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在討論美學是什麼及美學與藝術

在討論美學是什麼及美學與藝術

發布時間:2022-10-15 22:43:53

1. 美學是什麼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1)在討論美學是什麼及美學與藝術擴展閱讀

西方美學的歷史是從柏拉圖開始的。盡管在柏拉圖之前,畢達哥拉斯等人已經開始討論美學問題,但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在中國,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易傳》、莊子的美學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

中國古典美學的元氣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說,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說,中國古典美學關於審美心胸的理論,等等,都發源於老子的哲學和美學。在當代,美學在人文學科當中地位日益凸顯,審美體驗的意象性特徵被認為在應對現代人類文明的危機當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2. 美學和藝術的區別

自人類社會有史以來,藝術就伴隨著社會人生共進。在藝術創造實踐中,人們認識到了美。

藝術就是人們用特意的能動方式進行美的表現和創造,引發美的意境和情感。專業藝術和生活藝術都是這樣,通過一定技藝表達思想,創造財物,豐富生活。藝術創造對美學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劇情的崇高、滑稽,工藝的黃金尺寸等等,都為美學增添了風采。同時,藝術發展手段也引導著審美的水準。

美學分支於哲學的發展,參照了心理學的內容,在藝術的伴隨下成長起來。由於藝術與美的關系最密切,所以美學的主要研究目的應是為藝術服務。美是人的本質的能動表現和感應與自然和社會的藝術性和諧,美學是從審美感受中來認定事物藝術性發揮的效益性,思想意境的合理性,心理共鳴的可感性。一切都是聯繫到演繹者和欣賞者的和諧關系問題。如果美學脫離了藝術,就無的放矢,缺少了滋潤的源泉。人文科學有些危機也是由此而來。如果無對象地感應論美來調人的胃口,這就成了真的偽美學。愛智論壇將美與藝術放在一個版塊,就是這樣的提示。

美學對藝術的審視指導作用表現在感性和理性不同方面。生理學的理論提示了人的直覺、感覺、印象過程,都是審美直觀反映的對應問題。哲理的提示加深著邏輯的合理性和社會意義的和諧性認識。由此,藝術的展示與人的感情心理相和諧的就是表象美的,與社會意義相和諧的就是內在美的。保持了真善美的統一,就是盡善盡美的,藝術的能動表現與人的理想感受達成和諧一致,就符合了美的創造規律。

藝術美表現為專業和生活不同方面。舞蹈是最早的藝術形式,繼而有了音調、樂器、修飾相伴,在集會中有了崇高的理念,美的意識萌發,正像創立漢字古體「美」字那樣,美一開始就離不開藝術。文學現象廣泛的表現了美的意識,通過形象的聯想和邏輯的軌跡給與人們無限美的遐想,正像李清照的《如夢令》「---爭度,爭度,驚起一灘鷗露」。

藝術美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有關,其價位和藝術水平對審美的水準也有影響。美的欣賞是一種評價,同時也是一種自覺享受,這就使藝術有了特殊的價值審美。藝術重在表現,用行為和結果來展示美,為一定的目的服務,不但要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物,還要處理丑的形象來襯托美的情趣。看《巴黎聖母院》的藝術,吉卜西少女愛斯梅哈爾達成了真善美的化身,醜陋的加西莫多被感化的情真意切,教主克羅德卻在靈與肉的煎熬中那樣掙扎。美學就要歸結出這種藝術性的緣由。作為具有審視作用的美學認識,除了感應其和諧性之外,還要從理想的高度來權衡藝術的效果,欣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使用一定的藝術手段,這就是審美的藝術性。美具有藝術性的感應,就是在哲理的認識中也在發揮著形象思維的作用,審美是遵循人的本質發展的藝術理想軌跡來進行。正像英俊的哈姆雷特在痛苦中探尋—「活著,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什麼人也脫不開心理的憂慮。盡管欣賞者的趣味和水平不同,思想不同,審視的和諧性參差不齊,但感性的心理和生理享受有著統一性,這就使藝術手段的發揮有了充分的發展餘地。

