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波普藝術如何與生活結合

波普藝術如何與生活結合

發布時間:2022-04-17 18:54:43

Ⅰ 什麼是「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又譯為「通俗藝術」或「流行藝術」。是20世紀後現代主義藝術(Post modemism)中勢力最大、最為風行、傳播最廣、最有影響的確良種藝術形式。
所謂波普藝術,是指藝術家把任何額外負擔觀存在物作為創作載體,並賦予的價值和蘊意,以傳導給觀者最為大眾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藝術形式。

附件:

波普藝術(Populor Art)是英國評論家勞倫斯·阿洛韋(Laurence All owey)創名的。1959年阿洛韋說:「大量生產的技術,能夠准確無誤地復制文字、圖畫和音樂,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費的符號和象徵品。再想讓文藝復興為基礎的藝術獨一無二的這個思想來對待這個正在爆炸的劃瘸拐行路的。大眾傳播工具被群眾所接受,我們必須轉變文化這個概念。文化這個詞語不再是高級人工製品和歷史名人的思想專用品了,人們需要更廣泛地用經來描述社會在干什麼。」由此可見,波普藝術的思想與行為主張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要旨之一——打破或沖淡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即盡可能地介入眾多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去——是一脈相承的。****波普藝術,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英國倫敦,60年代中期滸於美國、並以紐約為中心。漸次在歐洲、亞洲等地廣為流傳。20世紀的60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歐洲1968年5月風暴革命以及搖滾樂、太空人、柏林牆等都給人們的心靈以巨大的震盪。所以,波普藝術家在人類諸多的日常生活中尋覓到了自己創作的內容題材,並努力地去表現展示它們,因此,波普藝術總是以人預想不到的新鮮花樣在民眾中炫耀自我的新奇、離導師行為,藉以引起公眾注意的轟動疚。如,中國美術界在1989年以後,不斷出現的、被大眾傳播稱為「政治波普」的架上繪畫創作行為和藝術現象,就曾轟動一時,頗為各方面予以關注和評說。盡管存在著「說了也白說」、 「白說了也要說」的界說尷尬局面。但,被已叫為「政治波普」的藝術行為,確實風光了一時。如圖3之類的題材作品,被俗稱為「政治波普」藝術作品。****在藝術發展史中,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曾在1993年6月13日開幕的第45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上獲得「繪畫金獅獎」的、英國藝術家——里傑德·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於1956年創作的題為《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別致,如此有魅力》。這幅小拼貼畫(Collage)展示的是一間極為流行時髦的現代家庭居室,電視機、音響設備、吸塵器、柔軟舒適的席夢思床、新式沙發等現代化的傢具樣樣有。牆壁上掛著題為《青春羅曼斯》系另一波普藝術家利西滕斯坦(R·Richtenstein)的作品,窗外景物為大都市中的電影院。畫面突出位置上為一位身強體健、只穿一條褲衩的青年男子,右手緊握一把有「Pop」字樣的網球拍似的大型棒棒糖。除胸罩之外幾乎全裸的女主人公呈飽含青春風流狀地斜坐在沙發上。整幅畫一看便懂,用不著深刻地詮釋和啟發便可欣賞。

Ⅱ 波普藝術的介紹以及代表作

波普藝術(Pop Art)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的英國,之後因為以Andy Warhol為代表的一批明星級藝術家的影響力而在美國得到巨大發展。讓波普出現在了時裝、AC-DC、香煙、膠紙、搖滾唱片等任何東西上。將身邊的物品,如漫畫、電影海報、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費品圖像通過解構、拼貼、重復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都可成為波普藝術的創作主題。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這也是美國一種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式。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的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創作作品的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他們並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我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確經常被我們忽略。安迪·沃霍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製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應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甚至於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 這十分貼切的反映出了後工業時代的特徵,現代工業正是這樣每天重復著同一樣東西。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隨著後現代藝術的推進,它同我們生活的界限也顯得愈來愈近,可能我們無法意識到,但它作為我們生活和精神的組成部分已無法替代。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Ⅲ 什麼叫波普藝術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 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復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波普藝術,亦稱為「流行藝術」,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英國倫敦和美國的紐約為中心出現的一個藝術運動。 英國畫家理查德·漢戴爾頓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波普藝術又稱普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波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波普藝術家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或剽竊靈感。

Ⅳ 藝術與生活是如何保持一致性與連貫性的

自杜威以來,西方思想界和美術界,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存在著一股反美術博物館、美術展覽館的潮流。杜威認為,美術博物館和美術展覽館割斷了觀眾與他們實際生活經驗的連續性。現代和後現代美術,如波普藝術、行為藝術、環境藝術等都突破了美術展覽館和博物館那堵牆的限制而直接與人類當下的生活方式相結合,強調接受者直接參與美術作品的創造過程的重要意義,從而能使接受者的生活經驗與藝術感受之間保持內在的一致性和連續性。

