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僑鄉都有哪些藝術體現了中西合璧

僑鄉都有哪些藝術體現了中西合璧

發布時間:2022-10-16 11:50:51

1. 「嶺南第一僑鄉」,風格獨特,是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

古村、古鎮是我們祖先最早賴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們繁衍後代的安全港灣,也是文明 社會 早期的產物。它從選址到布局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表現出了山水風光之特色。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們展示著悠久的 歷史 文化。尤其是我國的古村落,生動地展現著民族文化的多種多樣,更加能反映出我國的 歷史 ,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古村落集人文、 歷史 、建築、民俗等多種文化於一身,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 歷史 科學和 旅遊 價值,成為了所有人了解中國 歷史 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廣東的潮汕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她被人們譽為「嶺南第一僑鄉」。這是一個以家族整體建村形式而建設的村落,在這里濃濃的僑鄉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從這里走出來的後輩,為有這么一個故鄉都在努力奮斗。數百年的風雨,數百年的滄桑,為這里留下了眾多的 歷史 痕跡與人文,為後人講述先輩們的榮耀和村落的輝煌。因古文化的代代傳承,她已被列入中華 歷史 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的目錄當中,這個古老的村落,就是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的前美村。

據從村中族譜記載來看,前美村的 歷史 ,看似沒有嶺南的南社村等村落,有那樣久遠的年代和豐富的古代印記,可前美村感覺就像是一個家族在此不斷成長的經歷。從這里古老的民居建築來說,基本上就是一個整體式的建築構造,將村中所有人都包裹在一起,形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和良好的發展態勢。

前美村的祖先是元代時,因躲避戰亂從福建遷居來到此,看上了這塊豐茂的土地,於是開始建造美好的家園,經過數代人的繁衍生息,前美村的陳氏家族先後迎來了兩次致富高峰。一次是先祖陳廷光在雍正年間因做官而發財,後回到家鄉做了許多公益事業,並大興土木建設豪宅。另一次就是清末民初期間,以陳慈黌為代表僑胞經營的商業帝國,他們創下了巨大的財富,在家鄉留下了至今令家鄉人為之自豪的光榮印記。

前美村主要是以兩塊建築為村落的代表之作,一個是建造於300餘年前的「永寧寨」。「永寧寨」是一座佔地面積10333平方米的正方形巨寨,其實寨子的格局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城堡。它是陳氏家族發家之地,是陳廷光於雍正十年所建,因先祖期望自己的族人們永遠安然寧靜的生活,不受外來之敵的侵襲,所以寨子取名為「永寧」。

「永寧寨」建在了一塊低窪地上,四周寨牆高築,形成前低後高的樣式,三面高牆為8米,前面圍牆是4米,全是灰沙泥夯成,堅如磐石,至今無一處坍塌。寨子就像是一座沙發椅安放在那裡。正面對著遠處的蓮花山,每當天空晴朗之時,藍天白雲倒映在寨前的大水塘中,那種寨池清澈,蓮峰倒影,名堂開闊,眾水匯聚的景緻,令人心曠神怡。據說此寨是陳廷光請當時的國師幫助設計建造,故為是一塊風水寶地。

再來說的是另一塊村落的建築,這些建築則是前美村人為之驕傲的代表之作。這些建築主要是以「陳慈黌故居」為中心的古老民居,這些建築既符合嶺南一派的建築風格,又將西方內部的裝飾內容,與整體建築完美結合,堪稱是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故居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才建造完成。恢宏的整體布局,共有506間房屋,佔地25400平方米,它揉合西式洋樓,點綴亭台樓閣,通廊天橋,迂迴曲折,進入其中如同迷宮相仿,妙趣橫生。

前美村的古建民居是村落的精華,但陳氏家族的陳慈黌才是前美村的精髓,我們來說說陳慈黌的經歷,他是如何成為前美村人的驕傲。他是1844年出生於前美村,少年時就聰明好學,在十多歲時就已經跟著父親陳宣衣做生意,成為父親生意上的好幫手,二十來歲在商海中嶄露頭角,當父親病重時接管了陳家全部的生意,最重要的是香港「乾泰隆行」。

