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代大學生流行文化現象有哪些
一、目前大學生流行文化表現方式
1、流行語
流行的時尚文化給語言帶來了無窮的活力,新詞語不斷的涌現出來形成了一種流行語。流行語就成了現今大學生當中相互交流時必不可少的方式,成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流行的的流行語大體上可分為網路流行語和影視流行語。比如在大學生當中比較流行的網路語言有:「有木有」、「神馬」、「給力」、「御姐」、「蘿莉」、「正太」、「hold住」、「神馬都是浮雲」、「我爸是李剛」、「高富帥、矮窮矬」、「白富美」等等。電視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體,在人們生活中成了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每當春節的時候春晚節目中的形形色色的台詞也將成為人們當中新一代的流行語。例如:「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麼聊齋」、「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智商余額不足」等等。這些影視語言剛出現不久就出現在大學生的日常語言當中。
2、消費的流行時尚
社會不斷地在發展,社會的目光也突然地轉向關注個性、時尚的時候,思想活躍、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當然不會落後緊跟時尚的潮流,成為流行時尚的風向標。大學生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意外,注重別致的發型、換新款手機、泡吧、進健身房、旅遊熱、網購等等,總之一切顯得自己「更時尚」的事情,都會沖擊大學生的價值體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於新型手機的追求,各種智能手機、音樂手機等等都是大學生追逐的對象。Iphone、三星、HTC、SONY等等都是大學生當中最流行的品牌。大學生們為了這些流行的東西不惜花重金買這些電子產品,更有甚者不惜省吃儉用不吃不喝來攢錢來買這些所謂的「時尚品」。
當代大學生的節約意識的淡薄,突出的表現在社會交際方面。社會交際包括大學生談戀愛,已被大學生看做是大學中必修的一門「課程」。現在大學校園中比較流行「人際投資」,無論是過生日、考試得高分、入選學生幹部、比賽得獎都要請客。
3、文化的流行時尚
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流行音樂的產生也無疑是另一種流行的時尚。流行音樂的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被廣泛傳唱或欣賞。對新事物很敏銳的大學生也已然成為流行音樂的最佳追隨者。從最初的「港台風」直至後來流行的「歐美風」、「拉丁風」、「日風」、「韓流風」,流行音樂在校園中的每一個角落流動。
游戲文化已成為時尚大學生流行的休閑娛樂方式。那些時尚、前衛大學生當然也絕不會放過這個時尚的機會。更有些游戲出品公司也專門找一些各大著名高等學府來選拔時尚、前衛、了解游戲的學生來為他們的游戲產品做代言,這樣更使得大學門湧入這個風潮。游戲的吸引力是非常強大的,玩它的隊伍越來越壯觀不僅是男生現下女生當中玩游戲的也非常多。
大學生們還喜歡從影視劇當中可以提取信息,從而讓他們「走在時尚的尖端」。大學生們對於時尚元素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可以很很容易的從影視文化當中現下流行的服飾飾品,也有些大學生可以隨口就能說出影視劇當中的經典台詞,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4、 服飾的流行時尚
服飾流行時尚對於現代大學生的穿著打扮及行為舉止構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流行時尚信息鋪天蓋地,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可以從網路、雜志報紙、電影電視中,可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時尚信息。電視模仿秀、明星訪談、歐美大片以及韓劇等都對大學生的穿著打扮及舉止行為都構成了巨大影響。不論是「歐美風」還是「韓流」,新的文化概念或是新的信息所帶來的新的時尚觀念,都可能得到大學生隨時隨地的模仿和表達。這種模仿與表達的狀態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既是時尚的文化受眾,同時又是對時尚文化起到推動的作用。
二、大學生追求流行文化的心理特點
1、求新的慾望
作為時代的驕子,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都是對大學校園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嶄新的期待的。可是正當他們踏入校園時,那些暫時的新鮮感和憧憬會逐漸退去,迎面而來的是繁重的學業與未來就業帶來的壓力。而這時,外面的花花世界與校園三點一線的乏味節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落差心理必定使大學生產生挫敗感。原本美好的願望在現實面前必須低頭,現實的壓力是他們心生失落、厭煩的情緒。這時流行時尚元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他們通過對服飾、話語的了解、模仿與創新,一定程度上求新慾望得到了滿足。所以,多姿多彩的校園流行文化就應運而生了。
2、自我防禦和自我顯示意識
