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1990年,有一位荷蘭的後現代主義者說,秋天已經來到西方歷史學;1995年,一些美國歷史學家也乾脆嚴肅地說:歷史的科學與文化根基已經被動搖。可以想像,作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藝術史自然受到強烈的影響與質疑。既然歷史學已經嚴重地失去了信任,藝術的歷史又在何處生根?如果藝術史的存在已經成為問題,那麼談論她的用處是否多少有些荒唐?
值得慶幸的是,盡管大量後現代主義的著作仍然繼續出版,可是,被稱之為「後現代主義」的浪潮已經過去,關於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從來就沒有中斷過,一代又一代學者們仍然堅持著對歷史的研究與寫作。今天,各個大學開設的歷史課程沒有減少,關於歷史問題的解答和對歷史的認識有了新的成果。哲學家沒有摧毀歷史學家對歷史的信仰,而歷史學家也從哲學家那裡得到了思想的養料,所謂新藝術史也就是在解釋新的藝術現象或者重新認識藝術的過程中出現的。盡管新藝術史仍然讓部分學者感到可疑,可是,新一代藝術史學家開始了他們對藝術歷史的充滿活力的研究與解釋。
藝術史繼續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她是人類知識系統中不可以忽視的一個部分。在人類追求客觀知識的過程中,藝術是理解這個世界的重要通道。理性產生了改造物質世界的科學,可是科學不能替代喚起想像力的藝術;宗教是靈魂的慰籍,不過宗教也需要作為靈魂的客觀性的藝術來補充,感覺世界的豐富性決定了人類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藝術是具有應對能力的特殊工具。人類在不同時期是如何利用藝術來認識和表達世界的?在不同的材料和現象面前,我們如何來看待過去的藝術?我們是否可以斷然地重新認識藝術?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人類知識十分關鍵的部分,很大程度上講,不認識藝術的歷史,就意味著在人類知識領域里一個嚴重的失缺。由於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緊密的關系,缺乏對藝術的認識就是缺乏對生活常識的認識。所以,學習藝術史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完善基本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對日常事物的判斷具有知識上的平衡性。每個人都有自己觀看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如果沒有藝術史的知識,我們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會表現出知識上的「殘疾」,我們可以粗糙地說出眼前有一棵樹木,可是,我們說不出來中國古代畫家筆下的樹木與西方畫家油畫中的樹木究竟有什麼不同?事實上,觀看與視覺分析本身就是在理解和認識世界。當我們研究歷史的時候,例如考察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中國時,究竟什麼樣的形象與符號更接近那個時代呢?「星星」成員的藝術難道不是最能夠提示我們1978年之後中國在政治、文化與人們的感受性的變化嗎?為什麼那時的人們會面對《父親》流下感傷的淚水?就中國藝術家很熟悉的西方當代藝術來說,為什麼波伊斯( Joseph Beuys )的作品向我們提示的不是美國的消費社會而是充滿意識形態緊張的歐洲?當攝影接替了繪畫反映現實的功能時,為什麼李西特( Gerhard Richter )又會反過來模仿攝影呢?我們通過這些藝術不是可以重新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現實和文明嗎?改變思維方式是一個人適應這個世界的重要精神准備,而藝術和藝術史能夠不斷地提醒你:任何固執的眼光和慣性的思維模式都是危險的。
藝術心理發自人的天性,可是,對一種具體藝術現象,尤其是對過去的藝術現象的了解,需要我們對藝術史給予特別的依賴。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人的審美雖然具有一些共性,可是,對不同時期審美態度的認識需要進行歷史性考察。將中國宋代的繪畫與歐洲中世紀的藝術進行比較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沒有歷史的上下文知識,我們根本不能夠得出什麼令人信服的結論,也不可能理解比較對象之間的差異究竟是什麼?理解藝術形式和上下文的復雜差異,意味著理解人類知識系統上的復雜性,還有什麼比失去基本的知識判斷更愚蠢和更無知的呢?站在中國傳統文人的立場說教堂壁畫中的人物缺乏神韻,與站在歐洲比如說義大利人的立場說中國的人物畫缺乏解剖常識,這兩種角度的結論同樣都是缺乏歷史知識的。歷史的重要性在於她提醒人們對過去要有文明邏輯的了解。在一個不存在共同價值標準的時代,「真實」或「事實」這類詞彙很容易讓人發笑,可是,閱讀歷史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圖像、符號、實物、聲音以及動畫來完善和補充甚至核實其他方式記錄的歷史,以便矯正我們的判斷。藝術史是歷史學領域最感性和生動的講述,她使得我們保持著人類最基本的常識,以提醒我們今天存在的理由與基礎。時間在堆積文獻,即便我們可以對過去進行無限的闡釋,但是,那些由時間堆積的文獻會給出人類文明的最基本的邏輯。藝術可以擔當歷史的物證,藝術史是所有歷史物證中最直接和最感性的說明——盡管有些藝術史家經常使用不恰當的文詞。
