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藝術不炒作怎麼能體現價值,誰還會去參與沒價值的產業投資
浩庭:藝術不炒作怎麼能體現價值,誰還會去參與沒價值的產業投資?
面對以下對藝術品市場的抨擊:單浩庭告誡藏家、藝術家------藝術不炒作怎麼能體現價值,誰還會去參與沒價值的產業投資?
中國目前最暴利的行業是「當代藝術」。三年前才賣10萬元不到的一張畫,現在要賣2000萬元。
當代藝術的拍賣天價到底是一個真實的成交,還是一場騙局?
當代藝術拍賣天價騙局和暴利內幕
從2006年下半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熱,存在著藝術炒作集團在拍賣會上的「天價做局」,大部分天價作品的成交實際上是「虛假」交易。
從價值意義上看,80%的藝術資本投入寫實油畫是一個嚴重的戰略性錯誤。要麼是一個很無知的選擇,要麼存在著一種市場運作集團幕後的故意欺詐。
藝術拍賣的「天價做局」是怎麼玩的
藝術拍賣「天價做局」的暴利游戲是怎麼玩的呢?假設我是一個藝術炒作人或炒作集團,首先,找某個在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並且市場價格在10萬左右的畫家,簽一個三年協議,他每年給我40張畫,三年120張,每張以30萬到50萬元左右收購。一年後開始在拍賣會上炒作,每張30萬元收購的畫,拍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後再標到500萬甚至1000萬元。標那麼高的價格沒有人買怎麼辦?我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買家坐在一起,假裝舉牌競拍製造一種「很多人搶著買」的現場氣氛。這就叫藝術拍賣會的「天價做局」。
第一年,我在拍賣會上以高價賣掉十分之一的作品,就將成本全部收回。剩下的畫在拍賣會上慢慢用天價游戲「釣魚」,賣出一張就是暴利。每次送拍把每張以三五十萬買來的畫價格標到1000萬,如果沒有買家接手,就由混在競拍人群中的自己人舉牌「假拍」。這種「假拍」不可能按照10%付傭金,因為一千萬就算按5%的傭金算也至少要付50萬元,我事先已經跟拍賣公司秘密談好一個固定傭金,比如我「假拍」的價格不管多高,我都只付20萬傭金。
為什麼賣不掉作品也要玩「假拍」游戲呢?一個是有廣告效應。最近兩年中國的新聞傳媒只要一聽到一個拍賣「天價」數字,就會一窩蜂跟著報道,如果要在這些媒體上登廣告的話,恐怕100萬也不夠。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釣魚」:拍賣會上將天價作品賣掉,其實就是一個「釣魚」的過程。前兩次拍賣會沒有將天價作品出手,到第三次拍賣會也許就會出現一個不了解行情的新收藏家,一激動就把天價作品買走了。
「天價做局」一般都是將「天價油畫」賣給兩種人,一種是剛入場的新收藏家,另一種是剛入場的藝術投機商。前者是真想收藏當代藝術,後者是把藝術拍賣會當做股票市場來投機一把。
這些年一些藝術炒作集團的策略是跑到紐約、香港的國際著名拍賣行去「天價做局」,手法跟在國內拍賣行「做局」如出一轍,但更具欺騙性。這種「天價局」主要是忽悠東南亞的華僑和國內的新貴階層,華僑和新貴覺得國際知名的拍賣公司總不會有詐,實際上想錯了。
表演價與天價軸心價值標准鏈
「天價做局」在藝術圈早已不是秘密。但為什麼總是沒有人真正捅破這個事情?原因是買了「天價油畫」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也並不想破這個局,因為他還想借這個局將手中的「燙山芋」扔給新買家。
一些在拍賣會上被包裝成天價明星的畫家為自己申辯,畫被標到2000萬元拍賣,他們沒有分到1000萬,因為這張畫是以前以30萬或者50萬的價格賣掉的。但拍賣天價對這些畫家有好處,因為會形成一個價格輿論,以及不斷加強的社會知名度,並使他和他的繪畫成為藝術圈的話題中心。
這在藝術圈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即拍賣會的標價和場外私下的交易價有時候可以差一半。
一個拍賣天價出籠後,全國各大媒體開始不負責任地宣傳「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又創新高」之類的報道。然後,各大專業藝術媒體也跟著開始新一輪分析當代藝術市場下一步的大好形勢,各種批評文章出籠分析這些天價作品的藝術史意義,各路記者紛紛采訪這些天價明星。一些三四流畫家以及年輕的70、80後畫家也緊跟著模仿拍賣天價的繪畫風格。