Ⅳ 簡述波普文化與波普設計的關系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這也是美國最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 式。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 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地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

波普文化先驅漢密爾頓認為波普應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徵:通俗的(為廣大觀眾設計)短暫的(短期方案),可消費的(容易忘記的)低廉的,大批量生產的,年輕的(面向青年人)妙趣詼諧的,性感受的,詭秘狡詐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這11個方面的的全部內容全面宣告波普時代的來臨,為這種新藝術的發展建立起一個共同的基礎。

(5)波普藝術如何與生活結合擴展閱讀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這也是美國最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 式。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地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了作品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

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並 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人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確經常被人們忽略。安迪·沃霍與其他波普 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製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

Ⅵ 波普藝術對現代人各方面的啟示

波普藝術(Pop Art),是一種以反傳統、反歷史、反精英、反經典、反智慧的藝術流派,其常運用一些庸俗的大眾社會圖形,照搬、復制生活原貌作為其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

波普藝術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50年代英國,英國畫家理查德·漢密爾頓第一次用街上的招貼畫與圖片資料拼貼成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什麼讓生活如此美好」。

從藝術的超越現代意義說,漢密爾頓的波普藝術是以一種玩世、庸俗化藝術語言對藝術現代性進行了一次多方位地徹底瓦解。於是,藝術的發展由於解構主義理論和波普藝術的實證進入到了精神、價值多元的後現代時期,而這個所謂後現代的階段表徵也當然就不是過去意義的超越、發展等精進傳統精神了。如果沒有領悟到這一關鍵點,那麼對當代藝術的困惑是永遠也無法解開的。

所以,對於波普藝術的理解不能用傳統的觀念去解釋。如果擺脫不了對傳統的依戀,那麼你對當代藝術的萬象也肯定是雲里霧里的結論。因為標準的其反向解構性是波普藝術的主要特徵。

美國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作品

美國波普藝術家傑夫昆思作品

波普藝術雖說是誕生在英國,但是由於美國對波普藝術的大力推舉使得美國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至今出現了大批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如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爾、勞申伯格、奧登伯格、里奇騰斯坦、韋賽爾曼、賈斯伯瓊斯、傑夫昆思等等。其波普藝術規模與勢頭早已讓人們忘記了波普藝術的原誕生地英國或理查德·漢密爾頓其人。

如今,說到美國文化是繞不過美國波普藝術的。回想美國文化發展,也真能抓住時代機遇,在避開自身文化歷史的短暫與不足時一舉通過樹立起美國波普文化而舉世聞名,可謂既打擊了具有歷史延續意義的現代性又掩蓋了自身文化歷史缺陷,不能不說是偉大的一舉多得。

作為反精英的波普藝術卻也奇怪地誕生了那麼多的精英大師,其反精英理念不免讓人產生似乎只是一種策略而已(與原先的倡導理念在結果看來就未免不能讓人太當回事了)。

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波普藝術的追隨者可說趨之若鶩,去一下藝術園區或畫廊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波普藝術風格的作品陳列著,那些庸俗化的艷俗藝術和文化革命時期的政治圖形也被泛濫使用在藝術作品裡,這些作品無不體現出波普藝術的精神特質。據說西方特別認可中國的這些波普藝術,也因此中國波普藝術泛濫成災而被西方青睞所購買的事實也只有中國波普藝術家自己知道。

世間誤解且有著名中國藝術評論家把中國符號與中國圖形相混淆,這實在是一種悲哀。符號與圖形在語義和實際的視覺概念有著天壤之別。把符號與圖形混同的同時也暴露了從事那麼多年的藝術批評工作居然連符號與圖形都搞不清,可見中國的藝術批評領域是何等的視盲。至於批評家所說的中國文革時期大批判圖形,那是與符號意義的圖形有著顯著地區別,關於這方面的視覺知識或許批評家還是需要補補課把概念搞明白了再來討論問題,否則將導致以其昏昏,還希望使人昭昭弱智群眾的不良後果。順便說一下中國文革時期的圖形並非是中國所特有的時期圖形,而是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時期共有的國家意志下的圖形樣式與符號沒有根本關系更與中國符號鏈接不上。

由於現代藝術不斷對過去傳統文化的超越於反叛,也出現一些藝術名言如:「人人都是藝術家」(據說是德國藝術家博伊斯所言)。但是藝術的發展推進精神一直沒有改變。然而,解構主義理論的出現以及波普藝術的大量普及化使得這一烏托邦的人文情懷被拆解。因此,「人人都是藝術家」,就顯示出是多麼蠱惑人心的當代語句也當然被波普藝術理論家奉為一句經典名言而告知與天下。

波普藝術也可以說成大眾藝術,它的理念是把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打破,或者按波普藝術家所言是縫合了生活與藝術間的歷史鴻溝。「生活就是藝術」,又是一句多麼動聽的普世口號。那麼,還有什麼阻礙我們不能藝術呢?

