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陶瓷器為什麼會成為中國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
陶瓷器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古代生活常用的器物,那是因為陶瓷當時家喻戶曉,也代表著文人異士對於那個時代的追求以及文化傳承。
在漢以前以貴族為中心的社會里,貴族的生活奢華無度,其所用的器物,大多是青銅、金銀及漆器,陶瓷器只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或禮器。所以其發展是不受官方重視的,其在貴族的生活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但在漢代,尤其是東漢時代,富人的生活受到抑制,那些奢華的器物也必然在生活中得不到提倡。
而瓷器,有著玉般的質地,既樸素又高貴、溫潤,符合中國文人的審美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於製作隨葬的明器,但隨著燒制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便越來越多地用於生活,並在此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貴族,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空間,成為中國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1)景德藍傳統手工藝術品如何推介擴展閱讀:
以陶瓷器的發展來看,也的確如此。在漢代,中國的瓷器製作已走向成熟,到隋唐,雖然唐代的青釉瓷窯尚未達到宋代那樣遍布大江南北,但以越窯為基礎的南方青瓷窯,以耀州窯為基礎的北方青瓷窯,卻為宋代各具特色的青瓷窯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而邢窯白瓷的燒造,為宋以後定窯的白瓷,景德鎮的青白瓷、卵白瓷、白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如果沒有白瓷也就不會有元明清以後彩瓷的繁榮。另外,唐代的花釉器、黑釉瓷,為宋代的鈞瓷、兔毫、油滴、玳瑁釉等窯變色釉打下了基礎。還有唐三彩,雖然由於其是低溫的鉛釉陶,不適合做食具,但後世建廟宇及宮殿的琉璃瓦卻得益於其的出現與發展。
❷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民間藝術
一、地方政府要正確引導和扶持民間工藝的發展
民間藝術的發展遵循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作為地方政府,要想促進其發展,必須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其發展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對於民間工藝品的研究和生產要大力支持,給予多種名譽上的獎勵,比如可以通過設立開發獎、市場開拓獎、理論研究獎、組織獎等進行引導,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同時要把民間工藝品的生產作為一個產業來培育,培養國家級的大師,提高名牌產品知名度,進而促進民間工藝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
通過打造民間工藝亮點產業,實現區域文化產業與全國乃至世界接軌,通過實踐,有效的戰略應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業務優勢和環境機會,在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中,地域民間工藝的特殊優勢已經開始凸現,它的內在文化動力是最具爆發的生產力,因此,要深入生產性保護和生態保護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通過生產性保護,將文化資源轉為經濟資源,開發具有傳統特色的民間工藝文化創意產業。另一方面,作為我國要立足「原生態」優勢推動生態性保護,在保護中必須維護民間工藝資源「整體性」特徵,基於其中的諸多要素存在於相互聯系、作用、制約和促進的復雜關系鏈中,所以要全方位協調好產業集群的整體區位,引導好民間工藝資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產業屬於城市發展的軟實力的范疇,而軟實力要以硬實力為基礎。它的雙重屬性決定了抓住重點文化資源項目的保護性再生產,即是抓住了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從而帶動了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耍創新思維更新觀念。在破與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確立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通過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產業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工藝文化產業集群,真正把我國民間工藝資源潛力變成產業優勢,形成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消費的互推互動,培育市場,激活消費,實現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業發展的雙贏。政府要整合各方資源,為民間工藝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人才、政策法規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我國民間工藝產業發展的投入?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機制,採取劃撥專項資金進行項目資助、貸款貼息、獎勵等多種形式。確保地方財政對我國民間工藝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同時,要積極借鑒民間資本在其他產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降低民間資本跨入門檻,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民間工藝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經濟效益,還要看到它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消除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陳舊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不斷完善優化地方民間工藝資源發展的決策,營造出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產業、出效益的發展氛圍。
三、從藝術的角度解決民間工藝品的質量問題
產品佔領市場的首要要素是質量,沒有質量的產品就是沒有生命力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是沒有市場發展前景的。民間工藝品也不例外,而且,質量要求更為特殊,為此,一是民間工藝品必須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其表現的內容,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地域的不同而變異。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比如剪紙在圖案設計上可以表現世界古典神話圖騰,以加強國際民族文化的認同交流,同時外銷產品要考慮世界各地的欣賞習慣和欣賞趣味。
四、積極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要大力培育我國民間工藝的特色企業。不論哪種工藝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國揚中竹編在藝術手法上,編制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長,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和流派,從而增加自己的藝術魅力。要以產品特色鮮明、基礎條件較好、關聯度大的民間工藝製作行業為重點,以資本資產為紐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培育我國民間工藝的特色企業。
要積極促進民間工藝產業集群發展。按照民間工藝產業區域布局,重點抓好民間工藝項目產業集群的開發創意建設。並以此為中心,進一步抓緊建好特色民間工藝產業傳習所及保護傳承示範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間工藝產業品牌。一方面,要加強網路資源共享及與媒體的合作宣傳。進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專業化的科研信息機構。聯合組建一批民間工藝產業教研基地。共同開發一批核心品牌項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間工藝精品資源,增強創新力和輻射力。可以通過專家的評價、大賽的評獎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樹立品牌。同時對民間工藝家創造的品牌要注冊商標,要申請專利,專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門磚。既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產品。避免抄襲,又要學會用專利打開國際市場。
五、加強民間工藝產品的生產管理?民間工藝品的生產企業,管理人員的水準要求高於一般企業。因為工藝品生產企業的管理人員既要懂藝術,又要懂市場。否則只懂市場,企業難以創新發展,只懂工藝藝術容易走入「象牙塔」。現在大多數廠長,雖對市場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難開發出高品位的、適合市場需求的工藝品。因而生產企業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場、又精藝術的人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產,走集約化經營之路。多數民間工藝品生產企業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個體生產廠家,缺少產業化管理,規模小,藝術人才單打獨斗。形不成技術優勢。面對當今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產品必須提高藝術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戶,觀念陳舊,保守的傳藝思想,使他們只能重復過去,難以吸收到新東西,立足點低,進步困難,所以發展工藝品產業,必須走開放式發展路子,藝術與市場的研究至少需要兩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業要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集中人才進行開發。
六、堅持走市場化發展之路
現在的民間工藝品市場正從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現是:高檔產品的出現和價格的回升。隨著經濟的復甦,藝術品市場已從前幾年的成本銷售,轉向為高檔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業要樹立長遠意識,加大技術、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為。避免重復抄襲。
民間工藝品多用於饋贈。由於它大都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屬自產自銷產品,所以消費也均在本地區,是過年過節、婚慶喜宴、慶典之日的一種增加喜慶氛圍的裝飾性手工藝品,由於當地的交通不便,市場局限,幾乎所有的手工藝品在很少的范圍內流通,其數量很少,有些則屬季節性銷售,如我國丹徒挑花女紅製品,多在農閑季節製作,為貼補家用銷售,這種經濟營銷模式,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已無用武之地。所以民間工藝品未來的出路在於走進都市生活,走向正在興起的現代經濟大市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間工藝品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在國際市場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我國剪紙已在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市場上看好,開發國際市場是它今後的又一發展出路。
民間工藝品市場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培育市場要選擇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同時,民間工藝品的欣賞,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然而。現在的消費者,僅僅是個人喜歡,談不上欣賞,所以導致消費市場混亂。可見,民間工藝品要走進千家萬戶,需要抓好大眾文化的普及與提高,這就需要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教育和培訓,
比如說,可以開展一些有關民間工藝品的藝術點評、具有藝術欣賞的廣告宣傳、藝術培訓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間藝術產品的推介銷售中,讓全社會通過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認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揚。
七、大力培育民間工藝人才?幾年來,通過在全國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也再一次證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中所規定的保護措施中,重中之重強調的保護措施依然是為藝術遺產「項目的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要求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所有民間藝術遺產的保護都是以傳承人帶徒傳藝活動的保護為核心的。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民間藝術後備人才是最有決定性意義的保護。應該全面地搜集本地民間藝人的資料,建立人才庫。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表彰和獎勵,如定期舉行民間工藝活動或相關的競賽,對優秀的民間工藝傳人應給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重點保護,政府或企業可設立類似「工藝創作設計室」的專門機構,集中地方上優秀藝人進行探討和研究。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給民間工藝企業或家庭作坊予以經費補貼並提供優惠的政策。使他們得到應有的工作條件和社會地位、能製作出頂尖的民間工藝精品。
當然,如果僅靠家庭傳承這種方式培養人才來留住我們民間工藝是遠遠不夠的,面對傳統民問工藝的境遇,我們倡導弘揚、發掘傳統民間工藝藝術,並在院校藝術教育中滲入傳統民間工藝文化知識培訓。建議對未成年人加強民間傳統工藝文化教育,尤其要在學校、少年宮和青少年藝術教育機構中增設民俗文化、民間工藝選修課,舉辦民間工藝的講座和組織民間工藝興趣小組,一些民間工藝的專業性博物館、陳列館應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從中讓他們了解本土優秀文化,懂得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民間的道理。只有這樣,民間工藝的傳承才能具備不斷拓展的空間,我們的民間工藝文化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和發展。
綜上所述,民間工藝現今將面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我國民間工藝在發展中的作用時不我待。我深信,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支撐和開拓創新時代精神引領的我國民間工藝,必將會在文化產業復興的春天裡首冠群芳,展現出蓬勃的生機。
❸ 分別列舉蘇州的傳統藝術,傳統節目,民間工藝,文化特色,名勝古跡,文化遺產
傳統藝術:
蘇州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間藝術研究會(現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藝術分會),團結了廣大民間藝人,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探討弘揚吳地文化,開展技藝交流,不斷創新和提高藝術水平,使蘇州的民間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蘇州的民間藝術,門類多,品種也多。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真是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這里,既有仿古的傳統藝術品,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工藝品。「九連環」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產生,在清代更為盛行。現在製作的九連環,花樣翻新,形式多樣,既有塔環、鍾環、房環,更有符合國外遊客要求的「A、B、C環」和數十個品種做成的套環。藏書鎮出產澄泥石,製作的澄泥硯久負盛名,是我國的名硯之一。改革開放以後,那裡的石雕藝人解放思想,敢於創新,將澄泥石創製成石壺,經過精雕細刻,一把把造型美觀、玲瓏剔透的石壺呈現在眼前,惹人喜愛。現在澄泥石壺已成為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受到大眾的歡迎和收藏家的青睞。
