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最新姓氏排名出爐,你的姓排第幾
我的姓氏“陳”在浙江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根據浙江最新公布的姓氏排名情況可知,“陳”這一姓氏的人數在五個城市都成功拔得頭籌。這五個城市分別是寧波、金華、台州、麗水以及溫州。值得關注的是,這五個城市中除卻麗水之外,其餘四個城市的人口數量均屬於浙江前五。這么一看,“陳”姓能夠成為浙江第一人口大姓也是在情理之中。
話說媯完那個時期,除了媯完選擇遠避齊國改姓田氏之外,偽滿還有三支後裔分別居於三地。這三支後裔並未改姓,所以始終是陳姓。除此之外,有些陳姓則是源自於白氏改姓、劉氏改姓等。由此可見,現如今的陳姓人員並非“五百年前是一家”。而發展至今,陳姓的人員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其中江浙、福建以及廣東等地的陳姓人口尤其的密集。
❷ 管這個姓氏排在第幾
管姓位列我國百家姓第166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40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一、姓氏源流
管(Guǎn)姓源出有三:
1 、系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中國姓氏起源》及《廣韻》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鮮,史稱管叔在管(今河南省鄭州市),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武庚起兵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稱管姓。
2、系自姬姓,為周穆王之後,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所載,周穆王時,將其庶子分封於管邑,至管仲始顯於齊,其後世子孫以邑為氏。周穆王之後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錫伯族瓜爾佳氏,漢姓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謚敬,亦名敬仲。穎上(今屬安徽省)人,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後。管仲原輔佐公子糾,並用箭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管仲感恩戴德,輔佐齊桓公實施改革,他通過通貨積財,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亂被殺,身敗名裂,而管仲聲名顯赫,德才兼備,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揚名天下,故管姓子孫尊管仲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 ,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姓仍主要繁衍於山東。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今河南省清豐)人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里羊崗壩(今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姓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唐宋之際,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代詞人管鑒,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屬江西省)。元時,翰林學士管礻韋開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之際管姓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陝西之咸寧(二名)為眾。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見一斑。此際之管姓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姓闖關東謀生。如今,管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約佔全國漢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三、歷史名人
管 仲:名夷吾。春秋時期齊國人,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鮑叔牙認為是自己的知音。後來經過鮑叔牙的推薦到了齊國任宰相,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他執政四十餘年,實行了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 寧:三國時學者,北海郡朱虛人,游學天下,學問很高。東漢末,黃巾軍起義,他逃避到遼東,聚眾講《詩》、《書》三十年之久。後歸故里,魏文帝想讓他為太中大夫,他沒有答應。明徵帝讓他出來做光祿勛,他又沒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論》。
管 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被貶到宜州,當時管及在宜州任職。他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往甚密。黃庭堅於是寫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給他,並且對他說:「你的兒子肯定有登進士科的。」後來果然靈驗。
管 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赫。著作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管 絡:三國時魏國平原(今屬山東省)人,精通周易,善於占卜,相傳所佔無不靈驗。
管 崇: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並推劉元進為主,任尚書僕射,後戰死軍中。
管 鑒:管鑒: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詞人。官至廣東提刑,權知廣州經略安撫使。有《養拙堂詞》。
管 珍:江蘇省武進人,清代畫家,字陽復,號松崖。乾隆年間翰林,官至漕運總督。工花鳥,得惲壽平真髓,尤善設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 聲:浙江省瑞安人,清代書法家。工書,以風韻勝,學歐、趙,有名於當時。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學者。同治元年舉人,工詩,豪飲,善書法,曾任泰州學正。
管公明:三國時期魏國學者。
管師復:宋朝詩人,龍泉(今屬浙江省)人。為人講義氣、勇敢,擅長於寫詩。宋神宗想要授給他官 職他沒有接受。稱為卧雲先生。著作有《白雲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畫家。吳興人。被封為魏國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於畫梅蘭竹,山水也畫得很好。她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長於書寫行楷。
管師仁:宋代官吏,龍泉(今屬浙江)人,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後累遷工部侍郎、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管時敏: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長史四十餘年,忠誠謹然,處理大小事務,一絲不苟,勤政廉潔,受到百姓愛戴。
管松濤:山東省巨野人,生於1902年,卒於1966年,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管謨業:山東省高密人,當代著名作家,筆名莫言。一九八二年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有《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鞦韆架》、《球狀閃電》、《高梁酒》、《狗道》等。開創了一個高密東北鄉的藝術世界。莫言小說創作往往藉助於象徵與寫意,表現對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覺、理想和願望。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原郡:西漢初期設置平原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晉陽郡:本來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後來改為趙國的晉陽邑。漢代的時候在此置縣,作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號
匡世堂:春秋時期,管仲為齊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稱贊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個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原堂」、「白雲堂」、「過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對聯】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聯為鶴頂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聯
幼安高節;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北海朱虛人管寧,字幼安,年輕時曾與平原人華歆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高官乘華麗的馬車從門前經過,華歆放下書本去觀看,他便把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並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後避戰亂去遼東,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祿勛,他都辭去不做。著有《氏姓論》。下聯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人,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並尊稱為「仲父」。在齊國進行改革,確立選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壞分等級征稅,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又鑄造並管理貨幣,調劑物價,從此國力強盛。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使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幼安高節;
仲姬清才。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字幼安,專意攻讀,後以高節終。下聯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書畫,筆意清絕。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絡,字公明,善卜易。下聯典指春秋·管鍾,佐桓公成霸業,尊為「仲父」。
平原世澤;
相國家聲。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割席傳美談;
減租建奇勛。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寧,字幼安,朱虛人。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交,游學異國,交敬善陳實,嘗與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歆廢書觀之,寧與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聯典指宋代吏部尚書管師仁義,字元善,龍泉人。熙寧進士,知建昌軍,有善政,擢右正言,請蠲減河北租賦,以緩流民,一方賴其賜。累遷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仁義存白雲;
瑞應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管師復,龍泉人。為人仁勇好義,工詩,神宗欲官之,不受。學者稱卧雲先生,有《白雲集》。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謫居宜州,時及為宜州理曹,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遊甚密。庭堅書「折桂亭」三大字貽之,且謂之曰:「君家積慶,後必有登進士科者。」其後言果驗。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九合諸侯匡天下;
