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斷臂維納斯從技術上講是一件殘破品,但為什麼會成為藝術品
摘要 比如全世界人們心目中殘缺美的代名詞——斷臂維納斯,但「維納斯」也只是因為被有藝術眼光的人發現了,進而讓大家知道了,才成為代表,「這也就是個藝術素養培養和熏陶的問題。
Ⅱ 怎麼評析維納斯殘缺的美
殘缺的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這是對殘缺的美的一個很生動的寫照,這個世界不是因為完美才美麗,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為有殘缺才愈發使這個世界更加絢麗多姿!
從斷臂的維納斯,到《紅樓夢》底稿的殘缺,《二泉映月》的聲音與創作者本身的殘缺之美,再到梵高生前的畫作不被承認,到月亮的陰晴圓缺,到花開花落,到人間的悲歡離合,無不彰顯著生活之中一種不完全的美,即一種殘缺的美!
斷臂的維納斯所表現的是一種美的殘缺,是對有著無窮魅力遺憾之餘的感嘆。盡管維納斯是殘缺的,斷了一隻手臂,仍凝聚了人體形象美的魅力,"人體由於力,或者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它即表現出了對健康、勻稱、和諧充滿活力的形象美的嚮往和歌頌,又表現出對人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的熱愛。殘缺的維納斯畢竟是令人遺憾的,藝術家們試圖讓其完美無缺,續接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終放異至善至美的舉動,保留了維納斯的殘缺----人們發現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
而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帶給人們的卻是一種由殘缺創造出來的震撼之美,是在殘缺的逆境中走出輝煌。如果說前者是殘缺的形象美,而後者則是殘缺的內在美,前者是美的殘缺,後者是殘缺的美。阿炳賣藝的形象絲毫引不起人們美的感受,但阿炳的琴聲卻喚起人們的共鳴,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美的震撼。這種美的震撼產生於殘缺的形象外表,創造了殘缺的藝術行為。這種創造出來的殘缺美與形象的丑是那麼的不和諧,是那麼遠,卻又那麼近,美的琴聲發自內心,流於心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崇尚完美僅是一種相對的理想的選擇,完美中少不了殘缺;而殘缺往往是一種美。人生的高尚追求應在不斷升華,不斷變殘缺為完美!殘缺的古老建築正因其原始殘缺的蒼涼而受人膜拜,而似乎完美的想像中的人造古物,卻總也盪不起觀光者火爆的激情。也曾經為曹雪芹深深的遺憾,感嘆著有始無終,殘缺散落的文字里透露出無盡的哀怨,拜尋那落寞的斷章,和而為一,完成了被稱為整體的紅樓之夢,這是否可以稱為殘缺的美呢?
殘缺抑或是一種美,一種孤寂寥落的凄美!世事那能盡如人意呢?其實有時候缺憾和遺憾未嘗不是一種美,一種不對稱的經典絕世之美,正是這種美才使人有了對完美的嚮往和對這種殘缺的孤寂寥落之美的深深眷戀!
殘缺的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這是對殘缺的美的一個很生動的寫照,這個世界不是因為完美才美麗,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為有殘缺才愈發使這個世界更加絢麗多姿!
從斷臂的維納斯,到《紅樓夢》底稿的殘缺,《二泉映月》的聲音與創作者本身的殘缺之美,再到梵高生前的畫作不被承認,到月亮的陰晴圓缺,到花開花落,到人間的悲歡離合,無不彰顯著生活之中一種不完全的美,即一種殘缺的美!