表演藝術在發展中呈現出多樣的形式,現代影視藝術更是將其演化至極,高雅藝術常引發高理想和超理想的境界,導致表現者和欣賞者巨大的平衡差,這就引起了人們美好的追求,就像追星族那樣。當藝術家的表現與欣賞者的感應相和諧,並超出其理想想像時,就被捧為美的使者,否則,就會被貶為丑的形態。劣質的表演想表現美的情調,只能是一塌糊塗。色藝雙優的名星如背離了和諧社會的意向,也會留下敗跡。

工藝藝術是對自然材料的作用來提供一定的使用價值,表現特定的思想感情,以建成生活理想的氛圍。工藝美就體現在使用與欣賞合意的理想化。社會發展趨向高級化,工藝的更新也引發了新奇的追求,工藝美的欣賞價值往往超出其使用價值,這也是理想化的和諧表現。美學不能以高雅的情調貶低使用工藝的地位,像園林廚藝,因為美的欣賞在不同領域是相通的。

社會生活的主體是人,人本美是此藝術的主體,藝術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自身的優化,黃金身段也由此出台,欣賞的情調有了變化,理性的內涵也有了轉移。人的資質、修養、風度都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得到表現,不同的關系和環境也極大的影響著對人本美的欣賞。

生活藝術與專業藝術的不同在於缺少了典型化。但不能說美學里的美與生活美不相一致。因為現實藝術與專業藝術沒有絕對的界限,現實生活又是藝術生活的基礎,人們對自身和行為的美越來越重視,作為理論化的美學怎麼能割捨得了呢。

美學論壇應出現美學批評,像文化批評那樣,從美學理論到藝術評論,探討美學的用武之地,回味美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藝術表現者同時常常又是美的評價者,美學與藝術互促互進,但這並不能將美學歸之與藝術,因為美的欣賞有不同的感受關系互動的和哲理的聯系,有廣泛的共性,這是重專業性的藝術所不能代替的。美學有了許多分支,又有了藝術美學,但為了趨向欣賞和諧的能動表現與感受和諧關系的不同始終是對立統一的。值得提出的是,現代美學還沒有真正發揮為藝術服務的職能,有待我們開發這廣闊的前景。

3. 什麼是藝術美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3)在討論美學是什麼及美學與藝術擴展閱讀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4. 藝術與美學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研究對象與過程不同、包含聯系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藝術

藝術是藉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託情感的一種文化。

2、美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二、研究對象與過程不同

1、藝術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學習、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視覺、聽覺、觸覺)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2、美學

鮑姆嘉通認為,美學對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單就它本身來看),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丑。」「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這就是說,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也就是美。

三、包含聯系不同

1、藝術

現代藝術包括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服裝設計、建築設計等等。

2、美學

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系。

5. 美學是什麼

簡單地說,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學問。它既不同於一般的藝術,也不單純是日常的美化活動。

美學這門科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隸制社會。古代思想家對於美與藝術問題的哲學上的探討,對於藝術實踐經驗的研究、總結,可以看作是美學理論的萌芽和起點。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產物。在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和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美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部問開始確立起來。鮑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學」(Asthetik)這個術語(其含義是研究感覺和感情的理論),並把美學看作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後,康德、黑格爾等賦予美學以更進一步的系統的理論形態,使之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紀一些資產階級美學家在實證主義精神的支配下,力圖使美學擺脫哲學而成為所謂「經驗的科學」。當然,以所謂「經驗的科學」自命的實證美學,並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哲學的支配,但美學在這一時期是更加廣泛地和獨立地發展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給美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改變了美學研究的面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原則性的美學觀點,然而他們沒有來得及使之系統化。因此,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仍是一個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務。應該說,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研究美學,至今還處於探索階