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當代藝術進入到了一個反傳統地後時代,反傳統也意味著反傳統藝術方面的技術與表達問題,因此大家不要畏懼沒有學過藝術,只要你有靈感或觀念,通過什麼手段去表現都無所謂,表現得如何也無所謂,關鍵就是一定要以藝術的名義。所以,不管你以前學的是什麼行業,只要你願意去藝術,你就是藝術家,也許你還真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

Ⅶ 波普設計的藝術理解與認識

這種以當時最流行的形象為題材的藝術在20世紀中期由羅伊·里奇特斯坦等藝術家首次創造出來,這些人被稱做「波普藝術家"。
羅伊.里奇特斯坦是第一位選擇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美國的漫畫里的形象為創作主題的畫家.這個作品的名字是《傑作》.創作於1962年。

人民的藝術
這種取材於流行文化的藝術形式被稱做「波普藝術」。

1: 「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已開始在美國和英國盛行。波普藝術家們通常選擇人人都熟悉的事物作為他們作品的主題。

2: 他們的畫作或雕塑作品都是取材於當時人們每天都會見到的東西。如湯罐頭、爆米花這些家庭中常見的產品或是紙幣、加油站、路標、旗幟等等。

3: 他們選擇經常在報紙、雜志、電視和電影上出現的東西作為自己的題材,比如演員、歌手、歹徒、牛仔、甚至還有卡通人物。

波普藝術風格
波普藝術的風格不是統一的。

1:如里奇特斯坦這樣的波普藝術家喜歡用平滑的筆觸和很多單色塊來模仿那些在廣告和漫畫中常見的藝術風格。

2:而像安迪·沃霍爾則喜歡把電影明星和食品包裝上的形象印在畫布上。

3:還有一些藝術家。如羅伯特·勞森伯格,則喜歡把粗線條拼湊在一起。

所有波普藝術家都堅信,他們要呈現的是人們生活著的當今社會,而不是過去的社會..

藝術發展史上的很多時期,都會有一些藝術家以相似的主題、風格或靈感進行創作,被稱之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和印象派就是藝術運動的實例。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把藝術家用這種「運動」來加以區分是很容易的。在那個時期。藝術家們都是獨立工作。他們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不會互相抄襲作品。他們可能並不把自己看做是運動中的一分子。事後我們區分不同的運動是為了了解藝術的發展過程。

新運動

為什麼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 得到了發展呢?那時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知道,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著手恢復國家的生產,但是

美國和英國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期。這種繁榮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的變革,藝術界的波普運動也由此產生。
20世紀60年代紐約的百老匯,許多波普藝術家都從這里明亮的,誘人的廣告以及其他流行的形象中獲得過靈感。

後戰爭時代的變革(方便快捷新穎漸成主流)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和英國已經轉型為消費社會。工業發展十分迅猛,人口激增,人們也變得越來越富有。與以往相比,他們為自己家人和家庭買的東西更多了。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目標也變得現代和時髦,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購買更大的汽車、電視、新款式的傢具和電動剃須刀。像圓珠筆這種只用幾次就被丟掉的一次性產品也第一次被擺上了商店的櫃台。

人們也開始購買在戰爭時期買不到的食品。這種新型食物在食用之前幾乎不需要特別加工,比如漢堡包和袋裝冷凍食品(電視快餐)。這些產品都可以在變得越來越大的超級市場中買到,而在私人開的商店裡卻很難買到。

商用藝術的興起

因為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大,商家開始為賣出更多的產品而彼此競爭。他們需要有繪畫技巧的人創造出商業藝術。這種藝術包括對產品的設計和能誘惑顧客購買商品的廣告。廣告業並不是新興事物,但是在戰後,商家都試圖獲取更高的營業額,商標名稱和容易識別的廣告形象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許多商品都在超市裡被碼放在一起;廣告不僅出現在廣告牌和招貼板上,而且出現在五顏六色的雜志中和電視屏幕上。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廣告業和設計業的藝術工作者通常要從在藝術學校學習傳統藝術課程開始,這些課程包括在過去的藝術大師的畫作中學習油畫的繪畫技巧。在20世紀50年代,一種不用學習傳統藝術課程的新型藝術學校成立了,這種學校是專為培養平面設計師而開設的。學生們在這里為日後能從事與商業藝術相關的職業作準備。

便捷成主流

在20世紀50年代的新型消費社會中,人們想擁有一種便捷的生活方式。從超級市場里堆放的各種各樣的商品.到直接從冰櫃里拿出的冷凍速食晚餐,都暗示出人們對「便捷」的渴望。商業藝術家需要為這些產品設計廣告和包裝。

在20世紀50年代,廣告商都急於想出精煉、響亮的廣告語,這些廣告語與產品圖像結合起來可以使消費者更容易記住他們的產品。這段時期的著名廣告語有:

她用了?她沒用?(伊卡璐發膠.1957年)