1871年,陳慈黌來到泰國曼谷發展,在吞武里開設了「陳黌利行」,專營進出口貿易,尤其是以運輸銷售大米為主。從此,他將泰國的大米銷售到我國南方缺米的地方,再將我國的特產運往東南亞等地,賺取各地貨物的利潤。陳慈黌那時主要的工作就是盯著來自香港、新加坡、泰國、以及汕頭等地的業務報表,指揮著「陳黌利行」的發展。由於數量越來越大,需求多,生意是異常的紅火,自然他的商業版圖也在不斷地擴大。在這以後又陸續開辦了多家的分號,成為了在東南亞一帶的商業大佬,據說當時每天盈利的銀元數都數不過來,都用米斗來計算,可謂是日進斗金。

其實,在前美村還有很多的建築、民俗、 美食 等,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我們表述的是一個久遠的勵志故事,述說著一位潮汕華僑如何艱辛奮斗,直至事業成功,最後情歸故里的心路歷程。

現在的前美村不僅有古老的 歷史 文化,還有著自然優美的山水風光,干凈整潔的街巷,濃蔭蔽日的綠葉植被,村中清澈的池塘里栽種著純潔的荷花,池塘邊行行垂柳,這些都為古村營造了一個清新美好的環境,一片江南水鄉之風貌。

2. 開平僑鄉文化,如碉樓文化

開平碉樓概述: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四種:石樓、夯土樓、磚樓、混凝土樓。 石樓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在當地又稱為「壘石樓」。牆體有的由加工規則的石材砌築而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石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粘接。目前開平現存石樓 10 座,占碉樓總數的 0.5 ﹪。
夯土樓分布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龍勝鎮為多。當地多將此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存 100 座,占碉樓總數的 5.5 ﹪。
磚樓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一是明朝土法燒制的紅磚,二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當地燒制的青磚,三是近代的紅磚。用早期土法燒制的紅磚砌築的碉樓,目前開平已很少見,迎龍樓早期所建部分,是極其珍貴的遺存。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 3 種。少部分碉樓用近代的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一層水泥。目前開平現存磚樓近 249 座,占碉樓總數的 13.6 ﹪。
混凝土樓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區,又稱「石屎樓」或「石米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整座碉樓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國進口,當時稱為「紅毛泥」)、砂、石子和鋼材建成,極為堅固耐用。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內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目前開平現存混凝土樓 1474 座,在開平碉樓中數量最多,占 80.4 ﹪。
按使用功能,開平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
眾樓建在村後,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眾樓出現最早,現存 473 座,約占開平碉樓的 26 ﹪。
僑鄉文化溫泉之旅開平的溫泉也值得一提。香江溫泉位於開平市赤水鎮,比鄰獅山、東山兩大林場,只需泡在泉水中,便可坐擁萬畝生態美景。在先天條件如此得天獨厚的前提下,溫泉水還擁有珍貴的高含量鋰、氟離子偏硅酸、硫磺型。根據溫泉眼本身的分布,按照古典園林裝修的溫泉區遍布大小特色溫泉池60餘個,遊客在此可以找到最合適的池區泡溫泉。溫泉區內還設有激情沖浪、人造沙灘、兒童樂園、大型泳池及安全刺激的高空溫泉滑道等大型水上樂園,無論是炎炎盛夏還是嚴寒的冬季,來到這里都不枉此行。盛夏時遊客可以體會清涼與刺激,寒冬也可以感受溫暖與舒適。 更難得的是,池區還為遊客們安排了98種奇香尊貴浸泡體驗,而這些種類各異的奇香,是景區特意從境外引進的,對於女士來說,泡在奇香溫泉里,每個人都可以一圓少女時代香香公主的美夢。當人們從繁囂的都市驅車前來時,只需泡在溫泉中,閉著眼睛享受,便可一洗渾身的勞累。赤坎古鎮赤坎古鎮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赤坎境內至今都保留著大量中西合璧的精美華僑建築。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閑游浪盪,在老街體驗似乎停留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生活。赤坎的各種舊建築,古典民族風格、歐陸風格、南洋風格、民國風格、甚至前蘇聯風格的都有,簡直就是建築藝術的博物館。赤坎除了五大會館那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築風格外,在大通街、中興街一帶,許多舊時客商的宅第、商鋪至今仍保存完好,裡面的廂房天井布局嚴謹,屋檐桁梁結構精緻,雕梁朱漆依然斑駁可辨,集中體現了赤坎古埠民居的特點。這些樓房雖然經過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風韻不減。該鎮的堤西路,更是因為綿延300多米的騎樓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古老的騎樓而深得影視界人士青睞,認為這里具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舊廣州、舊香港的韻味,被稱之為「電影街」。小