斷臂的維納斯所表現的是一種美的殘缺,是對有著無窮魅力遺憾之餘的感嘆。盡管維納斯是殘缺的,斷了一隻手臂,仍凝聚了人體形象美的魅力,"人體由於力,或者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它即表現出了對健康、勻稱、和諧充滿活力的形象美的嚮往和歌頌,又表現出對人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的熱愛。殘缺的維納斯畢竟是令人遺憾的,藝術家們試圖讓其完美無缺,續接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終放異至善至美的舉動,保留了維納斯的殘缺----人們發現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
而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帶給人們的卻是一種由殘缺創造出來的震撼之美,是在殘缺的逆境中走出輝煌。如果說前者是殘缺的形象美,而後者則是殘缺的內在美,前者是美的殘缺,後者是殘缺的美。阿炳賣藝的形象絲毫引不起人們美的感受,但阿炳的琴聲卻喚起人們的共鳴,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美的震撼。這種美的震撼產生於殘缺的形象外表,創造了殘缺的藝術行為。這種創造出來的殘缺美與形象的丑是那麼的不和諧,是那麼遠,卻又那麼近,美的琴聲發自內心,流於心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崇尚完美僅是一種相對的理想的選擇,完美中少不了殘缺;而殘缺往往是一種美。人生的高尚追求應在不斷升華,不斷變殘缺為完美!殘缺的古老建築正因其原始殘缺的蒼涼而受人膜拜,而似乎完美的想像中的人造古物,卻總也盪不起觀光者火爆的激情。也曾經為曹雪芹深深的遺憾,感嘆著有始無終,殘缺散落的文字里透露出無盡的哀怨,拜尋那落寞的斷章,和而為一,完成了被稱為整體的紅樓之夢,這是否可以稱為殘缺的美呢?
殘缺抑或是一種美,一種孤寂寥落的凄美!世事那能盡如人意呢?其實有時候缺憾和遺憾未嘗不是一種美,一種不對稱的經典絕世之美,正是這種美才使人有了對完美的嚮往和對這種殘缺的孤寂寥落之美的深深眷戀!
Ⅲ 從古代寺廟殘像雕塑中能看出怎樣的藝術成就
我國古代寺廟中的優秀雕塑遺產,尤其是隋、唐時代的雕像製作,是非常豐富的。遺憾的是,既經過歷史上幾次的滅法毀佛,又受到帝國主義者的劫掠,以致今天我們能欣賞到的古代傑出作品,已千不及一,令人深為惋惜。一件偶然見到的遺棄在河南澠池鴻慶寺石窟破洞中的隋雕菩薩殘像,雖已殘損嚴重,但其所具有的高度藝術造型手法,仍大可供作欣賞。首先是其半倚坐的軀體顯得舒適自然和風姿優美,手、足也都雕刻得富有質感(右足有殘缺,右手僅留有四指貼在右股上),因此雖是殘段,使人仍能體會到原雕像整體的優美。
這一殘像的藝術成就,還在於「曹衣出水」式的衣飾和寬展的下裙的巧妙安排和雕刻表現上。我們應當了解到石雕決不能與泥塑相比擬,如這一殘像的薄裙所顯示的絲織物的柔軟而曲折下垂的藝術效果,在泥塑上是比較容易處理的,而要從堅硬的頑石上一刀一鑿地雕刻出來,比起用粘土堆塑要困難得多。而雕刻者竟能雕出這樣具有柔潤感的衣裙,並且極其舒展地貼附在圓軟的肌膚上,再隨著肢體的動作而下垂,形成優美自然的襞褶。這一切,在石雕上都是非常艱巨的工作。有實踐經驗的美術家都可以體會到:當為了畫靜物寫生而用檯布作襯托時,往往為了把襯布擺成自然的褶皺而要花費斟酌,有時還是因不夠自然而不能稱心。但在石塊上進行雕鑿,絕不可能像檯布那樣容易安排,而我們古代優秀的雕刻匠師對於這一處理,很難看到有一處不自然、不舒適的地方。而且整個造像的衣飾結構和衣紋變化,都是按照具體人物的姿勢動作、肌肉關節而精心雕出的,沒有一處交代不清的地方。像這樣精緻細膩的石雕藝術,可以說是充分表現了美的和諧和韻律。今天雖不幸成為一件被遺棄的殘像,但仍不失為中國古代石雕藝術中具有價值的精美作品。
Ⅳ 殘缺的哲學意義
殘缺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場,是一種「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狀態,是一種不穩定、不清晰、不完全、不完整的形式,這種形式恰恰因為隱藏或丟失了一部分,無中生有,使那個潛在的不存在的或未視覺化的部分反而有更強大的孕育美的生命力,從而具備更鮮活的審美活力和審美張力,具有無限的美學意蘊。藝術是人類美學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體現,要探討殘缺美這一美學框架內的問題,必須從藝術領域內的具體分析入手,找出殘缺之「美」在藝術中的具體表現。
Ⅳ 殘缺美在各種建築中最常見,
殘缺美不是建築的初衷,不過由於時間或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使得建築物難免產生一定的破壞或殘缺。
