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蜀相》這首詩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情節交融, 靜動相襯, 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
文學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朴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麴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餘味不絕。
⑵ 蜀相頷聯和頸聯的表達技巧
《蜀相》頷聯運用了互文見義、動靜相襯的手法,表現出武侯祠內春意盎然的景象和詩人哀愁惆悵的情緒,情景交融;頸聯以議論入詩,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現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
⑶ 杜甫《蜀相》和溫庭筠《過五丈原》思想感情,藝術手法比較。
【思想感情】:
《蜀相》一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過五丈原》一詩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惋惜與竭智盡忠的敬仰之情,同時也對後主劉禪和譙周的投降誤國作了辛辣的嘲諷。
【藝術手法】:
《蜀相》一詩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過五丈原》一詩前四句全是寫景,詩行與詩行之間跳躍、飛動。首聯寫春,頷聯便跳寫秋。第三句寫白晝,第四句又轉寫夜間。僅用幾組典型畫面,便概括了諸葛亮最後一百多天里運籌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壯,深沉動人,跌宕起伏,搖曳多姿。溫庭筠詩本以側艷為工,而此篇能以風骨遒勁見長,確是難得。後四句純是議論,以歷史事實為據,悲切而中肯。
【原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過五丈原
溫庭筠
鐵馬雲雕久絕塵,柳營高壓漢營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⑷ 《蜀相》的首聯採用了怎樣的藝術表現手法
首聯在表現形式上是起句設問,對句自答,一問一答中透出對蜀相的思慕之情。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錦官城——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
森森——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諸葛亮親手栽種。
⑸ 蜀相 杜甫頷聯運用什麼手法
杜甫頷聯運用反襯的手法,以樂景襯哀情,眼前的武侯祠,盡管碧草依然映階,黃鸝還在啼囀,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因而心中湧起無限的感傷和凄涼!對眼前景,思祠中人,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詩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⑹ 《蜀 相》在藝術表現上採用了哪些方法請作具體分析。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文學理論說過,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就杜甫的《蜀相》來說,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必然具有高妙的審美藝術來支撐。對此,我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章法有序,結構完整
中國古代詩歌(特別是格律詩)的結構也有一定的章法。元代楊載在《詩法家數》中,以「起、承、轉、合」四環節來歸納格律詩的章法。明代胡震亨的《唐音葵簽》轉載《詩法家數》中的話,說:「七言律詩有起、有承、有轉、有合。起為破題,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遠……承為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或用事引證……轉為頸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或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在變化無窮……合為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知此,則七律思過半矣。」《蜀相》這首詩在結構上體現出「起承轉合」的章法。首聯緊扣詩題,運用一個設問,引出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頷聯直接承襲首聯的內容,寫祠堂內的春色,描寫景物,有的稱這一聯為「景聯」,這是「承」。頸聯轉入議論抒情,也就是對諸葛武侯評價,有的稱為「情聯」,這是「轉」。尾聯收束全詩,總括對諸葛武侯的悼念之情,這是「合」。這首詩歌在結構上完整有序,符合格律詩的結構章法,更有益於情感的抒發。
其次,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在寫作中,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是有助於表達思想情感,提高詩文的審美效果。這首詩歌,只有短短八句,包含著敘事,寫景,議論,抒情幾種表達方法。從詩歌來看,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表明了武侯祠的地點。「何處尋」是抒情,詩人運用設問來抒發了自己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柏森森」是描寫,是對祠堂總體環境的描寫。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是也是景物描寫,其中「自」和「空」也是抒情。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以敘事為主,交織著議論和抒情,也就對諸葛亮的評價與贊揚。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抒情,也是議論,抒寫了詩人的感嘆和哀切之情。這幾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提高了詩歌的表達效果。
再次,對仗工整精巧
對仗就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手法,也稱對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對偶要求十分嚴格,不僅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而且還要求詞性相同、字音平仄相對,用字不重復等(新詩可以寬對)。在這首詩歌中的頷聯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和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不但字數、結構、意義等都符合對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對的形式,即分別構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體現出了古代詩歌中律詩對仗的工對之美。
總之,我們從杜甫《蜀相》的審美藝術來看,詩人遵循了唐代格律詩的規范,表現出極高的審美藝術特徵,而且很好地把藝術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表現出高超審美藝術價值,從而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篇。
⑺ 蜀相,寫景的有哪幾聯,都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
首聯、頷聯;
意象:丞相祠、錦官城、柏、石階、碧草、樹葉、黃鸝;
「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