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高平有哪些旅遊景點
1、定林寺位於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這里山巒疊翠,松柏環繞,風光秀麗。向東可達開化寺,西與遊仙寺毗鄰,北與七佛頂相連,南眺三峻廟、祁貢墳。寺居山之陽,寺側有定林泉,常年不涸,寺名即由此而得。定林寺建築規模宏大,坐北面南,四進院落,寺東有上下兩個偏院,創建年代不詳,至遲在唐代已有此寺。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山門、雷音殿、七佛殿。宋、金、元、明、清各代,屢有增修。現存建築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東西配殿、善法和羅漢二堂、止涓和問津二洞、禪堂偏院等。雷音殿、東西配殿為元代建築,其餘皆為明清遺物。雷音殿古樸雄偉,精巧秀麗。寺區周圍有鑼鼓洞、迎客松、跑馬坪、瘟神洞、磨磨石等自然景觀。定林寺西南的小大狼山,相傳長平之戰時,廉頗曾在此屯兵抗禦秦軍,現廉頗屯遺址尚存。從此處登山,經跑馬坪、蝴蝶廟、貫甲頂、小松林,到七佛山頂,一路可領略大自然的山水風光。許多遊人墨客到此游覽,都被那優美的風光陶醉,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暑伏天「灑酒觀蝴蝶」,更是定林寺一大奇觀。每到暑伏天,遊人蜂擁而至,攜帶美酒,遍灑山頭,蝴蝶漫天飛舞,有幸者可看到碗口大小的珍稀蝴蝶
2、羊頭山炎帝陵位於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裡村,這里山川秀麗,風景優美,陵區周圍東、西、南三面溝壑縱橫,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頭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雲蒸霞蔚。晉長二級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條美麗的玉帶,系在陵區之內。小東倉河涓涓地在腳下流淌,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長眠於此。 莊裡村炎帝陵,俗稱「皇墳」。陵後有廟,謂之五穀廟。炎帝的陵墓,在軒轅氏黃帝時就已經有了,封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五穀廟創建年代不詳,最遲在宋代時早已有之。該廟坐北面南,建築規模宏大,周有城牆,分為上下兩院,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舞台、獻台、山門、南道、正殿。原來廟院內碑石林立,約有四五十通碑。現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在東廂房的後牆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萬曆三十九年(1161)申道統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後面有一個甬道(現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內有盞萬年燈,常年不熄。羊頭山是炎帝神農氏嘗五穀之地,現羊頭山上神農城、神農泉、五穀畦、神農廟等遺址遺跡尚存。有關炎帝神農氏的民間傳說更是豐富多彩。除莊裡炎帝陵是專門祭禮炎帝外,本地還有許多祭祀炎帝的廟宇,如故關的炎帝行宮,下台的炎帝中廟,市城東關的炎帝下廟,邢村的炎帝廟,永錄的炎帝廟等,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三十餘處。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中華第一大帝,是農業之神,醫葯之神,史稱農皇。莊裡村炎帝陵是我們炎黃子孫尋根問祖,謁陵掃墓的神聖之地,是中華第一陵。
3、金峰寺位於高平市西北山東麓,寺坐西面東,依山勢而建。寺院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有元、明、清建築,四進院落,中軸線上山門、前殿、中殿、後殿,中殿為元代建築,三間見方,歇山式屋頂,寺內西閣之上,有座彌勒佛金裝塑像,每當皓月東升,正好對准佛爺鼓肚,實為奇觀。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觀,舊時被稱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峰夜月」即指此而言。為高平縣三大寺廟之一。寺內院落層疊,樓閣相連,古木參天。大雄寶殿金碧輝煌,佛雕塑像栩栩如生。殿前牌匾、碑碣、書撰皆出自名流之手,藝術價值很高。為山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七年,為開發高平旅遊業,市政府確定,以金峰寺為主體,建設西山公園並列為市政府八項建設工程之一。投資幾百萬元,經過兩年的建設,對金峰寺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增建了許多景點。目前,金峰寺面貌煥然一新,室內增設了許多塑像,院內整潔秀麗。現住有僧人20餘名,來往遊人絡繹不絕。
