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間偶戲箱子有什麼
如下:
元歌的雲間偶戲;一個鑽石奪寶抵用券;5個皮膚碎片和英雄碎片;還有50個榮耀積分。
《王者榮耀》是由騰訊游戲天美工作室群開發並運營的一款MOBA類移動端手游,正式公測於2015年11月26日。該游戲可在Android、IOS、NS平台上運行。其游戲玩法以對戰為主,玩家可進行1V1、3V3、5V5等多種方式的PVP競技模式,此外還可以在冒險模式中體驗PVE闖關玩法。受到廣大年輕人的喜愛。
2. 木偶戲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簡單的舞台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木偶戲,表演時以一塊布為遮掩,決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遮蔽操縱者,分隔觀、演區,突出木偶和吸引觀眾;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木偶戲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 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3. 民間偶戲的歷史。
在我國民間,歷來流傳著游神賽會的風俗活動,然而時過境遷,這種風俗在許多地區,都已經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直至被遺忘。2005年7月,筆者在考察木偶戲班的途中,卻有幸再次領略這樣的盛大場面。
一、歷史
高亭村是位屬浙江省麗水地區松陽縣南邊的一個行政村,游神賽會在這里已有好幾輩人的歷史。據當地老人說,除了文革期間停止過活動,其餘每年均有。經歷了文革後的高亭村,在復甦活動時向當地佛事協會申請了「松陽縣高亭鍾山古寺佛事會」這樣一個頗具官方色彩的稱號。在村民們的心目中,這是一頂排除封建迷信嫌疑的保護傘。除此之外,鍾山古寺特殊的慣例也是使該活動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所有的鍾山古寺工作人員均是自願者,游神賽會所需費用由全村村民集資,數額不限。活動期間,寺內所需食物,諸如豆腐、鹹菜、大米等等,都是由工作人員按照「家中有什麼就拿什麼」的原則無償提供。一切制度完全按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傳統規矩,或許這樣的規矩是出於人們始終希望達到的宗教目的而形成的:只有無償服務才能為民行善事,為己積陰德。這樣的安排既保存了傳統風俗,又提倡了節儉的優良作風,團結了民心,激發了熱情。於是古寺的煙火越燒越旺,熱鬧的游神鑼鼓、詼諧的娛神偶戲及神秘的道士念唱音樂就有了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民俗基礎。
松陽民間慣有崇尚神靈的習俗,並且所信神只名目繁多,有「鐵扇公主」、「土地老爺」、「東海龍王」、「玉皇大帝」、「後土娘娘」、「太上老君」、「觀音菩薩」、「李塔天王」、「七聖夫人」等等不勝枚舉,而高亭村村民則信奉鍾山古寺中的4座神只:五穀佛、徐候大王、平水禹王、唐葛周三大元帥(村民們把此三神合於一體,做成了一尊神像)。
二、游神
依據傳統,村民必須在每年的大、小暑間的卯日請神出遊。當日,整個村莊洋溢著一派熱鬧氣象,沉浸在煙花彌漫、炮竹轟鳴之中。
早上8點30分整,隨著一聲炮仗巨響,游神儀式正式拉開帷幕,游神隊伍必須按特定的順序依次排列,在安全人員的守護下,從數千名圍觀的人群中辟開一條行進的道路,沿裝點得如同星光大道般光彩奪目的游神路線徐徐前進。在整支隊伍中,扛佛人員最需體力充沛,一尊佛像均由4人承擔,雖然姿勢與抬轎沒什麼區別,但是仔細看來便會發現一些不同之處:佛祖是端坐在一把暗紅色靠背椅上,身體和椅子是固定在一起的,扛佛人員只是將兩根紅色的粗木棍綁於椅子兩側,再將同一方向的棍子兩端用一根粗麻繩捆綁固定,就形成了一副簡易轎子,這種做法不但方便了「轎夫」,而且也方便了出遊觀望的「神仙」。游神路線是繞村一圈,整個過程需要確保全村所有屋舍和農田都在神仙視線內先後出現,意思是讓神熟悉全村的情況,保佑村民健康平安,所有農田無蟲無害、秋獲豐收。游神人員中除了配有負責安全的4名「安全員」外,還安排了兩名負責放煙花火炮的人員,稱之為「炮上」,分別在隊伍的最前頭和最後頭烘托遊行氣氛。另外,100多名背彩旗的兒童興高采烈地行進在隊伍中間,他們也都是自願者。和大人不同的是,在活動結束後,每人都會分得一個一元錢的紅包。
三、鼓吹樂
鼓吹樂作為一種風俗性的音樂形態仍然普遍存在於農村中,尤其在喪葬儀式中,歷來活躍著各種鼓吹樂班。但是民間藝術也不免受到時尚的沖擊,農村的這些鼓吹樂班所演奏的樂曲中,流行音樂的成分逐漸增加,傳統音樂成分銳減,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原有的傳統風貌。然而高亭村游神鑼鼓不僅保留了完好的傳統曲牌,並且保存下了游神鑼鼓的演出形式。
