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術中的意境是什麼意思
「意境」作為中國古典美學、藝術理論的核心概念,其中積淀著中國獨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國古典美術領域,意境不僅是藝術創作原則,同時也是藝術品評的標准。但隨著中西藝術的交流與融通,意境一詞開始脫離中國藝術的界域,成為評價藝術的普遍性概念。這必然存在著一個問題,產生於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藝術概念是否可以准確地概括出異質文化的藝術內涵與藝術魅力?具體到美術的意境問題,我們不禁要問,西方繪畫有沒有意境?西方繪畫的所謂「意境」又是指什麼?既然概念的產生源於特有的文化語境,我們也就試圖從意境概念的文化淵源與其所承載的審美內涵出發,談一下這一問題。
一、「意境」的文化淵源
意境作為一個概念的提出是在唐代,但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原則和審美觀念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文化觀念、思維模式所孕育、伴生的結晶。
從哲學觀念上說,意境所蘊涵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虛實相生的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有著密切的聯系。《易經》中講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萬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一切物體可以說是一種「氣積」。這生生不已的陰陽二氣織成一種有節奏的生命,[1]即是中國畫中所講的「氣韻生動」,這是形成「意境」的關鍵;老子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思想:第一,「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對於一切具體事物的關照(感興)最後都應該進到「道」的關照(感興)。第二,「道」是「無」和「有」、「虛」和「實」的統一,「道」包含「象」,但是,但有「象」並不能充分體現「道」,因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僅僅是「有」,而且是「無」(無名,無限性,無規定性)。就「道」具有「無」的性質來說,「道」是「妙」。[2]在這里「道」是一種超越具體形象之外的,難以言表的感受和領悟,「道」的體驗構成意境審美的生命和實質。這些古代哲學思想中所體現出的宇宙觀與西方形而上的哲學觀念有著鮮明的區別。前者是在有限中包蘊著無限,後者則是超越有限去追索無限;前者是「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言」,後者則是在數、比例、秩序中感應著宇宙和神的光芒。因而前者是實踐性的,後者則是思辨性的;前者是主體的,後者則是客體的。
作為一個藝術理論的核心概念,意境概念的產生得益於中國古代道、玄、釋、禪的哲學觀念及言、象、意關系的辨析,更直接來源於歷代藝術理論中關於意與境、情與景、思與境、意與景關系的論述。如南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是以純境固不足以謂文,純情亦不足以稱美,善為文者,必在情境交融,物我雙會之際矣(見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 「或觸境以生情,或緣情而布境,或寫物即以言情,或物我分而彼此輝映,初無定法,要在研諷之時,體會出之耳。」在這兩段文字中,劉勰雖未說出「意境」一詞的具體概念,但他所提出的「情境交融」的「意象」形態,無疑體現了後來「意境」審美中最一般的美學特徵。
「意境」作這一個概念形態出現於唐代,這與佛教、禪宗思想的傳播、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境」本來是一個佛教中的概念,佛教中把「心」所游旅攀緣者稱為「境」。「境」有五種,即色、聲、臭、味、觸五境。佛教認為五境都是虛幻的,要破除對這五境的執迷,進入法境,才能得道成佛。禪宗的慧能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改變了從印度傳來的這種思想。他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使「境」不再意味著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分裂,不再意味著現象界與本體界的分裂,而是意味著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現象中可以直接呈現宇宙本體。因此,「『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體現。所謂『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現象中,直接呈現某種形而上的意味。」[3]
意境概念自產生後,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特別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王國維、宗白華等人對意境概念的界說,使得這一概念突破了藝術體裁和古典藝術、古典審美的限制,具有了現代美學的品格。盡管如此,意境概念也並沒有脫離中國文化的基座,在與西方文化藝術相為映射中逐漸展示出越來越強烈的魅力之光。
二、中西繪畫與意境
「藝術作為藝術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門,它就必須同時表現美,把生活內容提高、集中、精粹化,這是它的任務。根據這個任務各種藝術因物質條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種不同的內在規律。」[4]中西繪畫的物質條件不同,因而其表現手法的內在規律也不相同,無需贅述,但它們卻用不同的物質手法創造了同樣輝煌的藝術之美,這也是毋庸置疑的。藝術所展示的美雖然是跨國界的,然而,植根於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藝術之花所釀蜜的甜美卻是不同的。從中西的古典美術來看,同樣有情有景、有虛有實、有動有靜,但傳達出來的畫境卻有著不同的審美特質。
1.「虛」「實」結合
