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為什麼愛也是一門藝術

為什麼愛也是一門藝術

發布時間:2022-10-19 10:18:35

㈠ 愛是一種藝術嗎

愛是一門藝術
弗羅姆(E.Fromm)-----著名社會哲學家、心理學家關於愛情的論述。
弗羅姆研究愛,是因為他深感現代社會太缺少愛。他痛心疾首地看到,當代西方社會冷漠無情,木石之心,夏日可危,無論是夫婦之情、師生之誼,還是同胞之愛,都寥若晨星,越發罕見。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愛在不斷蛻變,愛或者被當作一種交換行為,或者被當作相互的性慾滿足、「同舟共濟」和逃避孤獨的「避風港」。更甚者,愛被種種偽愛所取代,最常見的偽愛形式有:偶像崇拜的愛、幻想化的愛、神經症病態形式的愛。
他強調,愛是一門藝術、一種學問,它是需要不斷地學習的。

㈡ 《愛的藝術》:愛是一種積極的能力

一.本書整體分析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讓我們懂得愛的真諦,這本書讓我們通過學習愛這種能力去成長和成熟。

愛是一生的必修課,是所有動力的源泉,通過掌握愛這門藝術,我們能感到生命的意義,能感到自我的存在,能感到周圍人的存在,並體驗到克服困難的艱辛和歡樂。

他在這部作品中反復強調:「對人類存在這一問題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他認為:「 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

弗洛姆全書的章節布局周密嚴謹:從愛的理論到愛的實踐,從愛的要素到愛的對象,從神愛、母愛、父愛、自愛、博愛及性愛的多角度出發論述愛這門藝術,充分體現著他對社會、對人性的洞見和思考。

首先要明確愛是一門藝術,但是大多數人對愛的理解都有誤區,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愛的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人們渴望被愛,總會努力尋求愛,卻常常陷入迷途,陷入悲觀無力之中,正如弗洛姆所說:「幾乎沒有任何一場冒險像愛情那樣,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開始,並如此規律地遭到失敗」。

所以本書的最大魅力之處就在於:為滿負思想枷鎖的現代人提供現實愛的指導意義。在弗洛姆深邃的思想熏陶下,我對於愛情的看法,也有了質的升華,一方面我認識到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能力,人們在人與人結合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認識別人,從而認識事物和生命的秘密,並且能夠對人類存在這一終極問題作出回答。另一方面我也懂得了愛的格局不應僅僅局限於兩個人的耳鬢廝磨,而是構建一種宏大的主題:如果你有能力愛別人,那你一定有能力愛自己,也一定有能力愛世界的任何一個人。

二.自愛與博愛

全書字字珠璣,每一個觀點都體現著弗洛姆作為一個心理學人對社會問題、對人性問題的真知灼見,也充分體現著他以博愛為基礎的社會責任感。

但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兩個方面是他對自愛和博愛的闡釋,因為這為我當下的迷途鑄造了航燈,讓我從一個人的桎梏中解脫,在我糾結於一些事情的時候,我會盡量用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經歷的人和事,從而能夠盡量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明白了 要想獲得成功的愛,必須先要砥礪自己的人格,進化自己的靈魂,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愛」,然後才能擁有一種愛的能力 。

「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那我也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弗洛姆總是能用最精闢的話語說明一個深邃的道理。就像愛情詩里寫的:「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不僅愛你偉大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在弗洛姆看來,一切愛的形式都以博愛為基礎,這種博愛是對所有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就像聖經里說的:博愛是對所有人的愛,這種愛沒有獨占性。博愛的基礎是認識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如果認識到人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差異,就會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共性。愛自己的骨肉不足為奇。只有當我愛那些與我個人利益無關的人時,真正的博愛才剛開始發展。

但是以現有的社會、文明進程來看,博愛對當下的許多人來說,是抽象的空想,所以弗洛姆理想中的實現博愛,也只能流於蒼白的吶喊和空洞的說教,只能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無能為力,但這是社會背景的局限,或許隨著文明的凈化,終有一天,人們能廣泛的認識到弗洛姆所說的「人本質的共性」,從而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懷著一顆博愛之心,共同構造一個博愛的世界。

在人類的整體進程中,總要有人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也總要有人要仰望星空,以一個廣袤的視角去勘探未來前行的路,用自己的智慧和責任心做全人類思想領跑的先驅,讓理論領先於社會當下的實踐發展。

「博愛之謂仁」,在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時,「博愛」、「仁」這些一代人的智慧結晶就開始影響後世的中國,這些傳統的文化歷久彌新,影響著無數人的行為、觀念。在我看來,弗洛姆對博愛的解釋也是這樣的,即使博愛很難實現,但它已經作為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願望。我深信,終有一天,在人們努力學習博愛的過程中,這社會會漸漸變成一個博愛的社會。

我們自己也應該是自己愛的對象,同他人是沒有區別的,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自己的能力為基礎的。在這里弗洛姆又區分了利己和自愛,自愛不是利己,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而是太不愛自己。缺乏對自己的愛和關心表明了這個人內心缺少生命力,並會使它感到空虛和失望,在必要時這個不幸和膽怯的人會通過各種其他的滿足來彌補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關心自己,實際上只是試圖通過對自己的關心去掩蓋和彌補自己缺失愛的能力。利己者沒有愛別人的能力,但他同樣沒有能力愛自己。