近幾年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弘揚優秀吳地文化及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民間藝人走向市場,走出蘇州,走向世界,他們不僅在市內、省內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覽表現。有不少民間藝術家,還走出國門,他們帶著刺綉、石壺、剪紙、民俗掛件等藝術品到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去展示,有的還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現場表現藝術,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蘇州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吳地文化的內涵,其特點是精緻、細膩、美觀,在民間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到哪裡去展覽、演示,就受到哪裡群眾的歡迎和專家的贊揚。在北京舉辦的多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市文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部分藝人參加展示,在展品前總是人頭濟濟,爭相觀看;經過專家評選,許多作品都得了獎。如姚建萍的刺綉、蔡雲弟的石壺、阮和平的智慧巧環、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獲得國家級的中國文聯最高獎「山花獎」――民間藝術金獎、銀獎和優秀獎。在蘇州的民間藝術史上,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蘇州的民間藝術,充分顯示了蘇州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顯示了吳地文化的風采。
傳統節目:
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於和蘇州評話同屬說書行業,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然20世紀末期以來,蘇州彈詞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民間工藝: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現今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工藝品中,有不少都標明產自蘇州。據統計,現存24大類全國民間工藝中,蘇州就保存有22類,門類之多、品種之齊全,都是在全國罕見的。蘇州人民為此而自豪,這座城市也因此更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說,加強蘇州民間工藝的保護與研究,既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實現文化強市、打造「文化蘇州」的重要舉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振興民間工藝美術,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努力發掘民間資源,大力發展民間工藝,改善旅遊環境,增強文化氛圍,推動旅遊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稱蘇州文化之宗。山嶺、湖泊、農田、沼澤、河流與四季分明的氣候,構成了蘇州「山溫水軟」的自然體系,也形成了蘇州人與之相和諧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蘇州不但有市民、農民、還有漁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經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的主流群體。蘇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這樣的「田園詩人」,之所以能出為中國山水畫別開生面的「明四家」和影響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裡的風雅和浸淫於衣食住行的精緻主義,追根溯源,其實無一不折射出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淵源。所以在有關蘇州的歷代方誌史籍及古人浩如煙海的詩文游記中,「山水之勝」從來都是最為主導的。
二、園林文化
「蘇州園林甲天下」,其造園的思想及藝術已經成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園林突出和強調的「模山范水」,與近在咫尺的獨特的自然山水其實是息息相關的。蘇州園林濃厚的文人氣息的體現,也恰恰就在於文人(尤其是畫家) 對造園過程的參與和設計。所以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與中國畫的原理和技法從來是一脈相承的。蘇州園林開創並形成了「真山真水」與「假山假水」之間高度的融通與和諧,豐富了人們認識自然、親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陳從周說:「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盡蘇州山水和蘇州園林之妙,也為蘇州園林文化之真諦。
三、建築文化
蘇州的建築思想與建築藝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築規劃,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其實就是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也括周庄、同里、木瀆等水鄉小鎮的形成和自成體系,同樣是蘇州古代建築規劃思想的具體體現;二是建築設計,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門、紫禁城和蘇州的開元寺藏經樓為代表,也包括以「粉牆黛瓦」、「庭院深深」為主要特點的民居建築風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聲譽;三是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從而留下了「蘇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文化體系中重墨濃彩的篇章。
四、工藝文化
蘇州的工藝美術門類齊全,品種繁多,並以巧奪天工而蜚聲中外。其中,蘇綉、緙絲、蘇裱、玉雕、扇子、桃花塢木刻年畫、燈彩、泥塑、竹草編織、紅木雕刻、古玩仿製、劇裝戲裝、民族樂器等,更以「蘇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稱。尤其在明清時朝,蘇州成為當時最大的工藝品製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間的工藝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國工藝文化史,斷然離不開蘇州之源、蘇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蘇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鮮明而獨特的區域特徵。尤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有「韋蘇州」之稱的唐代詩人太守韋應物就盛贊蘇州地方的「俗繁節又喧」;一部《清嘉錄》則是「記蘇州一地之習俗禮尚游觀勝境」的「風土歲時地誌之翹楚」;而崑曲之被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更說明了蘇州民俗不同凡響的文化根基和社會價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實際已經衍化成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但無論如何衍化,其核心還應該是「美食」。從這個意義上說,蘇州的「美食文化」或許真的是最經典的。「蘇邦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特點就是時鮮、清淡,講究原汁原味;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廣受歡迎,就在於讀者對蘇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緻與過程所表現出的驚奇和濃厚興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蘇州人講究時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則和苛刻,在全國恐怕也是絕無僅有。蘇州人實際上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主義者」,所以也應該是最科學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個時尚概念,但在蘇州卻絕對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古典傢具概念中,「蘇式傢具」至今都是聞名中外的「明式傢具」的代名詞。京式、廣式、晉式及其在此基礎上的清代傢具,其實都是「蘇式傢具」的繼承和發展。而「傢具」則無疑是「家居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內容。在蘇州傳統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謂「綠色家居」和「生態家居」,其實在蘇州都曾經是普及並佔有主導性的。至於家居所必須涉及的文玩、擺設、盆景、花卉等,更稱得上是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難出其右。
名勝古跡:
北寺塔 在蘇州市人民路香花橋北。寺傳為三國吳赤烏時 (238-251) 始建,塔為梁代建造。現存建築是南宋紹興年間 (1131-1162) 遺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為蘇州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譽。
拙政園* 在蘇州市婁門內。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 (1506-1521) 御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成宅園,並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的語意,取「拙政」二字為園名。
1860-1863年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時規模很大,除正宅外,園內有31景,包括現在的東花園 (明末的「歸田園」)、西花園 (清末的「補園」),以及北牆外大片土地。現園面積60多畝。此園以水為主,水面約佔五分之三,建築群多臨水。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布局採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園林。
太平天國忠王府* 在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攻克蘇州後,就拙政園地基改建而成。當時太平天國以蘇州為中心,曾就江蘇南部的大部地區建置蘇福省,忠王府即蘇福省省府。太平天國失敗後,曾為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規模,以中路最為宏偉,包括二門、正殿、後軒、後殿等建築。東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國以前或以後所建。王府的最後部為花園,亦是在舊拙政園的基礎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忠王府為國內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太平天國王府舊址。
獅子林 在蘇州市園林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後易名獅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稱畫禪寺。獅子林即寺後花園。因園中有怪石像獅子,又因中峰禪師曾結茅天目山獅子岩,並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來,屢經興廢,後變為貝氏私園,1918-1926年經重修,始成現狀。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全園布局,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聽雨樓帖》等書條石刻60餘方,鐫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文於祥的《梅花詩》尤引人注目。
萬壽宮 在蘇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撫吳存禮主持創建。宮內供奉皇帝生位萬歲牌,每當皇帝壽日的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平時作為恭迎皇帝詔書的處所;如遇皇帝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咸豐十年 (1860年) 被毀,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後通稱舊皇宮,因年久失修而日漸頹敗。建國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宮。是蘇州較為完整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
藝圃 在蘇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後歸文震孟 (文徵明曾孫),改名葯圃。明末清初歸姜貞毅,改名藝圃,又稱敬亭山房。後曾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園內以水池為中心,池北以建築為主,池南以假山為主。園景開朗自然,頗有山林野趣,較多地保存了明代園林的格局。
雙塔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內。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兩塔結構和大小完全一樣。雙塔為磚建,外觀模仿木結構形式。平面等邊八角形,共7層。據考證,雙塔興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而落成於雍熙的間 (984-987)。
羅漢院遺址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始建於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增建磚塔一對。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僅余雙塔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在雙塔北,現存石柱、石礎、石羅漢殘像、碑刻等數十件遺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礎最為珍貴,通體浮雕纏枝牡丹童子、纏枝蓮花童子等圖案,雕工精緻。明代石柱、石礎也很精美。
全晉會館 在蘇州市平江路中張家巷。清末山西旅蘇商人集資建立。蘇州原有明、清時期創建的會館和公所100餘處,全晉會館是其中保存至今較為典型的一座。布局嚴整,臨街有東西鼓吹亭。第二進為戲樓,由戲台與東西看樓組成。戲台坐南朝北,三面臨空。頂部正中為木構盤旋波紋穹窿藻井,俗稱雞罩頂,巧妙精緻。是蘇州現存古典戲台中最精巧的一座。與戲台相對處原為雄偉的大殿,惜毀於火。東西兩翼尚有廳堂、客房等。
況公祠 在蘇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蘇州知府況鍾的專祠。況鍾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蘇州13年,執法如山,勤於吏治,廉潔奉公。正統七年冬 (1443年),卒於蘇州知府任上。蘇州紳民為他立衣冠冢,並建專祠於府學內,以示崇敬。
滄浪亭 在蘇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是江南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園林之一。傳為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別墅。北宋慶歷年間 (1041-1048),詩人蘇舜欽買下別墅臨水築亭,園主因有感於漁父《滄浪之水》歌命名為「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歷來屢有興廢。南宋初年韓世忠辟為住宅,大加擴建。元代園廢,改為僧庵。明代復建滄浪亭,並由歸有光作記。清康熙年間 (1662-1722) 大修,布局為現亭主要基礎。其特色是未入園林先成景。漫步渡橋,始能入園。全園面積約16畝。
可園 在蘇州市滄浪亭前蘇州醫學院近旁。原宋代滄浪亭園址的一部分。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鉅重修。後改學古堂,又改為存古學堂,最早的省立圖書館設此。園內一泓池水,縈繞著土阜小築,花木扶疏,曲徑迴廊。
城隍廟 在蘇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廟本在子城 (今體育場、城中公園一帶) 西南隅,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廢基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今城隍廟之創始。城隆廟原規模甚大,現存較完整的惟有主體建築工字殿;其前後兩殿皆單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貫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這是蘇州比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築。其後殿外牆嵌有清嘉慶二年 (1797年)《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碑,刻有當時蘇州城內的河道、橋梁、城垣和主要建築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設的珍貴資料。
