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北四小龍都是誰啊
李曉傑是東北四小龍之首(曾經指導過黑龍和龐龍),其餘三小龍分別是黑龍、侯旭、張越!大家其實都被四小「龍」給弄誤會了!並不是名字里都有「龍」!
『貳』 李曉傑的歌《朋友的酒》是哪張專輯的什麼時候的歌當時首發收聽率怎麼樣有沒有排上什麼音樂榜
小檔案
快樂使者·音樂大款—李 曉 傑 音樂大款——李曉傑
★生日:1月4日 ★最喜歡的季節:冬天 ★籍貫:遼寧省沈陽市 ★最喜歡的顏色:天空的色彩 ★星座:魔羯座 ★最尊敬的人:毛澤東 ★血型:A型 ★最喜歡的運動:網球、游泳 ★身高:173公分 ★最喜歡做的事:與家人團聚 ★體重:80公斤
人個簡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東北這片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不計其數的名人志士,在音樂與藝術領域尤為突出。李曉傑就生長在這里,遼寧沈陽正是他的故鄉。
『叄』 誰知道李曉傑唱的《朋友的酒》最後的蒙語部分的漢字或拼音發音
不會講蒙語請不要瞎給往上寫,最後兩句都是蒙語,大概什麼意思你應該也知道了,
公呼屯伊蓋塞杯,噻嚨咯外東噻.
字可能不太對,但發音絕對是正確的,因為我就是蒙古族人
『肆』 文學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天、成、論、文、
範文如下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1、選題依據:
隨著第一次文代會後,當代文學特別是小說的主題也隨之轉變。在時間、空間的推移下,作家們的創作思路以及審美意義也隨之慢慢變化。彼時的江南就存在這樣一批作家,他們小說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點的創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時代的主題,如實的記錄著時代潮流的走向。他們有的經歷了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這段苦難歷史,有的成長於這段歷史之中,他們將自己敏銳的視角寄託於江南想像之中,抒發著對於江南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反省,將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的審美意義及其文學史意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因此選此為題正是為了探尋中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的文學內涵,希冀發掘其文學史意義的變化。
2、研究意義:
經過建國後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一大批江南籍作家涌現,江南文學「邊緣化」的格局逐漸被打破。進入新世紀,關於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的研究逐漸興盛起來,這類研究的文獻雖然概述性的總結居少、個體研究居多,但透過這樣一個繁雜的參照系,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和文學史意義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確認。本文擬對以往的研究成果條分縷析,審視評估,以期有助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研究的發展。
選題研究現狀
當前對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的研究綜述有:
1、在時間、空間的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
自九十年代後期起,學者們已經有意識的嘗試從江南作家及其小說里的江南意象和敘事手法著手,並以此探尋當代江南文學發展的新趨勢。而關於江南地域文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可看作為江南作家對於江南世界的一種「尋根」。正是在這種越發多元化的研究形勢下,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也逐步呈現出了新的文學價值。
相關的文獻有王德威的《當代小說二十家》、張炯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孫其勇的《論故鄉蘇州對蘇童創作的影響》、陳嬌華的《小巷文化的獨特鏡像——論蘇州小巷文化對陸文夫小說創作的影響》、高松年、沈文元《論葉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說》等等。
2、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題材抒寫的變化
任何文學創作都是對一定時代的反映,關於第二個研究方向——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藝術風格的轉變,則是當代小說在江南想像這一領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關的文獻有崔致遠的《中國當代小說流變史》、方中的《童心觀照下的悲憫——評畢飛宇<彩虹>的人文關懷》、史國銘的《論蘇童小說與江南文化》、曾一果的《「南方」的復活——讀朱文穎的<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張清華的《南方的細小、漫長與悲傷》等。
例如崔致遠先生所著的《中國當代小說流變史》從人文情懷與社會進程的角度來探尋當代小說的流變。他在書中便闡述了當代小說在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的流變,並從敘事結構出發,將當代小說分為「革命現實主義」、「啟蒙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走向,他認為在這一流變的過程中,江南作家的有關於「江南敘事」的創作手法和思路也因此發生了變化,他們作品的主題多以城市的興起與鄉村傳統文明的墮落為主,反映了在那個時期里江南作家對於江南意象的「苦難寫實」,以及現代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
