛樂的活動場所,以利於延續街區中居民之間的社會關系、交往方式和鄰里關系等。
商貿性歷史街區—— 「老字型大小」煥發第二春
商貿性歷史街區是以商貿交易為特色的歷史街區,多以經營特色飲食及傳統手工藝為主。這類街區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老字型大小店鋪、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各項技能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鮮明特點是依附於人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對該類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更新的過程中,老字型大小店鋪應當根據不同的製作、加工、展示、銷售、進餐方式等要求進行空間環境的規劃設計,這樣才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空間載體相適應;絕不能簡單地採取功能置換的方式將這些老字型大小遷出歷史街區。
此外,對傳統手工藝、特色飲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尤為重要。傳承人離不開孕育的文化土壤,通過保存其商業活動與居住建築結合的方式,在其成長與學習的特定環境中來保留傳統技藝。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經濟杠桿,通過表彰、命名等方式,調動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多優勢,同時給予大力的經濟補貼和資助,改善其生存環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有效傳承。
文化性歷史街區——歷史文化與空間的統一
文化性歷史街區是以體現城市或地區的特色歷史文化為主,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傳統文化、風俗禮儀及宗教文化等方面,街區的規劃設計必須對此給於充分尊重,既要利於歷史文化的發展延續,同時也能讓文化融入現代社會中。對於此類歷史街區的活力復興應首先考慮安排相應的場所來介紹宣傳其特有的歷史文化,一方面能夠讓到訪街區的市民或遊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對街區歷史文化能夠延續下去的一種保護方式。
中國歷史街區的改造不單單是建築師的工作,而應本著保護建築風貌的同時深掘街區隱形特質的原則,整合多方資源,做足論證工作;根據街區具體類型,深度研究、對症下葯,才能使改造方案真正融入歷史文化的血液當中,喚醒市民的強烈認同感,最終實現歷史街區活力復興的目標。(完)
⑶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打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欣賞下面句子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讓濟南這座城市帶有人的情感。顯得生動自然。 安適的睡著,喚醒詞語的運用,讓人聯想到濟南是一個嬰兒,在藍天下很愜意地睡著。等著春風把他叫醒。
【名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出自老舍的文集《老舍自傳》中的《第三章壯歲飽酸辛》
【簡介】: 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閑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願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
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末,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誘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
老舍名句精選
不是你的錯兒,放石頭就應當放個紅燈。
他們的擺著紅木炕桌,與各種古玩的小炕上,會有翠綠的蟈蟈,在陽光里展翅輕鳴。
雖然眼睛下面已經有了中年人的皺紋,可這對紅嘴唇倒使他看起來年輕多了。
我母親呢,本想說兩句,可是又一想,若是惹老白姥姥不高興而少給老兒子說幾句吉祥話,也大為不利。
哼,大家似乎被高底鞋給迷住了:「鞋底有多麼高,你說?」一個問。
很自然的,他們找到庄亦雅先生——既是紳士,又肯幫忙,而且懂眼。
「晚飯!真好極了!」他一下子叫了起來。
證之事實,「紫禁城」和「租界」兩個名詞用得也頗俏皮恰當,外部的房屋齊整,(十五間中甚至於有兩間下雨不漏水的!)租價略高,住客們自然的帶一些貴族氣象。
他們無論如何不肯收錢,直到又添了十塊,才停止了客氣。
有什麼可商量的?她湊過來,立在爐子旁邊。
⑷ 有沒有因為一種味道而想念一座城市
因為一種味道而想念一座城市:喜歡一座城市可能是因為在這座城市裡發生的故事,或是這座城市過去或者現在有你放不下的人。通過氣味串聯我們對一個城市記憶。人們常常用食色詮釋一個城市,卻從未呈現過屬於它的氣味。
每個人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味道,一聞到它,記憶和情感就被喚醒。總會有一種氣息讓你想起一座城市, 有一段回憶讓你對這座城市念念不忘。
城市系列有9個味道:
北京的味道
千百年來,長城不倒,山風不變,氣味也沒有變。那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輝煌的氣味,凝聚了歷史深厚積淀的氣味。現代文明的氣味:長安街,CBD車水馬龍,霓虹閃爍。高端現代時尚,展現出這個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古老城市,年輕活力的另一面。
2. 上海的味道
無法被模仿,無法被重建,無法被說清,也無法被理解。多種元素的交匯摩擦,碰撞出一個國際化的魔都。每個去過上海的人都在心中留下一個不盡相同的上海。
3. 香港的味道
香港雖小,卻跳動著全亞洲富有活力的心臟。從太平山頂俯瞰維多利亞港和九龍半島,感嘆這風姿卓越的香港。
4. 台北的味道
士林夜市的河仔煎、炒花枝、祭祀媽祖的寺廟,誠品書店為藝術提供棲息地,繁華生猛,上演血肉生動的青春。像是與此岸遙相呼應的另一個故鄉,那麼遠,又那麼親切。
5. 東京的味道
晨與昏、日與夜、食與街,悲喜與喧囂。東京是一座非常獨特的城市,它的繁華、它的清新、它的傳統、它的奢靡;一切都是矛盾的元素在這里卻又如此理所當然。鬧市閃爍的霓虹,遠郊靜謐的山水,東京永遠都是那麼醉人。紐約的味道、倫敦的味道、巴黎的味道、莫斯科的味道。
6. 紐約的味道
忙碌、時尚和懷揣夢想。被摩天大樓包圍的曼哈頓;無數座世界級的博物館令人迷失方向和時代;還有那些既值得拍照也值得用心品嘗的網紅餐廳……無論是人潮湧動的時代廣場還是夜晚百老匯的霓虹燈,都讓這座城市藝術氣息無窮。
7. 倫敦的味道
倫敦的文化變化萬千而又豐富多元,絕不乏新景可觀、新物可玩。同時還保留著其魅力橫生的歷史風情。
8. 巴黎的味道
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一席令人艷羨的氣味。在浪漫花都巴黎感受文藝復興風情,在普羅旺斯悠盪在鄉間田野,在蔚藍海岸揮灑真我,在博物館里品味歷史沉澱。
9. 莫斯科的味道
壯麗的克里姆林宮、古老的紅場,彷彿能讓人觸摸到俄羅斯人特有的豪情壯志;那些教堂銘記著隕落的英雄與獲勝的戰斗;而蘇聯政府的痕跡則隨處可見,讓人遐想到蘇聯時代的光輝歲月。到莫斯科,你格外能體會到俄羅斯揉合古今歐亞各種元素的獨特風貌。
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味道,希望你的回憶里只有甜沒有苦。
⑸ 套上藝術的外殼什麼都拿出來玩
先是自詡為現代詩人的蘇非舒脫光了衣服,暴露自己那副既沒有藝術性,也沒有任何美感,更是與詩歌毫無瓜葛的軀體朗誦所謂的詩,名曰保護現代詩歌。接著又是畫家王剛找來一幫子不是民工的人滿身塗上泥巴招搖過市,用丑態百出的形象拿民工兄弟開涮,卻冠以高尚的名目:「我要喚醒都市人麻木的靈魂。」且不說這種過分標新立異的方式會不會喚醒都市的麻木,光從醜化民工這一面來看與蘇非舒用下作的形象來維護現代詩歌如出一轍,故意渲染民工不注意衛生不注意形象的行為來「關注人的內心,創作有思想、深沉的作品。」實實在在是在曲解民工的內心,曲解社會,曲解都市,甚至也曲解了藝術。
王剛自稱是土地的兒子,他只所以用這種方式喚醒都市人的麻木是因為「現在農民工進城其實是身進心未進,城市並沒有容納他們,他們沒有歸屬感。」但他忘了一點,如果民工在逛街休閑的時候就是這副模樣不僅不會喚醒都市人的麻木,反而會增加他們對民工兄弟們的厭惡感。展示所謂藝術的地方是繁華地段的服裝店和手機店,說明這些民工不是在工作地點,而是在消費場所。有時間出來消費,卻沒有心思去為自己掃去勞塵,本來就承受著嚴重污染壓力的都市會接納他們嗎?
這么說話,並不是為一些輕視民工的城市人幫腔,筆者雖不敢說自己是土地的兒子,但也是從農村出來的,親戚兄弟大都是民工,所以我知道真正的民工自尊心是很強的,他們生怕被城裡人看不起,領了薪水去公共場合,盡量要把自己的腰桿挺得很直,因為他們是拿自己辛勤勞動所得去堂堂正正地消費。作為農民的後代,我情願有一天我們的弟兄姐妹能在都市的繁華街道與城市人沒有任何分別,而不是讓人一眼就看出他們就是民工,而不是城裡人。
