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國畫藝術特徵有哪些

國畫藝術特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6 01:12:18

A.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和藝術特色是什麼

雖然中國畫有許多分科,從基本畫科來看就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但都無不追求「氣韻生動」和「神形兼備」,追求「傳神」或「意境」。在畫人物畫時,畫家能為人物傳神,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神氣,即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就是面對無生命的山水和無意識的花鳥時,畫家也可以寓情於景或寓情於物,賦予它們人格化的精神氣質,賦予它們活潑的生命與靈氣。正是這種植根於民族文化的美學理想,形成了中國畫的基本特徵和藝術特色。

B. 中國畫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寫意是中國畫的一大特點
,也是中國畫一種總的藝術觀念。它不拘泥於形似
,不摹擬自然
,而是著力於對事物內在神韻的把握和主觀情懷的傳達。中國畫的表現手法
,是以線為主的筆墨。其線條的作用
,遠遠超出於塑造形體而成為表達作者觀念、思想、感情的手段。詩書畫印的結合
,使中國畫具有綜合性特點
,形成一種完美的程式。中國畫的高度意匠
,即以這種程式為主。其意匠手段
,主要是有豐富的想像、超常的誇張、大膽的剪裁、高度的概括等

C. 中國畫的三大特點是什麼

中國畫的主要特點有:

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②、以墨線為造型的主要手段;

③、與詩、書、印密切配合。

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1、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2、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

3、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4、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

(3)國畫藝術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

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

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

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D. 中國繪畫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中國繪畫藝術藝術特點:
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一般來講,人物畫是最難畫的,山水畫次之,最簡單的是花鳥類。
從構圖上來看,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圖象中的長寬比例經常是「失調」的,因為中國畫歷來重視表現圖畫的意境畫者的主觀情趣,而對構圖的把握往往不夠重視。
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西洋畫多用焦點透視法,好比照相一般,固定在一個點上,攝進取景框里的便可以顯現出來,沒有攝入的也便不可能表現在圖畫上。
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用筆方面,什麼時候該重、輕、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中國繪畫都是很講究的。要達到用筆的流暢准備以及運用自如,很重要的在於平時的繪畫訓練和經驗積累,非一時能全面掌握。

E. 國畫有什麼特點

最佳答案國畫的特點

中國畫一般特點

學習中國畫,首先應了解中國畫的特點是什麼,所以這本書就先從這里談起。

要想簡明地用幾句話回答以上的問題並不容易。傳統的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目前國畫理論家正在討論總結的問題。這里試舉數點。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國畫的構思

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關於"六法"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他認為立意在完.畫中才能有變態、有奇意。

宋代以畫梅花著名的華光和尚,法號仲仁,傳為華光著作的《畫梅指迷》中,有一段"畫梅全決", 開頭就是"畫梅全決,生意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靜居畫論》.在這里也強調了立意與作畫之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他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藝復八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這與我國晉代人物畫家顧消之所提出的"巧密於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從哪裡來的?一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先,畫什麼,怎麼畫,在頭腦中形成了成熟的構思。

宋代畫家文與可,別人稱贊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沒有落筆畫竹之前,頭腦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筆下躍躍欲出,這時便能落筆而就。"'胸有成竹"遂成為我國贊譽善於計劃安排事情的成語。

在張彥遠提出的"立意"之前,南產時代的謝赫即有'創意"、'明意"之說。創意之畫,不落陳套,用意精當,借景以生境,筆少而意多,在這一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更為重要者,還要認真地加強練意之功。很多習畫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練筆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練意,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於外形之模擬,不拘泥於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之高度,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歷代出現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准則。

三、多點透視 計白當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祝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即沒有畫面的部位要象有畫面的部位一樣作認真的推敲和處理。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那一件物品,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生氣韻生動- -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一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六、詩書畫印紙筆- -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可以說只有中國畫,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三絕之長,即是一般的畫作,也總要題字蓋印,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構附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