4、大糧山景區位於高平市米山鎮,北倚七佛山,東接定林寺,南臨曲坪線,西望高速路,距市區1公里。長平之戰時,這里曾是趙軍的指揮中心、瞭望台、糧倉等所在地。趙將廉頗在此駐扎兩年之久,演繹了以沙代糧、蒙騙秦軍的歷史故事。為了紀念廉頗老將,當地群眾於明朝嘉靖年間修建了廉頗廟,後廟宇毀於歷代戰火。「大糧積雪」為高平八大景之一,聞名遐邇。
5、遊仙寺位於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山勢優美,林木蔥郁,寺居山峪,清靜幽雅。規模宏大,周設群芳套院,山門壯麗,崇樓傑閣,三進院,設前殿、中殿和七佛殿,兩廂有配殿、廂房和廊廡。創建於北宋淳化年間(990-994),金元明清屢有增修,現存前殿,仍是北宋原物。三間見方,單檐歇山,前後檐皆裝木靈花扇一堂。斗拱爽朗,用材碩大,梁架徹上露明造。中殿金代建,五開間懸山式,六架椽屋,梁架規整,結構牢固,穩健莊重,此寺為宋金木構建築中的佳作,寺外東山坡有八角七級磚落一座,是元至元七年(1290年)所築。
『貳』 高分 求題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睢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睢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睢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睢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睢請求,仍稱病不起。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睢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主要戰績: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部長)。
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跡。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游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
『叄』 哪裡有大片的向日葵
中國主要有兩處。
一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地處大興安嶺南麓與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屬半農半牧縣份,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盛產以「甘葵二號」為主導品種的優質葵花,2000年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向日葵之鄉」,是國家級綠色葵花生產基地縣、全國節水灌溉示範縣。
二是廣州市南沙區新墾鎮百萬葵園是中國首個將向日葵作為觀賞性植物並設計成超大型主題園林的公園。百萬葵園於2002年4月建成及對外開放,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新墾鎮,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種植一百萬株向日葵,成為全國第一家全部採用進口種子(以日本為主)的觀賞性向日葵樂園。
『肆』 有誰知道高平梨花攝影大賽的情況
2010「廈普賽爾杯」中國高平炎帝農耕文化——梨花攝影大賽於現面向全國廣征以「走進炎帝故里 感受農耕文明」為主題和全國各地的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優秀攝影作品。
作品分類:
(一)「高平風貌」類
拍攝的高平風光、文化、民俗、建築、新聞等題材的攝影作品;
1、用鏡頭記錄高平的時代變革,真實反映,充分展示高平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地域文化、新興的旅遊文化;
2、記錄高平的農業生產發展、城市建設、招商引資、開發旅遊、市民教育,充分展示高平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新成就;
3、記錄市民衣、食、住、行新變化、城市新氣象、城市新風尚、新人新事新風貌,充分展示高平人民解放思想、創新實干、團結奮斗,努力建設的精神風貌,體現高平人民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農業科技普及、文化娛樂活動健康活潑等。
(二)「藝術節」專題類
以紀實的手法拍攝農耕文化藝術節期間所有或部分活動的專題攝影作品;(系列專題形式參賽,圖片適度教色可以,但不接收PS拼合的作品)
(三)「攝影精品」類
全國各地風光、民俗、文化、農耕等為主題的攝影精品;(自創作以來,未曾獲獎)
(四)「流金歲月」類
徵集反應高平歷史、文化的各類經典老照片;(本項只參與展覽,不進行大賽評獎,提供大賽紀念品)
(五)「他鄉高平人」類
徵集在外發展的高平籍人士的近照、家鄉寄語等基本資料;(本項只參與展覽,不進行大賽評獎,提供大賽紀念品)
參賽需知:
(一)每位參賽者參賽作品數量不限。
(二)黑白、彩色不限,但具有一定藝術效果的作品。
(三)參賽作品要求符合大賽主題,內容健康,積極向上。
(四)本大賽只接受數字圖片。
(五)投送的攝影作品涉及的著作權、肖像權等法律責任由投稿者自負,主辦單位不承擔此產生的任何法律問題.