以我個人來看, 自愛是愛他人的先決條件,只有自己能夠全然包容接納深愛自己,才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做到真心誠意的愛別人。 生活中很多人並不愛自己,他們嚴苛的對待自己,無法容納自己的錯誤,抗拒軟弱的自己,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不愛護,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營的一團糟,最後還來抱怨沒有人愛他們。試想一下,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他還能愛誰?誰還願意愛他?如果一個人沒辦法愛自己的話,那他在處理情感關系時,總會處於安全感缺失的狀態,他最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索取,而不是給予,因為他缺失愛,所以總是在索取。我所認為的自愛,更應該是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愛自己,而不是一味沉溺於物質上的追求,要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充實,不被外界誘惑所左右,對自己負責。只有擁有愛自己的能力,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但是,大多數人都是凡塵陌巷中普通人,即使平時修煉出「自愛」這種能力,但在經歷一些困難時,總會原形畢露,有些人歷經艱險克服了困難,在這過程中,這些人強大了自己愛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被困難打敗,然後自暴自棄,在愛自己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在我有限的經歷中,我也不止一次自怨自艾,我很難找到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平衡點,總是陷入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所幸讀完這本書,我至少有所領悟, 開始學著去愛自己,去包容自己,去接受自己的缺點......

三.心路歷程

這本書很薄,我精讀泛讀共讀了3遍,每一次重讀,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現的航行。幾次讀書前後的心路歷程大概就是:好奇—懷疑—嘆服—挫敗—平靜。

「愛」為什麼會是一門藝術呢?我很好奇,在這愛意萌動的年華,單是「愛」這個字眼就足夠吸引我;隨著深入的閱讀,弗洛姆不停地在顛覆我的愛情觀,我所以理解的愛情單單是兩個人之間的:「愛是對象問題,有了那個對的人自然會產生愛」「我要在愛情中更值得被愛」等等。這些在弗洛姆看來都不是真正的愛,出於自我保護,我很懷疑他說的話;但是弗洛姆深入淺出的論述,周密嚴謹的思維,高屋建瓴的的思想,以及他對社會、人性問題的擔憂,讓我不得不信服,在這過程中,也矯正、升華了我的愛情觀;隨後又感到很挫敗,距離第一次讀完此書已經三個月了,在這期間,對於自己異地戀的愛情,也一直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狀態,我發現不論我了解多少愛情藝術的理論,都很難在實踐上取得滿意的效果,很是懊惱,不過糾結過後就釋然了,愛情是一生的必修課,怎能讓我在短時間內,用自己有限的閱歷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呢?

我該做的是通過「給」這種積極的情緒,讓自己獲得愛的能力,愛自己、愛別人、愛生活、愛這個世界的所有,在這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釋放自己的生命力。

   

㈢ 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是德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三十二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

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洛迦諾。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無意識里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系。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論不服從》《存在的藝術》等。

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通過愛的理論、西方社會的愛及瓦解、愛的實踐向我們講清楚了人類社會愛的本質及實踐方法。

一、愛是一門藝術嗎?

愛是一門藝術。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一種長期修行的技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獲得的才藝。

愛作為一門藝術,是需要學習和努力的。

如果我們想知道如何愛,就必須遵循我們學習其他任何藝術的同樣方法,諸如學習音樂、繪畫、木工或醫學技藝及工程藝術的方法。

但多數人為什麼認為愛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能力?

首先,很多人把愛當成被愛和如何惹人愛的問題。前者去追求外在的聲名金錢地位,後者學著使自己富有魅力:減肥瘦身打扮時尚。"大多數人的可愛,不過意味著適於大眾的愛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其次,人們認為愛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尋找正確的愛的對象,或者被愛。這種態度的部分原因在於現代社會的發展。

把愛當成選擇而不是能力,與時代有關。西方婚姻按照習俗締結,講究政治聯姻或者財產鞏固,東方也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愛情被降到了次要位置。自由戀愛還是近代的事,

再者,文化的影響,現代文化以購買慾望、消費主義和互利交換為基礎。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文化中,人類愛的關系也遵循商品交換的市場規律。

"吸引力"意味著在人格市場上被人愛慕和供不應求,是"緊俏貨"。但我們還要知道,一個人的魅力取決於時代在體魄和精神上的風尚。

正如,人們從愛慕有文化的人、詩人,到追逐國企私企老闆和一切形式的明星有錢人。西方也是如此,上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喝酒吸煙、粗獷性感的姑娘是有吸引力的,今天的風尚是要她們懂得更多的家庭生活和嬌羞矜持(美國1950年代)。

同時,愛的匱乏,害怕寂寞導致人們把短暫愉悅的激情快感當作愛。

作者認為愛的學習要有理論和實踐。正如所有的藝術一樣。

因為藝術是一種技能,是復雜的學習。需要學習規范、需要專心、耐心、需要對所學藝術的最大關注。還需要能獨處耐得住寂寞,學會聆聽,保持敏感、需要機警的平靜心態,更需要學會與客體保持距離,克服自戀,學會客觀地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認識人和事物。

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去學習。人既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但是現實情況是人們盡管對愛情如飢似渴,卻又緣木求魚,認為成就、名譽、金錢、權力比愛重要,幾乎所有人都在用全部精力追求這個,也難怪沒人來學習愛的藝術。

二、愛的理論

在愛的理論中作者循序漸進向我們講清楚了人們為什麼需要愛,愛的本質以及父母之愛,兄弟之愛、兩性之愛、自愛及上帝之愛。

愛產生的基礎在於人有分離焦慮的體驗,希望通過結合來克服分離焦慮。人----所有時代和文化中的人----面臨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如何克服分離,如何達到和諧,如何超出個人生活並發現一致。