美學思想是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對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的哲學概括。人類早期的美學思想散見於古代大量的文論、畫論、書論、樂論及哲學、歷史等著作中。這些不具備系統的理論體系的美學思想是美學產生的基礎,但還不是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創造及美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一、學科概況
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活動的一門學科。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美學思想都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18世紀中葉,美學在西方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近代,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把美學這門學科引進中國。20世紀以來,美學與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史、藝術史等相鄰學科的滲透日益加強,並形成了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等眾多的分支學科。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優良的品德和學風的美學專門人才。畢業後能從事美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藝術評論工作,以及理論宣傳、新聞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l.博士學位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較深的理解,對美學理論、美學史和美學前沿課題有較深的研究,對國內外的美學與藝術思潮有廣泛的了解,具有豐富的藝術史知識以及美學相鄰學科的知識,具有較高的理論思維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2.碩士學位
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具備美學理論和中外美學史的系統知識,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較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較高的文字表達能力,應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
三、業務范圍
1.學科研究范圍 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包括中國傳統美學和現當代美學),西方美學(包括西方古典美學和現當代美學),文學藝術各個部門中的美學問題,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用美學。
2.課程設置
(l)博士學位 中外美學名著精讀,美學前沿問題研究,以及與研究方向和學位論文相關的課程。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 美學原理研究,中國美學史研究,西方美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美學問題。
專業課 審美心理學,審美文化學,審美教育學,比較美學,部門美學,應用美學,中國藝術史,世界藝術史等。
四、主要相關學科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中國文化史,西方文化史,藝術學,中外文學史,中外藝術史,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等。
五、主要學校
北京大學
六、相關名師
葉朗

6. 美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美學論述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從傳統的說法來講是屬於傳統的哲學分支學科,在中國原來沒有這門學問,在西方也是在18世紀的時候才產生,它的產生是在哲學內部發展起來的,屬於哲學學科的一個方面,一個分支學科。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就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美學既然是哲學學科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它就不會像名字那樣美的,而是有理論上的抽象性。當然和純哲學相比,因為他和藝術等人類審美行為相結合,會表現出不太一樣的形態,但它還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問。美學作為一個學科,它本身的歷史不是很長,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Aesthetics這個詞是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鮑姆加登發明的,原意是感性學,是相對於理性認識的學科邏輯學和倫理學而言的。從鮑姆伽登1750年創立這門學問到現在只有260年的時間,而美學在中國形成一門學問,時間還要晚很多,僅僅只有一個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門學問才傳到中國,中國的學界依據自己的學術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將它的名稱定為「美學」(而不是「感性學」),後來這個名稱約定俗成為中國人普遍接受,並逐漸形成為一個學科,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美學學科盡管很年輕,但用美學的眼光總結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中西方美學思想的源流還是很悠久的,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美學思想資源,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西方古希臘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國先秦有儒家的孔子、孟子,有道家的老子、莊子,還有其他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美學思想資源。中國的美學思想與西方有很大區別,這方面的資源很豐富,很優秀。美學理論不只是美學誕生這200多年的東西,是整個的歷史的積累。今天想講的問題是美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美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誤解了,也有的理解的不準確。我們不準備直接給美學下定義,而是准備結合歷史上的一些情況來談,因為到現在為止學界對美學究竟是怎麼樣一門學科意見並不統一。一種定義往往很難獲得普遍的共識和認可。這跟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時間短有很大的關系。對於美學這門課,有些人有一些望文生義的誤解,比如有人曾經問我,美學是不是研究美國的學科?當然現在像這樣的誤解不大有了;但是,認為美學是關於美術的學問的人,現在仍然大有人在。下面,我講三個問題。