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認定:一個人內心如果沒有音樂,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是黑暗的。對藝術的理解同樣是這樣,民族素質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其成員對藝術深厚與廣泛的理解。在晚清之前,中國人對藝術的理解被融入到了類似「琴」、「棋」、「書」、「畫」這樣的生活內容中,盡管這樣的系統具有封閉性,可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對傳統的教養與知識的理解是整體性的;西方國家,尤其是在今天,在任何一個公共美術館里組織的兒童與青少年的藝術課程都成為他們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正是在以不同主題和歷史時期內容為重點的不同美術館里完成的藝術史課程,幫助了學生對藝術歷史的認識與理解。概括地說,藝術史是民族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和藝術史知識的缺失,就是素質的缺失。
藝術史是一種奢侈的知識,她不僅讓你了解歷史和感受歷史,也讓你擁有精神上的愉快和享受。如果不是為了應對考試或者投機,我們在閱讀例如貢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的《藝術的故事》的時候,不就是一次愉快而感性的智慧旅行?藝術家擁有代表人類放肆說話的權力,他不斷地破壞我們熟悉的邊界,而這樣的破壞是如此地充滿快感和可能性,以至倘若我們沒有這樣的知識,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便是值得大大懷疑的。人類需要那些被認同為藝術家的人來提供這些快感與可能性,藝術史幫助我們理解和接受這些快感,提供我們重新思考這個世界的可能性。說到底,人類文明的高級生活就是盡可能地藝術地游戲,藝術史是這個文明生活的有效工具。
不用多說,盡管理解藝術需要感性與直覺的理解能力,了解藝術史應該具備基本大學尤其是文科領域的基本知識(例如哲學、歷史、文學和其他人文學科的基礎知識),每個人有權力解讀眼前的任何一件藝術品,但是,缺乏知識系統的解讀很可能不得要領,並且不能讓你正確地理解藝術史。
藝術的歷史無疑是變化和豐富的,由於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時期產生藝術的語境(無論是個人的還是文化的)完全不同,學習和研究藝術史將很難採用統一的方法和路徑,對遠古時期的圖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繪畫,或者對宋代繪畫的研究顯然會使用不同的方法。
最後,要告誡的是,正如藝術史本身不是一層不變的,我們對藝術史的理解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參與了關於藝術史問題的討論,更不用說參與了藝術史的寫作,也就事實上參與了藝術史的創造。藝術之所以具有永恆的魅力,是因為我們的參與,藝術史能夠具有青春的活力,也離不開人們對她的重新審視。
㈡ 學術和藝術究竟有什麼用
充分復習。過分焦慮主要因為復習准備不充分,所以考前一定要全面、充分地進行功課復習。具體來說,要根據自己各科的基礎和學習現狀,有策略地復習;並認清自己的學習風格,不要盲目與他人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
㈢ 常說藝術藝術到底藝術是什麼意思有人
藝術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作為一種表現人體美的藝術,舞蹈以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的人體動作姿態為表現手段,傳達人類的審美情感,表現生活的審美屬性。在舞蹈中,人的身體動作伴隨著音樂在時間里不斷延續和變化,不僅感染著欣賞(接受)者的情緒並給予審美的愉悅,同時還創造出一種直接宣洩情感的氣氛,鼓舞了舞蹈者的情緒,使其從節奏和運動中獲得娛樂性的精神滿足。由於舞蹈是以人的身體動作來抒情和表現的,所以它非常重視造型,但這種造型又是動態和靜態、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並且只存在於表演過程之中,轉瞬即逝。比起雕塑,舞蹈主要是在運動中造型;比起音樂,舞蹈更能表現主體審美情感的外在形態。 電影、電視藝術能夠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是與它們所具有的逼真性、運動性和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分不開的。首先,以攝影、攝像為工具,決定了電影、電視藝術的形象逼真性。電影、電視的畫面與聲音互為依存,較易使藝術形象直接進入接受主體的視聽心理活動空間,並以此展開審美體驗,從而構成電影、電視藝術獨特的審美方式和藝術魅力。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奇葩。中國戲曲由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戲曲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更詳細的解釋,請參照《網路》相關條目。)
㈣ 藝術到底是什麼
藝術」定義為人類通過藉助特殊的物質材料與工具,運用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與物質材料、心靈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創造性勞動。可以說它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行為,是人的意識形態和生產形態的有機結合體。
㈤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藝術有什麼用?