人最大的天賦是理性,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體。他懂得人與生俱來的孤獨。對自己短暫的生命歷程有所領悟,他對孤獨寂寞的認識,對在自然和社會面前無能為力的認識,這些都讓他感到生命的隔絕和孤獨,唯有與人溝通建立連接才能讓他擺脫這個囚籠。

與母體共生的階段是共生性結合,是一種不成熟的愛,與共生性結合相反,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突破使人與人分離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種把他和他人聯合起來的能力。

愛的本質在於"給予"。給予是富有的表現,窮人也有給予之心,只是物質的有限最終阻礙了他給予之心的付出,讓他喪失了這份富有的感覺。

給予並不代表犧牲個人的生命,它是一種讓渡,是把自身的能量之火,自身的活力傳遞給另一個人,用來充實對方生命的活力。不是狹隘的金錢或者生命的付出。它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傳遞的是價值感,是關心,是責任,是尊重和了解,而這幾點就是愛的本質。

愛是關心。對愛的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你說你愛花,但是你卻不給花修枝澆水,那就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愛的本質是為某物而"勞作","促使某物成長',是一種主觀努力,是選擇,是態度,也是能力。

愛是責任,是出於一種完全自願的行動,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表達或未表達出來的要求的滿足。比如父母對孩子的身體的關懷,成人對一個人精神需求的關懷。

愛是尊重,沒有尊重的愛是支配和佔有,是控制。尊重就是按照其本來面目去發現一個人的個性。客觀理性,不參雜個人想像,不害怕不畏懼。尊重就是沒有剝削,不是對對方另有所圖。

愛是自由之子。沒有自由就沒有真正的愛。

愛代表著智慧和能力,亞當和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智慧之果,從那以後二人有了羞恥之心。"沒有被愛重新結合的分離意識是羞恥感的來源,同時,它也是有罪感和焦慮的來源"。

愛是對他人的主動的觀察力。在這種洞察之中,我們渴望了解自身和生命的秘密。我們渴望由結合而平息對獨孤的恐懼和痛苦。

為了達到愛的和諧,體驗生命的秘密,我們追求兄弟之愛,兩性之愛,上帝之愛。

愛是一種能力,一種精神力量。如果真正愛一個人,就會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他可以說,"我因為愛你而愛每個人,我通過愛你而愛這個世界,我由於你而愛我自己"。

人們對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自由的肯定來源於人們愛的能力,即來源於愛護、尊重、責任和了解。倘若一個人能夠卓有成效地愛,他也會愛自己;倘若他僅能愛其他人,他便根本不會愛。

自愛不是自私。自私者不能愛他人,所以也無法愛他們自己。

過分"無私"的愛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自私"的愛也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是為滿足個人私慾。

最後說到的上帝之愛雖然是宗教形式的愛,但本質也是為緩解分離焦慮,希望在信仰中達到和諧統一。

三、當代西方社會的愛及其瓦解

資本集中和現代工業化大生產讓人們失去個性,淪為生產工具,被支配被剝削。社會因而變得疏離、異化。人類已經遠離自然,淪為機器的附庸。盡管每個人似乎離得很近,卻陷入嚴重的不安、焦慮和內疚。

這是商品社會的弊端,嚴格的官僚主義化的機械的工作程序,使人們意識不到基本的慾望,意識不到對超越和統一和諧的渴望。消費主義和娛樂至死的精神,被用來克服人們的絕望。現代人已經進入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的那種景象:豐衣足食,但沒有自我。人們的聯系都是虛有其表。因為"個人有了感知,社會就會騷亂"。快樂在於消費的滿足,今朝有酒今朝醉。世界是一個供我們消費的龐大對象,我們是乳兒,永遠期待希望又永遠失望。這段描繪彷彿是全世界現代人的精神地圖描摹。

文章介紹了幾種非理性的愛,比如偶像崇拜的愛,傷感之愛,投射之愛,同時揭示了為什麼上帝已死,人類失去信仰與上帝之愛破裂。以及近代的宗教復興是如何把對上帝的信仰轉化成了讓人們更好地適應競爭的心理學手段。說來還真是諷刺啊。

四、愛的實踐

1、愛既然是一種藝術,它的藝術途徑是什麼?

藝術是一種技能,是復雜的學習規范、需要專心、耐心、需要對所學藝術的最大關注。這是討論愛的藝術的前提。

掌握一門藝術的前提是,在學這門藝術之前,必須學習大量其他東西----而且經常是看起來無關的東西。任何渴望成為藝術主人的人,都必須從其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由實現規范、專心、耐心開始做起。

要規范務必:早起,不沉溺於不必要的奢侈生活中,努力工作。這個有點死板,但一切有益身心的,必定是符合人性的,即使在開始時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專心最重要的是學會自處,能夠做到一個人什麼也不做時的怡然自得,且慎獨。這樣就需要用到冥想和調息。

同時人要學會沉浸當下專心致志。在自己所做每件事上都專心,此時此刻就把當下的活動視為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心無旁騖。只有如此方有愉悅感產生。愛也是如此,專心致志首先意味著要學會傾聽。

對自身不敏感的人無法學會專心,只有修煉做到機警的平靜狀態才可以。同時要向品格高尚的人看齊。

以上就是任何藝術實踐所需要的東西:專心耐心專注力,敏感平靜、身心合一。

2、通往愛的藝術的途徑:

愛的主要成功條件就是首先要克服自戀。不要有虛假自我,也不要用虛假眼光和想像去看到這個世界,要從事物的本來面目客觀去觀察。(關於自戀型人格可以參考上篇文章《母愛的羈絆》)