3. 騎樓文化特徵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的各主要商業街。

古騎樓
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的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築,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1]

功能

1、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2、騎樓發端於改善生活環境,進而成為商業謀生的場所,以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

落日下的西關騎樓
造性思維;
3、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
4、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並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腳無沙塵,清潔整齊,透出關心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還是小孩做作業、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間,反映了廈門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特點

仿哥特式
這種形式較為少見。 廣州北京路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拱形窗體現出哥特式裝飾風格。廣州愛群大廈的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哥特窗,底層騎樓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南洋式
這種騎樓有南洋地區的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在女兒牆上開出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是

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築
一種建築智慧,預防颱風襲擊,減少對建築物的風負荷,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形態。
古羅馬券
這種騎樓底層有券柱,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
仿巴洛克式
這類騎樓採取了巴洛克式裝飾,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
現代式
這種騎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一般來說,立面處理上舍棄了復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廣州

德政南路139號是代表。這種騎樓體現了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樓

廣州騎樓
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立面基本無裝飾。
騎樓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不僅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業實用性。通常是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最早的騎樓出現於清朝末年,廣州的一德路、聖心教堂(石室)一帶。騎樓這一新鮮事物,引起了建築界的極大興趣,有人考究,騎樓引進了地中海國家的「卷廊」建築特色,因為那裡也是高溫多雨,蒸曬酷熱,那裡的建築都有寬闊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早期的干欄式建築的發展和改進。爭論歸爭論,嶺南的建築師好就好在講究實際,不是全盤照搬,把西方建築與嶺南傳統建築結合,演變為這種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從此在廣州大行其道,並傳到兩廣和閩南,成為嶺南商業街市的一特有建築。
在全國各地的騎樓里,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和中國傳統式。
湛江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有個歷史韻味濃郁的老街區,主要由民主路、

廣東湛江市騎樓街(2張)
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所組成,故稱「三民」街區。該街區位於古埠赤坎區舊城東南部,與幸福路、和平路、大眾路、大同路、民主路連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圓約1平方公里,擁有100多間建築風格各異的商鋪樓宇,為赤坎商旅文化保護區。分布在大眾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聯體騎樓屋,中西合璧,廳堂貫通,拱廊直檐,遮陽避雨,下鋪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歐陸南洋風情的騎樓街。[1]這些騎樓屋建築大多始建於1920年代,是當時嶺南地區的城市商業街市一大特色建築,是西方建築與嶺南建築的有機結合。20年代,赤坎港埠商業發展迅速,來往商船絡繹不絕,為適應當時經濟發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現存的騎樓建築群。街區內騎樓建築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權路)一帶,總長約1300米,多為磚木二層平頂結構,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於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適應當時人們以步行為主、嶺南氣候多變的環境條件。
開平赤坎

開平的赤坎騎樓有近600座。特別是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堤西路的建築最為壯觀,構造也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項,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項。有的騎樓高達3層,長達40m-50m,其代表作為景輝樓。沿堤西路向里走,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牛圩路的騎樓多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比較簡單。在沿堤聳立的騎樓群中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氏圖書館兩處雕樓夾雜於騎樓群間特別引人注目。
高州

高州中山路騎樓街[2]
嶺南歷史文化屬名城高州,鑒江潮湧。
高州的騎樓歷史悠久,形式獨特,主要分布於中山路,西關路,南華路等商業繁華的地區,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騎樓在粵西地區最為經典!高州的騎樓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層到5層,底層是商鋪用的,上層就住人。高州騎樓大部分都是建於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嶺南的民國騎樓。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保留下來的精品不少。
信宜桿欄

