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地動儀的藝術價值是多少

地動儀的藝術價值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2-10-16 18:49:27

Ⅰ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2020年年初的疫情影響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有些人因此失去了一切。在疾病和災難面前,人類是那樣的渺小脆弱。如果說疾病還可以控制,有辦法預防,那麼災難是真的完全沒有辦法。地震就是威力最大的自然是災害之一,地震來臨的時候,房屋頃刻間倒塌,良田陷入了地下,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結語

人生並沒有那麼多如果,如果就意味著這是一種假設,那既然是假設就會有無數種答案,或許每一種答案都有可能成為真的。獎項是對一個人的肯定,但是不等於一個人的終點。古人有大智慧的大有人在,隨便一位放在現代,都是建設國家的人才。

Ⅱ 地動儀的發明有什麼歷史意義

地動儀發明的歷史意義:
1、最主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在人類面對地震災害只能被動挨打之時,地動儀被發明出來,採取科學儀器的辦法對地震實施觀測和研究,從此人類手中才第一次有了工具,能夠站立在地震災害面前,第一次認識到腳下的地動和地震的源發地是有一定距離、並與晃動方向有某種關系的。隱喻了「震中、震中距、波動偏振面」的原始概念。
2、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地動儀開創了一個「如何在運動系統當中測量自身運動」的科學途徑——利用慣性,以及實現這種測量所需的觸發機構——「施關發機」。因此其科學水平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所有的以靜態測量為基準的儀器(比如表、渾天儀、漏壺等),以至於到了18世紀、19世紀上半葉,在全世界還找不到任何一台測震儀器(包括水銀驗震器)能夠與之相比,人們欲繼續前進,必須也只能先向張衡學習。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Ⅲ 古代張衡發明創造的地動儀是怎麼回事

地動儀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地震後,為人們及時知道發生地震和確定地震大體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 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所以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編輯本段歷史實證 各種地動儀(12張)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編輯本段歷史故事 張衡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地動儀歷史故事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編輯本段原理考證 地動儀原理圖[1]據學者們考證,張衡在當時已經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都柱」實際上起到的正是慣性擺的作用。同時張衡對地震波的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成就在當時來說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目前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蛤蟆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那麼,地動儀的內部結構究竟什麼樣子呢?有不少學者對此作過探討。早在南北朝時,北齊信都芳撰《器准》,隋初臨孝恭作《地動銅儀經》,都對之有所記述,並傳有它的圖式和製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後,二書均失傳。今人的研究則以王振鐸之說影響最大。王振鐸根據前人的猜測,討論了地動儀內部可能有的各種結構,最後推斷都柱的工作原理與近代地震儀中倒立式震擺相仿。具體說來,都柱就是倒立於儀體中央的一根銅柱,八道圍繞都柱架設。都柱豎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動,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裝有杠桿,叫做牙機。杠桿穿過儀體,連接龍頭上頜。都柱傾入道中以後,推動杠桿,使龍頭上頜抬起,將銅丸吐出,起到報警作用。 米爾恩對張衡地動儀和現代地震儀的研究地動儀用精銅製成,圓經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黃色,上部鑄有八條金龍,分別伏在東、西、南、北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龍倒伏,龍首向下,龍嘴各銜一顆小銅球,與地上仰蹲張嘴的蟾蜍相對。地動儀空腔中央,立一根銅柱,上粗下細。銅柱周圍有八根橫桿,稱為「八道」,各與一龍頭相連。銅柱是震擺裝置,八道用來控制和傳導銅柱運動的方向。在地動儀受到地震波沖擊時,銅柱就倒向發生地震的方向,推動同一方向的橫桿和龍頭,使龍嘴張開,銅球下落到蟾蜍嘴中,並發出響聲,以提示人們注意發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時間和方向。 一顆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將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於就向哪方滾動。又如我們點亮一支蠟燭,將它放在一張不平的桌子上,它總會向低的一方倒。地動儀就是根據這些簡單的原理設計的。地動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只不過太遠了人就感覺不到了,但地動儀能准確地測到。但是中國科學家認定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懸垂擺原理」,即地動儀是利用了一根懸掛柱體的慣性來驗震的,而非當今歷史教科書所說的在儀器底部簡單地豎立一根直立桿。 編輯本段結構模型 地動儀王振鐸的推斷得到了廣泛贊同。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的張衡地震儀模型,就是根據王振鐸的設計復原的。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志超就曾對倒立擺結構提出過異議,他以全新的視角,提出了自己對候風地動儀的理解(參見李志超,《天人古義》,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志超認為,從文獻角度來看,漢代字書《釋名》解釋「柱」,說「柱,住也」,表明柱字原義是建築中不動的支撐件。由此,倒立擺結構不得稱「柱」,只合稱錐。「都」是集總之義,說明不是孤柱,應該還附帶八套機關,而立錐卻只能是光桿。這樣,僅由「都柱」這一名稱來看,倒立擺之說也不能成立。 李志超進一步指出,倒立錐的設計使原文所述其他一切部件皆成畫蛇添足。尤其是龐大的銅尊,毫無道理可言。再者,從物理評價角度來看,任何測量儀器的性能一般都可用兩個互相矛盾的指標表徵:靈敏度和穩定度。倒立錐的設計正好突出了精密計量技術這一主要矛盾。例如,為提高地動儀的靈敏度,就要把倒立錐的錐底做得很小,使之形成一個錐尖,但很小的錐尖承受巨大的重力壓強,在不可避免的微小震動作用中必將逐漸形成不可逆的變形,其趨向是錐尖下面的支承面形成坑窩,錐尖變得圓滑。這一過程不可逆,而且是加速的。這樣,倒立錐最終要倒下來,不管有無地震。如果為提高穩定度,將錐尖做成寬到實際不變形,那它的靈敏度必然很低,感知量比人所能察覺的還要大,地動儀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