一、美學史上對美學研究對象的幾種代表性看法

一般說來,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決定著這門學科的性質、范圍和界限。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界限相對來說是比較明確的,而美學則相對來說不那麼明確。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比較清楚,不會互相混淆,而美學的研究對象、范圍,至今還不能說已經很清楚了,甚至在美學界都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對於美學這門學科研究什麼對象這個問題,從古至今有許多種說法,所以對美學學科性質的認識也是很不一樣的。因此有必要在提出我們對美學這門學科的看法以前,簡單歸納一下美學史上對美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問題的種種看法。
在此我們先介紹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美和美的規律,所以美學就是一門研究美和美的規律的學科。
這個觀點,在當代中國是比較普遍的,因為按照我們的翻譯,「美學」從字面上講,當然是研究「美」的。其實,這種看法在西方歷史上是出現得很早的,當時雖然美學作為學科還沒有誕生,但是,人們的哲學探討中,往往把對美的本質的追問作為一個重要方面。比如說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在其對話錄中就多次表達了對美的看法,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評了大希庇阿斯把美等同於所列舉的各種各樣美的事物、器物如美女、好看的湯罐等的觀點,他提出一個「美本身」的問題,認為這些具體的美的事物並不等於美本身。他要超出這些具體事物,尋找美本身,認為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夠成為美的那個東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他認為存在著這樣一種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們「分有」了美本身。這個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頭都在它那裡。這實際上開創了西方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按我們今天的理解,對美本身的尋求,也是他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以之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柏拉圖開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質就成了西方美學的主要問題和對象。與之相關的是美的規律問題。新中國60年來,美學的研究對象也基本上集中在美的本質問題上,新時期以來出了幾百種美學理論教材和著作,其中絕大部分都以美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美論為核心和出發點,圍繞美和美的本質問題展開論述。
第二種看法,認為美學是專門研究藝術的,即把藝術作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這個思想來源於德國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黑格爾在柏林大學講課的內容,稱為《美學講演錄》,朱光潛先生譯為《美學》。在該書第一卷一開始討論美學名稱時就認為美學應該是藝術哲學,是哲學中專門研究藝術美的一部分。他的《美學》英文版書名就翻譯成「美的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fine
art)。他之所以把美學研究對象局限於藝術,是因為在他的哲學、美學體系中,只有心靈(精神)存在的位置,而沒有自然的地位。在他看來,藝術是屬於心靈領域的,心靈比自然高多少,藝術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因此,只有藝術美才是美學研究的對象,而自然美是被排除在外的。受他的影響,在他以後至少有100多年時間很多西方美學家都把著美學等同於藝術哲學。問題是研究藝術已經有了藝術學、藝術原理,為什麼還要美學?回答是要從哲學的高度研究藝術,用哲學的眼光來考察藝術的美,使美學有一種哲學的品格和高度,因為美學本來就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因而有很多美學家認為美學就等同於藝術哲學,
第三種觀點與前兩種有所不同,把審美經驗作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前面兩種觀點無論是以美還是以藝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都是偏重於人以外的客觀方面作為對象的,而現在這種觀點則偏重於主觀方面,它認為美學是研究人自身的審美經驗的,是將人的審美的感受、感情、體驗這些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從客體轉向主體,而且是轉向主體的心理方面。在西方,這個傳統是從17、18世紀英國的經驗派開始的。經驗派非常相信經驗可靠性,在美學上,他們認為美學就是研究人的審美經驗,沒有必要研究所謂客觀的美,客觀的美離開了主體的審美經驗就不存在。到了20世紀,人們越來越多認為,尋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美的本質和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奧地利的維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學代表人物,他認為美的形而上學探討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能夠被經驗證實的概念或命題才是有意義的。一個有意義的概念或命題要麼能夠被經驗證實,要麼能夠被經驗證偽。而「美」這樣的概念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所以是沒有意義的。後期維特根斯坦有一個著名命題:「語詞的用法即意義」,「美」這個詞也是這樣。「美」一般是一個形容詞,但在具體使用時所指對象的內容、含義很不一樣,如指美女的美,衣服的美,兩者就很不一樣;又如聽貝多芬的音樂,沉浸在音樂中,感到動聽、美,得到美的享受,這時用「美」來表達這種感受,跟上面所用「美」的內容、語境都很不一樣;再如觀賞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從導演、舞美到表演,整個演出很好、很成功,在這種情況下,也是用「美」來贊嘆。以上種種,雖然都使用「美」這個詞,但語境、內容、含義各不相同,又怎麼可以用一個統一的「美」的定義來概括、涵蓋呢?所以,經驗主義的美學反對把抽象、統一的「美」和美的本質作為研究對象,而主張以具體、實際的審美經驗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在當代中國的美學研究中也有持這種觀點的美學家和美學派別,也有一些美學著作、教材把審美經驗作為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對象。