三遷少卿寧國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穎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齊桓公)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他執政四十餘年,因勢制宜,實行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對外致力於「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的活動,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聯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累官廣西提刑,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著。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魏國管寧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畫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管寧。東漢末,黃巾軍起義,他避居遼東,召眾講習《詩》、《書》歷三十餘年方歸故里。魏文普召為太中大夫,辭不受。明帝征為光祿勛,亦固辭不就。有《姓氏論》,今佚。下聯典指元代女畫家管道升,字佧姬,吳興人。一字瑤姬,趙孟頫之妻。封魏國夫人,也稱管夫人。畫墨竹蘭梅,筆意清絕,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詞章。書牘行楷,殆與其夫不辨。衛夫人之後,無與儔者。
尊王攘夷成霸業;
通易精術積天文。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齊國人管仲事典。下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學者管公明事典。
============================================================
附錄:【管姓典故、趣事】
〖視死如歸〗
「視死如歸」源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又見《呂氏春秋·勿躬》。
鮑叔牙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齊桓公向管仲詢問改革政治、復興國家的方略大計,管仲回答說:「開闢土地,擴大城鎮,發展生產,盡地之利,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做主管經濟的大官;升降適度,矢令恰當,進退得體,禮儀嫻熟,我不如隰朋,請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個人生命,不計較個人寶貴,冒犯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做主管監察的大官;行軍整肅,戰斗英勇,戰鼓一響,使全軍頑強挺進,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做大司馬;斷案英明,不殺不該殺的人,不冤枉無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請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如果您想成為諸侯的霸主,那麼,有我管仲在這里就行了。」齊聽後非常高興。對管仲言聽計從,最終完成了霸業。
後來,人們用「視死如歸」來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的精神。
-----------------------------------------------------------------
〖社鼠〗
「社鼠」這一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春秋初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一天,齊桓公詢問管鍾,治理國家最大的憂患是什麼。管仲回答說是社廟里的老鼠,桓公對此大為不解。管仲解釋說,社廟里的牆壁是用木材塗上泥土做成的,老鼠喜歡在裡面打洞,人們要消滅老鼠是非常困難的。如果用火熏,害怕燒壞木料;用水灌,又擔心毀壞泥牆,老鼠之所以沒有消滅,究其原因就在於社廟的牆壁,國家如此,國君親信的那些小人,他們在外作威作福,搜刮民財,欺壓百姓;在內又互相勾結,蒙蔽君王。如果不及早動手,發覺並處死這類人,就會釀成禍害。這種人就是貽誤國家的社鼠啊!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比喻依仗權勢作惡。清代洪升的《長生殿》里就有這個典故:「不提防抻虎樊熊,任縱橫社鼠城狐。」
【中國人民解放軍管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管松濤少將
管松濤(1902-1966),原名管之山,山東巨野人。1921年19歲參加東北軍,歷任士兵、班長、排長,1927年任連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入南京炮兵學校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49軍炮兵營連長,參加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後任東北軍57軍少校副團長,參加徐州、揚州對日作戰。1938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與萬毅組織的捕捉東北軍57軍軍長的行動,行動失敗後被監視,強行送於學忠部受訓。於途中逃脫,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獨立旅參謀長。1943年任濱海支隊參謀長,參與開辟海陵縣抗日根據地,參加甲子山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進入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7縱20旅旅長。1946年任遼寧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四平保衛戰和叄下江南戰役。當敵軍大舉進攻臨江時,率領兩個團在敵後堅持游擊戰爭,牽制了敵3個師和兩個交警總隊。1947年參加圍困長春、解放沈陽。1948年任第四野戰軍40軍153師師長。參加平津戰役。1949年因病休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參謀長,參加了第一至五次戰役。回國後,任炮兵學校副校長、高級炮兵學校副校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任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66年5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64歲。
❸ 百家姓尚拍第幾個
尚姓位列我國百家姓第319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後裔,以祖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萬姓統譜》等所載,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輔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於齊,是為齊太公。太公在周朝為太師,故又稱太師尚父,簡稱為師尚父或尚父。他的後代子孫便以他名字為姓,稱為尚姓。
2、源於秦代,以官職為氏。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有六個帶「尚」字的官職,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書六個帶尚之官職。有管理、負責和司掌之意,這六個官職就是管理服飾、膳食、冠冕、起居、沐浴、書籍的宮廷官吏。這「六尚」之官的後裔,有的以祖先職官為姓,也稱為尚姓。
3、出自姒姓,以祖名為氏。夏部落成員尚黑,後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及小數民族有尚姓:
① 據《姓氏考略》所載,唐時尚書右僕射、馮翊郡王尚可孤,為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
② 據《唐書》所載,唐時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時降唐的酋長尚延心一族。
③ 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
④ 景頗族木染氏漢姓為尚。
⑤ 今滿、蒙古、保安、東鄉、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 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為東部鮮卑族復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時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將軍,初賜姓李氏。後復本姓宇文。以功加檢升校尚書右僕射。官居高位,遂以職官命姓為尚氏,稱尚可孤,其後亦為尚姓,融入漢族尚氏。
★★★得姓始祖: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建立呂國,故又名呂尚,為炎帝後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垂釣於渭水之濱,被周文王禮聘為輔助大臣。武王伐商時,任統兵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在牧野會戰中,殲敵立功,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齊後,原齊國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為氏,稱尚姓。他們尊尚父為其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尚姓源起周代的齊國。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認田和為齊侯。至此,齊國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因田氏代齊並未發生大規模的流血沖突,屬於一種和平演變,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齊國。盡管尚姓得姓很早,但在以後的發展中一直雲山霧罩,所以其早期歷史一直很難讓人知其詳。先秦兩漢是如此,魏晉南北朝也是如此,尚姓散見於史冊,而且鮮少,很難讓人窺探其廬山真面目。唐時,尚姓名人有官任禮部尚書兼侍御史的濮陽人尚衡,以及衛州汲(今河南汲縣)人尚獻甫,還有唐末的農民起義首領尚君長、尚讓兄弟(從其二人經歷來看,應為河南或山東兩省間人)。此際,尚姓一方面表現優異,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的生力軍,使得整個尚姓家族自此龐大茁壯不少。《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講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黨、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這說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於今陝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長治、河南汲縣一帶。五代閩國王王曦有寵愛尚妃,說明此際已有尚姓入遷福建。南宋以後,南方各地漸有尚姓家族。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澤(今屬湖南)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遷居河北滿城。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四起,既為推翻元人統治,又為爭奪皇權互相攻殺,導致中原、華東、中南各地人口銳減,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因山西表裡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於是從山西移民,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明清之際,尚姓開始在南方各地發展起來,並有渡海赴台,遠播海外者。如今,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尚姓約佔全國漢族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尚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三、歷史名人
