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魯迅如何評價漢代藝術

魯迅如何評價漢代藝術

發布時間:2022-10-23 14:29:13

㈠ 如何從藝術特徵、政治思想上,訴說秦漢時期雕塑的風格

魯迅 在《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里曾說過:“凡是繪畫,或者雕塑應該崇敬的人物時,一般是以大於常人為原則的。”

雕塑作為一種帶有象徵意義、富有藝術氣息的觀賞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帶給人們觀賞價值以及象徵意義。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居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原始人,就已經開始出現雕塑(泥塑和陶塑)。

在如今的生活中,雕塑也演繹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儼然已成為了一門藝術。但縱觀封建時期的歷朝歷代,許多雕塑作品被政治所左右,政治推動雕塑的發展、同時也對雕塑的題材有很大的限制;另外在不同的思想背景下,每個朝代的雕塑有著不同的風格,這裡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秦漢時期的雕塑,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而強大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雕塑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秦漢雕塑雖然也被政治左右,但也同時反映出古人的生活軌跡以及更深層面的信仰,包括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


三、秦漢時期的雕塑作品風格差異,取決於秦漢兩朝採取不同的政治思想

藝術源於生活,從來都不會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雕塑亦是如此。秦朝採用法學思想治國,實行輕罪重罰,用嚴刑峻法來鎮壓臣民的反抗,用橫征暴斂的方法維持龐大的國家開支,最終激起農民反抗,所以雕塑作品大多都是神情凝重。而漢朝不一樣,漢朝是以仁孝治國,儒家思想為主,於是雕塑作品便顯得更為活躍輕快。

㈡ 魯迅是怎麼評價史記的

魯迅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之所以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是因為魯迅認為《史記》收集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史料,並且能夠科學地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編纂。尤其是《史記》的編纂,脫離了以往史書對史料的簡單羅列,而是以生動的筆觸塑造出豐富的歷史形象,具體地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獨創性地建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部最傑出的現實主義的史作。
魯迅之所以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這是他在稱贊《史記》在文學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具體來說,《史記》獨創了以描摹人物為中心的人物傳記文體,這一點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對中國傳記文學寫作的傑出貢獻。
編輯於 2021-03-30
查看全部3個回答
京東圖書優惠來襲!疊券滿減享400-250!千萬別錯過!速搶!

京東廣告
打開APP
京東圖書優惠來襲!每滿200減30!千萬別錯過!速搶!

京東廣告
打開APP
更多專家
魯迅是怎麼評價史記的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魯迅怎麼評價史記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魯迅先生之所以這樣評價《史記》,是因為: 首先是它的史書價值。《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書。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按年代記載黃帝至漢武帝的帝王事跡。表,就是概括重要的時事、人物,按年代、國別用簡明的表格排列表示。書,記述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及漢初諸侯王的事跡。列傳,記載各個時期上層官僚、士大夫、名人以及一般市民的活動。本紀、世家、列傳是全書的主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撰寫史書的方法,成為後來許多史家效法的典範。 其次就是在古代史籍中,《史記》又是一部傳記文學名著,有著很高成就的文學優勢。它繼承了《詩經》、《離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繼承了先秦散文語言生動准確、敘事簡練明達的優秀傳統,奠定了史傳文學的堅實基礎,在散文發展史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司馬遷具有高度的駕馭語言的本領,尤其善於刻畫人物的性格,塑造形形色色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各一面,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血肉豐滿,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從而也使當時的歷史得以生動地再現。司馬遷還十分講究文章的結構,使一幅幅廣闊的社會生活圖卷有層次地展開,引人入勝,有著高度的藝術魅力。這時,從《史記》中選出的人物及其故事,按原著的次第排列。這些章節,固然是《史記》的精華所在,但遠不是它全部精華。比如說,《史記》中的《高祖本紀》及漢初某些人物傳記,不乏精彩筆墨,然而考慮到《漢書》與《史記》的這些部分的內容有明顯交叉重復,為便於體現漢書人物故事的完整性、連貫性。 最後就是《史記》是在當時條件一部比較尊重歷史的史書。漢代史學家班固指責司馬遷的《史記》,「是非頗繆(謬)聖人」,也就是說《史記》中所反映出的史學觀點,常常與儒家的封建正統思想相違背。其實,正因為司馬遷不囿於聖人是非,十分尊重歷史事實,所以在評價人物、論斷史事方面比較高明,為其他封建史家所不及。比如,他充分肯定了我國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把陳勝寫入世家。又如項羽,雖然他最終兵敗身亡,並沒有建國稱帝,但是在秦、漢之際約有四五年的時間里,「政由羽出」,他的實際地位相當於皇帝。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從歷史實際出發,專為他列了《項羽本紀》。至於社會的其他階層中,那些在國家危險時挺身而出的人物,那些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而視死如歸的人物,雖然他們社會地位很低,司馬遷照樣為他們立傳。司馬遷不對一些統治者的昏庸暴虐,大膽圓心揭露和鞭撻學習《史記》不僅讓懂得歷史,明白事理;而且橫溢的文才足以讓你終身受用。閑時也許你還會翻開《史記》,慢慢品味「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真正內涵