高亭村游神鑼鼓的樂隊規模並不大,在游神隊伍中,他們被分成三組。開路的第一組稱之為「開鑼」,兩人用一粗木棍抬一大鑼於肩上,一前一後,後者邊走邊敲,哐哐聲井然有序;第二組位於神像之前,由三人組成,一個梆子、一面鈸、一面鑼,形成三角陣勢;第三組則尾隨神像之後,是最為熱鬧的一組,一把小號角在前不時吹出大三度的明亮號聲,緊次於後的是兩把不甘示弱的大嗩吶,再後便是一面小鈸、一面大鈸、一面小鑼和一個小鼓。這些樂手並不是平日里參加婚喪儀式的鼓吹手,而是本村地地道道的農民,所學吹打單純是為了每年一度的游神盛會,並且分文不取,故而能保持其古老的傳統本色。
四、偶戲
偶戲演出是高亭村游神賽會儀式中的重頭。為了報答神只的保佑,村民每年都要請木偶戲班獻戲以表誠意。這次高亭村請的是姜永慶班。浙江一帶的木偶多為25厘米左右的「提線木偶」,人物頭面木雕,一個木偶據其角色差異懸以10至15根線不等,由前台提線藝人一手持牌鉤(固定線索的小木板),一手扯線表演。舞台由20餘根細竹竿搭成的傀儡棚置於木板高台上而成,正前方是由一張單人草席鋪成的供木偶表演的小戲台,後方是懸掛備用木偶和放置戲箱的地方,它們的中間便是提線藝人所在的「前台」,與小戲台以台心(由兩根細方木條支起的十餘幅背景幕布)隔之,小戲台右側則是後台樂隊,依正吹、副吹、鼓堂順序就座。戲台正面貼著一幅大紅對聯,上聯是「時逢癸卯日祈風調雨順」,下聯是「節屆大小暑迎聖駕出遊」,橫披「同樂生平」。有關這幅對聯,村民中有一說法,上下聯中的前5個字是祖傳至今一成不變的,而後5個字則每年都可做適當的變動,因此它被村民們稱為「每年都一樣而每年又都不一樣」的奇怪對聯。浙南一帶木偶戲的聲腔、曲牌、樂器及劇本,與浙江婺劇大體相同,多以唱徽戲和亂彈為主。由於木偶戲藝人多為半農半藝的家族式農村藝人,所以,無論是劇目還是唱腔都是依靠口傳心授得以流傳,在傳承過程中,每一位提線藝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創造者的身份,他們總是會根據現場的情況、觀眾的需求和自己的審美取向及時對人物語言、性格等進行再創造,而不像專業劇團那樣嚴格按照劇本模式演出,因此在整體上表現得自由和靈活。木偶戲班長期活躍於深山冷塢、窮鄉僻壤之中,這就決定了其人員隊伍的精悍(一般為4至5人)和行頭的簡易(所有傀儡行頭和樂器道具只有一擔箱子),於是便自然形成了木偶戲班普遍的一個特點——音樂和演出陣容相對比較簡單。浙南一帶木偶戲班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這類戲班均會唱松陽高腔,這是木偶戲班與由人來表演的婺劇戲班最大的區別。游神賽會畢竟已不多見,因此這類戲班主要的演出是正月的還願戲和平日的平安戲,這種迎神社戲較為少演,並且與還願戲和平安戲在演出時間安排上和演出程序上略有不同。在請神遊完全村後,便要將神抬至戲台前看戲。這時,戲班後台也要奏一段鑼鼓以示迎接,並且在小戲台上用4個木偶裝扮成4尊佛像坐於正中間,以清香一柱祭之。此時是游神賽會各因素最集中的時刻,等待上演的娛神偶戲,奇怪的祖傳對聯,安詳端坐的神像,念唱神秘經文的道士,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都在同一時刻匯聚在同一平台上。緊接著便是上演「下馬戲」(意即神下馬看戲)——《鮮魚記》(一出討彩的傳統老戲)。台下除了本村的男女老幼外,還有從外村趕來觀看的村民,2000多人的場面甚是壯觀,把全村最大的看台都擠得水泄不通,台下那一張張黃黑黃黑的臉更是津津有味,樂在其中。
五、道士念唱
神秘的道士念唱音樂。說它神秘,或許是因為,一方面,自始至終,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弄懂道士在念唱什麼;另一方面,道士的家族是道士世家,所念唱經文均是出自祖輩的口傳心授,沒有聲像可照,也沒有文字可考。在游神隊伍中,這個頭戴紅黑八卦帽、身著紅黑八卦服的道士走在最後,他右手捏一銅制搖鈴,左手握一黑色龍角(竹製,彎曲成牛角形狀),在遊行途中,不時地搖響搖鈴,吹響只能發出「嘟嘟」聲的龍角,並且在每次吹之前,還需將龍角在手中旋轉幾次,以示靈驗。松陽一帶的道士,歷來就有文士和武士之分,武士多活動於驅鬼驅病之類的場合,做法事時,手持寶劍邊念唱邊舞蹈,動作粗獷有力,時而跳躍,時而舞劍,時而翻滾。然而文士則多活動於祈雨求神、禳災祈福、超度亡靈、祭祀活動等場合,與武士相比,從表層看來,最大的區別在於武士重舞蹈而文士重念唱。文士在做法事時,除了運用與武士一樣的諸如響鈴、龍角之類的法器外,並配以簡單的旋轉、俯身等舞蹈動作,始終以念唱經文為主。當前,松陽一帶所剩無幾的道士已經全是文士,所謂武士的一切神功均沒有被傳承,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然而這種文士神秘的念唱音樂卻有賴於游神賽會等風俗奇跡般地流傳了下來。
下午16點30分,「下馬戲」結束,這時還需以同樣的隊伍規模送神還廟,唯一不同的是,回去的隊伍不是走著回去,而是跑著回去。或許是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神靈總是能騰雲駕霧、行若雲煙的,所以便用跑來替代神靈們的「飛」。