筆者不是藝術家,不懂得藝術應該怎樣搞才算有思想,夠深沉,但如果藝術形象只是揭示人和事物丑的一面,那這樣的藝術可能只是藝術家的需要而已。我們不知道既是土地的兒子又是畫家的王剛要喚醒什麼樣的麻木,但我們從對這場所謂行為藝術的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利益為先的商場鬧市也沒有因為民工被醜化而歧視他們,說明都市人也知道民工不是買不起手機買不起服裝。那麼畫家的行為藝術是要喚醒什麼呢?難道是硬要把民工們變成被施捨對象,喚醒都市人來高人一頭,行動起來為民工們做慈善事業?
本來藝術是屬於藝術家們的事,但是套上藝術的外殼來醜化人,曲解社會,曲解都市,結果只能告訴我們,急需喚醒的不是都市人的麻木,而是藝術家們的對藝術的正確認識。
⑹ 藝術設計學年論文
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概論摘要;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溝通,回顧公共藝術發展的文化脈絡,透析城市公共藝術與公眾、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的關系,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與環境,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人性化設計原則,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滿足人們的心理、視覺、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性以及開放性。人們需要溝通。實用性和裝飾性公共空間設施。一、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所謂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築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城市的開敞空間依據其權屬性質可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同時,它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之處。城市公共空間的創造是為了給人們的戶外活動提供舞台,城市空間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間本身更為有意義。人類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這就是公共空間形成的基礎,由於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既豐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為載體的城市提供各類適宜的場所。對於城市而言,這些場所不是別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間。它具有開放、公開特性、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空間。正是由於公共空間藝術的開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具有特定的語言要求,即藝術形式上的開放性、藝術變現形勢上的通俗性、設計上的綜合性。
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與環境城市公共空間儀式的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是『天成之筆』自古以來人類就與自然環境相容相生,中國古人利用自然環境應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於自然』成為現代設計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間應該關注自然屬性的特徵。提倡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習慣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區的特質。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文化環境。對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與文化環境的互動關系的研究,這種互動性體現在文化環境的營造上,這樣能強化場所特質,傳遞社會文化意義,引發環境使用者的共鳴與聯想,使藝術品、公共與環境之間形成兩性的互動,激發環境的生氣與活力。文化環境因此得到營造。它的存在可以讓生活於這個環境中的人去領略其精神,進而產生精神交流,將其納入自己的生活,獲得教益。它可以表現歷史、人們的生活習慣、人文背景老表現。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讓人們感到親切。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實用性和裝飾性進行公共空間藝術設計,要分析特性、作用與功能。實用性公共空間是公共空間分類中並服務於公眾的空間,體現對公眾的關懷。實用性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便利性滿足率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對此類設施的功能性設計是首要的,對物材料、結構、視覺感受進行反復的調整試驗,使其符合人的使用習慣、視覺心理習慣。不如說公共設施;人行道、天橋、地下通道、照明設施、護欄、指示牌、展示櫥窗、候車亭、電話廳、報亭、郵筒、座椅等。而裝飾性的公共空間藝術是為配合環境而進行的藝術創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勢,要注重自身的藝術價值,本質是環境設計的人性化的體現,在都市中存在很大的價值。每件公共空間藝術作品的放置並不是孤立的裝飾,要考慮與其它環境的關系,不僅是廣場、街道、公園等都有不同的個性。其裝飾效果要滿足人類的心理需要。
四、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原則 1、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常常將忽視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質量,城市公共空間應有的步行、購物、休閑、交談、觀景等都被忽略。城市空間呈現出 「重物輕人」的傾向:讓人感到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公共空間離開了人的使用,就變得毫無意義,人們無法從中得到身心愉悅的享受。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空間的設計只有以人為本,適應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適度,空間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現出來。城市公共空間實質上是都市生活的焦點,緩解了人們的精神壓力,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的渴望。 2、縱觀人類的發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間必須以「人的尺度」為空間的基本標尺,才能為人的活動交流創造條件。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環境設施如坐椅、雕塑、游樂設施等的形式和布局應符合使用者的多樣性要求,盡量創造親和感和溫馨感,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鼓勵人們積極利用和參與,並體現對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關懷。那些貼近居民、小而精緻的公共空間,往往更能賦予人們安全感、舒適感、親切感和人情味,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場所。而且構成了都市的人文風貌。 3、每個城市都是「生長」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之中,城市公共藝術與市民的生活,城市的歷史形成和發展、環境的視覺性有密切的關系。與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風土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風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間場所,由於規模、功能的差異以及人們活動類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場所精神。