普遍的大學生可以透過這種補償方式得到一些自信和暫時的精神滿足感。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特殊心理狀態:既希望追隨大潮,求同,和周圍的人群環境相融合,不想被人看成很「另類」,通過對共性的順從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又想要「存異」顯示與眾不同,而後獲得精神上的優越感。
3、 時尚的個別差異
當時尚在大學生中開始發展之時,當代大學生群體間因為物質基礎、家庭條件、個人文化素質、現有知識水平和對新鮮事物敏感度的高低等因素差異,在追求流行時尚的方式上會表現出多樣化的差別特徵。差異性是讓大學生內部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與動態化的基本原因。個體間的差異性性與群體內的多元性都與時尚的個別差異特徵相適應,其次現實這些特徵的同時也會受到社會轉型這一大背景的影響。
❷ 藝術現象包括什麼內容
藝術現象包含的內容: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藝術可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也是一種視覺藝術。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藝術可分為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藝術可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視覺藝術(繪畫、攝影等)
造型藝術(雕塑、建築藝術等)
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戲劇、歌劇等)
根據藝術形式分類的原則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
第一種:以藝術形象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區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空間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時空藝術:戲劇、影視、舞蹈。
第二種:以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為依據,可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聽覺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建築、雕塑、繪畫、書法;視聽藝術:戲劇、影視。
第三種:以藝術作品的內容特徵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書法;再現藝術:繪畫、雕塑、戲劇、電影。
第四種: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作品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靜態藝術:繪畫、書法、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
所謂八大藝術形式就是:繪畫,雕塑,建築,文學,舞蹈,音樂,戲劇,電影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電腦藝術
電腦藝術是指以電腦科技為基礎的,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創作手段。
凡是一切與電腦有關的藝術創作~也可以叫CG,CG包括二維、三維的,靜止畫、動畫(movie),從自由創作、服裝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工業設計、電視廣告(CM)到網頁設計,可謂包羅萬象。
藝術專業分類
美術(繪畫、設計、雕塑、建築)、音樂(聲樂、器樂、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戲劇、等都是屬於藝術類的,藝術類形態有很多很多。主要分為靜態藝術和動態藝術兩大類別。
玉雕藝術
首先應當明確玉雕藝術的定義是什麼。所謂藝術,是指運用特定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生活、傳承文化、揭示思想的一種行為。玉雕藝術就是利用玉這種特殊的載體,通過雕刻、琢磨等工藝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內容表達創作者思想的藝術。藝是工的升華,它帶給人們的首先是視覺上的美感,進而是精神上的啟迪,是一件作品的靈魂所在,是玉雕藝術的生命力。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生活有機融合是探尋當代玉雕藝術的發展方向。玉雕藝術在中國走過了幾千年的歷程,未來它必將朝著國際化的路線發展,只有將「中國概念」和「時尚流行」優化嫁接,才能讓中國的玉器為現代新生人群和國際市場所接受。
❸ 現實中有哪些文化現象
文化是什麼?建議你看看社會學,裡面講了許多基本東西。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現實中的文化太多,例如,茶文化、飲食文化、藝術文化等等。基本上,生活中的活動現象都可算是文化,只是以不同的標准,劃分不一樣而已。
❹ 文化現象有哪些
