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木偶的木偶藝術
木偶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1978年山東萊西縣漢墓的發掘發現;使我們看到漢代製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靈活操縱的木偶實物,這也證實了《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神奇木偶」和《樂府雜錄》記載的「陳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頓圍困劉邦」故事的可能性。據唐杜佑《通典》記載:「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這說明到了漢末,已有了喪葬、嘉會並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製作高度發達,已從演百戲(古代雜技的總稱)、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片斷,形成了木偶戲的雛形(詳見《大業拾遺記》)。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高超。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時,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一說此詩為梁鋥作),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見聞記》載:唐「大歷中,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突厥斗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又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由此可見,唐代木偶不但成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形式(盡管它還不時的為喪葬服務),而且已發展到「閭市盛行焉」(見杜佑《通典》)。宋元時期是木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汴京開封瓦舍(宋代城市裡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欄(百戲雜劇演出場所。作者注)50餘座」,「可容數千人」。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中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范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② 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有如下:
1、皮影戲
陶瓷這種源起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工藝美術品,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這種利用黏土、長石和石英製成的傳統陶瓷美術品憑借著較高的藝術價值而著稱於世,而現在的陶瓷產品憑借著耐輻射、硬度高、耐高溫腐蝕等優勢而在國民經濟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③ 屬木偶舞美的上乘之作,你知道有哪些作品嗎
據唐杜佑《通典》記載:“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開始用之於嘉會”。這說明到了漢末,已有了喪葬、嘉會並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至於起源,迄今為止並無定論,到了隋代,木偶的製作已從演百戲(古代雜技的總稱)、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片段,形成了木偶戲的雛形(詳見《大業拾遺記》)。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高超。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時,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一說此詩為梁鋥作),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見聞記》載:唐“大歷中,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修祭。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動作靈活真實,極具藝術魅力。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是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綜上所述,從戲劇歷史看,傀儡戲長於藏劇;從表演形式看,雖然都與宗教有關,但傀儡戲演員多不登台,而藏劇演員要登台演出。
④ 木偶的種類有哪些
主要是四大種類:
杖頭木偶 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的高差距很大,從27厘米至人高不等。 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3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1米的提線。
鐵枝木偶 流傳於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木偶高33~50厘米,彩塑泥頭,桐木軀干,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於木偶後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
布袋木偶 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木偶高尺余,由頭、上肢和服裝組成。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
⑤ 木偶造型的藝術是什麼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
繼巨型夜間發光的人臉氣球後,日本東京奧運會又推出了新的藝術:巨型木偶造型,高達10米,眼珠子會左右轉,還會吐氣。網友: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據日本奧委會官方消息,日本當地時間7月17日舉行。日本藝術家箭內道彥設計了一個高達10米的木偶,並在位於東京都內的新宿御苑開展。
⑥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分別都有哪些類型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木偶戲是在我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我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棗前11世紀),春秋、 戰國(前770棗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⑦ 木偶戲的造型藝術
木偶戲的造型藝術
木偶戲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木偶戲的造型藝術,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木偶戲的由來
中國木偶藝術,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棗前11世紀),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1979年,山東萊西縣院里鄉岱墅村發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關節可活動,坐、立、跪兼善。它的發現,一則體現了木偶自喪葬而娛人的過渡;再者表明,木偶製作已達到與真人無二、活動裕如的境地,這為木偶戲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而多數人認為,中國木偶藝術「源於俑」(服侍木俑、木樂俑、可活動的木歌舞俑)。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棗人以木偶為媒介。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於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後,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木偶戲「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決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遮蔽操縱者,分隔觀、演區,突出木偶和吸引觀眾。
傳統傀儡戲舞台,很長時間承襲戲曲舞美特徵,甚至演出場所亦與戲曲合一。提線戲舞台,多數是露天舞台,背部設有遮擋操縱者的帷幕,以及「出將」、「入相」的木偶上下場門,演員持線板立於幕後操縱木偶表演,觀眾可從三面欣賞。布袋戲舞台具中國殿閣建築風格,木雕金飾,組合靈活,空間自由,典雅玲瓏,堪稱工藝絕品。近幾十年來,成為劇場藝術的木偶,承前啟後,借鑒現代戲劇藝術之長,採用新材料,聲、光、電一體化,營造氛圍,加設幕位、景別,強調舞檯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結構的多功能木偶戲舞台,突出其藝術的綜合性。七、八十年代以來,木偶變革突飛猛進,突出「偶性」成為觀念更新和探索的焦點。強調動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結構,撤去遮擋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個作品中同時出現提線、杖頭、布袋等幾個木偶品種,「黑絲絨木偶」的使用,多景區的空間調度,大舞台手段的運用,無一例外地深化著木偶藝術的獨立品格,同時也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傳統戲《金鱗記》、《大鬧天宮》、《嫦娥奔月》,現代戲《英雄小八路》和兒童劇《馬蘭花》,均屬木偶舞美的上乘之作。
⑧ 傳統民間藝術有哪些
傳統民間藝術有哪些
傳統民間藝術有哪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傳承下來許多民間藝術,這些藝術形式都是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絢麗奪目的藝術瑰寶, 它們是前人才能與技藝的結晶,不斷發揮出新的光芒,接下來具體了解一下傳統民間藝術有哪些?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
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
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
中國泥塑藝術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藝術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
6、編織工藝(中國結)
編織工藝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已有了精美的編織生活用品。
清代以後更是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編織用材多種多樣,有柳條編、藤條編、高粱桿編、草編、竹編、繩編、金屬編等。