從寫生到寫意

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再轉而對物象寫意,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就是細致的工筆畫,也有其寫意的成份。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不管是為工筆或為寫意,其處理手法都帶有寫意性,不是簡單復寫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當繁,而簡其所當簡,對物象提煉加工的程度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為能事,著重於內在的認識。

根據董其昌的記載,好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都是以真山水為稿本進行創作的,如"李思訓寫海外山,馬遠夏圭寫錢塘山,趙吳興寫營雪山,黃子久寫海虞山"。當後人看這些畫幅時,感到他們既是在寫生,又是在寫意;既師法於自然,又不為自然現象所困。拿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來看,作者取材於富春山,並不就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他表現的是黃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說明古代畫家對自然界各種物象是如何認識並表現出來,使真實物變為藝術形象,並且逐漸使之規律化、程式化,同時可以看出他們豐富的表現技法。

對照《芥子國畫傳》及其它畫譜,再對照歷代畫家對這一程式的運用,讀者便可以摸到從自然生態變為國畫中的藝術形態,如何加工和概括的過程。從中也可理解到從寫生到寫意的處理加工手法,從技法上掌握中國畫的造型特點。

主題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綱》中說:"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題。主題突出,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共性。一個主題思想形成了,便可決定用何題材去表現,再決定素材之選擇,以至確定下作品的標題,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都要取決於主題表現的是什麼。象唐代閻立本的名作《蕭翼賺蘭亭圖》(傳),這個故事的曲折情節很多,但閻立本選取的是蕭翼的意在"有意、機詐和騙誘"和辯才的出於"無心、善良和受騙"兩個典型情節,以突出畫中的主題。主題突出在"賺"字上,其他的細節則盯以減略或概括,這是完全符合《法書要錄》上對這一事實所作的記述。

在國畫創作中,發現了好的題材,並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題。如只求人物之生動刻劃,或求畫面之豐富變化,或者平鋪直敘,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題。作者只有從國畫藝術的特有規律和表現手法來考慮應該突出什麼,要善於按國畫形式概括題材,確定主題,把人物的刻劃,細節的組織,都用來烘托主題,使觀者從畫面上叮以不加解釋的領會到作畫者的意圖何在。所以郭熙認為?quot;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

主題明確了還應給作品取個最恰當的題名,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題在畫面之上。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題,也可以暗示出主題的含意,以取得畫龍點睛之妙。

積累素材

文藝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文學家使用的是文字,畫家有時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畫筆寫生。在畫家接觸自然界的風景、花卉和人物時,要經常以速寫為記錄,把觀察到的實物用畫筆隨時收集。象畫家齊白石,對於各種小生。的生理結構,都有非常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這樣做下去,也鍛煉了美術工作者觀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魯迅先生提到過,"作者必須天天到外面或室內練習速寫,才有進步。到外面去速寫,是最有益的"。

從生活中記錄下來的原始材料,如同開採到的礦石,也象是活水的源頭,有無限的生動和豐富,比之於拍照片,抄畫報得來的素材,親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風光和人物的實踐中,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構思新的畫題,會引起無窮通思。

題材 體裁

題材不同於素材,素材是未經冶煉的礦石,題材則是從大量的素材中.經過淘沙煉金找出的最適於表達某一主題的材料。如果對素材的選取不精,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失去鮮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體裁,好比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體型,來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畫製作,用一幅小的冊頁體裁就不適當。又如前面提到的《蕭翼賺蘭亭》,用人物畫的體裁就比較好,而《長江萬里圖》,當然是用山水畫的長卷形式為佳。而各種詠梅的詩意畫,則用花卉驚現口為貼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諸種形式和體裁中又分有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當確定畫的主題之後,都應從內容出發,跟著就要考慮所要使用的體裁。諸如長幅還是短幅,是用大場面還是用特寫之筆。

兩個基本功

一、中國畫在其形成過程中,有許多的傳統表現手法,掌握這些方法,一個經常使用的辦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師的畫稿。副腳七畫家王石谷,臨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當造詣,經數十年的臨摹和體驗,他才感到對青山綠水有了充分的把握,這一點在臨摹一章里還要細談。