整個藝術圈因此形成了一個以拍賣天價為軸心的價值標准鏈條,拍賣天價成為真正的學術「權威」,誰的作品成為天價明星,他也就在江湖變成「學術代表」。一部分拍賣明星畫家早期在中國范圍內還稱得上有語言探索和先鋒姿態,但被資本集團下訂單後,開始將藝術「企業化生產」,或者「成批生產」。訂單太多了,自己畫不過來就找「槍手」畫。有些大哥畫家找出一些現成圖像拼貼修改,然後出一摞「電腦效果圖」扔給助手照著畫,助手畫完了,自己添幾筆調整一下,簽個名,然後一賣就是幾百萬上千萬的現金。有些沒找助手的大哥畫家,則是畫法越來越簡化,比如「細密畫法」改為「狂草畫法」,一個人物的臉原來要80筆畫完,現在只用了40筆。這在江湖已經成為不是秘密的「秘密」。
「謊言共同體」之下的「大腕」文化
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原因,公眾和藝術投資人在藝術知識的掌握上與專業藝術圈有一個「時間差」。藝術圈不認為是前衛的東西,社會公眾和新貴階層這幾年剛剛開始覺得很前衛;藝術圈不認為國際雙年展是很重要的學術標志,社會公眾和藝術投資人才剛剛開始對威尼斯雙年展產生敬仰。這就為各種「偽前衛藝術」、「偽當代藝術」和誇大自己藝術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藝術群體預留了欺世盜名的空間。
以北京798等藝術區為代表的當代藝術,不斷地將藝術創造變成一種符號生產的個人產業。從網路、雜志、藝術史、民間藝術、卡通漫畫、影視劇照,甚至從醫學、生物學、軍事武器書上尋找一個個現成的圖像,然後抄襲西方藝術的語言方式,將別人或集體發明的圖像修改成自己的符號,通過資本和市場炒作變成「知名符號」,只要這個「知名符號」出現在畫布上就很好賣。然後在藝術市場上做價格。利用國內的新收藏家不太懂藝術,讓他們以為這是原創的前衛藝術。完成了這一輪資本和名聲的原始積累後,再利用資本蓋更大的工作室,請助手幫自己做作品,參加各種國內外展覽和買各種學術雜志版面學術包裝,利用新收藏家和國內不了解國外情況,誇大自己在國外展覽的重大影響。在搞定國內市場後,進一步打開歐洲、美國、亞洲的藝術市場。
這就是當代藝術資本化之後的「大腕」文化,這描述起來太像馮小剛的電影《大腕》。行外人也許不信,當代藝術圈實際上的商業游戲和「大腕」作派其實比馮小剛電影更牛。
東早
藝術家投資自己「做自己的局」(專家訪談)
「當代藝術的'天價做局』其實就有藝術家本人的參與,這幾乎成為藝術圈一種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方法。」一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考慮到被訪人的要求,此處隱去他的真實姓名,被訪人是一位資深藝術投資顧問。
問:目前這種在拍賣會上「做局」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
答:對於很多拍品,在落槌之前大家就已經知道大概能拍多少錢,誰會買了。基本上現在市場上價格超過100萬美元的都會有所謂的「局」在裡面。因為一個高價的產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問:一般都會有哪幾種方式?
答:其實,做局的「托」也分幾種。有一種方式是藝術家自己參與炒作。可能在一場拍賣會之前,這個藝術家的遍布各地的收藏家或者經銷商會接到電話,內容大致是:如果你幫我買下這件作品,那我會再送你兩件。這對藏家來說非常合適,比如這個藝術家給經銷商的價格是100萬人民幣,經銷商通過畫廊或者二級市場賣到150萬,中間他可以賺到50萬。如果這個經銷商能在拍賣會上以300萬的價格買下這件作品,藝術家還會送給他兩件,這樣,用300萬的成本,拿到三件作品,一轉手就能賺150萬,所以一些藏家或者經銷商也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問:你知道的這樣操作的藝術家大概有多少個?
答:不會少於五個。像一些畫大臉系列的,岳敏君、俸正傑、祁志龍、尹朝陽,他們都做過這種局。目前已經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樣下去很容易失控,今年的春拍已經顯現出這種做法的惡果了。
問:也有畫家自己把作品買回去的情況嗎?
答:坊間流傳說這一「優良傳統」是從曾梵志開始的。曾梵志早已是商業上非常成功的藝術家。很多畫家本身就是投資家,投資的是自己。
問:以張曉剛為例,他的作品拍賣價格已經到了幾千萬了,但是他真正能拿到的有多少?
答:他最近兩年的畫應該還沒有出現在二級市場上,他的風景系列(新作),按照一平方米算的話,他大概能拿到100萬人民幣。一張大畫好點的話也是在100萬美金之內。
問:「F4」的莊家都是西方人?