其實,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是一種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7、木偶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
如今,木偶戲的類別也很豐富,有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
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8、雜技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
漢代是中國雜技的形成和成長期,漢代角抵戲迅速充實內容,增加品種,提高技藝,終於在東漢時代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匯集各種表演藝術於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
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內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同時還有地域性,如中國北部的河北省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
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的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首先,歌劇
中國歌劇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組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性舞台藝術風格。漢唐宋金以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戲曲藝術,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藝術等組成,約360種。它的特點是很多藝術形式通過一個標准聚合在一起,各自的個性體現在共性上。
中國戲曲、希臘悲劇喜劇、印度梵天戲曲被稱為世界三大古代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以五大劇種為核心的中國戲曲百花園。
二.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皮影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動物皮或紙板製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的時候,藝人們在白幕後面,一邊操縱著電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故事,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器,很有地方風味。它的流行范圍極其廣泛,由於不同地方表演的聲音不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老北京人稱之為驢皮影戲。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盛於漢唐宋,盛於清代,元代傳入西亞、歐洲。
三.泥塑藝術
泥塑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土為原料,手工揉捏成型。或者平淡或者多彩,以人和動物為主。
泥塑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人類發展史上,泥塑一直伴隨著生命不斷傳承,以粘土為原料,從陶制器皿、陶制雕像到兒童玩具,從未間斷。製作工藝被稱為「三分雕、七分彩」,有天津「泥人張」彩塑、無錫彩塑、敦煌莫高窟泥塑之分。泥塑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民間藝術。它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惜。
四.木偶
木偶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布袋戲是藝術家操作布袋戲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布袋戲興起於漢代。
現在的布袋戲種類很多,有遼西布袋戲,漳州布袋戲,泉州布袋戲,晉江布袋戲,邵陽布袋戲,高州布袋戲,潮州鐵制布袋戲,川北布袋戲,石阡布袋戲,陽堤布袋戲,泰順瑤法布袋戲,臨高布袋戲。就表演形式而言,可歸納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毛木偶五種。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1、琴棋書畫
現在我們已經很少有人精通琴棋書畫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是每一個大家閨秀都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琴棋書畫的琴代表古琴,棋代表圍棋,書代表書法,畫代表水墨畫,每一項都可以體現我們國家的歷史非常悠久。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2、戲曲
戲曲的種類非常多,比較出名的有京劇、越劇、湘劇、秦腔、評劇、漢劇、閩劇、崑曲、黃梅戲以及花鼓戲等等,特別是京劇,至今為止都是非常流行的。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3、皮影戲
皮影戲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起源於陝西,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動影畫藝術,有很多人都說,現在的電源就是採用這個思路。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4、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採用泥土為基本材料,捏成喜歡的形狀,可以是人物,或者是動物。我們國家的泥塑藝術歷史非常悠久,中國著名的泥塑藝術代表有天津泥人張、敦煌石窟彩塑等等。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5、剪紙
剪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歷史悠久,而且不受地區限制,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前人們的生活還沒有這么豐富,剪紙就是民眾的一大消遣,人們通過剪紙傳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內涵。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6、木偶
木偶戲的種類很多,根據演出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提線木偶戲、布袋木偶戲、葯發木偶戲以及鐵枝木偶戲等等,歷史非常悠久,而且遍布全國各個地方,比如漳州、全收、潮州、川北以及遼西等地的木偶戲至今為止,都是非常出名的。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6、編織工藝
編織工藝在現在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一項民間藝術,早在清代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種類非常多,有柳條編、高粱桿編、竹編、金屬編等等。特別是中國結,造型非常獨特,代表性非常強,毫不誇張的說,有來過中國的人都會知道中國結。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8、雜技
雜技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石器時代的時候已經有了,在漢代的時候開始流行起來。中國的雜技大多都是代代相傳的,有的甚至有傳女不傳男之說,練雜技是非常辛苦的,所有練雜技的人都非常尊師重道,對祖先傳承下來的手藝,再辛苦都要傳遞下去。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9、風箏
風箏是現代人很喜歡的一種消遣方式,放風箏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有很多地方還有風箏節。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後來通過魯班改版以後才成了現在的多線風箏。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10、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在很多地方都還是非常流行的,因為以前的古人認為舞龍舞獅可以起到驅邪避鬼的作用,所以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用這項藝術來助興。這項民間藝術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保留得最好的一項民間藝術。
⑨ 木偶有哪幾種
五種。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1、提線木偶是古老的傳統木偶戲的一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當地民間俗稱嘉禮,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稀的傳統戲劇劇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
2、杖頭木偶是一種地方傳統戲劇。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一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就杖頭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種,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3、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戲劇。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聯,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鐵枝木偶又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東部(潮汕、揭陽、饒平一帶)的民間傀儡劇種,演出時用木偶身上的鐵絲完成操縱動作,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由於它發源於潮州地區,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5、葯發木偶源於宋代的一項煙花雜技,是以火葯帶動木偶表演的傳統手工技藝。曾一度被認為在國內早已失傳,研究人員考證後認為,長期以來存在於浙江泰順民間的「放花木偶」即為葯發木偶。自清朝中葉從福建傳入,至今完整保留起製作、表演技藝。在一根長度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層裝置特製煙花輪和身穿光臘紙服裝的木偶,當最低層的煙花輪引線點燃後,會逐層噴放艷麗火花,帶動木偶表演。
⑩ 木偶的藝術造型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