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我們江蘇還有哪些民間藝術

我們江蘇還有哪些民間藝術

發布時間:2022-10-09 19:59:00

① 江蘇民間藝術品還有哪些

手工藝品蘇州絲綢,草編,絨花,宜興青瓷,紫砂陶器,無錫泥塑,揚州瓷器,蘇州檀香扇,

② 南京民間傳統藝術有哪些

南京市文聯和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編撰,歷時5年,《南京傳統手工藝術》精心采擷了本土55項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圍繞歷史淵源、分布范圍、工藝特徵、製作技巧、價值魅力和現狀發展等方面進行研究表述。其中既有人們較為熟悉的雲錦、燈彩、剪紙、風箏、空竹、臉譜、繩結、石刻、金陵刻經、金箔金線和舞龍道具等,還有不少是鮮為人知的鄉土手工技藝,如掛絡門箋、毛猴蟬人、南京泥人、農家灶畫等,而像南京本鍾、水陸神畫、紙馬製品、竹藝玩具、舊時灶具、傳統戲服、油布雨傘等技藝,有些已經消逝或正在瀕臨消逝。

本書凝聚著南京市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多年來在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中的心血和成果。在參加傳統手工藝術普查研究的該書作者中,既有大學教授、博物館研究員等專家學者,又有職能機關幹部、基層民間文藝工作者和文化志願者等。
《南京傳統手工藝術》
-
價值
該書涵蓋了目前南京傳統手工藝術的各大門類,匯集了本土傳統手工藝術的精華,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該書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研究空白,極好地宣傳、展現了南京的傳統文化,為進一步搶救、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的民間文化做了貢獻。
《南京傳統手工藝術》
-
特點具有比較強的原創性
該書所記述的相當一部分文字內容,均為前人未曾涉足研究或者公開發表過的,因此歷史、學術價值相對較高;
具有比較系統的資料性
該書遴選采擷了本土55項技藝均富有相當大的代表性,基本涵蓋了目前南京傳統手工藝術各大門類,薈萃了本土傳統手工藝術之精華,可謂是蔚為大觀;
具有比較強的可讀性
該書力求通過圖文並茂等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將原先枯燥無味的傳統手工技藝真實地還原給廣大讀者,不僅雅俗共賞,而且對今後傳承與保護這些手工技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③ 江蘇,特別是崑山那邊都有哪些藝術形式或者說有什麼特色我就只知道有個崑曲,麻煩詳細一些!謝謝。

有淮海戲、崑曲、淮劇、揚劇、通劇等。

1、淮海戲

淮海戲,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淮海戲是江蘇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連雲港市、淮安市、宿遷市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縣區,至2019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淮海戲唱腔音樂豐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區別。

淮海戲唱腔的特點是樂句結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稱。淮海戲的一些表演身段明顯脫胎於蘇北農村生活,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4。

2、崑曲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3、淮劇

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今江蘇省淮安市以及鹽城市裡下河一帶,發祥於近現代的上海市,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在淮安府(今鹽城市和淮安市)和揚州府兩地區,當地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

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從而形成了淮劇。

2008年6月,上海淮劇團、 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泰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被擴展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1月,揚州市寶應縣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入選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揚劇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

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丑等,重視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5、通劇

通劇,是江蘇南通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僮子是民間的巫師,是從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發源而來,在南通一帶形成南通僮子這種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師。

僮子在祭祀、祈禱、招魂等活動中進行舞蹈歌唱,漸漸把一些故事、七字調加入唱詞中,這種歌唱方式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就慢慢傳播開來,最後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崑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海戲

④ 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一、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江蘇省南京市的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工序繁雜,經過「裝造掏范、障口、掏邊、找斷頭、接頭、拽花、搖緯、練梭、拋梭、挖花過管、妝花配色、織造打緯」等十多個步驟,超過百道工序,耗時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四五年最終織造出南京雲錦。

2006年5月20日,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3。2018年5月15日,該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秦淮燈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京白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京剪紙

⑤ 流行於江蘇的民間藝術有哪些包括戲曲、風俗、人文...