3、關於江南社會的轉型中作家關於江南想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義的變化的研究:
圍繞關於江南社會的轉型中作家關於江南題材的抒寫和審美意義的變化的研究,主要是趨向於城鄉意識的轉變、傳統與現代文明的觸碰、現代人心理的流變這三個方面。我個人認為,這一方向的研究是可行的,畢竟半個多世紀以來,城市與鄉村變化的關系所呈現出的現代意識,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又作用於當代作家的創作之中,從而推動著當代小說的發展。
相關的文獻有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張炯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李曉傑的《高曉聲小說中的現代意識論》、趙海的《在城鄉夾縫中生存——論新時期小說中的「農民進城」書寫》等等。
縱觀上述分析總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關於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研究仍處於整體上少,單篇研究居多的現實狀況,但學者們對於當代江南作家作品裡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意義已經有了成熟的認識。其研究也已經從單純地域文化影響和關於作家創作思路、作品主題的研究上升到對於「江南想像」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的層面,審美意義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而正是這些研究文獻的據理佐證從而推動了江南想像的文學史意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作為一個新興文學概念,對於江南想像的研究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已取得的成果也沒引起足夠重視。
研究內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對中國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的研究著文,而關於「江南想像」這一新興文學術語的研究,我主要是以兩個方向即時間、空間的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藝術風格的轉變,一個主題即江南社會的轉型中作家關於江南題材的抒寫和審美意義的變化的研究為主線,並以此為思路探析當前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的流變以及其賦予的新的文學史意義。
2、框架: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時空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
第三部分:不同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題材抒寫的變化
第三部分:關於江南想像藝術風格和審美意義的變化即文學史意義研究
第四部分:總結
3、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本課題採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量實證分析方法、文化批評方法、比較分析方
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希冀以此為方法得出論文研究的結論。
論文提綱(含、論文主體框架)
1、題目: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研究
2、論文結構:
1)引言
隨著第一次文代會後,當代文學特別是小說的主題也隨之轉變。在時間、空間的推移下,作家們的創作思路以及審美意義也隨之慢慢變化。彼時的江南就存在這樣一批作家,他們小說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點的創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時代的主題,如實的記錄著時代潮流的走向。他們有的經歷了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這段苦難歷史,有的成長於這段歷史之中,他們將自己敏銳的視角寄託於江南想像之中,抒發著對於江南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反省,將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的審美意義及其文學史意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 •••
2)正文
1. 時空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
(1)「江南想像」與「江南文學」
(2)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的衍生
(3)時空推移下其對作家創作的影響
••• •••
2. 不同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題材抒寫的變化
(1)建國以來江南作家創作思想轉變的原因
(2)中國當代江南小說的創作主題的流變趨勢
(3)江南社會轉型中江南題材抒寫上的變化
••• •••