要理智而謙卑。

同時要有信仰,信仰在此指能區分理性和非理性的信仰。理想的信仰根植於有創造性的理智和情感的活動。理性信念並不僅存在於思維和判斷,也存在於人際關系。

信念是任何一種深厚友誼和愛情所必不可少的品質。對另一個人的信心意味著肯定他的基本態度、他的人格核心、他的愛的可靠性和不變性。一個人對生活和人類尊嚴的尊重是自身的一部分,不會輕易改變。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信他,信任他人是信任的最高峰。為此我們要知道教育的潛能就是讓孩子相信自己有潛能,愛的潛能、幸福的潛能、運用理智和才能的潛能。相信他們並為之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

教育的對面是管制,它建立在缺乏對孩子的自身潛力發展的信念基礎上。認為只有成年人對孩子灌輸合理的東西,才能幫他抵制不合理,才能變成好孩子。

非理性信仰根植於權威,屈從於權力。理性信仰的基礎是創造性。真正的信仰需要勇氣和冒險,孩子的信心和勇氣是隨時可以培養的。只有當孩子得到足夠好的愛才能擁有生機活力和信心。

愛是一種精神活動,愛的能力需要強烈的情感、頭腦清醒、充滿活力的狀態,需要思維敏捷、感覺靈敏、活用眼和耳,避免思想上的懶惰。愛與生活和藝術創造是不可分割的,在其他領域沒有活力,在愛的領域也就沒有活力。

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合情合理的滿意的答案。為此相應的也要改造社會。這個答案可能會在《健全的社會》找到。

作為一個個體,最重要的愛的能力就是發展自己的個性,尤其父母要言傳身教,自己是否活得開心有活力,孩子是一眼就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的。其次要相信孩子,為他們創造適宜的成長條件。

最重要的就是覺知這一切。愛是自由之子,一切以控制佔有和剝削的愛都不會長久。

㈣ 愛是一門藝術嗎

弗洛姆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或者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盪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呢?這本小冊子以第一種假設為基礎,而大多數人毫無疑問相信第二種假設。 但這大多數人決不認為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他們追求愛情。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他們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他們百聽不煩。但他們之中沒有人認為,人們本可以學會去愛。 他們之所以持有這種特殊態度是有其各種原因的,這些原因反過來又分別地或總和地加強了他們的這一態度。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愛而採用的許多方法與人們要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所採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贏得朋友和對他人施加影響」。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愛」無非是贏得人心和對異性有吸引力這兩種傾向的混合物而已。 產生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二個原因是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產生這一看法有多種原因,這些原因的根源基於現代社會的發展。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二十世紀在選擇「愛的對象」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十九世紀在許多傳統的文化中愛情往往不是自發的、最後導致婚姻的個人經歷。婚姻多半是通過男女雙方的家庭、介紹人或者在沒有撮合者的情況下以條約的方式確定下來並進行的。婚姻要門當戶對。至於愛情,人們認為婚後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但最近幾十年來,浪漫式的愛情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認。盡管傳統形式在美國依然可見,但人們更多的是尋求「浪漫式的愛情」,尋求個人的會導致辯證法的愛情經歷。這種自由戀愛的新方式必定會大大提高愛的對象的重要性,而不是愛情本身的作用意義。 同這一因素緊密相關的是當代文化的特點。我們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欲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矗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反之亦是如此。「有魅力」一般就是指這個人有許多令人喜愛、目前又是人口市場上被人問津的特點。什麼東西能使一個人有魅力則取決於一時的時髦,這不僅指一個人的生理條件,也包括他的精神氣質。二十年代,一個抽煙、喝酒、難以捉摸和有性感的女子被看作是富有魅力,而今天則要求女子能操持家務,為人要謹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富有刺激性和雄心勃勃的男子具有魅力,如今卻是心地厚道的男子更受歡迎。(歸根結蒂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瞭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這樣當男女雙方感覺到在考慮到他們本身的交換價值的情況下,已經找到市場上所提供的最合適的對象,他們就開始相愛。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個商業化占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迄今為止同我們一樣是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們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倆分隔的那堵高牆,相許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為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迄今為止沒有享受過愛情的孤獨者來說就更顯美好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跡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結合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跡般的特點,一直到隔坤、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再也沒有比愛情更容易的了-這一看法盡管一再被證實是錯誤的,但至今還佔主導地位。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棄愛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情的意義。 在這方面採取的第一個步驟是:要認識愛情是一門藝術。人們要學會愛情,就得像學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或者醫療藝術和技術一樣的行動。 學會一門藝術的必要步驟是什麼? 可以簡單地把學會一門藝術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學醫的人首先要認識人體的結構和各種疾病的症兆。但光有理論還無法行醫。只有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一直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融會貫通起來變成靈感-也就是掌握了藝術的靈魂,才能成為一名大師。要成為大師,除了學習理論和實踐外還有第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這一目標必須占據他整個身心。這一點既適用於音樂、醫學、雕塑也適用於愛情。這里也許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我們這個社會有不少人經常不斷地遭受愛情的挫折,卻很少有人去努力學會愛情這門藝術。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情。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努力達到上述目的,卻很少用來學會愛情這門藝術。 難道只有獲取名利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而「愛情」只對靈魂有用,在現代意義上毫無用處的愛情只是一種奢望,一種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的奢望嗎?且不管世俗之見,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將分兩部分探討愛情的藝術這一問題。我首先要用大部分篇幅闡明愛情的理論問題然後就象談論其它領域的實踐問題一樣來談論愛情的實踐問題。延伸閱讀:愛藝術本文轉載地址:|更多