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麥斯威爾咖啡,1959年)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s巧克力,1954年)
下面這幅牆上的畫作看上去就像是一張被放大了很多倍的漫畫的一部分。畫中人物的面孔是由很多小圓點組成的,就像你通過放大鏡來觀察報紙上登載的漫畫一樣。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部漫畫中的一幅圖,而是美國藝術家羅伊·里奇特斯坦1962年創作的一幅畫作。這幅漫畫風格的作品模仿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漫畫書中或是報紙上流行的圖像。這種以當時最流行的形象為題材的藝術在20世紀中期由羅伊·里奇特斯坦等藝術家首次創造出來,這些人被稱做「波普藝術家"。

羅伊.里奇特斯坦是第一位選擇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美國的漫畫里的形象為創作主題的畫家.這個作品的名字是《傑作》.創作於1962年。

人民的藝術
這種取材於流行文化的藝術形式被稱做「波普藝術」。

1: 「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已開始在美國和英國盛行。波普藝術家們通常選擇人人都熟悉的事物作為他們作品的主題。

2: 他們的畫作或雕塑作品都是取材於當時人們每天都會見到的東西。如湯罐頭、爆米花這些家庭中常見的產品或是紙幣、加油站、路標、旗幟等等。

3: 他們選擇經常在報紙、雜志、電視和電影上出現的東西作為自己的題材,比如演員、歌手、歹徒、牛仔、甚至還有卡通人物。

波普藝術風格
波普藝術的風格不是統一的。

1:如里奇特斯坦這樣的波普藝術家喜歡用平滑的筆觸和很多單色塊來模仿那些在廣告和漫畫中常見的藝術風格。

2:而像安迪·沃霍爾則喜歡把電影明星和食品包裝上的形象印在畫布上。

3:還有一些藝術家。如羅伯特·勞森伯格,則喜歡把粗線條拼湊在一起。

所有波普藝術家都堅信,他們要呈現的是人們生活著的當今社會,而不是過去的社會..

藝術發展史上的很多時期,都會有一些藝術家以相似的主題、風格或靈感進行創作,被稱之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和印象派就是藝術運動的實例。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把藝術家用這種「運動」來加以區分是很容易的。在那個時期。藝術家們都是獨立工作。他們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不會互相抄襲作品。他們可能並不把自己看做是運動中的一分子。事後我們區分不同的運動是為了了解藝術的發展過程。

新運動

為什麼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 得到了發展呢?那時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知道,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著手恢復國家的生產,但是

美國和英國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期。這種繁榮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的變革,藝術界的波普運動也由此產生。

20世紀60年代紐約的百老匯,許多波普藝術家都從這里明亮的,誘人的廣告以及其他流行的形象中獲得過靈感。

後戰爭時代的變革(方便快捷新穎漸成主流)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和英國已經轉型為消費社會。工業發展十分迅猛,人口激增,人們也變得越來越富有。與以往相比,他們為自己家人和家庭買的東西更多了。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目標也變得現代和時髦,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購買更大的汽車、電視、新款式的傢具和電動剃須刀。像圓珠筆這種只用幾次就被丟掉的一次性產品也第一次被擺上了商店的櫃台。

人們也開始購買在戰爭時期買不到的食品。這種新型食物在食用之前幾乎不需要特別加工,比如漢堡包和袋裝冷凍食品(電視快餐)。這些產品都可以在變得越來越大的超級市場中買到,而在私人開的商店裡卻很難買到。

商用藝術的興起

因為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大,商家開始為賣出更多的產品而彼此競爭。他們需要有繪畫技巧的人創造出商業藝術。這種藝術包括對產品的設計和能誘惑顧客購買商品的廣告。廣告業並不是新興事物,但是在戰後,商家都試圖獲取更高的營業額,商標名稱和容易識別的廣告形象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許多商品都在超市裡被碼放在一起;廣告不僅出現在廣告牌和招貼板上,而且出現在五顏六色的雜志中和電視屏幕上。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廣告業和設計業的藝術工作者通常要從在藝術學校學習傳統藝術課程開始,這些課程包括在過去的藝術大師的畫作中學習油畫的繪畫技巧。在20世紀50年代,一種不用學習傳統藝術課程的新型藝術學校成立了,這種學校是專為培養平面設計師而開設的。學生們在這里為日後能從事與商業藝術相關的職業作準備。

便捷成主流

在20世紀50年代的新型消費社會中,人們想擁有一種便捷的生活方式。從超級市場里堆放的各種各樣的商品.到直接從冰櫃里拿出的冷凍速食晚餐,都暗示出人們對「便捷」的渴望。商業藝術家需要為這些產品設計廣告和包裝。

在20世紀50年代,廣告商都急於想出精煉、響亮的廣告語,這些廣告語與產品圖像結合起來可以使消費者更容易記住他們的產品。這段時期的著名廣告語有:

