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民間戲曲的種類
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1)福建省民間藝術團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閩劇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鄉人曹學佺組織創辦曹家班(後稱「儒林班」)創研出新腔「逗腔」起始。
萬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參加洪塘鄉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稱為「第一代儒林。」 曹學佺興辦「儒林班」的前後,福州民間還有「江湖班」、「平講班。」兩類班社。演唱的是流行於民間的「江湖」、「洋歌」、「小調」等曲調。
光緒元年(1875年),儒林班從農村向城鎮發展,福州出現「梁父吟」、「醉春園」等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1908—1911年)儒林戲、江湖戲、平講戲給合融匯,俗稱「三合響」,形成了今日閩劇的雛型。
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福州先後出現了「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善傳奇」、「賽天然」、「慶樂然」(俗稱三樂、一旗(奇)二頭羊(然))等閩班和「賽月宮」、「群芳」等女班。其中以「慶樂然」為最。這些閩班組織規模最大,演員陣容最強,劇目最多,聲譽最好。
Ⅱ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
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大多都是民眾自己創作的,民間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科技與文化交匯的產物,它是我們珍貴的藝術瑰寶。那麼你還知道哪些地區的民間藝術嗎?
1、綦江農民版畫
重慶市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這里盛開著一朵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版畫奇葩——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將石刻、木雕、泥塑、剪紙、挑花刺綉、蠟染等古老的民間工藝融入版畫之中,使版畫藝術充滿了生動、活潑、亮麗、質朴、稚拙、幽默等特點。
綦江農民版畫是中國民間民族藝術的一朵奇葩,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高度贊譽。1985年,四川省文化廳、省美術家協會、重慶市政府授予綦江縣「農民版畫之鄉」的稱號;1988年2月,中國文化部將綦江縣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2、銅梁龍燈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 里。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
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 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綉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 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
「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
3、秀山花燈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處,那裡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極為豐富,尤以花燈最受親睞。
秀山花燈是一種古樸、詼諧、抒情、優美、集歌、舞、打擊樂、琴弦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起源於元代土著人的「跳團團」,受多種民族文化的影響,逐步演變發展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花燈道具:花燈,有花有燈。花,手工剪成的各種花鑲貼在燈,五彩繽紛;燈,竹篾扎制,白紙糊,貼新邊,掛彩吊,分為四角、六角、方形,開道照明,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扇,蒲扇、摺扇、雙扇,舞動技巧稱「扇子功」,有難度;桌,原始花燈的主要道具。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
4、酉陽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它始於唐代,流傳至今。
跳擺手舞,少則數十人數百人,稱「小擺手舞」;多則數千人至數萬人,叫「大擺手舞」。
其舞蹈形式有「單擺」、「雙擺」、「迴旋擺」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 水、農事勞動、戰斗姿態、岩鷹展翅、日常生活。這些舞蹈動作,舒展大方,生活氣息濃郁,表現出土家人粗曠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節日喜慶,土家人都要到「擺 手堂」或草坪、院壩跳擺手舞。
5、九龍楹聯
九龍坡區九龍鎮地處重慶西郊,轄6個自然村、4個居委會,農業人口8000餘人。20餘年來,九龍鎮不懈地探索發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聯創作為龍頭的群眾文化活動紮根民間沃土,通過書畫、篆刻等載體,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峽,七渡扶桑。
九龍楹聯以其生動的形式、高雅的格調、獨特的韻味,輔以書法、金石,頗具觀賞性。截至1999年底,九龍鎮有3600餘人次的群眾已經創作出作品24000餘幅,其中有萬余幅作品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有260餘幅僂刻在木、石、竹、磚、不銹鋼等材料上常年懸掛各地;
已經編印《九龍楹聯》22輯,累計上萬冊。2000年3月,九龍楹聯獲得了「巴渝十大民間藝術」的稱號。
6、梁平三絕
傳統的梁山燈戲、梁平年畫、梁平竹簾被譽為「梁平三絕」。曾被譽為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梁山燈戲俗 稱「包頭戲」,是梁平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劇種。遠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2),它就從民間「玩燈」和「秧歌戲」中脫穎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燈 戲遍及城鄉,逢節日盛會,築台競演,逐漸向周圍傳播,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和南國13個省市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劇種的「梁山調腔系」。
梁平年畫曾被譽為「天府之國」三大年畫之一。
梁平年畫起源於清初,已有300多 年歷史。它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歷史故事等為題材,造型獨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充滿強烈的鄉土氣 息。
技術上具備了動畫、剪紙和漫畫的效果,其畫面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形式美,作為套色木刻版 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久看不厭。
梁平竹簾製作工藝已逾千年歷史。具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
梁平竹簾採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並結合書畫、刺綉、植絨等多種表現手法,製作出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它色澤典雅、工藝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風韻。
7、接龍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吹打樂演奏都是有著較長歷史淵源的山區鄉土風情和傳統文化習俗。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根植於廣大山民中,不斷繼承、發掘、創新的民間吹打樂形成了風格各異、色彩鮮明的特點,成為山區農村崛起的民間音樂力量。
接龍民間吹打樂被譽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點:品種多樣、曲調豐富、師傳樂班、流派紛呈。1991年接龍成立了民間吹打樂協會,時有會員500餘人;
1996年接龍鎮成立了民間吹樂藝術團。1991年底,重慶市文化局命名接龍地區為「民間吹樂之鄉」。在2000年3月重慶市文化局、重慶晚報等單位通過群眾投票和專家評議的方式,評出的「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專指巴南區接龍鎮和萬盛區金橋鄉的民間吹打樂。
8、木洞山歌
木洞位於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木洞山歌有曲調100多 種,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還有風俗歌、舞歌等。
勞動號子有船歌、石工、搬運、作坊、農事號子和勞動歌,如跑堂調等;山歌有禾籟、神歌、盤歌、羅兒調 等,尤以禾籟和盤歌最有特色。
木洞打(唱)禾籟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籟、連八句之分;盤歌除自盤外,還有對盤、連句盤,多為即興之唱,隨和自然,生動 活潑;小調有啟智歌、修房歌、敘事歌、時調謠曲、吟誦調等;風俗歌有節令歌、酒歌、壽禮歌等。
木洞人的.山歌從鄉村田野、小溪大河唱到了城市的文藝舞台、高等學府、影視熒屏;從長江岸邊唱到了川西平原,聞名遐邇。1990年重慶市文化局命名木洞鎮為「山歌之鄉」。
1、彩燈
彩燈也稱為花燈,是一種照明器具,又是傳統節日的應時之物。
在中國民間,每逢節日或婚、壽喜慶之時,人們都要張燈結綵以示慶賀。正月十五和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賞燈節,民間燈彩最初是東漢時由皇宮燈彩發展而來的,宮燈起源於元宵節張燈習俗。
宮燈盛行的同時,燈彩也開始傳入民間。燈彩在民間的廣泛流行大約是在隋、唐之際,至宋代達到了製作技藝的高峰。
2、風箏
風箏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在眾多的風箏種類里,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地的風箏相對較為知名,這四個地方被稱為中國四大風箏產地。
