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戲曲文化:陝西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陝西省是我國地方戲種繁多的的地區之一,有很多民間戲曲深受民眾喜歡。那麼,你知道陝西的 地方戲曲 劇種究竟有哪些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或許,你對其中的戲曲情有獨鍾,是一枚忠實的戲迷。
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眉戶
眉戶,是陝西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又稱「眉鄂」或「迷糊」,以其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它的貢調主要由小曲小調所組成,俗稱「曲子戲」,文人慣稱為「清曲」。
現代眉戶在關中分東西兩路。東路眉戶盛行於華陰市和華縣,民間流傳有「同州的梆子部陽的線,二華的眉戶天下傳」的說法。西路的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戶縣,並以「眉戶」得名。
碗碗腔
碗碗腔,是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稱「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小銅碗主奏擊節和皮影燈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咸而得名;板腔體結構,唱詞通俗典雅,音樂悠揚輕盈,音律細膩聲韻嚴謹。
該劇種起源於陝西省華山北麓的華陰、華縣一帶,清初時就已經形成並且成熟完善,歷史劇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戲形式演出流行於民間。
商洛 花鼓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於陝西省商洛地區,屬於民間地方戲曲,是中國陝西商洛地區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了商洛民間藝術特色,唱腔以商洛地方語言為主,故稱「商洛花鼓」。商洛花鼓藝術形式豐富多樣,音樂曲調流暢優美,傳承歷史久遠,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同州 梆子
同州梆子,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現代秦腔誕生之根基所在。形成於陝西省關中東部以大荔縣(舊同州府治)為中心的十數縣,在明朝嘉靖年間基本形成,因伴奏樂器中採用棗木梆子擊節,發「桄、桄」聲,故稱「桄桄亂彈」或「梆子」。後為區別於其他梆子劇種,始稱「同州梆子」。
一般認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是秦腔的肇始之源,對於各路秦腔的形成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以西安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亂彈)形成以後,它被稱為「東路秦腔」,外省稱「西秦腔」、「西調」、「陝西梆子」、「山陝梆子」等。
❷ 秦腔來自於哪個地方,有什麼歷史淵源
秦腔是在中國西北地區流行的主要地方戲。它是陝西,甘肅,新疆和中國西北地區其他地方最受歡迎的歌劇。盡管它的起源和生長沒有非常可靠的物質研究,但可以普遍確認它是以陝西省關中地區為中心開發的。 這個地區是周代的“秦”。 直到現在,人們仍然習慣稱其為“秦”,“秦腔”也以它命名,也稱為秦聲。民間俗稱秦戲,清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也被稱為秦腔西部。
三、秦腔受方言的影響由於當地方言的影響,在發音,唱歌,音樂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在過去的50年中,東部,西部和南部的秦腔都不怎麼發達,被中間的秦腔取代,因此秦腔在陝西和整個西北地區都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國時期,起源於陝西地帶。
❸ 秦腔分布在哪裡川劇分布在哪裡粵劇分布在哪
秦腔分布於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川劇,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2006年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❹ 秦腔是哪個地區的藝術種類
陝西地區的。秦腔又稱亂彈,亂彈源於西秦腔,而梆子腔則來源於老秦腔(東路秦腔,同州梆子),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❺ 秦腔在哪個省
秦腔是陝西省著名劇種。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鏈接:http://ke..com/link?url=IoBpB2jXcFEuxjENMhqN90eZYpY-_niMYvb-。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位於中國內陸腹地。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陝西地域狹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陝西橫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氣候差異較大。陝南屬北亞熱帶氣候,關中及陝北大部屬暖溫帶氣候,陝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氣候。
❻ 秦腔發源地