而真正具有代表性或較高藝術成就的建築,並沒有因為殘缺而破壞它的美感與藝術性,反而賦予了建築更加獨特或意味深長的含義或給人以另外一種新鮮的視角。
如:雅典的神廟 殘斷的巨型立柱 反而造成了一種向上空間的無限延展 是對神廟氣質的另一種契合;羅馬斗獸場 以不同程度裸露的骨架展示在你面前,讓觀者有一種在腦海中構架建築的沖動;比薩斜塔,以一種獨特的傾斜去打破我們思維的常規; 還有國內的一些 斷壁頹垣的土城牆 本身就是在向你訴說歷史的厚重
Ⅵ 殘缺也是一種美的理解
殘缺也是一種美
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得到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被真正擁有,得到的一切終將在一天悉數交出。不如在一生中,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欣賞殘缺的樂趣。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
小時候的邰麗華是不幸的,由於一場重病而變成了聾啞人。但他不甘就這樣沉淪下去,節目《千手觀音》的順利播出使她從內心的低谷攀登到了藝術的顛峰,用自己殘缺的身體敘寫了美麗動人的藝術人生。
中國女孩文華枝是可敬的。當她自己身處險境時卻不忘自己的職責:「請先救我的遊客。」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身殘志堅,文華枝用不完整的身軀抒寫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滿月固然賞心,但月牙兒又何嘗不美麗?陽光固然燦爛,但星辰又何嘗不美麗?大樹固然挺拔,但小草又何嘗不美麗?
殘缺,也是一種美。它使痛苦者的心靈得到升華;它使寂寞者托起心靈的月亮;它使矛盾者感悟到真理。
咖啡沒有加糖,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卻更容易使人嘗到甜美;聽不到,說不出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才使生活更加美麗;失敗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使人更加珍惜成功的短暫美麗。
人的一生總在習慣於過去,習慣於殘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只有一點點彌補殘缺,才會擁有美麗的人生。
上帝造人時忘記讓人擁有一雙翅膀,這是一種殘缺,但殘缺也是一種美。
所以,沒有翅膀,我們照樣可以飛翔!
情緒中有怒、有哀、有懼,這是一種殘缺,但殘缺也是一種美。
所以,沒有理由,我們依然可以燦爛微笑!
殘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說,不美的,如圓明園,它或許更多地是一種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從這里也可知道,欣賞殘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麼,不知道缺了什麼很難覺得作品美。就像一位書法家看到敦煌殘紙,它會想像出一筆一畫的動勢,普通人則只當是殘字而已;一個不了解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到圓明園,他只能看到一堆瓦礫,美從何來?而熟悉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時則可填補出所缺的東西,了解這一段慘痛歷史的有愛國心的中國人看圓明園,當又是另一種心情。這不知算不逄殘缺美,但說是殘缺的力量應該不過分。
殘缺與美的關聯使人們很自然的想到斷臂維納斯。盡管維納斯是殘缺的,斷了一隻手臂,仍凝聚了人體形象美的魅力,"人體由於力,或者由於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它即表現出了對健康、勻稱、和諧充滿活力的形象美的嚮往和歌頌,又表現出對人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的熱愛。殘缺的維納斯畢竟是令人遺憾的,藝術家們試圖讓其完美無缺,續接的手臂或舉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實,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終放異至善至美的舉動,保留了維納斯的殘缺----人們發現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