㈤ 愛是一門藝術嗎——談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情這東西,它真是讓人困惑、迷茫。 根據王海翎的同名小說拍的電視連續劇《中國式離婚》,劇終女主人公林小楓講了一個寓言:愛情和婚姻就如同沙子,在你的手上,你不用力抓緊,它在你手上是圓圓滿滿的,你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多。可是又有人說,愛情你不抓緊,它就會像風箏一樣,越飛越遠,最終你手中的那根線會被掙斷…… 在這個多變、善變的社會,愛的環境和條件也因之而改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變得更加遙不可及,變得更加奢侈。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正因為其不可預測性,所以「牽手到老」更成為水中月、霧中花一樣迷離惝恍。究竟怎麼去把握愛?怎樣去維持愛的恆久性?相愛的人之間常說「我永遠愛你」,可是永遠到底有多遠?愛是一種藝術嗎?愛需要能力和技巧嗎? 朋友推薦我閱讀一本書——《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E.弗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1956年問世,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書中,弗羅姆濃墨重彩地介紹了「對人類生存問題做出回答的愛情」。細細p品味,很多言論實為精闢而有洞見,讀後讓人產生豁然開朗的感覺。他告訴我們:「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情。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努力達到上述目的,卻很少用來學會愛情這門藝術。難道只有獲取名利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而「愛情」—只對靈魂有用,在現代意義上毫無用處的愛情只是一種奢望,一種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的奢望嗎?」 「這本書必定會使所有期望從這本書得到掌握愛的藝術秘訣的讀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這就是作者告訴我們的愛的藝術和真諦。 當然,弗洛姆並沒有僅僅囿於兩性之間的愛情。《愛的藝術》還介紹了兄弟之愛、父母之愛、異性之愛、自我之愛和上帝之愛。書中弗羅姆常有精闢之論,如書中談到了父愛和母愛的區別,他認為母愛是無條件的,父愛則是有條件的。 再次,弗洛姆認為自愛不是自私,一個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關愛別人。艾克哈特(基督教神學家)說:「如果你愛自己,那麼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的人;如果你愛另外一個人更甚於愛自己,那麼你就不會真正地愛自己......」 好書,與讀友共享。也許可以讓人學會怎麼愛自己,愛他人,讓愛你的人更愛你,你愛的人更懂你!編輯:an

㈥ 「愛是一門藝術」這句話是誰說的

愛是一門藝術
弗羅姆(E.Fromm)-----著名社會哲學家、心理學家關於愛情的論述
弗羅姆研究愛,是因為他深感現代社會太缺少愛。他痛心疾首地看到,當代西方社會冷漠無情,木石之心,夏日可危,無論是夫婦之情、師生之誼,還是同胞之愛,都寥若晨星,越發罕見。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愛在不斷蛻變,愛或者被當作一種交換行為,或者被當作相互的性慾滿足、「同舟共濟」和逃避孤獨的「避風港」。更甚者,愛被種種偽愛所取代,最常見的偽愛形式有:偶像崇拜的愛、幻想化的愛、神經症病態形式的愛。
他強調,愛是一門藝術、一種學問,它是需要不斷地學習的。

㈦ 愛的藝術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公認的復雜難懂,「愛」恐怕要位列其中,「愛」是什麼?恐怕很難有人能精準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復旦大學的梁永安教授開設了一門戀愛課,在裡面,他提出了現代社會年輕人戀愛的種種困境,最後歸結為一點,就是:相愛變得越來越難。

在愛情面前,我們似乎總是思慮重重,內心雜草叢生,我們能夠輕易說出分手,但卻無法長久相愛,是我們不會「愛」嗎?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早在65年前,就有過一次大討論,而這次討論,是由一本書引發的,這本書就是弗洛姆的《愛的藝術》。

在這本書里,弗洛姆系統地解讀了什麼是愛,為什麼愛是一門藝術,需要去學習,以及如何去實踐愛的能力等等。

這些解讀,在當時引發了心理學界的空前震動,導致人們開始關注愛,對愛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討論,規模之大,是今天無法估量的。

弗洛姆又是誰呢?

1900年,弗洛姆生於法國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5段愛情,畢生都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的是契合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人精神處境,他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56歲時,他寫出了《愛的藝術》,彼時已歷經戰亂,久經滄桑,在接近花甲的年紀,他終於將愛的理論與愛的實踐,合二為一。

你可能覺得,「愛」這件事情也能分析出那麼多嗎?

是的,愛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主題,更是永不過時和無法迴避的人生課題,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們中間,有人正在愛,有人即將愛,有人在談論愛和等待愛。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之中的很多人,也許並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愛,以及如何去愛。

關於愛的深層意蘊和底層邏輯,我們一無所知,好像愛不過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不需要學習,但其實,愛是一種需要我們努力習得的能力。

就像弗洛姆說的那樣: 愛是一門藝術,人們要學會愛。

下面,我們就帶著對愛的期許、渴望、懷疑、困惑走進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學會如何去愛,讓我們每一個人受益終身,收獲幸福的能力。

01弗洛姆在這本書的開頭,就拋出了這個問題:愛是一門藝術嗎?