中國畫家注重「虛實」表現。一是受中國古代殊途同歸的兩大哲學觀的影響:孔孟尚實。孔子講「文質彬彬」孟子說「充實之為美」。老莊尚「虛」,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但在虛實觀上他們卻並不矛盾,要麼從虛到實,要麼從實到虛,最終都是為了追求一種虛實結合的神妙意境。二是因為中國古代畫家特有的的藝術創作觀:尚神、尚韻,強調「以形寫神」,「真景逼而神境生」;尚空靈虛靜,講「實景清而空景觀」 ,「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因此,中國畫理中有「計白當黑」之說,畫面中的留白就是構圖的虛,畫面的有畫與無畫處便構成了中國畫的「虛實」關系。然而這畫面中的空白,不是空而無物,卻如「於無聲處聽驚雷」,繪畫中的留白高手,會把留白的手法表現得非常優美。如水、煙雲、天空這些實景,在畫中被表現成虛的景色,使畫面空靈有致,更能在無華無墨之處表現出景物的虛靈與煙雲飄動之美妙感覺。這就是中國畫獨特藝術性的表現。
中國畫用筆的干、濕、濃、淡,是另一種「虛實」表現手法。從字面上看,好像很淺顯,而在實踐中卻是那麼深奧莫測。畫理中講究「應物象形」「骨法用筆」,靠的就是筆墨的變化。水、墨、筆法的恰當運用,表現出畫面對人視覺的沖擊和感受;表現出景物的形態和神韻;表現出了清新灑脫的個人繪畫風格。
色彩上,中國畫家受老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學說的影響。玄為黑色。所以,中國畫雖有「隨類賦彩」之說,但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以輔墨,筆筆見骨,卻是色彩美的基本形式准則。中國畫的用色不是客觀的表現,而是主觀情感的表達。這是中國繪畫色彩的虛實表現。
而「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礎在希臘,西洋繪畫的基礎也就在希臘的藝術。」[5]希臘人因為希臘文明的與眾不同,而具有獨特的思維傾向:他們將主體與客體相對而立,把自然放在拷問、追究、分析、製造的對象位置上,自己則置於對象之外。這種思維傾向表現在繪畫中即是:注重對客觀物象的真實描繪。
因此,西方繪畫中也注重「虛實」,但他們的「虛實」主要依據自然規律,以透視、構圖的形式來表現。西畫的透視來自於人的基本視覺規律:近實遠虛。表現在色彩上:近處明度、純度高,遠處則低;造型上:近處的大,遠處的小,近處的清晰,遠處的模糊。構圖中虛實的表現是:主體實,客體虛,客體是為了襯托主體而存在,所以總是被安排在畫面的次要位置。
西畫中,自然光影、雲霧也可以被用來進一步強化虛實。倫勃朗的《夜巡》就是一個絕好的實例:正午的陽光投射到居於畫面中心的人物身上,而城牆的門洞里卻光線昏暗,一些人影在黑暗中游曳,光影強化了畫面的主體部分,也弱化和消融了次要因素。利用「光影」營造的虛實變化,使繪畫中呈現出強烈的戲劇性色彩。另外,主觀用筆也是表現虛實的一個輔助手段。
總之,中、西繪畫的「虛實」取決於不同的哲學理念、思想意識的影響,並以各自特有的繪畫語言呈現。所不同的是,中國畫的「虛實」是為了追求一種形式的美,是畫者的內在氣質與氣度的表現;而西方繪畫的「虛實」是為了營造一種真實的美,是畫家對現實的感受以及繪畫技巧的體現。因此,最終表現的完全是兩種感覺,兩種美。
2.「動」「靜」結合
在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畫家認為:「美,只有超越視覺,使心靈和宇宙精神相融為一時,才能得到充分表現。」[6]因此,「動」「靜」結合成了中國畫的一個基本特徵。中國的山水畫家喜歡以高遠、深遠、平遠來表現畫面的空間變化。因為,「遠」可以使畫者與觀者「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有限的時空進入無限的時空,從而引發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另外,他們還用陰陽起伏、開合照應的構圖形式營造一種動勢;以瀟灑自如,酣暢淋漓,充滿人情味,體現著天地萬物、生死剛正的個性化線條的組合,暗示著物象的骨格、氣局、運動與生命之韻律。他們的創作過程是動的。山水畫,邊走邊看,邊看邊畫。「搜盡奇峰,打草稿」,表現的是一個流動的、奇幻的世界。創作的形象也是動的。所畫的形象大多來之於「目識心記」,表現的是貯藏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樹木,動的鳥、獸、昆蟲,形神兼備的各種人物。不同地域的山水可以組合在一起,抒發胸中逸氣;不同季節、不同地域的花鳥也可以組合在同一個畫面,傳達新的寓意。
波蘭美學史家塔塔兒凱維奇說,「希臘的藝術家把科學上的追求同審美的追求結合了起來。他們認為,……藝術家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為觀眾帶來主觀的快感,而且在於使作品達到客觀的完美。」[7]西方繪畫雖然指向對客體的精確摹寫和逼真的再現,但同時也注重畫面效果的藝術處理,其中「動靜結合」是其追求畫面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西方繪畫的「動靜結合」體現在選景上、構圖上、用筆上,以動、靜形象的結合,形象與形式的動靜搭配,用筆方向的總體趨勢來具體表現。
中西繪畫的「動靜結合」均源於對形式美的追求,但中國畫的「動靜」是畫家的心靈以及對人生感悟的體現,而西方繪畫的「動靜」是為了追求繪畫藝術的完美。
3.「情」「景」交融
中國的傳統哲學理念是以「整體思維」作為認識事物的原則,並且以此形成了中國的「方法論」。所以,中國畫家以「天人合一」作為藝術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中國繪畫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入景,以「景」表情。中國畫的「景」並非實景,而是畫家心中的「景」,是表達畫家情感的符號語言。中國畫的形象也幾乎被符號化、概念化。中國畫在畫幅上題詩寫字,其目的也是:借書法以點醒畫中的筆法,借詩句以襯出畫中意境。
西方的哲學理念是以「數」的絕對性及「實證」思想作為認識事物的原則,並且以此形成了西方的「方法論」。而西方畫家,由於受西方哲學理念的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反映在繪畫上,是絕對的「具象」和絕對的「抽象」。
當然,他們也有「情」「景」交融的追求。西方畫家在對自然進行描摹的過程中,為了表達他們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追求,他們利用視點的位置不同,藝術效果的感覺也不相同這一規律,從不同的視角描繪對象。使用仰視,地平線上升,主體物高大、雄偉,給人以神聖感;俯視時,地平線降低,使人在看到空間廣闊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平視,則會使我們體味到生活的平靜與安寧。為了達到「情」「景」交融,西方畫家筆下的人物也並非純粹的真實,而是一種「典型」的匯集。另外,西方畫家認為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色調使人有不同的情感體驗,西畫的色彩是對自然色彩真實的、概括的表現,也最直接地表達著畫家內心體驗和情感。
總之,中西繪畫的「情景交融」都是畫家的內心情感通過畫面的流露,但所不同的是中國畫的情是真實的情,景卻是畫家心中的景,而非自然之景,西方繪畫中「情景」則是真情實景。