太平御覽《郡國志》曰:竇州(今廣東省信宜市)悉以高欄為居,號曰干欄。「干」「稻梗」的意思,「欄」是「房屋」之意。「高」應解釋為高屋了。《郡國志》說:竇州都是以干欄屋作為居住。古越族的桿欄式建築未知怎樣,但也有

信宜騎樓
學者把一種別於西式騎樓的磚板木街鋪稱謂桿欄式騎樓。
現存的實物所知,嶺南清代以前的騎樓以磚木混合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一般都由若干木樑、圓木、木板組成,一般桿欄式騎樓,闊窗窄門,上層多是木建築的廊橋、板牆,樓頂敷瓦於椽間,冬暖夏涼,去潮快,完全符合桿欄式建築特點。
梧州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稱,是昔日嶺南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騎樓是昔日梧州繁榮的標志。梧州騎樓文化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景線,曾被選入《正大綜藝》節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屢遭洪澇災害影響的現象已成為歷史,但騎樓這一獨特的建築風格已作為歷史的見證保存下來。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的達2530米,騎樓建築560幢,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以鐵環、水門為建築特色。

梧州騎樓
主要分布
騎樓街主要分布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設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等街道上。
北海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北海老街騎樓
璧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
東莞

概況
名城,離不開傳統的東西附麗。騎樓建築,作為一種特別適應東莞身處的南方亞熱帶氣候,由獨特的中外歷史文化背景熔鑄而成,曾在20世紀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重要建築,記載著東莞昔日的風土人情,在20世紀嶺南建築史上曾經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保護發展
1932年,東莞人劉紀文任廣州市長,在當時主持廣東事務的陳濟棠(主粵政時間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將這種建築風格引進廣州。

東莞騎樓
現狀
騎樓主要分布在振華路、大西路、和平路、維新路、中山路、中興路等。為配合城市發展而進行的舊城改造,平定里、平樂坊等已被拆除,振華路上的幾十米范圍騎樓很多也被拆或損毀。關於騎樓的保護和發展、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歷史文物保護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討論。
海口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
初建於1849年的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等。柱廊相連、騎樓相依的建築群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築達600餘座,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的騎樓樣式最多,約有39座。這些騎樓,或中國傳統式,或歐亞混合的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或獨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

文南路騎樓
文南路騎樓
海南僑鄉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於清末民初,帶有濃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騎樓風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鎮建築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鎮商業經濟的發源地,也是文城發展的縮影,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大部分建築為騎樓,是文城較繁華的商業街,為海南第三大騎樓群。
勝利街騎樓
文昌市鋪前鎮勝利街南洋風格的騎樓,是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僅次於省城海口騎樓老街。這里有100多歷史

鋪前騎樓
的騎樓老街,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
騎樓是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
泉州

泉州南北大街後改稱「中山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後一句說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築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在長達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騎樓式建築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體現著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珍視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泉州中山路形成歷史悠久,至上世紀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騎樓建築,全長約2.5公里,蘊含著豐富的建築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容縣中學騎樓建築
騎樓街是容縣民國以前街道建築的主要形式。所謂騎樓街,就是街道兩旁的樓式店鋪,在臨街的前樓之

容縣城區騎樓
下,統一留空兩三米店面,作為與左右店鋪之間連通的樓道,樓道上懸著的樓閣,就騎在各自臨街的樓柱上,成為騎樓。整條街道連接起來,就成為一條騎樓街了。騎樓街是為適應南方酷熱、多雨天[3]氣而設計、建築的,可以遮蔭擋雨,所以又稱蔭街,它實際上是露天街道貌岸然的擴大和補充。遇到下雨天氣,人們在蔭街的遮蔽下,照樣可以自在地逛街、做買賣,因此騎樓街深受歡迎。
容縣城區雖然在不斷擴大,新建了許多街道,但至今最熱鬧的商

容縣城區騎樓街
業街道仍然還是具有清末民初風格、以騎樓式店鋪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楊梅鎮的楊梅圩也是騎樓街的典範。據《容縣志》記載,長500米共200多間店鋪的楊梅圩創建於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約三百年,光緒年間曾重修,至今仍保留著整條騎樓式街道的格局,成為容縣鄉鎮舊圩市一景,是一個頗具旅遊開發價值和歷史文化品位的資源,它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光。
楊梅老街