(六)對所有參賽作品,大賽組委會擁有網上發布的權力,大賽組委會有在本網站及相關活動中永久無償使用這些作品的權利,原作者享有署名權。
(七)每位參賽者須對其提交的作品負責,作品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文字圖片出版規定,不得涉及違背國家規定的內容,不得使用版權屬於他人的作品。一旦發生版權糾紛或其它任何違法行為,將由參賽者自行承擔一切責任。
(八)如果發現有參加者在活動評選期間中提交可能侵犯他人版權的作品或使用其它不合法手段參加活動,活動主辦方有權在不事先通知的前提下取消其參加活動的資格。
(九)所有參賽者一經向組委會提交其作品,即視為其已認真閱讀並無條件接受了本次大賽說明中所有的參賽規則、評獎辦法以及知識產權的歸屬和使用。
(十)本次大賽所有的參賽規則和評獎辦法的解釋權完全歸「梨花」攝影大賽組委會所有。
獎項設置:
(一)「高平風貌」類
金獎1名 10000元獎金
銀獎3名 各3000元獎金
銅獎5名 各1000元獎金
(二)「藝術節」專題類
金獎1名 10000元獎金
銀獎3名 各3000元獎金
銅獎5名 各1000元獎金
『伍』 郝之章的簡介
他不叫郝之章 七·七」事變以後,眾多的仁人志士投身到偉大的民族抗日戰爭中去,郝世英便是其中之一。《燈光》一文即歌頌他的。
郝世英,1915年生,洛南縣景村鎮郝家塬人。他少年曾在私塾讀書,後因生活所迫去洛南縣保安團當兵。在小學教員張清珍(共產黨員)的影響下,逐漸萌發革命思想。19山將腿摔傷,郝世英和張有才、李照才等士兵用擔架抬其指揮。11月,部隊偷襲河北日軍井陘車站,郝世英與另一戰士送信返回時,與敵散兵遭遇。他眼尖手快,先發制人,斃敵數名,奪得三八步槍5支。1938年3月,日寇偷襲高平縣小園村,三十八軍軍部距此很近,且無作戰部隊。特務連奮起迎擊,郝世英與袁生魁、藺昔明、馬長理等戰士與敵拚死相搏,終於掩護軍部安全轉移。在一次執行任務中,排長劉景漢企圖裹脅二班叛逃,郝世英與張進修、介春發、衛志賢等當機立斷,將劉擊傷,使該班歸還建制。由於郝世英機智勇敢,處事果斷,且能獨當一面,深得趙壽山賞識,遂於同年夏調其任警衛員。 1938年5月,郝世英在山西省平陸縣經陳真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底,郝世英被調任十七師四十九團七連連長。這時三十八軍在中條山一線同日軍血戰,郝世英懷著一腔仇恨帶領兄弟們沖鋒陷陣,收復國土。他曾兩次北渡黃河,深入敵後打游擊戰。在河南武陟縣木蘭店以西,他帶領七連單獨多次伏擊日軍運輸汽車,均獲成功,擊斃日軍80餘名,炸毀軍車。 1941年11月,三十八軍攻擊漢王城以南十里處之敵寨,敵組織交叉火力,久攻不克。郝世英率一個排從寨下摸至敵寨,炸毀敵人碉堡,使戰斗取得勝利。在堅守張洞以南陣地中,郝世英帶領全連擊退日軍多次沖鋒,斃敵三十餘名,繳獲輕機槍、擲彈筒等武器。由於郝世英英勇善戰,指揮有方,被提升為四十九團三營副營長,後任營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時任三十八軍十七師特務連連長的郝世英,配合十七師內中共黨組織積極准備,努力工作,促成十七師順利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2月5日,在解放商南的戰斗中,陝南獨立團團長郝世英在圍殲戰中為指引
『陸』 陳素琴的演藝生涯
生於1972年
1988年畢業於高平市藝校,分配到高平市人民劇團。
2001年,她創作劇目《陳圓圓》,榮獲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演出、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12項大獎,個人獲演員一等獎。2002年獲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4年,她主演了由中央電視台拍攝的上黨梆子電視連續劇《嬸娘》。
2008年排演了《休妻》、《再教子》等八個精品摺子戲,參加山西省青年演員大獎賽,推出七名骨幹演員。2009年,圍繞 「安全生產年」和全國第六個安全生產月,排演了自創劇目《紅腰帶》,社會反響強烈。
擅演劇目:《紅燈記》、《秦香蓮》、《佘賽花》、《楊門女將》、《風雨行宮》、《陳圓圓》等。
她所在的人民劇團是民營劇團,曾創下五年下鄉演出2000餘場的記錄。
1972年,陳素琴出生在高平農村的一戶普通農家,父母像許多村民一樣,喜歡聽上黨梆子,但他們並沒有給陳素琴更多的藝術熏陶。童年的陳素琴第一次從村裡的高音喇叭上黨聽到上黨梆子時,她並不懂得那是什麼,但卻被咿咿呀呀的曲調吸引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它,對上黨梆子的那份喜愛尤如一粒種子種在了她的心田。
上了小學的陳素琴學習成績很好,父母憧憬著她能夠考上大學,將來找份好工作。但陳素琴對上黨梆子的喜愛卻有增無減。聽到同學們說起哪裡唱戲了,唱的什麼內容,陳素琴就會帶上幾個同學,拿上自製的「道具」,耳朵上掛著用小樹枝條做成的長長的「耳環」,在鄉親們家門口「義演」。
