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什麼充當了文化藝術

什麼充當了文化藝術

發布時間:2022-10-20 08:38:08

❶ 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之間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不同的兩個方面,既有本質的區別,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科學追求普遍化的、高度概括的客觀知識,這同以情感想像為特徵的把握和再現客觀世界的藝術方式完全不同。通常,藝術以"形象思維"為特徵,而科學則以"抽象思維"為特徵;藝術主要發揮人的創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觀方面,而科學則主要側重理性方面。然而,這些區別並不意味著科學和藝術之間的界限不可逾越,也不能否認它們具有深刻的共同性。事實上,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它們具有共同的基礎──人類的創造力。無論是科學概念還是藝術形象,都是現實的概括和能動再現。無論是科學成果還是藝術作品都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❷ 什麼叫做文化藝術品

就是現代藝術品
藝術品(artwork),一般指造型藝術的作品。一般的藝術品可視為含有兩個成分:一是作品上的線、形、色、光、音、調的配合,尋常稱為『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一是題材,尋常稱為『表現的成分』或『聯想的成分』。

❸ 文化藝術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

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做出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個別性與概括性相統一的反映,把創造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並用語言、音調、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形象性與審美性是藝術作品最突出的特徵。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並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是人類自由創照能力的體現,它在發展過程中早已成為獨立的精神活動領域。藝術活動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全體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推動歷史的前進。可陶冶人的情操與性情。
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來源於360問答

❹ 什麼是文化藝術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
關於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於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於統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後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象西太後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濟落後的民族有著不可抵禦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於處在世界各民族聯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塗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誇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嚮往,嚮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沒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像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像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麼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准。那麼,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准?或者說,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於藝術家個人創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於美國化,也不等於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於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採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葯。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並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並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加以規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❺ 中國瓷器文化和玉器文化是什麼/

