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古詩中的比喻是什麼藝術手法

古詩中的比喻是什麼藝術手法

發布時間:2022-09-26 06:34:40

Ⅰ 古詩描寫的藝術手法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⑶、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Ⅱ 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 有哪些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對音樂的比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游刃有餘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像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3、誇張

誇張即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頌。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6、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7、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

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復用字;.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

8、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煉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

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

Ⅲ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表現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鋪排、渲染、烘托(側面表現,正襯、反襯兩種。)、襯托、以樂景寫哀情、化動為靜、動靜結合、抑揚、白描與工筆、意象組合、曲筆、重章疊句、以小見大、比興、鋪墊、虛實、用典、點化、對比、疊詞、互文、雙關、倒裝、聯想、想像、象徵、照應、細節刻畫、借古諷今等。

Ⅳ 表現手法是否包括修辭手法那麼比喻屬於哪一種呢

包括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也稱藝術特色。
一、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一共五種,古詩中常用前四種);
②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揚先抑
欲抑先揚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③選材剪材;
④結構技巧:過渡、呼應等。
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的運用、社會自然環境的描寫等。
二、在鑒賞現代文閱讀中,表達技巧包括:
1、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手法:想像、聯想、類比、象徵、烘托、對比、渲染、修辭、抑揚、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4、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比擬、擬物、誇張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十大表現手法作用,很多人在學習古詩文鑒賞的時候都被古詩文的表現手法坑過,畢竟不少人分不清出其中的區別,很容易混淆概念,看完古詩詞的十大表現手法作用,你了解了嗎?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1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再如: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隱語是隱去本事而假以他辭來暗示的手法.雙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雖然意境開朗壯闊,寫出洞庭湖煙波浩淼的雄偉氣象,但這只是表象.內里還包含著作者當時的處境(杜甫當時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齡58歲,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國家的處境——沉浮.

3、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誇張

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

5、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2

1、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 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 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徵意義,如柳象徵離別,梅象徵高潔,月象徵團聚,雁象徵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於景: 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 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誇張 :誇張是指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誇張)

8、象徵: 象徵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 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 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徵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Ⅵ 古詩文中有哪些藝術手法