環秀山莊* 在蘇州市景德路。原為五代廣陵王金谷園故址,宋為景德寺,明為宰相申時行宅,清為汪氏「耕蔭義庄」的一部分,題名環秀山莊。乾隆年間 (1736-1795) 疊山名家戈裕良在園內堆疊的假山,保存較為完整,在蘇州湖石假山中此處當推第一。此園雖面積不大 (1畝余),但假山崢嶸峭拔,兀立其間。一池清水,回繞於山峰之下。全山形態逼真,結構嚴密。假山雖僅佔地半畝,卻辟有60餘米山徑,盤旋起伏。
開元寺無梁殿 在蘇州市盤門內東大街、瑞光寺塔北。開元寺創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 (238-251)。是蘇州歷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殿存。殿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純用細磚壘砌的無梁建築。原名藏經樓,系樓閣式,上下2層,面闊7間,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它和附近的盤門、瑞光塔成鼎足之勢,為蘇州市內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築。
瑞雲峰 在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是北宋花石綱遺物,江南園林湖石名峰之一。據記載,朱勉在太湖黿山採得兩塊奇石,命名大、小謝姑。大謝姑先運往艮岳,小謝如未及啟運,朱勉事敗,遂棄置荒野。明時為烏程 (今湖州市) 董氏購得。董氏與蘇州閶門下塘徐氏聯姻,以此石贈嫁。徐氏置之半邊街東園 (今留園) 中,更名瑞雲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織造府西行宮內,以迄於今。瑞雲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瓏剔透,通體多褶皺孔竅,渦洞連接,具有米芾論石中瘦、漏、透等特色,為湖石中一絕。
耦園 在蘇州市小新橋巷。因住宅東西各有一園,故名。東園原為清初陸錦所築,名涉園,後為祝氏別墅,清末歸沈秉成;沈聘請畫家顧沄主持,大事擴建,始成現狀。東園以山池為中心,北有重檐樓廳城曲草堂;南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間;東南角有小樓與古城牆隔內城河相望,名聽櫓樓。假山以黃石疊成。西園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齋前後庭院中構築廊軒,雜植花木,間置湖石。
鶴園 在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鷺汀始建,以俞樾所書「攜鶴草堂」而得名。後歸吳江龐氏,又歸嚴氏。全園以水池為中心,周圍布置建築、山石、花木,面積近2畝。
網師園* 在蘇州市葑門十全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故址,號稱「漁隱」,後荒廢。清乾隆時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漁隱」原意,自比漁父,故稱網師園。此園建築佔地不大 (約7.5畝),但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與花園結合貫穿緊密。園林位於住宅西側。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築,形成主要景區。水池面積,雖僅半畝,但治理得當。此園布局,亭台軒榭與池水相互襯托,園內路徑處處貫通。
織造署舊址 在蘇州市葑門內帶城橋東 (今蘇州第十中學內)。元時開始在此設織造局,清順治三年 (1646年) 設總織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為蘇州織造衙門。康熙二十三年又於織造署西部創立行宮,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駐蹕。織造署管理機戶和徵收機稅,並自設機房織造,規模宏敞。
盤門 在蘇州市城西南隅。始建於春秋吳王闔閭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築城時。朝向東南。初名蟠門,門上刻有蟠龍,後因水陸縈回曲折,改稱盤門。雖經歷代改修和重築,但位置基本未變。現存城門重建於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陸兩門並列。城外大運河繞城而過,吳門橋飛架河上,氣勢雄偉。盤門是蘇州較完整的古城遺址,水陸城門並存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盤門水閘
吳門橋 在蘇州市區南,橫跨京杭運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陸路通道。北宋元豐七年 (1084年) 建,後毀損,南宋紹定年間 (1228-1233) 重建,並改稱今名;明正統年間 (1436-1449) 蘇州知府況鍾再修,後又損壞,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吳門橋是一座聯鎖式單孔石橋,用花崗石築成。橋全長66.3米、寬4.8米,橋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蘇省最高大的單孔石橋。南北兩坡各鋪設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牆左右兩翼砌有寬約0.6米牽道,為牽夫登船穿越橋洞的便民設施。此橋高大壯偉,與鄰近的瑞光塔、盤門城樓渾然一體,為蘇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跡。
瑞光塔* 在蘇州市盤門內。寺原名普濟禪院,三國吳赤烏四年 (241年) 孫權為康居國 (在今中亞) 僧人性康建造。赤烏十年建13層寶塔,宋代名天寧萬年寶塔,後重修時改為7級,更名瑞光塔。八面,磚木混合結構,仿樓閣式。塔身高約43米,輪廓線條較優美。1978年在塔心內發現五代經卷,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等珍貴文物,證實現存塔身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 (1008-1016) 所建。
真珠寶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發現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厘米,分別以木胎和夾□胎雕漆描漆製成,在水晶寶珠頂部飾以鎏金銀絲串珠編成了九頭龍和銀獅,與其同出的還有珍貴的北宋刻經卷。
真珠寶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1522-1566),為太僕徐時泰的私園,稱東園。清嘉慶三年 (1798年) 在東園舊址上築寒碧山莊,因園主姓劉,又稱劉園。劉與留同音,後叫留園。面積50多畝,分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台樓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歷代書法家石刻300餘方,為「留園法帖」。
東部以建築為主,樓閣廊屋富麗堂皇。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冠雲峰是北宋花石綱遺物,高約9米,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樹。「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頗有田園之意。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北面桃園,稱「小桃塢」。山前小溪,兩旁桃柳。此園不僅建築結構和裝飾別致多采,而且以連綿不斷的建築如把景物分開,又使建築物本身的窗樘溝通兩面,將景物聯成一體。
曲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巷內。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豐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蘇州,為久居於此,於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資助下,購買馬醫科巷潘世恩故居西邊廢地,營建住宅。光緒元年 (1875年) 四月遷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浙江學政。為清代著名學者。曲園佔地約5畝,中間5進,東邊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學者俞平伯將曲園舊居捐獻給國家。
玄妙觀* 在蘇州市觀前街。創於西晉咸寧二年 (276年)。舊觀范圍很大,幾經毀建。現存較大的建築主要有正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於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當時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驌設計。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台,前有寬敞的月台,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築之一。殿平面長方形,長約45米余,寬約25米余;面闊9間,進深6間。雖經後代重修,但西南面還存宋代遺作。殿內梁架分明、暗兩種。殿中磚制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層次多,雕刻較華麗。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裝金,神采儼然,亦系南宋舊物。
文廟* 在蘇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創建,現存建築除大成殿外,大部分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 (1141年) ,重建於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闊7間,長30米,進深13間,高20.5米。內部系木構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宏偉壯觀。
西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與留園東西相望。明嘉靖年間 (1522-1566) 西園與留園的前身東園同為太僕徐時泰的宅園。後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原寺 (歸元寺始建於元代,明為徐時泰的西園)。明崇禎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宏揚「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 (1862-1908) 陸續重建。現在西園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園的總稱,為一組完整的佛教建築。
戒幢律寺為江南名剎之一,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庄嚴。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七楹南向,端莊雄偉。殿西即羅漢堂,屋宇深廣,共48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對稱排列。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瘋僧、濟公兩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觀音,構思奇巧,技藝高超。羅漢堂後是寬廣明凈的寺園。全園以放生池為中心,環池亭台館榭,曲檻迴廊,掩映於山石花木間。
怡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書吳寬舊宅,清光緒初年為顧文彬所得,邀名畫家任阜長等參與設計,耗銀20萬兩,費時7年擴建而成。面積僅8畝余,布局精巧。園分東西兩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圖樣各異。東部以玉延亭、四
❹ 誰能幫我找一下有關國外手工藝的資料,古代現代都可以
在今夏「法國藝術,家中綻放」北京大型展覽上,主辦方引人注目地專門開辟了「藝術大師」展區。「藝術大師」是由法國文化和公共關系部授予的法國國寶級民間工匠的稱號,全法國僅有63位。這次展覽展出了50多件出自藝術大師及其徒弟之手的展品,包括鑲嵌工藝、陶瓷製作、摺扇製作、雕刻工藝、凹版印刷、絲網印刷、鋼藝刀具、青銅鑄鍾、金銀器製作、麥秸編織、手工織布和玻璃彩繪等。自1994年以來,法國政府為促進精湛民間工藝的傳承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保護政策,建立手工藝行業協會,並由文化和公共關系部負責將每位大師塑造成一個品牌,加以保護。向世界推介法國工藝品牌,是由國家負責的公關行動。
法國手工藝行業理事會創立於1994年,是法國文化和公共關系部部長直接領導的咨詢機構。該理事會負責為手工藝行業的保護、革新、價值提升及培訓提出建議;負責篩選「手工藝大師」。該理事會的名譽主席瓦特羅先生本人就是一位弦樂器手工製作大師,他與文化和公共關系部部長共同主持理事會的工作,代表部長主持日常工作。理事會成員則由手工業行業的專家、行業組織的代表、文化和公共關系部相關部門主任、法律人士(涉及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建築、遺產、博物館、書籍、檔案等領域)及省地區文化局的人員組成。該會專職弘揚和光大法蘭西式傳統技藝,在傳承百年精緻工藝的同時,為其注入新科技新材料,創造法蘭西品牌。
法國的鑲嵌藝術曾經淹沒在時光的夜色中。它在17世紀曾經被稱作「木頭上的繪畫」,經過法國手工藝行業理事會組織的挽救工作,這一技藝已經重現於法制傢具和手工藝品中,出現於法國很多紀念品商店中。不但有量的增加,而且大大增值,甚至為汽車、火車和飛機提供鑲嵌工藝。在理事會的幫助下,法國鑲嵌工藝師埃里克就接到了達索飛機公司的訂單。
為了保護和發展法國傳統手工藝,法國在文化和公共關系部內設立了手工藝處,負責同相關部門協商,並在專業人士和專業協會的支持下制定有關政策。這一機構的首要行政范圍就是使傑出的法國手工藝持久延續。在國家的保護下,法國彩繪大師現在不但擔負著國家歷史建築上彩繪大玻璃的維護和修復,使之重現輝煌,而且還負責在法國國際玻璃中心帶徒弟,傳授技藝。
保證工藝師和他們所代錶行業地位的提升及品牌升值,是手工藝處的另一項重要服務功能。遍布歐洲的教堂,曾經對鑄鍾有較大的需求。然而法國的青銅鑄鍾藝術一度曾經失傳。在法國政府的鼓勵下,法國一位數學教師經過在中央高等工藝製造學校的深造,在鑄鍾調音和相關電子工藝上作出了貢獻。為鑄造21世紀的鑄鍾工藝和青銅鍾品牌,這位發明者將建於19世紀中葉的阿瓦爾鑄鍾廠買下,使這一品牌復興。他帶著20個徒弟,為青銅鑄鍾工藝注入了新的工藝和活力。如今,工廠的高爐煙囪中不斷噴出四五米高的火焰。其產品已不只用於教堂,還有各種工藝鍾,遠銷非洲和大洋洲。每年工廠還可接待8萬多位慕名而來的遊客。
手工藝處還負責挖掘有創新能力的工藝人才,吸收借鑒國外的傳統工藝遺產。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為歐洲帶去了珍貴的中國瓷器。馬可·波羅吟贊過中國白色瓷器,但法國缺少富含雲母的中國「陶瓷石」。有一名法國陶瓷工藝師將揉過的高嶺土製作成塑性極小的顆粒,然後在一道道工序和使爐膛的空氣變得濕潤的過程中,找到了來自中國的奇跡,使得泛著亞光或珠光的法國白瓷熠熠生輝。工藝處鼓勵他收徒。學徒在接受傳授的三年過程中,該處進行教學和行政運作跟蹤。
手工藝處的第四項任務是負責落實對地方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政策,為手工藝企業與研究部門和革新部門的經常會晤提供服務。法國有一個「大馬士革鋼藝術刀具」品牌,價格不菲。藝術刀具鍛造師通過形狀、工藝和材料來打造他們的靈感。刀具的把手是無盡裝飾的主題,而用鐵錘和鐵砧鍛打出的刀刃則是這一品牌的靈魂。之所以稱之為大馬士革鋼,因為這一技術是從維京人那裡傳入的。現代科技手法提升了這一品牌的價值。法國工藝師已經將20多種品牌圖形,編入程序,電腦控制的電火花機已經加入了品牌的生產。
❺ 廣州珠村乞巧文化的發展
導語:即使到了現代廣州珠村的乞巧節依然十分熱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廣州珠村乞巧文化的現狀
珠村,又名朱紫之鄉,朱衣耀映,紫氣輝騰。這是一條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生態環境優美,村環水、水環村,村落景緻麗質天成。在珠村,你可以感受到朴實的民風,有聲有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團結協作的龍舟競渡、唱得宛轉悠揚的粵曲、舞得風生水起的獅子,更吸引人的當然是乞巧文化節。珠村的乞巧習俗很早就有,相傳是當地的先民南遷時帶過來的,從此就在珠村一代代的傳承和發展。
(一)珠村的乞巧文化
據《花縣志》(四卷清光緒十六年刻本)關於乞巧節是這樣描寫:「七日,士族曝書帙、衣服。其夕,女兒陳花果於空階祀天孫。置蜘蛛盒中,次早觀其結網疏密,又用彩縷背手穿針觀過否,謂之『乞巧』。」 清代詩人汪倫也在《羊城七夕竹枝詞》中描述過廣州的七夕盛宴:「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清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以前珠村的乞巧活動是很講究的,乞巧活動的主體是未婚的女孩子,她們被稱為「乞巧」;還有一些是外嫁的女子,她們則回到娘家的祠堂謝巧;而村裡的男人主要參與一些奏樂、搭建等婦女幹不了的粗重活,男人在乞巧中的工作是輔助性的。在珠村,有著一大批沉醉於乞巧的「乞巧婆婆」、「乞巧媽媽」和「乞巧女兒」,她們心靈手巧、能編善織、能描善綉。到乞巧節那天,每個七娘台上,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幾百件工藝品,有珠片牌坊、各色花卉、四大美人、牛郎織女、龍舟競渡、田園生活……各種絨綉、珠綉、絲綉作品美輪美奐,演繹著各種人文故事和歷史傳奇,也表達著美好的生活理想。
乞巧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曾經感染了珠村 「巧男」們。1948~1953年期間,珠村的「巧男」們就曾經動手製作過微型工藝品,待到乞巧節期間,推出別出心裁的「擺牛郎」。他們用泥塑捏成牛身,用香蕉製成牛角,並製作了一些拜牛郎的工藝品,為珠村乞巧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內容和活力。