答:對,西方的莊家手裡有「貨」。像張曉剛和岳敏君,都在幾年前參與了美國一個基金會的計劃,這個基金會的老闆據說是開夜總會的。他們買斷了幾個畫家兩年內的所有作品,價錢應該每人不超過100萬美元。然後這家基金會就開始在二級市場上大幅度拉升這些藝術家的價格。有的藝術家像岳敏君,國內的藏家很少有他的作品。
問:你覺得中國藝術家的拍賣價格很快就會過億嗎?
答:按我們國家現在經濟發展速度和整個經濟規模來看,過億是遲早的,也是理所應當的。只要這個過程是合理的,作品是優質的,讓各方面都心服口服。因為很多人用在這方面的錢還沒有花完。我擔心的是干擾這些熱錢做出決定的因素。
單浩庭:沒有藝術機構的炒作,顯現不出藝術的珍貴,誰還回去掏錢收藏藝術,藝術品市場還會火熱嗎?格力空調、海爾冰箱本身就保質保量,為什麼還要花幾千萬在央視做廣告?
過度的抨擊就是扼殺市場!藝術家、藏家跟著起鬨就是搬磚砸腳!
2. 我總感覺在學藝術的這個圈子都特別虛偽(我是學音樂的藝術特長生)因為這個圈子有很多長相好的 而且很多
你好,風氣不好吧但是我也相信有人願意堅守自己的原則
3. 中國年輕的藝術素養為什麼都沒有了
在我們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美」是個很奢侈的東西。我的藝術啟蒙是家裡的一本掛歷,封皮是著名的油畫《德·蓬帕杜爾夫人》,後來我在盧浮宮找到了。直到現在,這個拿著書的美麗夫人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但當時在盧浮宮震撼我的,是一些老外夫婦,抱著特別小的孩子在欣賞名畫。也許小孩未必真能看懂什麼,但我相信,讓孩子從小就浸泡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其實會帶給他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別擔心孩子年齡小,理解不了,小孩天生就有靈性,他們所感受到的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現在的孩子們都很幸運,在大城市有很多機可以欣賞到一些高水準的藝術展覽,甚至能夠親眼目睹藝術大師們的真跡,還可以去看高質量的兒童劇和音樂會……這些體驗都能讓孩子的精神世界獲得極大的豐富。也有不少家庭熱愛旅行,一到假期就會帶孩子在路上遊走,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領略多樣的文化藝術,這樣的經歷都會擴充孩子的生活體驗。
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
讓孩子從小就接觸「美」,從為孩子挑選第一本繪本開始,我們就應該考慮它的畫面是否精美。
從藍天、白雲、小草、花朵、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的色彩。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衣服顏色和式樣。我們不經意的一個小細節,很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審美。
創造條件讓孩子看「美」的事物,多和美的事物在一起。
我認為,孩子學繪畫不一定要未來成為畫家,或成為賴以生存的技能,但從小要給孩子們培養基本的配色、審美素養。孩子長大了,穿衣可以自行搭配,做一位會穿衣的時尚Girl OR Boy。
4. 高貴冷艷的藝術圈,藝術大師們是如何追星的
藝術圈談不上,設計狗善於把自己和愛豆p在一起,樓上服裝設計的,直接同款衣服改良女裝做出來穿
5. 在藝術的道路上,如何越走越寬
藝術是一個很寬泛的職業。美術、音樂可以稱之為藝術,演藝、創作也可以稱之為藝術。很多藝術圈的人走著走著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但也有一些人雖然遇到過困境,總能隨機應變,堅持不懈,因而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
讓自己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最重要是就是保持對藝術的熱愛以及獨特的看法。如果我們會因為賺錢少、受眾少來否定我們的藝術道路,那麼我們很容易對藝術失去耐心和興趣。這並不是真的熱愛藝術。只有那些內心堅定的人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佔得一席之地。
我們對藝術的看法不能人雲亦雲,這樣拾人牙慧並不會讓自己對藝術產生新的想法和感悟。藝術不能創新,便失去了其發展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該主動探尋藝術與生活的契合點,讓藝術更加貼近生活,被理解和感受,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藝術創作更有活力。
很多因為藝術成名的人會產生膨脹的情緒。只有那些低調做人、虔心研究的人,才能在藝術中感悟到更多的人生真諦。所以,只有保持最真誠的自我,才有助於自己藝術道路的發展。
6. 學藝術的圈子都很亂嗎,這是為啥
有些人是通過亂來,來獲取靈感進行創作的。
7. 有人說當代藝術是「美國的陰謀」,藝術圈怎麼看