二、生活中的豐富環境,是畫家最活的畫本,畫家應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練自己,國畫家常講求以造化為師,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才能開發出藝術的瑰寶,得到自然界的啟示,收集廣泛的素材。

兩個基本功相輔而行,不可或缺,只臨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長了,失去獨自創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寫生的東西,則常常失去傳統的筆致。

在畫傢具有了很好的國畫臨摹基礎之後,生活則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畫家石濤說"筆非生活不神",關在屋子裡瞑思苦想不行,缺點在於離開自己親自收集來的形象,對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無所知,這種形象就會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畫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閉上眼,人的精神氣質、音容笑貌、都會不呼自出,就會生動得多。

就拿畫人來說吧,工人和農民,雖然都是勞動者,而從個性和氣質都不相同,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脫穎而出。畫山水花鳥,也同樣離不開實地旅行寫生和體驗。當然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對於人品道德的修養,尤其不可忽視。過去人們常講的書如其人或者說畫如其人,即指一個畫家的人品和修養,常常自然流露於筆端。

清,王星在《東庄論畫》一書中徽「學畫者先貴立品」。清,沈宗春在《齊舟學畫編》中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說明,書畫評論家,對畫家的藝術水平高低之外,還要全面的分析畫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藝僅高的畫家才值得人們學習和尊重。

F. 簡述中國畫的藝術特點

國畫做為中國的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有著自己明顯的與其它藝術形式不一樣的地方。
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G. 中國畫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詳見本書中《西洋畫簡史》篇)。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三)中國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H. 中國畫有什麼特點

‍‍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

‍‍

I. 簡述中國畫的特點

一、立意為先、胸有成竹——中國畫的構思

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言的「六法」中有一段相關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認為立意在先、畫中才能有奇態、有奇意。

宋代以畫梅花著稱的華光和尚,所著的《畫梅指迷》中有一段「畫梅全訣」,開頭即言「畫梅有訣,立意為先」。

清代的方薰《山靜居畫論》也強調立意與作畫的關系:「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也有類似的論點,他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這與中國晉代畫家顧愷之所提出的「巧密於精思」十分一致。

「意」一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先,畫什麼,怎麼畫在腦海中形成成熟的構思。

宋代畫家文與可畫竹之「成竹於胸」,即在他沒有落筆畫竹之前,腦海中已有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筆下躍躍欲出,便能落筆而就。

在張彥遠提出「立意」之前,南朝齊謝赫即有「創意」、「用意」之說。創意之畫,不落陳套,用意精當,借景以生境,筆少而意多,在這一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更為重要者,還需加強練意之功。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通過線條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以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

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

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條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畫論的核心觀點,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藝術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有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局限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僅僅停止於外形的模擬,不拘泥於自然的真實、

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的高度的理論,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歷代出現了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該理論也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准則。

三、多點透視、計白當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

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以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視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即沒有畫面的部位也需要認真地推敲與處理。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而是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沒那麼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哪一件物品,就賦予哪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融、氣韻生動——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給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也就無法給予人這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人勝的意境。

六、詩、書、畫、印、紙、筆——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中國畫素有題字鈐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的絕妙,即是一般的畫作,也常題字鈐印,體現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從而更加豐富了中國畫表現形式的完美性。使詩書畫印結合的渾然一體,奠定中國民族繪畫的基本特點。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接受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能豐富構圖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的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韻。

宜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技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追求筆、墨在宣紙上出現的自然復雜變化和意想不到的意趣。

(9)國畫藝術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畫的形式

1、中堂

客廳中間牆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中堂」。

2、條幅

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國畫,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

3、小品

就是指體積較細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後,適宜懸掛較細牆壁或房間,十分精緻。

4、鏡框

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

5、卷軸

是中國畫特有的,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6、扇面

將摺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於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後裝裱,別具風格。

7、冊頁

將字畫裝訂成冊。

8、長卷

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其畫面連續不斷。

9、斗方

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

10、屏風

有單幅或折幅,坐立於地作屏風之用。

閱讀全文

與國畫藝術特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