在美麗的梅江河畔,坐落容縣楊梅鎮楊梅街的一條500米長的騎樓老街顯得有些冷清寂靜,街道兩旁的騎樓已稍有破爛,牆壁有些脫落,露出一塊塊青磚,牆上用漆寫的字已經模糊,一些現代式的樓房鑲嵌在這條老街,「點綴」著這里的古典。這是歲月給這條老街留下的斑駁痕跡。

楊梅鎮老街騎樓
走進這條老街,記者很難與繁榮熱鬧等字眼聯系起來,然而,這條飽經滄桑的騎樓老街,曾經是整個楊梅鎮最繁榮喧囂的圩街。
騎樓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商業實用性突出。在窄窄的街道兩旁,一幢幢房子被架於半空,底層的房子統一留空兩三米,在馬路兩邊便形成了一條自由步行的寬敞的人行走廊,它長可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行人走在騎樓的廊下,完全不必擔心日曬雨淋,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
楊梅街騎樓[4]的房子寬度一般為3~5米,縱深30~80米,房子高度為二層樓,也有三層的。二樓及二樓以上的正面牆體也多為木板,木窗,也有青磚牆、木窗結構的,為了節約建房資金和用地,房子與房子之間共用一堵牆,楊梅街最古老的騎樓已經有200多年歷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這條老街。
楊梅鎮楊梅街村委會主任盧祥祺說,楊梅圩靠著梅江,船隻可到達藤縣、梧州,水運發達,早在明清年間就形成了集市。1995年之前,楊梅圩與自良圩、黎村圩共稱為容縣的三大圩之一,新中國成立前,3天為一圩,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70年代,改為5天一圩,70年代後,又改回3天一圩。梅江河畔有一個碼頭,船運過來,商販在此停靠,楊梅圩成為商貿集散地。每到圩日,附近鄉鎮村莊的百姓都過來趕圩購買雜貨,人來人往,整條街熱鬧非凡。
在楊梅街村委會的文書楊興宗的記憶里,因為這個熱鬧的地方,爺爺從馬來西亞回來開了一間雜貨店做買賣,無論圩日還是閑時,生意都非常興隆,後來父親繼承了那一間店,繼續在這條騎樓街上做買賣,養活一家老小。
在騎樓老街的街頭,有一間老房的門上端,寫著「楊梅影場」幾個字,字跡模糊。盧祥祺說,這里曾是豬苗交易的市場,但是這條繁華的街道沒有影場,1986年,就把這200多平方米的豬苗市場改為了楊梅影場。每逢圩日,白天晚上都會放電影,用木板釘成的幾百號座位總會座無虛席。
1995年,楊梅鎮獲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隨著綠蔭城的開發,水運的沒落,昔日繁華的楊梅圩逐漸蕭條,那種每逢圩日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們的記憶里漸行漸遠。

4. 閩南元素有哪些 閩南建築文化

有些人對閩南文化了解並不多,不知道哪些屬於閩南的元素,所以想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其實大家在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可看看閩南元素有哪些以及閩南建築文化,了解一下各種不同的閩南建築文化特徵,當然也不妨到當地旅遊。

有些人對閩南文化了解並不多,不知道哪些屬於閩南的元素,所以想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其實大家在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可看看閩南元素有哪些以及閩南建築文化,了解一下各種不同的閩南建築文化特徵,當然也不妨到當地旅遊,這樣體驗會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經典的文化。

閩南元素有哪些

閩南元素有高甲戲、拍胸舞、漆線雕、唆啰嗹、磚雕、佛雕等,紛紛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承載著很好的教育價值。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閩南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建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是其代表作。該民居建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其主體建築同閩南地區習見的古大厝一樣,建築文化三 開間 或五開間,帶護厝,突出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廳為組織院落單元、廳、廊、過水貫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頂,穿斗式木構架,上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

所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梁畫棟,裝飾有透雕、浮雕、線刻或 圓雕 而成的精美木雕、磚雕、石雕、泥灰雕,雕飾題材十分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建築文化該民居建築群既沿襲,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中的裝飾藝術特點,堪稱閩南古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域外建築藝術合璧的傑作。此外,俗稱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番仔樓”也是其代表作設計。