Ⅳ 地動儀資料

62位粉絲
地動儀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成為「八道」。道中安有「牙機」。儀體外部周圍鑄有八條龍,頭朝下,尾朝上,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地動儀內部的「都柱」就發生傾斜,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地動儀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成為「八道」。道中安有「牙機」。儀體外部周圍鑄有八條龍,頭朝下,尾朝上,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地動儀內部的「都柱」就發生傾斜,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漢順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二月初三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當時在京城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東南部)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據學者們考證,張衡在當時已經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都柱」實際上起到的正是慣性擺的作用。同時張衡對地震波的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成就在當時來說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Ⅳ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

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何為地動儀,其實就是大地發生震動後,地動儀會做出一定的顯示。這個儀器看起來簡單,但是它的構造卻是極其復雜,它毫無保留的向世人宣揚著東漢時期的 科技 水平。

然而,如此一件代表著科學技術的儀器,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中科院院士稱:在房子上掛一塊肉都比它強。

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還要從地動儀的來源前來了解。

相傳,張衡地動儀共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在公元132年時,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被後世之人稱為候風地動儀。從張衡地動儀發明出來以後,便不斷測算出哪個方位地震,關於一次地震,史料有專門的記載。

當時,地動儀上曾經一觸即發,但是人們完全感覺不到地動,所以,雒陽學者都覺得地動儀不足為信。然而幾天過去後,有人前來送信,果不其然,在隴西地界發生地震。從那以後,眾人都對地動儀的巨大作用深信不疑,並且完全依賴於地動儀預測地震。

然而,如此神奇的地動儀隨著 歷史 的發展,卻消失在 歷史 舞台之上,取而代之的是王振鐸所做出的地動儀。

讓人感到無比遺憾的是,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在公元200年的時候就已經徹底消失,距今仍不知道它身處何方。因為地動儀的消失,也讓人們質疑它的真實性。一直以來,無數人發出質疑:張衡地動儀是否真的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張衡地動儀的確在中國 歷史 上出現過,並且作為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但是,畢竟因為它的消失,導致人們對它的猜想層出不窮。