㈢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怎麼看待

不同的角度不斷詮釋、發掘與理解,實際上魯迅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民族文化
的象徵,他既因為不妥協的批判精神獲得了他的擁戴者的推崇;也因對傳統文化
的思考與批判、對民族命運的焦慮而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近百年來先進的知識分子之中,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最為深刻,攻打最
為猛烈的人之一。和同時代的一些先驅相比,也很明顯。比如胡適,也是從反傳
統入手,主張建設新文化,但態度比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學」
,批判「非
人」文學,也一度表現為堅決,但很快就由於傳統結上了「氣」
;梁實秋更是直接
批評「五四」新文學的激進、浪漫,失去基本規矩。相比之下,魯迅對傳統文化
的批判的確是最深刻,攻打最為猛烈的。

魯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去世幾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慮的問題,有
些至今仍然纏繞和警示著我們。據說,英國人寧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不要莎
士比亞,這是形容一種文化象徵的重要性,英國人乃至很多的西方人已經把莎士
比亞這樣的經典當作民族精神的依持,當作生生不息的解讀各種基本文化命題的
精神源泉。魯迅先生對於我們民族的現代文化,也有著類似於莎士比亞之於西方
文化的經典價值,而且魯迅先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思考,其影響價值是更為
現實的。現在網上和報刊上不時能看到顛覆魯迅的議論,有的學者也對魯迅持否
定性的批評態度。因此對於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的認識上我們每個人

2 
應當做到客觀而且深入。對於我們這些遠離魯迅時代的人們來說,可以從以下幾
個方面來客觀而深入的認識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

一、魯迅堅持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但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或者可以
隔斷傳統,而是有選擇性的繼承傳統。

眾所周知魯迅本人國學修養很深厚
,
他從小在三味書屋讀書
,
四書五經都學完
了。還有餘力
,
於是又學了《爾雅》、《周禮》、《儀禮》。到了日本以後
,
魯迅師
從國學大師章太炎。他跟著章先生學習
,
把文字、音韻、訓詁全都學了。所以我們
可以說
,
魯迅是正宗的國學出身。因此,我們可以說,魯迅先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
代表性人物,對待傳統文化,魯迅先生是最有發言權的。

魯迅先生對傳統所採用的是分析的態度,他的褒貶鮮明,常有獨到的眼光,
絕非不負責任的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魯迅並不諱言自己反傳統之激烈、
絕對,
乃至全盤否定。魯迅說: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說,這
屋子太暗,需在這里開一扇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主張拆掉房頂,

們就回來調和,
願意來開窗了。
沒有更激烈的主張,
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例如
「五四」
前後
,
許多搞傳統文學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
就是尊孔。
尊孔魯迅是
不同意的。我認為魯迅當時對孔子的批判沒有錯。在魯迅看來
,
孔子的策劃和設想
主要是為了治人者、
權勢者。
魯迅說的這話我覺得是對的。
現在我們當然要發揚孔
子思想中好的東西
,
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之類。他的許多東西可以做現代性的轉化
,
作為一種營養。
這樣的工作我覺得很有必要。
但是我們要歷史地看問題
,

「五四」
時代
,
「打倒孔家店」
是很必要的
,
如果你不打倒這個
,
新的文化就起不來
,
新的文學
也起不來。這就是一種策略,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思考,只有更激烈的批判傳統,
甚至全盤否定傳統,
中國人才會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才會有選擇的接受、
繼承傳統。
再如,魯迅先生指出傳統文化中的「十景病」、
「大團圓」,認為其功用就是粉飾
太平,製造瞞和騙的大澤。
「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因此也
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
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的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
這批
判是夠激烈的了。
但魯迅對傳統文化也並非一概否定,而是主張將傳統的「瞞」