盡管如今的游神賽會娛人的成分遠遠多過了娛神,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潛藏在人們心目中的神靈崇拜意識,不僅使古老的傳統儀式得以保留,並且給了游神鑼鼓、娛神偶戲及道士念唱音樂等民間藝術繼續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動力。
4. 偶戲有哪兩種
最主要的有木偶戲和皮影戲兩種。演出時所用的木偶或皮影既是戲劇表演的道具,也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作品。
1、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2、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4)雲間偶戲都有哪些傳統藝術擴展閱讀
表演程序
在傳統節日中,如春節、元宵節等人們都會請來戲班熱鬧一下。或者家中有大事,如生子、進宅、祝壽、孩子考取大學等,還有為生病痊癒或是為其他事酬神還願的也要請來戲班祝賀,另外喪事出殯也有請戲班子的,以酬謝賓客。全村莊的男女老少,以及外村莊的都可以前去觀看。
劇團一般把檯面做成樓台式小舞台,二米多高,三米多寬,搭在村頭的空地和打麥場上,也可在鄉村集市的綠樹叢中。到要開演時,「主家」即邀請者,便燃放起「天地響」和「長鞭」,告知鄉親們,戲班演出即將開始了。
有的人家還在村口遠遠地插上彩旗,一路上一直插到演出場所,把賓客引到戲台前。戲班正式開演時,民眾常常會要求加演「跳加官」和「跳財神」等喜慶摺子戲。隨後便由「主家」點戲,劇目多為傳統戲劇中的武戲。
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黃忠刀劈夏侯淵》《水漫金山》《豬八戒招親》等。有時,觀眾的興趣很高,戲班能一出接著一出地演,從傍晚一直演到深夜。
5. 中國木偶戲成為藝術,它的戲劇特徵有哪些呢
中國木偶戲成為藝術,它的戲劇特徵有哪些呢?
中國的木偶戲作為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傀儡藝術,他是一種表現形式,他如同中國戲曲一般,都是文化傳播的一種手段,人們學習和娛樂的一種方式。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起源於河,民族依河而建,大河文化傳播正能量滿滿,人民的生活離不開水的滋養,所以黃河被稱為黃河母親,它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從這片土地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屬於他們自己智慧的結晶,古長城的建立等。
中國木偶戲是非文化物質遺產之一,我們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應該努力學習,傳承中國非文化物質遺產,把這些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無價之寶傳承下去!
6. 木偶戲的特點是什麼你知道嗎
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種類繁多,豐富多彩,例如木偶戲,傳統戲劇,剪紙等等,毫無疑問這些都極具文化價值和中國特色。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電視網路的普及,傳統農村勞動力向廣大城市的大量轉移,導致像木偶戲這些傳統的民間瑰寶面臨失傳的危險。
鑼鼓的敲打聲震天響、時而響起的嗩吶和簫聲把觀眾的情緒帶的都熱情高漲,台上的演員惟妙惟肖的演繹著各種人物和故事情節,有耍劍的、有翻跟頭的,還有噴火的,惹得下面的觀眾一陣陣歡呼雀躍的掌聲。不過表演最精彩的地方是這些演員都不是真人,而是一個個帶著木桿的木偶。
最後重申一下,傳統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瑰寶,國家有責任保護和發展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財政應當安排資金支持傳統文化的。是該產業反哺文化的時候了。
7. 木偶戲代表作有哪些
木偶戲代表作有《金鱗記》《大鬧天宮》《嫦娥奔月》《英雄小八路》《馬蘭花》。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木偶戲造型藝術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
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於世的雕刻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