尚 長:字子平,漢代名士。為子嫁娶畢,即不復理家事。見三國魏嵇康《高士傳》:「尚長,自子平,河內人。隱居不仕。為子嫁娶畢,敕家事斷之;勿復相關,當如我死矣。」後用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實。唐許渾《村舍》詩之一:「尚平多累自歸難,一日身閑一日安。」明張邦伊《沈嘉則有三楚之游席上得分字》詩:「知爾尚平家累淺,逢人勝事好相聞。」
尚 讓:唐末黃巢起義軍將領。初從王仙芝起義,王仙芝死後,歸黃巢。大齊政權建立後,任太尉中書令。隨黃巢四處征戰,為黃巢的重要將領。黃巢死後,降唐。
尚 野:保定(今屬河北省)人,元代大臣、學者。累官至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為官廉介有為,決獄無留滯。文詞典雅,博聞強記,從學者甚眾。
尚 達:陝西省同州(今大荔)人,明代官吏。弘治初,以貢士任岳陽令,縣有澗水為患,尚達命令開渠灌田,時逢天旱,可謂兩得其便。
尚 衡:同州人,明代官吏。弘治年間進士,累官工科給事中,曾上疏諫議,停止建造佛塔,後卒於漢陽太守任上。
尚 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清代畫家。善山水、雜畫,松石師郭熙,墨竹瀟灑可愛。
尚 鉞:河南省羅山人,著名歷史學家。1927年入黨,本著歷史為政治服務的原則,編寫了《中國歷史綱要》等多部著作。
尚可孤:唐代東部鮮卑族人,宇文之別種,世居松、漠間。初事安祿山,後附史思明。肅宗時降唐,封為神策大將。平叛有攻,累官至檢校尚書右僕射,封馮翊君王。
尚結贊:唐代吐蕃大相。極有才略,伏兵禦寇,屢立戰功。
尚君長:唐末王仙芝起義軍將領。公元874年與王仙芝同起於長垣,並隨王仙芝轉戰於山東、河南一帶。後被王仙芝派去同楊復光洽談投降之事,中途被唐將擒獲,不久被殺。
尚道長:名大伸,以字行。相州安陽(今屬河南省)人,宋代官吏、學者。以父蔭入官,因屢與上峰爭辨曲直,故抑壓不進。博古多聞,尤嗜《資治通鑒》,亦工詩。有《家集》、《和陶詩》。
尚可喜:遼東(今遼寧省遼陽)人,清初藩王。原為明廣鹿島副將,降後金後,受封智順王,隸漢軍鑲藍旗。順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軍征討南明政權。後告老返鄉,因其子尚之信響應吳三桂叛亂,他受驚嚇而死。
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其父乞歸後,因未能襲爵,遂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被任為招討大將,後進號輔德親王。不久反正,襲平南親王之爵,從討叛軍。勝利後,被清廷所逮,賜死。
尚其亨:遼寧省海城人,清代大臣、學者。隸漢軍旗,光緒十八年進士,官至福建布政使。經史詞章以外,陰陽醫相、繪畫金石,均能窺其深奧。
尚小雲:河北省南宮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藝高膽大、豪放豁達的古代婦女和少數民族婦女。解放後,歷任陝西省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等職,1976年病逝,終年76歲。尚派名劇有《梁紅玉》、《漢明妃》、《雙陽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汲 郡:晉泰始皇二年置。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一帶)。
清河郡:漢高帝時置。相當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上黨郡:戰國時韓國初置上黨郡,秦滅韓後襲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相當今山西省沁水以東地區。
2、堂號
廉介堂:廉是清廉潔白,介是性格行為獨特。元代尚野,志趣正大,文詞典雅,事繼母至孝。為國史館編修,出為汝州判官,為人清廉潔白,性格行為不同於眾。
此外,尚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高師堂」、「仁壽堂」、「清河堂」等。
五、宗族特點
1、尚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北。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兩代尚姓進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廣、浙江(均兩名)外,還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過六名。北方諸省中以河南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為羅山人。其次為陝西(八名)和山東(五名)。需要提一下的還有奉天(今遼寧省),有三人入圍。
❹ 百家姓里有人姓柏嗎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相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姓氏。在舊百家姓中排名第37位。
起源出處
柏(Bǎi,舊讀B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舜帝雕像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舜帝時候的賢人柏翳(伯益),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史記·秦本經》中記載:「大費拜受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訓服,是為柏翳,舜賜嬴姓。」柏翳,就是大費,又稱伯益,為舜帝執政時期的司徒,專職負責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賜姓為贏,此之後柏翳便有了兩個姓氏,即贏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據古書記載,柏翳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幫助舜帝馴養鳥獸,教人們將牛、羊、豬、狗、雞、鵝馴養後,物質生活的來源就更有保障了。
伯益還曾積極幫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後裔子孫中,形成了兩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稱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柏皇氏後代,出自周朝時期的柏國,屬於以國名稱為氏。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一個柏國,亦稱柏子國,是周公旦賜封柏皇氏後裔的一個子爵小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南中部。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考察柏皇故地,古籍記載其古柏子國「立於正陽之南」,開國君王就是黃帝的臣子柏高。上古時期所說的「地中」,一般是指黃帝定都之地新鄭,後來的柏子國封地應距其地不遠,古西平位於新鄭之南,應為柏皇氏之祖地,柏子國都城古稱柏亭,即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舞鋼市及周圍地區。今史學界相辯,一說柏子國當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的西平縣,一說柏子國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的舞鋼市,其實並沒有根本沖突,漢、唐、宋時期的蔡州西平,其地囊括今西平縣和舞鋼市,實為一地之稱。2006年11月,古柏國都城柏亭遺址在今舞鋼市尹集鎮謝古洞村一帶被發現,都城南門就在肖灣村東,而田崗水庫東岸一條兩千多米長的古柏國城郭遺址,就是古柏國西門所在。
西周時期,柏皇氏後裔所建柏子國,其國人將先祖時期的一些地名帶到了封國,如「皇人山」。著名的南宋學者羅泌在《路史·前紀六》中記載:「皇人山,謂之伏羲山。」柏皇氏為伏羲氏之一,因此稱「伏羲山」有證可循。柏子國人崇尚柏樹,稱頑強、高大而長壽的古柏為柏皇,並以柏為氏族圖騰,可見柏皇氏影響之久遠。柏子國在春秋時期是個弱小的諸侯國,因此依附於強大的齊國,為齊國的盟國之一,在史籍《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江、黃、道、柏方睦於齊」。在齊桓公姜小白霸業鼎盛時期,柏子國與江國、黃國、道國等小國與齊國十分和睦。
春秋末期,柏子國為楚國所滅。國滅後,柏子國王族後代和國民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姓氏,稱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贏姓,出自遠古嚳帝時候的賢人栢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栢招,為帝嚳之師,史稱栢公。傳說他曾力促帝嚳「掃夔門之陋,惟嘉植之足珍,故美名之可究。」栢,就是古代的俗「柏」字,與柏字同義通用,因此栢招亦稱柏招。
在栢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栢氏、或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❺ 「高」姓氏起源於什麼時候
一、漢族高姓的來源 就人口而言,高姓現居中國姓氏第十五位。高姓的分布重心歷來在中國東部,西部的陝北也較集中。除朝鮮、白、滿、高山等少數民族也有少量高姓成員外,高姓絕大部分屬於漢族。 見諸史籍的第一個高姓人士是「作宮室」的黃帝臣高元。後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則可上溯到中華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滅商大軍的統帥姜尚 (字子牙)為齊侯,號稱太公。齊太公姜尚的6世孫(依《史記》則為8世孫)、齊文公姜赤有個兒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東禹城縣), 世襲「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稱作「公子高」。姜高的孫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說是謚號),相傳號「白兔」,被周天子任命為齊國上卿,執掌軍政大權,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齊桓公稱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賜「以王父(即祖父)名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後世絕大部分高姓子孫的共祖。高傒去世後,子孫世襲上卿的職務。高氏和同為上卿的國氏成為齊國最顯赫的兩大貴族。高傒墓至今仍在山東臨淄敬仲鎮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齊,高氏衰落,族人多外遷魯燕等國。直到東漢、西晉,高姓才逐漸復甦,並形成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五支望族。 二、高姓五望 1、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發端 東漢後期渤海郡太守高洪為春秋時期高姓始祖、齊國上卿高傒的25世孫。高洪擔任渤海郡太守後,定居於郡內的蓚縣(今河北景縣)。高洪後裔十分興旺,成為景縣歷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縣城南偏西15公里處,仍保存有綿延十餘里的南北朝時期的高氏墓群。 高洪之後,直到南北朝以前,家族事跡在史籍中記載不詳。只知道高洪的後代直至北朝時期累世為官。 2、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晉陵高氏的興起 早在東漢時期,吳郡無錫高彪、高岱父子皆為江東一代名儒。三國至兩晉,是後世晉陵高氏產生、形成時期。晉陵高氏出自東吳丹陽(治今江蘇南京)太守、廣陵(治今江蘇揚州)人高瑞,因而又叫作廣陵高氏。浙江《蕭山高氏家譜·原系圖》把高瑞列為高洪之後,據此,晉陵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分支。高瑞的4 世孫高悝遷居秣陵(今江蘇南京南),成為晉陵(治今江蘇常州)高氏始祖。高悝後來官至丹楊尹、光祿大夫,封建昌伯。高悝之子高崧,於哀帝時官至侍中(宰相),其侄高耆官至散騎常侍。隋朝時,高瑞13世孫高子長任秘書學士。高子長之子高智周於唐高宗時官居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然而南宋以後的晉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廬陵( 治今安徽合肥)的晉陵令高徹(號瓊台)。 3、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漁陽高氏的形成 早在春秋時期,齊國貴族高氏成員、高傒7世孫高止(字子容) 及高無丕先後在和政敵斗爭失利時逃往北燕。西晉末「永嘉之亂」,中原世家大姓紛紛南遷,而渤海高氏主要是大規模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帶移民。西晉光熙年間(公元306年),高瞻補任尚書郎,「永嘉之亂」發生後,回到家鄉�縣和叔父高隱一起率領鄉親數千家北徙幽州,和當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匯合,形成漁陽(治今北京西南)高氏。