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遊子吟的賞析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目錄
基本信息
詩詞原文
注釋
譯文
詩句鑒賞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遊子吟》 【創作年代】 中唐 【作者姓名】 孟郊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編輯本段詩詞原文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編輯本段注釋
遊子:出門遠游的人。詩中指孟郊 吟:吟誦。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臨:將要。 意恐:擔心。 歸:回來,回家。 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於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三春暉: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編輯本段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 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編輯本段詩句鑒賞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此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為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句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小小的萱草花表達的孝心怎麼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全詩最後用一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代,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漢族。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785-805)中張建封鎮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始登進士第。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中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806-820)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余慶鎮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詩與韓愈並稱「韓孟」。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遊子吟(1張)孟郊專寫古詩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遊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台》、《峽哀》、《游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於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於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後來論者把孟、賈二人並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
Ⅱ 遊子吟它有什麼獨特的文化內涵山與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孝文化,歌頌母子情深,孩子想報答母親的恩情。用普通母親常會做的細節動作表達深沉的情感,直擊心靈,最後一句表達孩子深深的感激和孝心。具有含蓄動人的藝術魅力。
Ⅲ 求《遊子吟》賞析.
《遊子吟》賞析
「母愛」是人類純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恆性主題。謳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詩經》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簡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聲。而唐代詩人孟郊(字東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遊子吟》,更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於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加以弘揚和歌頌,使之膾炙人口,連不識字的婦孺都會記誦不差: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首聯,「遊子」,本謂遠游的客子。《史記》「遊子悲故鄉」。也許慈母意想到了遊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遊子」也可指離鄉遠游的舉子。有唐以來,開科取士,遊子不絕於途,輾轉流徙,飢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遊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讓人細味和借人傳達,如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表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評價。接著,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遊子無寒衣」,「遊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遲遲歸」的內涵。「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更是意境的升華。末尾二句,從意義上說,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遊子不言苦,家書但雲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於萬一,給人以奮發和鼓舞,因此,詩句的思想意義也更深刻和積極。
此外,就詩的藝術性看,有兩點值得注意。這既是「雅俗共賞」的一個原因,也可窺見詩人的藝術探索之一斑。
一是濃情淡化,引起廣泛的共鳴。共鳴,是文藝作品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作品主人公一起體驗他的痛苦、磨難和願望等;濃情淡化,是指作者通過對藝術的理解,把濃烈感情融注在作品中而使讀者覺著是淡然地傳達出來的。這首小詩濃情淡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詩的審美客體僅是慈母為遊子縫制征衣所生發的感情;但它喚起的卻是人們對母子至性情愛的體驗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為什麼?我們不能不從詩人對審美意識的理解去探求,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是最為習見的生活圖景,而其中浸透的卻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誰無父母,誰無兄弟?離親別故在社會現實生活的人際活動中總會發生的,思親戀故之情又誰能避免?人們讀文藝作品,總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獲得歡娛,哪怕是一瞬間的。一個作品的撞擊力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回應力應該是適度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作品沒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環境及其他,但蘊藏的故鄉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淡淡的說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鳴。《遊子吟》使濃烈深厚的感情「輕描淡寫」似地傳達出來,在讀者心理上,引起震動,像山泉沁入心脾,給人以某種滿足、慰藉和感奮。總之,這首詩的情思、哀愁、藝術氛圍都是淡淡的,然而人們卻從中產生共鳴,引起反思和感奮。
二是沖淡的感情得之於平和的語言,這也得益於民歌形式的運用。這首詩是抒情詩,體例為樂府詩,它俚語入詩,明白曉暢,著語不多,純是白描,洋溢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那真摯深沉的感情就從平淡的語言中得出。從而較為適應廣大讀者的審美心理,使人們自覺地接受其詩歌的思想,心靈得到了陶冶和凈化。
總之,這首抒情小詩歌頌了偉大的母愛,稱得起廣泛流傳千古不朽之作。而戀母、思鄉、念國,似在人們情感上一脈相承而呈現階梯性或說檔次,因此這首小詩,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鄉念國的情感,產生特殊的反響,那麼,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東西了。
Ⅳ 孟郊遊子吟的介紹
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於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加以弘揚和歌頌,使之膾炙人口。
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所作。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