她用了?她沒用?(伊卡璐發膠.1957年)

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麥斯威爾咖啡,1959年)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s巧克力,1954年)

美國波普藝術之前的藝術
從大約l942年到20世紀50年代,在波普藝術初始前後,美國主要的藝術運動是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

1:有些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如馬克·羅斯科,用幾種豐富的深顏色浸滿整塊畫布。

2:而傑克遜·波洛克等其他藝術家開創了「行為藝術」,他們把顏料滴、潑或塗抹在畫布上。

3:這種作品是抽象的,因為它沒有描繪出明顯的、現實的主題。它是表現主義的,

4:因為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

1941年l2月,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遭到偷襲,美國軍隊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即抽象表現主義運動也開始發展起來。這是許多美國人第一次窺見歐洲大陸上戰爭的恐怖,因此一些藝術家認為

現實主義的藝術形式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他們迷亂的心緒。

迷亂 迷 迷亂亂 迷亂

抽象表現主義是20世紀40年代一種新的藝術運
動。以傑克遜·波洛克為代表的藝術家。創造了一種有表現力的圖像,用以表達他們對身邊不斷變化的世界的一種信仰。

反傳統藝術的誕生
有些美國藝術家認為抽象表現主義太難於理解,於是開始在另外的藝術道路上尋求發展。比如艾倫·卡普洛和羅伯特.勞森伯格就認為比起一件已經完成的繪畫或者雕塑作品,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更加令人興奮。

藝術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藝術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藝術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在20世紀50年代末,卡普洛組織了「偶發藝術」運動,

1:在這種藝術形式里觀眾可以參與創作。

2:在一些偶發藝術中,從椅子、食品到煙和舊襪子,藝術家可以用任何東西創作出藝術品。

藝術家可以用任何東西創作出藝術品

3:而在另一些偶發藝術中,藝術家只描繪常見的場景,比如在街上購物或是掃大街。

反傳統藝術的關鍵點在於觀眾可以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對偶發藝術作出反應。

4:一些其他曲藝術家,比如雷德·葛魯姆的偶發藝術就像是奇怪的戲劇。觀眾成員有劇本,這些劇本可以指導他們在這個作品中應該幹些什麼。

偶發藝術被稱做「新達達主義

偶發藝術經常出現在畫廊里,但在街道上、停車場里和其他不可思議的地方也會發生。這種反傳統藝術的運動有時被稱做「新達達主義」,因為這些藝術家的信仰和20世紀20年代達達主義藝術家的信仰十分相似。

那麼什麼是達達主義呢
下面是達達主義的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5e98f0100pacj.html

重新定義英國文化
l951年5月,英國節開始了。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英國的許多城市依然還是百廢待興。英國節的設立強調了英國人的自我身份及其工業的發展,它給予了民眾一種國家正在復興的信念,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英國各地都舉辦展覽,科學發明的展品炫耀著英國所取得的成就。最主要的展覽集中在倫敦南岸新建的藝術中心裡
但是這時人們

需要一個真正的代表未來的東西

於是 因為下面的原因 波普藝術誕生了

與此同時,許多年輕人都希望重新定義英國文化,這種文化能反映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興趣和生活方式。

1:年輕的英國藝術家,如彼特.布萊克和理查德·漢密爾頓認為流行的形象,如新車的設計圖、模特的照片、科幻漫畫上的圖片和電影場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都比博物館里和畫廊里的傳統藝術更有意義。

2:漢密爾頓曾說:波普藝術是通俗的、廉價的、能大批量生產的、年輕的、聰慧的、性感的、好玩的、迷人的,同時也是一個大生意。」

向西看美國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歐洲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美國在戰後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這種影響也不斷延伸到更多的地方。與美國軍隊的接觸和美國雜志、報紙的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對美國的影星和搖滾、藍調等音樂形式產生了興趣。

在歐洲人眼中,美國被視為是一個無階級的社會,在這里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技巧和才能取得成功。這與只有出生在富裕家庭並認識有權勢的人才能成功的傳統歐洲社會正好相反。
英國藝術家開始對美國的文化感興趣。漢密爾頓和愛德華多·保洛齊等藝術家組成了「獨立小組」,他們從1952年開始在倫敦的新當代藝術中心定期會面。在這里這些藝術家互相展示美國雜志上色彩斑斕的圖像,他們也組織展覽展出用這些圖像製作的拼貼畫。

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什麼?