1984年,高平藝校招考戲劇演員。得知消息的陳素琴央求父親帶她參加了面試。當時報考演員的人數非常多,考試很嚴格。面試共分三輪,藝校根據三輪的成績決定錄取誰。第一輪時,陳素琴連唱帶跳地表演了一首《回娘家》,表演中,機靈的她偷偷瞄見主考官(當時高平藝校的校長)在她的名字上打了個勾,她心裡暗暗高興,心想肯定能考上。然而第二輪時陳素琴的嗓子發炎,沒有發揮好。回家的路上,心灰意冷的她向父親保證回去後好好念書,不再想唱戲。然而命運似乎特別垂青這位喜歡上黨梆子的女孩,不久,藝校招生的老師託人讓她再試一次。有了第三次的超常發揮,陳素琴如願以償地考入了高平藝校,學起了戲曲表演。
初入藝校,她不被一些老師看好,畢業時,她卻得到了她們的承認。
初入藝校的陳素琴和同學們一起睡在地上,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後來,她們才睡上了床,但也只能是三個人睡兩支床,吃的也不好。藝校為陳素琴打開了一扇通往上黨梆子的大門,雖然生活很艱苦,但只要能學戲,陳素琴就很高興,她如飢似渴地學習著,文化、樂理經常名列前茅。當時藝校的一些老師認為陳素琴的嗓音條件不太適合唱戲,並不看好她。一位老師見陳素琴的字音發得准,形象也很好,建議她考北京廣播學院的播音系。「去北京?路費怎麼和家裡要呀?」想到這些,更因為內心對於上黨梆子的那份喜愛,陳素琴沒有去北京,而是在藝校更用心地學習。嗓子不好,她就刻苦練習。當時學校規定每天早上要在操場上練嗓子,很多同學怕冷,偷懶烤火去了,陳素琴卻總覺得練嗓子的時間不夠用,越喊越想喊,每天堅持練習。陳素琴的勤奮也被一些老師看在眼裡,當時的校長給了她很多鼓勵。教音樂的老師借給她中央音樂學院付林教授《尋找最美好的音色》、《尋找准確的發聲部位》等書,陳素琴用心尋找、體會著自身聲音條件下最美好的音色。剛開始練時,別人常常笑她:「唱的什麼呀,那麼不好。」有時,她在宿舍里大聲唱了一句,同舍的人都捂著嘴笑她。盡管受到了別人的嘲笑,但陳素琴卻憑借著自己的努力還有悟性,讓那些原本不看好她的老師漸漸認可了她。
在劇團,她只想做一個好演員,卻被推選為團長。
經過四年的藝校學習,陳素琴畢業了,她和幾個同學一起被分到了高平市人民劇團。她們到劇團時,正趕上一個名演員帶著一些演員離開了劇團,劇團一團散沙,反而讓陳素琴她們獲得了很多鍛煉的機會。
「陳素琴剛分到劇團時,專業條件並不如人意,嗓子、身段都不出色。但她是一個勤奮、敬業的演員,對藝術精益求精。以至於很多比她條件好的演員後來都沒有成功,她卻取得了不少成績。」原人民劇團團長,現高平市文化局戴局長這樣評價陳素琴。陳素琴對角色有著很強的領悟力,凡事特別用心。別的演員在台上演出時,她總在後台留心觀察,仔細揣摩每一個角色,時間長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她都能演。有一次劇團演出《佘賽花》,演楊繼業的演員不在,團長塞給她劇本讓她演,她化好妝,看完劇本就上場了。別的演員說她進入角色快,她卻說:「這靠的都是平時的積累,要不,我哪有勇氣站上去?」難怪管業務的副團長說:「只要有素琴在,我就不怕。」「經過兩三年的磨勵,陳素琴和幾個演員成了團里的優秀演員,在高平嶄露頭角。1997年,陳素琴參加了山西省首屆藝術新秀選拔賽,獲得了第一名。
陳素琴只想當一個好演員,然而命運卻又把她推上了團長的位置。2000年,高平人民劇團的老團長離任,在民主選舉中,陳素琴脫穎而出,成為新團長。
村民們議論:「聽說高平人民劇團是個女團長,她上任後把劇團搞得可好了。」聽到這些,陳素琴很自豪。
當官在有的人看來是件風光的事,但陳素琴心裡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上任團長後的一天,劇團在陽城演出,下午休息時,陳素琴坐在院子里發了一下午的呆,「一個自收自支的單位,100多號人要吃要喝,前邊的路該怎麼走?」「但既然當上了團長,就要帶好它。」陳素琴暗下決心。她提出:「要生存更要發展,發展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話雖這樣說,沒錢的日子真是太難了,她又給大家鼓勁:「大家勒緊褲帶過一段時間,走過去前面就是一片艷陽天。」為了使劇團贏利,陳素琴和團里的領導想了很多辦法:排演適合市場的歌舞節目,吸引群眾收看,通過演出創收;更新舞台燈光、服裝等設施;招新人,推尖子演員,排演精品劇目;和企業聯營;下鄉演出……沒有錢,陳素琴就動員團員們集資,又向親戚、朋友借錢。幾項措施很快收到成效,團里有好幾個演員拿了國家級的獎。2000年,陳素琴帶領全團演職人員一舉奪得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十二項大獎,個人獲演員一等獎第一名桂冠。2002年,陳素琴又獲得了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當初和陳素琴一起分到劇團,後來被挖走的演員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慢慢黯淡下去了,但陳素琴後來取得了很多成績。有的同學說陳素琴命好,趕上了好機遇,而她們卻總是與政策、機會擦肩而過,陳素琴覺得並非如此。在一次成考時,作文題目是以《機遇》命題,陳素琴在作文中寫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並不像有的人說的那樣,是我的機遇好,機遇也需要自己去創造,還需要有耐力去等待機遇。」