看完這本書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前就特別喜歡印象派前後的藝術作品和古典繪畫作品,之後 的當代藝術都很難看懂,不理解為什麼的到那麼的推崇而真正喜歡的藝術卻越來越沒落藝術也越來越寬泛,寬的自己都不知道哦 與原來這個也是藝術啊 ,越來越不明白開始懷疑自己的藝術獎賞能力.真的美國人的陰謀,至少大多數都是陰謀,藝術要引導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和提高藝術修養,而這樣當代藝術則更多的是一種別扭嘩眾取寵的表演~
8. 為什麼藝術家都很窮
因為藝術是非必需品,而且評判標准比較模糊。這種藝術品價格一般都有炒作的成分,炒作需要莊家,而莊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傾向於把籌碼掌握在自己手裡。一般的手法要麼是炒作死人,要麼是買斷藝術家或者讓其與自己形成人身依附關系。無論哪種情況,藝術家都得不到太多好處。如果把藝術的標准稍微放寬泛一些,就可以發現,只要評價標准稍微明確一些,藝術家就不會特別潦倒。
某種類似窗戶紙似的莫名其妙的觀念,這等觀念導致如下:一部分藝術家覺得應該視金錢如糞土,絕不將自己的作品與金錢沾染:另一部分藝術家覺得藝術品是可以進行交易的,但是要貴才行,因為尼瑪介是藝術懂嗎!這種觀念無非是將藝術異化、神聖化、高深化、莫測化、絕逼化……然後不僅僅是藝術家,連普通大眾見了藝術都羞愧的低下了頭(還有一種極端化表現是厭惡藝術),同時就非正常化藝術品。你說藝術品這東西要是被非正常化了,不就兩種結果,一是藝術品天價,二是無人問津。前者經常是出名藝術家,那都是畫廊或者媒體或者投資藝術品的大款們給炒的,後者就是宋莊裡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中國式「梵高們」。藝術家作為社會一員生產的就是藝術品,藝術被非正常化藝術品被非正常化,導致藝術家生活就極度非正常化了。貧窮也就這么常常產生了。
考慮一下幾個問題:1、中國古代以來,國民受教育程度及識字率,推論出進入「藝術圈」的門檻有多高?會投胎極其重要。
2、繪畫用的「顏料」是需要提煉,雕塑用的「石材」需要開采、運輸,成本幾何?
3、藝術服務的對象大多數是誰?在一百年以前無論中外能接觸到接觸到藝術圈的都是什麼人?皇家,名臣, 宗教、富商,至少也是知識分子。再回頭看看,藝術家都是窮人,這種話說得過去么?
9. 為什麼中國文化藝術圈很多人崇拜歐美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中國文化藝術圈的人,很多都崇拜歐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歐美的時尚是非常的前衛的,並且對於歐美文化來說,也是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雖然說中華民族應該堅持自己的文化,但是吸取一些外國文化的精髓的確也是有必要的。因為文化本來就是互相溝通交流的一個載體,所以不斷的去和別的文化進行融合,也是能夠讓本體的文化變得越來越好的一個關鍵。
這樣能夠讓自己在應對一些突發狀況的時候,能夠擁有非常寬闊的思維思維,而不是非常狹隘的一面。文化的追求應該是不斷突破的,這樣也能夠不斷的提升,對於文化這樣的一種東西來說,應該是有渾然天成的一面,並且應該不斷的上升,這樣才能夠讓文化源遠流傳下去。
10. 當代年輕人都在焦慮些什麼
第一種焦慮是自己能否跟上這種變化。大部分人是有惰性的,並且喜歡相對安逸的生活,這是人的本性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人們心理上自然會產生某種焦慮,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第二種焦慮是自己能否跟上周圍人的改變。在固定的社會中,社會角色是很少改變的,所以大家安於現狀。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革,我們發現每個人的角色都開始產生變化。所以,我們會面對自身能否跟得上社會不斷變革的焦慮,能否跟得上周圍人的改變的焦慮。
第三個焦慮,體現在社會變革帶來的物質財富增加,而物價隨之迅速提高。尤其是中國的有些物價,可以說非常畸形,比如說房價。
第四個焦慮,來自於周圍的夥伴。在一個平穩發展的社會中,夥伴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平穩發展的關系,大家都是齊頭並進,慢慢進步。但是,在一個變動的時代,人與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迅速能抓住機會,有的人卻抓不住。有的人能夠在某個領域迅速發展,有的人卻走入了一條死路。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的時候會變得非常的大,巨大的差距必然帶來內心的焦慮。
第五個焦慮是差距所帶來的婚姻上的焦慮。在一個安定的社會中,家庭成員的相處相對來說是最為安全的。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的離婚率由5%提升到了現在的45%,正是因為生活上的焦慮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巨大的不安全感。
第六,資源的分配不平均帶來的焦慮。中國社會貧富懸殊是越來越大,當一個社會貧富懸殊過大,必然會給年輕人帶來焦慮。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白手起家,看到社會資源被人佔有,富人家的孩子什麼都不用干就已經擁有了很多很好的機會,那麼焦慮自然會從內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