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得到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被真正擁有,得到的一切終將在一天悉數交出。不如在一生中,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欣賞殘缺的樂趣。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小時候的邰麗華是不幸的,由於一場重病而變成了聾啞人。但他不甘就這樣沉淪下去,節目《千手觀音》的順利播出使她從內心的低谷攀登到了藝術的顛峰,用自己殘缺的身體敘寫了美麗動人的藝術人生。
好萊塢巨片《泰坦尼克號》所展示的羅斯&瑪麗之間的愛情故事震憾了全球億萬觀眾的心--雖然結局帶著慘烈悲壯的色彩。善良的觀眾是多麼希望羅斯與瑪麗能夠結為秦晉之好,誰又不想呢?但是假如我們用客觀、冷靜的心態作一番分析,不難發現:無論是文化層次、價值觀念,或是社會地位、處世准則…羅、瑪二人相差懸殊。結合對他們而言未必就意味著一生的幸福。而電影大師們卻巧妙地利用了人類史上的一次悲壯海難——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迴避了這一問題,製造了一場感人肺腑的生死別離:死去的人(傑克)為了愛情獻出了年青的生命,帶著對戀人的深深祝福步入天堂;活著的人(羅斯)帶著祝福與這段珍貴的回憶珍惜著生命的每分每秒,此時的她對人生的態度、生命的真諦的認識與理解已然有了質的飛躍——誰能忘記影片中,在耄耋之年,她依然在心海中追憶那串永放光芒的珍珠項鏈、回味那段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時的閃亮目光和幸福神態呢?如此看來,福兮,禍兮,又豈在一朝一夕?要知道,殘缺也是一種美。
上帝給了你美麗的容貌,卻不給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給了你高深的智慧,卻不給你健康的體魄。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榮辱相依,福禍相倚。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 但這也並不妨礙我們創造美,欣賞美,因為殘缺也是一種美。 一說到殘缺美,人們就會立刻想到斷臂維納斯。 公元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上,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帶著震撼人心的殘缺重返塵世。斷臂的維納斯因其斷臂在帶給人們些許缺憾時,更多的卻是把充滿無邊想像,「包孕著不盡夢幻」的具有崇高美學價值的缺陷留給人們,引得一些人對這種殘缺美的激動和敬重甚至到了一種不可遏止的狀態。 無庸置疑,人們鍾情於斷臂的維納斯固然包含著對美的深刻挖掘和理性思考,但更多的是人們一種社會心理的折射。人們往往對已經得到的東西不知道珍惜,而當它一旦失去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它的價值。因此,殘缺美說到底是一種空白美,是一種模糊美。 殘缺是一種客觀存在,是自然產生的不幸,是敗筆之作。譬如一件染上污跡的書法作品、一件撕去半幅的繪畫作品或一件打去一角的工藝品。 但殘缺是完美的對應物。殘缺所帶給作品的並不是優美的展示,而是與美的強烈對比。書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殘邊」,都是典型的殘缺造境。清人王國維在談及竟境時指出:「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的兩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於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之故也。」 殘缺可以帶來美。斷臂維納斯是世人公認的殘缺美,但美的不是殘缺,而是對殘缺無可奈何的嘆息。斷臂維納斯帶給人們的是遐想美,是人們對完美的追求。 殘缺可以得到美。「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殘缺表現出一種過程美。月亮經歷了由殘缺到圓滿的過程,人們便得到一種追求圓滿的享受。 殘缺可以創造美。聾啞人演出的《千手觀音》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但它所帶給人們的是殘疾人所表現出來的超常的表現力和幕後的艱辛,更多地是人們對演員的驚嘆和演技的贊許;齊達內在義大利世界盃中,那場最後的比賽,那個最後的動作——頂馬特萊奇,又何嘗不是一種殘缺的美呢?而被世人稱做絕妙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莉葉》、《泰坦尼克號》,也正是因為擁有著殘缺的結局,才讓人去體味,遐想…… 滿月固然賞心,但月牙兒又何嘗不美麗?陽光固然燦爛,但星辰又何嘗不美麗?大樹固然挺拔,但小草又何嘗不美麗? 殘缺,也是一種美。它使痛苦者的心靈得到升華;它使寂寞者托起心靈的月亮;它使矛盾者感悟到真理。咖啡沒有加糖,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卻更容易使人嘗到甜美;聽不到,說不出是一種殘缺,但這樣的殘缺