目前,珠村的乞巧文化已經傳播到了整個廣州地區,成為廣州的乞巧文化節,從05年開始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廣州乞巧文化節活動內容豐富,以「傳承歷史,演繹現代」為主題,有傳統民俗活動「扎乞巧」、「擺七娘」、「拜七娘」等,有體現現代時尚的「乞巧女兒形象大賽」、乞巧創意大賽、乞巧作品展覽等。人們通過無限創意,運用手邊的各種材料,構思創作出各種各樣的手工藝術品,以表達對美好姻緣的期盼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時,融宣傳推介、挖掘保護與文化交流為一體,展示本土傳統文化的魅力,更以這一傳統文化為載體,通過傳承和創新演繹,展現了現代廣州人的獨特風格和魅力。
(二)珠村乞巧文化節的發展脈絡
由於歷史原因,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珠村大型的乞巧節活動曾停止過,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有部分婦女在自己家裡私下「擺七娘」。直至1998年珠村才恢復,以集體的方式在祠堂開展乞巧節活動,大家同喜同樂共慶祝。之後幾年,珠村乞巧節越辦越大,更具規模與特色,2001年向媒體公開宣傳後,省內外各大媒體爭相采訪報道。到了2005年珠村乞巧節被提升為「廣州乞巧文化節」,而且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廣州乞巧文化節」逐漸成為廣州的一項民俗品牌活動。
2005年,珠村為方便乞巧文化的交流和展示建了一個七夕文化廣場。「2005廣州乞巧文化節」組委會從眾多作品中選出了廣州市乞巧文化節標志,在2006年11月,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了「乞巧」文化品牌商標,「乞巧文化」注冊商標主體由垂直的銀針和飄逸的紅線構成抽象的漢字 「巧」字,以傳統針錢活來體現心靈手巧和乞巧文化。
2007年的廣州乞巧文化節的主要內容包括了:開幕儀式、擺七娘、拜七娘、七娘戲、天河區十大和諧家庭評選、乞巧文化傳承成果展示會、乞巧文化研討會、乞巧女兒形象大賽暨閉幕式、廣州乞巧展覽會等。近幾年來,珠村乞巧民俗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小孩子學習乞巧工藝、舉辦乞巧大賽、擬建工藝品展覽館……
在傳承和教育方面,2004年,乞巧手工藝製作就作為珠村小學學生的必修課,納入小學課程。2005年,珠村小學與珠吉街辦事處合作開發教材《我們的乞巧》後,於2006年正式在課堂中使用。2007年的乞巧文化節期間,天河區的所有小學美術老師都來到珠村接受培訓,天河區也正籌備在全區的小學推行乞巧手工課。
二、珠村乞巧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雖然廣州乞巧文化節搞得有聲有色,但是珠村的乞巧文化在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發展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利因素,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的思考研究如何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好傳統的乞巧文化,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
(一)乞巧文化在年輕人中慢慢被淡化
珠村民俗文化乞巧節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里的傳承發展仍有一定的文化向心力,但需要不斷去培植與增強。作為傳統文化節日乞巧節在大部分中老年人的心目中有一定的認同感,願意支持乞巧文化的傳承發展,積極參與有關的活動。但在年輕一代中,很多對乞巧文化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知道,參與活動只是為了湊個熱鬧。可見,乞巧文化在傳承上,潛在著慢慢被淡化,流失的危險。
(二)缺少專業民間文化組織的指導
前幾屆的珠村乞巧文化節都是單純由政府部門推動,一手包辦。雖然也取得許多成就,但是因為缺少專業民間文化保護組織的指導,乞巧文化節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為民間文化的味道,而且群眾的自主參與度不高。舉辦這種民俗文化節日,應該是廣大群眾的節日,應該由民間來舉辦,政府提供相關的支持和幫助,同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專業的民間組織在活動的舉辦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方面提供專業意見和指導。
(三)缺乏長期有效的保護機制和保護方法
單純的舉辦一個大型乞巧文化節,並不能解決乞巧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問題。造成很大一部分人對乞巧文化的認同是在文化節的規模如何的大,但是卻很少人關心它的實質和內涵。廣州乞巧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缺乏長期有效的保護機制和保護方法,政府相關部門在文化節過後對乞巧文化根本不聞不問,更談不上長期有效的保護機制。
(四)乞巧文化的創新發展需要與市場相結合
在目前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的`市場經濟中,傳統文化的傳承的社會經濟環境同以往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文化產業為主題和潮流的時代中,單純地依靠沿襲過去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方式是很難做到對珠村乞巧文化的創新發展。因此,探索乞巧文化的創新發展要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運用產業化開發的思想來推動乞巧文化的傳承發展。通過對民俗文化的市場化與產業化開發,將其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出來,並且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可以反過來支持民俗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開展。
三、廣州珠村乞巧文化創新發展的思考
近幾年,為了保護這一民俗節日,廣州乞巧文化節組委會以及珠村人都想將這一特色民俗文化節打造成了廣州市的一個文化品牌。政府方面也提出雙管齊下的措施對乞巧文化進一步加強傳承和發展,一是將乞巧文化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推動乞巧文化產業化,通過開發文化產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可以反過來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同時也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開發乞巧文化的潛在價值
1.把乞巧文化融入到相關的實物載體中,如:陶瓷、服飾等。
乞巧文化中包含許多美麗的傳說,而且寓意著對美好姻緣和幸福生活的嚮往,所以可以利用它的文化內涵來開發相關產品。陶瓷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的日用品或裝飾品,而服飾則是一種普遍、多樣化的日用品,他們都可以作為承載文化內容有效載體。而且這兩種產品都具有很大的市場,把精緻小巧的乞巧工藝品的形象以及乞巧文化融入其中,並且利用消費者乞求美好姻緣和幸福生活的心理,把產品以各種形式進行銷售,必然會吸引到一定的消費群體進行購買,從而把文化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同時也可以傳播乞巧文化。
2.開發珠村乞巧文化的旅遊市場
在珠村,你可以感受到朴實的民風,有聲有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團結協作的龍舟競渡、唱得宛轉悠揚的粵曲、舞得風生水起的獅子,更吸引人的當然是乞巧文化節。珠村的乞巧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各種工藝、儀式都保存完好。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資源,只是目前珠村在乞巧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乞巧節的宣傳推廣,以及乞巧文化與作為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上沒有進行規劃。乞巧文化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資源,這與它對美好姻緣和幸福生活的嚮往的文化內涵、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以及乞精美的巧手工藝品可以讓遊客親身製作體驗等方面有關。而且乞巧文化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做出規模和特色的還沒有,所以珠村可以盡量的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各種途徑,合理的開發乞巧文化的旅遊市場,重新演繹牛郎織女的故事。
(二)開發珠村乞巧手工藝品的文化和環保價值
將乞巧節的手工藝品與部分相關的文化外延與環保相聯系,利用環保這一主題,以珠村乞巧文化中的手工製品的環保特及其心靈手巧愛惜資源的文化內容為突破口,尋求一條有利於乞巧技藝傳承,而且在形成一定的影響後,可以開發乞巧文化產品,從而實現乞巧文化的另一片天地。乞巧工藝品大多是由村民自己加工製作的,很多工藝品都是用一些廢棄的塑料、紙張、五穀雜糧等各種可二次利用的材料來加工製成。因此積極有效地利用這點:一方面,可以大大地降低了手工製品的製作成本,使這些精美獨特的手工製品具有較高的市場回報利潤,具有潛在的文化產品市場的競爭力,對進行這些手工製品的批量生產與根據消費需求不斷改進手工製品樣式、審美層、文化層等所需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具有強吸引力;另一方面,藉助乞巧手工藝品製作中的循環利用資源,節約成本,傳承乞巧文化的理念,可以引起更多的文化產品消費者的關注與認同,比其他形式的廣告宣傳更有說服力,有利於開拓潛在的文化產品市場,同時與目前的節約資源、環保的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相符合。
(三)打造珠村乞巧文化品牌
要打造珠村乞巧文化品牌,注冊珠村乞巧文化商標是珠村乞巧文化產業化發展,走向文化市場的起點。乞巧文化商標是一種知識產權、無形的資產,能在今後激烈的文化消費市場競爭中佔有品牌效應、品牌經濟價值的先機,轉變成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通過推廣廣州乞巧文化節的過程中,積極打造乞巧文化商標的文化品牌效應,同時運用市場手段開發乞巧文化的潛在價值。在這一品牌有了潛在的文化經濟價值後,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向相關的企業轉移商標的使用權,一方面可以解決珠村自身資源有限(尤其時資金與有效的民俗文化產業化管理經驗基礎),獨自生產經驗力量淡薄的瓶頸;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各種資源最大限度的實現這一民俗文化產業化的經驗規模,在文化市場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同時,可以將商標應用到各個相應的產業中,尤其是在帶有濃厚乞巧文化氣息的乞巧手工藝品的生產製作領域,同時打破以往只在乞巧節期間在珠村當場拍賣銷售的時空局限,積極尋求合作商家,通過展銷等方式打進更廣的市場中去,使手工藝品的製作生產真正地走上產業化經營的方式。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商標的內涵和外延讓乞巧文化資源更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乞巧文化的魅力,以吸引廣大的文化產品消費者。
❻ 建水紫陶的簡介
一壺紫陶,建水三代手藝人。網路一下你就知道
建水紫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陶」,馳名中外,但一段時間以來落於寂寞。近年來,在州委、州政府及建水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建水紫陶業快速發展,形成了集體、私營、個體(家庭作坊)多種生產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特別是州委七屆七次全會提出了「全力打造紅河歷史文化三個千年四個百年」亮麗名片文化品牌。建水縣委、縣政府以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建水紫陶文化資源,做強做大紫陶產業為目標,確定將建水紫陶打造成為中國「陶都」,實現「產城文」一體化發展,成為帶動區域經濟、文化、旅遊的主導產業。
目前,建水紫陶及相關產業已達到8億元的年產值,但是,在建水紫陶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建水紫陶研究會會長謝恆認為,建水紫陶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隱憂。
盛名之下的發展「瓶頸」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雲南普洱茶的異軍突起,用建水紫陶壺泡雲南茶、保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隨著建水紫陶市場前景看好,建水紫陶國營廠的部分技師外出創業,小作坊生產逐漸恢復。謝恆介紹,建水2004年時僅有7家紫陶企業,截至2014年11月,建水登記注冊的紫陶企業共329戶,從業人員3000多人,年銷售收入2億多元;加上關聯產業的產值,建水紫陶產業的年產值超過8億元。
建水陶茶居紫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建水縣貝山陶庄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紅河火寶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建水碗窯興仁建材陶瓷廠、紹康工作室、袁應德作坊等一批私營個體企業不斷壯大和發展,有效擴大了建水紫陶的生產規模,提升了其知名度。同時,一批具有較高工藝水準的專業代表性人才逐漸涌現,已有一批優秀的陶藝傳承人獲得雲南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2008年,建水紫陶傳統製作工藝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貝山陶庄等紫陶作坊,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基地;2010年,建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名陶之鄉」;2011年6月,「建水紫陶」成為代表雲南省的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之一。品牌建設與營銷工作得到推進,先後參加「第七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地理標志成果展」和「第一屆中國國際地理標志產品博覽會」,進一步擴大了建水紫陶的知名度;「火寶」「貝山」「陶茶居」等多家企業注冊的商標,已成為雲南省、紅河州的著名商標和知名商標。目前,申請使用「建水紫陶」專用標志標識222052個,申請使用刻制「建水紫陶」印章74枚,「建水紫陶」的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
但建水縣文化產業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在快速發展中,建水紫陶仍然存在著「瓶頸」亟需突破。一直以來,建水紫陶沿襲歷史傳統,形成以日用陶為主,美術陶為輔的發展格局。隨著制陶業、手工藝品業的不斷發展,建水紫陶在傳統工藝、審美、創作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發展思維有待突破。中低端的日用陶、美術陶市場飽和度高,缺乏具有較高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的高端藝術品陶,對陶品的裝飾和創作多以名人書畫為主,對差異性競爭優勢挖掘不夠,形式和內涵都有待創新。
目前,市場上各類紫陶產品存在質量不統一、好次混雜的現象,缺乏具有權威性、統一性的產品標准,不利於「建水紫陶」這一國家地理性標志產品的品牌建設和維護。建水紫陶行業規范有待完善,有關行業運行、市場建設等政策和條款有待制定。
建水紫陶業目前規模較小,產值較少,產業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現代工業生活用品的快速發展對紫陶業產生巨大沖擊,市場空間逐漸縮減,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紫陶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聯動程度不高,以古井、古塔、古橋為代表的特色景觀與紫陶工藝及產品結合度較低,城市雕塑小品、地面鋪裝、廣告標識、街燈座凳等環境要素方面特色不夠鮮明;與民族文化、文化旅遊等融合發展有待深化。
建水紫陶以日用陶、美術陶為主,缺乏對高端藝術品的關注和創作,陶品層次較為單一,現有產品尚未打入高端藝術品投資和消費市場,缺乏具有較高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紫陶工藝品,成品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高端市場有待積極培育。缺乏集陶土資源貯備、工藝展示、藝術品陳列、商貿交易、會展宣傳等為一體的大型紫陶產業綜合宣傳和推廣平台,高端紫陶藝術品、名家品拍賣機構有待建立。
這些問題都是建水紫陶產業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作為建水縣紫陶研究會主席,謝恆自2004年發起組建建水縣紫陶研究會以來,一直致力於建水紫陶文化歷史的研究推廣和建水陶文化產業的培植發展,是當代建水紫陶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對當下建水紫陶產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有著自己深刻獨到的見解。