雍奴( 屬漁陽郡,今天津武清西北)人高原為西晉上谷太守、關中侯,其5世孫高閭文才超卓,於北魏明君孝文帝時擔任中書監(宰相),和名相高允並稱「二高」。 4、渤海高的又一北方分支——遼東高氏的來源 高瞻率族人遷居幽州後,因王浚政策多變,難以相處,又隨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遷往遼東(治今遼寧遼陽)。高隱曾任晉玄菟( 治今遼寧撫順)太守,其7世孫中有一個就是北齊王朝高氏政權的奠基人高歡。隨高瞻、高隱徙居遼東的高氏族人成為高姓五望之一——遼東高氏的源頭。遼東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馮跋屬下任散騎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為北燕建德公,後率500餘戶向北魏太武帝投誠,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定居�縣。高玄子高道悅於孝文帝時歷任諫議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隋相高潁先祖出自渤海�縣,至邊塞為官,子孫留居遼東,至高潁曾祖高高,於太和年間投奔北魏,世代為官。 5、河南高氏的淵源 宋代韻書《廣韻》中列舉的高姓五望族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前四望均源於渤海,且至兩晉之交均已發祥。唯有河南高氏形成的過程較為復雜。「河南」指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南北朝以後「河南高氏」的內涵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時改為高氏的鮮卑族是婁氏。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 遷都至洛陽,逐漸採取漢化政策,於公元496 年把內遷的鮮卑各部姓氏一律改為漢姓,史稱「河南虜姓」。內遷鮮卑人均以洛陽為籍貫。「河南高氏」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古今姓氏書辯證》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歸於河南高氏。 6、其他高姓分支 除《廣韻》等古籍列舉的上述高姓五望外,歷史上還有其他源於渤海高的高氏分支。例如: 高句麗高氏 出自渤海高的高顧、高撫兄弟也是在「永嘉之亂」中逃往高句麗,北魏獻文帝時, 高撫之孫高潛歸來居於遼東。高顧4世孫高颺、高乘信也於孝文帝時回歸北魏。高颺的女兒和一個孫女成為皇後,高颺之子高肇、孫高猛則成為駙馬。高肇還位居尚書令(宰相)的高位。今朝鮮高氏的一支出自此家族。 北海高氏 渤海蓚人高軌隨鮮卑南燕主慕容德遷至青州( 治今山東臨淄北),此後定居於北海(治今山東昌樂東南)劇縣,成為北海高氏開基祖。高軌4世孫高聰頗有文才,又兼習武藝,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賞識提攜,歷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將軍等職。 京兆高氏 唐德宗時任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蓚縣遷衛州(治今河南汲縣),又遷至京兆( 今陝西西安)。高郢曾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質為滄州(古渤海郡治)長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遺,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參軍。 三、渤海高的興衰 渤海高於東漢末形成後,至西晉漸趨興盛,並形成上述多個支系。南北朝時期,渤海高已成為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士族的代表,進入鼎盛階段。相繼任大丞相的高歡、高澄父子控制了東魏軍政大權,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國、齊王的身分接受東魏孝靜帝(高歡婿)的禪位,成為北齊王朝的開國君主。 隋代國祚短暫,高姓人物只有幾位北周遺臣。其中最為顯赫的是在統一戰爭中立下大功的名相高潁,還有高歡堂弟高岳之子高勱和吏部侍郎高孝基。唐代高姓一度復興。首先是高勱之子高儉(字士廉)作為太宗皇後長孫氏的舅父,成為開國功臣,於太宗時為相。後世各地高氏多為高士廉之後。唐代除高士廉外,還有4位高姓宰相。高季輔,高士廉族弟;高璩,高士廉8世孫;高郢,京兆人,出自渤海遷衛州一支;高智周,晉陵義興( 今江蘇宜興)人,祖上出自渤海高支系廣陵高氏。唐代渤海高文武齊飛,涌現6員名將,其中4人封王。高開道,自稱燕王,一度受唐封為北平郡王。高崇文,先後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霞寓,受封感義郡王。高駢,高崇文之孫,受封渤海郡王。 經過唐代「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兩次大動亂,繼而演變為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渤海高成員四處離散,而且譜牒散佚,以至五代時期以後,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稱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為籍貫,這也標志著渤海高已經解體。現存河景縣(即古蓚縣)高氏墓群下限為唐代,就是上述歷史事實的反映。北宋亡後,高氏家族大批南渡,今南方各地高氏族譜仍普遍記載祖先出自渤海。 四、渤海高的後嗣 五代時期十國之一的荊南政權創建人高季興自稱為北齊勇將高昂之後,因而也是出自渤海高。荊南高氏和北齊相似,也是以尚武為家風。荊南是渤海高氏創建的第二個王朝。 北宋以後,作為渤海高後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顯赫的,應屬宋武烈王、名將高瓊一系。流傳至今的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六修浙江《海寧岩門高氏家譜》中保存著下署「皇宋龍飛至道元年歸義節度使兼侍御親軍都指揮使六世孫瓊」的《渤海高氏宗支圖序》,序文說:「(唐)太宗時,高氏遍山東,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諱岳者,申公七世孫也,謫判薊門,卒於官舍。其子諱登者占籍於薊……今奉為一世祖……大父諱霸。」《海寧譜·大傳一》中又說: 「公諱登,許國文獻公七世孫、侍御公諱岳長子也。」可見「申公」就是唐太宗時任宰相、謚號「文獻」的高士廉。據《海寧譜》,高瓊為高登6 世孫,高士廉13世孫,高洪30世孫,高柴45世孫,高傒54世孫,姜尚62世孫(依《史記》則為64世孫)。高瓊子嗣甚多。據宋神宗熙寧九年 (公元1076年)宰相王圭受命撰寫的《二王碑》記載,當時武烈王高瓊後裔已有兒子14人(均已去世)、女兒12人、孫遵度等63人、曾孫士先等145人、玄孫公庠等71人、來孫世祚等13人。高瓊重孫女為宋英宗皇後、神宗生母,曾輔政三朝,史稱「女中堯舜」。自高瓊起,五世七人追封為王:高瓊為武烈王,子繼勛為康王,孫遵甫為楚王,重孫士林為普安郡王、士宏為武安郡王,玄孫公繪為咸寧郡王、公紀為新興郡王。公紀之子高世則於北宋末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麾下行營副使,後「扈蹕南渡」,金兵渡江南侵時,一直護從高宗趙構轉戰於浙東沿海,任元帥府參議,後擔任萬壽觀使、開府儀同三司、溫州節度使、太保。高世則長子高百之後裔世居溫州,次子高千之後裔居山陰西(在今浙江蕭山)。據《越州蕭山高氏家譜》,北宋靖康年間,高世則及同輩兄弟二百餘人南渡至江浙一帶,家族另有數百人陷落中原。高世則家族散布在江南臨安、錢塘、溫州、山陰、上虞、平湖、海寧、仁和、餘姚、餘杭、台州、處州、寧波、無錫、蘇州等地,成為今浙江高姓的主體。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高宗下詔在杭州武林門內建高氏「五王祠」,內祀高世則五代先祖高瓊、高繼勛、高遵甫、高士林、高公紀。紹興初(公元1131年),在山陰縣西梅花山白達灣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起,又附祀少保忠節公高世則。錢塘高儀於明代官居文淵閣大學士(宰相)。據廣東陸豐《高氏族譜·流源》,高瓊之子高繼倫之孫高耀祖和高繼和之重孫高重光於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因逃「青苗倩」自山陰避居福建,分別居福清、漳浦。漳浦開基祖高耀祖之孫高登(號東溪)為進士、迪功郎、古縣令,其第四子高拂聘岳飛之女銀瓶小姐為妻。高登長子高扶後裔有遷居粵東潮陽和惠來等地的。閩南、粵東高氏子孫又大批移居港台和海外泰、馬、新等國。 此外,據民間族譜,浙、湘、鄂、川、贛、皖、閩、滇、蘇、豫等省都有明確記載為渤海高氏名人後裔的家族。 據1926年修《府西高氏族譜》,浙江衢縣府西高氏一世祖高儼為北齊神武帝高歡6世孫,於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任福建永平縣令,5世祖高德文居於邵武城南。至12世高詢,於元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8年)任衢州推官,後居於府西,其弟高謀居於洪都(治今江西南昌) 豐城。 據渤海堂1936年修《資陽高氏六修族譜》,湖南益陽十一里外城山口高氏系五代南平王高季興裔孫,於元代經湖南寧鄉橫塘沖轉遷而來,後又分遷寧鄉、沅江、華容、湘鄉、桃花江、湘陰、常德、吉水及湖北、四川等地。《宋史》記載,高季興4世孫高懌飽讀經史,曾在終南山豹林谷隱居,屢屢拒絕為官,要其弟高忻去就任。高懌後在京兆府學講學。 據《合肥高氏族譜》,本支出自南宋參知政事(副相)高若納,而高若納7世祖高重(字文明)又是唐相高士廉5世孫(《新唐書》作6世孫) 。高若納4世孫高良為避元兵之亂隱居江西九江府城西山中, 此山就叫「高良山」,元末,有4 兄弟為避陳友諒之亂由九江德化遷居江蘇勾容縣勾曲山中,不久又遷居廬州(治今合肥)城內,後散居4鄉,現發展到一萬餘人。 安徽績溪、宿松高氏均稱源於唐威武王高崇文。據1934年修《績溪霞間高垂裕堂支譜》,高崇文5世孫高戩於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任新安績溪縣令,因戰亂不能返回原籍,故留居績溪。據宿松《高氏宗譜全編》,劍南西川節度使高崇文之子高承簡有後裔世居成都崇慶,傳至高祖一,於元代擔任淮南行省都事,其子高瑞甫定居安慶府治西門外,明初,高仕賢、高仕貴兄弟遷至宿松,分別居於城南和城東。另一說是高承簡之後有繼堯、繼周自蜀遷居江西鐃州,其後有4 兄弟分居九江德化湖口彭澤、福建建寧、廣信(治今江西上鐃)上清、宿松和黃梅(今屬湖北)。譜中還說:成都高氏始於高崇文,皖(安慶) 之高氏始於高瑞甫,宿松高氏始於高祖一。 雲南白族高氏源於宋代大理國世襲清平官(相國)的白蠻高氏。據雲南鶴陽土司村《高氏家譜》(萬斯年1942年手抄本),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景岡村,先世也是上溯至唐代高崇文,及其孫、唐安南都護高駢,重孫高芳。自高芳之子高望奏始,皆如同今彝白等族實行父子聯名制,例如高奏晟、高晟君、高君補……暗示著從這一代開始融入白族之中。直至清末,白族高氏世襲鶴慶土司之職。可見高崇文後裔廣泛分布於川贛皖閩滇等地。清平官高升泰於宋元�九年 ( 公元1094年)受大理國王段正明禪位,稱「大中國表正帝」。 這是渤海高氏族人所建第三個王朝。高升泰去世後,其子高泰明遵父親遺囑還位給段氏,但仍世襲清平官,稱「高國主」。不過,大理高升泰之先是否果出自唐將高崇文,仍有異議。 《十國春秋》記載,自認為唐代曾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高駢裔孫的高諷,前蜀時即居於西川,後蜀時位居高官,隨後主孟昶降宋後任太府卿。 據河南淮陽、項城等地1990年續修《高氏族譜》、江蘇揚州清光緒三十三年《維揚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譜》,江蘇宜興丁山《丁南高氏族譜》,廣東澄海《華窖高氏族譜》,4地高氏均出於北宋開國元勛、太祖趙匡胤妹夫、渤海郡王高懷德之後。江蘇二支均於北宋亡後輾轉南遷而來。澄海一支先祖隨南宋末帝轉戰閩粵,失敗後子孫留居下來。有材料表明,和高崇文一樣崛起於幽燕地區的高懷德家族也是系出渤海,且可上聯高士廉, 為12世孫。 至於廣大北方地區,由於歷代戰亂,動盪不已,尤其金元時期,世家望族多攜譜南遷,滯留中原的或在抗戰中殉節,或隱姓埋名,輾轉避難,譜牒自然難以保全,故今北方高姓譜牒中世系一般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和渤海高氏的具體淵源關系已難查明,但和南方高姓一樣,世世代代保留著出自渤海高的傳說。 綜括上文所述,形成於東漢的渤海高成為後世高姓的主流,晉唐間高姓名人和分支幾盡出於渤海。渤海高於南北朝時期成為山東士族的代表,唐以後解體,散向全國,金元時期又大規模南渡。近代以來,明確記載出自渤海高氏名人之後的高姓家族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幾乎所有省分和河南。實際上,今天幾乎所有高姓家族,即使族譜中世系記載不全,也是眾口一辭自認系出渤海高。因此可以說: 「天下高姓出渤海」。宿松《高氏宗譜全編》還說高崇文為唐相高士廉5 世孫。《合肥高氏族譜》則把先祖高若納列為高士廉12世孫。如以上二譜之說確有實據,則可看到,出自渤海的北齊皇族旁支高士廉一系高姓,除北宋武烈王高瓊一支於靖康年間南渡後成為浙江等地高姓主體外,也形成後世整個南方高姓的主幹。 誠然,譜牒和口碑未必盡屬信史,但在史料殘缺不全的情況下,譜牒和口碑就成為研究宗族史的極為珍貴的材料,事實上也常常能補正史之不足,賴以揭示許多歷史迷案,因而在尚無確鑿反證材料時,不可輕率舍棄。至於許多姓氏的不同分支族譜把世系追溯到同一位歷史名人的現象,學術界早已有審慎的分析,認為其中真偽均有,不能一概而論。