淮海戲。流行於蘇北一帶的戲劇。還有茅山的道教科儀音樂,腔調。斗罡

⑥ 我們蘇州的民間藝術是什麼

傳統藝術:
蘇州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間藝術研究會(現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藝術分會),團結了廣大民間藝人,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探討弘揚吳地文化,開展技藝交流,不斷創新和提高藝術水平,使蘇州的民間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蘇州的民間藝術,門類多,品種也多。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真是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這里,既有仿古的傳統藝術品,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工藝品。「九連環」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產生,在清代更為盛行。現在製作的九連環,花樣翻新,形式多樣,既有塔環、鍾環、房環,更有符合國外遊客要求的「A、B、C環」和數十個品種做成的套環。藏書鎮出產澄泥石,製作的澄泥硯久負盛名,是我國的名硯之一。改革開放以後,那裡的石雕藝人解放思想,敢於創新,將澄泥石創製成石壺,經過精雕細刻,一把把造型美觀、玲瓏剔透的石壺呈現在眼前,惹人喜愛。現在澄泥石壺已成為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受到大眾的歡迎和收藏家的青睞。

近幾年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弘揚優秀吳地文化及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民間藝人走向市場,走出蘇州,走向世界,他們不僅在市內、省內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覽表現。有不少民間藝術家,還走出國門,他們帶著刺綉、石壺、剪紙、民俗掛件等藝術品到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去展示,有的還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現場表現藝術,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蘇州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吳地文化的內涵,其特點是精緻、細膩、美觀,在民間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到哪裡去展覽、演示,就受到哪裡群眾的歡迎和專家的贊揚。在北京舉辦的多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市文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部分藝人參加展示,在展品前總是人頭濟濟,爭相觀看;經過專家評選,許多作品都得了獎。如姚建萍的刺綉、蔡雲弟的石壺、阮和平的智慧巧環、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獲得國家級的中國文聯最高獎「山花獎」――民間藝術金獎、銀獎和優秀獎。在蘇州的民間藝術史上,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蘇州的民間藝術,充分顯示了蘇州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顯示了吳地文化的風采。

傳統節目:
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於和蘇州評話同屬說書行業,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然20世紀末期以來,蘇州彈詞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民間工藝: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現今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工藝品中,有不少都標明產自蘇州。據統計,現存24大類全國民間工藝中,蘇州就保存有22類,門類之多、品種之齊全,都是在全國罕見的。蘇州人民為此而自豪,這座城市也因此更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說,加強蘇州民間工藝的保護與研究,既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實現文化強市、打造「文化蘇州」的重要舉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振興民間工藝美術,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努力發掘民間資源,大力發展民間工藝,改善旅遊環境,增強文化氛圍,推動旅遊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⑦ 中國十大民間藝術你知道幾個

操作方法
01
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我國流傳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至今任然綻放著絢麗的光芒。
中國在西漢以及東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術,從那以後就有了剪紙藝術。剪紙是我國最普及、最具有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特色。

⑧ 蘇州傳統手工藝有哪些

蘇州有許許多多精美的手工藝品,如桃花塢木刻年畫、蘇綉、蘇扇……根據 蘇州文化 來說,這些都是來自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十分精美,又具有古典風格。家中擺飾或者送給親人朋友都相當適合,一起來看看這些傳統手工藝都有些什麼吧!

桃花塢木刻年畫
木版年畫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綉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布很多地區,是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蘇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
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據《清秘藏》敘述蘇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
六千年前,蘇州就有了紡織品。吳國都城就在蘇州,三國東吳時,絲帛之饒,衣復天下,蘇州絲綢已發展成為「瞻軍足國」的重要物資。

蘇扇
蘇扇是蘇州特產,以雅緻精巧,富有藝術特色而著稱,歷史悠久,國外馳名。包括摺扇、檀香扇和絹宮扇三大類,統稱為「蘇州雅扇」。明清以來,主要在蘇州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
蘇州雅扇集各種精湛工藝於一身,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它們把吳地的山山水水、花鳥人物濃縮繪描,其精湛的手藝構成了吳文化中絢爛多姿的篇章。
摺扇自南宋時開始自製,亦名「聚頭扇」、「撒扇」,南方習稱「摺扇」。蘇州摺扇又稱「吳扇」,其扇骨造型藝術豐富多彩,扇頭造型達百種之多,主要為圓頭、方頭、尖頭、玉蘭頭、竹節頭等。扇工還運用磨、漆、嵌等技藝,千變萬化,極盡巧思。
自明代起就有精緻文雅和形成多樣的特色。扇骨材料以竹片為主,精工細作,達數百種之多,水磨扇骨更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紙裱成,有「素麵」和「畫面」兩種。畫面由名家作各種書畫。素麵有仿古白素麵、金面等多種。尤以「老礬扇面」製作精妙,是蘇州摺扇中的名牌。由於以上特點,蘇州摺扇子已不止是生風用具,而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