劇團及陳素琴獲得的一系列獎項為劇團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演出的增多,劇團漸漸度過了難關。作為一個自收自支的單位,能按時發放工資,而且還能有所發展,設備還能更新,真的不容易。為了劇團,陳素琴付出了很多,很多人開出優厚的條件挖她,她拒絕了;有便宜的房子要賣,她錯過了;可以走穴掙大錢,她放棄了;但她的劇團卻搞得有聲有色。高平市人民劇團的姬書記和陳素琴共事多年,他說:「陳素琴是個非常稱職的團長,逢年過節,她都會搞一些活動和大家一起過節;演出時,她總是很關心演員,有的演員唱累了,陳素琴就會讓她們休息,自己頂上去。她為人謙和,不像「嚴父」更像「慈母」。演出中出現事故,她絕不姑息,但只要大家認識了錯誤,她就會寬宏大量,不會斤斤計較。陳素琴對錢、對權看得很淡,但胸襟、抱負卻很大,在五年計劃中,她提出要辦成包括提高職工工資待遇,尖子演員招工轉戶、劇團建設、培養新人在內的10件大事。」陳素琴的人品不僅贏得了團員們的贊譽,更贏得了老百姓的稱贊。前段時間劇團在高平一個村裡演出時,陳素琴在書記家裡休息,聽到一些村民議論:「聽說高平人民劇團是個女團長,她上任後把劇團搞得可好了。」說起這些,陳素琴很自豪。「我有一個很得力的幫手,他聯系演出,我很省心。」陳素琴不忘表揚自己的搭檔。
18年演藝生涯,她對上黨梆子有著自己的體會。
18年的演藝生涯中,陳素琴飾演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但她最喜歡的還是《風雨行宮》的金桂,因為這個角色最能全面展示她的表演、唱腔、塑造人物等綜合感覺。從1995年排出這個戲至今,陳素琴演了1000多遍金桂,每一遍她都會跟著金桂經歷一次她的痛苦,每演一次,她都覺得身心很累。陳素琴說:「我最喜歡的,最不想演的,最怕累的,最怕苦的,可是不演又不行的,就像毒品一樣,讓我又愛又恨的就是這個戲「。
演了18年上黨梆子,陳素琴有著自己的感受:「開始演戲時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覺得自己演得挺好的,活蹦亂跳的;有一段時間特自卑,覺得自己特別不行,不如別人,不敢演了;慢慢地就能夠准確把握自己,然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承認;直到現在能夠很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我覺得自己才從那個不懂上黨梆子,仰慕它的小女孩入了門,它其中還有很多的東西等待我去探尋。」
對上黨梆子的發展,陳素琴有自己的思索:「上黨梆子現在雖然不是特別興旺,但也不是太衰退。一些年青的戲迷常常會在我演出時送我禮物。他們能清楚地說出我的行程,對於這些,我不僅僅是感動,覺得觀眾還是非常喜歡上黨梆子的,上黨梆子還是很有希望的。應該呼籲大家都來關注它,讓大家意識到上黨梆子是晉城最有深厚底蘊的一種民族文化遺產,不應該僅靠寥寥無幾的幾個上黨梆子劇團來保護它,應該出台一些保護措施,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上黨梆子應該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去掉那些給人感覺很噪,很亂,很粗糙的東西,向細膩轉變。藝術隊伍在發展上要考慮年輕觀眾的需求,劇團要排能夠吸引老年觀眾的傳統戲,也要排吸引老少皆宜的新編劇目,它的情節要有震撼力,語言要簡練,不要拖拖拉拉。可以在市裡的影劇院舉行一些公演,讓好奇的年輕人看一看,被它吸引。政府、社會應該創造環境讓年輕人靜下心來看一看,雖然已經有一些嘗試,但力度不夠。」
演了18年上黨梆子的陳素琴覺得,自己事業的高潮期還沒有到來。她特別想排幾出特別好的大戲推向全國,通過這些戲讓大家認識上黨梆子,了解上黨梆子的一些演員,然後從中提升自己。她經常和朋友們說,要是中了大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戲。很遺憾的是現在環境不行,她很怕自己的藝術青春就這樣慢慢地流逝。
『柒』 地道戰是哪一年拍攝的
地道戰拍攝時間:1965年12月。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高傳寶演員朱龍廣:高家莊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原型叫劉傻子,是個農民,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魯、很愣。
高傳寶在趙區長的教育下頓時醒悟,帶領游擊隊員們利用黑夜的掩護悄悄了將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了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擊敵人的地下長城。高傳寶率領隊員們對黑風口展開了麻雀戰、破襲戰、爆竹戰等戰術,大敗敵軍走向勝利。