許多人都認為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理查德·漢密爾頓1956年的一部拼貼畫。它表現了一個「現代"的室內場景。這部作品的名字是《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獨立小組"在倫敦的一次會議上,藝術家們開始正式採用「波普"這個
詞。藝術評論家勞倫斯·阿洛威在195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大眾流行藝術』這個概念。雖然他指的是包括從電影到建築學所有的藝術形式。而不是單指繪畫藝術,但是「波普藝術"這個概念開始作為
藝術領域的一次獨特的運動被接受並保留了下來。

美國波普藝術大爆炸
在美國,流行商業藝術比英國更早地出現在廣告牌以及雜志、漫畫和報紙上。20世紀初期藝術家的作品中就出現了商業藝術的形象。比如,在20世紀20年代斯圖爾特·戴維斯畫了一幅漱口水瓶子的靜物畫。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藝術家開始對作為消費主義和工業發展的符號出現的流行圖像的意義和重要性產生了興趣。為了使這些符號更加明顯,藝術家們喜歡用現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它們,而不是用藝術性很強的手法來表現。

羅伯特·勞森伯格和賈斯伯·瓊斯常被認為是美國最早的波普藝術家。瓊斯有一件以箭術中的靶子為象徵的作品。那些在商業藝術上更有經驗的藝術家從新達達主義和偶發藝術中獲取靈感。這些藝術家,如安迪·沃霍爾、羅伊·里奇特斯坦和克拉斯·奧頓伯格嘗試在他們的作品中包含一些流行的物品。成了波普藝術運動的核心。

一切皆美--所有存在的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品,只是呈現和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5e98f0100p2db.html

Ⅷ 波普藝術如何影響今天的藝術

波普藝術興起於20世紀60-70年代,影響了20世紀後半葉的方方面面,而服裝設計無疑是它最通俗的註解。在認同短暫性、低成本、易消耗性,追求流行、新奇與刺激的波普風潮以及在戰後西方出現的所謂「豐裕社會」帶來的強大物質現實的影響下,20世紀的流行服飾呈現出一種新奇的特點。它們便宜、惹眼、大膽、艷俗、放肆、傲慢、消遣、年輕、快樂……眼花繚亂和驚世駭俗是人們對服裝的評價,傳統的美學規則被打破,一種消解了中心,以標新立異為目標的審美風尚流行起來。受其影響,服裝設計無論是在服裝面料還是圖案、樣式的創新方面,都經歷了深刻變化,改變了過去服飾裝飾的特點,在服裝時尚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種取材於流行文化的藝術形式被稱做「波普藝術」。

1: 「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已開始在美國和英國盛行。波普藝術家們通常選擇人人都熟悉的事物作為他們作品的主題。

2: 他們的畫作或雕塑作品都是取材於當時人們每天都會見到的東西。如湯罐頭、爆米花這些家庭中常見的產品或是紙幣、加油站、路標、旗幟等等。

3: 他們選擇經常在報紙、雜志、電視和電影上出現的東西作為自己的題材,比如演員、歌手、歹徒、牛仔、甚至還有卡通人物。

波普藝術風格
波普藝術的風格不是統一的。

1:如里奇特斯坦這樣的波普藝術家喜歡用平滑的筆觸和很多單色塊來模仿那些在廣告和漫畫中常見的藝術風格。

2:而像安迪·沃霍爾則喜歡把電影明星和食品包裝上的形象印在畫布上。

3:還有一些藝術家。如羅伯特·勞森伯格,則喜歡把粗線條拼湊在一起。

所有波普藝術家都堅信,他們要呈現的是人們生活著的當今社會,而不是過去的社會..

藝術發展史上的很多時期,都會有一些藝術家以相似的主題、風格或靈感進行創作,被稱之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和印象派就是藝術運動的實例。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把藝術家用這種「運動」來加以區分是很容易的。在那個時期。藝術家們都是獨立工作。他們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不會互相抄襲作品。他們可能並不把自己看做是運動中的一分子。事後我們區分不同的運動是為了了解藝術的發展過程。

Ⅸ 日本的波普文化

波普藝術 50年代中期以後的十年中,在美國和英國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流派,稱為"波普藝術"。被冠以"波普藝術家"的這些人在這段時期的創作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以流行的商業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為題材,採用的創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時代特徵。造成波普藝術的元素並非到處都有,戰後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長的特殊土壤。只有與這種城市文化接觸密切的藝術家才能抓住波普藝術特有的格調和表現手法。

人們認為狹義的波普藝術發源於英國,而不是美國。1952年末,一群年輕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評論家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召開會議。這個自稱為"獨立派"的團體,著重圍繞大眾文化和它的含義加以討論,如西方電影、空間小說、廣告牌、機器之美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當時被認為是反美學的種種狀況。這個團體迷戀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別為美國的表現形式所吸引。一方面,當時的美國在英國人眼裡,是一個從尼龍製品到新的摩托車什麼都好的理想國。另一方面,40年代的英國藝術界籠罩著嚴肅的浪漫主義努力奮斗的氣氛,而英國波普藝術就是對它的反動。