謝恆認為,建水紫陶文化產業要做強做大,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產業群來支撐。縱觀全國其他著名陶瓷生產地,無一不是有一個強大的產業群來支撐。以宜興紫砂來說,宜興市的傳統紫砂產業年產值不過10億元左右,但與紫砂相關的產業卻達到近百億元的產值。而湖南醴陵,作為我國陶瓷釉下彩工藝的發源地,也是我國較為著名的瓷都,同樣是傳統陶瓷產業的年產值不到10億元,而與陶瓷相關產業的年產值卻達到了120億元。所以,要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必然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相關產業群。
而要建成一個強大的建水紫陶相關產業群,在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出台許多促進建水紫陶產業發展政策的基礎上,政府和企業還要找准各自的定位,並尋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政府為紫陶產業制定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企業則要研究如何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才能實現良性互動與循環,共同促進建水紫陶產業的發展。
就如建水縣文產辦相關負責人所說,建水紫陶產業目前存在「瓶頸」制約,是從宏觀方面來說,具體來說,需要解決以下問題,並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
建水縣目前有紫陶研究會、紫陶協會,還有紫陶產業發展辦公室。研究會與協會屬行業組織、群眾團體,而紫陶辦則是政府部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3個組織、部門之間存在分工不明確、多頭管理的現象,增加了「內耗」。因此,建水紫陶行業的組織管理機構需要重新調整,需要理順建水紫陶產業的組織管理機構和行業協會的管理體制。
同時,建立一個專業的、長期的建水紫陶發展規劃。建水紫陶產業發展規劃也出台過,但這些都不是從專業角度出發的。沒有專業的長期發展規劃,就有可能走彎路,不利於紫陶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目前,州、縣政府已委託專業機構在做建水紫陶產業發展規劃,這個問題正在解決。
四川榮昌、廣西欽州都是以陶瓷為主要產業的城市,這些城市的行業管理部門每年都擁有政府給予的大量扶持資金。在參加國內外一些重大的評比、會展中,這些縣市的行業協會或管理機構利用政府的扶持資金成批租下展位,再分給當地藝人參展使用。但是,反觀建水紫陶,由於缺乏資金,只能是幾個紫陶藝人湊錢合租一個展位來展示,還有更多的紫陶藝人因為展位費用、車旅費用等原因而沒有參評、參展。沒有參評、參展的機會,建水紫陶怎麼能有更大的發展?高端產品如何能產生?因此,需要政府一些具體的扶持措施。
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不僅僅是建水縣和紫陶從業者的事。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紅河歷史文化三個千年四個百年」亮麗名片文化品牌,建水紫陶名列其中,雲南省委、省政府也有意將建水紫陶打造成雲南繼普洱茶之後的又一張世界級的文化名片。從這些政策里,可以理解為發展壯大建水紫陶產業是全州,甚至是全省層面上統籌考慮的事,不能再狹隘地認為,發展建水紫陶產業,是建水縣的事。只有將建水紫陶產業的發展放在全州、全省的層面和高度來考慮,建水紫陶產業才能盡快實現省、州黨委、政府提出的目標和要求。
要做強做大建水紫陶產業,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這里包括3個層面的人才培養。」謝恆說,一個層面是紫陶從業技術工人的培養,這需要與職業中學、中專、大專院校聯合開展,為紫陶業提供大量的初級技術工人。二是加強與省陶瓷協會的聯系和協作,積極開展建水紫陶國家級大師申報工作。「今年5月,配合省陶瓷協會完成了建水紫陶業『雲南省陶瓷大師』評選工作。」謝恆說,建水紫陶在全國也算是小有名氣,但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級大師。沒有國家級大師,建水紫陶要想做強做大,就會很難。三是培養建水紫陶專門的研究推介人員。相對於我國其他地方的名陶名瓷,建水紫陶的研究很滯後,沒有相關的專著。當然,這是一些客觀原因造成的。一是建水地處偏僻,研究者相對較少,二是歷史原因造成產研分離。起初,制陶的人沒有寫書出專著的能力和水平,而有能力寫書出專著的人,卻又不會製作陶器。政府是否可以考慮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出版建水紫陶相關專著。
「只有突破這些制約,建水紫陶才能健康成長為百億元產值的產業。」謝恆最後說。
謀局做強做大共發力
今年9月底,連續舉辦了11屆的建水孔子文化節更名為「建水孔子文化節暨紫陶文化旅遊節」。9月26日,建水第一條紫陶文化主題商業街——建水紫陶街開始開放,這是一條以紫陶銷售及展示、休閑體驗、度假觀光為主的特色旅遊步行街,彌補了建水沒有紫陶作品展示街的空白。在開街儀式上,還舉行了象徵紫陶窯火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火炬傳遞儀式。這可以說是建水紫陶的又一次「發力」。
建水縣委宣傳部部長楊為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建水紫陶如何走出建水、走出雲南,甚至是走出國門是建水縣委、縣政府一直在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其實,這些年來,建水紫陶的產量、名氣雖不如宜興紫砂,但隨著政府的關注和決策,也逐漸走出國門,為人所知。一是打造建水紫陶品牌。建水紫陶已成功申注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且目前正在申請認定中國馳名商標,以品牌宣傳推動整個紫陶產業的外向發展。二是成立紫陶協會。組織參與各類展覽並組織制陶大師到各個制陶聖地交流,打破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的格局。三是藉助紅河州對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與梯田、民族歌舞等紅河特色一起,走出省界、走出國門。近年來,已完成台灣之旅、日本之旅、法國之旅等。四是與雲南茶結合,推廣雲南器。把普洱茶、建水陶打造成實用、親密的伴侶組合,不斷推廣宣傳建水紫陶。五是建水紫陶不僅有茶器,還有其他傳統的生活陶,比如氣鍋。這很大程度上為建水紫陶的推廣另闢了蹊徑。民以食為天,建水紫陶在飲食文化中的運用,也讓大家更進一步知道建水紫陶、使用建水紫陶。
同時,依託建水紫陶協會,力邀陶藝專家、工藝美術大師到建水交流指導。已組織過台灣陶藝大師團來建水開展講座、制陶技藝展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陶瓷專家孟樹峰,已多次受邀到建水為建水紫陶的發展助力。目前,孟大師正在為建水紫陶建設陶瓷藝術家庫資料庫。此外,近日,在建水陶藝家肖春魁浪鬼禪寂柴燒基地,舉辦了國際柴燒創作營活動,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和我國青島、河南、台灣的國際知名陶藝家到建水進行創作,並舉辦了兩場高水準的講座,為建水紫陶的發展帶來了活力。
❼ 關於景德鎮陶瓷的歷史資料
景德鎮制瓷的歷史悠久。我們從文獻記載,制陶,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從考古資料看,從唐代中後期到現在一直做瓷器,有窯可考的,它的制瓷歷史一千多年,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世界上乃至全世界、全中國僅有的一個城市。
它從宋代開始,一直為皇家宮廷生產瓷器,景德鎮這個名字來源就是宋代生產了如許似玉的影青瓷,有「假玉器」之稱,宋徽宗就把景德年號賜給了景德鎮,過去的昌南鎮從此就是景德鎮,1004-1007年,已經一千多年的制鎮歷史。
元代、明代、清代乃至民國時期的宮廷用瓷、皇家用瓷,我們現在政府的國家用瓷都是景德鎮生產的。所以,景德鎮這些御窯的瓷器,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珍藏,而且視為世界瑰寶。所以,這也是形成景德鎮瓷都的根本原因。
(7)景德藍傳統手工藝術品如何推介擴展閱讀: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曾的製作。
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溫、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
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❽ 景德鎮陶瓷有什麼歷史呢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們稱為「瓷都」的景德鎮,不僅制瓷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馳名世界,享譽九洲。「江南雄鎮記陶陽,絕妙花瓷動四方」,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原系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叫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又號陶陽鎮),宋代景德年間始稱景德鎮,一直延用至今。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已有二千餘年,「新賓士陶,始於漢世」。就在這個時候起,景德鎮地區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晉代,據載有個名工巧匠趟慨,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隨著時代的進展和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景德鎮制瓷技術也有所提高,產品運銷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會的庭壹樓閣,詔令這里的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都說明,當時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也有了較大的影響,以致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傾圮之後,強盛的唐帝國繼立,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名人,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據志書記載:「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陶玉是鎮里的鍾秀里人,他所燒的「陶窯」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這些文字記載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從漢到唐,不僅一直從事陶瓷業生產,而且經過近千年來的探索和追求,早已從制陶階段進入制瓷階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當成就,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代饒州刺史元崔寫了《進瓷器狀》贊頌了這里瓷器的美好。當然,上面所述的這些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著名的陶窯、霍窯,遺址也還沒有被發現,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景德鎮市區周圍黃泥頭、白虎灣、騰梅亭、湖田等地發現的五代窯址,以及挖掘出來的大量碎片,卻以實物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出來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窯的色彩,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可見一斑。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准。瓷質遠遠超過了越窯,冠於當世。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因為延續至今的「景德鎮」名稱是在這個朝代產生的。這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卷五中說得很清楚。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這時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里燒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製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爭頻仍,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集南北名窯技藝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陶記》記載,當時景德鎮有窯300多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盛況。著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的吟詠,詞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鎮的產品。
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是一個創新時期。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製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一隻標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銘款的景德鎮青花雲龍象耳瓶。實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紀初期,景德鎮就已燒製成功質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因此青花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到很高水平。
一樹綻開並蒂花,興青花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在坯胎上繪制花紋後,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上呈現紅色。釉里紅興青花一起繪制所制產品叫青花釉里紅瓷器,畫面紅藍相映,別有一番風韻。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紅器,是元代釉里紅器中唯一帶紀年而流傳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成了紅、綠、黃三彩瓷,卵白釉、銅紅釉、齊藍釉等新品種,使景瓷裝飾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樞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象鵝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藝方面,元代一個重大改進就是把制瓷原料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從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燒成中的變形率,為製造大型器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元代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期間的景瓷生產發展卻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就更加突飛猛進。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行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品種多,銷路也很廣。僅就裝飾而言,除了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並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釉上彩瓷又開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使人驚奇不勝。《中國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確實,明代的景瓷的確是艷壓群芳,不論數量、質量、花色品種等方面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中就寫道:「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官員王世懋的《二酉委譚》中也說:「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另一段記述則更形象,他說:景德鎮「為天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製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同時還出現了許多技藝絕倫,名震遐邇的陶藝家,如以制「卵冪杯」、「琉霞盞」聞名於世的「壺隱道人」吳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冪杯」被譽為歷史上登峰造極的瓷器之一。仿古瓷製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無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問世,四方重價追求,千金競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國懋聲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由於景德鎮在制瓷方面的名氣大,因此在明時就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四大名鎮」。