城市設計不應「千城一面」,而應,將城市特有的自然、經濟、人文、歷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為創作源泉,順應地區的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歷史資源,通過統一與變化、尺度與比例、協調與對比、均衡與突出等構圖法則的運用,將城市的各種物質、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間的構成元素,形成鮮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題這樣的空間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和社會性於一體,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使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並成為人們的記憶符號,是充滿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間。人類活動大部分內容分是在公共空間進行的,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在公共空間的各種行為的需要,而進行公共空間藝術的設置。 4、設計時滿足廣大市民的需求和愛好,人與環境之間存在雙向互動的關系。研究城市公共場所中人的行為或活動規律是做好城市設計的重要條件。因此,人們在公共開敞空間中的活動也趨於多樣化。以素有「城市客廳」之稱的廣場為例,廣場可容納的活動非常豐富,包括集會、紀念、表演、鍛煉、休閑、觀賞、散步、瀏覽、娛樂、交談、購物等。這些活動在廣場上發生的時間和參與的人不盡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對不同的活動各有偏愛,因此在不同的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廣場文化」。例如歐洲一些城市廣場設有露天咖啡座,我國一些城市廣場成為兒童放風箏的場所等。這些設施不僅有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滿足人們經審核情感需求的裝飾性和意向性特徵。
五、市公共環境的藝術性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是人類文明生活的一種反應,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是未來配合環境而進行的藝術創作,他是公共空間藝術主要變現形式。此類作品的創作注重自身的藝術價值,但又收到環境的影響與制約。藝術精神主體必須超越物質主體需要的滿足,人人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精神處於疏離狀態。城市的公共空間藝術性在都市的存在的價值非常大。可以進行對人的認識、教育、審美和心理調適功能,來達到符合人與自然關系的精神生態優化,而且可以創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間。它對人們的感覺經驗也在起著改造作用,而這些公共空間藝術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的創造精神和社會審美教育功能,來引導大眾走向高藝術性境界,承擔改善整體視覺關系的美化功能,因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性和公共性是統一的。城市公共空間應與城市的整個環境、歷史、文脈對話,給市民提供一個彰顯公共意志、維系都市情感、營造和諧精神空間。人不僅是依靠視覺來感知世界,而是通過各種感觀來接收外界的刺激。顯然,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存在對視覺的偏好,導致了對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視。對軀體覺的忽視無疑限制了人的空間,環境的意象不是惟一感覺的體驗,忽略多種感知體驗的空間設計理念已經制約了設計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創新,人需要通過感覺來認知環境,渴望從身邊的環境中獲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不僅賜給了大眾視覺感知的權利,也給予了人們通過軀體感覺來認知環境、獲得愉悅的機會。因此,人不僅需要環境成為視覺上的藝術,更希望它擁有可觸知的美麗。對外界環境的求知與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設計應該注意與周邊環境的融洽,應該注重觀者在作品場中不同方位的藝術感悟。
總結;人的活動復雜性,決定了公共空間性質的多樣性,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開放性,不但包括視覺上的多層次、多崗位的開放,還包括觀賞者不同審美情趣的開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是綜合性的,要綜合考慮功能性。人文題材、環境觀、公共性、環保觀念、材料選擇,以及對公眾的心理情感影響等等因素。這種綜合性特點受到視覺心理學、建築學、環境色彩學、光學、民俗學等。總之城市公共空間的創作是藝術家在環境與大眾之間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橋梁『的活動。在我國當前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城市公共空間正日益受到重視,因此設計師應該顧及了人類本身的內在需求,在城市空間空間表現特徵、公共空間的醞釀、策劃、營造、設計、使用、維護和改造都應滿足人類的需要,對空間美學意義等加以設計互動與經營,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間達到人類需求。只有這樣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的體現價值。
⑺ 文化與城市的關系
【這是首次以「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這個命題闡述文化與城市關系的文章,2010年12月14日《賀州日報》頭版頭條】
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
——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深度透視
編者按:「建築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靈」。長久以來,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孜孜努力,讓客家文化如春風細雨般融入了城市的發膚和骨髓,影響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與品格。本報用「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這個具有首創性和「符號意義」的命題,從戰略的高度、文化的視角和用散文的筆調,為我們就客家文化對賀州的深刻影響作了解讀與展示。
作者:翟偉 梁達政
濃濃兩岸情,客屬一家親。隨著2010』桂台客屬聯誼會暨賀州市首屆客家文化旅遊節(下稱「一會一節」)徐徐落下帷幕,賀州又一次完成了華麗轉身,以活動濃郁的客家風情和閃亮的台灣元素為客家文化和桂台交流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會一節」的成功,只是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賀州通過不斷打造客家文化精品,舉辦客家文化盛會,開展對台文化交流,不僅成功打造了賀州的城市名片,塑造了賀州的城市品格,更讓賀州成為了推進兩岸交流的一個戰略支點,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找到新的發展坐標,從而孕育著新一輪的大開放、大發展。
一張向世界遞出的閃亮名片
長期以來,偏於桂東一隅的賀州被人調侃為「省尾」,這座被「邊緣化」的「邊城」,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縱有地處湘、粵、桂「三省通衢」的「獨家優勢」,卻一直缺乏一張可以「吆喝」的名片,讓世界聞到賀州這壇「深巷美酒」的獨特芬芳。
而縱觀廣西,南寧因民歌節而一炮打響,欽北防因北部灣而風生水起,貴港梧州因西江而風起雲涌……我們的「鄰居」都因為打准了一張張牌,從而賺足了眼球,聚攏了人氣,贏得了政策,匯聚了一種城市發展之「勢」,迎來了噴薄而出的大發展。
年輕的賀州意識到,知名度就是生產力,我們需要打好一張牌,向世界遞出一張閃亮的名片!