1956年,"獨立派"舉辦了題為"這就是明天"的展覽。展覽上最有感染力、對藝術史最有影響的作品是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招貼畫,名為‖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圖1)。畫中是一間現代公寓,裡面有從畫報上剪下的一個肌肉豐滿的男子和一個傲慢的裸體女人。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產品:電視、帶式錄音機、放大的連環畫書封面、一個福特徽章和一個真空吸塵器的廣告。透過畫里的窗戶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屏幕,正在放映電影《爵士歌手》中艾爾·喬爾森的特寫鏡頭。男子手上還拿著一支其大無比的棒糖,糖上有三個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藝術(Pop Art)一詞就由此而來,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詞的詞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

在美國,波普藝術又是對50年代占統治地位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一方面,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被看作是藝術家個人獨特個性的展現,它是完全個人的、主觀的和精神上的,它強調藝術的純潔性,成為一種精神貴族的藝術。另一方面,由於這種精神性是寓於即興的揮灑之中,而且是完全個人的,許多後來者們紛紛模仿,於是這"高雅"的藝術又似乎人人都做得來。可惜大多數這類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而難顯現精神。可說是"眼看多,實在少"。波普藝術則針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問題,大膽地嘗試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藝術轟轟烈烈地把"生活"、把現代的都市生活帶進了博物館和畫廊。使"波普"這一稱號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體展覽是1962年在悉尼·賈尼斯畫廊舉辦的"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展,它將這一潮流的藝術家匯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歐洲藝術家)。緊接著是1963年舉辦的兩個展覽:"六畫家展覽"和"流行形象展"。

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確影響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藝術。由於美國商業文化的強大勢力,幾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吃到麥當勞的漢堡包,它滲透到許多文化當中而成為可以消費的流行文化。從另一個角度講,波普藝術又是"工業"藝術。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說道:"由於美國受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化的沖擊更重更快,其價值觀念似乎更為扭曲……我想我創作的意義在於說明它是工業性的,這也是整個世界的方向。歐洲不久也將如此,因此,波普藝術將不是美國的,它將是全球性的。"

波普藝術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評家的格言:偉大的藝術必須是艱深的藝術。波普藝術家常常採用拼貼或者批量復制的手法,看起來比較容易。"波普藝術是速溶咖啡,是近代電影中的寬銀幕,它不是僧侶統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藝術。"波普藝術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圍一樣廣闊,它接納一切,接納生活中一切更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藝術,但絕不是為藝術而藝術。

提到英美的波普藝術,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國人勞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約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國人里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勞申伯格1925年出生於德克薩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萊因學院學習。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在50年代初期畫過一系列全白的畫,上面唯一的圖像就是觀賞者的影子。後來他又畫了一系列全黑的畫,但這些畫法並不是他的首創。後來他朝著"組合繪畫"的方向發展,採用生活中的尋常之物構成畫面--啤酒瓶、廢紙盒、舊輪胎、報紙、照片、繩子、麻袋、枕頭等等。畫布和固定在畫布上的物品組成作品,‖床‖(圖2)即是這類的典型作品。作者乾脆把睡袋和枕頭掛在畫布上,然後再在上面甩些顏料。他這樣在作品中使用現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說:"繪畫是藝術也是生活,兩者都不是做出來的東西。我要做的正處在兩者之間。"同時,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痕跡,常常就有恢弘的氣魄。

勞申伯格的這種藝術哲學是受到在黑山學院工作時結識的實驗藝術家約翰·凱奇(John Cage)的影響。他1951年認識凱奇,兩人交往甚密。凱奇從禪宗的角度影響勞申伯格:"判斷是無意義的,因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實,藝術也不應該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種行為。"

在勞申伯格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保持著與周圍的都市和技術社會的聯系,他的這種"集成"式的手段極能反映出關於一個時代的豐富圖像,比如在‖符號‖(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國60年代特徵的信息,明星總統肯尼迪、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越戰士兵、登月宇航員,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約翰斯的生涯與勞申伯格有許多相同之處,在他們發展的關鍵時刻兩人曾合用一間畫室。約翰斯以採用單獨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數字(圖4-1)、靶子(圖4-2)、美國國旗(圖5)、美國地圖等等,這些成了波普藝術的經典之作。他之所以選擇這類形象,就是因為他認為它們不會再產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強調的是"繪畫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體的再現"。

約翰斯無意於通過作品表達對藝術或者社會的批評。在他看來,藝術家想做什麼是他個人絕對的自由,不該受到因顧及評價而產生的限制。他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中,作品會被誤解和錯用,藝術家不能控制形勢和他的作品被評價的方式,對於這種有趣的情況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鐵復制了兩個啤酒罐(圖6),人們常常理解為這是對社會某種現狀的批判。但實際上這次創作純屬偶然。"當時我正在用小物件製作雕塑--手電筒和電燈泡。然後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威廉·德庫寧不知怎麼被我的經紀人弄得很惱火,他說:'那個狗小子,你給他兩個啤酒罐,他也能賣出去。'我聽了這句話就想:'多好的雕塑--兩個啤酒罐。'這似乎完全適合我當時的口味,因此我就幹了--然後我的經紀人就賣了它們。"