中國陶瓷文化(http://www.jpww8.com/life/2011/1120/17257.html )
中華素有瓷國之稱,英文CHINA,既是中國,也是瓷器。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同樣是世界上最先發明陶器的國家之一,至今有近萬年的歷史。瓷器,則是中國最先發明的。東漢初年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至今,有著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發明,從其對人類文明與發展的影響來看,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陶瓷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歷史有著極其密切而久遠的聯系。特別是陶瓷的發明及技術進步,對人類生活和社會文明進步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陶瓷發展的歷程,既是一種社會發展重要的時代標志;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重要的時代標志。中國的陶瓷發展其路漫漫,中國陶瓷作為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物化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製造使用和欣賞陶瓷過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陶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在經濟社會中,陶瓷既是工藝美術品,又是商品。陶瓷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它是科學技術與造型藝術的高度統一。陶瓷在積淀和物化中國文化的同時,產生並形成了特有中國陶瓷文化。伴隨著中國陶瓷製造技術、陶瓷工藝水平和陶瓷藝術水平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中國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各個歷史時期陶瓷造型與裝飾藝術,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創造智慧;不同歷史時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當時的科學技術。陶瓷的價值,不僅在於工匠所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僅在於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更在於它是奠定當時藝術的基石,從而開啟了傳統文化的先河,成為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的瑰寶。陶瓷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中國陶瓷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們身上和全部財富中的生活方式之總體的東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陶瓷既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華文化的象徵!中國陶瓷自隋唐向世界流傳開始,中國陶瓷至今一直為世界人民所採用、所欣賞、所珍藏。中國瓷器走向世界,一是作為國際的禮物,贈送外國使節(如「尼克松」杯的嫦娥奔月就演繹了段夢想與科技相統一、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中國人民與美國人民相友好史話);二是通過宗教的紐帶傳播到世界各國(如流傳於印度及東南亞的佛教、伊斯蘭教的祭祀陶瓷用品);第三是瓷器的海外貿易,中國瓷器隨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傳銷世界各國(如鄭和七下大西洋的舉世無雙之航海旅)。十八世紀以後,中國瓷器更是遍銷世界,並且已經深入到歐洲一般家庭之中,甚至「英國每一個鄉村人家都能見到它」。隨著各國人民的交往,擴大了中國陶瓷的傳播,形成了中國陶瓷文化與世界各國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美學藝術的相融與結合。以此同時,中國的陶瓷製造技術和生產工藝也逐漸地向國外傳播,中國的陶瓷技術啟迪、主導、影響著全世界的陶瓷技術發展;它以其獨特的魅力,使世界對它傾倒,「它被人們認為具有卓越的力量」。中國陶瓷技術的創造和發明,不僅推動了本國陶瓷製造技術的日益精進,而且,促進了世界各國陶瓷製造技術的發展,它極大地促進了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與發展。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國陶瓷凝聚了中國人的心路歷程,既是中國民族心理和審美心理的凝聚與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陶瓷在滿足中國人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風采和魅力。陶瓷是世界的物質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不朽篇章,陶瓷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有人精闢地說過:「收藏是一種文化,收藏是一種閱讀,收藏是一種財富,收藏是一種幸福。」陶瓷藝術收藏品是華夏文明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栽體,它以數量廣泛和自身獨具的魅力詮釋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對陶瓷藝術品的收藏和鑒賞不僅可以使人漫步於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之中,而且還能使人在陶冶情操、愉悅心情、增強幸福感、增長知識的同時,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由此,陶瓷收藏與投資廣為中外收藏及投資者推崇。關於收回國外文物是對與錯的問題,我十分認同中國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當時我與會並參加了簽名儀式。我今天再次重申中國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第4條內容「不提倡從海外高價競拍各種文物」。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提高,中國民眾有對包括陶瓷在內的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需求越來越大,不少境外公司為迎合民眾的這種心理,蓄意炮製中國文物一個又一個天價競拍,人為地製造中國古代藝術品,泡沫性的虛高牟取暴利,並以「愛國主義」的名義煽起中國企業家的購買慾望,致使巨額的企業和個人財富,落入境外無良投機商的腰包。事實上,在已經成交回歸的天價中國文物中,不少都是普通的中國清代文物,與中國民間收藏的文物相比,無論在年代上還是在研究價值上,都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高價拍回的結果,一方面讓無良利益集團操縱出天價,從而獲得不當得利,又掩蓋了是大量的中國珍貴文物,被以極為低廉的價格,甚至掠奪出國門的客觀歷史事實。另一方面由於高額利潤的誘惑,在國內則衍生出一種造舊作假的惡劣風氣,無論是在陶瓷界還是其它領域,為偽作假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種暮靄沉沉的氣氛里,思想的不是革新與創造,而是模仿復制,從而嚴重地影響了行業的創新與發展。當我們還在為某件仿造的惟妙惟肖而沾沾自喜時,世界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已經在高速的發展,就是作為陶瓷這一國粹,不但工業用陶瓷、衛浴用陶瓷,外國的產品已經發展到了國貨不能企及地步,即是青花、釉里紅我們也要望塵而追了。其實,流失在國外文物,它永遠是一個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一面歷史的鏡子。無論它記錄的是一個那時代一段什麼樣的歷史,無論在國內還是中外,都不能改變它所承載及傳播中華文化內涵。如果不是通過無償追索,以競拍或其它有償方式回收的文物,始終改變不了文物曾經被掠奪、被賤賣的事實,始終改變不了中國國民財富曾被掠奪、被侵吞的事實。那麼,在我們無法進行無償追索時,先讓它在異國閃光吧。我希望國內收藏家們,把富餘的財富投資投入在國內經濟文化事業;投資那些具有性公益項目,這才是功德千秋,造福萬代的偉業!