在景德鎮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廠的建立。為了滿足皇帝宮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鎮設置了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室服務的專門機構-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宋、元兩代皇室於景德鎮監造選購皇家用瓷的基礎上,欽命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專門為皇室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御器廠憑借帝王威勢,匯集大批精通瓷業生產、擅長制瓷技藝的工匠,投入大量資金,佔用最好原料,對產品精益求精,因此製造出許多瓷器精品。這些瓷器不僅品種兼備,風格齊全,而且質量上乘光彩奪目,精美絕倫,使人一見而愛不釋手,不少成為傳世珍品,在世界上也產生巨大影響。這個建立於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的御器廠,一直延續明、清兩代,歷經27個皇帝500餘年,對景瓷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與明代御器廠相關,還產生過一個「童玉跳窯」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寶,在太監潘相於景德鎮督造大器青龍缸期間,因久燒不成,以身赴窯,後被封為「風火仙」,立祠祭祀。
應該承認,由於明末戰亂,清初的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甚至停滯不前。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不僅恢復過來,而且有旭日東升,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的廣大瓷工和藝匠的艱苦鑽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業績,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從而躍上了歷史的巔峰。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還有那個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土,他於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州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唐英在他的《陶冶圖說》中更進一步明確地說:「景德鎮袤延僅十餘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繼承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比如康熙時的青花瓷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琺琅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讕絢麗奇觀的「窯變」等等。其他如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總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質、造型、釉彩都達到空前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發展過程中,為景瓷作出突出貢獻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沒。他在景德鎮督陶15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著的督陶官。15年中,他不以「官」凌駕陶民頭上,而以「民」虛心向陶民學習,與工匠打成一片。到鎮之初,於制瓷一無所知,就杜門謝客,悉心鑽研陶務,與工匠同食息三年,終於變外行為內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種知識,並身體力行,與瓷工們一起從事工藝鑽研。同時,對瓷業生產技藝進行科學總結,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先後編寫出《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等著作。特別是《陶冶圖說》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藝史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重要文獻。他督陶時的瓷器產品世稱「唐窯」,其製造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藍清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廠窯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詩文收集成冊,名為《陶人心語》,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還有幾位督陶官,對景德鎮制瓷器業也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如從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駐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臧應選,該時期出產的官窯瓷器被稱為「臧窯」,產品諸色俱備,尤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佳,鮮紅色更為著名。清康熙年間任江西巡撫的郎廷權,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負景德鎮督陶之責,他熱心於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窯紅(也叫寶石紅)的燒製成功,還有素三彩等。年羹堯於雍正四年來景德鎮兼管御窯廠窯務,此後十年官窯所產瓷器稱為「年窯」,釉色發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還有「雨過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還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外國圖家也曾為景德鎮瓷業作出貢獻,他的中國名字叫郎世寧,義大利人,1715年作為傳教土來到中國,並被招進宮廷,成為一名專職畫家。他曾在景德鎮為宮廷創作了大量的瓷板壁書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結合繪現風格給後人有較大影響。
隨著歲月的更迭,世事的變蒼,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特別是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遭受破壞,全鎮瓷窯能燒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生產陷入低谷。不過沙漠中也有綠洲,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瓷業生產在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如出現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吹釉等較先進的方法。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顯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家公司在設計上比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創新,製作也十分精巧,同時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以煤代柴燒造等,有較大的促進力。民國期間,瓷業改革者杜重遠為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改革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興景瓷,成立陶業管理局,自任局長。從外地招攬人才,培訓瓷業工人,制訂改革陶瓷工業的各項措施,促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陶瓷美術方面,隨著清末民初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為代表的文人派淺絳彩瓷,一改前朝華縟濃艷、追求簡約淡雅的清新風格之後,汪曉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顏料繪瓷,大大擴大了色彩領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會,切磋陶瓷美術,研討裝飾書藝,被稱作「珠山八友」。這些文人藝友當時都有較高技藝和聲望,各有專長,風格迥異,名噪海內外,把景德鎮的粉彩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
中國是最先發明瓷器的國家,因此外國人把我們稱作「瓷器之國」,英語中「CHINA」既名瓷器,又稱中國。作為「瓷都」的景德鎮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國各地伸展,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後,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斗艷。蔣祈在《陶記》中說:「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能泉青秘,相競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為暢銷,不僅與「真定紅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還有壟斷市場之勢。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就成壓倒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記述:「其所被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於景德鎮,而商賈往往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記載,唐代都城長安的西市有一個國際性市場,瓷器這種新商品使許多來華的外國人大感興趣,他們紛紛購買。景瓷當時以「假玉器」稱譽長安,當然也在購買之列。唐以後到宋朝,中國瓷器有兩條路輸往國外,一條是伴隨「絲綢之路」的陸上通道,一條是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所稱「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線。景德鎮瓷器最先是銷往亞洲各國。據成書於南宋理宗時代的《諸蕃志》記載,當時亞洲的56個國家和地區,用瓷器作交易主要產地就是景德鎮。同時,景德鎮瓷器也已到達歐洲,荷蘭人於南渡口宋時到福建泉州販運景德鎮瓷器。由於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生產大發展,外銷瓷越來越多,元代發明的青花瓷也遠銷國外,菲律賓、印尼、印度、日本、馬來西來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殘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先後到達南洋群島、波斯、阿拉伯等30多個國家,船上的景德鎮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當時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就有不哇的「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的記載。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愛中國瓷器。據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每年僅墨西哥銀行銀元流入中國的就有一二百萬,其中相當部分是用來購買景德鎮瓷器的。所謂「九域瓷商上鎮來,牙行花色照單開。要知至實通洋外,國使安南答貢回」,就是景德鎮瓷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實寫照。山有起伏,花有榮枯,盡管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有興衰的變化,但千年窯火不斷,2000多年制瓷歷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卻是始終綿延不斷、迤邐向前的。為什麼能這樣呢?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水土宜陶」,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景瓷生產發展的先決因素。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境內山巒起伏,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附近高嶺村出產的「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優質原料,全世界此類瓷土均以此命名;境內河道縱橫,東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匯集昌江,然後自北向南流經市區,通向鄱陽湖往入長江。這樣就從氣溫、光照、水源、原料、燃料以及運輸上,全面為燒制瓷器解決了問題,促進了景瓷的發展。由於制瓷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制瓷經驗,技術全面而高超。工藝分工精細,所謂「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窯爐經不斷改造,燒成質量越來越好。同時,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全面大批制瓷工匠流向景德鎮,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的汝、定、鈞等名窯的工匠逃到景德鎮;其後元兵南進,南宋滅亡,各地瓷窯被破壞,很多技術工匠又逃到集到這里來。這樣,景德鎮在自已原有的技術基礎上,又不斷吸引外來技藝,相得益彰,錦上添花,以至集天下制瓷技藝之大成,促使產量、質量的不斷提高和品種的豐富多彩。
景德鎮的人口組成被稱為「五方錯親」指的是以景德鎮為中心周圍的都昌、樂平、祁門、波陽、撫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饒等府縣的農村閑散勞動力匯聚到景德鎮謀生,形成了「五府十八幫」的盛況。這些地區的人員為景德鎮的瓷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也是促使景瓷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唐宋之後,景德鎮瓷器由於產量、質量不斷提高,名聲越來越大,不僅市場擴大,而且引起皇家的重視和索取,「且貢於朝」,並在景德鎮長期設置御器廠,將大量皇室資金投到景德鎮。這樣就從市場瓷商和皇室兩個方面為景德鎮制瓷提供了資金來源。更重要是景德鎮瓷器揚名世界,大批瓷器銷往國外,獲得大量國外貨幣。由於資金較充足,使景德鎮瓷器得以不斷生產、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優越自然條件,制瓷技藝高超,人才勞力充足,資金來源豐富,是促使景德鎮千年窯火不斷的幾個重要原因。
❾ 贊揚手工製作的詩句
1. 關於手工製作陶瓷的詩句
2. 關於手工製作的詩句
關於手工製作陶瓷的詩句 1.關於陶藝詩句
關於陶藝的詩句
1、於土,成於火,瓷比玉,寧碎不折;公生明,廉生威,正必德,寧折不彎。
2、的品質:明如鏡、白如玉。受污不侵其潔;經火不變開形;入土千年不朽不銹。有土的芬芳,水的靈秀,玉的聖潔
3、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4、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5、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6、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 何似諸仙瓊蕊漿。
7、陶舍重重倚岸開, 舟帆日日蔽江來;工人莫獻天機巧, 此器能輸郡國材。
2.有哪些關於陶瓷的詩句啊
關於瓷器的詩句有:
1、《題與陶瓷館》郭沫若
後來居上數東洋, 奪取萬邦瓷市場;
年進美金七千萬, 數逾赤縣十番強。
花紋形式求新穎, 供應需求費數量;
國際水平應超越, 發揚光烈陳堂堂。
2、《題與藝術瓷廠》 郭沫若
中華向號瓷之國, 瓷業高峰是此都;
宋代以來傳信譽, 神州而外有均輸。
貴逾珍寶明逾鏡, 畫比荊關字比蘇。
技術革新精益進, 前驅不斷再前驅。
3、《初到景德鎮》董必武
昌南自昔號瓷都, 中外馳名譽允孚。
青白釉傳色澤美, 方圓形似器容珠;
藝精雕塑神如活, 繪勝描摹采欲敷;
技術革新求實用, 共同躍進是前途。
4、《游景德鎮》 謝覺哉
配料調色細且精, 塑形繪影藝超群;
方知日用尋常品, 曾費勞工無限心。
風格"四如"傳古代, 車輪載譽越重瀛;
瓷都躍進今方始, 量質都須加倍成。
5、《詠景德鎮兀然亭》 明·繆宗周
陶舍重重倚岸開, 舟帆日日蔽江來;
工人莫獻天機巧, 此器能輸郡國材。
1.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2. 謝覺哉(1884年-1971年)原名謝維鋆,字煥南,別號覺哉,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先導。
3.請各位大俠,想想關於 陶藝 陶器 的詩句
白玉金邊素瓷胎
清·弘歷(乾隆皇帝)
白玉金邊素瓷胎, 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
題宣德寶石紅釉碗
清·弘歷(乾隆皇帝)
雨過腳雲婪屋垂, 夕陽孤婺照飛時;
泥澄鐵鏃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詠宣窯霽紅瓶
清·弘歷(乾隆皇帝)
暈如雨後霽霞紅, 出火還加微炙工;
世上硃砂非所擬, 西方寶石致難同。
插花應使花羞色, 比畫翻嗤更是空。
年窯墨注歌
清·查儉堂
國朝陶瓷美無匹, 爾來年窯稱第一。
不讓汝定官歌均, 何況永樂之坯宣德質?