在英國的波普藝術運動中,與美國的勞申伯格和約翰斯地位相當的藝術家是里#查德·漢密爾頓。三個人在對達達主義的濃厚興趣上更為近似。漢密爾頓的個人成長過程對他的藝術作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其他多數藝術家相比,他實際上是一位自學成才者。他14歲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廣告工作,同時在多所藝術學校讀夜校。他的教師經歷成為對他的繪畫生涯的又一有力影響,他長期教授設計課,這使他格外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使他常常是一個實用主義者。1957年他曾說過他所追求的品質是通俗、短暫、消費得起、風趣、性感、噱頭、迷人,還必須是廉價的,能大批量生產的。

雖然漢密爾頓廣泛使用美國題材,但他並不是一個美國式的藝術家。他總是願意對自己的作品做解釋,有時解釋得十分詳盡。例如作品‖她‖是許多廣告畫面的匯集:"羊角"牌電冰箱的照片、吸塵器和其他電器的廣告,還有釘在牆上的《紳士》雜志的圖片。對於這件作品漢密爾頓附有一段很長的說明:"50年代藝術中的女性是不合時宜的--她讓我們想到陰溝里的氣味,病態的發胖、粉紅色的叉腿、模樣愚蠢而又淫盪,一點也不像美術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種女人確實是淫盪的,在表現起性慾時尤其機智巧妙。盡管配上最貴重的首飾,人們仍不過是把她看成時髦的附屬品。從廣告的角度來說,一個女子最糟糕的莫過於她不能姿態高雅地與所處的環境達成和諧--女人與環境的協調正如她本人與她所著的衣著和諧一樣,能決定我們對她的評價。到處充斥著性,在成批生產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徵--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屬。"

稍後創作的‖我夢想白色的聖誕節‖把一個電影鏡頭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轉換。特別之處是,漢密爾頓用彩色負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將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換成了黑人歌手,諷刺性地暗示了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過,這種諷刺成分並沒有排除懷舊情緒。漢密爾頓的作品和其他英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一樣,帶有淡淡的傷感色彩,這使他的作品與美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相比,顯得嫵媚有餘而侵犯性不足。

Ⅹ 波普藝術的意義,流行藝術知多少

導語:時代的發展與文藝創作緊密相連,社會的發展也推動了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如我們所熟知的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的一批藝術家,反應當時人們對理想生活的嚮往。歐洲的文化在歷史的潮流中越來越時尚簡約,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流行文化就是西方曾風行一時的波普藝術,這種藝術有什麼意義呢?本文小編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從藝術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波普藝術可以視為立體主義,表現主義以來藝術上又一次重大的質的改變,它完全破壞了藝術遵循高雅,低俗之分,打破了原來公認的嚴肅藝術應該是高級藝術的界限,而把日常熟視無睹的生活內容,商業內容,新聞媒體引導的支離破脆的社會形象,利用商業符號的拼湊方式,利用完全沒有藝術家情緒傾向的中立方式和絕對客觀立場來從事創作,因而是20世紀藝術另外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從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的背景來看,波普藝術在1960年代用這種方式來反抗當時的權威文化和架上藝術,不但包含了對傳統學院派的反抗,也同時具有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成份。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是波普藝術的精神核心,加上嬉皮笑臉,放盪不羈的創作態度,使它成為1960年代西方風行一時的反文化浪潮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發展,是在越南戰爭和西方廣泛的反戰示威運動,美國黑人為中心的民權運動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反對美國政府和整個資本主義體制的上層建築的動機,因此,波普藝術從一定程度上看是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在視覺藝術上的體現,有特殊的反文化色彩。


波普藝術的表現雖然與達達藝術有密切關系,但它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一赤裸裸地明確強調通俗,商業,媒體主導,支離破碎感,完全沒有掩飾,商業就是商業,通俗就是通俗,清清楚楚。二波普藝術家對他們使用的表現對象沒有稱贊,沒有頌揚,也沒有貶低和反對,僅僅是冷漠地表達。藝術家一旦摻入對於對象的情感,也就不是波普了。三直截了當性和立即性的方法。波普藝術藝術家處理的是即時的對象,立即去用,無需一個消化的過程。從這三個方面看,波普藝術開創了創作中的客觀主義,對於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商業化,媒體引導化等一律兼收並蓄,宣告了戰後壟斷美國和歐洲藝術長達20多年的「抽象變現主義」的終結。

波普運動一方面強調客觀,不參與藝術家的感情活動,一旦有了感情的滲入,就不是波普了,另一方面確實是在客觀地反映著這個支離破脆的社會形象。


文藝反應現實,從古至今,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文藝作品都體現出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是一個時期社會的剪影。曾在唐宋流行的唐詩宋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的一批文藝創作者。時代在發展,文化也在發展,流行文化流傳至今,並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本文為您介紹了波普文化的意義,希望您對這種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閱讀全文

與波普藝術如何與生活結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