以上的內容就是閩南元素有哪些以及閩南建築文化,如果大家想要弘揚我國的傳統建築文化,可以從閩南建築文化入手,因為這些建築已經有多年的發展,而且至今保留的非常完整,無論是從形態,還是從功能,都有相當多的類型,可見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5. 「中西合璧」赤坎有何古樸之美

廣東開平赤坎古鎮,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具有350多年的歷史,因建於「赤土高地」而得名。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市鎮,是遠近聞名的僑鄉。

走進赤坎,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那一色暗黃的連綿幾千米的騎樓,羅馬柱上的鮮嫩植物,讓人恍如置身於異國他鄉。腳下光亮斑駁的石板路,銹跡斑斑的巴洛克山花,小弄里飄起的鄧麗君的甜甜歌聲,更是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在中西合璧的赤坎,最引人注目的是綿延3千米長的近600座騎樓。騎樓依水而建,是僑鄉人將西洋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不僅能充分運用馬路的空間,同時又能適應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徵。

堤西、堤東路是最氣派的騎樓街,構造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騎樓很高,有的高達兩層,如此大規模的騎樓群在廣東的小鎮中非常罕見,其氣勢絕不亞於廣州西關的騎樓。騎樓的樓主現在大多在海外,他們父輩當年的生活時尚而奢華。從樓前走過,似乎還能瞥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空氣里彷彿還殘留著法國香水的味道、脂粉的氣息。

騎樓下,是緊挨著的商鋪:糧店、雜貨店、葯店、家私店、五金店,鍾錶店,林林總總,五彩繽紛,一應俱全。一個個商鋪在老街兩旁排開,商鋪內外,人們侃價的侃價,看書的看書,打麻將的打麻將。當暮色降臨的時候,老街上開始人頭攢動,馬仔豆腐角的香味,砂鍋里吱吱冒著熱氣的煲仔飯,在小巷的上空彌漫。橋頭納涼的人或搖著蒲扇聊天喝茶,或光著膀子喝著啤酒、吃著宵夜,表情閑散寧靜。

赤坎,如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天堂,就這樣把營商與生活快樂地相融,在這種寧靜而悠閑的狀態中,時間也會不由自主放慢腳步,赤坎不僅是市井生活的天堂,更是文化生活的沃土,聞名遐邇的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就如嫣紅的花兒一樣常年綻放在這里。司徒氏圖書館建於1923年,為庭園式三層中西合璧式樓房,內藏有報紙雜志,各式圖書、書畫作品、司徒家族的名人事跡等,關族圖書館就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與堤東的司徒氏圖書館遙遙相望。開館之初,館內就收藏圖書近萬冊,一些國外的報紙雜志也經常更換。司徒氏和關氏家族與其說在弘揚家族的文化精神,不如說是通過圖書館這個文化陣地持續向讀者傳遞外面那個更為精彩世界的信息。

沿著潭江,從司徒氏的家族圖書館到堤西路關氏圖書館,一路古榕遮蔭,從濃郁青翠的樹葉間飄來的陣陣江風,讓人心曠神怡,南國夏日固有的悶熱與煩躁在此時盪然無存。當兩個圖書館頂樓的大鍾在清風中清脆地響起時,關氏和司徒氏兩個家族多年來競爭造就的繁榮,在古老的土地上熠熠閃光。

溫情脈脈的流水,虹般優雅的小橋,整齊別致的騎樓,風韻獨特的歐陸風情街,不僅吸引了遊客的眼球,也讓那些獨具慧眼的電影工作者紛至沓來,不久前,一座佔地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的影視城在赤坎鎮建成,影視城重現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的西關風情,成為外地遊客來此感受那個時期文化的最好的人造景觀。

6. 開平碉樓的資料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自力村碉樓將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國鄉村的廣泛交流,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和獨特的世界建築藝術景觀。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村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35處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現存1833座,最多時達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開平市的塘口鎮、百合鎮、赤坎鎮等15個鄉鎮街道上。這些主要興建於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築是民國時期的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見證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更迭的重要產物。