而像河北、四川、遼寧、廣東、福建、江蘇、上海、西藏、台灣等地區,也都有地方特色濃郁的風箏品類。
3、川劇變臉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
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4、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是流傳於民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的舞蹈形式。
它有別於宮廷舞蹈、專業舞蹈和宗教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狀,是原創性的民間藝術,是其他舞蹈創作的基礎和營養來源,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傳承性的特點,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樣式。
5、戲曲
戲曲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經歷了孕育、形成、發展和興盛等各個時期。
早在中國遠古時代,戲曲的種子已經在歌舞中孕育了,進入階級社會後,這種歌舞藝術的傳統依然存留在廣大的農村中,並不斷的革新發展以適應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1、琴棋書畫
現在我們已經很少有人精通琴棋書畫了,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是每一個大家閨秀都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琴棋書畫的琴代表古琴,棋代表圍棋,書代表書法,畫代表水墨畫,每一項都可以體現我們國家的歷史非常悠久。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2、戲曲
戲曲的種類非常多,比較出名的有京劇、越劇、湘劇、秦腔、評劇、漢劇、閩劇、崑曲、黃梅戲以及花鼓戲等等,特別是京劇,至今為止都是非常流行的。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3、皮影戲
皮影戲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起源於陝西,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動影畫藝術,有很多人都說,現在的電源就是採用這個思路。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4、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採用泥土為基本材料,捏成喜歡的形狀,可以是人物,或者是動物。我們國家的泥塑藝術歷史非常悠久,中國著名的泥塑藝術代表有天津泥人張、敦煌石窟彩塑等等。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5、剪紙
剪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歷史悠久,而且不受地區限制,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前人們的生活還沒有這么豐富,剪紙就是民眾的一大消遣,人們通過剪紙傳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內涵。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6、木偶
木偶戲的種類很多,根據演出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提線木偶戲、布袋木偶戲、葯發木偶戲以及鐵枝木偶戲等等,歷史非常悠久,而且遍布全國各個地方,比如漳州、全收、潮州、川北以及遼西等地的木偶戲至今為止,都是非常出名的。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6、編織工藝
編織工藝在現在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一項民間藝術,早在清代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種類非常多,有柳條編、高粱桿編、竹編、金屬編等等。特別是中國結,造型非常獨特,代表性非常強,毫不誇張的說,有來過中國的人都會知道中國結。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8、雜技
雜技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石器時代的時候已經有了,在漢代的時候開始流行起來。中國的雜技大多都是代代相傳的,有的甚至有傳女不傳男之說,練雜技是非常辛苦的,所有練雜技的人都非常尊師重道,對祖先傳承下來的手藝,再辛苦都要傳遞下去。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9、風箏
風箏是現代人很喜歡的一種消遣方式,放風箏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有很多地方還有風箏節。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後來通過魯班改版以後才成了現在的多線風箏。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10、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在很多地方都還是非常流行的,因為以前的古人認為舞龍舞獅可以起到驅邪避鬼的作用,所以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用這項藝術來助興。這項民間藝術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保留得最好的一項民間藝術。
Ⅲ 亞洲藝術節的歷屆藝術節情況
舉辦時間舉辦地第一屆1998年北京第二屆1999年北京第三屆2000年北京第四屆2001年北京第五屆2002年杭州第六屆2004年北京、長春第七屆2005年佛山第八屆2006年北京第九屆 2007年南通第十屆2008年鄭州第十一屆2009年鄂爾多斯第十二屆2010年重慶第十三屆2012年昆明第十四屆2015年泉州 2000年6月1日在北京舉行。此屆藝術節有日本、韓國、印度、菲律賓、伊朗、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寮國、斯里蘭卡等10餘個國家及香港、澳門地區的藝術團體登台獻藝。
其中被媒體譽為「印度小提琴之神」的蘇布拉馬尼亞姆擅長印度風格的小提琴演奏。他曾與梅紐因同台演奏,也曾在林肯中心與祖賓·梅塔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合作演出,是活躍於世界樂壇、在歐美享有盛譽的小提琴大師。為慶祝中印建交50周年,受印度政府派遣,蘇布拉馬尼亞姆率10位印度藝術家來華,與北京交響樂團聯袂演奏小提琴協奏曲《熱愛和平》。6月1日印度藝術家們為首都觀眾獻上了一台風格迥異的音樂會。
6月3日菲律賓指揮家萊丹托·羅米諾在京與北京交響樂團舉行中菲聯合音樂會,以慶祝中菲建交25周年。6月22日伊朗交響樂團將在北京音樂廳舉行首次訪華音樂會。
韓國歌劇團於8月23日亮相,為北京觀眾獻上韓國歌劇的一部經典作品《黃真伊》。 2001年10月19日在北京舉行。此次藝術節更具有互動性、開放性和專題性。在藝術品種的選擇上不僅保留了古老傳統藝術(如印度傳統舞蹈團、斯里蘭卡國家舞蹈團等)與西方古典藝術(韓國室內樂團、菲律賓芭蕾舞團等)的純粹,還開辟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大眾流行文化(尖尖叫時刻韓國流行歌手演唱會)甚至先鋒藝術(搖滾音樂劇《地鐵一號線》的領地;在藝術節後期舉行的亞洲論壇上,藝術節組委會將邀部分觀眾和專家探討世紀的亞洲藝術。
此屆亞洲藝術節中,「韓國文化月」是惹人矚目的文化單元。韓國流行歌手演唱會、韓國室內樂團、韓國國立舞蹈團、韓國搖滾音樂劇《地鐵一號線》等四個藝術團組成,觀眾可以通過這個單元多方位了解韓國當代舞台藝術的現狀和水平。吸引了亞洲各國眾多藝術家,為亞洲各國古老和現代藝術提供了展示、交流和發展的舞台。本屆藝術節側重於從互動性、開放性和專題性等角度出發開掘和展現亞洲多元化藝術。 2002年10月在杭州舉行,以新世紀新亞洲為主題,邀請了朝鮮、寮國、尼泊爾、印度、日本等13個國家的藝術團來華演出,是第三屆西湖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著名演員風間杜夫在京演出單人話後IJ《卡拉OK狂》,作為亞洲藝術節北京會場的開幕式。朝鮮萬壽台藝術團將以大型經典歌劇《賣花姑娘》拉開杭州會場的序幕。整個藝術節期間,將有20多台節目在兩地舞台遙相呼應。
此屆藝術節沿襲亞洲藝術節的傳統,推出了朝鮮、寮國、孟加拉、蒙古、斯里蘭卡、泰國、印度等國家的民族傳統舞蹈。其次,在音樂或以音樂為主題構建起的歌劇、詩劇、其中有日本著名音樂家團伊玖磨的歌劇《荒山狐樂》、韓國歌劇《春香傳》、日本傳統與現代音樂團和中國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人間如夢》。
此屆藝術節的突出特點是亞洲國家的橫向合作。由中日韓三國樂手組成的亞洲樂團將舉辦專場音樂會,來自東南亞10個國家的藝術家也將共同演出大型神話歷史舞劇《羅摩衍那》。
亞洲藝術的多元化也將在此得到充分體現。來自新加坡的民間戲劇團體--TOY戲劇肥料廠應邀演出。這支由演出傀儡戲發展起來的劇團曾經在開羅實驗劇藝術節上摘取特別表揚獎。
藝術節除安排室內演出,還將邀請藝術團送戲下鄉,赴浙江蕭山、餘杭等地演出。中國觀眾可以從多層次、多方面了解亞洲各國在藝術方面的新動向。 2004年8月23日在北京、長春同時舉行,以「再創亞洲藝術輝煌」為主題。來自緬甸、朝鮮、印度、馬來西亞等17個國家的1000多名藝術家來華參加演出。
藝術節期間在北京舉辦「亞洲藝術展」,「心中的亞洲」等展覽,在長春舉辦「日本花道展」及「長春電影周」等展覽活動。
2004年8月23日在吉林省長春舉行第六屆亞洲藝術節暨吉林藝術節開幕式。
吉林省進行廣場文化演出及花街遊行,讓更多的人近距離感受亞洲藝術,使觀眾和藝術家產生感情互動。 2005年11月11日在佛山舉行,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蒙古等21個國家51個藝術團組的2250多名藝術家,以及佛山市的40個民間藝術團體的2750多人,參加了演出。
藝術節期間,盡顯中華民族風韻的京劇、昆劇、越劇、川劇、粵劇、話劇、兒童音樂劇、雜技芭蕾舞劇等8大劇種集中亮相,中國11個頂尖劇團約1000名優秀演員為佛山市民帶來了12出劇目、共22場次的舞台藝術大餐,觀眾共約2.5萬人次。 2006年8月31日在北京舉行,以「相互學習,和諧發展」為主題。
來自東盟十國和韓國、日本等國的藝術家相聚北京,展開四個板塊的主體活動:由東盟和中國藝術家聯袂打造的「為東盟喝彩」大型綜藝演出、「首屆亞洲美術館長論壇——10+3主題會議」、「亞洲奇跡——東盟藝術展」以及10+3文化人力資源合作培訓班暨東亞文化網路第二次年會。 2007年9月20日至25日在南通舉辦,為期6天。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韓建交15周年。為體現中日韓三國在文化上的交流與共通,展現三國在文化領域繼續開展交流與合作的願望,由文化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九屆亞洲藝術節的主題確定為「心的期待、新的未來」,並以「展示燦爛文化,拓寬人文交流,增進人民友誼,滿足大眾需求」為宗旨,讓中國觀眾欣賞到日本、韓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同時向亞洲和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
