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戲劇藝術影響什麼

戲劇藝術影響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5 16:16:37

㈠ 誰能告訴我戲曲藝術對現代劇的影響

將中國傳統戲曲劇目搬上銀幕的香港影片,有多個劇種,如粵劇、潮劇、黃梅調、越劇、漢劇、瓊劇等等。但數量最多,影響最大,且對傳統戲曲藝術保存得最好的,當推在海外最廣的粵劇戲曲片。據香港電影史家余慕雲統計:"50年代香港一共出產過515部"粵劇戲曲片,約占同期生產的粵語片面性1/3。而在60年代前半段,則"出產了193部粵劇戲曲片"。這一類型片種成為這個時期香港電影的主要潮流。這在世界影壇上,是罕見的。
本時期粵劇戲曲片不但產量驚人,且佳作如林,其中一些"戲寶",至今仍能不斷重映,甚受歡迎。如《紫釵記》(1959年)、《蝶影紅梨記》(1959年)、《帝女花》(1959年)、《胡不歸》(1958年)和《九天玄女》(1959年)等等。
在50年代初,粵劇紅伶不大願意把粵劇搬上銀幕,主要怕影響舞台粵劇的票房。但片商卻對粵劇戲曲片充滿信心,原因是紅伶總有觀眾;而拍戲曲片起貨快(十多天可完成一部),獎金回籠也快;場景集中,花費較少;劇目豐富,可保片源充足;加上電影票價為粵劇票價的1/10,很受普通大眾歡迎,因此粵劇戲曲片越拍越多。
粵劇戲曲片的一大功績是保存了許多粵劇藝術精華。正是由於有電影拷貝,我們至今仍能欣賞到當年香港粵劇處於黃金時期的許多"戲寶",以及當年紅伶的精彩表演。如擅於反串生角的任劍輝、有"花旦王"之稱的芳艷芬、粵劇界公認嚴謹的花旦白雪仙、號稱"萬能後旦"還能反串文武生的鄧碧雲、因擅演反派而被稱為"二幫王"(粵劇反派多由二幫花旦飾)的鳳凰女,都用電影保留了他(她)們的藝術精華。
回顧這個時期的粵劇戲曲片,可以發現那些百看不厭的"戲寶",都是出自幾位優秀編劇的大手筆。最為人稱道的,是劇本以文學性強見著的唐滌生,他成就最高的劇作,是在他自1954年起至1959年逝世前,與名伶任劍輝、白雪仙合作期間所作,他的劇本結構嚴謹,唱詞清麗典雅。代表作有被譽為粵劇戲曲片瑰寶的《帝女花》(1959年)、《紫釵記》(1959年)和《九天玄女》(1959年)等,而《蝶影紅梨記》(1959年)則浪漫奇情、結構新穎、唱詞婉約,韻味無窮。
粵劇對香港粵語片的影響很大,主要有三方面:
一、人才的投入,大量粵劇藝人投入粵語片的製作,如芳艷芬、紅線女等粵劇紅花旦成為粵語文藝片明星,而梁醒波、伊秋水、新馬師曾、譚蘭卿等丑生成為粵語喜劇片的諧星;有"粵劇泰斗"之稱的馬師曾主演優秀粵語片《父母心》(1955年)演技精湛;擅演丑生的李海泉主演過近百部粵語片……。幕後工作人員如編劇、導演、美術指導,以至場務,轉投影界者亦甚眾。
二、在劇作及人物塑造方面,直接沿襲粵劇戲曲的套路,如人物忠奸分明臉譜化,善惡報應不爽,教化意識強等。
三、導演多出身自舞台,場面調度舞台化。影劇兩棲紅伶則例必又演又唱,伊秋水更把說白押韻揉入歌唱,變為諧趣歌曲,極富喜感。
戲曲藝術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僅次於粵劇的,便是黃梅調。50年代中期,大陸拍攝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評劇《秦香蓮》及黃梅調《天仙配》,先後在港公映,大受歡迎。長城、鳳凰、新聯三大公司便在三年之內,拍攝了18部戲曲藝術片,劇種包括京劇、粵劇、越劇、潮劇、曲劇、瓊劇、漢劇、黃梅調及錫劇等,最受歡迎的是粵劇、越劇和潮劇。潮劇名旦姚璇秋主演的《陳三五娘》、《蘇六娘》等,風靡了港澳及東南亞各地潮籍觀眾,星馬的潮籍商店,更暫停營業放假一天去看姚璇秋。
其時邵氏公司的導演李翰祥見大陸的《天仙配》,在九龍上映一個月天天滿座,便說服一向認為"古裝片不賣錢"的邵邨人投資拍黃梅調古裝片《貂嬋》(1956年),公映時打破歷年香港影片紀錄;於是第二部黃梅調影片《江山美人》(1958年)製作費由30萬增至50萬。及至他導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則據說"在台灣上映186天,營收800多萬:粉碎了台灣上映西片、國片、日片的所有票房紀?quot;,"售票數約佔台北總人口的九成,而且連看數十遍的影迷比比皆是,街頭巷尾無不哼唱,使香港稱台北為'狂人城',而主角凌波訪台,萬人空巷,風靡的程度更比擬為'強烈台風'",從此,便"掀起來香港電影近二十年的黃梅調熱潮"。