而綜觀自身,什麼才能既代表自己,又吸引世界?
賀州是一座客家文化濃郁的城市,全市約有80萬客家人,約佔全市人口的四成,全市60%以上的人會講客家話。作為這里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賀州不僅有多彩多姿的客家傳統民俗文化、客家山歌以及眾多的客家文化精品,還有華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客家圍屋建築群和我國唯一的客家生態博物館。
「打好客家牌,下好客家棋,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賀州的發展滿盤皆活!」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開始了打造客家文化的探索。
於是,2005年,賀州市承辦了亞細安(東盟)客屬第六屆懇親大會暨經貿洽談會。活動期間,賀州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熱情奔放的客家歌舞、濃郁淳樸的客家風情、獨具特色的客家飲食、典雅別致的客家民居和源遠流長的客家歷史讓來自東盟10國及中(港、澳、台)、日、韓的客屬嘉賓們深深沉醉,在嘉賓的欣然贊許和口耳相傳中,一時間,賀州「客家」聲名鵲起!
迎來開門紅的賀州趁勢而上,又接連舉辦了一系列打造客家文化活動,將「客家」這張名片越擦越亮!賀州日報、賀州電視台開辦客家專題欄目和《賀州客家》等客家研究成果的出版,見證了賀州堅守客家文化的腳步;賀州原創客家流行音樂十大金曲評選和一系列奪得全國大獎的客家藝術精品,奏響了賀州挖掘客家文化的旋律;在中國——東盟客家麗人大賽、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中,賀州「客家妹」在聚光燈下款款前行的倩影,更象徵著「賀州客家」走向世界的腳步……
隨著各種文化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內涵不斷豐富,檔次不斷提升,影響不斷擴大,客家文化已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和影響著這座城市,讓賀州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客家之城」。
與此同時,賀州打造客家文化精品也佳績頻傳:客家山歌劇《賣桃》獲全國「群星獎」金獎;客家民族舞蹈《賀州鼓神》獲全國第五屆民間藝術節金獎;《板鞋搶親》獲特別獎,並在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中播出;本地原創客家歌曲《月光光》在被香港電視劇《酒是故鄉醇》採用為主題曲後,更是在全世界的客屬地區廣為流傳,成為客家人寄託思鄉之情的佳作……賀州,因客家文化而走向世界;客家文化,因賀州而得到弘揚。
面對著一潭被激活的春水,賀州市委市政府意識到,客家牌不僅打對了,而且還要打得更精彩!2007年,賀州再次舉辦客家文化盛會——桂台客屬聯誼會,並首次提出了構建「桂台客家文化旅遊實驗區」的戰略構想。
經過幾年努力,今年春,自治區政府批准成立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並在《示範區發展規劃》將示範區的功能定位為桂台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首選地、廣西文化旅遊創新發展的先行區、桂台經貿合作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重要的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
「客家文化,已成為賀州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張名副其實的閃亮『名片』。」市委書記彭曉春說。
有專家認為:「廣西將賀州定位為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看準的是客家文化這個品牌,這是兩岸在文化和親緣關繫上的聯姻。」
在剛剛結束的「一會一節」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達球和市委書記彭曉春為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管理委員會揭牌,隸屬示範區的姑婆山客家風情小鎮等項目也隨之開工,標志著示範區的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短短幾年,賀州,就因客家文化而躋身廣西發展戰略!
一個推進桂台交流的戰略支點
縱觀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的大發展,都是在世界發展的大勢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從而順應潮流,揚帆遠航。
因客家文化而實現了「走出去」的賀州人,應該如何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己的定位,從而在服務大局中推動自身的大發展?
在胡錦濤總書記「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十六字方針的指導下,近年來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不斷頻繁,兩岸同胞的感情也不斷拉近。而在一次次與台灣客屬同胞的交流中,賀州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台灣同胞身上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市委市政府由此得到啟發:以賀州特有的客家文化為依託,推動桂台的交流與合作!
事實上,對台交流合作,在賀州絕非一朝一夕。天下客家同根同源,台灣客屬客商在賀州很容易就能找到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感。在賀州發展早期,許多台灣企業家來賀投資興業,為賀州注入了活力,而賀州的「台灣商住城」、「台灣街」等許多帶有濃郁台灣氣息的建築就是活生生的見證。
為了進一步深化與台灣的交流合作,今年7月,以賀州市委書記彭曉春率領的賀州客家文化旅遊經貿代表團,隨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率領的廣西經貿文化代表團參訪寶島台灣。
賀州代表團甫一「登台」,就先「聲」奪人。在台灣圓山大飯店召開的2010年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的開幕式上,賀州客家歌手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及原汁原味的客家歌曲及精彩表演,贏得了與會者的滿堂喝彩!
