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詩經中選擇一篇作品,分析該作品的藝術手法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摘要 《詩經》使用的一種重要藝術手法叫作比興。《桃夭》使用比興的手法就非常高超。
B. 《詩經》普遍使用賦比興手法,桃夭這首詩運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了比興的手法.頭一節寫「花」,二節寫「實」,三節寫「葉」,即是托物起興,又是比的寫法.借花形容新娘的美麗,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鬱郁蔥蔥的桃葉,來形容一派興旺的景象.
桃之夭天,灼灼其華」,很美,艷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關於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了爭論.伍舉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國語·楚語》)很清楚,伍舉的觀點是「無害即是美」,也就是說,善就是美.而且要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無害.這種觀點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善」與「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實際上賦予了美以強烈的政治、倫理意義.「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那意思是說,統治者重賦厚斂,浪費人力、物力,縱欲無度,就不是美.應該說,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但它否定了「善」與「美」的差別,否定了美的相對獨立性,它不承認「目觀」之美,是其嚴重局限.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C. 《桃夭》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指出最主要的兩點,並具體說明
《桃夭》各章的前兩句,是全詩的興句,分別以桃樹的枝、花、葉、實比興男女盛年,及時嫁娶。詩中運用重章迭句,反復贊詠,更與新婚時的氣氛相融合,與新婚夫婦美滿的生活相映襯,既體現了歌謠的風格,又體現了農村的物侯特徵。
D. 分析《桃夭》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藝術手法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本詩選自詩經《國風·周南》,是女子出嫁時所演唱的詩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時對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寫法講究。看似只變換了幾個字,反復詠唱,實際上作者是很用心的。頭一章寫「花」,二章寫「實」,三章寫「葉」,利用桃樹的三變,表達了三層不同的意思。寫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麗;寫實,寫葉,用桃樹的枝葉茂盛、果實累累來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反映了先秦人民對美的認識: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艷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
E. 詩經《桃夭》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好處
比喻和象徵。
第一章是是比喻。
第二、三章是象徵。
第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託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還能在農村的婚禮上看到。
第二章【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則是表示對婚後的祝願。桃花開後,自然結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徵著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以桃葉的茂盛祝願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徵新嫁娘婚後生活的美滿幸福,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
F. 桃夭採用什麼表現手法及產生了那些效果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艷,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寫過《詩經通論》的清代學者姚際恆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並非過當的稱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里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艷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你看,多麼美好。這種情緒,這種祝願,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點,這首詩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艷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這首詩,祝賀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賀人新婚的詩那樣,或者誇耀男方家世如何顯赫,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確實高人一等。這讓我們想起孔子稱贊《詩經》的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的話內容當然十分豐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這樣一種思想呢?陳子展先生說:「辛亥革命以後,我還看見鄉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國風選譯》)聯繫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農民娶親「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寫法也很講究。看似只變換了幾個字,反復詠唱,實際上作者是很為用心的。頭一章寫「花」,二章寫「實」,三章寫「葉」,利用桃樹的三變,表達了三層不同的意思。寫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麗;寫實,寫葉,不是讓讀者想得更多更遠嗎?密密麻麻的桃子,鬱郁蔥蔥的桃葉,真是一派興旺景象啊!
這首詩不難懂,但其中蘊藏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探討。
一個問題是,什麼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很美,艷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
G. 桃夭比興手法分析是什麼
《桃夭》比興手法分析如下:
詩中具有恰當的比喻。各章的前兩句,是全詩的興句,分別以桃樹的枝、花、葉、實比興男女盛年,及時嫁娶。全詩是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以盛開的桃花象徵著即將出嫁的新娘,盛開的桃花嬌艷美麗,而新娘全身喜氣,兩相對比,表達了對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願。用那粉色的、盛開的、絢麗的桃花來比喻即將出嫁的新娘,新娘的美好頓時會在人們頭腦中顯現,人們讀著這首詩,頭腦中就會出現一個像桃花一樣美麗的女子,至於她有多美呢,這就需要讀者去想像了。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以為與後妃君王有關。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認為「此皆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現代學者一般不取《毛詩序》的觀點,而認為這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說法,認為這首詩是先民進行驅鬼祭祀時的唱詞,其內容是驅趕鬼神,使之回到歸處,並祈求它賜福人間親人。
H. 桃夭採用什麼表現手法及產生了那些效果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