就本文所引譜牒材料來說,除浙江蕭山、海寧兩地《高氏家譜》所載北宋武烈王高瓊後裔世系頗為詳備,可信度相當高之外,其他各譜因記載支離破碎,對其真實性都暫時難下斷語。但是,即使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不可靠,今天看來已無礙大局。因為,千百年前的祖先究為何人,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譜牒和傳說鑄就了人們群體出自共同祖先的堅定信念,正是這種信念,促使全球華人都堅信同為炎黃子孫,從而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的一種強大精神紐帶。 注釋: 1 見《世本》。 2 見(唐)林寶:《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 3 見《新唐書·宰相世系》。 4 見《景縣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969頁。 5 見《新唐書·宰相世系》、浙江《越州蕭山東瓜瀝高氏家譜·原系圖》。 6 見《後漢書·文苑傳》、《萬姓統譜》。 7 見《晉書·華軼傳》、《晉書·高崧傳》、《新唐書·宰相世系》。 8 見《新唐書·高智周傳》。 9 見常州守愚堂《晉陵高氏支譜》。 10見《春秋左傳集解》。 11 見《晉書·高瞻傳》。 12見《北史·高閭傳》。 13見《晉書·高瞻傳》、《晉書·王沈傳》。 14見《魏書·高道悅傳》。 15見《隋書·高潁傳》。 16參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17見(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十一。 18見《魏書》《高崇傳》、《高肇傳》。 19見《魏書·高聰傳》。 20見《新唐書·高郢傳》。 21見《魏書》有關各傳。 22見《北齊書》有關各傳。 23見《北齊書》《幼主紀》、《武成十二王》。 24見《新唐書·高士廉傳》。 25見《蕭山譜》。 26見新舊《唐書》有關各傳。 27見《舊五代史·高季興傳》 28見浙江《海寧岩門六修高氏家譜》,清光緒三年修。 29見《蕭山譜》。 30見《明史·高儀傳》。 31詳見拙文:《粵東高氏的源流與文化傳統》,載《嶺嶠春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4年版。 32見《元史》卷61。 33另文詳論。 34見《明史》《高拱傳》、《高谷傳》。 本文原載《河北學刊》1998年第4期。 內容參見高路加著《高姓群體的歷史與傳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❻ 陳姓起源和來歷
陳氏來歷:
1、陳姓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的第五大姓。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
2、陳姓除了源於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陳姓的來源與演變:
1、相傳黃帝與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昌意之孫為高陽氏顓頊,接黃帝之位;玄囂之孫為高辛氏帝嚳,繼顓頊為帝;龍苗之後南移為南蠻之祖。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勛。放勛繼位後稱堯。舜的部落居於山西永濟蒲州鎮南的媯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媯。
2、公元前2070年,禹繼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稱有虞氏,後稱虞國。現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是商均的墓地。而居於媯水旁虞鄉的舜的後裔虞遂,被夏王遠封於遂,故地在今山東寧陽西北。
3、商朝時,商王改封虞遂的後裔於陳,古城在今河南淮陽東南。陳所處之地為帝堯的母親氏族陳鋒氏部落的故地,岡而稱為陳.媯姓陳國誕生於商朝。
4、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以取代親商朝的虞遂後裔的陳國。陳國在西周時期是十二諸侯之一,國勢和地位僅次於「五霸」,東周之後國勢急劇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終滅了陳國。
5、陳國子孫遂以國為氏,河南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仍冠有「老陳戶」的別稱。陳姓得姓由商朝的陳國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6、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以後,陳完後裔世代為齊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孫悼子建立田齊,公元前378年姜姓齊國滅亡。公元前221軍秦始皇滅田姓齊國,統一中國。
7、齊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亡國之前投奔了楚國,出任楚相令尹,封為穎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長葛市北,並恢復陳姓,陳軫是潁川陳姓的始祖。這支陳姓成為當代陳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穎川派後裔東漢名臣陳宸的故居在河南長葛東古橋鄉陳故村。2000年來沒改過村名。
❼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法
法姓
一、 法姓的來源 起源於戰國時期。戰國時,齊國成為田姓之國,以代姜姓、田姓本為媯姓,是禹王之後。齊國君主襄王名法章,秦國滅齊後,子孫為避免仇殺,不敢姓田,乃以其祖法章之名為姓,遂成法姓。 法姓望族居扶風(今陝西咸陽東)。
二、 法姓的郡望堂號 郡望:《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中記載:法氏望出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之西。
三、 姓法的歷史名人
法若真:清代順治進士、詩書畫家,字漢儒,號黃石,又號黃山,山東膠州人。官職達到江南布政使。有《黃山詩留》。
法能:宋代高僧,吳縣人。善畫羅漢,嘗作《五百羅漢圖》,積年而就。秦觀為之提記。 法真:東漢學者,字高卿,博通內外圖典,為關西大儒。順帝前後四征不就。時號玄德先生。
法正:三國時蜀國尚書令,眉縣人,有奇畫策算,外統者,內為謀主,為劉備股肱之臣,拜護軍將軍。
❽ 百家姓中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靖氏後裔主要分布於陝、甘、豫等地。
今山東省的臨沭縣、棗庄市靖庄、濟南市、章丘縣,黑龍江省的雞西市、海倫市,湖北省的襄樊市雙溝鎮,河南省的鄭州市、唐河縣靖店、滎陽市、許昌市長葛縣西劉村,天津市的寶坻區,河北省的定州市、保定市、邯鄲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明遠里、徐州市,福建省的廈門市,安徽省的桐柏縣,台灣省的台南市、蓮花縣等地,均有靖氏族人分布。
堂號:
明遠堂:滿族靖氏堂號,祖籍遼陽,先祖景佳氏以軍功被清帝賜漢姓「靖」,後因放南遷至揚州,在民國初年從揚州遷來南京浦口,所居住街道取名「明遠里」,即據其堂名而得稱,沿用至今末改。
字輩排行:
黑龍江海倫、湖北十堰靖氏字輩:「九朝發有承光明正大忠孝仁義禮賢崇儒治家安邦維祖德厚世緒永昌。」
遼寧沈陽靖氏字輩:「康開永德稀克玉美大宏曉興」。
歷史名人:
靖德玄:(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大臣。
靖君亮:(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靖 延:(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唐朝時期逕州(今甘肅平涼逕川)別駕,即逕州刺使的輔佐官。
靖長官:(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唐朝顯德末年,進士賈顒於九仙山遇靖長官,其行若奔馬,知其異,拜而求道,取篋中所遺瀋水香焚之。靖長官曰:「此香全類斜光下等六天所種芬陀利華。汝有道骨而俗緣未盡。」因授煉仙丹一粒,以柏子為糧,健康長壽。
靖 嶼:(生卒年待考),著名五代官吏。
靖安民:(生卒年待考),著名金國將領。
靖安民起初隸屬苗道潤部下。苗道潤逝世後,靖安民代領其部眾。
公元1219年,靖安民任中都西路經略使,統領易州以西。
公元1220年,靖安民又權掌元帥左監軍,行中都西路元帥府事。封易水公。管領涿州、易州、安肅、保州、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礬山寨、青白口、朝天寨、水谷、懽谷、東安寨等地。後晉封易水公。
靖 宣:(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洪武年間撫州道判。
靖 舉:(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弘治年間訓導。
靖希賢:(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正德年間河間縣知縣
靖 洪:(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鴻臚寺卿。
靖四方:(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永州同知。
靖道謨:(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官吏。
清朝康熙丙戍年間進士。
靖樹森:(公元1921年~1994年)山東長青紙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某師政委。
抗日戰爭時期在長清縣一帶武工隊和縣大隊打游擊(任指導員),後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任教導員),在抗美援朝時期轉為鐵道兵。回國後歷任鐵道兵某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58年被授上校軍銜。病逝前在北京總政第一干休所離休。
靖九江:(公元1959年~今)中央某媒體資深記者、編輯部副主任。
靖樹章:(公元1932~今),山東長清人。著名科學種田農民。
張冥鎮紙訪良種研究會理事長,農技師。
1984年6月,他組織了十四個有心科學種田的農民,成立了長清縣張夏鎮紙訪良種研究會,會員現已發展到二百餘人,遍布紙坊周圍二十多個村莊。
十多年來,先後與山東省農科院、北京農業大學、南開大學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承擔試驗項目、引進試種示範新品種兩千六百多個,篩選出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強的各種農作物優良品種四十二個進行推廣和更新換代,累計推廣面積達到五萬多畝。累計增產糧食一千多萬公斤。
良種輻射到四川、湖北、江蘇及東北等十幾個省市和地區,在周圍地區,以商品糧價格為群眾兌換良種十一萬多公斤,免費贈送良種一千多公斤,為推廣良種提供技術配套服務,累計進行技術培訓及現場咨詢服務達三萬多人次。
在多年的科技試驗中,他總結積累了二十六萬字的試驗資料,並為科研單位提供了可靠詳實的數據,受到科研單位的好評。研究會先後被評為濟南市十佳農研會、山東省先進農研會。他本人也被評為農民科技狀元,省、市科技致富能手,濟南市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
靖玉斌:(公元1941~今),祖籍河南信陽。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現任建設銀行信陽地區中心支行黨組書記、行長。
1960年8月畢業於陝西西藏工學院,1960年6月入黨。曾在拉薩市郵電局、拉薩市委組織部、拉薩市城關區等單位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1985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為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鞏固邊防作出貢獻」榮譽證書。1992年8月獲高級政工師資格。
靖志遠:(公元1944~今),山東臨沭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1963年8月參加工作。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武威炮兵學校、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學歷。
1963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3年8月~1967年6月為炮兵戰士(期間:1965年3月~1967年6月武威炮兵學校學習)。1967年6月~1969年12月任第二炮兵排副排長。1969年12月至1970年11月任第二炮兵排長、副營長。
1970年11月~1985年11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司令部作訓處參謀、副處長、副團長兼參謀長、支隊長(期間:1981年9月~1983年7月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1985年11月~1993年2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參謀長、副司令員。