3. 關於江南想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義的變化即文學史意義研究
(1)「江南想像」的藝術風格多樣化與審美意義的擴大化
(2)「江南想像」的文學史意義研究
••• •••
4.總結
••• •••
『伍』 把酒倒滿來他個不醉不休是什麼歌
這首歌的名字是《把酒倒滿》,歌詞如下:
如果愛是一杯穿腸的毒葯
我喝過
如果情是一汪人世間的渾水
我趟過
如果我的命運註定坎坷
我不會問為什麼
如果自暴自棄怨天由命
那不是我
如果你有一雙飛翔的翅膀
還等什麼
如果你的淚水已經匯聚成河
你在釀酒嗎
如果歷盡磨難受盡挫折
老天還依然不放過我
那麼就讓狂風暴雨來的
更猛烈些吧
如果歷盡磨難受盡挫折
老天還依然不放過我
那麼就讓狂風暴雨來的
更猛烈些吧
把酒倒滿 來他個不醉不休
我不想再問君有幾多愁
所有煩惱向東流
把酒倒滿 來他個不醉不休
我不想再問君有幾多愁
幸福的人請舉手 跟我走
如果你有一雙飛翔的翅膀
還等什麼
如果你的淚水已經匯聚成河
你在釀酒嗎
如果歷盡磨難受盡挫折
老天還依然不放過我
那麼就讓狂風暴雨來的
更猛烈些吧
如果歷盡磨難受盡挫折
老天還依然不放過我
那麼就讓狂風暴雨來的
更猛烈些吧
把酒倒滿 來他個不醉不休
我不想再問君有幾多愁
所有煩惱向東流
把酒倒滿 來他個不醉不休
我不想再問君有幾多愁
幸福的人請舉手 跟我走
拓展資料
《把酒倒滿》,是李曉傑2015年10月推出的專輯。
李曉傑,1967年1月4日出生於遼寧沈陽,中國內地男歌手,畢業於沈陽京劇院。
1989年,李曉傑與沈陽音樂人戚濤成立「37度2」樂隊,正式出道,1991年,李曉傑錄制了首張個人專輯《情感》。
2005年發行專輯《兩只小蜜蜂》;2009年發行專輯《老大》;2015年發行專輯《有情有義》;2017年發行專輯《李曉傑-把酒倒滿》。2018年2月發行單曲MV《早點回家》,3月發行單曲《別再讓》;4月發行單曲《同道人》。
『陸』 訪談︱李曉傑:五代十國的政區地理有什麼特點
訪談︱李曉傑:五代十國的政區地理有什麼特點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陳華龍 胡耀飛
2015-08-28 15:54 來源:澎湃新聞
字型大小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學術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變遷通史,由周振鶴先生主編的十三卷本《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出齊。其中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14年12月出版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是這套通史的最新成果。該卷依據相關傳世與金石考古資料,全面而系統地逐年復原了五代十國時期(907—959)中原地區先後更替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王朝政權與在此期間南北方出現的前蜀、後蜀、南平、楚、吳、南唐、吳越、閩、南漢、北漢等十個地域政權的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同時,還討論了岐王、盧龍、定難、歸義等或大或小的各割據政權(勢力)轄區范圍的變遷。對這一時期諸多紛繁復雜、懸而未決的政區地理相關問題,作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盡、完整的揭示與廓清。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采訪了該卷作者——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李曉傑教授。
李曉傑
李曉傑1988年從復旦歷史系本科畢業後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因個人興趣偏向於文獻,而在工作期間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文獻與文物結合的研究方法,三年間只寫了一篇《清代宮廷的西洋音樂》(載《紫禁城》1991年第4期)。1991年他回到復旦,進入歷史地理研究所,跟隨周振鶴先生讀研究生,並於1996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談到從事政區地理研究,李老師說這有一定的偶然性。當時史地所正編纂《國家歷史地圖集》,政區圖組需要有人負責編繪東漢圖幅,周先生就把任務交給他來做。後來周先生又建議他繼續研究東漢一代的政區地理。在完成博士論文《東漢政區地理》之後,他又出版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先秦卷》。
談及從先秦、東漢轉向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研究的原因時,李老師笑著說他研究時段原本在先秦兩漢,《五代十國卷》的寫作也完全屬於偶然。本來唐五代政區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是合為一卷的,由暨南大學郭聲波教授負責撰寫,後來由於唐代政區的研究已十分繁重,郭老師便建議周先生另找人來做五代政區部分。周先生便找到李老師,問他能不能先做點兒實驗,指導學生做一些五代十國政區研究。於是,他便按照構想指導研究生作了五代一些區域的政區地理,為後來書稿有關五代政區的撰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國部分原計劃交由他指導的碩士生、後來跟周先生讀博的周慶彰來做,但因其博士論文對節度使轄區的問題並未涉及(而這又是考訂十國政區地理最為關鍵的問題),加之寫法也跟五代的體例完全不同,所以十國政區地理也由他親自來做,從謀篇布局到具體考證全部重新來過。
五代十國時期全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
澎湃新聞:眾所周知,五代十國作為亂世,史料紛繁復雜,且所存不多,那麼您在進行《五代十國卷》的撰寫之前,是如何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的?