藝術節期間,將舉辦首屆中日韓文化部長論壇,三國文化部長將就「建立中日韓文化合作機制,促進地區穩定繁榮」進行深入討論;來自國內外的演出和展覽將展示中日韓優秀文化藝術。 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河南省鄭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廳、開封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十屆亞洲藝術節,將於2008年9月26日至10月8日在河南鄭州市舉辦。第十屆亞洲藝術節的主題就是和諧亞洲,歡聚河南。此次是亞洲藝術節首次在中國中部地區舉辦,河南省領導給予高度重視,郭庚茂代省長擔任第十屆亞洲藝術節組委會主任,提出了突出文化外交主旨,彰顯中原文化魂魄,探索市場運作模式,構建文化經濟平台,增進亞洲藝術交流的辦節要求,與文化部一道為第十屆亞洲藝術節的籌備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目前已有4位亞洲國家的文化部長、19位亞洲國家駐華大使和來自19個亞洲地區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的36個藝術團將參加本屆亞洲藝術節。藝術節期間還將舉辦「四海一家」駐華使館藏品展等展覽展示活動以及亞洲電影展。 2009年8月18日-26日,第11屆亞洲藝術節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辦。該次亞洲藝術節由文化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承辦。主題為:「吉祥草原、祝福亞洲」。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是亞洲藝術節設立以來第一次在我國西部地區、第一次在少數民族地區舉辦。主體活動共7項,包括亞洲文化部長圓桌會議、鄂爾多斯那達慕大會、國內外藝術團組活動、鄂爾多斯烏蘭牧騎亞洲巡演、建立亞洲藝術雕塑主題公園等。
8月26日,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在一台充滿濃郁蒙古族特色的文藝晚會《魅力·鄂爾多斯》中落下帷幕。來自20個國家的駐華大使和使館代表、亞洲有關國家文化官員和藝術家出席閉幕式。
晚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大劇院舉行,共分為3個樂章,17個節目,包括《吉祥草原》、《和諧家園》、《魅力高原》等。開場歌舞《鄂爾多斯婚禮》雄渾大氣,展示出蒙古民族深厚的文化,歌手齊峰演唱的一首《鄂爾多斯戀》,展現了魅力高原上的風采。最引人注目的舞蹈兒童街舞《OK!羊羔》讓現場觀眾連聲叫好。舞台上,天籟般的音樂讓人盪氣回腸,優美的舞蹈令觀眾如痴如醉。
在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期間,亞洲國家的藝術家圍繞「吉祥草原·祝福亞洲」這一主題,展現藝術,促進合作,增進友誼,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了亞洲各國人民嚮往繁榮發展、和諧安寧的共同願景。9天時間里,來自亞洲35個藝術團體的2500多位藝術家參加了各項藝術活動。其中開幕式演出規模宏大、花車巡遊絢麗多姿、劇目展演精彩紛呈,亞洲雕塑主題公園、駐華使館藝術藏品展、范曾先生書畫展、鄂爾多斯國際美術大展、鄂爾多斯亞洲藝術攝影展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那達慕大會更是讓人飽享蒙古民族文化盛宴,招商項目推薦會把一個正在快速崛起的內蒙古展現在世人面前。
鄂爾多斯市市長雲光中在致主持詞時說:「這次盛會將成為鄂爾多斯人民永恆的文化記憶,成為鄂爾多斯人民與亞洲各國人民增進友誼和合作的歷史見證。」 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與第三屆中國重慶文化藝術節整合舉行,主題為「交流·交融·共享·和諧」,是體現「亞洲風情、中國風格、重慶風采」的藝術盛會。「兩節」期間,將舉辦五大板塊16項主體活動,包括開閉幕式等重要儀式,中國—東盟(10+1)文化部長會晤、首屆亞洲文化論壇(10+3)主題會議、首屆亞洲戲劇人聯盟高峰論壇等會議、論壇,東盟文化周、港澳台展演周、「藝動亞洲·情聚重慶」——東盟十國歌舞廣場巡演、亞洲少兒繪畫邀請展、第二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京津滬渝書畫藝術大展等專項藝術活動,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等節中節活動,以及山西太原市舞蹈團大型舞劇《千手觀音》、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雜技團雜技芭蕾《天鵝湖》、日本松山芭蕾舞團《白毛女》、《愛我中華·放歌重慶——宋祖英專場音樂會》、《重慶聲音——張邁獨唱音樂會》、《亞洲經典影視歌曲明星演唱會》等演出,將為山城人民和各國嘉賓獻上繽紛的藝術盛宴。
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三屆中國重慶文化藝術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與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及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共同承辦。
當天下午,作為「兩節」東盟文化周的重要活動之一,「美美與共——中國—東盟服飾展秀」在重慶三峽博物館開幕。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菲律賓文化藝術委員會主席費利佩等出席開幕式並剪綵,東盟各國文化部長或代表出席開幕式。
「美美與共——中國—東盟服飾展秀」集中國傳統服飾、中國部分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和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等東盟十國的服裝服飾於一體,共120件套。每個國家作為獨立單元,以該國提供的服裝服飾展品為核心,同時介紹該國文化、歷史等自然人文知識,使展覽呈現知識性、趣味性及學術性特點。其中,中國國家館以絲綢主題並以現代藝術手段進行展示。東盟國主題館以各國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文化古跡等要素為觀眾呈現。服裝服飾展品色彩艷麗、款式多樣,體現出各國文化中獨有的傳統與特色、個性與追求。 2012年3月22日下午,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會旗交接儀式在昆明市海埂會堂隆重舉行。雲南省委常委、副省長李江從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手中接過亞洲藝術節旗幟,並轉交給昆明市市長張祖林。這標志著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籌備工作正式啟動,昆明市成功申辦2013年舉行的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以「七彩雲南、文化中國、魅力亞洲」為主題,以「共享、展示、交流、和諧」為宗旨,雲南將努力把其辦成一場「有特色、高水平」的藝術節,以促進亞洲藝術發展繁榮,推動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合作與交流。
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於18日至27日在昆明舉行,主題為「魅力亞洲、文化中國、七彩雲南、美麗春城」。應中國文化部邀請,柬埔寨、印尼、新加坡、越南、斯里蘭卡、尼泊爾、朝鮮等亞洲國家組派了藝術團參加本屆亞洲藝術節活動。 2015年11月8日晚8點,由文化部和福建省政府聯合主辦,省文化廳和泉州市政府承辦的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開幕式,在泉州隆重舉行。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致開幕辭並宣布開幕,省委書記尤權致歡迎辭。
本屆藝術節共吸引來自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和嘉賓,「海絲」主題突出,還延續了文都使命。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化交流對話、文化之都魅力、網路亞藝節、主題公園活動等6個板塊數十項活動,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4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代表共襄文化與藝術交流的盛會。尤其是在文化惠民、全域參與、走進基層等方面,將近80場活動成就了「家門口」的文化盛宴。
2014年11月26日舉行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開幕式上,泉州市從2013年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承辦城市昆明手中接過會旗,正式成為2015年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承辦方。
Ⅳ 莆仙戲劇團前十名是哪些劇團
排名不分先後:福建省莆仙戲劇院、福建省仙游縣鯉聲劇團、莆仙戲一團、莆仙戲二團、莆田市碩嘉劇團、莆仙戲芳草劇團、莆仙戲南門大廈劇團、福建藝校莆田市戲曲班、鷺島流聲劇團等。均為知名的莆仙戲劇團。
一、福建省莆仙戲劇院
福建省莆仙戲劇院於2011年上半年成立。
院址設在新建的莆仙大劇院內,擁有專門的演出劇場和排練廳、練功廳、多媒體工作室、大型舞美創作場、大型流動舞台等多種先進的硬體設施。目前在職的50多位演職員都是經過嚴格的藝術考量,向社會公開招聘而來。
新組建的劇院演員陣容強大且齊整,行當包括了生、旦、凈、末、丑的各個門類,諸多演員多次在省級以上各種賽事中屢屢獲獎,是莆仙戲多個藝術行當的領軍人物。新組建的樂隊保留了莆仙戲的傳統器樂,操手大都是科班出身,演奏能力上乘,在全市同類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
新組建的劇院已倍受莆仙戲老藝人的關注與支持,著名劇作家鄭懷興、周長賦、姚清水和莆仙戲表演藝術家黃寶珍、陳先鎬、王國金等都被劇院聘為藝術顧問;著名莆仙戲導演吳鎮勛、鄭珍炳等親力親為為該劇院導演;著名莆仙戲作曲家陳承恩領銜音樂創作指揮。
目前,劇院保留著眾多的優秀傳統劇目,主要代表劇有:《媽祖》、《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江上行》、《智取金刀》、《白蛇傳》、《公主抗婚》、《天子與嬌客》、《晉宮寒月》及優秀傳統摺子戲《百花亭》、《三鞭回兩鐧》、《千里送》、《單刀赴會》、《葉李娘》、《戲巫記》、《瓜老種瓜》、《掃紗窗》。
五、鷺島流聲劇團
六、莆田市碩嘉劇團
其前身為莆田縣戲研室劇團、鎮勛劇團,該團演員陣容強大,演出水平高超。領銜主演吳麗卿(多次獲省優秀表演獎、金牌獎和全國群英獎)。
七、莆仙戲芳草劇團
該劇團創辦於1989年10月,團長馮元標既是作曲者又是二胡演奏者,其妻郭志萍既是導演又是本團主要演員。