㈡ 戲曲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怎樣的意義

盡管中國古典戲曲成熟於宋元時期,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其他門類,是一種較為「年輕」的藝術,但是,它卻廣泛地吸收、借鑒或融合了傳統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曲藝、美術、服飾等藝術精華,並體現著傳統中國人的哲學、宗教、倫理和審美心態或觀念,表達了大眾對於歷史、政治和法律的理解,因而,堪稱傳統文化的結晶,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形成於近代,歷史不過百餘年的京劇,作為中國古典戲曲的最後典型,常同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一起,被視為中國國粹的代表。

㈢ 請描述一下戲曲的影響力,對中國的文化、發展什麼的…… 盡量詳細點,謝謝!

中國戲劇是一門優秀的歷史非常悠久的一門藝術,它在世界的各個民族戲劇當中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大家都知道,很多民族都會有歷史悠久的戲劇活動,戲劇應該說是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就開始出現的一種人類精神活動,到現在為止,我們可以知道的,比如古希臘戲劇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兩千多年以前在希臘城邦就有非常重要的戲劇活動,他們的一些不朽的悲劇,一直流傳到現在。

當然兩千多年以前,在我們的印度次大陸那面也有很多戲劇活動,印度的古代的戲劇,也有非常多文獻留到今天,但是應該說,無論是古希臘的戲劇還是印度的早期戲劇,他們都已經在很久以前失傳了,也就是說,他們的戲劇文獻,戲劇劇本流傳到了今天,但是他們的戲劇演出並沒有延續到今天。但是,中國的戲劇從一千多年前以前,就是宋元時期誕生以來,一直延續到現在,從宋元時期誕生的戲劇一直到現在,我們可以看見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不是說我們現在還能夠像宋元時期那樣演戲,不是這樣的,而是說從宋元時期演出的那些,演出樣式、演出內容一直流傳到今天,而我們現在的戲劇,就是宋元時期那種戲劇演出非常自然的一個延伸。但是在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我們還看不見有類似的現象,比如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誕生的戲劇樣式,一直到現在還存在,還流傳著。

那我們就提到宋元時期的南戲和雜劇,也就是在宋元時期,在兩宋——北宋和南宋之交,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戲劇活動,這些文獻都能看見。很多文獻記載,而且當時的戲劇演出的許多劇目也是今天我們所能夠看見的,比如我們看見的昆劇最近演出的《張協狀元》這個戲。《張協狀元》這個戲就是在宋代就已經演出的一個戲。我們現在所能夠找到的最早的劇本最早的文學劇本就是《張協狀元》。戲劇史家們經過考證認定它就是從宋代留下來的,《張協狀元》講的故事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它是說一個書生考狀元,路上遇難,遇到一個貧困的女子救了他,救了他,供他讀書,他考上狀元以後就到相府招親了,回來就不認他的前妻,於是出現一個很復雜的故事。除了這樣一個故事本身令我們很感興趣以外,這樣一個故事本身在後來的戲劇活動中不斷的重復,不斷的演出,主人公的姓名不斷變換,但是基本的格局還是不斷在重現,除了這個以外,它的結局也不斷重現,也就是典型的大團圓的結局,最後歷經情感波折以後,男女主人公終成眷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令老百姓滿意的結局。