第四種主張跟第三種有聯系,是從心理活動方面研究審美經驗,研究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審美經驗,這樣,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成了對美感、對審美經驗的心理機制和審美心理結構的研究,美學所關注的問題就成了諸如「美感是怎麼產生的」、「審美經驗是怎樣發生的」等等,美學就成了審美心理學。
比如說19世紀德國的美學家費希納,著有《實驗心理學》,他就是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美感,通過心理實驗來測定在什麼心理狀態下能夠產生美感。他們進行了一些實驗,比如讓一些受試者觀看事先准備好的幾何圖形,讓他們評判哪一個最美,用統計方法來概括「美」的特徵。現在看來這些試驗太簡單而且很難有什麼價值,但畢竟開拓出了一條關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和機制的道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發現了心理的無意識層面以及作為主導無意識的性慾本能,並用來解釋文藝中的心理學問題。比如對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的解讀,弗洛伊德就是從戀母情結來解釋,認為這個作品體現了戀母情結。他的學生榮格,就跟他不一樣,認為他過分強調了泛性慾主義,所以,榮格就對老師有所背離,把弗洛伊德的個體無意識改為集體無意識,去掉了泛性慾主義。榮格提出了原型理論,認為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是自早期人類在生存環境中間產生,由人類群體一代代通過遺傳機製得到傳承。這又是一種心理學的解釋方法。後來的心理學美學又用了其它的方法,譬如布洛的距離說、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學等方法來研究審美經驗。
以上各派對美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認識,也就形成了他們心目中對美學學科的不同理解和認識。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認識美學學科?客觀地說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統一,大家還是在探討之中。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美的本質是什麼。我自己覺得還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柏拉圖就曾經在《大希庇阿斯篇》的最後說:「美是難的」。我覺得這真是千真萬確的至理名言。從古到今,有多少人,包括許多大美學家,下過無數個美的定義,但是沒有一個是成功的,沒有一個為大家所公認。同樣,如何對美學研究的對象即對美學學科的性質達成一種共識,在美學界也成為一個難題。確定美學研究的對象及其學科性質之所以困難,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學學科還比較年輕,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很多基本概念和命題還沒有得到確認和達成共識,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哲學雖然也在發展,但是作為一門城市的學科,其基本概念、范疇和命題大多已經被確認了。

二、當代中國對美和美學的代表性看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生了一場在中國美學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美學大討論,這次討論確定了中國當代美學的基本格局。其中產生了四個主要的美學派別,當時討論的重點是美的本質問題和美學學科的定位問題。這也說明在當時中國的美學界對美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就美的本質問題來說,有以下幾種觀點,也就是幾個派別。
第一派是認為美是主觀的主觀派,以高爾泰、呂熒為代表。
後來影響更大的是高爾泰,他是一個很有藝術氣質和才能的人。為什麼美是主觀的,他們經常用情人眼裡出西施為例來說明他們的觀點,認為要達到一種大家共同的普遍認可的美是不可能的,沒有一種永恆和普遍的美。是人的主觀意識中把事物看作是美的,才有美。這種觀點馬上被戴上了主觀唯心主義的帽子,人們常以自然的美,也就是所謂的客觀的美來對這一派的觀點進行批駁。
第二派是跟第一派觀點相反的、認為美是客觀的客觀派,代表人物是蔡儀。
該派認為美是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為他有客觀的美的屬性。人能感到美是因為人的大腦反映客觀的美,形成美感。蔡儀先生是最早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建設美學的基本原理的美學家,想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在20世紀40年代末就寫出了《新美學》。由於其以唯物論為旗幟,他的學說是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要求的。他從一些普遍被公認的美的現象出發,推論出有永恆的客觀的美,提出「美在典型」說。但是,在解釋很多審美現象的時候有困難,比如自然美。有些現在被看成自然美的自然現象,以往並不被認為是美的,他的解釋就有困難。他的「美在典型」說也受到批評。著名文學作品《紅樓夢》《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他由此擴大到審美。如認為黃山的美在於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在於它是典型。這個觀點是經不起質疑的,比如窮山惡水的典型,也是美的嗎?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有人舉出癩蛤蟆的例子,一隻典型的癩蛤蟆,也是美的嗎?就被問住了。
第三派是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認為美在主客觀統一的主客統一派。
他認為說美完全是主觀的說不通,而像蔡儀那樣機械的客觀說也不行。他力圖將二者統一起來。他用這樣一種辦法來說明他對美的基本認識,即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思想,他提出了物甲物乙說。物甲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主要是指這個物的物質形態,比如形式、質料、色彩等感性因素。物乙是指物甲在人的觀念中形成的形象,物甲是物乙的客觀基礎,物乙是人對物甲的主觀的加工,是包含著主觀因素的,是脫離物甲而獨立出來的,它就是主客觀的統一,美的事物就是主客觀統一的物乙。他常用黃山青松來舉例說明,當松樹被從科學的角度或者功利的角度來看是,是無所謂美的;黃山青松只有擺脫了功利性的考慮才會出現美。比如來了一個商人,計算它的價值,這樣看這棵樹看不到美,只看到經濟價值;來了一個木匠,考慮這棵樹可以作書櫥衣櫃,怎麼來安排、使用木材,當然他也看不到松樹的美;來了一個植物學家,研究樹的植物學屬性等,也不會對這棵樹產生美感;最後來了一個審美的人,不帶有任何功利,就是來觀賞,他把這棵松樹的實際存在就是物甲置之度外,只關注這棵松樹的外在形象(物乙)――它的挺拔的姿態,枝乾的剛勁,聳立在藍天白雲下的黃山上,觀賞者沉浸在對青松形象的審美愉悅中。只有當觀賞者把黃山青松看作「直覺的形象」(物乙)時,只有當人的主觀情感被投射到它上面時,它才是美的。所以美是主客觀的統一。蔡儀對這種觀點的批評是:表面上看是肯定物甲的客觀存在,但實際上指美只是投射了人的主觀情感的物乙,所以仍然是主觀唯心主義,是假的主客統一。