該團的主要領導和主創人員都是科班出身,他們在繼承整理挖掘莆仙戲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每年注意新創或移植三台大戲,從而形成目前保留傳統大戲節目近五十個,並且常演不衰。在演出質量上能做到博取眾長,虛心請教,每個行當都嚴格把關,力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完美統一。
八、莆仙戲南門大廈劇團
該團創建於2000年。團長張金標,1968年出生,城廂南門人,從事五金和鞋業工作是個小有名氣的企業家。他熱衷於莆仙戲劇,經商辦企業賺錢之後,首選項投資全莆仙戲劇團,除自己創辦的南門劇團之外,還投資了南門一團、大輝煌(南門二團)劇團、僑台(先好)劇團、聖島劇團、天資劇團等近十個莆仙戲劇團,實行民間職業劇團集團化管理。
講信譽、保質量是張金標經營、管理劇團堅定理念,不管天氣多麼惡劣,不管台下是否觀眾多少,他們都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演出,從不馬虎應付。所以凡是他們劇團演過的地方,當地群眾肯定會有第二次邀請他們再度光臨演出。
九、福建藝校莆田市戲曲班
福建藝術學校莆田市戲曲班位於風景秀美的莆田楊梅山南麓,一九七八年經省文化廳批准成立,是孕育莆仙戲優秀後輩人才和社會文化藝術人才的搖籃,也是弘揚莆仙文化藝術的基地。
三十年來,該校由以培養莆仙戲表演專業為主的莆仙戲學員班逐步發展為集莆仙戲表演、聲樂、器樂、舞蹈、美術等專業為一體的專業藝術學校,並於2004年首招莆仙戲大專班學員,致力於培養高等藝術專業人才。
該校擁有一支具有高中級職稱的優秀教師隊伍,還聘請總校教師及省、市著名藝術家來校任教。建校迄今,為社會各界培養了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從該校畢業的學員大都成為各專業文藝團體或其他領域的骨幹,有的走上領導崗位或成為社會名流,不少學員多次在省級乃至國家級藝術比賽中獲獎,其中有5人次獲國家級獎項,30多人次獲省級獎項,為學校也為莆仙文藝界贏得了榮譽。
面對21世紀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學校將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把莆田市戲曲班辦成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藝術學校而努力。
30年來,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藝術人才,他們走出校門後大多成為專業藝術團體骨幹,不少學生還多次在省級、國家級藝術比賽中獲獎,為莆仙文藝贏得榮譽。2008年11月14日上午,莆田藝術學校歷屆的校友及嘉賓300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相聚在藝校,慶祝莆田藝術學校建校30周年。
現任校長為王少媛。
Ⅳ 豐寧滿族剪紙的發展
1659-1722,入關八旗人留守部分,「跑馬占圈」滿人萬批遷入,晉、冀、魯、豫災民湧入,豐寧剪紙(窗花)出現,作品受到楊柳青年畫、高密剪紙影響。
1778年以後,豐寧剪紙風格已形成村村戶戶都有自己的剪紙藝術家,剪紙窗花已成為豐寧人的生活必須品。
1900(光緒廿六年)秦敏卿《縣衙出吏日記》「鄰里姑嫂求余勾花樣,然窗花丹青兩功相殊,提筆躊躇,心中茫然,憶做童生期所見窗花熏樣,咸年以形見長,花葉不挑筋,人面不開臉,同治年間功夫日深,花惹劈毛密細,垂柳千條縷空,呂祖鼻眼分明,衣紋粗細相宜。
1933,豐寧縣城鳳山鎮被日軍佔領,剪窗花用綿簾紙,品色奇缺。
1939,洪水,賈張氏從塌房中搶出母輩留下的剪紙樣。
1940年京南、京西、遷安一帶刻制窗花流入豐寧,影響不大,這類窗花不大被當地人群認可。
1952年,王樹棠、何振民、姜書海、楊滿瑞文化人士收集民間剪紙,進行「舊瓶裝新酒」式的窗花改革。
1952年冬、熱河省召開民間藝術檢閱大會章孟氏的新窗花《分田鬥地主》、《送子參軍》、《夫妻識字》、《新婚姻法好》受到嘉獎,李靄然的《草蟲》、《莊稼忙》展出受到好評。
1955年,熱河省文聯出版《熱河窗花》一書收入全省9縣市63幅作品,豐寧窗花被收入24幅佔全書收入作品38%。
1956年,鳳山鎮出現以營利為目的的刻制窗花專業戶出現,並到各縣出售。
1956年-1957春,遵上級「打破清規戒律,大膽繼承文化遺產」指示,縣文化館姜書海、趙介民、楊滿瑞等在全縣搞第二次豐寧剪紙挖掘、整理工作,收集剪紙1500多幅。
1959年,孟顯雲、王雅軒創作剪紙參加華北地區美展。
1960年,李靄然為北京工藝美術服務部(王府井)送銷剪紙2000套單色剪紙。
1961年,趙介民、姜書海第三次對豐寧剪紙進行普查,收集600多幅剪紙,有劉桂林之母清光緒初年的《送財童子》原件,1961年10月份,300餘件豐寧剪紙在承德展出,劉桂林、丁春娥、李靄然、白夢白作品入展,剪紙新人余季林、王國潘、王國瑜、張振芳、褚景艷、宮令娣、王德等剪紙新人出現,《承德群眾報》整版評介豐寧剪紙。冬,趙介民整理出第一本剪紙原始資料寫出《淺談豐寧民間剪紙》一文,這是豐寧剪紙有史以來第一篇有關文字。
1964年孫漢卿、宮令娣合作的剪紙《送糞》、《獻給毛主席》選送華北地區畫展。
1966年,第三次普查剪紙工作中斷。
1969年,歷年館存剪紙資料全部銷毀。文化部門專門組織春節窗花市場檢查,沒收帶園錢、萬字圖案窗花、葵花向陽,樣板戲窗花充斥市場。
1974年,第四次普查豐寧剪紙工作開始了前期准備。
1976年劉保華、姜書海領導,張冬閣、仇承軒、陳偉參與的第四次普查、搜集、整理、搶救豐寧民間剪紙工作,在全縣挖掘出剪紙2000餘種,近萬件作品,並為縣內民間剪紙名人建立了檔案。
1976年4月-7月,張冬閣、王德參加河北省在蔚縣舉辦的剪紙創作班。
1976年7月,張冬閣、鮑延椿、王德、姜鳳英創作的剪紙組畫《社會主義新生事物好》10幅,發表於《連環畫報》。
1976年,豐寧縣文化館首次舉辦豐寧民間剪紙展覽。
1979年春,張冬閣創作的剪紙《園丁之歌》收入「中國河北省蔚縣剪紙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7月份此展移法國展出。
1981年,豐寧文化館與承德地區群藝館合作舉辦「豐寧剪紙培訓班」,由張冬閣、仇承軒、黃國華主持,由王德、余季林、郝煥書、張冬閣主講,魏文娥、石俊鳳、范鳳珍都是此班學員。
1981年12月,豐寧傳統民間剪紙200餘幅入選河北省民間美術展覽,在石家莊展出。
1981年,縣文化館又搜集到11名民間剪紙藝人的作品545件。
1982年1月22日至2月12日,河北省民間美術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豐寧剪紙同時展出,1982年2月24日《承德群眾報》載國內外觀眾達幾十萬人次。同年7月份此展覽赴日本長野展出。
1982年7月,豐寧縣文化局榮獲省文化廳搜集挖掘民間美術工作鼓勵獎,張冬閣、仇承軒分獲個人鼓勵獎
1982年,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籌)收藏200餘種豐寧民間剪紙。
1983年春節,《美術》雜志社在主編何容率領下到豐寧采訪民間美術。
1983年,《美術》第二期(總182期)發表了張冬閣、仇承軒《永不凋謝的塞外山花(淺談豐寧民間剪紙)》一文,並發表豐寧剪紙48幅和部分作者簡介。《美術》第四期(總184期)發表豐寧點染彩色剪紙6幅。《美術》第八期(總188期)發表記者張士增的《農村民間美術的復甦》文章,高度評價了豐寧民間美術工作。
1984年,第二期《農民畫報》發表《一支紅杏出牆來》一文,剪紙作品9幅。
1984年6月,丁卉芳、張冬閣出席湖南望城會議,成立全國十縣(市)剪紙聯展領導小組。
1984年9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可愛的河北》一書「美術篇」中,專題介紹了豐寧剪紙及著名藝人。
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王德、石俊鳳隨「河北省民間藝術團」在美國迪斯尼樂園參加「中國節」活動,表演剪紙。
1984年冬,承德地區電視台來豐寧拍攝《豐寧剪紙》專題節目。
1985年2月4日至14日,全國十縣(市)剪紙聯展在承德市首展,共展出343件(647幅)剪紙作品,其中廣東佛山3幅,江蘇揚州72幅,河北豐寧96幅,陝西安塞50幅,黑龍江海倫66幅,湖南望城40幅,山東高密100幅,天津薊縣67幅,福建漳浦66幅,河北蔚縣77幅。
1985年2月8日《承德群眾報》發表張冬閣《爛漫山花迎春歸》一文,評介「全國十縣(市)剪紙聯展」並推薦刊登展品。
1985年4月10日至5月5日在豐寧縣城展出。
1985年5月,中國剪紙研究會在山東濟南成立,同時舉辦全國首屆剪紙展覽,豐寧有4位作者的10件作品參展。張冬閣出席了會議並被推選為研究會理事。
1985年9月,「全國十縣(市)剪紙聯展」總結會議在黑龍江海倫召開,劉保華、張冬閣出席了會議。
1986年1月,范鳳珍的剪紙作品《虎》入選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虎年畫虎展覽,榮獲二等獎。
1986年7月,在山西太原市舉行的全國剪紙研究會年會上,石俊鳳《論豐寧剪紙》論文獲「呂梁山花獎」。
1986年9月,《河北地方誌》第三期,刊登趙介民《豐寧民間剪紙的源流》一文及王德的6件剪紙作品。
1986年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部來豐寧錄制了丁卉芳、張冬閣介紹豐寧民間剪紙專題節目。
1986年,豐寧縣地名辦、科委、科協、統計局編輯的《探索的火花》人文地理專集出版發行,趙介民《豐寧民間剪紙的源流》收入其中。
1987年2月,在河北省首屆民間技藝電視大獎賽上,石俊鳳的《連年有餘》,范鳳珍的《蘭草》等剪紙作品獲優秀作品獎。
1987年2月,在河北省獲鹿縣民間藝術節上,魏文娥做剪紙表演。
1987年5月,縣文化館舉辦豐寧民間剪紙展覽。
1987年5月,張冬閣的論文《豐寧民間剪紙搜集、整理、搶救及探索》在中國剪紙研究會新疆年會上發表。
1987年6月,張冬閣、魏文娥合作的剪紙《鞭打蘆花》入選河北省連環畫展。
1987年12月,在河北省磁縣召開的河北省民間美術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張冬閣被選為理事,並作了《關於豐寧民間美術》的發言。
1988年3月中國剪紙學會成立,張冬閣、石俊鳳任理事。
1988年豐寧民間剪紙7件10幅,張冬閣7條撰文入選《中國美術全集》。
1988年6月,石俊鳳參加黑龍江省剪紙藝術節,其論文《初探河北剪紙藝術》獲「金鶴杯」獎。
1989年3月,石俊鳳的剪紙作品參加首屆全國婦女「三八」剪紙展覽。
1989年7月,宋煥玲、魏文娥、張冬閣、王占雲等人的剪紙藏書票入選全國藏書票展,張冬閣的作品被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
1989年11月,張冬閣的剪紙藏書票參加《中國百人剪紙藝術展》,在日本巡展獲日本感謝狀。
1990年1月19日,北京市民間藝術博物館展出豐寧民間剪紙200餘件。
1990年春節張冬閣、石俊鳳剪紙作品入選天津展出的「中國民間風俗剪紙展覽」。
1990年2月25日至3月3日,首屆中國剪紙大獎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張冬閣的《滿鄉風情·正月初一出行》獲二等獎,石俊鳳的《五毒葫蘆》獲優秀作品獎。
1990年3月,石俊鳳在德國柏林ATB世界旅遊博覽會上表演剪紙。《承德藝術》雜志第一期,發表了石俊鳳論文《淺談剪紙》。
1990年8月13日,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燕趙鄉音」專題節目,介紹了張冬閣的剪紙藝術。《承德藝術》雜志第三期發表了張冬閣論文《剪紙藝術漫談》。
1990年8月20日-26日,《張冬閣剪紙展覽》在「承德國際民間藝術節」上舉辦,展出作品398幅,接待國內外觀眾1萬人次。8月27日-9月1日移在灤平展出。
1990年10月,宣傳部副部長郭顯和張冬閣出席了在武漢舉行的中國剪紙學會年會。
1990年,張冬閣剪紙作品《滿鄉風情·正月初一出行》獲承德地區第五屆文藝振興金鹿獎。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鄉土藝術》一書,豐寧剪紙入選11幅,張冬閣參與本書編選。劉保華、張冬閣、仇承軒簡介入編《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