宋元時期尤其是宋代留給我們現在的劇本,除了《張協狀元》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些本子,比如說(我們在敦煌發現的永樂大殿,以及其他地方發現的永樂大殿剩下的一些劇本,刪去)永樂大典記載了很多很多劇本,但是因為永樂大典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被燒了,燒了以後就剩下很少的一些殘篇,後來找到了其中的一些殘篇,比如說包括三個劇本,這是一個著名的戲劇史家葉德均從英國買回來的,很偶然的找到三個劇本,其中有《張協狀元》,其中有《小孫屠》,其中有《錯立身》,有三個著名的劇本,這三個著名的劇本,也是我們現在看見的,基本上是宋或者是元初留下來的。

當然說到南戲的時候,更多人會想到後面幾個更著名的戲,也就是「荊劉拜殺」,「荊」就是《荊釵記》,「劉」就是《劉知遠白兔記》,「拜」就是《拜月亭》,「殺」就是《殺狗記》。「荊劉拜殺」都是中國早期戲劇,他們在宋代的演出已經有很多文獻可以證明,這些戲劇都是當時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當時老百姓很愛看的一些劇目。在宋元時期,我們說除了南戲以外,更著名的,更為文學史家關注的是元雜劇,大家知道元雜劇的幾個大家關王馬白,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關漢卿有很著名的《竇娥冤》,以及《單刀會》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文學經典,元代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它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戲劇,就是這些著名的元雜劇作品,包括像王實甫的《西廂記》一直到現在還在演出,馬致遠的《漢宮秋》我們到現在還在演出,白樸的《牆頭馬上》到現在還在演出,更不用說關漢卿了。像元雜劇一直以北曲為主,當然它也包括一些南方的音樂,但是它主要的音樂是以北方音樂為主。

以北曲,以相同宮調的北曲組成一個套曲,這樣來演唱,用這樣演唱的辦法來表現它的戲劇內容,這是元雜劇最重要的一個特點,但是我們說北方的音樂比較適合北方人的情感特點,同時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它也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戲劇音樂形式,但是漸漸元代結束以後,進入明代以後,南方各個地方的音樂開始出現,開始漸漸的蔓延開來,南方的音樂開始比較的人氣旺盛起來,它在和北方音樂的並存中,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接受,這就出現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就是說,除了元雜劇以外——當然雜劇在元代結束以後,人們還是在寫雜劇作品,很多文人也在寫雜劇作品,但是同時有相當一批文人開始嘗試著寫一些用南方音樂演唱的戲劇作品,在戲劇流傳到各地的時候,各地戲劇慢慢成熟起來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自然而然的把戲劇音樂,把戲劇的內容跟自己的本地的地方語言相結合。更直接的說,因為積極的原因和消極的兩種原因,中國的戲劇音樂開始發生一些變化,積極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地方的人感覺到,如果用我這個地方的話來唱這個曲,來唱這段詞,那唱起來會很別扭,音樂跟語言之間、樂和詞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同樣一個音樂如果用不同的話來演唱,用山西話來唱這段詞,和用河南話唱這段詞可能差距不是很大,如果你用四川話來唱這段詞,可能就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音樂跟語言的走向,語言的聲調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因為同樣的音樂在流傳到各個不同地方的時候,人們就必然會對它做一些改造,使得它更加切合於這個地方語言的特點,地方聲調的特點。除了受語言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以外,各個地方一些很多的從事戲劇活動的戲劇家們他們也會很積極主動地,把各地原有的那些音樂元素,加到戲劇活動中來,也就是把各地的音樂豐富到戲劇中來,於是,就產生了非常非常多的地方的音樂,以地方音樂來創造戲劇,這樣就出現了各地的一些地方劇種。在整個明代到清代,明代有四大聲腔,弋陽腔、海鹽腔,有四大聲腔,包括崑山腔,有四大聲腔,到了清代,可以說各種各樣的地方聲腔就越來越多,地方戲就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從明代開始一直到清代,除了我們說傳奇也就是崑曲在不斷發展,不斷走向高峰以外,各個地方的戲劇,帶有地方特點的戲劇樣式也在蓬勃發展。也就是說,到了清中葉以後,各個地方的地方戲已經在中國戲劇中占據主導地位,清中葉以後,主要的戲劇樣式就是我們現在所看見的各種各樣的地方戲。其中大家都知道京劇,京劇是怎麼來的?京劇就是地方戲時代的一種產物,京劇的前身,一個前身是安徽的徽戲,另一個前身就是湖北的漢調,「徽漢合流」以後,才有了京戲,而且其實京戲還受到梆子的影響,這樣一些很復雜的音樂元素全部都糅合在一起,就成了京戲,當然京戲的演員,一些優秀的演員為了表示他們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他也會唱一些崑腔戲,那麼京劇就成為一個很復雜的東西,有少部分的崑腔戲,但是大部分是由「徽漢合流」形成的西皮二黃來唱的,那麼西皮二黃在清代人看起來,清末人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地方戲,你不是崑曲,你不是雅部,你是屬於花部,清代人講花雅之分,花就是通俗的,普通老百姓,下里巴人的,像雅部就是崑曲,陽春白雪,可是大家知道,陽春白雪的東西總是比較少,像更下里巴人的數量總是不可避免的多,無可抗拒的多,因此各個地方戲就非常的受歡迎,相對來說呢,崑曲在清代以後就開始走向沒落,不像其他地方的音樂那麼受歡迎。