「騙」的藝術剔除掉,給人們以全新的,真實的,真正的現實和藝術,而不是一味
的粉飾太平。

在魯迅研究的小說史的專著中,他都發現和肯定了古代文學中許多的值的繼
承和借鑒的成分。在對《紅樓夢》的研究中,魯迅先生就非常贊許,認為其「敢於
如實描寫,並無偽飾。」魯迅所肯定的是一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的精神與手法。
要看
到魯迅既是對傳統激烈的批判者,
同時又是對傳統文化最有見地的解釋者,
他對傳

3 
統文化的解釋中是在發現與肯定有利於新文學、新文化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
就是
「價值重估」

即從文化轉型的角度,
對傳統文化重新評析、
判斷和批判繼承。
同時,
又在積極的為傳統文化尋找出路,
對其魯迅有其明確的主張,
那就是一要批
判、二要繼承、三要轉化。
1907
年,魯迅先生所寫的《文化偏至論》中,指出:
「民族文化應與世界潮流會合,
應更新」
「外之既不後與世界之潮流,
內之仍弗斯
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就是說擇取傳統文化中好的優秀的成分,
融合外來新思想和良規,
創立新文化。實際上,魯迅一生做的就是這兩項工作:

是批判、破壞;二是梳理、繼承、創新、以事實為例:魯迅為此用了差不多
30

的時間,整理了
22
部古籍,收集過大量的碑帖、拓片。

因此,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並不僅僅是破壞、全盤否定的,而是另有他意
的,是有選擇的繼承的。

二、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帶有一種強烈的歷史轉折時期的
時代特徵的

「五四」文化革命運動作為一個特殊時期,對以往的傳統文化及傳統認識是
一個轉折。明清以來,中國「閉關鎖國」
,隨著鴉片戰爭的炮響,中國開開禁禁,
形成了與西方與外國的復雜關系。一時「倡師夷長技以制夷說。
」一時又「恥於西
學,有談者皆詆為漢奸。
」一時「漸知西學,而肯於講求。
」一時又「咸知變法,
風氣大開。
」而「五四」所提倡的則是「破壞」

「否定」和「重估一切」
。這樣的
時代精神在魯迅的思想性格中有最顯著的體現,而且他幾乎是「五四」以來一直
堅持這種批判精神的人。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呈現為一種決不妥協、一往無前
的氣勢;為著沖破黑暗的傳統、顛覆腐敗的傳統而採取攻擊,絕不取寬容、兼顧、
中庸守正的守勢及立場;相反卻以大無畏的氣概拒絕「過生不如死「的古訓,寧
願持「矯枉不忌過正」的斗爭取向。
1908
年,魯迅寫了篇文章叫《破惡聲論》。
在這篇文章中,他說現在有兩種「惡聲」,一種說你現在要成為「世界人」,用
現在的話說,都全球化了,還談什麼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東西?另一種說你現
在要成為「國民」,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正是民族主義的時代。魯迅說這兩者都是
「惡聲」,因為這些說法中沒有人的自覺、沒有人自身的獨特性,無非是鸚鵡學
舌而已。在「五四」時期,魯迅一談到舊文化制度,往往深惡痛絕,有時把話說
得很「絕」
。他甚至曾用義無反顧的語氣表示:
「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
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所有這些「偏激」

「激進」甚至「全盤否定」的批評是與「五四」時期的時
代特徵——「破壞」

「否定」
「重估一切」分不開的,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的。


4 
三、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魯迅常採用與慣常思維不同的逆反思
維。

人真是很奇怪的動物,硬塞給他的東西,哪怕是好東西他也不珍惜;他越不
容易得到的東西,他卻想方設法地得到。魯迅先生正是抓住了人的這種心理,對
傳統文化採取了一種異於平常的批判方法——逆反批判。逆反批判給人以強烈的
震撼、驚愕,雖然不習慣卻又覺清醒、思路別開生面。這就好像佛門中講究的「當
頭棒喝」

「醍醐灌頂」和「頓悟」
,雖嚴厲,讓人驚愕,卻可讓人頓時清醒,幡然
醒悟。

一些我們引以為榮的事,在魯迅眼裡,卻可能有新發現,有入骨的質疑。如:
雍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
,一般人認為是偉大的文化建設積累,盛世修史,有
大的氣魄。這是通常的評價。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也有其道理。但魯迅先生不以
為然,卻把此事視為一種「文化管制」
,是「以勝者的看法,來批評被征服的漢族
的文化和人情」