1993年2月~1999年2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員。1999年2月~2003年1月任第二炮兵參謀長、第二炮兵黨委常委(期間:2001年3月~7月在國防大學正軍職以上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3年1月至2004年9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員、第二炮兵黨委副書記。2004年9月19日起任中央軍委委員、第二炮兵司令員、第二炮兵黨委副書記。
1990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2000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2004年9月25日晉升上將軍銜。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委員。
靖 傑:(公元1955~今),內蒙古集寧人。著名地方商業人士。
民盟盟員,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市名優家電城經理。
1975年在集寧市五金廠參加工作,1979年調市醫院任醫療器械修理技師,1990年兼內蒙古醫療器械冷凍液廠集寧維修經銷部經理,1996年徵集寧名優家電總匯商場及集寧海爾專賣店經理。
靖士俠:(公元1958~今),山東冠縣人。著名醫葯學專家。
1982年1月畢業於山東醫學院葯學系。1987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94年晉升為副主任葯師,2001年晉升為研究員。
畢業至今,一直在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葯劑科工作,執業葯師。中國葯學會、中國抗癌協會、中國葯理學會山東分會、中國醫用微量元素學會、國際微量元素學會會員。被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聘為編審、當代腫瘤雜志編輯,齊魯腫瘤雜志編輯。
其主持的課題「131碘標記血卟啉衍生物診斷惡性腫瘤的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鼻咽癌後程加速超分割放療並用安卡治療研究」達國內領先水平,「多媒體葯物分析應用系統」達國內領先水平。
在131碘標記血卟啉衍生物診斷惡性腫瘤的研究中,承擔了葯物毒理及葯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在小鼠體內進行了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實驗,專家評議該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承擔了巴豆抗癌有效成分研製的主要工作,與省中醫葯研究所合作,進行了巴豆霜劑抗癌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敗醬草抗癌成分的研究、宮頸癌康樂膜的研究、癌症晚期鎮痛制劑的研究,以及抗腫瘤葯血葯濃度監測、抗癌葯物新劑型及肺痿合劑抑瘤實驗和葯代動力學的研究。
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全國學術會議交流文章二十餘篇,其中有十篇被評為優秀論文。兩篇分別被韓國國立癌症雜志,和美國化學文摘雜志刊登。參加編寫了《乳腺癌研究進展》、《臨床胸部腫瘤學》、《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辭典》,《臨床胸部腫瘤學》被評為優秀書刊,獲省醫科院優秀論文一等獎、科技成果三等獎,聘為齊魯腫瘤雜志編輯,參加了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大會發言。
創刊了《臨床葯學通訊》課題131碘標記血卟啉衍生物診斷惡性腫瘤的研究,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靖一民:(公元1958~今),曾用筆名少微、立青、知秋等;山東臨沭人。著名現代作家。
1987年畢業於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群文系。臨沂市報社副刊部主任、編輯。中間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當代文學學會、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臨沂市作家協會主席。
自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論文等形式的文學作品二百餘篇,計一百四十萬字;出版有《黑色的愛》、《輝煌人生》、《風從蒙山來》、《去遠方》、《午夜彗星》、《中外最新奇聞精華》、《涌動的春潮》等書。其中,創作的中篇小說《流不盡的"紅嫂"淚》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中國青年報》、《山東大學報》等報到曾多次發表文章展開爭鳴。
作品還二十餘次獲國家、省、地級文學獎。辭條收入《中國當代文藝家名人錄》、《中國民間文藝家辭典》、《中國當代青年名人錄》等。
靖衛星:(公元1959~今),河南范縣人。著名骨科醫學專家。
醫學博士。畢業地河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現任職於河南省范縣中醫院業務院長,是香港國際中西醫結合學會高級顧問,香港科學院醫學顧問、香港中醫葯學院、香港世界傳統醫學會等顧問,並被授予純金「千年之交」榮譽勛章等榮譽稱號,香港科學院醫學榮譽博士,美國海外發明家協會會員,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會員。
長期致力於科技理論研究發明與創造、以頑強的毅力和鍥而不舍的攔精神先後攻克五項課題,取得了豐碩成果。
其發明研製《強力接骨膠囊》、《消栓偏癱復原散》、《骨質增生散》三項新葯於1999年報力國家專利。多年來寫有幾十萬字的醫學資料,發表醫學論文三十餘篇,多次參加國內外、省、市級醫學學術大會,受到專家好評,論文《肝外傷的搶救和治療》均入選香港醫葯出版社,合著《現代外科危重病學》均於1998年入選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其論文《骨質增生散的臨床療效》一文曾獲得中國中西醫學員肩腰、腿痛不術優秀論文獎。
1999年被入錄《世界名人錄》,當代卓越醫家學術研究暨新世紀醫院管理訟壇,被評為「國際醫壇千禧名醫金獎」,並編入《世界卓越華人醫家寶典》,從醫二十餘年來,先後為國內外港台地區數萬患者解除疾患。
靖洪文:(公元1963~今),江蘇常州人。著名岩土工程學科教授、青年學術帶頭人。
博士後,博士生導師,中國礦業大學建工學院副院長。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江蘇省高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專測委副主任委員、技術咨詢專家組成員、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礦支護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江蘇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岩土錨固工程協會理事。目前共指導十六名碩士研究生,兩名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岩石力學與工程、錨桿支護理論與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目前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504704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完成中國博士後基金、煤炭科學基金及企業委託科研課題三十餘項,其部分項目在1995~2003年分別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一項,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四項、三等獎兩項;獲校級優秀教學質量獎多次。
講授本科、研究生課程十門。在《岩石力學工程學報》、《岩土力學》、《河海大學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國際岩石力學會議論文集》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專著四部,參編教材一部。
❾ 姓氏高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復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布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後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瓊: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後人許多成為軍事將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將」。
高 興: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啟: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匯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炙之術在我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 鶚: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仙芝:唐代高麗族人,精於騎射,官至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將軍等職。
高懷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將領。以忠厚倜儻、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後: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後。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省),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則誠: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文秀: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攀龍:江蘇省無錫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當朝大儒,曾與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屬陝西)人,農民軍將領,隨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劍父:廣東省番禺人,嶺南畫派的創立者,早年間加入同盟會,參加過黃花崗起義。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現代科學文藝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顧問、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以漁水之陽得名。
廣陵國:漢時置,治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之後。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高氏,為鮮卑族高氏之後開基。
遼東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
2、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朴也。由是,高姓後代以「厚余」作為高姓的堂號。
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雙玉堂」、「後余堂」、「報本堂」、「守愚堂」等。
============================================================
【高姓宗祠通用對聯】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年泣血;
八戰銘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愛,對父母孝敬,為雙親執喪禮,泣血(哀痛至極,哭泣無聲,如血出)三年。下聯說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貞元年間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治軍有名。吐蕃兵侵犯寧州,他率軍前去,大獲全勝,封渤海郡王。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閥反亂,他由宰相杜黃裳推薦,以左神策行營節度使率兵討伐,在鹿頭山八戰八勝,活捉劉癖,晉封為南平郡王。後官鄰寧節度使、京西諸軍都統。
技工翦馬;