玉器文化(http://wenwen.soso.com/z/q334420695.htm?ch=wtk.title )
玉器是我國一種重要的物質文化遺存,從河姆渡時期玉文化產生,玉器所體現的物質文化因素在不斷地演進,在演進中玉器所體現的各種文化因素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筆者將淺析玉器在以下幾個方面所體現的物質文化因素。
在新石器時代玉器曾是生產工具的代表,比如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過玉斧、玉鑿等器具,此類工具在最早的時候多用於生產生活,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這時期玉器更多地被當作生產工具來使用。當然,並不排除玉器在此時也用作兵器。在良渚文化遺址中有玉鉞出土,這被認為是軍權的象徵。而且玉斧、玉鑿在某種程度上亦可作為作戰的兵器。
但是這時期玉器所體現的則是一種神玉文化,因為像上面提及的玉斧等玉器畢竟少數,更多的則是體現天人溝通、宇宙崇拜、宗教意識的玉器。原始先民對自然界的不測風雲、人間的旦夕禍福無法理解和預測,因而他們轉向求助於神靈。玉作為「石之美者」被用於溝通神靈,古人這樣記述:「巫能以玉事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玉器實際上是作為一種溝通神靈、聯繫上天的神器。另外,玉器中一些動物性玉雕如龍、鳥等, 是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在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反映。例如在紅山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玉豬龍、C型龍等玉器就很有可能是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
到了夏商周時期,玉文化進一步發展,玉器所體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禮玉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夏代的玉兵器的數量相對之前是要多的。也就是說,隨著國家的出現,玉被賦予一種政治因素或者說政治文化。周代以後,統治階級為維護禮制,製作了大量玉制的禮器和佩器。《周禮》、《儀禮》、《禮記》等先秦文獻記載了西周有關體現等級功能玉器的名稱、形制、規格與用途。據《周禮》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明確規定了等級不同,所執的玉器就不一樣。
玉器之所以體現禮玉文化,關鍵在於玉器很重要的一個功用就是用於祭祀。在《禮記·春官·大周伯》中有這樣的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用玉制六器祭祀天地四方,這樣就將玉器賦予禮制的內涵。
另外,玉器還用作皇帝的印璽。婦孺皆知的和氏璧在被進獻之後就被鑄成國璽,秦國一度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秦統一六國後成為傳國之璽,後來和氏璧不幸遺失。帝王的印璽多以玉鑄成。這又進一步豐富了玉器的禮玉的內涵。另外,玉器還作為陪葬之物,當時的人們認為:玉石具有靈氣,「金玉在九竅, 則死人為之不朽」。諸如玉衣、玉塞、玉含都是陪葬之玉器,這同樣是禮玉的體現。
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賦予人們所希冀的美好的德行操守。從春秋末期始,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在社會理念上出現了「君子比德於玉」的觀點,玉器作為德行操守的象徵,日益受到重視。在《禮記·聘義》中記載玉有德十一,分別為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把玉擬人化了。這種觀點代表了儒家對於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了玉的可貴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並息息相關。人們賦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內涵,使玉成為君子的化身。詩經中有這樣的話: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由於玉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道德內涵,因此君子必須佩戴它。君子佩玉,無故不離其身,也就成為一時的風尚。君子比德於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從原始先民到春秋戰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所有能佩玉、有玉的人都是出於當時社會上層的人,即最初的玉器的佔有和使用是社會階級上層的特權。但到漢代時,玉器便出現世俗化的趨勢。漢代,玉器在社會禮儀、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加的廣泛,用於玩賞的玉器大量出現。到了唐代,玉器上出現了富有生活氣息的花鳥、人物繪飾。另外,有實用價值的玉質杯碗也逐漸增多,還出現了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物。這些都說明了玉器的功用正一步步地世俗化。宋元明清時期是玉器的普及化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玉器更是進入了平常百姓家。
玉器是一種非常受人們喜愛的裝飾品。隨身裝飾玉器的風俗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用玉器作裝飾品的是距今7000~6800 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璜、管、珠、墜等。從其出土的部位可知,璜、管、珠、墜都是項飾。殷商時代,佩飾玉器也較為常見,殷墟婦墓中就有大量的發飾、頭飾、頸飾和腰飾。戰國時代,出現了由許多玉器組成的「組佩」,由不同類型的佩玉串聯而成。秦漢時代,佩玉成為普遍的風尚。漢代以後,特別是明清兩代,裝飾玉的種類和形式日趨豐繁,製作也更精緻,玉器的裝飾功能漸漸地成為其主要的社會功能。並且在明清時期,由於古玉數量已不可觀,故而古玉收藏之風甚為熾熱。時至今日,玉器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裝飾品。
玉器從開始由生產工具到兵器、神器、禮器,直到普通百姓的飾物,不斷地發展演變,始終是人們所喜好的東西。與此同時,玉器就自然而然的被賦予許多美好的含義,成為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可以說,玉器從一出現便與美聯系在了一起。以「玉」為美的修飾詞在古代文獻中比比皆是,諸如:比喻人的品格為「玉潔冰清」,形容人的相貌美麗為「玉容」、「玉貌」,稱贊男子的風度為「玉樹臨風」,稱贊女子的氣質為「亭亭玉立」,贊美天帝為「玉皇」、「玉帝」,稱居住之所為「瓊樓玉宇」,好聽的聲音為「玉聲」。人們甚至用玉來贊美音樂的動聽和詩文的優美,如我們熟知的杜牧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漢代以後,用玉或玉字旁的字命名也漸成風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並且玉器所體現的物質文化因素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發展。玉器從最早祭祀神鬼、充當禮儀用具、殮葬屍體、為少數權貴服務,隨時代進步,除繼續參與祭祀、禮儀活動之外,還為更多的人(包括王公貴族、士大夫文人、富庶百姓)提供現實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效力。而玉文化也由最初的神玉文化演變為禮玉、德玉文化,最終提升為美好事物的代名詞,這其中無不體現著豐富的物質文化因素。