Ⅶ 藝術是完美的好,還是殘缺的好
上帝賦於了這個世界,但是卻沒有把它賦於完美,所以才使這個世界上事事沒有完美,不管人們怎麼去努力都不會做到盡善盡美,總是有缺悍。
但是這個世界大概就是因為有了殘缺才使這個世界變得接於近完美,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了殘缺,人們也就無法知道這件事完美是怎樣的,人們也就不會再有進步,不會有希望與追求,更不會有發展而言,因此殘缺是完美的奠基石。
就像做人一樣,沒有哪一個人可以說自己做的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沒有一點的錯與後悔。
生活中總是不盡完美的,它只給我們美的一半,而把另一半隱藏起來,總賦於我們熱情,引誘我們去尋覓,卻往往給我們留下的是悵然。人們往往在得到的時候同時也會失去某些東西,就像人們常說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就像有時候我想到奶奶家吃飯,但書卻在家裡,就只能回家而不能到奶奶家。生活中是沒有完美的,或許生活正是有了殘缺才使你的生活跌宕盪起伏。人生是一條悠遠的長河,如果沒有樵石,沒有落差,沒有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河床,那麼也就沒有美麗的浪花和響徹雲霄的濤聲。如果生命沒有殘缺,那麼就像徘徊在一潭沉寂的死水中,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讓生活出現許多磕磕碰碰。這樣才有美的感覺,殘缺的美更耐人尋味。生活中才更加體現出了美與殘缺。
Ⅷ [殘缺—被隱藏的美]800字
一隻黑羊混在白羊群中,無疑破壞了整體視覺洗練而純粹的美感,突兀的黑色成為如痣般殘缺的符號。然而,當大雪紛紛降落佔領了原野的的土地後,醒目的黑羊卻讓牧羊人迅速發現了隱匿在積雪中的羊群,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展現了非凡的價值。
花有凋零頹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當我們痴迷於圓滿完美的境界,嘆惋於遺憾殘缺的結局時,你是否想過,殘缺也可是一種美,是一種價值,是一種值得我們欣賞、品位、思考的存在呢?
藝術領域,殘缺擁有審美價值。當斷臂維納斯雕像重見光明時,凝聚在她眉目、姿態、身形間的美迅速虜獲了觀賞者的心,驚艷無比。可惜的是她的雙臂被剝離了軀體,不知遺落何處,原本幾乎完美的藝術作品剎時殘缺。人們展開激烈的討論,不斷嘗試探索,提出五花八門的復原方案。但是,被安上的胳膊卻如畫蛇添足,與雕像格格不入,反而破壞了原本的美感。這時,人們恍然大悟,丟失的雙臂在造成雕像外表殘缺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留給了觀賞者一片廣闊無垠的想像天空。原本雕像固定的美在此刻成為涓涓流淌的小溪,靈動、自由、豐富的內涵。造就了她生生不息的藝術生命。
歷史長河,殘缺擁有警示價值。邁入柏林大學,新到的遊客常被廣場中央鑲嵌在地上的玻璃吸引。原來,玻璃下面是一個地下書庫,可讓人奇怪的是陳列整齊的書架上空空無也,書庫儼然成為一道空白的傷疤。旁邊的石碑上鐫刻著這一怪異景象的解釋。原來,在德國歷史最為黑暗的法西斯統治時期,統治者為消除不利於極端政策施行的理論著作,下令將柏林大學圖書館所珍藏的書籍全部銷毀。那些書籍可是流傳多年的人類思想結晶與碩果啊!因此,柏林大學將這巨大的悲劇葬在了這個透明的墳墓中,將其永遠留在殘缺的歷史記憶里。人們在這里默哀,在這里警醒,在這里銘記,在這里把殘缺一頁的歷史教訓升華為人文精神的指引與導向。
生命途上,殘缺擁有憬悟價值。人們感嘆,生命總是殘缺,總有遺憾,幸福、快樂與成功的輝煌背後總有苦難、憂傷與失敗的沉痛。史鐵生曾說:「此岸永遠是殘缺,否則彼岸就要坍塌。」的確,上天的慈悲在賜予我們「慈」時也留有了一份「悲」的餘味。單向的完美境界,多半是夢境中臆想的虛幻世界。但是,若無黑夜的殘缺,怎有白晝?若無寒冬的殘缺,怎有暖春?若無離別的殘缺,怎有相聚?……正是因為生命途上留有一片殘缺的風景,讓我們發現了人生飽滿的另一面,讓我們珍惜世界的美、情感的美、靈魂的美,讓我們以深邃如川般的眼光和平靜如海般的心情看待生活,看待生命,看待這個哪怕殘缺也擁有幸福的雙重世界。
余秋雨曾在文中指出,過於整飭、圓熟的審美格局,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戰勝與凌駕狀態,方便舒適之餘,卻也失去了野性,失去了自然淳樸的原始風情。因此,在追逐完美追逐圓滿的同時,也請珍惜殘缺的寶貴價值,在殘缺中發現藝術創造的美感,銘記歷史保留的經驗,憬悟大千世界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