然而,隨著 歷史 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經過一年多設計和十五年製作出來的「仿製品」,被人稱為「王氏地動儀」。

正是這個「王氏地動儀」成功取代張衡地動儀在教科書的位置,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教科書。不僅如此,因為「王氏地動儀」的一些操作,也讓世人對張衡地動儀產生了一些質疑。

雖然王振鐸做出的復原地動儀像極了張衡的地動儀,但是它畢竟是個紡織品,是否真的可以發揮作用。經過一番實驗,「王氏地動儀」的作用似乎並沒有發揮出來。與此同時,關於地動儀的各種質疑也層出不窮。

當時,科普作家方舟子對此特意發文:「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或許和今天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它並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厲害,很有可能就只是一個個擺設」。

之後,在科普作家方舟子質疑的基礎上,質疑聲也是越來越大,甚至有人直接斷定地動儀並沒有任何作用。尤其是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在一次極其重要的座談會中,直接評價出他對地動儀的認知:「房梁吊塊肉都比那模型強。」

不得不說,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對於地動儀的評價的確有些殘酷了。畢竟張衡地動儀作為東漢時期的一項科學技術,它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許它的作用沒有傳聞中的那麼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具有作用。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知名學者公開討論張衡地動儀,並且給出他們自己的想法。他們肯定張衡地動儀存在的價值,以及它自身所具備的作用。他們對張衡地動儀稱贊萬分,並且表示支持。

他們覺得「王氏地動儀」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仿製品,和當年的張衡地動儀可能有很多不一樣。所以說,不能用王氏地動儀的實驗結果來評判張衡地動儀,對於張衡地動儀而言,這也是極其不公平的。

不管是質疑張衡地動儀也好,還是堅信張衡地動儀也罷,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張衡地動儀最為真實的看法。作為一件存在於東漢時期的的科學儀器,這是它應該享受待遇。

其實,對於現在的人們而言,張衡地動儀是否真的具備預測地震的作用已經不重要了。張衡地動儀作為東漢時期的 科技 產物,它的價值已經超出它本身所具備的作用。對於後人而言,它所存在的價值更多在於它身上所蘊藏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並非它是否真的可以檢測出地震。

簡單的說,張衡地動儀所具備的價值遠遠超出它的作用。不管它是否可以真實的檢測出地震,都無法肯定它對東漢時期的一個重要作用。可以說,張衡的地動儀更多的意義在於它象徵著一個時代,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優秀文明的見證。

雖然我們無比好奇張衡地動儀是否可以真正發揮作用,但我們從不會質疑它的作用,即使它真的沒有任何作用,或者只是一個擺設而已,但我們仍然願意相信它是真實存在著巨大作用的。也可以說,我們所信賴的不僅僅是地動儀,更是地動儀所處的那個時代。

即使我們會對地動儀發出一些質疑,但是我們卻無比堅信屬於那個時期的智慧。尤其是古人的智慧,它讓後世之人不得不服。不管地動儀是否真的存在過,但人們都會堅信它曾出現在中華大地上,並且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對此,我們只有堅信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 探索 研究。只有等到張衡地動儀真正出現以後,我們才可以通過它進行研究。或許只有到了那一天,我們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張衡地動儀的強大魅力。

客觀的說,張衡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件 科技 產物,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這都不會改變。然而,因為地動儀的消失,讓人們對於它的存在和作用發生了質疑。加上王氏地動儀形像張衡地動儀,又沒有發揮作用,也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覺得張衡地動儀也沒有作用。

其實,關於這些質疑,我們也可以理解。畢竟後世之人只是從 歷史 資料中了解過張衡地動儀,並沒有感受過地動儀的作用。相信總有一天,張衡地動儀會再次問世,等到那時,所有的質疑聲便會不復存在。