❻ 陝西73歲老人把水滸108將做成剪紙長卷,你如何看待剪紙藝術

剪紙文化是一種我國流傳並傳承了很久的傳統藝術,但是越來越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鑽研學習,也或許是因為當代社會節奏太快,沒有人有時間靜下心來去做這種精細的工作。

2021年1月21日,網路上有一個來自陝西的七十多歲的老人因為剪紙火了一把,這個老人從小就非常迷戀老人們手中的剪紙,同時很喜歡我國古典小說中描述的綠林好漢,靠著巧奪天工的剪紙手藝為我們還原出了《水滸傳》中的108位英雄好漢,那個場面可謂是震撼至極。據老人所說,他只是希望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傳承下去,沒有什麼商業想法或是其他的想法。

在這個心浮氣躁的社會風氣中,人們總是打著保護傳統文化的名號,其實對傳統文化不聞不問,很少有人有耐心去學習傳統剪紙,這種現象是極其普遍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剪紙也是可以被機器替代的一種工種,人類不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這種事情上。但我希望即使沒有太多的人關注這種文化,那些手工藝者也不要因此氣餒,要把我國傳承千百年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❼ 什麼叫做文化藝術品

就是現代藝術品
藝術品(artwork),一般指造型藝術的作品。一般的藝術品可視為含有兩個成分:一是作品上的線、形、色、光、音、調的配合,尋常稱為『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一是題材,尋常稱為『表現的成分』或『聯想的成分』。