詩詞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學藝術,它是我國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動的表現載體之一,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苑中的一朵奇葩。《詩經》就是最早以詩的藝術形式而獨樹一幟的代表作。從西漢(公元前206年)至東漢(公元25-220年)逐步發展為楚辭、樂府、古絕和古風等藝術形式。又從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始興起和發展為格律詩。它以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形式的對稱美、內容的意境美,確定了在整部文學史中的地位。幾千年來,直至今天仍在不斷地孕育、變化和發展著,可謂久盛不衰、光彩奪目。
詩詞需要運用巧妙的藝術手法來創作,以達到完美的藝術表現。縱觀我國的古體詩和近體詩,它們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大致包括:敘事寫景的描寫手法、比喻比擬的修辭方法和烘托氣氛的渲染手法。簡單地說也就是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
賦,就是直敘或白描的手法。即樸素地描寫創作的現實,藉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詩詞創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擬的手法。它是詩詞創作中運用最廣泛的形象思維的一種藝術手法。興,就是通過客觀景物的觸發,引起聯想或想像。想像的起點或契機就是興。賦、比、興三者之間不是對立的,也不是孤立的,在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是互相滲透和互為兼用的。
一、典型化過程是抓住事物本質的捷徑。
賦法是以直敘和白描為主要手段。要使白描和直敘能富有更強的感染力,那麼必須選擇最能反映現實、最有價值意義、最典型的事物加以描寫,才能撐起情感的大廈,才能創造出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詞可以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但不可能把社會上所見所聞的一切都塞到詩詞中。要有取有舍、或添或減,或藏或露。從文藝理論的角度說,就是典型化的過程。
在「典型化」的過程中,詩人們常用「以少總多」和「以小見大」之手法。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中說:「以少總多、情貌無遺」。蓋任何景物,橫側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況,反復說皆千頭萬緒,非筆墨所能祥盡。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中僅僅抓住「小荷」和「蜻蜓」的動態描寫,就突出了春初時節的一派生機。而「以小見大」則是以局部見全體,一斑觀全豹,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的小景物和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和象徵重大的思想內容,也就達到「以小見大」之效果。如聶紺弩的七律《鋤草》一詩中的「未見新苗高一尺,來鋤雜草已三遭。」 作者抓住鋤草的小事來描寫,其實是反映了當時「破舊立新」的重大社會問題。從詩詞創作的角度看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如果說以少總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麼以小見大則是形象化的重要方式。
二、誇張描寫切否失真和太近乎事實。
《文心雕龍�6�1奈飾》說:「自天地以降,豫人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恆存。」誇張作為一種積極的修辭方法,是自古以來一直在運用的。
所謂誇張,就是為了表意的需要,有意識地將客觀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從而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有利突出事物特徵。如聶紺弩的七律《挑水》中的「一擔乾坤肩上下,雙懸日月臂東西。」用誇張的手法,臆造出深刻的印象,使讀者產生感情共鳴。但是誇張必須有一定的現實為依據,即要抓住當時當地的情況反映其真實的事物,但又不能太近於事實,否則,容易引起讀者誤解。這應該象文學創作中講的,來自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誇張不同於虛誇,誇張的目的在於使人感受主觀的感情態度,使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深刻。范溫《詩眼》說:「形似之意,益出於詩人之賦。」比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這都是對事物的數量和動態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就更能表現出大自然這一壯觀美麗的景象。
三、以賦作比中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
在運用賦法的過程中,如何使詩人筆下的靜物,描寫得活潑跳脫,富有生機,主要是客體與主體的互動感。具休說也就是化靜為動和以動寫靜的修辭方法。具體運用中可採用擬人和擬物等手法。如宋林逋《山園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的詩句就很巧妙地以擬人手法,把霜風中的禽鳥「偷眼」和「斷魂」的粉蝶刻劃得十分生動。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山亭。」則是以靜物擬人化而表現為動,使不動為能動,使動者如有情。又比如宋朝林逋《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如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句則將用動態中的「蟬噪」、「鳥鳴」來襯托出「林逾靜」和「山更幽」。從而創造出一種「靜」的境界。這種手法是利用引起人們的特殊感受的聲音來寫出靜境。
這種手法也是經常配合使用的。如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青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的詩,是在細微體察和選擇在各種靜境中最有典型意義的聲音和動作來加以描寫的。詩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寫景都是為了寫情。化靜為動也好,以動寫靜也好,都是為了達到「妙合無垠」的藝術境界。
四、運用正反對比是突出主題的重要手法。
宋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實際上比的方式是千變萬化的,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意,以物比事,以事比意,等等皆是。