開平碉樓游覽攻略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主要布在五個古村落中。自力村與立園、馬降龍都是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景點,很值得一去,主要包括銘石樓、葉生居廬、瀾生居廬等,配合周圍的稻田拍照效果非常好。自力村有15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傑出代表。

樓內保存著完整的傢具、生活設施、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豐富而有趣,是當時華僑文化與生活的見證。

7. 什麼叫中西合璧的藝術繪畫風格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西合璧的藝術繪畫風格,這主要表現在裡面既有中國的藝術特色,又有西方的藝術風格。它的主要表現在色條的描述,色彩的鋪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方面。

8. 嶺南的嶺南特色

嶺南建築既有保留古制的一面,又有融匯中西方的另一面。嶺南沿海尤其是廣州一地得海上交通之便,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躍。
在廣州西漢墓中出土的陶俑坐燈,造型是一個屈膝席地而坐的裸體男子只手高托燈盤。托燈之奴高鼻、突眼、頷有須、遍體劃毛。專家認為是屬於西亞或東非的人種,被販運到中國為貴家大族「家內奴隸」 的胡俑。在廣州出土的胡俑,還有女胡人俑,胡俑在順德、三水的東漢墓均有發現。這正是廣州地區海外貿易日益頗繁的反映。
明清建築上將洋人形象作為托梁駝峰、作為托塔力士,甚至作為傳統戲曲故事雕刻中的丑角,如佛山祖廟金漆木雕神龕、彩門雕刻歷史故事場面,竟然雕刻了幾個戴高禮帽、著燕尾服的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獻表,神案兩側刻有洋人形象的侏儒托瓶。
清代民間建築採用西方裝飾手法和裝飾材料,反映了中外交往的發展變化。明末,在澳門出現了葡萄牙人建的歐式教堂和居宅。之後,廣州出現十三行商『夷館」,俗稱「洋館』,「有若洋畫」,這是最早在中國內地出現的一批「西洋樓」。
清代,鴉片戰爭以後,在廣州長堤及西堤一帶,集中出現一批商業、金融、海關、郵局等西式大型公共建築,採用了較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或工字鋼建築材料。沙面租界集中了數以百計的各類西方建築,包括領事館、銀行、洋行、教堂、學校等,其形式有新古典式、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在廣州市同其他地方,出現了教堂(其中有遠東最大的石構哥特式教堂石室),教會學校和醫院、洋式別墅。並影響到官方建築(如請廣東咨議局大樓)、民間居宅、工廠(如曾成為大元帥府的土敏土廠)。
成為法租界的廣州灣,開埠城市汕頭、海口,也山現了四式建築。在各地,有外國傳教上興建的一批教堂及附屬建築。在僑鄉,華僑回鄉建屋,有僑居國的建築風格,四邑僑居碉樓林立,稱得上萬國建築博覽會。嶺南近代建築更多表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徵。
《法蘭西公報》1860年4月11日登載的寄自廣州的信,記述了法國人參觀的廣州某富商宅園,地板是大理石的,房子里也裝飾著大理石的圓柱,極高大的鏡子、名貴的木料做的傢具漆著日本油漆,天鵝絨或絲質的地毯裝點著一個個房間,鑲著寶石的枝形吊燈從大花板上垂下來。
清末民初開始流行於嶺南城鎮的騎樓建築,保留了源於干欄式建築上實下虛的痕跡,柱式和臨街一面又引進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稱為「洋式店面」、不拘一格中西拼合的裝飾手法,諸如套色玻璃、卷鐵窗花、瓶式欄桿、拱形門窗,幾何形水池,在嶺南城鎮曾經風靡一時,成為近代廣東建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 刺綉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舉世聞名。廣綉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綉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廣綉與潮州刺綉合稱粵綉,與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和江蘇的蘇綉並稱中國四大名綉。
粵綉始於唐朝。關於廣綉有一段真實的故事。據史籍記載,唐代一個叫盧媚娘的14歲的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綉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還小而且點劃分明。這個故事說明廣綉的歷史是多麼悠久綿長,技藝是多麼的卓越超群。廣綉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綉片回國獻給國王而得到重賞,廣州綉品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羅茲看到珠綉花鞋等一些廣綉工藝品而發出「絕妙的工藝品」的驚嘆。當時廣州刺綉藝人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地和創造性運用絨線綉,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綉。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廣綉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廣綉產生深遠的影響。廣綉開始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展。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廣綉綉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
到了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綉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廣綉業已成行成市,綉坊、綉庄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廣綉業依然保持發展勢頭。民國十八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綉品展覽競賽中,廣綉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廣州刺綉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19世紀英國人波西爾在其著作《中國美術》一書中,曾對廣綉作過介紹,並稱贊道:「中國人長於刺綉花鳥,而廣東人更精於此藝。」另外,廣綉作品《睡獅》、《孔雀圖》、《四角大花披巾》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綉之名前來廣州大量訂購廣綉,有的商人還帶來外國國王肖像、耶穌像或一些圖畫照片進行來樣加工訂貨。這說明廣綉從清代起早已聞名海外,其產品行銷海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內,不少廣綉佳作,作為貢品貢獻給歷代皇帝。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廣綉大致分為兩大品類;一是盤金刺綉,二是絲絨刺綉。盤金刺綉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綉,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雍容華貴。絲絨刺綉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綉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 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琅」技法,用進口材料,創制出「銅胎燒琺琅」,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琅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顧名思義,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彷彿錦緞上綉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溫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琅彩,以其高貴艷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乾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採用江西粉彩技藝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干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繪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一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
廣州織金彩瓷的風格不同於以景德鎮代表的江西彩瓷,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廣彩是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艷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廣彩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顯得是那麼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一首詩十分概括和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綉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嶺南畫派始於晚清時期,二高一陳即為早期著名創始人,二高即為高劍父、高奇峰,陳即為陳樹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內外華人都喜歡的著名畫派。在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在廣州的黎雄才、關山月,這四位大師,是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
「嶺南畫派」的產生和發展,體現了一種新的文化精神。這種新的文化精神包含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兼容精神、創新精神。
特點:主張創新,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主張寫實,引入西洋畫派;博取諸家之長;發揚了國畫的優良傳統,在繪畫技術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沒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9. 中西合璧的產物有哪些