有一個說法可以概括在清代以及民國期間的地方戲的狀況,尤其是清代,它是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這基本上可以用來表述清代地方戲的一個整體格局,南方的崑山腔,北方的弋陽腔這樣的,南昆北弋,弋陽腔起源於江西,為什麼算是北方的?當時弋陽腔大量流到北方,主要在北方地區流傳,而南方地區大家還是喜歡更加優雅一點,更加細膩一點的音樂,那麼還有東柳西梆,東邊就是柳子戲,山東那一塊,柳子戲傳播的范圍相對小一些,西面就是梆子,我們現在還知道有非常非常多路的梆子。除了這幾個大的聲腔以外,你像南昆北弋東柳西梆,都是屬於傳播范圍比較廣的,比較大的一些聲腔,各地還出現了非常非常多的更具地方特點,傳播范圍更小的聲腔,山西那麼一個小的地方,它就包含了40多個劇種,(注意)其中你像那麼多的秧歌,道情等等,這就足已看出在地方戲時代,每個地方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語言以及不同的地方音樂,已經開始蓬勃發展,很多地方原來的小調都發展成了音樂,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通過這樣一種完整的音樂,通過戲劇方式體現出來,這樣一種完整的音樂結構通過戲劇方式體現出來,走向成熟。到目前為止,我們經過統計可以統計出來的劇種有三百多個,有一種說法是360多個,也有說370多個,這劇種,為什麼劇種的數字不是特別的確定呢,那是因為劇種構成它有它的復雜性,有些時候我們很難分清楚什麼是一個劇種,哪些是一個劇種,因為我們知道,如剛才我們所說,中國各地的方言差別很大,我們能夠很明確地分辨出福建的方言和陝西的方言,這沒有問題,但是福建的兩個縣,相鄰兩個縣的方言也許在我們外人看聽起來完全沒有區別,但是他本地人覺得有區別,也許兩個村莊之間,相鄰兩個村莊的方言會有區別,甚至一個村莊裡面,這段和那段,這塊和那塊都有區別,但是這些在我們外人聽起來,完全聽不出來,這樣細微的區別,包括各個地方音樂細微的區別,它區別大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可以算另一個劇種,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

我們剛才說山西有十幾種秧歌(注意),秧歌也是一種聲腔,但是秧歌它可能分成二三十個劇種,甚至更多,你看湖北湖南的花鼓戲,江西湖南的採茶戲,都分成很多。同樣一種採茶戲分成很多劇種,花鼓戲分成很多劇種,秧歌分成很多劇種,梆子分成很多劇種,包括你像東北的二人轉,最後也分成了好多的劇種,等等。因為有這樣一些復雜的原因,有時候會有很多種聲腔,被合並到一個劇種裡面,有時候一個聲腔又被分成很多個劇種,所以聲腔和劇種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和微妙的。正因為聲腔和劇種之間存在那麼復雜的關系,所以我們說中國戲劇到底有多少劇種,我們只能大概言之,三百多個劇種吧,具體的數字有時候就很難確定。