❽ 晉佛叫盛行對當時文化藝術有什麼影響

佛教文化藝術包括文學、美術、音樂、建築等,主要用於表現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隨著佛教的發展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向世界各地,並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成為它們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文學 數千卷印度佛典,如《維摩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等,本身就是瑰麗的文學作品,向為文人所喜愛。《百喻經》已被譯為多種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的珍品。印度敘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經》(《本生譚》)是著名的傳記文學。馬鳴的《佛所行贊》是印度著名的長篇敘事詩之一。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頌、贊、散文、故事、俗講、變文、語錄、傳記、游記、文集等,均為優美的佛教文學作品。中國、日本、斯里蘭卡的很多著名的文學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響下,汲取本國傳統文學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的一種獨具風格的文學作品。它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和新的命意遣詞方法。《維摩經》、《百喻經》等,鼓舞了中國晉、唐小說的創作;俗講、變文對後來的平話、小說、戲曲等中國通俗文學的形成,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禪宗語錄不僅為宋明理學家所仿效,也影響到後來的民間文學作品。 美術 包括佛教繪畫、雕刻、塑像等。古印度阿育王時代所立石柱,柱頂有獅子、象、牛、馬、寶輪等雕刻,庄嚴華美。當時還建有許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繞石欄,鐫刻浮雕圖案。在巴雅、貝德薩、巴爾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築、雕刻達到很高的水平。犍陀羅佛教藝術汲取古希臘、羅馬藝術精華,創造出釋迦牟尼的各種形象,頗具特色。埃羅拉阿旃陀石窟的藝術一直膾炙人口,是印度引為驕傲的「藝術之宮」。以上這些佛教藝術,對亞洲各國都發生過重要的影響。中國佛教藝術,先是仿效印度,後來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初期在絲綢之路上,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畫,受印度佛教美術影響較多,但同一題材,其內容和表現方法已有所不同。梁代張僧繇的佛畫,創立了「張家樣」;北齊曹仲達的佛畫,創立了「曹家樣」。曹畫的人像,衣服緊貼全身而顯露曲線,他所創造的風格,後人謂之「曹衣出水」。到了隋唐時代,佛教美術已經中國化。吳道子在長安、洛陽畫了300多幅佛畫,人物奮袂,衣裙飛舞飄動,富有運動感,後人稱為「吳帶當風」。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畫,是中國佛教美術的代表。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創造了規模巨大的石窟,以雲岡、龍門的石刻為代表,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敦煌與麥積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國特色。宋元以後,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為中國佛教美術所特有。藏傳佛教美術,既與漢族地區佛教美術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又受印度、尼泊爾佛教美術影響,獨具風格。拉薩的布達拉宮,藏有大量佛畫與金銅佛像以及刺綉與木刻的板畫佛像,都帶有西藏地方特色。青海塔爾寺以各色酥油製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種特殊佛教美術作品。 音樂 有梵唄、佛曲等形式。梵唄亦叫贊唄,是以短偈形式贊頌佛、菩薩之頌歌,起源於古印度。相傳三國魏陳思王曹植曾作梵唄六契(章),即後世所傳《魚山梵》。梵唄主要用於講經儀式、六時行道(後世形成為朝暮課誦)和道場懺法等,謂之「三啟式」。隋唐前流行的梵唄有《如來唄》、《雲何唄》等。近世禪林流行的梵唄尚有「四大祝延」、「八大贊」等,但已通稱為唱念。佛曲,即將佛經配上樂譜進行諷詠。相傳7世紀時,即有在今緬甸境內的驃國送給中國佛曲10種,並派來樂工32人。至唐代,佛曲已相當普遍。當時每唱佛曲,常配以笙笛。今只用點板,配以鐺、鉿等敲唱。在敦煌雜曲中還保留有一部分佛曲作品。佛教的古音樂對日本「雅樂」的韻律也有重要影響。 建築 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宏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築的。中國的佛教石窟為數甚多,其中敦煌、雲岡、龍門尤為著名。中國佛塔的建築,起源甚早,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相傳都是三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原來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後發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傳入中國後,結合中國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憑眺的樓閣式建築。現存的塔可分二類,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帶有中國特色;二是中國式的,主要採取中國原有樓閣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為七至九層。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築,與漢族地區略有不同。一般都有龐大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風格。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等是這種建築的典型。日本的東本願寺,朝鮮的佛國寺都採用木結構的殿堂形式,雄偉壯麗,是世界知名的古剎。(趙朴初)

❾ 什麼屬於文化藝術服務

文藝創作與表演、群眾文化活動、文物及文化保護、社會科學人文研究、文藝表演場所等。

❿ 文化藝術與藝術文化的含義和區別 文化藝術與藝術文化各自的含義是什麼,最大的區別在哪

文化藝術是指以文化為主體的藝術,而藝術文化是指對於藝術領域的文化.

閱讀全文

與什麼充當了文化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