這個問題與問別人「為什麼要喝酒」的性質是一樣的。
為什麼在中國要特別來談這個問題?因為這么多年來,藝術在中國都是飯後茶餘可有可無的東西。
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凡是和學習無關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費時間」。有家長在網上秀自己的成功育子經驗:在他們安排得時間表中,一切和升學考試無關的東西都沒有。
他們把孩子的每一分鍾都安排得滿滿的,在這其中,卻沒有藝術、沒有游戲,沒有交友、沒有自由。
如果你是這樣的家長的話,你應該知道:影響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東西,你沒有讓孩子學,卻讓他學了大量沒用的東西。
。
華為手機
過去幾年,我幾乎每年去一次華為。但是在2013年,我去了六次華為。在一次我給華為研發高管團隊的講座上,華為的高管說:華為當年出一款手機,小樣打出來發現,長度比設計長4mm,厚度也比設計厚2mm。可以想像,這手機還能看嗎?
這就是因為每個環節的人都不把感性品質當剛性要求。
華為說,我們是工程師文化,員工97%出身理工科。這其實就是我們的教育存在缺失。不是因為你是工程師,學的是理工科,而是因為工程師和理工科教育,嚴重缺少了審美和藝術的教育。
後來,華為決定把他們的產品設計中心放到法國,把質檢中心放在日本。
這是高層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卻發現沒有可以支持你理念的員工。
後來,我曾經收到華為一款土豪金的手機,拿到後發現沒有LOGO,我立刻打電話問高管「為什麼」。他說這種金屬拉絲表面背後印LOGO特別不好看,就沒有印。
我當時立刻點贊。因為華為能夠為了好看而不印LOGO,可見他們把感性品質放在了怎樣的高度。但不得不提的是,這位高管的補充:這是因為我們的外國員工一致反對。那麼,為什麼反對的不是國人呢?
我們也要反過來講:如果高層沒有一致共識,沒有接受過審美教育,又怎麼能夠接受這樣的創意呢?
我們把國家的企業家分為三代,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第一代,在改革開放時率先下海的這一代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勇氣。在那個時代,只要敢幹,就能掙錢。
第二代企業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知識理性。
第三代,是以喬布斯為代表的,具有很高藝術修養、審美品質的人,是他們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未來。
我提醒各位:也許,你們已經趕上這個時代了。如果在未來,你們缺乏藝術修養、感性智慧,你還想取得成功,你所遇到的困難是和這一代沒有受過像樣高等教育的人遇到困難是一樣的。
記住,感性素質低的人成功難。
缺少藝術教育的人幸福少
缺少藝術教育的人成功難
缺少藝術教育的人破壞大
有的老闆開餐館,卻越來越不景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其實就是因為門口兩個迎客的門童塑像太難看了。一個人能把這么難看的玩意放在門外,就可以想像門里的臟、亂、差。
㈥ 周海宏的演講《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如果你從未做過演講,這本書簡直是完美的教科書。因為自己做的簡報太多,本身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所以在看的過程中,有70%的共鳴,30%的提升。演講的終極本質是「
㈦ 生活需要藝術,學習藝術究竟有何用
關於藝術,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曾經這樣說過: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感性素質低的民族。
藝術教育對孩子形成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人格起到了正面作用。新時代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已經告別過去只讀書、讀死書的年代,為了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素質教育已成為全社會共同認知的熱點,家長與老師深感素質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而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好手段!
藝術是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在學習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的角色,它伴隨著人的成長,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藝術類課程的目的是傳授知識的同時啟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自主勾勒出各種藝術形象,從真正意義上感知美,理解美,創造美。
㈧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㈨ 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1、藝術之於生活顯然已經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周邊區域也以衛星城、功能區的形式參與到超級大城市的建構。「藝術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藝術化」的討論將為嘉善新西塘越里提供新的發展可能。
2、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在高大上的藝術品漸受冷落之時,一些藝術家把目光轉向民間。
藝術家呂勝中在陝西安塞偏僻山溝的窯洞里看到,老鄉用身邊的材料營造出了詩一樣的生活,「暖瓶內膽的碎片、雞蛋殼都成了藝術表現的材料,它們被用來像馬賽克一樣鑲嵌在牆壁、灶台四周,組成各種花卉的圖案」。
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3、國人在逐步走向成熟,對傳統藝術精神亦有新認識。在質朴平淡的民間藝術中,傳統藝術的情趣和真實生活交融在一起,活潑潑地閃爍著令中華兒女心馳神往的光彩。
在這個意義上,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美」,是藝術與「石崇心理」的切割,也是藝術的生活化轉向。充滿信心地審視傳統,滿懷熱情地關注日常生活,用平常心去發現和欣賞身邊的美,在尋找自我中讓生活慢下來,正是最可寶貴的藝術。
(9)藝術到底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在文化和旅遊部與北京市的支持下,以「藝術滋養美好生活」為主題的2018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辦。
博覽會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演藝的變化,讓觀眾感受科技和藝術、傳統與時尚融合的魅力。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表示,北京市從政策、資金和舉措等多方面入手,扶持藝術精品的創作生產和演出,讓越來越多市民走進劇院,享受高品質的藝術生活。
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今年成立60周年,北京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北演公司董事長張海君說,面對演藝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要著力建立相對完整的「演藝全產業鏈」,打造多業態演藝消費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