所謂正反對比,是比喻中比較常見的手法。它指的是以兩種對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對照,使詩詞中要表達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更加明顯,更為突出,這也是美學上的一種法則。在修辭學上叫對照法和映襯法。在正反對比中,具體的有描述對比,比喻對比,旁襯對比和推理對比。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白居易《輕肥》詩的尾句「食飽心自苦,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早,衢州人食人。」把兩種完全相反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照,使讀者達到震憾。
五、幾種耐人尋味的比喻方式。
所謂比喻必須具備兩個特點:(1)表現的對象和作比的事物之間必須在整體上,本質上各不相同。(2)表現的對象和作比的事物形式的各種因素或內容的各種因素存在一定的「相似點」。
介紹幾種耐人尋味的比喻方式:(一)博喻。博喻就是以多種比喻綜合運用,藉以加強表現對象的形象性。(二)曲喻。曲喻必須加以聯想才能深化比喻,也就是想像的比喻。應以作比的事物,表現對象之間有一定相似點才構成比喻。(三)映喻。映喻則在「相似點」之上增加一層雙關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引喻,也能使比喻不同異常。古人稱之為「映帶體」。(四)迷喻。迷喻是襯托對比,不是單純地指明相似點,而是進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來襯托氣氛說明道理,古人稱之「迷比」。如明�6�1於謙《夏日憶西湖》中「玉腕羅裙雙盪漿,鴛鴦飛近采蓮船。」以「鴛鴦」來烘托一種親娓的氣氛和意境。(五)直喻。直喻是將此物直比彼物。達到明快、一目瞭然的效果。如宋�6�1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即用擬人法單刀直入地把西湖比作西施。形象生動而又貼切。
六、婉轉曲達是抒發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所謂「曲」,也就是謝朓所說的「圓」在技法上的體現。即宛轉曲達之手法。這種手法,古人也稱為「隱」。所謂「隱」,不是一目瞭然的正面「直說」,而是旁敲側擊,委曲宛轉地襯托或暗示本意。這是詩詞創作中的語言特徵,可以創造出詩的意境。用藝術形象表現思想感情,這種表現常常是話中有話,音外有音,意在言外的。也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其所描寫的客觀事物的和諧統一。達到情景交融,或寓情於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於境,或借境達意。如清�6�1蔣士銓《杭州》中句「一肩書劍殘冬路,猶檢寒衣索稅錢。」用「檢寒衣」來襯托清貧,又以「索稅錢」隱射賦稅重壓下的社會環境。正如清代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所說:「詩至入妙,在言下未嘗畢露,其情則已躍然者」。又如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就是用含蓄婉轉的手法,達到痛斥南宋小朝廷貪圖享樂,不思收復失地的立場。
比較成功的方法大致有三種:(1)借物達意。從側面借物表現本意。如現代詩人謝覺哉《花港觀魚有感》中「魚國群鱗樂有餘,觀魚才覺我非魚。虞詐兩忘欣共處,魚猶如此況人乎?」借魚來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感慨。(2)言用勿體。前輩們謂作詩當言用,勿言體,則意深矣。所謂「用」,就是本意和主體所產生的作用。寫出了作用,也就從側面將本意和主體表現出來了,這也是宛轉曲達的一種表現方式。如清�6�1袁枚《釣台》中「為念故人重,轉覺天子輕。」直奔主題,從側面抒發了對嚴子陵的敬重,比「天子」還要重。(3)直中含曲。在古曲詩詞中,有這種表現手法,描寫直景,直抒胸臆,讀起來卻宛轉有致,含蓄有味。這種方式稱之為直中含曲意。即「心思已曲」。蘇東坡評陶淵明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正如王國維所說的:「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七、巧妙運用興法是深化意境的「訣竅」。
藝術構思是離不開想像的。想像也可以說是「最傑出的藝術本領」。要使詩詞的主題得到升華,善於聯想是至關重要的。詩的意境,可謂是詩的靈魂。古人說:「詩以意為主,以氣為輔,詞藻章句為兵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麼興法就是其創作的一門「訣竅」。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這里是說的藝術構思,即著手進行創作之前,定題、選材、布局、作法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行這種藝術思維,不限於其聞目睹,可以直通古今,可以跨越四維。
在興法的運用中,具體可用以賦托興,用比托興手法,達到以虛化實,以無形為有形,起到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渲染氣氛,烘托情感的作用。這也稱之謂「感情構化」之手法。辛棄疾的詩句「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以及李清照的「載不動許多愁」都是通過以虛化實,化無形為有形,來構成詩中的「圖畫」。以達到深化意境之目的。
八、妙用動詞是練就「詩眼」的主要手法。
一首好的詩詞,就要達到情景交融,即寓情於景或借景抒情、寓理於境或借境達理,使之產生情和景、意和境高度結合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在營造意境中,如何巧妙地運用好動詞是很重要的。
只要在詩句中把動詞用得好、用的活,那麼詩詞展現的動態美和傳神美就能躍然紙上。
凡是歷代好的詩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宋�6�1徐俯的《春遊湖》「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詩句中的「撐」字,就用得很妙。一個「撐」字就活脫脫地把一片柳陰給烘托出來,小舟動了,柳陰活了!又如晉�6�1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色,園柳變鳴禽」詩句,以「生」、「變」、「鳴」三個動詞,竟把生機盎然的春景勾畫出來了。景、物、色、形全俱備,引人入勝。蜀國人魏野的《陝州平陸縣詩》中寫道:「寒食花藏縣,重陽菊繞灣。一聲離岸櫓,數點別州山。」詩中的「藏」、「繞」、「離」、「別」四個動詞的聯用,被宋沈括評為最驚喜的佳句。
再看宋�6�1周密《探芳訊�6�1西泠春感》詞中的最後一句「最消魂,一片斜陽戀柳。」一個「戀」字,點出了作者對「春」的思念和深情,襯託了「消魂」的內在心緒,深化了全詞的主題。
特別是一首詩,只有寥寥幾句。所以,必須要簡潔、明了,又有深厚的意蘊,那麼,就要做到煉句、煉字。在詩詞創作中也叫練「詩眼」。而巧妙地運用好動詞,往往能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許多「詩眼」也就是在動詞中「煉」出來的。