1991年《承德社會科學》第一期,發表了趙介民《談豐寧剪紙誕生時期》論文。
1991年5月,《豐寧民間剪紙展覽》(94件400幅)在上海展出,《文匯報》發表張冬閣剪紙《滿鄉婚俗》。
1991年8月,中國剪紙學會在河北省秦皇島市舉行年會,李瀚旻、魏文娥被吸收為會員。張冬閣剪紙《土台戲》在秦皇島獲「全國現代剪紙展」優秀作品獎。石俊鳳作品入選。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旅遊》雜志第十一期(總137期港澳版),登載了《八旗後裔村落探風情》,文中專題介紹了豐寧剪紙和藝人王德的近況。劉福民等人撰寫的通訊《絢麗多彩的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部《客家鄉錄》專題節目中播出。
1991年劉保華、姜書海、張冬閣簡介收入《河北群眾文化人物錄》。
1992年春,石俊鳳在巴黎世界旅遊交易會上表演剪紙。
1992年6月,張冬閣剪紙《土台戲》獲承德地區第六屆文藝振興金鹿獎。
1992年8月,石俊鳳的200餘件剪紙作品在香港中國旅遊展覽會上展出。8月23日又到香港亞洲電視台做了剪紙表演。
1992年8月,全國旅遊剪紙展覽在山東威海市展出,張冬閣的剪紙作品《錦綉中華》獲優秀作品獎。
1992年9月22日,《人民政協報》發表了李亞平撰寫的介紹張冬閣剪紙藝術的特寫《走出大山的神話》。
1992年年,張冬閣、石俊鳳的簡介被收入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名人錄》(上卷)。張冬閣簡介被收入《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名人辭典》。
1993年8月,張冬閣的剪紙《滿鄉情思》獲全國旅遊精品剪紙展金獎,論文《豐寧剪紙的藝術特色》獲黑龍江第二屆剪紙藝術節講學金獎。
1993年9月,豐寧剪紙特邀參加文化部主辦的《中華一絕》評選活動。
1993年12月,縣文化館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舉辦豐寧民間美術展覽,展出剪紙作品200餘幅。
1993年年,豐寧滿族自治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之鄉」。劉保華、張冬閣簡介被收入《河北當代文藝家辭典》。張冬閣簡介和代表作被收入《中國當代剪紙家》一書。
1994年7月,王秀蓮的剪紙作品在承德避暑山莊藝術節上展出。
1994年11月,在河北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大會上,豐寧代表隊的滿族民間舞蹈《剪窗花》創作、演出均獲一等獎。
1994年王秀蓮向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贈送了兩幅大型剪紙作品。
1995年9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王秀蓮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1995年至1997年連續三年王秀蓮的剪紙作品被文化部推選為工藝品及禮品發往世界各地,進行文化交流。
1995年第二期《中外文化交流》(英文版)刊登辛兵《豐寧剪紙》一文,及王秀蓮《天女散花》剪紙作品。
1995年,在河北省小康工程文藝匯演中,豐寧滿族自治縣的滿族民間舞蹈《剪窗花》獲演出一等獎。
1995年至1997年,王秀蓮的剪紙作品連續三年被文化部選中130套,做為禮品、工藝品發往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6年1月,張冬閣創作的大型剪紙(8×4米)《百福圖》參加北京電視台《緣源流長》春節電視晚會,石俊鳳現場表演剪紙。
1997年9月王秀蓮被吸收為中國剪紙學會會員。
1997年12月,王秀蓮剪紙作品參加中、日、韓等六國剪紙作品國際巡迴展。
1997年,王秀蓮簡介收入《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名典》。
1998年3月8日,中央電視台在農村文化巡訪中播出剪紙家張冬閣專題。
1998年3月20日,張冬閣、石俊鳳、王秀蓮被河北文聯、省輕工業廳、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家)評委會命名為「河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們的剪紙作品近300幅參加河北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展出。
1998年5月,王秀蓮剪紙作品入選河北省文化廳舉辦的河北省藝術博覽會。
1998年8月,王秀蓮《牡丹蓮》剪紙榮獲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北京)銀獎。
1999年1月,王秀蓮赴阿曼參加馬斯喀特國際藝術節表演剪紙。阿曼《Featvres》報1月15日登載阿爾薩尼拍攝的《王秀蓮藝術大師現場表演》照片2幅。
1999年10月,張冬閣的大型剪紙作品《滿鄉育嬰圖》獲中國文聯主辦的全國美術、書法民間工藝大展特別金獎,並獲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2003年,張冬閣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專業委員會常委。
2004年,張冬閣利用自有條件,自籌資金建立冬閣民俗館、豐寧剪紙博物館。
2006年,文化部公示豐寧滿族剪紙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剪紙9家)。
2007年,張冬閣被文化部公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寧滿族剪紙傳承人(全國剪紙9人)。
2007年5月,豐寧成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寧滿族剪紙傳承基地——冬閣藝術館,由縣文化體育局主管,張冬閣主持。
2007年3月,張冬閣剪紙《戲曲集錦》獲「07(揚州)全國剪紙博覽會精品展」金獎。
2007年11月份又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美術創作獎。
Ⅵ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漳州木偶劇團
漳州市木偶劇團自1959年組建以來,以其獨特的風格,精湛的技藝,精美的造型,成為一枝秀美的藝術品種。建團以來,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北國南疆,先後17次進京獻藝,在國內外屢次獲獎,並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元首演出。
1960年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木偶與傀儡聯歡節,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大師楊勝,陳南田主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榮獲一等表演金質獎章,為祖國贏得榮譽,也為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在國際藝壇上奠定了根基。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劇團創作演出了許多優秀劇目,最具代表性的有:1981年神話劇《八仙過海》獲全國木偶皮影戲調演獎;1984年木偶電視劇《黑旋風李逵》獲建國三十五周年全國電視節目展播一等獎和福建省首屆電視作品「優秀獎」;1986年《岳飛》獲福建省第二屆電視作品優秀獎;1990年神話劇《鍾馗元帥》獲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藝術創新獎」、「優秀劇本獎」、「布景設計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中獲「優秀劇目獎」,及編劇、導演、表演、造型獎;1994年童話劇《口技獵人》獲全國兒童劇「金猴獎」囊括七項獎:編劇、導演、表演、雕刻、舞美、音樂、燈光;1999年10月兒童劇《少年岳飛》獲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文華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舞美(雕刻)獎」;2000年《神笛與寶馬》獲福建省現代戲調演優秀演出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裡的故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3年7月木偶傳統劇《鐵牛李逵》在金獅獎第二屆木偶皮影比賽中榮獲銀獎;2004年6月木偶童話劇《兩個獵人》在捷克布拉格舉行木偶比賽中榮獲「最佳表演獎」,獲得水晶杯。正是有如此厚實的劇目為基礎,並且不斷有新劇目產生,使得漳州市木偶劇團成為我國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專業木偶表演團體之一。
漳州木偶劇團屢次在全國和國際比賽中榮獲大獎。出訪亞、歐、美、澳四大洲40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演出,受到國外觀眾、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高度評價。被贊為「世界第一流藝術」,其製作的木偶頭雕刻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
正如郭沫若先生為漳州市木偶劇團題詞所言:
創造偶人世界,指頭靈活十分;飛禽走獸有表情,何況旦生凈丑;解放以來出國,而今歐美知名;獎章金質有定評,精益再求精進。 據《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地區在宋代就已經有布袋木偶戲了。清朝中葉後,布袋木偶戲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一直到抗日戰爭前,漳州的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幾乎鄉鄉都有專業或者業余的戲班。漳州布袋木偶戲雖然源遠流長,但是經過抗日戰爭的摧殘後,幾乎難以繼承,逐漸趨向於沒落。
1954年漳州布袋木偶戲《雷萬春打虎》參加布加勒斯特第二屆木偶傀儡聯歡節,與《大名府》雙雙獲得一等表演金質獎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首批優秀劇目。
根據《漳州戲劇志(初稿)》記載,《大名府》創作於1957年。當年,5月,以福建省文化局長陳虹為團長、漳州著名布袋木偶藝術家楊勝、陳南田等為陣容的出訪團隊,應法國巴黎文學社邀請,赴法國友好訪問演出《大名府》,以及訪問瑞士、前蘇聯、南斯拉夫、匈牙利、蒙古等國。從此這個劇目享譽世界,50年來長盛不衰,成就了一出名揚國內外的木偶經典劇目,堪稱世界木偶藝術界的瑰寶。
新中國成立後,漳州布袋木偶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59年3月,漳州布袋木偶劇院和漳州藝校木偶科等單位合並,成立龍溪專區木偶劇團,也就是今天的漳州木偶劇團。劇團集中了一大批布袋木偶戲藝術家為骨幹,形成了民間藝術向專業藝術邁進的雛形,漳州布袋木偶戲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向全國范圍傳播,並走向世界。