在我們原有的理解里,愛情似乎帶著某種玄妙,它像是身體的一種本能,更像是一種令人心盪神怡的感覺,我們說不清它從哪來,也搞不清它如何消失。

所以,很多人在尋找伴侶的時候,常說三個字:「看感覺」。

「看感覺」靠譜嗎?弗洛姆認為不靠譜。

他篤信,愛情是一門藝術,既然是一門藝術,那就有規律可尋,有方法可依,憑感覺,肯定既學不會,也行不通。

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所以才在愛情里三番五次地跌跟頭,規律性地遭遇失敗,換了無數戀人,仍然在情海里掙扎。

但有的人卻能夠在愛情中成長,遇到一人終老,獲得一世的幸福,這種差異,與運氣相關,但是更主要的是取決於愛的能力。

認識愛的能力,是我們學會愛的前提。我們先從愛的起源說起。

也許你會說,愛情的產生不過是為了傳宗接代、繁衍生息,愛情不過是被巧克力和玫瑰花包裹下的生殖沖動。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弗洛姆認為,人存在的根本要點是人超越了動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適應性,脫離了自然,從自然界分離,又導致了人類的孤獨感和隔離感。

所以,人類的永恆課題就是要擺脫這種孤獨感,在愛中實現人與人的結合,是人類內心最強烈的渴望,也是擺脫孤獨感的最佳方式。

所謂愛情,就可以理解為:

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另一個獨立的個體,實現統一,擺脫孤獨。

而現實情況是,有很多人並不真正懂得什麼才是愛,也沒有認識愛的能力,也因此產生了很多困惑。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說:我這人運氣不好,總是遇人不淑,簡直就是渣男收割機。

這樣的女孩一般會想當然地認為,愛情很簡單,最關鍵的是遇到一個好的戀愛對象,如果戀愛失敗,一定是戀愛對象選錯了。她們沒有意識到,愛的問題本質上是能力問題,而不是對象問題。

沒有愛的能力,即使遇到再多對象,戀愛也大多會以失敗告終。

再比如,有一些男人抱怨:我人帥又多金,學歷高,工作好,姑娘們應該都喜歡我,可是為啥我卻遇不到真愛?

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容易條件反射地認為,愛代表的是被人愛。

為了達到被愛的目的,男人拼盡全力去擁有權力、地位、財富;女人拚命瘦身、美容,讓自己保持性感嫵媚。

我們渴望愛情,又總是把成就、名利、地位凌駕於愛情之上。

然而事實是,想要獲得一份成熟的愛情,不是外在條件可以決定的,如果陷入這種誤區,人們就很可能對愛的能力視而不見。

還有一種更為普遍的情況,很多愛情的開始,都可以用墜入情網形容,那感覺排山倒海、如痴如醉,讓人慾罷不能。

這種愛一般都伴隨著強烈的情慾需求和性吸引,但在弗洛姆看來,這樣的愛,不能持久。

因為當激情散去以後,往往只會留下一片狼藉。電光火石般的愛情看似刺激美好,但是沒有愛的能力,這樣的愛情註定短命。

也許你會問,愛的能力這么重要,那麼怎麼才是擁有了愛的能力呢?弗洛姆在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讀,下面我們就來說說。

愛的第一個能力,是給予 。

積極的愛情,自然而然地生長於內心,是自由且自願的產物,弗洛姆說,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這種給不是放棄和犧牲,也不是為了得而給的交換,如果你在愛情中付出之後,感覺自己做出了極大的犧牲,這不是給;如果你的付出是為了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也不是給。

真正的給,讓你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生命的美好,體驗到難以名狀的幸福感,通過給,你發現了自己的勃勃生機。

簡單說就是,你發現自己變得更好了,也讓別人變得更好了。

積極的愛情是,通過給,讓你發現了自己的生命力,同時不可避免地喚起了對方的生命力,雙方都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所以,愛的本質就是給予,給予源於內心一種強烈渴望,既沒有目的,也不求回報。

雙向奔赴的愛情里,給予會讓彼此內心充滿生命力,因為給予對方所需,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幸福和充盈。

除了「給予」以外,愛的能力還包括: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當你愛一個人,你會自然而然地關心他是否天冷有衣、下雨有傘,是否飯能飽腹、心有歡喜,是否好夢能圓、未來可期,你會對他牽腸掛肚,無盡惦念,這就是關心。

林語堂和廖翠鳳,一個是名滿天下的才子,一個是粗茶布衣的主婦,但是相濡以沫,恩愛一生,要說這秘密,或者就是關心兩個字。

就像林語堂說的那樣:我好比一個氣球,她是沉重的墜頭,若不是她拉著,我還不知道要飛到哪去。

關心,就像是那個氣球的墜頭,讓愛的人始終知道有個人牽掛自己,自己也牽掛著這個人。

當然,關心還包括愛情的另一面,那就是責任心。

弗洛姆在書中提到,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愛情能夠長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責任心,真正的責任,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動。

正因為這種出於愛情的責任心,我們才會在神聖的婚禮儀式上許下一生的承諾,才會在漫長的婚姻歲月里為了共同的未來而努力,才會抵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忠於愛人,才會關心愛人的精神需求,滿足對方的期待。

當然,責任心需要以尊重作為前提,說到尊重,咱們來說說楊絳和錢鍾書這對神仙眷侶。

他們攜手60多年,把柴米油鹽過成了詩和遠方。但美好的愛情並不意味著,生活中沒有煩惱和瑣碎,也不意味著愛人沒有不足和缺點。

錢鍾書在生活方面幾乎不能自理,鞋子的左右腳都會搞混,會失手打翻墨水瓶,不小心砸了台燈,連學會劃火柴也要跟妻子炫耀一番。

但是楊絳每次都會用一句「不要緊」保全他的淘氣和痴氣,對他的缺點給予最大的包容和尊重。

錢鍾書也尊重楊絳。楊絳曾被振華女校邀約去當校長,錢父不同意,但是錢鍾書卻選擇尊重楊絳的決定。

他還會誇贊妻子:她的散文比我好,稱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正是彼此的尊重和包容,讓這份愛深厚綿長,彼此成長,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成就了令人羨慕的愛情佳話。