「文字獄只是由此而來的棘手的一種」
。魯迅要揭示的是「歷史的
闡釋權」在造就有利於統治者的文化傳統方面所起的作用。魯迅認為「官修史書
往往把歷史上的真實抹去了:明人刻古書而古書亡,清人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在他看來,這就是所謂篡改歷史,強迫遺忘。
」因為魯迅對傳統首先採用的是懷疑
的態度,他常常另闢一種眼光,透過歷史的本質去重新思考評判。魯迅有意用這
種逆反式的評判去警醒人們,掙脫被傳統習慣所捆綁的思維定勢,揭示歷史上被
遮蔽的真實,正視傳統文化中不是與時代發展的腐朽成分。如果不領會魯迅的這
種批判的意圖和姿態,就可能認為魯迅太片面和絕對。魯迅最為一些人所「詬病」
的,是他甚至主張不要讀中國書。在《青年必讀書》中,魯迅這么說:
「我看中國
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人生離開;讀外國書——除了印度,時時就與人生
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
頹廢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廢與厭世,所以主張少看或不看外國書。
」光就這言
論來看,不無道理,的確有很絕對。問題是如何理解魯迅先生寫這段話的背景。
魯迅是針對「五四」落潮後,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讀經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
中國書」的,其中包含了魯迅對中國書也就是傳統文化的整體感悟。傳統文化當
然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宜一概言之,但作為一個整體,仍然嚴重牽絆著中國社會
進步。這就促使人們採取斷然的態度,大聲吶喊。從實際上看,魯迅這種強烈的
批判是針對傳統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後性東西、是專制主義文化制度和文化,
包含「存天理,滅人慾」的「假道學」
,以及種種使國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
那些糟粕。要提出這些千年來纏繞於身的「鱗甲」
,若沒有果斷的措施和決心,戀
戀不舍,溫文爾雅,談何容易!在這種情形下,魯迅為了警醒世人,最好就是大

5 
聲疾呼,用決絕的而不是溫溫吞吞的立場,去告別舊時代。

可見,魯迅在批判傳統文化時,常採用逆反批判是有其作用的,是迫不得已
的,同時也是最切合實際的選擇。他的目標就是「當頭棒喝」

「醍醐灌頂」
,使人
們從對封建文化的迷戀中驚醒;形成一種全新的認識與理解。

四、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實際上是對美好的一種嚮往,是出
於改造國民的目的


從「五四」時代起,魯迅開創了所謂的「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他
批評過復古派,批評過章士釗、《學衡派》,批評過現代評論派、古史辨派,批
評過梁實秋、胡適,批評過中醫、京劇和梅蘭芳,批評過那個時代的「自由人」、
「第三種人」、「民族主義文學」,


  
魯迅批評梅蘭芳,我們能夠說京劇都不好嗎?魯迅奉勸青年最好不讀中國書,
現在國學大興,魯迅的這些話有問題吧?我在這里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一個個地
去辨別。但有必要強調魯迅的罵人並非出於私怨,實在是出於「公仇」。從不離
開具體的情境討論問題,這是他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一個突出特點,也因此,
他所談論的具體的人與事往往是社會眾生相的一個縮影。比如,以他對梅蘭芳的
批評為例,他批評的是梅蘭芳現象,而不是梅蘭芳本人,尤其是那種「女人看見
男人扮,男人看見扮女人」的陋習。要是我們把他的批評延伸到對整個京劇藝術
的否定上去,那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現在有些人似乎很「愛國」,說魯迅批判國民性把中國人說得太丑了,甚
至擔心會傷害民族的自尊與自信。他們可能並不了解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的具體
內涵,也不了解魯迅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這種批判。魯迅畢生致力於批判國民性,
這也是他所理解的實現文化轉型的切要的工作。他寫小說、雜文,時時不忘揭露
批判我們中國人的劣根性,說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態、馬虎作風,
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魯迅聲稱他「論時事不留面子,
砭錮蔽常取類型」。這對於凡事都比較講面子、講中庸的傳統社會心理來說,的
確不合,也有悖於「家醜不可外揚」的古訓。但作為一個清醒而深刻的文學家,
一個以其批判性而為社會與文明發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參照的知識分子,魯迅對國
民性的批判真是我們傳統文化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葯。我們讀《阿Q正傳》,看小
說中那些「醜陋的中國人」的處世行為與心理表現,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惡心,
這真是給我們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但仔細一想,這又是何等真實的刻畫,是
一種毫無偽飾的真實。一些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疾患久矣,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
怪,也都麻木了,但是通過魯迅的創作我們重新發現了自己,發現我們周遭許多