影片評價: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
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1905電影網評)
『捌』 《地道戰》簡介
《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講述日軍侵華時,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
簡介2: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鍾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於難。此後,高傳寶和新支書林霞認真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總結了地道斗爭的經驗教訓,帶領高家莊人民把原來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高傳寶領導高家莊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一舉拔掉了黑風口的敵人據點,又回戈全殲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
『玖』 高平市美景有哪些
1、定林寺位於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這里山巒疊翠,松柏環繞,風光秀麗。向東可達開化寺,西與遊仙寺毗鄰,北與七佛頂相連,南眺三峻廟、祁貢墳。寺居山之陽,寺側有定林泉,常年不涸,寺名即由此而得。定林寺建築規模宏大,坐北面南,四進院落,寺東有上下兩個偏院,創建年代不詳,至遲在唐代已有此寺。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山門、雷音殿、七佛殿。宋、金、元、明、清各代,屢有增修。現存建築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東西配殿、善法和羅漢二堂、止涓和問津二洞、禪堂偏院等。雷音殿、東西配殿為元代建築,其餘皆為明清遺物。雷音殿古樸雄偉,精巧秀麗。寺區周圍有鑼鼓洞、迎客松、跑馬坪、瘟神洞、磨磨石等自然景觀。定林寺西南的小大狼山,相傳長平之戰時,廉頗曾在此屯兵抗禦秦軍,現廉頗屯遺址尚存。從此處登山,經跑馬坪、蝴蝶廟、貫甲頂、小松林,到七佛山頂,一路可領略大自然的山水風光。許多遊人墨客到此游覽,都被那優美的風光陶醉,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暑伏天「灑酒觀蝴蝶」,更是定林寺一大奇觀。每到暑伏天,遊人蜂擁而至,攜帶美酒,遍灑山頭,蝴蝶漫天飛舞,有幸者可看到碗口大小的珍稀蝴蝶 2、羊頭山炎帝陵位於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裡村,這里山川秀麗,風景優美,陵區周圍東、西、南三面溝壑縱橫,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頭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雲蒸霞蔚。晉長二級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條美麗的玉帶,系在陵區之內。小東倉河涓涓地在腳下流淌,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長眠於此。 莊裡村炎帝陵,俗稱「皇墳」。陵後有廟,謂之五穀廟。炎帝的陵墓,在軒轅氏黃帝時就已經有了,封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五穀廟創建年代不詳,最遲在宋代時早已有之。該廟坐北面南,建築規模宏大,周有城牆,分為上下兩院,在其中軸線上,分列為舞台、獻台、山門、南道、正殿。原來廟院內碑石林立,約有四五十通碑。現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在東廂房的後牆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萬曆三十九年(1161)申道統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後面有一個甬道(現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內有盞萬年燈,常年不熄。 羊頭山是炎帝神農氏嘗五穀之地,現羊頭山上神農城、神農泉、五穀畦、神農廟等遺址遺跡尚存。有關炎帝神農氏的民間傳說更是豐富多彩。除莊裡炎帝陵是專門祭禮炎帝外,本地還有許多祭祀炎帝的廟宇,如故關的炎帝行宮,下台的炎帝中廟,市城東關的炎帝下廟,邢村的炎帝廟,永錄的炎帝廟等,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三十餘處。