李曉傑:原來我對五代十國也不太了解,雖然平時講課也會講到,但主要是按照概論的形式來講,也沒有專門的研究,連節度使的轄區問題都很模糊。所以有同學問我,如果我博士剛一畢業就做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的研究,能做到現在這樣嗎?我說肯定做不到,因為這需要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先秦雖然是分裂時期,但實際上與後代統一之後的分裂割據還是不一樣的,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五代夾在唐宋之間,史料有限,加之我們對於五代很多制度性的東西也不是很清楚,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有關五代十國部分也很簡單。所以,以什麼樣的形式將五代十國政區地理反映出來,在撰寫書稿之初心裡並沒有譜。
我當時只是覺得有前面做先秦與東漢政區地理研究的經驗,經過努力,應該可以對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轄區范圍逐個進行考證,所以後來指導的三個學生關於五代政區的碩士論文框架就是我幫他們擬定的。這部分問題的研究可細分為兩級,一級是節度使轄區,一級是節度使所轄州的轄區。這與東漢不一樣,後者只需要顧及郡國一級轄區就可以了。當時學生們會拿材料來和我討論,我在這個過程中熟悉了很多史料。另外我還記得會把他們叫過來,現場幫他們修改論文,問他們這一段你想表達什麼意思,然後我告訴你怎麼來寫。在指導他們的過程中,我逐漸完善了思路與框架,對五代十國史料的收集與處理也就非常熟悉了。等到我正式接手寫作的時候,問題已經不是太大了,這也是我敢於從事五代十國卷撰寫的原因。否則從先秦、兩漢直接跳到五代十國,而且涉及到這么多具體的問題,恐怕很難進行。
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研究主要涉及鑒別史料、排比資料,通過辨析基本可以理清記載矛盾之處,不像東漢有很多地方需要推理考訂才能解決,所以在具體考證問題上,難度系數並不是太高。如果你要讓我舉政區研究的實例,我更願意舉兩漢的,而不是五代十國的。但五代十國的難點在於綜合,在於整體上地揭示。就是說具體的問題上雖然不如東漢的難度高,但是你把它放到一起,通過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展現,這個是難題。因為北方涉及到五個政權,南邊又有不同時期的多個政權,而且南北的情況你又要綜合考慮,頭腦中要有多條線,不像東漢只需一條線。五代十國一個地域就會涉及多個政權,當然先秦的地方也會有歸屬的變化,但是它比較簡單,不像五代。五代時同一個節度使換了一個政權就需要考慮到它的稱謂等問題。先秦史料少,進行粗線條的研究就可以了,但是做到五代十國的時候,雖然材料也有限,但畢竟是唐以後的情況,如果再做成粗線條的,別人就會覺得你研究的不夠深入。所以怎樣盡可能地做到精細,這也是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澎湃新聞:《五代十國卷》可以說是本套通史已出各卷中體例最為繁多的一卷,您能否介紹一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李曉傑:對!這一卷體例比較繁。另外,從細致程度來說,可能也比較細。不算概述及圖表等部分,最初考證部分就有四五十萬字。用周振鶴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五代五十來年,你一年差不多就寫了一萬字。現在出書版面字數總量已近一百二十萬字,那實際上一年就有兩萬多字了。這種精細程度,在已出的政區通史各卷中還是沒有的,所以我試圖在體例上給大家一個可以參考的樣本。對斷代政區地理而言,王朝穩定時期怎麼做已經比較成熟了,分裂割據時期還處於探索階段。正好我主持一項關於分裂割據時期政區地理研究的國家重點社科項目,這卷書稿也是那個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我對自己撰寫的這一卷的要求是,所做的研究要有可借鑒性,讓後來的其他研究人員可以參考,雖然也不一定完全是這個模式,但至少它是有別於其他斷代政區地理的一個樣本。
對於這一卷的體例問題,我覺得最主要還是政權的影響因素。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況對之前已有的政區研究體例模式也是一種挑戰,因為我們怎樣把縱向的時間變化和橫向的空間變化完整而清晰地揭示,本身也是一個問題。周老師看了我的考證部分初稿後建議增加概述編,否則很難讓一般的讀者在考證編中把五代十國政區的情況理清楚。有了概述編,讀者願意看哪個政權就可以去看哪一個政權。之後,如果你還需要具體了解,那再去看考證編的相應部分。書後面所附表格也都是輔助讀者查找與理解的,因為我覺得政區地理需要有可讀性與可利用性。換句話說,你要為讀者考慮,不能說你相關考證問題做完了就可以沒事了。
另外,我對這套通史之前所出各卷的具體體例也有一些借鑒。郭聲波老師在《唐代卷》中會把標准年所在的政區時段加粗顯示,這個是我在體例上借鑒的。然後像李昌憲老師的《宋西夏卷》中將州所轄縣的存在時間進行括注,我在節度使轄州以及州轄縣上也借鑒了這種做法。至於章節目錄中一些特定的用語,像「承」、「暨」 等詞,都是我這一卷裡面特有的。在概述編與考證編里政權名稱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概述編政權名實際涵蓋了政區的情況,而考證編的政權名是沒有政區含義的,所以政權之間會用「承」或「暨」,也會出現稱為「某某(政權)轄境政區沿革」的情況。
澎湃新聞:斷代政區地理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標(基)准年的選取,在該書考證編的擬目中您為何選擇後梁貞明六年(920)作為考證標准年?