戲紫蘅中丞
清·許謹齋
宣成陶器誇前朝, 收藏價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載, 邇來傑出推郎窯。
郎窯本以中丞名, 中丞嗜古衡覽精。
網羅法物供品藻, 三千年內紛縱橫。
範金合土陶最古, 虞夏商周誰復數。
約略官均定汝柴, 零落人間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遺意, 政治余閑呈藝可。
雨過天青紅琢玉, 貢之廊廟光鴻鈞。
重臨鎮廠感賦志事
清·唐英
重來古鎮匪夷想, 粵海渾如覺夢鄉。
山面水心無改換, 人情物態有存亡。
依然商賈千方集, 仍見陶煙五色長。
童叟道旁爭識認, 須眉雖老未頹唐。
4.有關描寫陶瓷工藝的抒情散文詩
瓷器對我有一種神奇的魅力,無論是缸、壇、盆、罐,還是杯、盞、碟、碗,似乎它們的光亮能折射出人性的心境,折射出人性的光輝,折射出誘人的世界來,即使所見的不是瓷,是陶,對此也十分歡喜。
這次去蒼南,就去了製作瓷器的碗窯村。碗窯村位於蒼南縣玉龍湖河谷中上游,橋墩水庫盡頭。建於明洪武年間,融民居、古陶瓷生產線、古廟古戲台於一體的碗窯古村落是清代浙南地區燒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至今村民仍完整保留著300餘間清初樣式的古建築。古村因其保護完整,以及獨特的村莊結構,村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被人們譽為「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
村子背山面水,古色生香。未走近,遠遠地就看到,山路崎嶇蜿蜒,屋宇錯落有致,澗水潺潺湲湲,村子活像一幅油畫展現在你面前。進入村子,古樸的建築與石階會引領著你前行。沿著蜿蜒的石階行走,你會發現村子裡很安靜。石階、木屋、小橋、流水、仙人掌、水車、戲台、作坊、吊腳樓,以及悠閑的人們和站在房頂瓦片間輕啼的公雞,無不體現古村原汁原味的美。
碗窯的美大多體現在建築。村內的古民居多建於清末年間,現存有的300餘間房屋皆為木結構,這些房屋均依山而建,不僅錯落有致,且布局巧妙,迤迤邐邐,形成了別致的線條美。而且房子的周圍還建有水渠,潺潺流水穿村而過,與古樸的建築,悠悠古巷互相呼應,構成一幅典雅而恬靜的農家風俗畫卷,令人不停駐足流連。
在陳氏祖宅前我停留了一會兒。出陳宅,是一段倚牆而築的小路。沿著石階前行,前面出現了一座精緻而又古樸的吊腳樓。吊腳樓是碗窯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築。它的構造類似於木廊橋,整座建築未採用一枚釘子,而是利用力學結構而建。這種風格獨特,頗具浙江山鄉風韻的建築,是清代浙江能工巧匠的傑作。這種古樸輕巧型建築極適合寫生,遺憾的是,這種建築已經不多了,村中也僅存4座。
過了吊腳樓,前面人聲喧嘩,我循著人聲而去。轉個彎,便來到了古陶瓷手工作坊。作坊內,一位老師傅正在製作陶器泥坯,四周圍滿了觀看的遊客。我也走進去觀看。老師傅的面前有一個木質轉盤,只見他將陶泥置於盤上,然後轉動轉盤,並對泥巴進行拉制,頃刻之間一隻只造型優美的碗坯便成形了。我站在那裡看得目瞪口呆,覺得十分神奇。如果將那些泥坯燒成瓷器,我總覺得那瓷器的光亮能照出我們的人生與人性的光輝來。因為製作瓷器的過程的確需要心境,瓷器的光也恰如一面境子,瞬間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龍窯是碗窯村標致性的建築,也是村內僅存的一條窯,同時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燒制青花瓷的一條窯。龍窯沿山坡而建,系磚土結構,全長約50米,寬約7米,因形狀像一條長龍,俗稱「龍窯」,由於碗窯依坡而築,形成階梯,也稱「階級窯」。龍窯自下而上層層疊疊,共有13級,中間逐層隔斷,僅在窯底設有空洞,讓逐層相通、煙火相連。龍窯最低一級正面開拱形火門,自正面燒窯,各層級側面分設有拱形火門,自側門可以直接點火燒窯。因碗窯是清代浙南地區燒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乾隆年間碗窯制瓷業更是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全村有龍窯18條,大小水碓500多座,作坊700多間,產品遠銷大江南北,年產值達8萬銀元。現村中僅存的龍窯建於清康熙年間,於近年才停止使用。
從村民口中得知,龍窯以制碗為主,以荷花蓋碗最負盛名,以前燒制瓷器時,村中的男子主要負責製作碗具,女子則為碗具上畫。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蒼南碗窯也漸漸退出市場,走向衰落。然而古村落「依山築房、沿山建窯、引渠入村」的獨特而典型的村落建築格局,以及原有的風貌,完好的建築與遺存的古韻不斷地吸引著遊客前來探訪與品味古村百年風韻。
5.【請各位大俠,想想關於陶藝陶器的詩句】
白玉金邊素瓷胎 清·弘歷(乾隆皇帝) 白玉金邊素瓷胎, 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 題宣德寶石紅釉碗 清·弘歷(乾隆皇帝) 雨過腳雲婪屋垂, 夕陽孤婺照飛時; 泥澄鐵鏃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詠宣窯霽紅瓶 清·弘歷(乾隆皇帝) 暈如雨後霽霞紅, 出火還加微炙工; 世上硃砂非所擬, 西方寶石致難同. 插花應使花羞色, 比畫翻嗤更是空. 年窯墨注歌 清·查儉堂 國朝陶瓷美無匹, 爾來年窯稱第一. 不讓汝定官歌均, 何況永樂之坯宣德質? 戲紫蘅中丞 清·許謹齋 宣成陶器誇前朝, 收藏價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載, 邇來傑出推郎窯. 郎窯本以中丞名, 中丞嗜古衡覽精. 網羅法物供品藻, 三千年內紛縱橫. 範金合土陶最古, 虞夏商周誰復數. 約略官均定汝柴, 零落人間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遺意, 政治余閑呈藝可. 雨過天青紅琢玉, 貢之廊廟光鴻鈞. 重臨鎮廠感賦志事 清·唐英 重來古鎮匪夷想, 粵海渾如覺夢鄉. 山面水心無改換, 人情物態有存亡. 依然商賈千方集, 仍見陶煙五色長. 童叟道旁爭識認, 須眉雖老未頹唐.。
6.與陶瓷有關的詩句
送許屯田詩 宋·彭汝礪 浮梁巧燒瓷, 顏色比瓊玖。
因官射利疾, 從喜君獨不。 父老爭嘆息, 從事古未有。
詠景德鎮兀然亭 明·繆宗周 陶舍重重倚岸開, 舟帆日日蔽江來; 工人莫獻天機巧, 此器能輸郡國材。 贈昊十九 明·李日華 為覓丹砂到市廛, 松聲雲影自壺天; 憑君點出琉霞盞, 去泛蘭亭九曲泉。
贈昊十九 明·樊玉衡 宣窯簿甚永窯厚, 天下知名昊十九; 更有小詩清動人, 匡廬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邊素瓷胎 清·弘歷(乾隆皇帝) 白玉金邊素瓷胎, 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
題宣德寶石紅釉碗 清·弘歷(乾隆皇帝) 雨過腳雲婪屋垂, 夕陽孤婺照飛時; 泥澄鐵鏃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詠宣窯霽紅瓶 清·弘歷(乾隆皇帝) 暈如雨後霽霞紅, 出火還加微炙工; 世上硃砂非所擬, 西方寶石致難同。
插花應使花羞色, 比畫翻嗤更是空。 年窯墨注歌 清·查儉堂 國朝陶瓷美無匹, 爾來年窯稱第一。
不讓汝定官歌均, 何況永樂之坯宣德質? 戲紫蘅中丞 清·許謹齋 宣成陶器誇前朝, 收藏價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載, 邇來傑出推郎窯。
郎窯本以中丞名, 中丞嗜古衡覽精。 網羅法物供品藻, 三千年內紛縱橫。
範金合土陶最古, 虞夏商周誰復數。 約略官均定汝柴, 零落人間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遺意, 政治余閑呈藝可。 雨過天青紅琢玉, 貢之廊廟光鴻鈞。
景德鎮神遊 美·郎菲羅 偶作飛鳥來此地, 景德鎮上望無余。 俯看全境如焚火, 三千爐灶一齊熏。
充滿天際如濃霧, 噴煙不斷轉如輪。 蒼黃光彩凝畫筆, 朵朵化去作紅雲。
重臨鎮廠感賦志事 清·唐英 重來古鎮匪夷想, 粵海渾如覺夢鄉。 山面水心無改換, 人情物態有存亡。
依然商賈千方集, 仍見陶煙五色長。 童叟道旁爭識認, 須眉雖老未頹唐。
丁峁仲冬返洵陽,留別珠山陶署 清·唐英 廿載須眉江上翁, 漁濱棲息故鄉同。 馬鞍山碧里村雨, 鴨尾船輕昌水風。
鬼儡豐神簫鼓外, 報酬事業榷陶中。 霜清使節洵陽道, 楓意如春萬樹紅。
窯民行 清·沈嘉徴 景德產佳瓷, 產瓷不產手; 工匠來八方, 器成天下走。 陶業活多人, 業不與時偶; 富戶利生財, 窮工身鍸口。
食指萬家煙, 中外賈客藪; 坯房蟻蛭多, 陶火燭牛斗。 都會罕比雄, 浮色抵一拇。
昌江雜詠(選二首) 清·凌汝錦 重重水碓夾江開, 未雨殷傳數里雷; 舂得泥稠米更鑿, 祈船未到鎮船回。 百種佳瓷不勝挑, 霽紅霽翠比瓊瑤; 故家盆盎無奇品, 不羨哥窯與定窯。
浮梁竹枝詞(選一首) 清·鄭風儀 碓廠和雲舂綠野, 賈船帶雨泊烏蓬; 夜闌驚起還鄉夢, 窯火通明兩岸紅。 陶陽竹枝詞(選九首) 鄭廷桂 蟻蛭蜂巢巷曲斜, 坯工日夜畫青花; 而今盡是都鄱籍, 本地窯幫有幾家。
坯房挑得白釉去, 匣廠裝將黃土來; 上下紛爭中渡口, 柴船才攏槎船開。 碼頭柴槎各分堆, 伙計收籌記數來; 窯位客行催要緊, 先後三日一回開。
巧樣瓷名尚脫胎, 金邊細彩暗爐開; 壽溪不是儂家賣, 昨日新窯試照來。 青窯燒出好龍缸, 誇示同行新老幫; 陶慶陶成齊上會, 酬神包日唱單腔。
九域瓷商上鎮來, 牙行花色照單開; 要知至寶通洋外, 國使安南答貢回。 輕靈手巧補油灰, 估得明堆又暗堆; 好約提籃小夥伴, 黃家洲上走洲來。
鵝頸灘頭水一灣, 駁船禾稈積如山; 瓷件茭成船載去, 願郎遲去莫遲還。 五月節迎師主會, 六月還拜風火仙; 龍缸曾讀唐公記, 成器成人總靠天。
追贈昊十九 清·朱琰 丹泉兄弟知名久, 甄土新裁總後塵; 獨有琉盞在江上, 壺中高隱得詩人。
7.有關陶瓷的詩句、名言、詞語、句子
有關三峽的詩句
1.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2.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雲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
----蘇轍《巫山賦》
3.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
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
-----蘇軾《新灘》
4.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5.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
---------- 民諺
6.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7.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
--------郭沫若
8.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杜甫《登高》
你好!