剪紙
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那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⑨ 江蘇有哪些特色的風俗

江蘇的特色風俗有1、寒山寺除夕聽鍾聲活動,2、金陵燈會,3、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4、雲龍山廟會民俗游5、溱潼會船節,6、盱眙龍蝦節。

4、雲龍山廟會民俗游
雲龍山廟會始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徐州乃至淮海經濟區內最具影響力的民俗活動之一。每逢廟會期間,數萬人潮湧而至,景象熱鬧非凡。各類製作精巧、造型生動的民間手工藝品是廟會的主角,剪紙、面人、木玩、泥玩、布藝等小玩意兒隨處可見,讓人愛不釋手。

時間:每年3月28日-4月3日地點:徐州雲龍山

內容:逛廟會;看舞獅、高蹺等民間藝術表演;品地方風味小吃;民間手工藝品展銷。

5、溱潼會船節
江蘇省姜堰市溱潼鎮位於江蘇省里下河地區。這里河網交織,水面開闊。每逢清明時節,四鄉八鎮數百條會船雲集溱湖,上萬船民來此聚會,舉辦富有民俗特色的會船節,觀眾遊客超過十萬人,其恢宏壯觀的場面、驚心動魄的競賽、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被海內外人士盛贊為「天下會船數溱潼」。中國溱潼會船節,淵遠流長,據史書記載,該活動始於南宋年間,是為紀念在這里抗金陣亡的民族英雄而舉辦的。

時間:每年清明次日

地點:江蘇省姜堰市溱潼鎮

6、盱眙龍蝦節
盱眙十三香龍蝦是淮安市盱眙縣近年來新創的名菜,原料是價廉物美的螯蝦,由十多味中葯及特殊方法製作而成,色澤鮮艷,口味鮮美,深受消費者歡迎。盱眙縣人民政府和南京《揚子晚報》自2000年起聯合舉辦"中國(盱眙)龍蝦節",採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大力推廣十三香品牌龍蝦,充分展現「龍蝦大餐、文化美餐、旅遊套餐」的最佳組合,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時間:每年6月下旬

地點:主會場設在盱眙縣城

⑩ 傳統民間藝術

傳統民間藝術

傳統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是大眾生活民俗的藝術體現,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中國民間傳承下來的工藝,民間藝術是滿載著情感的載體,是表達情意的信物。那麼傳統民間藝術有哪些呢?

傳統民間藝術1

1、民間刺綉

民間刺綉,又稱針綉」,「扎花」,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之一,分為蘇綉、粵綉、湘綉、蜀綉四種,應用稀針、手針、側針、拉綉等針法製作,應用於衣飾、香包等。

刺綉針法傳統有稀針、手針、側針、拉綉,近人更創新出滾針、游針、扇形針、網綉、鎖絲、刮絨、戳紗、納錦、鋪絨等。並先後產生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以及顧綉、京綉、甌綉、閩綉、苗綉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種。

2、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於民間,但到清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

3、鐵畫

鐵畫,指用鐵片和鐵絲鍛打焊接成圖畫的一種工藝品,一般塗成黑色或棕紅色。鐵畫有國畫黑白相間的風韻美,也有西畫層次分明的立體美。鐵畫的種類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風景,花鳥草蟲,總之凡能在紙上畫出來的,鐵畫均可一展其風韻。

至今人民大會堂還懸有巨幅鐵畫《迎客松》。鐵畫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4、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它身上所顯示的精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色彩多樣,這些,如「吉慶有餘」、「福壽雙全」、「雙喜臨門」、「吉祥如意」、「一路順風」與中國結組配,都表示熱烈濃郁的美好祝福,是贊頌以及傳達衷心至誠的祈求和心願的佳作。