李曉傑:在《五代十國卷》中所出現的基準年和標准年名稱,實際區別不大。一般我們進行政區地理考證會選取一個考證的標准年,也就是一個標準的斷代,作為敘述的目錄,之前之後的變化都反映在這個目錄當中。但書中為什麼又出現了基準年的稱法呢?那是因為在概述編里,敘述每個政權時也需要用到標准年,我怕讀者把它與考證編中的標准年混淆,所以就又換了一個詞,在概述編裡面以基準年作為各個政權政區敘述目錄的標准年。全書概述編中每個政權政區一個基準年,共15個,而考證編只有一個標准年,這些主要都是為了敘述上的便利。
至於為什麼選擇920年作為考證編的標准年,確實有所考慮。這個考慮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敘述上的便利。當時我們開過一次這套通史編纂人員的編撰會,會上有老師建議我以後唐滅前蜀的925年作為標准年,因為當時政權所含的地域最廣,擬目可能比較方便。但是我後來為什麼沒有採納這個建議而用了後梁的920年呢?我的考慮是,還是用五代最初的一個政權可能比較好,這樣可以在目錄上不打亂梁、唐、晉、漢、周的順序。其次,920年還能夠兼顧南北方政權。太早的話南北方還有很多小的割據政權,而到了920年,政權的數量相對就比較少了,北方只剩下後梁、晉王、岐王、定難和歸義,南方為前蜀、荊南、楚王、吳、吳越、閩王、南漢,而且還要考慮到他們當時稱王或者稱帝。這些因素綜合考量下來,就覺得920年比較合適,因為再往後面,後梁就快不存在了。
總之,我首先想以後梁作為開始,其次我還想以後梁時期內政權數目最少,然後還要考慮到南方基本上已經稱王稱帝。這樣的話從擬目角度來說,目錄就會顯得比較規整,政權數目也不是那麼多。
澎湃新聞:對於不是專門研究政區地理的人來說,若想參考該書的研究成果,具體應該如何利用這本書?
李曉傑:我覺得對於一般的史地愛好者來說,看概述編和後面的圖表就可以了。我也接到過國內一些讀者的來信,還沒有人反映這本書他們看不明白,只是覺得看得有些吃力。其實這本書我覺得一般人也很難系統地去看,要查閱的話就看概述編,想知道具體考證過程再去翻考證編。後面所附的表,其中節度使沿革表(《五代十國方鎮建置沿革表》)只是一個時間表,沒辦法看轄區的,但每個方鎮的序號和概述編中的序號一致,可以方便查找。節度使轄區的沿革表(《五代十國政區沿革表》)不僅有時間的變化,還有地域的變化在裡面,通過閱讀表格也能很快了解想知道的情況。按理說有地名索引的話可能更方便,不過從印刷成本考慮這套書都沒有,所以有人建議在全套通史出齊以後可以考慮編制一個總索引。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各政區與割據勢力興衰示意圖表》(《五代十國卷》卷首附圖)
澎湃新聞:五代十國時期除了節度使(方鎮)、州、縣這三種最基本的行政區劃單位外,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行政區劃單位,其中「軍」是比較特別的一種,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李曉傑:五代十國時期的「軍」應該是從唐代承繼而來,但在性質上已經發生了一些轉化。從政區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有一個從軍事的「軍」到行政的「軍」的逐漸轉化過程。五代的「軍」比較復雜,向行政轉化的「軍」級別有三種:直屬京軍、准州級軍、縣級軍。這是五代的特色,到宋的時候「軍」的情況就開始簡化了。
我們怎樣判斷五代時期「軍」的級別呢?其實主要是通過統轄關系來判斷的。由某縣(或縣級政區)而升置,一般仍領原縣並由某政權直接統轄的稱為直屬京軍;由某縣一部分地區升置(不領縣)或降某州而置(領縣)並由某節度使統領稱為准州級軍;升某縣內的鎮、監等軍事、經濟要地或降某州為軍,其下皆不領縣,由某州統領,我們稱之為縣級軍。
澎湃新聞:通過三個不同時段(先秦、東漢、五代十國)政區地理的研究,您認為這三個時期政區各有什麼特點?由此您認為斷代政區地理最主要的特徵是什麼?