兆應射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東魏渤海蓨人高歡,字賀六渾,先後參加破六韓拔陵、杜洛周、葛榮等起義軍,後隨葛榮投奔爾朱榮。一次,爾朱榮讓他去剪一匹惡馬(把馬腿交叉綁起來),他不用羈絆就完成了,那馬竟也不踢不咬,他說:「對付惡人也應該這樣!」得到爾朱榮的信任,官晉州刺史。爾朱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掌東魏兵權,稱大丞相。後逼孝武帝西奔長安,另立孝靜帝,執掌朝政達十六年。死後,他兒子高洋代東魏建北齊,追尊他為神武帝。下聯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駢,字千里,高崇文的孫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馬,一天,有兩只大雕從天上飛過,他說:「我如果能富貴,就應該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當時號稱「落雕御史」。僖宗時,歷任天平、劍南、鎮海、淮南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等職,鎮壓黃巾起義軍。他懾於起義軍聲威,又因朝中互相傾軋,坐守揚州,企圖保存實力,割據一方。封渤海郡王。後因相信仙術,重用方士呂用之,將士離心,被部將所殺。
供侯世德;
渤海家聲。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聯。
戶部世澤;
渤海家聲。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戶部尚書。下聯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堯舜;
學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英宗高皇後,臨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稱為「女中堯舜」。下聯典指明·高攀龍,志於程朱之學,後與顧憲成修復東林書院講學其中。
豹變隱霧;
鴻漸表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高鳳,少耽學,晝夜讀書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間教授西唐山中,不應徵辟,隱身漁釣。下聯典指東漢·高彪,群舉孝廉第一,校書東觀,數奏賦頌奇文,因事諷諫,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渤海家聲遠;
洪溪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旌德縣高甲村高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高氏郡望;下聯嵌「洪溪」為祠西水名。
渤海家聲遠,
龍門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長樂市龍門村高氏宗祠聯。龍門高氏宗祠是一座經清代重修過的明代古建築,祠堂前有寬闊的石埕。祠堂依山而進,共有三進院落,逐層升高,氣勢宏敞。大門兩側鐫有這副對聯。主祠廳上懸掛有高魯敬獻的匾額:「本固枝榮」。祠堂上還有許多科舉功名的牌匾。據族譜及方誌等文獻,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紹興、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孫數人高中進士,明、清則更輝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傳說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壽,因而此山被命名為「翁山」。翁山之巔原有東社大王廟,年代久遠已毀圯,現已改建為龍源寺。登上山巔,四面風景盡收眼底。東面可見綠樹茂盛的三台案山,東北及北面可眺望長樂市現代化的高樓廣廈,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閩江的下洞江,這就是明初鄭和下西洋時的太平港遺跡,當年的太平港,水面寬廣,鄭和的船隊:帆檣如雲,舸連艦接,聲勢浩大,氣象萬千。震驚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從這兒起錨的。東南可見過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龍門村鱗次櫛比的民居房舍,遠可瞭望綠野田疇及銀光閃爍的河渠池沼。龍門村口有古渡頭,登船,經過上洞江,入閩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聲遠;
禹州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武平縣高氏宗祠聯。
隱釣變之霧;
表鴻漸之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隱士高鳳,字文通,葉人。少耽學,家以農為業,晝夜讀書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間教授西堂山中,不徵辟,隱身漁釣。下聯典指東漢內黃令高彪,字義方,無錫人。諸生,游太學,有雅而納於言,郡舉孝廉第一。除郎中,校書東觀,遷內黃令,有德政。詔東觀畫彪像,以對學者。
才女稱學士;
夫婦捐忠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稱「女學士」。下聯典指唐高睿與妻秦氏,同陷虜中,虜以官爵餌之,睿顧其妻曰:「報國酬恩,正在今日。」遂同為虜害。
子孝雙親樂;
家和萬事成。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間丞相府;
天上蕊珠宮。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一門五舉子;
三步兩道台。
——趙鶴清撰雲南省姚安縣光祿鎮土官衙門高氏故里(1)
此聯已經不是一般的榮耀了,如此的口氣,如此的氣勢,在滇中地區的名門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軍的進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場劫難。動盪之後,受到重創的高氏家族,由於最高統治者對西南邊疆採取了特殊的優撫政策,逐漸恢復了生氣。高泰祥高泰祥肩負使命,抗拒元軍,為元軍所誅,但蒙元統治者仍未視其為死敵,待忽必烈統一大業完成後,其子高瓊仍受封於領地姚安,為世襲土官。這一職務,是元王朝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所特設的。根據各地土酋不同的實力,他們所受的職務分別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這些土官,就這樣長期沿襲下來。明王朝實行「改土設流」的政策後,他們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員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聯·(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燕歌行中詠邊塞;
蘭墅集外續紅樓。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702-765),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縣尉,不久投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任掌書記。後官至淮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及兵士生活狀況之「邊塞詩」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聯典指清代文學家高鶚(約1738-約1815),字蘭墅,蘭史,別噸紅縷外史,漢軍鑲旗人。乾隆進士,曾任侍讀學士,刑科給事中。一般認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頭記》,由他續成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讓寶、黛愛情故事終以悲劇結局,使曹書成為首尾完整的文學巨著。另有《蘭墅詩鈔》。
莫道名高與爵貴;
須知子孝和妻賢。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爵不如天爵貴;
功名爭似孝名高。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居東晉風流後;
家在西湖山水間。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高螺舟書贈聯。高螺舟,字人鑒,仁和人。道光進士。
達夫詩派吟邊塞;
劍父畫風創嶺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事典。下聯典指近代畫家高侖,字劍父,開創「嶺南畫派」。
池上詩系春草夢;
水心人坐藕花風。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畫家高允恭,撰貴陽中山公園池心亭聯。高允恭,字彥敬,號房山,畏兀兒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書、大名路總管。著有《雲橫秀嶺》、《墨竹石英鍾坡》等。
軟紅不到藤蘿外;
嫩綠新添幾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畫家高其佩(1660-1734)自題聯。高其佩,字韋之,號見園,鐵嶺人。以指畫稱一時。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橫額:高讓公故里
——趙鶴清撰雲南省姚安縣光祿鎮土官衙門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前輩典型,秀才風味;
華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乾隆進士文治(夢樓)贈老儒高心餘聯。
雅號吟哦,傳詩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國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仁義譽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學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訓詁學,擢明經。開元初,寧景、蘇頲當國,多向他咨訪。終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適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書法家高二適(1903-1977)撰書聯。高二適,江蘇東台人。畢生治學,厥功甚偉。對書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於一爐,章士釗有詩贊雲:「客來倘臨池興,惟望書家噪一高。」極表推崇。
從安海、溯渤海,海闊淵源遠;
由鳳山、遷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高氏宗祠聯。全聯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遷徙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高林少將
高林(1918-1999),湖北省大悟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司號員,班長,紅15軍團第75師225團文印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政治部青年幹事、青年股股長、宣傳隊隊長,八路軍第2縱隊新編第3旅8團營教導員,冀魯豫軍區獨立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沙河運動戰、板山伏擊戰、「四·一二」、「七·二九」反掃盪等戰斗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3旅20團政治委員,魯中南軍區第7軍分區2團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警備第2旅5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黃土梁子阻擊戰、張家口保衛戰、太西分區游擊戰、濟南攻堅戰、淮海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徐州警備旅政治部副主任,師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第2總隊一科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政治處主任,院務部政治處主任,軍事學院第二政治處主任、物資保障部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院務部副部長、部長,蘭州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國家科委軍管會主任,高級後勤學校政委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9年7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高銳少將