㈣ 魯迅關於藝術起源的觀點是什麼

㈤ 南陽漢畫的名人評價

魯迅早在北京時已經注意搜輯漢碑圖案的拓本,還打算將集成的《漢畫像考》印出。粗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陽漢畫像石,讓魯迅看到了中華民族鼎盛時期那種強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贊「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魯迅認為,從這些看似古老殘缺的東西中,依然留存涌動著新鮮的藝術生命信息與光芒,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上升期昂揚飽滿的精神風貌。在民族貧弱的時候,這種精神氣質尤為可貴。 魯迅認為從畫像石上,一是可以窺見秦漢典章文物及生活狀態;二是如果參酌漢代的石刻畫像,明清的書籍插圖,並且留心民間所賞玩的所謂「年畫」,和歐洲的新法融合起來,也許能夠創出一種更好的版畫,或可另闢一境界。魯迅給漢畫以科學的定義,希望漢畫能給現代中國美術提供借鑒,希望漢畫中所涌動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國人的靈魂。
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曾自述平生激動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國看印象派一個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參觀南陽漢畫館。他說:「我簡直要跪倒在漢代先民的面前。」「其藝術的氣概與魅力,已夠令人驚心動魄了。那粗獷的手法,准確扼要的表現,把繁雜的生活場景與現實形態概括、升華成藝術形象,精微的細節被統一到大膽的幾何形與強烈的節奏感中。其中許多關鍵的、基本的藝術法則與規律,正是西方後期印象派開始探求的瑰寶。」
歷史學家翦伯贊對漢畫像石極其重視。他指出「……南陽一帶又發現了大批的石刻畫像,始有若干學者開始對石刻畫像作藝術的研究。我以為除了古人的遺物以外,再也沒有一種史料比繪畫雕刻更能反映出歷史上的社會之具體的形象。同時,在中國歷史上,也再沒有一個時代比漢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當時現實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來。漢代的石刻畫像都是以銳利的低淺浮雕,用確實的描寫手腕,陰勒或浮凸出它所描寫的題材。風景樓閣則儼然逼真,人物衣冠則蕭疏欲動;在有些歌舞畫面上所表示的圖象,不僅可以令人看見古人的形象,而且幾乎可以令人聽到古人的聲音。」「這些石刻畫像,假如把它們有系統的搜輯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綉像漢代史」。
藝術大師林風眠贊嘆說:「漢畫像石是中國繪畫之大宗也。」他更進一步指出:「漢朝的畫像石應該是中國藝術的主流。」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馮其庸有詩贊漢畫:草澤起英雄,乾坤百戰同。漢家功業在,指點畫圖中。
當代藝術學創始人張道一教授在談到漢代畫像石藝術時,指出:「其想像之奇特,結構之巧妙和造型之嚴謹,標志著我國繪畫藝術的成熟,成為中國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中國畫歷來所強調的氣韻、力度在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頭。」
著名文史專家田秉鍔說:最讓後人品味不盡的,還是漢畫像石。它是無聲的畫,有形的詩,雕鏤的夢想,殂磨的輓歌;它是兩千年前圖畫式的信息庫,它是漢代先民留給後代的無言之教。後人光仰視是不夠的,還要閉目聆聽,潛神思索,或許才能接通斷絕千百年的種族文化聯系。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分會副主席王冰石為南陽漢畫題詩:百變千奇大漢風,匠師鬼斧奪天工。吾人愧煞手中筆,抹綠塗紅總昧蒙。
魯迅先生在跟人談及南陽漢代畫像石的價值時說:「關於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然無知,耳目所及,也未知有專著的學者……生活狀態,則我以為不如看漢代石刻……漢時習俗,實與秦無大異,循覽之後,猶入其景,猶見其人,猶聞其聲。

㈥ 魯迅對美術的評價

魯迅對美術非常看重。
魯迅對美術的看重不亞於文學,陳丹青評價說:「在我能夠讀到的民國文藝言論中,魯迅是一位最懂繪畫、最有洞察力、最有說服力的議論家,是一位真正前衛的實踐者,同時,是精於選擇的賞鑒家。」
很多國人熟悉作為雜文家的魯迅,魯迅的形象如投槍和匕首,嚴肅、理性,富有戰鬥力,不留情面。而魯迅也有閑適、游戲的一面,收藏了數千件畫作、石刻和拓本,自製藏書票,尤喜木刻版畫,在美術鑒賞方面有極高造詣。

㈦ 魯迅怎麼評價藝術形象

魯迅把他叫做「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的方法。它既保留了在生活中發現的那些個別現象的生動性和具體性,又與生活中的個別現象不完全相同,他比原來生活中的個別現象更加鮮明,更加概括。這是構思階段的第二個環節。

㈧ 《漢書》藝術成就的評價。。求正解。。謝謝!

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

閱讀全文

與魯迅如何評價漢代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