李曉傑:先秦時期政區尚處於逐漸完善階段,為雛形期。真正地遍設政區,應該是在秦統一之後,之前的政區在形式上我覺得也比較簡單,像郡與縣。層級也是慢慢形成的,從春秋到戰國,而且不一定在某一政權統轄范圍內遍設政區。
總體來講,先秦政區屬於草創階段,我們對於其內部的一些運行機制了解得也不是很詳細,而兩漢政區就比較成熟了。東漢雖然仍是郡(國)縣兩級,但是東漢邊境政區的變動比較明顯,像西北的金城郡經常內遷,西南的政區也常受到周邊少數部族的影響。東漢邊郡的變動比較明顯,這和當時東漢統治力量的強弱變化有很大關系,因此也就出現了「僑置郡」的問題。
另外,東漢郡國的「國」是虛的,已經和郡的性質沒什麼兩樣了,只不過還保持這一名稱而已,更不用像西漢那樣擔心王國叛亂割據了。五代十國時期隨著政權的頻繁更替,政區的歸屬變動比較頻繁。另外,有一些新置政區的出現也比較明顯,像南方一些政權把自己統轄區域內政區的幅員進一步劃小。北方的新置政區不如南方頻繁,但節度使的軍號隨著政權變動而更改的較多。還有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基本行政區劃單位的種類已經明顯增多。
所謂政區地理與沿革地理最大的區別,就是沿革地理著重縱向的行政區劃建置的改變,而對行政區劃轄區的揭示不明顯。政區地理實際上重點關注的是橫向的政區轄區的變化情況,同時並沒有舍棄對縱向的政區變動的關注,換言之,政區地理是在沿著政區縱向變化展開的同時對橫向政區的轄區變動進行關注與揭示,而沿革地理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它只關注政區縱向時間內的變化,即在不同的時間里政區是如何變動的,並不涉及在同一年裡不同政區及其轄境的狀況。例如沿革地理可以告訴你某一政區唐代如何,宋代如何,但是無法告訴你在唐代或宋代某一年該政區與其他並存政區的狀況。而政區地理不僅可以告訴你某一政區(包括轄境)逐年的變化,而且還可以逐年揭示不同政區及其轄境在同一年的變化。
『柒』 李曉傑這名子拼音怎樣寫
李曉傑
李、曉、傑的讀音是lǐ、xiǎo、jié,聲調為上聲、上聲、陽平。
曉:1、天剛亮。清晨。如:破曉(剛亮),拂曉。象徵光明。2、明白,了解。如:曉知,曉明。
《說文解字》釋雲:明也。從日堯聲。
傑:傑字的原義是指才智過人的人。此外,又引申指超群的,與眾不同的,特別突出的,如傑作、傑士等。由於傑字能表現人的才能、智慧、品性等方面的出類拔萃,因此多被用作人名,表示期望或意願。
《說文解字》釋雲:傲也。從人桀聲。
曉表示天明、懂得、清晨;傑表示出色、高大、高聳,意義優美。
意蘊該名字可以趣解為:「清楚 • 卓異」。成語曉以大義 俊傑廉悍
『捌』 潦草字 李曉傑怎麼寫
1)【李曉傑】字鍾齊流江硬筆草體寫法。
2)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玖』 如何寫韓國字的李曉傑
李曉傑
리 샤 오 제 이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還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