接下來的行程更是好戲連台。賀州代表團從台北出發,足跡遍及台中和台南,在新竹縣,與該縣樹杞林樂團同台表演了一個半小時的精彩節目,吸引了當地1300多名客家鄉親,賀州市帶去的客家節目在當地掀起了一股客家文化旋風;彭曉春書記與新竹縣長邱鏡淳打乒乓球及同書「兩岸一家親」的合影,迅速占據了各大媒體及網站的版面;在花蓮等地,賀州代表團深入基層,深入農戶,說客家話,唱客家歌,敘客家情,拉近了與島內同胞的距離……
一個台灣媒體的同行對記者談起賀州團此次赴台的感受時說:「感覺賀州團此行很特別,主題明確,重點突出,圍繞文化旅遊和經貿合作這兩個重點,把客家文化這張牌打得出神入化!」
而本次「一會一節」,也延續了這種精彩:台灣參與人數達300多人,創歷史之最!在開幕式上,來自台灣的嘉賓代表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向賀州贈送了多幅彰顯客家文化和兩岸親情的親筆題詞,而賀州也向台灣的朋友贈送了賀州出土的戰國麒麟尊工藝品和瑤綉;在《客家風•兩岸情》演唱會上,來自賀州和台灣的主持人用客家話連袂主持,兩岸歌星、藝術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奉獻了一台客家文化藝術盛宴;在桂台客家文化旅遊發展論壇上,兩岸學者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共敘「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未來」;在中國首部高清數字客家音樂電影《月光光》開機儀式上,演繹海峽兩岸兩代人情感歷程的電影《月光光》正式開機……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見證了賀州搭建桂台交流平台的努力,大大提振了賀州這座城市的「精」、「氣」、「神」。
精彩還不僅限於文化領域,在本次「一會一節」的投資項目簽約儀式上,就一舉簽下項目35個,投資總額達39.2億元!項目涉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林產及礦產深加工、食品加工、商貿旅遊、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切實推進了桂台全方位的合作共贏。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王富卿表示:「今年彭曉春書記率領賀州代表團在台灣開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動,成為了桂台交流的新亮點。而長期以來台灣和賀州兩地客家人尋祖互訪、文化互動,各類交流活動頻繁開展,成為了一個以交流和傳承客家文化為途徑,推進桂台交流的戰略支點。」
一種城市品格悄然形成
大踏步走向世界的賀州人發現,有意識地培育一種文化品牌,與一座城市的發展有著內在的關聯。一首《月光光》不僅傳開了賀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更喚醒了這座城市自身蘊藏的沖動和渴望,賦予了客家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繼而變成一種強大的自我升華的激情和動力,使其以開放合作、海納百川的姿態,闊步前行。
曾幾何時,身無寸「高」(高速公路)、手無寸「鐵」(鐵路)是賀州這個「三省通衢」最大的尷尬。
在「一會一節」上,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副理事長陳永奇跟記者說起這么一件事:1987年他曾到過桂林,但因為當時交通閉塞、名氣太小,他根本不知道僅兩百里之外的賀州風景竟如此秀麗,還生活著這么多的客家鄉親,否則他當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過來省親、投資。
為了改變這種尷尬,2005年,一場旨在實現賀州交通格局跨越發展的「交通設施建設大會戰」在賀州打響。5年過去了,當年那個閉塞的「省尾」一下通「高」達「鐵」,市域一小時交通圈和融入北部灣三小時經濟圈、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的大交通格局呼之欲出。連陳永奇都不由感嘆:「現在通了高速和鐵路,方便多了!」
隨著交通大格局的改變,賀州也有了別樣的氣質和風采:華潤電力、雨潤集團、雪花啤酒,一個個知名企業競相進駐;湖廣大市場、火車站、客運中心,一個個集散中心車水馬龍;匯豪商住城、台灣街、上海街,一座座新式建築拔地而起;靈峰山、人工湖、一江兩岸,一處處勝景點亮城市……在今年8月召開的市委二屆九次全會上,賀州更將自身目標定位為「廣西新興工業城市、桂粵湘區域性交通樞紐、華南生態旅遊名城、全國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區。」
這一切無不在告訴人們,賀州,正以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她的進步、生機與活力,人們也由此真切地感受到賀州從「城市姑娘、農村打扮」向「桂東新城、氣象萬千」轉變的步伐。
「市民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主體、核心和靈魂,是一座城市品格的真正承載者和傳承者。每一次客家活動的舉辦,都讓質朴的賀州人經受了解放思想的歷練,轉變觀念的提升,也對客家文化有了一次次的豐富和創新,從而成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雲水胸襟。」賀州市市長白希如是說。
客家圍屋本是體現客家人「團結」、「抱團」精神的特色建築,但只要你來到賀州的客家圍屋,一定會發現這里不僅大門敞開歡迎著你,質朴的客家主人還會熱情地為你做「導游」作「大廚」,向你介紹圍屋的歷史、風俗和人情,讓你遍嘗豆腐釀等客家風味美食。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已不知不覺地融入了圍屋。
賀州還被譽為「方言土語」的博物館。在這座以客家人為主體族群的城市中,融洽居住著漢、瑤、壯、苗、回等21個民族,與客家話同樣普遍流行的,有普通話、桂柳話、粵語等多種語言,同時民間還存在著九都話、瑤話、壯話、土白話、麻該話、大寧聲等幾十種方言土語。一般賀州人除了會說客家話以外,都能同時掌握3、4種語言,只要外地人用其中的任何一種語言問路,當地人都能給你滿意的答案。
在每一次大型客家文化活動的現場,都活躍著一群熱情忙碌的志願者。有著普通話和客家話「雙語」能力的他們雖然十分辛苦,但總是精神抖擻、熱情洋溢,因為大家心中都有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希望可以通過一次次盛會,成為客家文化與友誼的傳播者,城市精神的體現者和賀州形象的展示者。
⑻ 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的話說「惠州市文化藝術中心」
氣勢恢宏、霏凡靈動的惠州藝術中心既像一架打開的水晶三角鋼琴,又像東江水邊一隻靈動的天鵝。這是一座城市地標性建築,更像是一尊城市文化雕塑唱響的音符。用音符串起生命的感動,用旋律喚醒沉睡的耳朵。她肩負著弘揚中外高雅音樂文化,對外文化交流的使命,她會讓這座城市因音樂而藝術。
中國人講五行,世上萬物,都可納入金木水火土之中。
隨處可以流淌的音樂,應當就是水做的。中國人的建築講風水,但凡建築,依山傍水為佳。山水不能兩全,則寧舍山也不離水。所以,惠州藝術中心的建設依然會有層巒疊嶂、變化莫測、清秀靈動的水景。水邊的音樂廳,便是占盡天時地利、最宜音樂棲居之絕妙空間。
未來,你可以看見無數的鵝城市民他們全家出動到幾千平方米的城市廣場上散步、吹水、放風箏,更會看到他們到音樂廳前面的音樂廣場上拍拖、踩雙人單車,聽聽免費的城市民謠。
這些表面上與音樂無關的城市休閑生活,一定是因為作為背景存在的文化藝術中心。耳濡目染,誰又敢斷定,在音樂的感召下,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掏錢走進音樂廳,從盲到迷,接受一番古典的洗禮?