一、中山裝。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近現代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詰襟服)與中式服裝的特點 ,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中山裝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准服裝。
二、旗袍。旗袍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清代後期,滿漢互相效仿達到巔峰。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旗袍被漢族婦女不斷改進並流行起來,進入千家萬戶。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三、福建漳州高陽樓
「高陽樓」位於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鴻漸村。該村是菲律賓前總統科拉松·阿基諾的祖籍地,也是閩南著名僑鄉之一。與其它民宅不同的是,這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建於1947年,是菲律賓華僑許文仲所建,建築面積約1540平方米。牆面、屋頂到處可見雕塑,題材有飛馬、獅子、山水等等,深深地將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2013年,「高陽樓」被列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0. 什麼是僑鄉

僑鄉是指國內某些華僑較多而僑眷較集中的地方。

比如泉州就是有名的僑鄉,泉州人出洋異國謀生定居的歷史悠久,人數眾多,分布面廣,經濟實力雄厚,對居住國、祖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海內外之間廣泛密切的僑親關系,使得泉州市區域內的僑眷、僑屬同樣也是人數眾多,全市各個鄉鎮(街道)均分布有不少僑眷、僑屬,3/4以上的鄉鎮(街道)被列為重點僑鄉鄉鎮(街道)。從而,使泉州市成為全國著名的僑鄉。

(10)僑鄉都有哪些藝術體現了中西合璧擴展閱讀

著名的華僑:

1、陳嘉庚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舊同安縣集美社)人。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2、黃乃裳

黃乃裳(1849年-1924年9月22日),原名久美(也有寫作玖美、九美),字紱丞,號慕華,晚號退庵居士。福建福州市閩清縣六都湖峰(今坂東鎮湖頭村)人,基督徒。是中國清末民初的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3、李光前

李光前(1893年-1967年6月2日),原名李玉昆,福建南安人,新加坡著名的華人實業家、教育家、儒商的楷模、東南亞橡膠大王。

閱讀全文

與僑鄉都有哪些藝術體現了中西合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