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顛沛流淳,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寫的正是這樣的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都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這是一首樂府體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全詩淳樸素淡、情真意切,撥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尤其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兩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名言佳句。
首聯,「遊子」,本謂遠游的客子。《史記》「遊子悲故鄉」。也許慈母想到了遊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遊子」也可指離鄉遠游的舉子。
有唐以來,開科取士,遊子不絕於途,輾轉流徙,飢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遊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
次聯,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
「遊子無寒衣」,「遊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 「意恐遲遲歸」的內涵。「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更是意境的升華。
尾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遊子不言苦,家書但雲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於萬一。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母愛」是人類純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恆性主題。《詩經》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簡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聲。冰心也在詩里寫道:「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和真切情意。平和的語言,這也得益於民歌形式的運用。它俚語入詩,明白曉暢,著語不多,純是白描,洋溢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那真摯深沉的感情就從平淡的語言中得出。
這首詩對後世影響很深。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愛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Ⅳ 古詩遊子吟的寫作特色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
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
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
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
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
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Ⅵ 《遊子吟》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五言古詩,屬於古體詩.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遊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Ⅶ 《遊子吟》這首歌頌什麼古詩
《遊子吟》是一首歌頌母愛的古。
《遊子吟》寫於溧陽(今屬江蘇)。此詩題下孟郊自註:「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
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從人到物,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最普通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遊子吟》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
Ⅷ 急!遊子吟 藝術分析(賞分追加!)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首聯,「遊子」,本謂遠游的客子。《史記》「遊子悲故鄉」。也許慈母意想到了遊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遊子」也可指離鄉遠游的舉子。有唐以來,開科取士,遊子不絕於途,輾轉流徙,飢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遊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讓人細味和借人傳達,如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表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評價。接著,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遊子無寒衣」,「遊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遲遲歸」的內涵。「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更是意境的升華。末尾二句,從意義上說,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遊子不言苦,家書但雲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於萬一,給人以奮發和鼓舞,因此,詩句的思想意義也更深刻和積極。
此外,就詩的藝術性看,有兩點值得注意。這既是「雅俗共賞」的一個原因,也可窺見詩人的藝術探索之一斑。
一是濃情淡化,引起廣泛的共鳴。共鳴,是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主人公一起體驗他的痛苦、磨難和願望等;濃情淡化,是指作者通過對藝術的理解,把濃烈感情融注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而使讀者覺著是淡然地傳達出來的。這首小詩濃情淡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詩的審美客體僅是慈母為遊子縫制征衣所生發的感情;但它喚起的卻是人們對母子至性情愛的體驗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為什麼?我們不能不從詩人對審美意識的理解去探求,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是最為習見的生活圖景,而其中浸透的卻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誰無父母,誰無兄弟?離親別故在社會現實生活的人際活動中總會發生的,思親戀故之情又誰能避免?人們讀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總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獲得歡娛,哪怕是一瞬間的。一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撞擊力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回應力應該是適度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沒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環境及其他,但蘊藏的故鄉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淡淡的說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鳴。《遊子吟》使濃烈深厚的感情「輕描淡寫」似地傳達出來,在讀者心理上,引起震動,像山泉沁入心脾,給人以某種滿足、慰藉和感奮。總之,這首詩的情思、哀愁、藝術氛圍都是淡淡的,然而人們卻從中產生共鳴,引起反思和感奮。
二是沖淡的感情得之於平和的語言,這也得益於民歌形式的運用。這首詩是抒情詩,體例為樂府詩,它俚語入詩,明白曉暢,著語不多,純是白描,洋溢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那真摯深沉的感情就從平淡的語言中得出。從而較為適應廣大讀者的審美心理,使人們自覺地接受其詩歌的思想,心靈得到了陶冶和凈化。
總之,這首抒情小詩歌頌了偉大的母愛,稱得起廣泛流傳千古不朽之作。而戀母、思鄉、念國,似在人們情感上一脈相承而呈現階梯性或說檔次,因此這首小詩,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鄉念國的情感,產生特殊的反響,那麼,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東西了。
Ⅸ 遊子吟從描寫手法賞析三四句
遊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游的人。
2、吟:吟誦。
3、臨:將要。
4、意恐:擔心。
5、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6、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7、三春暉: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8、歸:回來,回家。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拿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前她忙著把衣服縫得嚴嚴實實,
擔心孩子一走很晚才會回來。
誰能明白母親無私的愛,
就像春天的小草不能報答春天給它的光輝!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Ⅹ 遊子吟是什麼樣的頌歌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遊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