1960年,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上,漳州木偶戲《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憑借精彩的表演獲得表演一等獎,榮獲兩枚金質獎章,為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國際藝壇奠定了基礎,成為倍受矚目的民間文化瑰寶。在今年的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這一國際木偶藝術盛事的漳州木偶劇團,以《臉譜與木偶》、《大名府》等節目的精彩表演,征服了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的評委、選手和觀眾們,一舉奪得最佳表演水晶杯。
1996年底,漳州布袋木偶戲首度赴台演出。如今,劇團書記洪惠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激動萬分。台灣擁有500多家的木偶劇團,然而,漳州木偶劇團的到來卻引起轟動。「台灣許多小學生家裡有木偶,看到我們演得入神,自己也拿出來爭相試鏡;一些木偶『粉絲』還全程跟著我們,從台南走到台北……」洪惠君認為「他們像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1年,由漳州有線電視台和漳州木偶劇團聯合攝制的十二集兒童木偶劇《森林的故事》,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為漳州兒童布袋木偶戲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也讓人們看到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希望。為了讓漳州布袋木偶戲事業後繼有人,近年來,漳州市一直大力支持木偶學校的教育發展,為漳州乃至全國各地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布袋戲表演、舞美設計、木偶雕刻、音樂創作等專業人才,為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大名府》榮獲「最佳表演水晶杯獎」。
2008年11月,劇團出國到日本演出,首次帶樂隊到東京現場演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樂隊應主辦方及觀眾的要求,從後台走上了前台,與木偶表演同台演出,讓觀眾也觀賞了樂隊的表演。隨著時間的進程,社會形態的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演將會出現音樂演奏從後台走向前台的表演形式。
2011年,漳州布袋木偶戲首次榮登文化部春晚舞台。大年初一晚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文化部春晚,以雲集國內經典藝術作品而聞名海內外。
2013年初,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藝術界上下歡欣鼓舞,沉浸在一派喜慶氣氛中,由漳州布袋木偶戲領銜申報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成為全球10項優秀實踐名冊項目之一,實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此舉意味著聯合國將把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在全球推廣,組織其他國家的藝術家、興趣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讓世界遺產實現世界人民共享。
2014年10月19日晚上,唯鼎文創第三波活動之「香橙沙龍」系列項目「偶·遇」漳州木偶主題文創沙龍於漳州艾美百貨優乙咖啡館二樓舉行,團市委、招商銀行漳州市分行、閩南師范大學相關負責人,漳州木偶藝術家及木偶愛好者均到場參加。本次活動由漳州市文廣新局、團市委指導,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東南網漳州站、漳州唯鼎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主辦,是「愛我漳州·文化巡禮」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2015年上半年,受柬埔寨王國文化藝術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柬埔寨金邊辦事處的邀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主辦,福建省文化廳、新知華文書局(金邊中國文化之家)協辦的「中國福建木偶戲文化交流活動」2015年3月11日至13日在金邊成功舉辦。來自泉州市木偶劇團、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漳州市木偶劇團的8名國家級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台獻藝,為500多名柬埔寨觀眾和中、小學及大學生們表演了3場充滿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優秀木偶劇目,受到了熱烈歡迎。 (1)楊勝(1911-1970)
福建漳浦縣佛曇鎮大白石村人,出生於布袋木偶戲世家。四代均從事布袋戲藝術。七歲從父楊高金學藝,十四歲出師,即被「金福春」布袋 戲班聘為主演,享有「童子頭手」的美稱。其藝術繼承了「福春派」戲狀元楊高金的傳統,並能博採眾長,吸收各家木偶戲流派的精華和其他劇種的表演藝術,形成 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福建北派布袋戲藝術的代表。 1953年楊勝在漳浦縣組建了藝光布袋木偶劇團,1954年8月參力口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獲一等演員獎。9月赴 上海參加華東區戲曲會演又獲特種藝術表演獎。196o年9月隨同中國木偶藝術團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殘聯歡節,他與陳南田主演的 《大名府》、《雷萬春打虎》雙獲表演一等獎,各得金質獎章一枚。他先後四次出國獻藝,到過蘇聯、捷克、羅馬尼亞、法國和印尼等十多個國家訪問演出,到處受 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贊賞,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在前蘇聯,他被聘為蘇聯戲劇家協會名譽會員。
(2)庄陳華
著名木偶表演藝術家,閩南漳州南靖人,1944年出生。中國木偶皮影學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漳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
大凡有造詣的表演藝術家都對他所從事的行當有突出的貢獻,技高一籌的創造;有能超越前人的表演技藝;以系統規范自己的風格,形成自己的流派;他們演出的代表劇目能久經觀眾的檢驗,令觀眾賞心悅目、交口稱贊。在布袋戲醜行中,庄陳華已達到了上述的境地。
《大名府》造就了庄陳華,庄陳華演活了守門官。木偶傳統名劇《大名府》取材於古典名著《水滸傳》,故事情節各簡單易懂,以啞劇表演。戲演梁山好漢化妝雜耍藝人,取悅守門官,混進大名府,搭救盧俊義。主角守門官是一個很有木偶特色的丑角,他貫穿全劇,以難度較高的操縱技術表演。庄陳華在三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演這出戲的守門官已經超過萬場。《大名府》從國內的數十個省市演到國外的十數個國家,都受到了各種層次觀眾的歡迎。劇目與演員的「大名」也因此而聞名世界。劇目成為藝術珍品,演員成為藝術家。
(3)吳光亮
以五指操縱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其要點就是一個「活」字,要把木偶操縱得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對表演者手指柔軟性的要求是極高的。從小學開始,吳光亮就開始練習小提琴,手指自然十分靈活,雖然是個小男生,但吳光亮能歌善舞,學校排舞台劇總少不了他。
18歲那年,憑借自身良好的條件,吳光亮在上千人中脫穎而出,順利考進漳州木偶劇團。「學一行愛一行」,盡管條件艱苦,每天吊嗓子、念劇本、扯手指,但吳光亮卻樂在其中,就因為真心喜歡,學藝的這些苦在他看來都不算什麼。
經過長期的艱苦磨煉,到1986年離開木偶劇團到漳州木偶藝術學校任教,吳光亮已是一名頗有名氣的木偶表演藝術家。
(4)洪惠君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導演最高獎「文華導演獎」獲得者,從事布袋木偶戲40多年。 近年來,他曾擔任漳州市木偶劇團團長,在任期內,他導演和主演了許多劇目,成就顯赫。他導演的12集電視木偶劇《森林裡的故事》2001年榮獲中宣部第八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導演的《少年岳飛》2000年榮獲中央文部第九屆全國「文華獎」;《神笛寶馬》榮獲福建省戲劇會演優秀劇目獎。
「生旦凈末丑,獅子老虎狗」是一句概括戲劇舞台角色的戲諺。然而在表現人類社會、動物世界的戲劇舞台上,名見經傳的多是那些扮演「生、旦、凈、丑」的演員,而扮演「獅子、老虎、狗」的演員,多是默默無聞。但是,木偶表演藝術卻不然,演動物的演員與演人物的演員一樣著名。洪惠君就是一個以擅長演動物的表演藝術家。
Ⅶ 陳裕是誰
陳裕,字景容,陳禧二弟,明初著名詩人和書法家。松江華亭(今上海奉賢)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應詔至京師,授翰林院侍書。母親死後回家不仕,與陶宗儀等人賦詩酬答,著有《唱和集》。
福建省戲劇協會理事
陳裕,1953年10月生,福建雲霄人,中共黨員,1979年結業於廣東汕頭戲曲學校。1971年從藝,歷任雲霄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布傳隊演員、雲霄縣潮劇團演員、副團才、團長、黨支部書記、雲霄縣文化館館長、漳州市戲劇協會副主席、雲霄縣戲劇協會會長。現任福建省戲劇協會理事、福建省民間劇團研究會常務理事、雲霄縣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雲霄縣勞模協會副會長、副秘書長、雲霄縣政協委員、雲霄縣明新潮劇團名譽團、國家二級演員。
1972年首次公演歌劇《魚水新歌》。1990年11月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參加演出有歌劇《半籃花生》、巴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潮劇《紅珊瑚》、《杜鵑山》,電視廣播劇《陳毅下棋》飾陳毅獲獎。主演《寶鏡篇》、《易婚記》、《淚灑秦淮》、《斷鴻曲》、《圍城記》參加福建省第十四屆至十作屆創作劇目調演獲演員獎、優秀演員獲。1983年參加福建省首屆中青年演員比賽榮獲金獎。撰寫論文《行當與人物》發表於1989年福建戲劇第五期。1991年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1992年獲漳州市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湖南省優秀研究生畢業生