弗洛姆說,尊重就是正視對方和他獨有的個性,努力使對方成長和發展自己。

我們去愛一個人,不是要他改變,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也不是控制和利用對方為我們服務,而是讓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長、去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愛的能力還包括了解。

只有當我們了解了對方,才能尊重對方,沒有了解,一切都會盲目,了解是一種深層次的認識。

我們看到一個人生氣,這不是了解,但如果我們懂得了他生氣背後的原因,讀懂他的不安和惶恐,那才是了解,了解才會產生理解,深刻地了解,才能產生理解和尊重,才能去給予和關心。

好了, 說到這,我們知道了愛情的本質就是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另一個獨立的個體,實現統一,擺脫孤獨。要獲得愛情,我們需要學會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了解。

這就是如何去愛別人,但是,弗洛姆在這基礎上,提出了愛他人更為重要的一個前提,那就是:愛自己。

02何為愛自己?

我們先來分享一首詩: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若你是乾涸的/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一首詩《如果你愛我》。

正如弗洛姆所說: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

你可能會疑惑,愛自己和自私是一回事嗎?弗洛姆認為,不僅不是一回事,還互相矛盾。

其中最核心的差別在於, 利己者眼裡只有自己,但是自愛的人,還會去愛別人。

利己者其實不懂自愛,他的內心缺乏生命力,感到空虛、失望,因此他們要去外界索取,來彌補自己缺失的幸福。

他們關心自己的表現,也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缺乏愛的能力。

愛自己就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不為了他人委屈自己;愛自己就是熱愛生活,帶著對世界的善意和生命的熱情,努力提升自己,自信地面對人生。

愛自己就是自己關心自己,保持健康的身體,追求美好的事物;

愛自己甚至小到一頓犒勞自己的晚餐,一次淋漓盡致的健身,一回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悅納自我,活出快樂。

愛是一個豐盈靈魂的溢出與分享。自我的快樂與幸福,是我們愛別人,愛整個世界的前提。

只有內心有愛的人,才有愛的能力。

正如,一個過度憂慮和自我犧牲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再好,也無法帶給孩子真正健康快樂的生活。

不懂如何愛自己,從而愛別人,很大程度上與原生家庭密切相關。

弗洛姆從人生命的最初來分析。

我們出生以後,母親會無條件滿足我們的一切需求,因為母親,我們會形成最初的體驗:我被人愛。

由於母愛是無條件的,是我們自然而然擁有的一種愛,這種無條件,造就了我們最初的安全感,同時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入最深的渴求。

父親則不同,在弗洛姆的理論中,父愛是有條件的,我們要通過努力,來獲得父親的愛。父親帶領我們通往世界,學會遵守這世界的秩序。

成熟的母愛,不會阻止孩子的成長,而是希望孩子最終脫離自己,實現獨立。

成熟的父愛,是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

當一個人足夠成熟,他會成為自己的母親和父親,一方面內心飽含著愛,熱愛這個世界;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擁有駕馭生活的能力。

這二者缺一不可。

原生家庭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如何建立與世界的聯系,也關繫到一個人能否學會愛自己,繼而擁有愛別人的能力。

但是,我們要相信原生家庭的負面不能決定一切,當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的負面時,依然可以去努力彌補和突破,試著去療愈自己的童年。

弗洛姆本身也是在療愈童年中收獲了愛的能力。

弗洛姆的父親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對兒子的成長充滿焦慮;母親經常對兒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緊抓住兒子不放。

童年的弗洛姆心中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孤獨感。他認為是不完善的父愛和母愛限制了他愛的能力。

於是,他故意違反了猶太人的飲食規定,放棄了父親的宗教,也放棄了父愛。同父愛的分離,讓他可以自由地進行社會心理的分析,擺脫焦慮感。

之後,他經歷了漫長的痛苦的過程去擺脫母愛,此前在某種程度上,他長期活在母親的期待里,導致他無法接受自己愛情上失敗。

直到第4任愛人患病去世,他在巨大的悲傷中,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和失敗。

也是從那時開始,他獲得了一種新的愛的勇氣。他更加熱愛生命,也更加熱愛世界。

他與最後一任妻子相愛相守27年,保持一種創造性的積極的關系,並將他愛的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

正如弗洛姆所說, 要解決愛的問題,需要忍受失望的勇氣,遭到打擊仍要有耐心。

沒錯, 愛需要學習,需要一個復雜、痛苦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必經之路。

愛的理論最終指向實踐。關於如何進行愛的實踐,弗洛姆也給出了答案。

03弗洛姆指出, 愛是一種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提高。

那麼,有秘訣嗎?有捷徑嗎?沒有。

但是,既然愛作為一門藝術,一定是有步驟、有方法的。

弗洛姆為我們提供了基礎的步驟,並告訴我們,要想得到最終步驟,還得靠每一個人自己去實踐。

弗洛姆提出愛的實踐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是紀律;第二個是集中;第三個是耐心。

紀律,聽上去是一個嚴肅的詞彙,但是對於愛情來說,卻很重要。

前面我們提到了,擁有愛的能力的前提是愛自己,愛自己才能去愛別人和這個世界。

要想愛自己,沒有紀律是不行的。就像弗洛姆說的那樣,沒有紀律的人,生活就會七零八落、混亂、無序。

陷入這樣的境地,人是很難做到愛自己的,自己尚且生活地渾渾噩噩,更不要談愛別人了。

如何訓練紀律呢?