第四派主張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代表人物是李澤厚。
他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巴黎手稿》,這本書當時剛剛翻譯過來,學界還沒有廣泛了解和深入研究。李澤厚把朱光潛的主客觀統一中的主觀性替換成社會性。他一方面認為美具有客觀性,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但同時,美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社會性,社會性不是純主觀的東西。承認美是客觀的,但這種客觀不是在人以外的純粹自然界,而是只有在人類社會中才存在的。美是在人類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然後才有了美的價值,美的意義。有了人類社會才有了美。美是一種社會性的現象。人在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即人類社會產生之前無所謂美還是不美。這派觀點不是像客觀派說的那樣認為美是與人無關的、永恆不變的,它也承認了美有主觀性因素,但認為這種主觀性是人類的、社會的,或者說是時代性、民族性的,而不是個體的。一定時代還是有穩定的的美的尺度和標准。李澤厚批評朱光潛先生的人是抽象的、主觀的而不是現實的,不考慮社會關系的變化,沒有和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但他同時也批評蔡儀先生單純地強調美的客觀性而沒有將美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忽視了美的社會性。當然它也批評了高爾泰的純粹的主觀論。應該說,李澤厚的觀點在當時是最有理論水平的,也是最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四派當中,他的影響在後來是最大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文革」的結束和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美學熱」,而這種美學熱在全世界是罕見的,美學成了一門顯學、「熱」學,熱到甚至文匯報用了整個版面來進行全民的美學知識測試,社會上什麼都要講美學。另外還出現了一種生活審美化的認識,認為審美生活化,生活亦可以審美化,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與美學掛上鉤,出現了美學的「泛化」。如有人提出什麼傢具美學、廣告美學,甚至廁所美學等,我認為這不是美學的榮幸,而是美學的悲哀。蔣孔陽先生就認為美學不能泛化,美學應該保持其哲學的品格。看中國美學百年的歷史,總括一句,就是,美學經歷了「冷」――「熱」――「泛」的過程。與這種熱相比,美學在國際上卻又是一門「冷」學。在這種冷、熱的對比中,體現著當代中國美學的一些特色。到20世紀90年代,美學似乎恢復了正常,走上了學科化發展的道路。

