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魏晉南北朝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風格
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朴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朴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或十一年(公元487年)起,最遲約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不久(公元494年)。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
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
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
② 魏晉南北朝時期保存有壁畫的石窟主要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保存有壁畫的石窟主要有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其中佛教壁畫內容主要為本生和本緣故事,宣揚了忍辱犧牲、舍己為人的苦行。壁畫塑造了佛、菩薩、飛天、伎樂人等形象,在中國漢代繪畫傳統的基礎上接收了較為明顯的印度、犍陀羅佛教美術的影響,顯示了對外來畫法的大膽吸收。在技法上,表現出色彩濃郁壓抑、用筆奔放有力、構圖飽滿而富有變化的特徵。
③ 石窟藝術是一種什麼藝術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有什麼特點
這個時期,北方各地無名工匠創作的石窟寺藝術,是雕塑和繪畫的綜合,是這一時期最高的藝術成果。
石窟寺藝術,是隨著佛教東傳而在北方各地由西向東陸續發展起來的。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的佛教藝術,主要有幾個特點:
1、神性與人性的融合:造像介於人神之間
2、環境與心境的結合:選擇在遠離鬧市的山清水秀之處,環境本身就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3、佛門等級與造像布局:形象的處理上卻採取不平等的形式
4、裝彩與眼神: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裝彩的,雕像的目光都比較固定
5、象徵性與藝術處理:佛教形象與生活原形明顯有別
④ 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時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不同之處
整體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造像從深受印度犍陀羅風格和笈多藝術的影響逐漸向漢地風格轉變。從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的雲岡模式逐漸過渡到後來的「秀骨清像」風格。明顯是分別受印度與漢族地區陸探微畫風的不同影響。
雲岡模式時期,造像粗獷,氣勢雄渾,風格古樸,神態安靜內斂,到後期的秀骨清像時期,則面相較瘦,削肩體長,形象俊秀,風格飄逸。這與北魏後期的社會風氣與大環境有直接關系。
過渡到東西魏和北周北齊時期,則風格多變,但整體由秀骨清像開始向敦厚朴實過渡,為隋唐佛造像藝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於連年戰亂且幾次滅佛運動,這一時期的佛造像整體質量下滑頗多。
及至隋唐時期,延續南北朝時期的佛造像,因由隋唐盛世的開啟,佛造像開始呈現出典型的理想化和自我發展階段。整體來說,面相方圓適度,廣額豐頤,造型雄渾豐滿,比例適度,神態端莊優美,高度理想化的審美及經濟政治文化的高度發達造就了這一時期圓滿無礙的佛造像藝術。堪稱中國佛造像藝術的巔峰時期。
⑤ 中國石窟藝術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及宋三個時期的風格特徵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石窟藝術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廣泛,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我國主要石窟有甘肅敦煌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四川大足石窟、樂山大佛等。它們隨山雕鑿、彩繪,形象生動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我國石窟藝術盡管時間不同、地域不同,但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是相同的。 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⑥ 魏晉時的石窟有什麼特點
魏晉時期佛教才開始中國化,且此時期游牧民族大量南遷並建立許多政權,故此時期的石窟帶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和游牧民族風格,尤其體現在人物雕塑上。
特點是 :開鑿成橢圓平面的大山洞,洞頂鑿成穹窿形,它的前面開一個門,門上有一個窗, 四壁及頂部雕佛、菩薩像,洞進深很小,主像特大;中期石窟大多採用平面方形,有前後室,或在中央雕一巨大的中心塔柱,柱四面雕像,窟頂作成覆斗形、穹窿形 或方形、長方形平棋,其上雕飛天或圖案;後期石窟窟形雕成列柱木構殿廊形式, 有如中國漢代的崖墓,平面作長方形,平棋上有華麗裝飾。
⑦ 為什麼魏晉南北朝時期會創造出輝煌的石窟藝術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至公元589年隋統一南北,史稱魏晉南北朝。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文學藝術獲得巨大成就的時代。
起源自佛教美術
一、佛教美術的興起 這個時期佛教美術的重頭戲是在北中國展開的。
二、早期的石窟壁畫
佛教美術大致包括3個部分:建築、雕塑和壁畫。三者是互相結合的統一體,是宗教性和審美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體。一般的石窟和寺廟中都繪有壁畫。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中的壁畫,隨著建築本身的倒毀已盪然無存,而石窟壁畫,至今仍有大量遺存。
三、石窟造像
佛教雕塑按材質來劃分,大致有銅雕、石雕、泥塑、木雕、陶塑、崖刻等幾大類。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造像中最重要、最能體現佛教藝術興盛景象的,無疑是石窟造像。除敦煌莫高窟外,其中規模較大,較有名的有山西大同雲岡、太原天龍山、河南洛陽龍門、鞏縣石窟寺,甘肅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界於河北與河南間的響堂山,南京棲霞山等,均始建於南北朝時代。
⑧ 石窟藝術是一種什麼藝術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有什麼特點
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的體現,與佛教有著緊密的關系。同時因為石窟是建在大型石壁上的所以也是一項偉大的雕刻造型藝術。
說到石窟就不得不提南北朝時期的石窟,南北朝時期有三大著名石窟1.洛陽龍門石窟;2.大同雲岡石窟;3.邯鄲響堂石窟(是北起開國皇帝高洋開鑿的),而說到石窟藝術特點,首先此時期作品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其次從美術造型來看此時期分為3階段:
在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時期作品
佛、菩薩、羅漢、飛天面相多為圓胖臉,顯露出「祥和和悅」的神態,此時造型多注重主要形態和精神,不大追求細節。
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
造像面相瘦刮,菩薩廣額、秀頸,眉宇開朗,神情恬淡;飛天清麗俊秀,飛揚動盪,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進一步結合的產物。
在北齊、北周時期
佛與菩薩面相由瘦長向豐圓轉變,頭發為小的螺旋形。佛端莊,菩薩慈祥,弟子和悅,都較為固定
在三個重要時期所建造的石窟都有其時代的特點,而且從整體來看也與其它朝代不同。是狠珍貴的寶藏。
⑨ 舉例說明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的特點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代表作品;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由於受到民族融合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石窟藝術受到了西域和漢族文化影響,雲岡佛像受西域造像藝術的影響。保存較多的古印度佛教藝術的風格。佛面方圓,兩肩齊平,深目高鼻,衣紋厚重凸起,線條簡潔,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龍門石窟,無論佛像造型,還是龕飾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特徵~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