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中華第一大帝,是農業之神,醫葯之神,史稱農皇。莊裡村炎帝陵是我們炎黃子孫尋根問祖,謁陵掃墓的神聖之地,是中華第一陵。 3、金峰寺位於高平市西北山東麓,寺坐西面東,依山勢而建。寺院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有元、明、清建築,四進院落,中軸線上山門、前殿、中殿、後殿,中殿為元代建築,三間見方,歇山式屋頂,寺內西閣之上,有座彌勒佛金裝塑像,每當皓月東升,正好對准佛爺鼓肚,實為奇觀。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觀,舊時被稱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峰夜月」即指此而言。為高平縣三大寺廟之一。寺內院落層疊,樓閣相連,古木參天。大雄寶殿金碧輝煌,佛雕塑像栩栩如生。殿前牌匾、碑碣、書撰皆出自名流之手,藝術價值很高。為山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九七年,為開發高平旅遊業,市政府確定,以金峰寺為主體,建設西山公園並列為市政府八項建設工程之一。投資幾百萬元,經過兩年的建設,對金峰寺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增建了許多景點。目前,金峰寺面貌煥然一新,室內增設了許多塑像,院內整潔秀麗。現住有僧人20餘名,來往遊人絡繹不絕。 4、大糧山景區位於高平市米山鎮,北倚七佛山,東接定林寺,南臨曲坪線,西望高速路,距市區1公里。長平之戰時,這里曾是趙軍的指揮中心、瞭望台、糧倉等所在地。趙將廉頗在此駐扎兩年之久,演繹了以沙代糧、蒙騙秦軍的歷史故事。為了紀念廉頗老將,當地群眾於明朝嘉靖年間修建了廉頗廟,後廟宇毀於歷代戰火。「大糧積雪」為高平八大景之一,聞名遐邇。 5、遊仙寺位於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山勢優美,林木蔥郁,寺居山峪,清靜幽雅。規模宏大,周設群芳套院,山門壯麗,崇樓傑閣,三進院,設前殿、中殿和七佛殿,兩廂有配殿、廂房和廊廡。創建於北宋淳化年間(990-994),金元明清屢有增修,現存前殿,仍是北宋原物。三間見方,單檐歇山,前後檐皆裝木靈花扇一堂。斗拱爽朗,用材碩大,梁架徹上露明造。中殿金代建,五開間懸山式,六架椽屋,梁架規整,結構牢固,穩健莊重,此寺為宋金木構建築中的佳作,寺外東山坡有八角七級磚落一座,是元至元七年(1290年)所築。
『拾』 冀中的地道戰的資料
地道戰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據地的道溝地道戰,是這種形式的前身,但當時還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敵人大掃盪以後,斗爭環境異常殘酷。為了便於我軍民堅持平原對敵斗爭,黨根據幾年來開展道溝地道戰的經驗,在廣大平原地區領導軍民進一步開展了地道戰。初期的地道主要是為了我地方幹部隱蔽斗爭,在一些黨員或「堡壘戶」的住宅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雖然這種地道在反「掃盪」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靈活,一旦被敵人發覺,沒法躲避。為了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就逐漸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兩層,或修兩個洞口,或把兩個洞連接挖通。這樣,雖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但它只能作為臨時藏身躲險的處所。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曾費盡心機,採用尋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進行破壞。但是,黨領導群眾不斷改進地道,使其更加完善。為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除對群眾進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還把洞口巧妙地隱蔽起來,用牆壁、鍋台、水井、土炕做掩護;為使敵人不敢進入洞內,在洞口修築陷井、埋設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內挖掘縱橫交錯的「棋盤路」;為了防止敵人用水、火、毒破壞地道,還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或者將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細、並且設有直通村外的突圍口。這樣,地道便成了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保壘。