不過話又說回來,關於張衡地動儀有些質疑聲也是好的。只有質疑聲越來越大,越能體現有關 歷史 的極大魅力。如今,我們如同在迷霧中砥礪前行,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那種來自心底的滿足和民族自豪感真的很讓人舒服。

簡單地說,關於 歷史 的 探索 ,其實也是一種對質疑聲的 探索 ,只有真正答案的出現,質疑聲才會漸漸消失。所以說,想要真正的了解 歷史 ,勢必不能滿足於現狀。

參考資料:《後漢書·張衡傳》

Ⅵ 大爺花7萬買「地動儀」,兒子擔心受騙來鑒寶,結果如何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文明,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的第1個朝代是夏朝,距離現在已經非常久遠了。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歷史產物,也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在提起夏商這一時期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青銅器,青銅器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文物,在這一段時間內已經普及了,到現在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非常寶貴的重量級文物,不管是歷史意義還是研究價值都還是非常高的。

原來這件青銅器的造型還是比較粗糙的,是造假者利用化學合成物簡單的處理了一下,然後埋到了泥土裡,青銅器上也殘留著很多的化學物品。如果像小夥子的父親那樣,整天拿在手裡把玩的話,時間長了會影響健康,這些化學物質被吸收到人體內,是很容易致癌的,再加上老人的身體本來就抵抗力弱,如果因此生病了的話,那真是得不償失,所以小夥子也算是很幸運,幸虧來到了鑒寶節目,知道了這一實情。聽到專家的說法,小夥子也是冒出一身冷汗,沒想到這件物品不僅是假的,竟然還是「有毒」的,小夥子越想越覺得慶幸,等會聽到了朋友的建議,對此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到下面的評論區去留言。

Ⅶ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真能感知地震嗎

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在綜合國力還是經濟、軍事、以及科研水平上,均領先世界一大截,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一提起中國的科技發明,估計很多人腦子中就會出現四大發明的身影,但除了四大發明外,我國古代歷史上還有很多先進的發明,地動儀就算一個。

那麼你又是如何看待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呢?到底是一個欺騙了上千年的謊言,還是現代人無法復原的古代珍寶?

Ⅷ 地動儀有什麼歷史價值

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從此以後,人類可以對地震進行科學一些的觀測了
是人類第一部測算地震的科學儀,能准確地顯示地震的方向。

Ⅸ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有何種意義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先河。他是全人類從事地震學研究的鼻祖級人物。他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多年,為人類對於地震科學的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張衡所在的東漢時代,地震發生比較頻繁。地震引起的災害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江河泛濫,給當時東漢時期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傷害。

史書記載,當時許多學者稱張衡的發明「來觀之者,莫不服其奇。」「合契若神,自古所來,未嘗有也。」可見其造型獨特,讓人嘆為觀止,關鍵是給當時災難頻發的時期的人們,看到了希望。在那個科學相對還是比較落後歷史時期,張衡的這一偉大發明,無疑是震驚世界的。