那我們說劇種是什麼?剛才我們說到劇種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我們很多戲劇藝人發掘了地方音樂,所以才漸漸漸漸的成型,漸漸成熟起來的,因此要說劇種特點,它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它的音樂,不同的音樂特點,每個地方的戲劇、每一個劇種都會有它自己的音樂特色,有時候呢,從大的方面說,這個音樂特色是表現在它的旋律上,表現在它的音樂結構上等等,以及包括表現在它的演唱技巧上,甚至在很多時候表現在它的發聲的方法,和發聲部位上。除了這一些聲樂上的區別以外,在器樂上也有區別,在各個不同的地方,地方戲劇往往會發展出自己這個劇種特有的器樂,比如說伴奏音樂,比如說鑼鼓等等。

如果要從大的角度上來說,這些劇種大致可以分為大戲和小戲這樣兩大類。比如說我們都覺得京劇是大戲,崑曲當然是大戲,各個地方戲,像秦腔等等當然都是大戲,那麼除了這些大戲,大戲的概念不是指它傳播范圍廣,一般是指它有比較長的歷史,而且有比較完整的音樂手段,以及有比較完整的劇目積累,比如說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的黃梅戲,它就是一個歌舞小戲,以前有黃梅調,是歌舞小戲。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傳播范圍非常廣的越劇,越劇也是從小戲出來的,但是越劇它不是歌舞小戲,它是說唱,從說唱發展過來的,說唱大家知道,原來音樂很簡單,故事很簡單,一般都是由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來表演,但是慢慢慢慢走向舞台以後,它的音樂開始逐漸豐富起來,它也開始吸收一些別的大戲的一些劇目,來豐富自己,漸漸成為一個劇種。但即使這樣,它還是跟那些大戲不能比,我們說越劇的音樂,黃梅戲的音樂,秧歌的音樂,花鼓的音樂,採茶的音樂,等等,基本上都屬於小戲系列,無論怎麼說,這樣一些戲它從音樂結構上,音樂完整性以及劇目積累等等這些方面,都比不上像徽戲,像漢劇,像秦腔等等,像這樣一些大戲。這是歷史形成的,不是說高低之分,而是說大戲和小戲確實有歷史形成的差別。

藝術欣賞價值:陶冶情操
雕塑:有一些藝術品可以借鑒戲曲人物的造型,如天津的泥人張,有很多戲曲造型
音樂方面:一些音樂因為融進了傳統戲曲的元素變得更為廣泛傳播,如李玉剛的歌,王力宏也有幾首這樣的歌
文學:著名作家葉廣芩寫過《豆汁記》和《逍遙津》等作品,裡面就有藉助西區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戲曲也是很好的文學創作題材
影視:張國榮、張豐毅《霸王別姬》等,還有很多以表現戲曲演員故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因為有時戲曲往往可以作為是某一個時代的標志,如果要以那個時代為背景來創作影視,戲曲必不可少。

㈣ 戲劇對文化的影響

對服裝:
一、戲劇服飾的空間搭配

不難發現,中國戲劇很強調視覺美感與意境的營造,演員在舞台上的每個造型都想是一幅畫,所以服裝在空間上的搭配是相當重要的,也是很花心思的事情。服飾,除了演員的衣服鞋子,還包括了頭飾。服飾的空間搭配主要是為了體現舞台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我總結,中國戲劇服飾的空間搭配,大概有兩種類型:相互輝映型、互補型。

所謂相互輝映型,就是指舞台上的兩個人物服飾類型、質地相似,或者色彩搭配一致,相互輝映。例如《野豬林》當中的林沖和林娘子在一開始逛廟會時的裝束,《鎖麟囊》中趙守貞和她丈夫在家裡廳堂里的裝束,都是相當搭配的,表現在:色彩搭配一致,質地相似,類型也相似,可以說是傳統戲劇中的「情侶裝」,給人以和諧的美感,讓觀眾一眼就認出,他們是夫妻,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戶人家。又如《鎖麟囊》中最後一幕,薛湘靈和趙守貞義結金蘭,她們的服飾也可以說是相互輝映的:一藍一紅,質地高貴,款式相似,她們最後一個造型,真的是美極了,至今還留在我腦海中。