Ⅶ 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渲染和烘托

首先是概念,渲染,指的是對環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的手法。而烘托指的是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的過程。

接下來是判斷方式,雖然概念中說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側面。但是實際上,渲染和烘托都是側面描寫時使用的手法。

無論是描寫場景,還是描寫其他陪襯事物,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襯托主要描寫對象。所以很明顯的,兩者都是側面描寫。

2、襯托和對比

同樣是先說概念,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相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作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

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其特性更加鮮明。

3、比興

比興實際上就是比喻,只不過比喻這種手法,運用在詩歌中就叫做比興。詩歌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來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

比興的判斷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前面說的,詩歌當中的比喻就叫比興,所以說,只需要在詩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萬別說找不出比喻喲。

4、象徵

象徵指的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某種相似的特點。

簡單舉個例子。比如說蠟燭,蠟燭在燃燒的時候可以帶來光明,同時也在焚燒自己。通過這個,我們就可以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蠟燭就是舍己為人的象徵。象徵和比興其實很像,如果通篇貫穿著一種比興的意象。就形成象徵。

5、聯想和想像

聯想和想像的手法,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採用。比如說著名詩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在詩中大篇幅的描繪了夢境,仙境,仙人。

藉以表達自己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這個手法也不用具體多說什麼,只要看見自然會認出來的,如果非要說一個判斷標準的話,那就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如果詩人描寫了什麼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那就是聯想和想像的用法。

Ⅷ 古詩中比喻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從語言學角度來說的。在詩詞中,巧妙地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不但有助於提高詩詞的藝術性,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而且更好地抒發情感,表達思想。在詩詞中,常見修辭的有:比喻、誇張、借代、設問、反問、雙關、對偶等。

一、比喻

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辭手法。其審美效果主要體現在可以使詩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時,起到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審美藝術效果。例如「愁」是一種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詩詞中,詩人使用多種比喻使這種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可感。如,李煜的《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樣滾滾東去、不可遏止。李煜在《清平樂》中寫道:「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處蔓延。賀鑄在《青玉案》中寫道:「試問閑愁都兒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把愁用五種形象化的事物「煙」、「草」、「風」、「絮」、「雨」等來比喻,顯示閑愁的繁多、濃重、綿延不絕。

從方式劃分,常見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幾種。

1、明喻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明喻是最常見的一種。所謂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來作比的事物都出現,並用喻詞「象」、「好比」、「似」、「如」、「同」、「彷彿」等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中國古典詩詞中,使用明喻的詩詞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詩經·小雅·小雯》中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曹植《白馬篇》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賀知章《詠柳》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李白《橫江詞》中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秦觀《浣溪紗》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李白《行路難》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隱喻

暗喻又稱「隱喻」,它和明喻不同,明喻是用「象」、「似」、「如」、「同」等詞作為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聯,而暗喻卻用「是」、「作」等這樣的動詞。中國古典詩詞中,使用暗喻的詩詞也是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中國最早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這兩句「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詩人以「磐石」和「蒲葦」作比,喻體和比喻詞之間無「象」、「似」、「如」等關聯,卻用「當作」這樣的動詞,這就是暗喻。《古詩十九首》中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若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軾《元月廿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風吹絮,身世飄零雨打萍」。李煜《烏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3、借喻

借喻又稱曲喻。借喻是一種比隱喻還要隱曲的比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不僅喻體與本體之間沒有「象」、「似」、「如」、「同」等詞作為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聯,甚至本體都不出現。中國古典詩詞中,使用借喻的詩詞也是很多,下面舉例說明:

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中的「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詩歌表明是寫松,其實借松的品格比喻王復的品格。

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用春日陽光下沐浴的小草喻母親哺育孩子成長。

明代於謙的《石灰吟》寫道:「千鎚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詩歌中,詩人藉此表白自己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

蘇軾的《蝶戀花·代人賦》中的「天涯何處無芳草」,詩歌中,詩人借「芳草」勸喻這位「多情反被無情惱」的少年可以到別處去尋覓知己。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等。

4、博喻

《修辭學》上說,所謂博喻(又稱連比),比喻修辭手法一種,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描述一個本體。在詩文中,博喻不但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在古代詩歌中,博喻又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多個喻體喻本體某個方面

用多個比喻來形容一個本體的某個方面。

如,蘇軾的《百步洪》中的寫道: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這幾句就是詩人形容洪水往下奔瀉的景象。詩人為了突出洪水傾瀉的氣勢,就使用多個喻體。

第二,多個喻體形容本體的多方面

用多個喻體來形容本體的多個方面。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詩人使用「急雨」來比喻琵琶彈奏中的重彈,用「私語」比喻琵琶彈奏中的輕彈,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比喻彈奏中重彈和輕彈的交錯使用,用「間關鶯語花底滑」來比喻樂曲中流暢的境界,用「幽咽泉流水下難」來比喻樂曲中滯澀的境界等。這就是用多種比喻來形容琵琶彈奏時的各個方面

Ⅸ 古詩的藝術表現手法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如:「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歌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並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閱讀全文

與古詩中的比喻是什麼藝術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