陳裕,籍貫廣東高州,優秀共產黨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研究生學歷。本科期間成績一直在班中名列前茅,多次獲得學校的獎學金及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獎學金等,連續四年擔任班長,兩年黨支部書記,08年獲學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稱號。2008年——2011年於湖南長沙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掌握了扎實的科研基本功,發表論文多篇:《中國殘疾人乒乓球隊備戰北京殘奧會體能訓練管窺》、《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的足球軟實力_基於足壇打假反黑風暴的思考》、《第26屆男籃亞錦賽決賽技術統計指標對比分析》、《第30屆奧運會男籃比賽各隊攻防能力的比較分析》等;論文報告會:《從近三屆奧運會看中國男籃之提升空間》—第十八屆全國體育統計論文報告會暨學術研討會、《結合耗散結構理論談後奧運時代中國體育體制之改革》—全國體育管理科學大會、《CBA聯賽之利益分析——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湖南省大學生運動會論文報告會、《運動彈力帶靜力性力學特性的量化研究》—第十四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大會等。2011年獲湖南省優秀研究生畢業生稱號。
Ⅷ 漳州有哪些好玩好吃的
附:漳州名勝
一、漳州東南花都
概況:
國家4A級旅遊區,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位於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黃金地段的漳浦馬口,國道324線旁,是歷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總面積7800畝。區內有2700畝的花卉博覽園,1500畝的花卉生產基地,1500畝的綜合服務區,500畝的花卉科技園區,1.8萬平方米的主展廳。現有各種花卉苗木2000多種,年培育各種花卉苗木1000多萬株,是集花卉生產、銷售、展示、出口、旅遊觀光、農家休閑度假、會議培訓、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大觀園。花都依山傍水,綠草如菌,棕櫚園、錦銹漳州園、閩南瓜果園、沙生植物園、榕景園、蔭生植物館、百花廊、花卉超市、蘭花培育基地、農家生態園、大地藝術展區、南溪茶文化一條街、紀念林植樹區等景區交相輝映。到此旅遊不僅可以觀賞到閩南、台灣及國外的珍貴花卉植物,體驗到閩南及台灣風俗,了解到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還可進行射箭、游泳、水療、垂釣、打網球、戶外拓展訓練(滑索、攀岩、空中單杠、過獨木橋)等一系列健身運動。
一年一屆的花博會,同時還推動漳州社會經濟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並為促進漳州成為海峽西岸一顆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生態工貿港口城市明珠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亦被譽為「福建花卉第一市」、「東南花都」。
享譽世界的漳州木偶戲
閩南漳州的木偶藝術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閩南人所驕傲的地方優秀文化藝術。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在我國乃至世界,代表著這一藝術的最高水平,當之無愧地作為民族優秀藝術的代表,享有國內外最高榮譽,蜚聲全世界。
漳州市木偶劇團是世界一流的木偶藝術表演團體。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從建國以來,數十度出國,到過羅馬尼亞、波蘭、俄國、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國以及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參加木偶術節、商業演出和展覽木偶雕刻藝術品,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境外觀眾、專家的高度贊譽。十數度晉京獻藝,多次榮獲國家大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裡的故事》榮獲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2000年《少年岳飛》榮獲全國第九屆「文華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優秀劇目、表演、編劇、導演等項大獎;1960年,傳統名劇《大名府》等榮獲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節金質獎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臉譜與木偶》《大名府》榮獲「最佳表演水晶杯獎」。劇團拍攝100多部、集的電影、電視木偶劇在國內外發行。100集的電視木偶劇《秦漢英傑》已經在江蘇無錫拍攝成功,即將發行海內外。幾十年來,中央電視台多次播出和介紹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報刊媒體對漳州木偶藝術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
同時,漳州的木偶雕刻藝術也是閩南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漳州的木偶頭是省、市在外事活動中的珍貴禮品。號稱「國寶級藝術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藝術,也為世界專家所贊美。當今,在歐、美、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展覽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後接待過4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遊客。我國的許多政要名人、藝術大家為他題詞贊揚。今年5月,他受聘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30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之一,也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選的民間藝術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薦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徐竹初木偶頭雕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戲在舊時統稱為傀儡戲。掌中木偶戲又稱指花戲、布袋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其餘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
掌中木偶戲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於盛唐的一幅壁畫《弄雛》,畫中一位婦女用指掌給身邊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戲,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約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話、歷史、民間傳統形象為主,廣泛用於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飾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進行表演,它是綜合了雕刻、美術、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多種表達式的民間藝術,並經歷了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祖傳工藝,豐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被稱為「東方藝術珍品」、「世界一流藝術」、「活的『文物』」、「中華一絕」,是具有漳州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在琳琅滿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內,木偶雕刻技藝被推向形神兼備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還創新生產關公、狀元、夫人、皇帝、皇後、金童、玉女、獅子、門官、小和尚、孫悟空等一大批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特色又價廉物美的旅遊紀念品、禮品,深受遊客的喜愛。
中國燈謎藝術之鄉――漳州(薌城)
漳州市(薌城區)位於福建省南部,北依戴雲山脈,東臨台灣海峽,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鍾靈毓秀之地,並孕育了無數俊彥英傑。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漳州燈謎藝術之花,以其絢麗的風姿引人注目著稱於世。
燈謎作為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在漳州薌城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近二十多年來,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燈謎協會,第一次打破海峽兩岸謎藝交流的堅冰,實現兩岸雙向交流,創建了中華謎史上第一個「燈謎藝術館」,三個第一給中國謎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象。燈謎活動普遍開展,謎藝研究不斷深入,先後舉辦多場大型謎會,多次組團參加海內外各種謎賽謎會,培養了一大批海內外知名謎家,創作了相當數量的謎作謎論。對於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燈謎藝術發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0年,福建省文化廳把漳州燈謎協會列為福建省繁榮社會文化「芳草計劃」示範點,把漳州燈謎館列為海峽兩岸文化走廊示範點。1998年,漳州燈謎協會被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評為「全國十佳燈謎協會」,會刊《虎嘯》被評為「全國十佳謎刊」,漳州首屆中華燈謎藝術節被評為「全國十佳謎會」,漳州三位謎家被授予「全國十佳燈謎新秀」、「全國十佳優秀燈謎論文作者」和「全國十佳燈謎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廳命名我區為「福建省燈謎藝術之鄉」,2000年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將漳州燈謎藝術館正式命名為「中國燈謎藝術館」。2000年5月,中國文化部命名漳州薌城區為「中國燈謎之鄉」。