所謂互補型,則是指舞台上的兩個人物服裝無論從款式、質地還是顏色反差大,主要是體現在主僕的著裝上,一來體現兩者地位的差別,一來是為了突出主角。例如,《游園驚夢》中,杜麗娘和春香的服裝搭配,杜麗娘是米黃色的裙褲,粉紅色的女帔,給人以淡雅高貴的感覺;而春香是深綠色的褲襖,兩者互補,春香的活潑更突出了杜麗娘性格的溫柔與含蓄。

二、戲劇服飾的時間變化

同時,我也很關注人物服飾的時間變化,服飾的前後呼應。戲劇的服飾最終還是為劇情服務的,戲劇服飾的時間變化主要為了體現隨著劇情的變化,人物命運的變化,也有一種烘托的作用。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三部戲劇中,隨著人物命運的變化,人物的服飾也隨之發生明顯的變化。例如,在所《鎖麟囊》中,薛湘靈的服飾變化就體現了這一點,在她出嫁的時候,身著大紅的嫁衣,披金戴銀,一看就知道是大戶人家的女孩子,和當時趙守貞的衣著形成鮮明的對比;而當她在六年後遭遇水災,淪落街頭的時候,她穿的是青褶子,體現的是貧困中年婦女的落魄,又與此時趙守真的服飾形成鮮明對比,充分體現了她們命運的變化。

在老師的指引下,漸漸發現戲劇中,包括其服飾在內,有很多細節的處理、微妙的變化,是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積累下來的經驗,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同時又是很耐人尋味的,是中國戲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當然,太過於寫實的舞台與服飾設計,與傳統的以簡約寫意為特點的舞台與服裝設計相比,具有了更強的直觀性,卻讓觀眾少了自我想像的空間,寫實遮蓋了寫意,可能讓中國戲劇少了一絲魅力。但是,我個人認為,在當今時代瞬息萬變、審美途徑越來越多樣、審美元素越來越豐富、審美觀念越來越多元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地對傳統戲劇進行適當的改革和創新是相當重要的。當下也是未來所謂的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符合現時代的特點,將現時代的元素加入到傳統戲劇中,讓當代的戲劇也作為傳統的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珍珠,是可行的,也是迫在眉捷的事情。

㈤ 我國的戲曲文化都有哪些傳承的意義

縱觀古今,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戲曲為傳統藝術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戲曲藝術在表現形式及內容上對於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著巨大的價值意義。

因此,只要涉及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國戲曲必不可少。而且,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說中國戲曲屬於藝術文化的「國粹」一點也不過分。可見,只要談到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就忍不住要談到中國戲曲。可以說,兩者同屬一脈,歷史淵源又密不可分。因此,中國戲曲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貢獻和價值是不可磨滅的。

㈥ 中國古代戲劇藝術的影響

(1)政治、宗教因素:①原始時代戲曲的起源——儺儀就帶有巫術色彩.②先秦至唐代,「儺」成為國家祭祀和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舉行活動時載歌載舞.③政治黑暗成為宋元南戲、雜劇的創作素材;元朝輕視知識分子的政策,使仕途無門的文人專致於戲劇創作.④京劇產生的標志是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
(2)經濟因素:在宋代以後,南戲、元雜劇發展的根本條件就是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隊伍壯大,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3)文化因素:①知識分子群體隊伍的壯大.無論是上層、中下層知識分子還是民間藝人,無論是古代戲曲的創造者,還是表演者,正是由於他們的貢獻,戲曲藝術才發展成熟.②其他文化形式的影響.南戲吸收了宋詞的曲調和唐宋樂曲的成分,元雜劇將詩詞、歌唱、對白、音樂、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結合起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配合,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㈦ 古希臘的戲劇藝術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古希臘的人們,以他們超絕的聰明和智慧,為後世留下了偉大的戲劇藝術,它所具有的永恆魅力以及所達到的藝術高度,令後來者只能望其項背。馬克思稱,古希臘的神話和戲劇「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模本。」

閱讀全文

與戲劇藝術影響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