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盪」斗爭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駐靈壽的日偽軍200多人包圍了正定縣高平村。拂曉,敵人開始進攻,群眾已進入地道,民兵游擊組、爆炸組利用地道工事監視敵人。當敵人進入地雷陣時,先後兩次拉響4枚地雷,炸死20多個鬼子,敵人嚇得在街上亂跑,又接連響了9個地雷,加上手榴彈和冷槍,打得敵人亂跑亂竄,防不勝防。至中午,敵人傷亡40多人,狼狽逃回據點。
1945年4月1日,敵人約一個團的兵力向清苑縣冉庄進攻,冉庄群眾依靠地道擊斃敵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敵人三個團的兵力進犯,擊斃團長以下40人,打得敵人不敢再來進犯。地道戰是平原人民對敵斗爭的偉大創舉,在河北平原抗日斗爭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地道戰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近代抗日戰爭中被我們的先輩發揮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的來躲避倭寇的掃盪直至後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於殲敵.
當然具我所知不僅僅我們在而二戰是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倭奴也曾用來抵禦過美軍對倭國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其間對美軍造成了教大的傷亡.
在後來的美越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禦外敵.
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講述日軍侵華時,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
在觀看影片時,觀眾會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會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會為主人公的英勇、正義而熱烈地鼓掌。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也將該片做為經典回顧影片多次播放,收視率極高。
《地道戰》主要講的是1942到1944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們那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著日本鬼子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他們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仍然英勇奮戰,趕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麼促使他們這樣步調統一、攜手並肩地進行戰斗,是我們的民族魂——愛國情。
愛國是我們永恆的主題。《地道戰》中所給予我們的精神要永記於心
地道戰內容介紹:《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劇情介紹:
抗日戰爭中,我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我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我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
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該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平原奇觀 --冉庄地道戰遺址簡介
冉庄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歌 詞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莊稼漢嘿莊稼漢,武裝起來千千萬,嘿武裝起來千千萬,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英勇頑強神出鬼沒展開了地道戰,侵略者,他敢來,地上地下一齊打侵略者他敢來,四面八方齊開戰,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