古代描寫壯麗三峽的詩句: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杜甫的《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崖間,闊峽容一葦。」白居易 《出入峽有感》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雜曲歌辭·竹枝】李涉
荊門灘急水潺潺,兩岸猿啼煙滿山。
渡頭年少應官去,月落西陵望不還。
巫峽雲開神女祠,綠潭紅樹影參差。
下牢戍口初相問,無義灘頭剩別離。
石壁千重樹萬重,白雲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獨自嬋娟色最濃。
十二峰頭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規啼。
孤舟一夜東歸客,泣向春風憶建溪。
【西陵峽】楊炯
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潛起。
四維不復設,關塞良難恃。洞庭且忽焉,孟門終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為峽中水。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
及余踐斯地,瑰奇信為美。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感遇詩】陳子昂
朝發宜都渚,浩然思故鄉。故鄉不可見,路隔巫山陽。
巫山彩雲沒,高丘正微茫。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豈茲越鄉感,憶昔楚襄王。朝雲無處所,荊國亦淪亡。
【曉行巴峽】王維
際曉投巴峽,餘春憶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過蜀龍門】沈佺期
龍門非禹鑿,詭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峽,不與眾山同。
長竇亘五里,宛轉復嵌空。伏湍喣潛石,瀑水生輪風。
流水無晝夜,噴薄龍門中。潭河勢不測,藻葩垂彩虹。
我行當季月,煙景共舂融。江關勤亦甚,巘崿意難窮。
勢將息機事,煉葯此山東。
【巫山高二首】沈佺期
巫山峰十二,環合隱昭回。俯眺琵琶峽,平看雲雨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邊來。何忽啼猿夜,荊王枕席開。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巫山高】盧照鄰
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雰。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雲。
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
8.有哪些關於陶瓷的詩句啊
陶舍重重倚岸開, 舟帆日日蔽江來; 工人莫獻天機巧, 此器能輸郡國材。
《詠景德鎮兀然亭》 明·繆宗周 配料調色細且精, 塑形繪影藝超群; 方知日用尋常品, 曾費勞工無限心。 風格"四如"傳古代, 車輪載譽越重瀛; 瓷都躍進今方始, 量質都須加倍成。
《游景德鎮》 謝覺哉 昌南自昔號瓷都, 中外馳名譽允孚。 青白釉傳色澤美, 方圓形似器容珠; 藝精雕塑神如活, 繪勝描摹采欲敷; 技術革新求實用, 共同躍進是前途。
《初到景德鎮》董必武 中華向號瓷之國, 瓷業高峰是此都;宋代以來傳信譽, 神州而外有均輸。貴逾珍寶明逾鏡, 畫比荊關字比蘇。
技術革新精益進, 前驅不斷再前驅。 《題與藝術瓷廠》 郭沫若 後來居上數東洋, 奪取萬邦瓷市場;年進美金七千萬, 數逾赤縣十番強。
花紋形式求新穎, 供應需求費數量;國際水平應超越, 發揚光烈陳堂堂。 《題與陶瓷館》郭沫若。
關於手工製作的詩句 1. 形容「手工」的句子有哪些
1.船長手工能力出眾,做的東西唯妙唯俏。
2.我國的手工藝品中的蘇綉精美絕倫,久負盛名。
3.一遍又一遍地看手工作,來它二十來次,但每次都得從頭開始,直到完全滿意為止。
4他獨出心裁地製作了這件手工藝品。
5.衰老和死亡驅逐眾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工藝里拿著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
6.風息時休起浪,岸到處便離船,才是了手工夫。
7.熱心參加孩子的學校組織的活動,如運動會、表演會、手工作品展覽會等。
8.展覽室里,陳列著同學們製作的各種手工藝品。
9.技術教育是手工勞動的升華,它能把手工勞動的效率提高到最高程度。
10.所有珠聯璧合葡萄酒都是手工製作,精心細致。
11.廚窗里的手工藝品十分精美,令參觀者贊嘆不已。
12.這件雕刻藝術品,手工精美,小巧玲瓏,我想價錢一定很昂貴。
13.展會上的手工藝品件件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14.我國的手工藝品精美絕倫,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15.店裡擺滿了花花綠綠的玩具,聽說都是一個民間藝人用手工做成的。
2. 形容手工的句子
1、縱然穿衣用的縐紗在工藝品中算是壽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當,五十年或者更早的縐紗,穿在身上照樣也不褪色。
2、絲光棉,以這種原料製成的高品質針織面料,不僅完全保留了原棉優良的天然特性,而且具有絲一般的光澤。
3、靈芝工藝盆景,是一精美絕倫的天然藝術品,古色古香,樸素典雅。
4、絲織物的富有光澤,有獨特絲鳴感,手感滑爽,穿著舒適,高雅華貴。
5、摸著它,輕輕的劃過指尖,像微風,絲絲滑滑,陽光不經意的照在上面,顯的高貴典雅。
6、靈心勝造物,妙手奪天工。
出自郭璞《葬書》
意思是:充滿靈性的心思勝過造物主,人工巧妙的手藝勝過天然.
7、我國的手工藝品中的蘇綉精美絕倫,久負盛名。
3. 關於手工幹活的詩句
手工幹活的詩句
《遊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為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句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4. 描寫手工藝的詩句有哪些
1、針線倦拈,簾幃低卷,別般風味。——宋 楊無咎《柳梢青》
釋義:做針線已經累了,散亂地拿著針。簾幔低垂,別有一番滋味。
2、沈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宋 李重元《憶王孫》
釋義:夏天躺在竹床上,吃冰好的瓜涼滋滋的,慵懶地穿針引線,無夢長長的。
3、強拈針線解春愁,只是無情緒。——元 趙雍《玉耳墜金環》
釋義:勉強自己拿起針線解導春愁,只是沒什麼情緒。
4、啟貼理針線,非獨學裁縫。手持未染彩,綉為白芙蓉。——唐 孟郊《古意》
釋義:開始學針線,也並不是學習裁縫。用不是彩色的線,綉一朵白色芙蓉。
5、日理絲機,宵拈針線。——宋 陳德武《踏莎行》
釋義:不管是白天夜晚,都在忙著做針線活。
6、針線曾勞玉指柔。——宋 孫惟信《南鄉子·璧月小紅樓》
釋義:這針線,曾經讓玉手怎樣的勞累過。
7、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唐 孟郊《遊子吟》
釋義: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8、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唐 孟郊《織婦辭》
織婦織出來的好布,自己身上穿的卻是藍色粗布。
9、跳出紅爐,身無燒烙。水雲游歷非流落。——元 善住《謁金門·贈雕鑾匠》
釋義:出入紅鐵爐,身體完好。四處游歷並非是流浪人。
10、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明 梅之煥《題李太白墓》
釋義:李白墓前來來往往,在此作詩的不都是魯班門前搬弄斧頭,自不量力。
5. 描寫手工藝的詩句
1、織婦詞
唐代:元稹
繅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藝水平。培養挑紋能手實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藝出眾為娘家羈留而貽誤青春。
2、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
宋代:黃公紹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譯文
年年春社的日子婦女們停下針線,孤單的她怎忍看見,雙飛雙棲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過去大半,我獨自還羈身於亂山深處,寂寞地佇立在小溪畔。
春衫穿破了誰給我補綴針線?點點行行的淚痕灑滿春衫。落日時分我解鞍駐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雖有花枝卻無人佩戴,雖有美酒卻無人勸酒把盞,縱然醉了也無人照管。
3、南鄉子·璧月小紅樓
宋代:孫惟信
塵暗鷫鸘裘。針線曾勞玉指柔。一夢覺來三十載,休休。空為梅花白了頭。
譯文
灰塵蒙蓋了雁羽做的衣裳,縫制它曾讓你玉指多日繁忙。三十年過去猶如大夢一場,風流早成昔日往事,而今只能空對梅花嘆息,眼下我已白發蒼蒼!
4、觀鄭州崔郎中諸妓綉樣 / 詠綉障
唐代: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綉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
譯文
黃昏余暉之下,廳堂前面鮮花嬌美。一群可愛綉女,爭拿筆上綉床寫生。綉成美麗屏風,靜靜放進花園,逗得黃鶯好奇,離開柳條飛來。
5、孔雀東南飛 /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兩漢:佚名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譯文
每天當雞叫的時候我就進入機房紡織,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機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還故意嫌我緩慢鬆弛。
❿ 景德鎮的來歷
景德鎮來歷:
北宋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由於昌南盛產精美瓷器,遠銷世界五大洲,且作為朝廷貢品,深受皇帝喜愛和贊譽,於是宋真宗皇帝將其年號賜予昌南鎮,並欽命進御瓷器底款書「景德年制」,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從此景德鎮開始一步步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
千餘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市,江西省下轄設區的市(地級),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鄱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省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介於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之間,總面積5256平方千米。
景德鎮市處於屬於黃山、懷玉山余脈、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處於皖(安徽)、浙(浙江)、贛(江西)三省交界處,是浙贛皖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之一。民國時期曾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並稱全國四大名鎮。
(10)景德藍傳統手工藝術品如何推介擴展閱讀:
景德鎮地形地貌
景德鎮屬丘陵地帶,坐落於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市區內平均海拔32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於與安徽休寧接壤的省界地帶,海拔1618米。
氣候特徵
景德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根據1981—2010年最新氣象數據,景德鎮城區歷年平均氣溫17.8℃,年平均降雨量1805毫米。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端最高氣溫41.8℃(1967年8月29日),極端最低氣溫—10.9℃(1963年1月13日)。
景德鎮春季氣候多變,時冷時暖,春夏之交常有冷暖氣流交匯於境內,陰雨連綿;前夏梅雨期間,降雨集中,大、暴雨頻繁,5、6、7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350毫米。
極易導致洪澇災害發生,出梅後多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且濕度較高,會使人感到悶熱難耐;秋季氣溫較為溫和且雨水少;冬季常受西伯利亞(或蒙古)冷高壓影響,盛行偏北風,天氣寒冷。
網路—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