雕塑形勝,一目難以瞭然。隔水而望,她像極了一架打開的三角鋼琴,江風拂過,自有天籟奏響東江。她又像是一隻展翅欲飛的天鵝,與惠民之州百 姓同飲一江水,將音樂注入江中,自然沖淡了這城市的商業色彩,用音樂展現城市生活的脈脈溫情。
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的誕生是授予這座城市的文化勛章,是這座千年古城一次高雅文化的硬體升級。
她高貴而親民的氣質成為這座城市又一個醒目的地標。
⑼ 蔦屋書店和鄉村之美|設計如何喚醒沉睡的意識
文/圖:OU
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一角。
那本可能是全世界開本最大,最為獨特的丹麥雜志《PLETHORA》靜靜地待在書店的一角。
封新城在書店繞了幾周,最終又回到這本雜志前面,仔細翻看。這位《新周刊》雜志的創始人、前執行總編說,這本雜志太有意思了,我要再辦雜志,就要辦這樣的雜志。
丹麥雜志《PLETHORA》可能是目前世界開本最大的雜志。 丹麥雜志《PLETHORA》可能是目前世界開本最大的雜志。
蔦屋書店三棟彼此相連的兩層小樓里,幾乎每一個角落,都展示著自己設計的魅力,讓你眼前一亮,彷彿都是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說過的「唯有設計師方能生存」的注腳。
代官山的蔦屋書店,是一種生活方式。 代官山的蔦屋書店,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幾年,我們曾經流連在倫敦查令十字路和巴黎左岸一帶,拍攝那些「活脫如狄更斯年代」的小書店。小小的店面,窄得轉不過身來的通道,高及天花的書架,以及書堆後那張店主人執著的臉。
眼前的蔦屋書店則完全是另一景象。在東京代官山,未進入書店前,對這一帶很熟悉的藝術家葉永青教授說,先到附近的小街轉轉?
隨教授順小山坡向下走去,書店周圍的小街兩邊,有很多鋪面不大的時裝店、精品店、相機店、自行車店、畫廊,以及咖啡店和酒吧。甚至還有專門為寵物安置而設的小花園Dog Garden。教授說,這就是蔦屋的品牌效應,這一帶的精緻小店,全奔蔦屋書店這面旗幟聚籠而來,形成代官山特有的文化和藝術氣息。
書店周圍的小街兩邊,有很多鋪面不大的時裝店,提供本土設計師的作品。 書店周圍的小街兩邊,有很多鋪面不大的時裝店,提供本土設計師的作品。 單車店售賣的,是一種生活態度。 單車店售賣的,是一種生活態度。 這一帶的精緻小店,全奔蔦屋書店這面旗幟聚籠而來,形成代官山特有的文化和藝術氣息。 這一帶的精緻小店,全奔蔦屋書店這面旗幟聚籠而來,形成代官山特有的文化和藝術氣息。
離書店幾步之遙的IVY Place,是一間優雅的西餐館,為准備去書店,或者從書店裡出來的悠閑的客人,提供各種精緻的美食。
代官山,是一種生活方式。
由英國一家建築設計室設計的書店,用店名的T字作為設計元素。 由英國一家建築設計室設計的書店,用店名的T字作為設計元素。
進入蔦屋書店給我的第一感覺是視覺之美,它不是僅為閱讀而存在的(相比我去過的倫敦查令十字路的小書店),目光所及的每一個細節,書和物品、燈光和座位以及室內設計,都讓人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愉悅。你內心「美的意識」就在進入書店的那一刻,被重新喚醒。
每一本擺在店裡的圖書,都是精選的。重點為藝術、建築、旅行、烹調、汽車、人文文學等圖書,音樂CD、電影DVD和文具等,大都與生活有密切關系。一條長廊橫貫三個館,稱為雜志街,有來自全世界的上千種雜志。
設計類圖書,是這里圖書的重要構成。 設計類圖書,是這里圖書的重要構成。 烹調類圖書的旁邊,已經為你准備好相關調味品。 烹調類圖書的旁邊,已經為你准備好相關調味品。 電影、音樂和書藉中描述的生活方式,才是蔦屋真正的商品。 電影、音樂和書藉中描述的生活方式,才是蔦屋真正的商品。
可能就在你翻閱某本圖書的時候,你內心的某種需求也被觸動。每一本書,都潛藏著對生活方式的「提案」。在這里,圖書與相關的消費和服務結合,比如旅遊圖書,旁邊就提供旅遊咨詢服務。烹調,則有各類食材和調料可以選購等。
雜志街,有來自全世界的上千種雜志。 雜志街,有來自全世界的上千種雜志。 特別推介的丹麥雜志《PLETHORA》。 特別推介的丹麥雜志《PLETHORA》。 書店四周的大幅落地玻璃牆,讓室內與室外的園林既融為一體,又互不幹擾。 書店四周的大幅落地玻璃牆,讓室內與室外的園林既融為一體,又互不幹擾。
你如果需要安靜獨處,或者與友人交流怡閱的感受。這里則為你准備了優雅的閱讀與悠閑空間。蔦屋書店的3個館,除圖書外,尚有Anjin(咖啡館兼餐廳)、星巴克和Family Mart便利店。對受眾而言,是一個度過閑暇時光再好不過的復合式文化生活空間。
二樓Anjin(咖啡館兼餐廳)相當於一個安靜的圖書館。 二樓Anjin(咖啡館兼餐廳)相當於一個安靜的圖書館。 星巴克與蔦屋如影相隨,是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的好地方。 星巴克與蔦屋如影相隨,是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的好地方。