綜上所述,雖然中西繪畫都有對意境外在特徵追求的表現,但最終卻並沒有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正如於民先生所說:「境界的達到,走的非『外通』之路,在形、象上努力,力求逼真;而是將視線內斂,沿著『內通』之路,或忘形忘我,或穿過形、象、言、音、筆、畫,於其外得意。」[8]這種內同之路,就是氣之審美,他居於意境審美生成的關鍵和核心。西畫重寫實的特點,雖是滿足了畫者與觀者視覺的渴望,卻放棄了挖掘繪畫深層動力因素的優長,大概也就是西畫具有科學的嚴謹,極工的匠意,但乏韻味、乏詩情的原因吧。因此,西方繪畫很難體現出「意境」的真正內涵。我們或許可以說,西方的音樂、詩歌有意境,但我們卻不能說西方繪畫有意境。
2. 什麼叫意境美
意境美,是屬於文學藝術上的審美內容。我所知道的意境是指三個 方面 :情景交融、聲情並茂、虛實相生,它與意象不同,它指作品上呈現的那種雄渾、慷慨、自然、華麗等等。
就是把自己的人融入了美麗的景色當作形成的和諧的意境美。也就成了藝術品,我們只能說那藝術品美,而美的不是照片里的那個人。
唯美意境:
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然於生活的純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他的興起是對社會功利哲學、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的反抗。
通常,人們認為唯美主義和彼時發生在法國的象徵主義或頹廢主義運動同屬一脈,是這場國際性文藝運動在英國的分支。
這場運動是反維多利亞風格風潮的一部分,具有後浪漫主義的特徵。它發生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大致從1868年延續至1901年。
意境的理解:
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
文藝理論界對「境界」說的闡述雖然眾說紛紜,為軒為輊,但有一個地方卻出人意外,這就是絕大多數評論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來。稱之為「文學形象」、「作品中的世界」。這種看法無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詞作為一般習慣用法,如雲「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種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造詣之各種不同的階段而言者。
又如雲「『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此處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而言者。
「意境」是藝術辯證法的基本范疇之一,也是美學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意境是屬於主觀范疇的「意」與屬於客觀范疇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
這一藝術辨證法范疇內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在兩個統一過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形成了「意境」。
3. 什麼是意境為什麼說中國藝術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中國藝術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原因是:中國藝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意境」是藝術辯證法的基本范疇之一,也是美學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意境是屬於主觀范疇的「意」與屬於客觀范疇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這一藝術辯證法范疇內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在兩個統一過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的結構特徵
意境的結構特徵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較實的因素,稱為 「實境 」;一部分是 「見於言外 」的較虛的部分,稱為 「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於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
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 「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意境的本質特徵是 「生命律動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系。由於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形式,詩人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驗,而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
人心雖小,但可以裝得下整個宇宙。詩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詩心、宇宙的靈氣。因此我們說,藝術意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
4. 如何理解藝術中的意境美
這是藝術領域的一個專有名詞,相關的理論性分析如下:
詩歌,音樂,繪畫,雕塑等姊妹藝術,都是有思想內涵的。就連咋看起來都毫無意義的流行歌曲,也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同樣的春景,有「處處聞啼鳥」的熱鬧,又有「夜靜春山空」的寧靜。同樣描寫三峽,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神采飛揚。又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之感。