5、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經過麵塑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麵塑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遊者在參觀面人製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德志麵塑為「中國的雕塑」。

傳統民間藝術2

1.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這種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的民間藝術,是有著廣泛群眾基礎,蘊含豐富文化生活、歷史、審美等信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俗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以山東剪紙、山西剪紙、陝西剪紙等為剪紙代表流派。

2.年畫

年畫這種利用木板水印進行製作的的中國民間藝術,是由古代的門神畫發展而來的常見民間工藝品,現代社會中,通常會在春節時期將其用於裝飾環境,內部還含有吉祥喜慶、祝福新年的意思。

3.刺綉

刺綉這種由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組成的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是有著三千多年歷史,利用各種線材料按照一定色彩和圖案在綉料上進行穿刺,鉤成花紋的中國十大國粹之一,而在中國目前最為常見的刺綉品種主要可分為蜀綉、粵綉、湘綉和蘇綉四種。

4.陶瓷

陶瓷這種源起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工藝美術品,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這種利用黏土、長石和石英製成的傳統陶瓷美術品憑借著較高的藝術價值而著稱於世,而現在的陶瓷產品憑借著耐輻射、硬度高、耐高溫腐蝕等優勢而在國民經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5.花燈

花燈這種源自於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傳統民俗工藝品,集生活功能和藝術特色於一體,是目前國內各大節日種常見的物品,人們還會在佳節喜日里用這種品種繁多,製作講究的花燈來祈求平安和增光添彩。

6.泥塑

泥塑這種利用細膩的黏土塑造出各種人物、動物的古老民間傳統藝術,目前主要流行於我國陝西、江蘇、天津、河南等地,這種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還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木雕

木雕這種主要分為圓雕、根雕和浮雕三大類的`民間雕塑工藝,通常利用的木材有銀杏、紫檀、楠木、沉香、紅木、柏木、樟木等,這種雕塑工藝還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風箏

風箏這種有著2000多年發展歷史,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品,從宋代開始就是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英國博物館還將中國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在現在很多風箏活動中還會看到很多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如連年有餘、鯉魚跳龍門等品種的風箏。

9.竹編

竹編這種有著悠久製作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製作材質可分為細絲和粗絲兩種竹編工藝品,是將一定粗細篾絲一同編結而成的編織工藝,根據不同的低於特色也誕生了有著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

10.皮影戲

這種源自於西漢時期,盛行於清代,具有源遠流長發展歷史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陝西十大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又有著驢皮影、燈影戲的別稱,通常表演的人物剪影是利用獸皮或紙板製成,在表演時還會配合著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打擊樂器與弦樂,根據各地不同的聲腔也是形成了不同品種的皮影戲。

傳統民間藝術3

1、琴瑟

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發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

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閑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

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開彈前,先有鼓點聲,以示引導。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所以琴瑟的發明時間是在(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發明地點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陽市。

2、弈棋

(一)圍棋

據文獻記載,堯舜(2205公元前-2110公元前)發明圍棋。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稱「圍棋」的含義是「一種以包圍和反包圍戰術決出勝負的棋戲」。圍棋反映的是中原龍山文化時代開發魯西豫東地區的歷史。

圍棋是對魯西豫東地區初期歷史的模擬,是中原文化中的歷史記憶,是用娛樂形式重溫當年的智力、實力的激烈較量過程。

古文獻稱堯舜發明圍棋的目的是要安撫他們各自的嫡長子丹朱和商均,因為實行禪讓制度的緣故,他們不能登上帝位、親演國家歷史,故用圍棋來模擬演化國家歷史,以滿足他們心中的慾望。若以堯舜居住的地點作為圍棋誕生的地點,那麼這個地點就是今山西省臨汾市。

(二)象棋

博。六博棋是中國古代棋戲的一種。這種棋由兩人玩,雙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當於王的棋子叫「梟」,另有5枚相當於卒的棋子叫「散」。

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盤局上進行,用投箸的方法決定行棋的步數。六博棋亦稱博戲或陸博,出現在春秋戰國以前,《楚辭·招魂》中記載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賽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

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盤)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因為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兩隊人馬競賽,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六博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置對方於死地。

六博棋是中國象棋的前身。

閱讀全文

與我們江蘇還有哪些民間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