創始人增田宗昭認為,無數電影、音樂和書藉中描述的生活方式,才是蔦屋真正的商品。蔦屋的角色,是將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匯集到一個地方,讓那些追求有質量生活而不是極盡奢華的消費者,基於自己的品味去挑選。增田把蔦屋的受眾,定位於出生於50、60年代的「熟年人」階層,理由是他們仍然保持著「中產的生活情趣和較高的審美需求」。但有意思的是,就我所見,書店的讀者不少是穿著入時的年輕人。
在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看來,潛藏在設計師和受眾內心的日常的「美意識」,是一種不可小看的資源。蔦屋書店是一個作品,當設計者(製作者)和喜歡這個作品的受眾之間產生共鳴,作品就在文化環境中孕育成長,就能產生它應有的效應和價值。
武雄人以圖書館為驕傲。 武雄人以圖書館為驕傲。
蔦屋書店從1983年創始,現在全世界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家店。似乎每家店都是設計師一個獨特的作品。
比如在東京銀座繁華的購物中心Ginza Six,這里的蔦屋書店,進門是一個展示日本藝術的美術館,不定期展出不同的展覽。
東京銀座繁華的購物中心Ginza Six,這里的蔦屋書店,進門是一個展示日本藝術的小型美術館。 東京銀座繁華的購物中心Ginza Six,這里的蔦屋書店,進門是一個展示日本藝術的小型美術館。 東京銀座的蔦屋書店。 東京銀座的蔦屋書店。
而在武雄市,書店則和武雄圖書館合為一體,據說這是增田宗昭的一處嘗試。
讓人驚訝的是,從高速公路下武雄市的道路指示牌上,「武雄圖書館」在多個地名上排第一位,可見這個只有5萬人口的小城,武雄圖書館和蔦屋書店是他們內心的驕傲。要知道,武雄還是個溫泉之城啊。據說開館3個月,來館人數即多達26萬,現在每年達百萬人之眾。
據說開館3個月,來館人數即多達26萬,現在每年達百萬人之眾。 據說開館3個月,來館人數即多達26萬,現在每年達百萬人之眾。 圖書館有很好的採光設計。 圖書館有很好的採光設計。
不論你來自世界的那個角落,你都可以隨意在裡面翻閱圖書。
不論你來自世界的那個角落,你都可以隨意在裡面翻閱圖書。 不論你來自世界的那個角落,你都可以隨意在裡面翻閱圖書。 在安靜的圖書館內的星巴克點上一杯冰咖啡,翻閱那裡的圖書或者雜志,是一種享受。 在安靜的圖書館內的星巴克點上一杯冰咖啡,翻閱那裡的圖書或者雜志,是一種享受。
我為一本日本本土雜志《CLUTCH》所吸引,是因為當期封面上的一個選題「Book of Life」(生活之書),並且好在這本雜志除日文外,也有英文。得以在安靜的圖書館內的星巴克點上一杯冰咖啡,翻閱那裡的圖書或者雜志,是一種享受。
在我多年來留意看過的許多有名的歐美書店之外,蔦屋書店確實別樹一幟,所以它被評為全世界最美的20間書店之一,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其實在一般讀者看到的蔦屋書店表面優美精緻的設計里,隱藏著新型的跨業經營形態,就是在大數據的支持和驅動下,實體店由互聯網公司實際運作,如增田宗昭所說,尋找實體店和網路的真正的協同作用,才是最佳選擇。蔦屋書店發行T卡,可以在日本全國的50萬家店鋪線上線下使用,無論購物還是加油,都可以獲得積分。據說全日本有一半國民持有T卡,聚集了蔦屋發展的巨大資源。
大山町就藏在這樣美麗的山谷里。西大山。 大山町就藏在這樣美麗的山谷里。西大山。
櫻花盛開。小河兩邊,公路一側,山坡連片,房前屋後,村裡村外,陽光下一抹一抹的粉紅、淡白,是日本鄉村最美時節。
大分縣日田市大山町(町,相當於中國的鎮),西大山。公路下山谷里大片坡地上,雪白李花鋪成一片。李子園外包圍了一圈的山坡上,是一個又一個梅園,紅色梅花,也開得熱烈。梅園中間,有繞行的步道,既供勞作者穿行,又是遊人的散步道。
山坡上,是一個又一個梅園,紅色梅花,也開得熱烈。 山坡上,是一個又一個梅園,紅色梅花,也開得熱烈。 繞行的步道,既供勞作者穿行,又是遊人的散步道。李子花開了一樹。 繞行的步道,既供勞作者穿行,又是遊人的散步道。李子花開了一樹。
三笘先生,大山町農協(農業協同組合)理事參事。他說這里是九州最長的築後河的發源地,一帶的鄉村,八成是山谷,兩成田地,以前以種水稻為主,曾經是日本最貧窮的地區之一。1961年,農協開始了第一次改革,改種水稻為梅子和板栗等經濟作物,當時的口號是「種好梅栗,到夏威去!」
之後又種植各種香草。大山町現有900戶村民,2700多人口。他說:「35年前,日本人還不知道什麼是香草,現在大山町就種了25種。栗子粉和各種香草是西式糕點和西餐的重要原材料。同樣的土地,產生更高的附加值,更高效益。農戶的收入增加了好幾倍。」
它的第二次改革是在1965年,目標是讓農民成為健康有文化的人;第三次改革是在1969年,目標是打造舒適的生活環境,保護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三笘先生說,現在大山町的農戶上午勞作,下午則可以開車去福岡市購物,看電影。而且農協還鼓勵和組織農戶到國外旅行,開闊眼界,更清楚生產什麼才更有市場。
大山町的變化,得益於日本農業產業化的「一村一品」運動。即一個村子,利用本地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拳頭產品,打入國內和國際市場,這不但可以反映這個地方的精神風貌,而且可以培育本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市場上的聲譽。