漳州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這里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葯"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Ⅸ 福州民間閩劇團出場費是多少
2000左右。10-15人的劇團,
Ⅹ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教務處登錄入口
一、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教務處登錄入口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教務處登錄入口為 http://www.xmyanyi.com/GaiKuang_JiGou.asp ,學生可以復制該網址到瀏覽器地址進入登錄頁面。
二、廈門演藝職業學院簡介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於2002年4月開始籌建,2004年2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正式建院,實施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是一所具有十多年的辦學歷史的民辦綜合性藝術高職院校。學院最初在鼓浪嶼辦學七年,2009年11月,隨著學院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與發展,學院整體搬遷到翔安校區。學院目前已經完成了新校區校園第一期180畝土地的征地工作,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的校園首期規劃設計方案也已獲市規劃局審批通過,現已進入施工階段。
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院院長曾講來教授系原 集美大學 黨委副書記,在高校黨委及行政領導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先後兼任過多種社會工作職務,積累了豐富的高校管理工作經驗。同時,學院擁有一支團結奮進,富有開拓精神,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的領導團隊,正在帶領著全院教職工把廈門演藝職業學院的教育發展事業推上一個新台階。
學院現設音樂系、舞蹈系、科藝系、音樂劇系、編導系、戲劇影視系、經管系、公共基礎部等7個系一個部,開設「舞蹈表演、音樂表演、影視表演、藝術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編導、音樂劇表演、電子商務、影視多媒體技術、航空服務、旅遊服務與管理、中西面點工藝、財務管理、工程監理」等14個高職專業,涵蓋20多個專業方向;2011年還開設了舞蹈表演及音樂表演2個成人專科專業。
學院現有在校生近千人,教師100餘人,其中有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電影學院、 廈門大學 、 集美大學 等名校的專家、教授。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完善的教學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為莘莘學子搭建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平台。
我院建院以來以培養市場需要、知識全面的藝術技能型人才為辦學宗旨,以特色辦學著稱,辦學成果顯著。2007年我院開辦了全省唯一的音樂劇專業並於2008年進行全國首部校園音樂劇《鐵窗歌手》的創作與演出,贏得了省內外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而這一創舉也被省教育廳列為2009年「省級教學改革實驗項目」。 2010年學院科藝系承接的廈門市科技局科研項目「鼓浪嶼三維模擬旅遊導游系統」,採取產學研相結合的項目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成果,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學院在辦學實踐中自覺地對藝術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走出了一條特色藝術教育之路。2010年學院成為教育部高教司立項的特色學校案例研究的全國首批5所"特色學校"之一,2011年學院案例研究《民眾藝術》一書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在全國出版發行,獲得熱烈反響。十餘年來,廣大師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捷報頻傳,據統計,我院師生在廈門市、福建省、華東區直至全國的藝術比賽中以及在香港、新加坡舉行的國際比賽中獲獎已達二百餘次。其中,文化部與教育部主持的國家級獎項8項;華東六省一市獎項4項;福建省級獎項14項。2004年受教育部和中國文聯派遣,廈門演藝職業學院藝術團赴法國、荷蘭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深受各國友人的好評和歡迎; 2006年學院舞蹈系參加第八屆全國學校「桃李杯」舞蹈比賽,參賽節目分別獲兩個三等獎、三個優秀表演獎和四個優秀劇目獎;2007年參加首屆華東六省一市大學生舞蹈比賽,我院群舞《火的節日》和現代舞《永不止步》分別榮獲表演大獎和創作類二等獎;2008年9 月06級音樂系唐嘯同學在「珠江鋼琴」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中榮獲「鋼琴演奏」單項第二名;2009年,群舞《麥田裡的守望者》獲華東六省一市舞蹈比賽金獎; 2010年參加全國第七屆「荷花杯」校園舞蹈比賽,群舞《醉梅園》獲創作金獎;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世界青少年舞蹈比賽中《醉梅園》和《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舉榮獲兩項首爾國際金獎。2011年,音樂系多位學生在新加坡國際鋼琴大賽、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以及「魅力中國」國際藝術節、第六屆海峽兩岸四地青少年藝術節中獲獎。2012年——2014年,我院師生參加福建省大學生藝術節,分別獲得藝術表演獎、優秀創作獎、藝術作品獎等多個獎項。2013年音樂系教師創作作品《練聲曲》入圍「海峽兩岸現代科技音樂節」,郭剛老師獲得福建省第二屆「金鍾花獎」聲樂比賽優秀歌手;褚震老師獲得廈門市第三屆青年歌手大賽美聲組一等獎;戲劇影視表演系楊健老師代表廈門市文化局在文化部主辦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小品《等》獲得戲劇類群星獎;舞蹈系獲得福建省第二屆「百合花獎」專業舞蹈大賽創作銅獎和優秀組織獎;這幾年,我院學生還屢獲福建省職業技能大賽的多個獎項,2014年,我院洪燁幸子同學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藝術專業技能(中國舞表演)三等獎。同年7月,音樂系褚震老師在「第四屆孔雀杯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聲樂大賽」獲二等獎。這累累的碩果彰顯了我院的教育教學水平。
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靈活開放的多元藝術教育領域的繼續教育體系,2010年我院設立了廈門演藝職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與 集美大學 、吉林藝術學院合作,開辦專升本函授教育;2011年經北京市教委和福建省教育廳批准,北京舞蹈學院福建函授站在本院掛牌,目前專升本專業有舞蹈編導、舞蹈表演、音樂劇方向、國際標准舞方向、舞美設計和公共事業管理等6個專業方向。為滿足社會考生的需要,繼續教育學院還同北京舞蹈學院建立了高中起點直升本科的高起專合作模式。此外還與中國舞蹈家協會、省舞蹈家協會建立的少兒舞蹈考級基地。近年來,每年為社會培訓服務達三千人次以上,同時還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擁有中國舞考級教師資格證的舞蹈教師。這些教師在基層各自的崗位上,播撒藝術的種子,傳播藝術的芬芳,培育了大批少兒舞蹈考級的優秀學員。我院還率先在學院學生中開設國家級"素質教育舞蹈課",有利於學生將來畢業後,能適應教育改革和海峽兩岸藝術交流的新需求。
為貫徹國務院、教育部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深化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強化校企協同育人。我院認真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先後與廈門歌舞劇院、廈門鼓浪嶼音樂廳、廈門閩南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廈門大姆哥動漫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事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共同建設了二十多個校外實訓基地,為我院的實踐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
我院重視閩台文化藝術交流,自2010年與台灣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簽署《高鳳數位內容學院與廈門演藝職業學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協議書》後,利用廈門的區位優勢,每年都邀請台灣著名的藝術家、藝術團體來我校做專題講座、學術交流。他們是:台灣爵士鋼琴協會創始人蔡佩志教授、舞蹈藝術家廖末喜;閩籍台灣舞蹈家周晉中、台灣著名音樂製作人呂國梁、台灣媛婷民間舞團;台灣音樂教育博士洪再添教授;台灣著名音樂藝術指導、打擊樂演奏家林水永教授等。2014年我院派往台灣大華科技大學交流學習的三名學生(葉嘉惠、任子琳、高凡青)榮獲國際創新發明海報競賽銅牌。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郵編 附地址和介紹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專業排名,招生專業目錄(10篇)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教務處電話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在哪裡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宿舍條件,宿舍幾人間環境好不好(圖片)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有哪些專業 附好的重點專業名單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怎麼樣 評價排名好不好(10條)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錄取通知書,開學時間,入學考試指南軍訓宿舍條件轉專業政策
廈門演藝職業學院開學時間入學指南及錄取通知書發放時間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