Ⅹ 地動儀的資料

編輯本段概述
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編輯本段外形機關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編輯本段實證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城(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編輯本段原理考證和結構模型
據學者們考證,張衡在當時已經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都柱」實際上起到的正是慣性擺的作用。同時張衡對地震波的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成就在當時來說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目前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蛤蟆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見上圖)。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詳見參考資料)
編輯本段附:對張衡地動儀的重新復原
1700多年前,地動儀神秘消失,它的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謎團。
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組成課題組,聯合研究張衡地動儀新的復原模型。
目前,這項課題取得重大進展,課題組用「懸垂擺原理」取代了傳統的「直立桿原理」。
2005年4月16日,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地震局等單位的地震學和考古學專家的肯定。專家們認為:這台復原地動儀首次把概念模型還原成了科學儀器,使之真正有了驗震功能。
驗收
地動儀復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復原成了科學儀器
4月16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天地經緯》專題陳列廳,由地震學、考古學、機械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的驗收委員會,開始對用挑剔的眼光注視著地動儀復原模型(1/3小樣)。
當日下午,驗收組的7位專家經過激烈討論,最終認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復原成了具有驗震功能的科學儀器,邁出了復原研究的歷史性一步。這個驗收意見意味著,新復原的地動儀通過了階段性成果驗收,後續工作只需對某些技術細節做進一步優化,對外觀做出最終確定。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對此感觸頗深:「我們不僅在復原一件儀器,也在找尋1000多年前那位偉大科學家『求實疾虛』的科學精神……」
心願
一定要讓地動儀模型「動」起來
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館建設過程中,田凱負責主持《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陳列。布置漢代展廳需要展示張衡的地動儀,當時最權威的模型陳列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它是王振鐸先生於1951年設計的,這台卵狀體上含有8條飛龍的模型,已成為地動儀的「標准形象」。
河南博物院請蘇州天文儀器研究所按王振鐸的模型重新復制了一個木製模型,並提出「能否讓地動儀動起來」,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即使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的那台也不能檢測地震。但對方可以在模型下面人為地安上一個裝置,讓它動起來。
「我們展出的是科學儀器不是玩具,這樣做是對觀眾的欺騙。所以當時只能造一個不能動的模型,但這個情結在我心裡一直存留了好多年。」田凱說。
6年後,了解到國家地震局和國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正在做復原工作。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組成了課題小組,共同復原張衡地動儀。
解謎
找到「垂懸擺原理」
該課題的負責人是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馮銳研究員。馮先生表示,1700多年前的地動儀究竟如何工作是首先須破譯的謎團,深入研究證實,地動儀應該是「懸垂擺原理」而不是王振鐸模型的「直立桿原理」。
幾十年來,國內外地震學界對王振鐸模型的否定意見一直沒有停。更有近現代西方學者認為張衡地動儀之所以失傳,是因為它沒有達到科學的要求,它不是個科學的東西。馮銳說:「看到這些嚴厲的批評以後,我們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
歷時1年多,課題組最終確認了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懸垂擺原理」,而不是「直立桿原理」。
評價
這是一次重大跨越
地動儀的歷史資料,最著名的是《後漢書·張衡傳》中的記載,只有196個字。早期的復原工作都是據此開展的。馮銳的課題組把資料的考證和利用擴大到《續漢書》、《後漢紀》等古代文獻,但相關文獻的總字數也不過231個。這些資料,使他們復原的史料根據更加充分。
在研製過程中,馮銳還採用了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即利用洛陽地震台接收到的現代隴西地震記錄,算出模擬的隴西歷史地震的波動效應,然後把數據輸入計算機,再控制特殊的振動台完成洛陽地面震動過程的復現,用這種運動信號對振動台上的復原模型進行檢驗和改進。
驗收組的專家們認為:新模型對4次實際地震事件已經實現了良好的驗震反應,邁出了從概念模型到科學儀器的關鍵性一步,研究工作突破了古代科學儀器復原的傳統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跨越。
驗收會結束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說:「地動儀是中華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各國科學家都在嘗試復原,如果我們不把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過。從原理上和製作過程上講,這台復原模型符合史料記載,符合張衡的基本思想……這台地動儀復原模型代表了現代人的認識,它在現階段是最好的。」
編輯本段最新消息:
最新復原的地動儀模型2008年8月5日,受國家「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委託,山西夏縣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宇達集團成功鑄造完成「張衡地動儀」。其造型設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王培波教授等完成,新模型用優質青銅精心鑄造,將在新落成的中國科技館展出。
據悉,國家「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由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家博物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所、河南博物館等多學科的專家組成,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地震學家馮銳任課題組組長。

閱讀全文

與地動儀的藝術價值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