意境美是作者的親身感受,不是無病呻吟。「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如果沒有亡國之痛,這種發自內心的悲傷是如何也寫不出來的。意境可以說是文人們的內心表白或者滿腹牢騷,它可以是清新秀逸,荒涼壯美,孤獨寂寞,蒼涼悲壯,熱情洋溢,關注社會,逃避現實,甚至恐怖。古人曰:「畫如其人」「人品高則畫高」,是非常准確的,一個心術不正的人,他的內心必然出現偏差,這種偏差有意無意就會在畫面上表現出來。意境美的形成和作者的親身經歷學識修養有關,經歷越多,修養越高,意境越深邃。從廣義上講,意境本無高低之分,它不是做算術,沒有統一答案,它和讀者的解讀能力有關。八耷的孤僻並不是人人都能理解,梵高對個體生命的闡述也不是人人都懂。
意境雖然沒有固定模式,但它必須是引人向善的,是美的,「真善美」是意境美的靈魂。湖北老畫家王金石先生的作品在這方面非常突出(附圖),所以先生作品才會引起畫內畫外人士的關注。
意境不是什麼玄之又玄的東西,不要整天又是道又是釋,把簡單復雜化。意境就在我們身邊,就在你的心裡,畫家要從細節入手(如王金石先生的作品,都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掘生活,發掘自我。
5. 為什麼說中國藝術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
因為中國藝術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而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一個重要范疇,中國古典詩、畫、文、賦、書法、音樂、建築、戲曲都十分重視意境。
一如何提高意境
(1)很多人,總是認為有一個終極的造物主,同樣也認為有一個而且是唯一一個終極的美。並在現實世界裡堅信這,而且強加於他人。有文化的人就不認為,美有唯一、終極且最高境界存在,而是認為美有大小美得色彩斑斕。
(2)意境不是製作者主觀憑空臆造的,它是閱歷生活的經驗反映,是審美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感情,一種對美的理解和認識,是復雜的審美活動。它包括製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文化修養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通過向自然學習、觀察、分析、研究、提煉後形成的特殊認識。
二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1)比較感性,有點像傳說中的「多愁善感」,這樣才能有可言之物,這要靠平時的生活體驗來慢慢培養;第二得有一定的邏輯性,有一定的語言基礎,這樣才能有言物之言,至於這第二方面,就得靠自己學習了,文言文那是必須的,另外也得像學習英語語法似的系統的學一下漢語的語法。
(2)建議多讀一些優美的散文,或者長詩,先自己多品味幾遍,再看一看名家對該文的賞析,比較一下看法的異同,其實應該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是別人把你想得說出來而已。至於小說個人推薦張愛玲、三毛的。
6. 藝術意境名詞解釋
「藝術意境」中的「藝術』是指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做出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個別性與概括性相統一的反映,把創照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並用語言、音調、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形象性與審美性是藝術作品最突出的特徵。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並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人類自由創照能力的體現,它在發展過程中早已成為獨立的精神活動領域。藝術活動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全體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推動歷史的前進。
而意境則是意象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一種境界,而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綜上所述,藝術意境就是指藝術中的一種境界或情調。
7. 美術作品中的意境是什麼含義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
文藝理論界對「境界」說的闡述雖然眾說紛紜,為軒為輊,但有一個地方卻出人意外,這就是絕大多數評論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來.稱之為「文學形象」、「作品中的世界」.這種看法無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詞作為一般習慣用法,如雲「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種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造詣之各種不同的階段而言者.又如雲「『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此處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而言者. [編輯本段]詳解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境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理論最先出現於文學創作與批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中有「意象」說和「境界」說.唐代詩人王昌齡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
明清兩代﹐圍繞意與境的關系問題又進行了廣泛探討.明代藝術理論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徹」的主張﹐清代詩人和文學批評家葉夔認為意與境並重﹐強調「舒寫胸臆」與「發揮景物」應該有機結合起來.近代文學家林紓和美學家王國維則強調「意」的重要性.林紓認為「唯能立意﹐六能創建」﹔王國維認為創辭應服從於創意﹐力倡「內美」﹐提出了詩詞創作中的以意勝的「有我之境」和以境勝的「無我之境」兩種不同的審美規范.