那就是讓紀律成為自我意志的體現,感到這是一種愉快,並且逐漸習慣於這種生活態度,一旦放棄,就會難受。

比如村上春樹,他每天清晨5點起床,晚上10點之前睡覺,每天固定寫個小時,跑步10公里,40年雷打不動。

但是談到持之以恆,他並沒有強調所謂的意志堅強,而是將跑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習慣,一種不做就心裡癢癢的事情。

讓自己有紀律的關鍵,就是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熱愛生活的一種直觀體現。

第二個很重要的步驟是集中。

集中,也意味著專注。在現代社會,專注比紀律更加難得,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分散、非集中的,人們常常同時做很多事:看書、談話、看電視、抽煙、玩手機。

最難做到的,就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待著。

弗洛姆指出,想要獲得專注感,首先要學會的就是一個人待著,這是學會愛的一個重要條件。

你可以閉上眼睛,讓自己眼前出現一片白色,觀察自己的呼吸,強化自我的感受,排除一切干擾自己的畫面和念頭。每天早晚練習20分鍾。

這種練習,可以讓我們專注於當下,能夠面對自我,發現自我。也只有當我們靜下來,才能夠保持清醒。

我們也可以專注地反思,如果內心有雜念,我們要試著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害怕?為什麼會消沉?

只要當我們集中精力傾聽自我心聲的時候,才能做出清醒正確的決定。

學會專心做一件事,專心與人交談,對學會愛具有積極作用。如果一個人無法集中精力做事,很可能也無法在愛情上做到專注和清醒。

第三個步驟是耐心。

現代人追求效率,認為什麼都是越快越好。愛情也成了快消品,講究速戰速決。

我們好像處在一個漂流的大世界中,人與人偶遇,卻沒有耐心去看清真實的人,就錯過了。

還有的時候,我們以為是相愛了,匆匆地在一起,吃飯、看電影、送花,但是很難耐心深入對方內心,得到一種很深的理解和價值確認,精神上無法產生鏈接。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耐心不夠,急於求成,在愛情面前反而屢戰屢敗。

失敗又帶來一種焦躁,對愛情信念感產生動搖,更加沒有耐心去主動尋找和經歷。

練習耐心,就要試著放慢愛的節奏,增加愛的密度,靜下心來去了解彼此。

即使遭遇失敗,也不要逃避,找到原因,繼續提高自己愛的能力。要知道,愛的大師弗洛姆也經歷 很多次失敗的愛情。

好了,以上就是《愛的藝術》這本書的全部精華內容。

咱們來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明確了愛情是人類為了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實現人與人的結合的一種需要。

愛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終生學習,獲得愛的能力,要學會在愛中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了解。

然後,我們講了愛別人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愛自己。當我們學會愛自己,也必然愛生活,愛這個世界。

不愛自己的人,大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恰當的母愛或父愛會影響我們愛的能力。

但是,我們可以試著療愈自己的童年,突破童年帶來的缺失。

最後,我們回歸到愛的實踐。要想在人海中收獲一份美好成熟的愛情,我們必須付諸實踐。弗洛姆提出了三個最基礎的步驟,紀律、集中、耐心。你學會了嗎?

回到開頭的困惑,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

其實,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的內心有愛的需求嗎?還是其他的需求,早已超越和遮蔽了這種需求?

你不需要急著回答,閉上眼睛,想一想。

願這本書,可以喚醒每個人對愛的強烈渴望與堅定的信仰。

㈧ 你覺得愛是否是一門藝術

你覺得愛是否是一門藝術?愛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哲理,也是人生的一堂課,要懂得愛,要懂得互相相愛

一,愛是一門科學,要懂得怎麼愛?不要固執的愛,更不要偏激的愛,不要控制的愛,不要寵膩的愛,愛是要講究分寸的

二,愛是一門藝術,你要懂得愛的距離,如果太近了,就會失去了愛的吸引力,如果太遠了,中間就會有生疏

三,愛是一門藝術,愛要講究方式方法,愛要靈活機動,愛要講究發自內心,愛還要從實際出發…

四,愛是一門藝術,要懂得如何釋放你的愛,當你釋放你的愛的時候,想方設法讓對方甘心樂意地獲取你的愛,而不是強加於對方

五,愛是一門藝術,愛不是佔有,愛不是控制,愛更不是強迫,不是你覺得愛就是愛,愛也不是一種施捨,而是一種自然的流露

六,愛是一門藝術,愛也是一種關心,當你關心另一個人的時候,你的裡面肯定有愛的成分,當你被別人關心的時候,你的內心裡自然會領略到愛的暖意

七,愛是一門藝術,愛的藝術需要你用心去雕琢,愛的藝術需要你用五彩繽紛的畫筆去描繪,愛是需要時間的,愛也需要耐心去等候,仔細去品位

八,愛不僅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包容,如果有愛,卻不包容,那不叫真愛。

九,愛是一門藝術,愛也是一種動力,它能夠使點燃內心的愛火,給有愛的人點名目標,相愛的兩個人之間都有一種相愛的動力,這種動力可以抗拒世俗,可以撇開門當戶對

十,愛不僅是一門藝術,愛還是一種祝福,是一種放手。如果你的愛是博愛,你就應該像鳥媽媽那樣辛勤哺育自己的小鳥,之後要忍痛割愛,讓小鳥鍛煉飛翔,鍛煉吃食,然後放手讓小鳥跟隨大隊伍遷徙到遠方

總之,愛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人生的功課,是人生的動力,也是人生的目標,因為有愛才覺得溫暖,因為有愛才覺得有價值,因為有愛才更值得留戀,因為有愛才覺得甘甜。愛是永無止息的。

㈨ 愛是一門偉大的藝術

愛情是一門藝術,人們要學會愛情,就得像學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或者醫療藝術和技術一樣的行動。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愛也是一門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