三、美學是一門關於審美現象(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說到底,美學是一門關於審美現象(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下面我們開始講我們對美學這門學科的認識,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承認我們前面介紹過的幾種認識,相反,這幾種認識每一種都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美學的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間,每一種曾經存在過並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學派和理論學說都有著它的存在理由和價值,都會給美學史的總體發展產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其中,也總是有一些新的學說吸收和改造原有的看法,而成為相對比較完善、比較有影響的理論。比如說我們前面提到的第五種――認為美學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審美關系的學說,認為美學既不能單單地研究所謂純粹的客體的美學,也不能單單地研究我們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夠的,都有片面性,還是應該從關繫上研究審美的基本問題這樣一種看法,因為是綜合了前面四種學說的合理方面,克服了它們的片面性,因此對我們的啟發更大一些、更加直接一些。所以,我更多地吸收第五種主張,來思考美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問題。
據此,我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學的學科性質,那就是我們認為美學是一門關於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這句話包括三個層面:(1)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現象」;(2)是一門人文學科;(3)美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總之,審美現象實際上或者說本質上是審美關系中的現象。關系有很多,只有人和世界發生審美關系時才有可能產生和存在審美現象。比如大自然的現象,怎麼會從純粹的自然現象轉化為自然的美?陽朔的山,灕江的水,跟人發生了審美關系才是美的;而每天生活在那裡的工作人員,常常牽掛於日常生活的實用功利,無心審美,感覺不到那裡的美,桂林山水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現實的審美對象(美),沒有審美的意義。在這里,不是單純客觀的美,也不是單純的審美主體,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審美現象或者在審美關系中的現象,才是美學研究的對象。
因此,我們認為美學這門學科是研究審美現象的,這是美學研究的中心問題。而審美關系的具體展開,就是人的審美活動。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這樣,我們就由「審美現象」引出了「審美關系」、「審美活動」話題。這種審美現象是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中的現象,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的。只要有人就有審美現象。在很多的日常的活動中都包含審美因素。比如廣告,住室裝修,美容等,當然我不贊成將美學泛化,把這些都看成美學。但是,日常生活中確實處處有審美現象。一言以蔽之,審美現象,背後其實體現著人和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如果不體現著審美關系的現象,就不是審美現象。下面我們分別看看各種審美現象。
首先看藝術中的審美現象,即藝術美。
藝術的美是人創造、提煉的結果,是高於自然的,是人的精神的顯現。但是只有在我們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時藝術品才呈現為現實的美。波蘭現象學美學家英伽登就認為審美對象和藝術品不是一回事,它們可以分開。我在上世紀80年代翻譯他一篇題為《藝術的和審美的》的文章時受到很大的震動。他認為,藝術品並不是現成的、天然的審美對象,我們審美的對象乃是讀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產生的。所以,藝術美是一種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藝術形象(審美對象),而不是純粹客觀的、固定的美的現象。


其次看自然美。
藝術美的生成性比較容易理解,但一個難點和爭議之處是關於自然中的審美現象即自然美問題。前面已經提到,在人未產生之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雖然存在著,但並不存在美,因為美是只有對於人才有價值、才有意義。人一旦產生,就會與自然發生多種關系,但在人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和自然的關系主要還是一種生存關系,不存在審美關系,人與自然還不是一種和諧關系。只有人與自然開始發生親和關系後,審美關系才可能逐步生發出來。人與自然發生審美關系的過程是充滿人類血淚的斗爭史。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說,自然的美是因為有了人才有意義的,比如說黃山的美景是對於人而言的,沒有人,黃山的種種現象無所謂美不美;蘇州園林把藝術的東西還原為自然的東西,給我們一種回歸自然的審美感受。那麼,自然的或者是偏重於自然的景緻是不是可以脫離我們人的參與而獨立成為美呢?我認為不可以。實際上這些自然景觀之所以能夠成為審美現象並不是從來如此的,它們在人類的審美發生上是有比較久的歷史的。我們剛才所舉的那些自然美在今天是不會有人否定的,都認為是自然界的美境。但是它們並不是從來都被認為是自然美的。

總而言之,離開了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以外,絕不存在獨立的永恆的自然審美客體,即自然美。這是現代美學上的一個大的轉向。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審美現象。過去我們很少提到,但實際上卻是最常見的,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碰到美。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講究美。現代生活尤其如此。現代大眾傳媒、互聯網等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實際上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商品除了實用外,還講求美觀。「包裝」甚至超過了實用價值,這是屢見不鮮的情形。在許多場合,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藝術融入生活,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藝術平和地走向民間。這也是人與現實生活審美關系的新變化。
以上幾點從一個側面說明,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美。不管在大自然中還是在藝術創造之中,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還是科學技術之中,都有美,都有審美現象。
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審美活動,人類幾乎無法生存,審美活動成了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能想像沒有審美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現代生活中,審美活動成為極其重要的生存方式,人類的生活方式、休閑活動中就包含著大量的審美活動。審美現象實質上是審美關系的現象,再進一層,可以說是在審美活動中展開的現象。只有在審美活動中,才會形成主體與對象之間、主體與世界的審美關系。因此,說審美現象、審美關系是美學研究的對象,也就等於說審美活動才是美學的研究對象。只有在審美活動中才會有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也才有剛才講的審美現象。
在審美活動之中,我們要把藝術活動作為最中心的活動,因為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中的最高級的形態,最典型的形態。而審美活動的性質在一般的審美活動中未必能典型的表現出來,所以研究藝術活動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它的審美活動。可以說美學是研究審美活動的一門學科,但它是以藝術活動為中心的。兩個觀點是可以統一的。這就是我們從對象角度對美學作的界定。
總而言之,我對美學學科的看法是:美學是一門關於審美現象的即研究人的審美關系、審美活動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7.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美學