古代陝西、甘肅一帶。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古代陝西、甘肅一帶。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經歷代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秦腔的表演技藝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秦腔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點是所謂的唱、念全都是以陝西關中方言為基礎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國漢唐時期的一些詩、詞、曲的語言,這些語言特點與音樂特點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藝術獨特的聲腔風格,即語調高亢激昂、語音生硬、語氣硬朗結實等風格。
❼ 京劇、豫劇、黃梅戲、川劇、昆劇、評劇和秦腔的代表地各在哪裡都有什麼特點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源於湖北黃梅地區,因人民的社會交往逐漸向東流傳到安徽懷寧為中心的地區,並以此為中心,發展成型,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音樂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變臉的方法大體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臉。面具變臉,是演員根據實際需要,事先將不同的臉譜繪制在以木、紙、布、綢、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臉殼來施以變幻。如川劇《變臉》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閻惜姣等人物的變臉就是用的此種方法。
評劇: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評劇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你還漏掉一個大劇種,就是越劇
越劇: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地。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劇演員初由男班演出,後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在1852年前後,嵊縣農民創立了落地唱書,這是越劇形成雛形前的最初形式,到了1906年,落地唱書第一次登上農村舞台。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創新至30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並在國際大都市——上海,站穩了腳跟。
當時,這種年輕的劇種的名稱還不統一,有「女子文戲」,「紹興文戲」,「的篤班」等,稱謂不一。1939年,在越劇史上第一位專職編導攀籬和當時「越劇皇後」姚水娟的倡議下,正式將名定為「越劇」。
❽ 秦腔名家有哪些
,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
甘肅的秦腔歷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東、南、中三個藝術流派,它的舞台氣氛熱烈火暴,演員提倡做工,注重表演技巧的運用,邊式凝練,在行當上側重於須生和花臉藝術的發展,在唱腔上,與陝西秦腔相比,它是遜色的。甘肅秦腔的演唱風格與西府秦腔是有明顯區別的。甘肅秦腔自有其特點,是不同於陝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歷史與西安亂彈只在伯仲之間,涌現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漢臣、耿忠義、李奪山、李映東、岳中華、陳景民等。姜能易的《回荊州 諸葛撐船》,孔新晟的《逃國》、米新洪的《程咬金招親》、袁新民的《賣畫劈門》、倪虹韻的《羅漢錢》、張秋惠的《新春佳節倍思親》、王超民的《金沙灘 舍子》、王定秦、王敬樂的《考文》、王中高的《殺狗》、陝西諸紅生無出其左右者;)的《古城會》、薛志秀的《葫蘆峪 二帳》、溫警學的《殺驛》、韓建華的《港口驛》、張玉蓮的《金鱗記》、劉茂森的《殺寺》、趙新啟的《捉鵪鶉》、王曉玲的《劉備招親》、竇鳳琴的《斬秦英》均顯示了基不凡的實力。王超民的《金沙灘 舍子 點將》做功一流,唱念秦韻,丑角趙新啟白口、唱腔有晉福長風范;《孔新晟》演唱如劉易平一般;李發民。陝西戶縣人,同藝社學藝,後長期在甘肅、寧夏演出。戲路廣,功底厚,嗓音寵亮蒼勁,常以精湛的唱功取勝。他的拿手戲《斬韓信》全劇三百多句,老先生一氣呵成,痛快淋漓,有VCD出版。
甘肅秦腔的中心在蘭州,在蘭州有兩個秦腔團,就是現在的甘肅省秦劇團和蘭州市秦劇團,這兩個團都曾擁有輝煌的歷史,著名的秦腔藝術家沈和中、靖正恭就紮根在這里。80年代的甘肅秦腔,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演員老化,藝術單調,情勢危急。1985年在蘭州舉辦的「隴上秦腔薈萃」的秦腔專場演出,基本上薈萃了當時在甘肅的全部秦腔力量,演員如下:溫警學、王曉玲、劉茂森、王超民、杜干秦、姜能易、王定秦、趙啟民、王敬樂、景樂民、米新洪、薛志秀、袁興民、張秋慧、王中高等20多位,年齡最大的王超民當時已經70歲了。但他們中間有很多在藝術上都是有相當造詣的,如溫警學的《打鎮台》、王曉玲的《龍鳳呈祥》、王超民的《金沙灘》、杜干秦的《瓜旦出嫁》、袁興民的《賣畫劈門》、王定秦的《考弱點——演員斷層。當時在演唱會她就是現在名聞西北的竇鳳琴,(甘肅寧縣早勝人,家學淵源,其父(竇福明)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