這一運動,是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在1979年倡導的,所以大分縣包括大山町在內的鄉鎮,是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發源地。
鄉村居家設計的基本理念是簡約和洗練。 鄉村居家設計的基本理念是簡約和洗練。 鄉居的美學理念,是空無一物的「虛空狀態」。 鄉居的美學理念,是空無一物的「虛空狀態」。 「梅酒藏」酒庄,就在大山町西大山到處是梅林的山谷里。 「梅酒藏」酒庄,就在大山町西大山到處是梅林的山谷里。
「梅酒藏」酒庄,就藏在大山町西大山到處梅林的山谷里。
大山町的「一品」,梅子,在這里發揮到極致,在全國范圍形成特色和品牌。
這里由梅子釀成的梅酒,堪稱九州一絕。酒庄驕傲地宣稱,這里只使用大山町產的梅子和梅花,百分之百的本土產品。
酒莊裡面展示各式各樣的梅酒,以及用梅子做成的食品,琳琅滿目。展示廳旁邊是酒窖,梅酒正在兩邊大大的橡木桶里靜靜地等待成熟的日子。
日田市動漫藝術家諫山創的作品《進擊的巨人》,也應用到梅酒的裝潢設計上。這漫畫25卷發行量突破7100萬冊。 日田市動漫藝術家諫山創的作品《進擊的巨人》,也應用到梅酒的裝潢設計上。這漫畫25卷發行量突破7100萬冊。
酒窖旁邊則有一個梅酒實驗室,讓來觀賞的客人在釀酒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一瓶梅酒的製作。凈手;將冰鎮過的梅子洗凈、擦乾,置入瓶中;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然後倒入清酒或白蘭地;密封並加上日期及製作者標簽。製作完成的梅酒浸泡一年後,即可飲用。
來觀賞的客人在釀酒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一瓶梅酒的製作。 來觀賞的客人在釀酒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一瓶梅酒的製作。
這里的梅酒,不僅在本地區有名,而且曾經獲得過「全國梅酒品評會」金獎,連續兩年榮獲「世界甜酒大賽」金獎等獎項。
所以有客人專門遠道驅車而來,一品梅子和梅酒的味道,還帶上幾瓶回家細細品嘗,讓鄉野的味道慢慢在味蕾上環繞。
在酒庄旁邊的溫泉酒店,打開房間內的冰箱,一款簡單而精緻的甜點在等待你:冰鎮梅子。
作為大山町的「一品」,梅子的文章,做到極致。說到底,這也是一項設計。
大山町也是櫻花爛漫。 大山町也是櫻花爛漫。
大山町,東大山。大山町農協後面,築後河緩緩流過。
農協旁邊,有一個農協開的直銷店,銷售當地當季新鮮的農產品。農協下農戶生產的果蔬以及農產品的加工品,交由「木之花農園部」來銷售。如今,「木之花農園」已經形成品牌,品牌影響力提高了大山町生產的果蔬的市場銷售底價。農園部在福岡市和大分市開設了多家直銷店。
大山町的物產館,日本每地幾乎都有當地的物產館。 大山町的物產館,日本每地幾乎都有當地的物產館。
據大山町農協提供的資料,2015年,這部分的銷售額達17億日元。農園部會員當中從事食品加工業銷售額達1000萬到5000萬日元的農戶有25家。
近年,一度離開鄉村的年輕人,每年都有數人返回鄉下就業。
我們在東大山的農家餐廳午餐,窗明幾凈。農協在全國率先開辦「農家款待料理」,是一家百分百有機食品自助方式的農家餐廳。吃的是當地農家主婦使用時令農產品以及野菜等當地特色的鄉村傳統菜餚,極受好評。
大山町的「農家款待料理」。 大山町的「農家款待料理」。 當地農家主婦使用時令農產品以及野菜等當地特色做的鄉村傳統菜餚,極受歡迎。 當地農家主婦使用時令農產品以及野菜等當地特色做的鄉村傳統菜餚,極受歡迎。
櫻花樹下,還藏著一個名字叫「田苑」麵包工房,提供以紫米為原料的各式麵包和點心。
「田苑」麵包工房,提供以紫米為原料的各式麵包和點心。 「田苑」麵包工房,提供以紫米為原料的各式麵包和點心。
三笘先生給我們展示一張未來規劃圖。我們稱之為世外「梅源」規劃,漫山梅園,綠樹環繞,遊人在樹蔭下漫步,一間間別致的日式農舍間落其中。三笘先生說,這是一個「春有櫻花,秋有紅葉」美麗鄉村,是城裡人來觀賞的好去處,是城市和農村交流的平台。
三笘先生給我們展示一張未來鄉村的規劃圖。 三笘先生給我們展示一張未來鄉村的規劃圖。
大山町的新梅花源,如一壺沁潤倍感困頓的城市人心靈的香醇清酒。大地,透著自然救贖的力量。
豆田町,一個古意盎然,人稱「小京都」的玲瓏小鎮。 豆田町,一個古意盎然,人稱「小京都」的玲瓏小鎮。
豆田町,大分縣日田市轄下的一個鄉村小鎮。
一個古意盎然,人稱「小京都」的玲瓏小鎮。小鎮北面有一條如花似月的小河叫「花月川」。
小鎮如建築博物館,街道兩邊刻意保留了許多江戶、明治以及昭和等年代的老建築,樓高最多不過兩層,白牆黛瓦,如凝固的小詩。這些建築帶有不同時代的設計風格,有些還是國家級的文化遺產,比如草野本家、長福寺,後者是九州最古老的寺院。正是這些可以親近,並不宏大的日常建築,構成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國家級文化遺產長福寺。 國家級文化遺產長福寺。 正是這些可以親近,並不宏大的日常建築,構成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正是這些可以親近,並不宏大的日常建築,構成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