1、藝術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2、美學

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ή;英語:Aesthetic)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

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

他認為需要在哲學體系中給藝術一個恰當的位置,於是他建立了一門學科研究感性的認識,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7)在討論美學是什麼及美學與藝術擴展閱讀:

一、美學的范圍:

美學的范圍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作為一本美學原理,應該講哪些內容呢?這不但涉及到美學作為一種學術按自身的邏輯關聯的內容,還要涉及到教育體系的學科分類對美學的具體呈現的制約。

在中國,一是放在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美學,二是藝術學下面的四個一級學科里:藝術理論、美術與設計學、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

三是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面關於文學的諸學科和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下面的各國文學,四是一級學科建築學下面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學科和林學下面的園林植物和觀賞園藝。

這里最為重要是因藝術學與美學的分離而產生出來的藝術概論(或藝術學概論)與美學的關系。可以說,美的藝術類型與藝術概論所講的內容甚多重合。因此,還要對學科分工的內容加以考慮。

在綜合這兩個方面方面之後,一本美學原理,一是要列出所應講的問題,二是在這些問題講清之後,要讓人對整個美學問題有一個整體性的領悟。

基於此,一本美學原理,最需要講的問題如下:

1、審美現象學,講清楚當人面對美,做審美欣賞時,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審美是怎樣開始的,怎樣進行的,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2、審美類型學,講清楚美分為幾個大的基本類與型,如美、悲、喜等大類,類下有小型,如美之下有優、壯美、典雅,這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怎樣的。

3、審美文化學,講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和形式。

4、形式美法則,講清楚超越文化和時空的美的基本法則,如形、色、對稱、均衡等。

5、美的起源。從人類文化學來看,美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樣認識到美的。

6、美學的學科歷史,講清楚美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其規律是什麼。

在這六大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審美現象學、審美類型學、審美文化學、形式美法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美學原理,知道了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學。

二、藝術的類型: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

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1、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plastic arts) 藝術形態之一。指以一定物質材料(如繪畫用顏料、墨、絹、布、紙、木板等,雕塑、工藝用木、石、泥、玻璃、金屬等,建築用多種建築材料等)和手段創造的可視靜態空間形象的來反應社會生活與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種再現空間藝術,也是一種靜態視覺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始用這一名詞。

在德語中造型(bilden)原義謂「模寫」(abbilden)或「製作似像」(eild machen)。在新中國建國後由蘇聯傳入,並與「美術」互用。

2、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是由表演藝術家完成的直接訴諸人的視覺、聽覺的藝術種類。泛指必須通過表演完成的藝術形式,如音樂演奏、演唱、舞蹈、曲藝等。專指演員在電影、電視劇、戲劇中創造角色的表演。

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徵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各類藝術的文學腳本所提供的間接形象轉化為直觀的形象,使人在欣賞演員繪形繪聲繪色的表演中,如親臨其境、親聞其聲、親見其形,產生情感交流,了解作品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獲得審美享受。

3、綜合藝術

綜合藝術又叫復合藝術。藝術分類用語。泛指幾種藝術成分綜合而成的藝術。如歌曲綜合詩歌與音樂,建築綜合繪畫與雕塑,戲劇綜合文學、表演、音樂、美術、舞蹈等。通常專指戲劇、電影、電視劇、舞蹈等形式。有機性是綜合藝術最重要的特徵。

4、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它是運用語言的手段創造審美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包括戲劇小品、播音主持、演講、辯論等藝術形式。它的表達方法可以有呼吸法、語言速度、單人、多人、混聲等多種形式。一般說來,語言藝術和文學、戲劇等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藝術

閱讀全文

與在討論美學是什麼及美學與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