高銳(1919-——),山東省萊陽縣人。1937年入陝北公學,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膠軍政學校教育長兼訓練主任,1938年3月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8月畢業後,任抗大第1分校膠東支校營長兼隊長、軍教股股長,膠東軍區教導2團營長,第14團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司令部參謀主任,新5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7師師長,1949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91師師長。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大、小宋庄戰斗、雙堆集等戰斗和解放福州和廈門的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參謀長,第三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教育長兼訓練部部長,195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南京軍事學院第一期。任軍事科學研究部部長,1959年任軍事科學院戰術研究部副部長、部長,參與組織並編寫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條令和《戰役學》。後任蘭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寧夏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分管戰役、戰略研究工作。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擔任過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近代軍事史學會會長,孫子兵法研究會名譽會長,1998年離休後,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紅葉詩社社長,軍事科學院才年書畫研究會會長,老年大學校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高文智少將
高文智(1914-2003),陝西省鄜縣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北鄜甘游擊隊中隊長,陝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分隊長,陝北補充團連政治指導員,陝北補充師供給部總務科科長,中央軍委供給部糧秣處糧秣科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供給部糧秣處處長,中共中央管理局經濟建設處副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供給部副部長、遼西軍區供給部部長,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東線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東北軍區軍需部第1局局長。參加了遼沈、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第三局局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紡織管理局局長,中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部長、軍需生產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院務部副部長,總參謀部三部後勤部部長,總後勤部企業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程式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3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高占傑少將
高占傑(1921-——),河北省束鹿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北上先遣支隊3團連政治指導員,第22團營政治教導員,冀中軍區政治部直工科科長,特務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79團政治委員,獨立8旅24團政治委員,第20兵團第67軍200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加了冀中清風店、太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199師政治委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199師政治委員、200師政治委員。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政治部副主任,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第31軍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炮兵副政治委員。1971年到1975年任福建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75年到1983年任雲南省軍區政委治委員。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高立忠少將
高立忠(1916-1978),河南省新縣人。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團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獨立營通訊員,紅四軍少共國際團二營通訊班長,鄂豫皖少年先鋒隊總指揮部執行委員,黃麻區少共書記、武工隊員。1934年12月底隨獨立團離開鄂豫邊去皖西,翌年參加了奇襲潛山縣官莊附近的王莊戰斗。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1936年參加了殲滅國民黨第十一路軍一部的戰斗。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4支隊手槍團政治處組織幹事,第4支隊教導隊中隊政治指導員,第9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7師19旅56團政治處主任,第56團政治委員,獨立團團長,皖南支隊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17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先遣縱隊獨立支隊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江防艦隊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後勤部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政治委員。1958年畢業於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廈門水警區司令員,福建基地副司令員,海軍指揮學校校長、政治委員,海軍第三研究院副院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8年4月25日逝世,終年62歲。
高存信少將
高存信(1915-1996),遼寧省開原縣人。1933年在高崇民的支持下(高崇民解放後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考入黃埔軍校第10期炮科,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國民黨。1936年黃埔軍校畢業後,拒絕了到中央軍就職,在東北軍西安軍官訓練團學習,結業後任東北軍炮兵6旅排長。1938年在高崇民的支持下,帶著周恩來的親筆推薦信,投奔延安,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任軍事教員,同時選修政治理論課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兼軍事主任教員,東北幹部隊政治指導員,冀中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幹部教導團副團長,晉察冀軍區幹部總隊總長,冀中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聯絡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炮兵幹部訓練隊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炮兵團團長,炮兵旅旅長,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參謀長兼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1952年到朝鮮觀戰。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司令員、志願軍炮兵司令員,同時還兼任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1953年夏季戰役,志願軍參戰火炮1038門次。金城戰役時,參戰火炮1104門,平均每公里地段44門炮,發射了19000噸炮彈。關於金城戰役,高存信著有《金城戰役炮兵作戰的幾個問題》、《夏季戰役縱深戰斗炮兵保障的幾點
❿ 百家姓姓氏特別的多,姓陳的人物有哪些歷史
陳氏家族自陳胡公之後,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家繁族盛,人才輩出,涌現出了大批的傑出人物並形成眾多的名家高門。其中既有南面而王、稱孤道寡的王室皇族;也有出將入相、為國重鎮的官宦家族;再有文章傳世、繪事揚名的文學世家;還有忠義凜然、肝膽照人的將門
之族等等,列舉如下:
秦漢時期,秦末有英名傳世的田齊家族,西漢有一代名臣陳平家族,又有謀略兼具的名將陳湯家族,東漢則有太尉陳球家族,有名傾朝野的太丘長陳寔家族,有以文章聞名的陳元家族,有祝阿侯陳俊家族,有法律學家陳寵家族,有文學家陳琳家族等等。另外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東
南)陳國後裔陳氏家族的陳勝,則揭竿而起、領導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晉有大將軍陳騫家族,有史學家陳壽家族,十六國時期前趙有陳安家族,南梁有左衛將軍陳慶之家族,北魏有徵南將軍、許昌公陳琬家族,有瀛洲刺史陳肅家族,有涇州陳瞻家族,更有顯赫輝煌的陳朝陳霸先皇室之族等等。隋唐時期,有名垂千古的江州義門陳氏家族,有「開漳聖王」陳元光家族,有宰相陳夷行家族,有大將軍陳集原家族,有御史大夫陳崇家族,有虢州刺史陳義感家族,有冀州刺史陳璉家族,有海內文宗之稱的陳子昂家族,有倉部郎中陳惠滿家族,有太子太師陳希烈家族,有揚州長史陳敬之家族,有太常博士陳齊卿家族,有檢校司徒平章政事陳少游家族,有文學家陳鴻家族,有詩人陳陶家族,有將門陳玄禮家族等等,還有浙江農民起義首領、曾稱文佳皇帝的陳碩真家族。
宋元時期,有潁川郡開國伯陳靖家族,有參知政事陳恕家族,有父子兄弟同朝顯貴的陳堯佐家族,有為官清正的陳希亮家族,有學者陳彭年家族,有藏書世家陳振孫家族,有華文閣直學士陳居仁家族,有詩人陳師道家族,有醫學家陳自明家族,有詩人陳與義家族,有學者陳傅良
家族,有畫家陳居中家族,有一代奇才陳亮家族等等,元末則有與朱元璋平分秋色的陳友諒家族。
明清時期,有平江伯陳碹家族,有兵部尚書陳道亨家族,有南京吏部尚書陳俊家族,有南京兵部侍郎陳琳家族,有畫家陳洪綬家族,有旅行家陳誠家族,有學者陳獻章家族,有學者陳建家族,有畫家陳道復家族,有散曲家陳鐸家族,有音韻學家陳第家族,有戲曲作家陳與郊家族,
有醫學家陳實功家族,有文學家陳繼儒家族,有史學家陳邦瞻家族,有思想家陳確家族,有散文家陳貞慧家族,有小說家陳忱家族。有官宦豪門陳宏謀家族,有抗擊英軍的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家族,有文學家陳維崧家族,有學者陳壽祺家族,有水利家陳潢家族,有醫學家陳修園家族,
有篆刻家陳豫鍾家族,有金石學家陳介祺家族,有詩人陳恭君家族,有女文學家陳端生家族,有經學家陳奐家族,有學者陳澧家族,有水利學家陳潢家族等等。
近代以來,陳氏家族更是人才濟濟,名家名門輩出,並分布在諸多領域。如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家族,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潭秋家族,將門之家陳賡家族,文學家陳衍家族,史學家陳寅恪家族,還有中國國民黨系首領陳果夫家族,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陳誠家族等等。
旅居海外華僑的陳氏家族,明代琉球就有陳申家族,清末菲律賓有陳謙善家族,近現代美國有陳宜禧家族,最著名的是新加坡實業家、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家族等等,彪炳史冊者不勝其數。這些名家高門的涌,進一步促進了陳氏家族的繁衍昌盛,使陳氏家族族望愈顯,而無愧於大族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