意境概念運用到繪畫上﹐主要是在山水畫得到迅速發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學的影響﹐山水畫創作已經從地圖製作式的幼稚階段﹐跨進了講「實對」﹐重「寫生」的時期﹐畫家們開始注重了實境的描繪﹐並提出了「澄懷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論和藝術創作旨在「暢神」﹑「怡情」的思想.這種理論和實踐是後來傳統繪畫強調意境構成的先導﹐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畫家荊浩提出了「真景」說﹐宋代畫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畫創作「重意」問題﹐認為創作應當「意造」﹐鑒賞應當「以意窮之」﹐並第一次使用了與「意境」內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文人畫家的藝術觀念和審美理想﹐尤其是蘇軾在繪畫上力倡詩畫一體的藝術主張﹐以及元代畫家倪瓚和錢選的「逸氣」和「士氣」說的提出﹐使傳統繪畫從側重客觀物象的描摹轉向注重主觀精神的表現﹐以情構境﹑托物言志的創作傾向促進了意境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清代畫家兼理論家笪重光在《畫筌》一書使用了「意境」這一概念﹐並針對山水畫創作提出了「實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論﹐對繪畫中意與境的涵意和相互關系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對繪畫中的虛實﹑形神﹑情景等問題﹐亦即意境的表現問題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一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二者的有機聯系則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為此﹐傳說美術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這一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是欣賞的依據.繪畫是通過塑造直觀的﹑具體的藝術形像構成意境的﹐為了克服造型藝術由於瞬間性和靜態感而帶來的局限﹐畫家往往通過富有啟導性和象徵性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虛實處理﹑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等﹐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時空境象而採取的表現手法.這些手法一方面使畫家在意境構成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打破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像蘊含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境的最終構成﹐是由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的.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百里之勢濃縮於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於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正是這種由面到點的創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現出來﹐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畫家用所表現形象來表達胸中之意,對山水的情感,畫家把這種情感寫與筆端,讓欣賞者他的作品豐富的內涵. [編輯本段]意境的特徵意境的結構特徵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較實的因素,稱為 「實境 」;一部分是 「見於言外 」的較虛的部分,稱為 「虛境 」.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於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 「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意境的本質特徵是 「生命律動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系.由於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形式,詩人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驗,而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人心雖小,但可以裝得下整個宇宙.詩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詩心、宇宙的靈氣.因此我們說,藝術意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文學意境作為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有三個特點:(1)表真摯之情. (2)狀飛動之趣. (3)傳萬物之靈趣.
8. 如何理解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屬於水墨畫,抽象畫類型的一種,也有丹青的獨特魅力,所以帶入式感同身受即可欣賞其意境。
9. 意境美什麼意思
「意境美」英文是:beautyofartisticconception,意思是藝術形象中意與境、情與景、心與物交融契合的審美境界,藝術美的基本要素,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范疇之一。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特點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動欣賞者(讀者或觀眾)的藝術,總是在反映對象「境」的同時,相應表現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現心境,寓心境於形象之中。廣義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賞者兩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評價水平決定,有真與假、有與無、大與小、深與淺之別,後者因欣賞者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評價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淺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