文化現象所反映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外中狀態和聯系,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是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是群眾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和不斷給予陶冶的結果。它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綜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觀念的特色。文化現象是人們對現象的感受上升到理發概括的認識產物。
具體包括那些就很難說了,如現在流行的草根文化現象、山寨文化現象、網路文化現象、大眾文化現象、流行文化現象、小沈陽文化現象……
❺ 社會中的藝術現象具體有哪些
社會中的藝術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廣場舞、自樂班、民間自發形成的各種藝術形式。
❻ 文化藝術現象是什麼
理論和實踐引領時代。
歷史上如:
春秋以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現象
宮廷繪畫現象
清代康乾時期西畫與宣畫(國畫)融合的郎士寧現象
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文人畫現象
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主張寫生藝術的現代藝術現象
1989年以後以薛宣林,吳冠中為代表的宣畫「非筆墨」筆墨等於零現象
當代藝術如何全面科學化,國際化,系統化現象
······
❼ 當代大眾文化現象有哪些
當代大眾文化之所以會有「消費性、快餐化」的稱號,原因在於大眾文化的消費性來去的速度加快,並且參與的人數眾多。這種消費型的大眾文化已成在中國頗具影響、文化上佔主要地位的一種文化。同樣,當代的大眾文化,它的涉及面逐漸延伸,且形式多樣化,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社會的各方面無不也受著大眾文化的影響,而且在百花齊放的大眾文化中衍生出許多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的發展,雖然有不利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使大眾文化趨於全面化、多樣化。
關鍵詞:大眾文化;時代主流;衍生現象
在當代的大眾文化中,歷史一直是其范疇內的討論熱點。在商品經濟盛行的消費型大眾文化中,像以消遣、娛樂、休閑為時尚的商品一樣,歷史類作品也是很搶手的,具有娛樂性、吸引性的事件被拍賣和供人們消費。人們更對那些具有聰明才智,文韜武略的歷史人物崇拜羨慕。國人對像之前中國被壓迫的事件仍就無法釋懷。而大眾每每看到這些就痛心不已,並希望通過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吸取教訓且總結經驗。但大眾歷史雖有助於大眾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普及,但它從歷史中獲得利益破,使得歷史不再變得那麼深沉,還有穿越劇、穿越小說的編寫,使歷史變得面目全非。而且對歷史正面完善化,導致大眾對史實了解不全面,也丟棄了文學應有的批判功能。與此同時,因大眾喜愛對史料進行借鑒與利用,造成了文化領域藝術創造力、想像力和辨識力的缺乏,從而使文化失去發展活力。
❽ 文化現象有哪些
文化現象所反映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外中狀態和聯系,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是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是群眾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和不斷給予陶冶的結果。它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綜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觀念的特色。文化現象是人們對現象的感受上升到理發概括的認識產物。
具體包括那些就很難說了,如現在流行的草根文化現象、山寨文化現象、網路文化現象、大眾文化現象、流行文化現象、小沈陽文化現象……
❾ 藝術產生的異化現象有哪些如題 謝謝了
一.現代工業社會藝術領域中的異化勞動 現代工業社會的勞動者形式多樣,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以及綜合型的勞動者都在為現代工業社會生產各種形式的產品。在藝術領域中,藝術家和設計師同樣通過各種勞動形式參與這生產活動,並且同樣存在著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並不屬於自己,反而成為一種異己的東西和力量,存在於勞動者之外。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也可能會成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於他而在他之外存在著,並成為與他相對立的獨立力量。這些產品(作品)形式多樣,與常規的產品不同的是,不但包含著物質使用功能,也包含著精神層面的功能,它可以是非物質形式的,比如繪畫、音樂、舞蹈、電影、廣告等等,而介於物質與非物質雙重屬性的比如產品設計、建築設計、服裝設計等,在前期的設計階段屬於非物質生產,後期的實施階段則屬於物質生產。如建築設計的前期創意和圖紙繪制是非物質的,後期的建築施工則是物質的。 馬克思認為:文化藝術創作有兩大方向或意願,一種是出於自我願望而耗神費力,是一種天性的能動表現,即人的類本質;另一類是受僱用而產生作品,這是一種社會勞動,這種勞動既可以繁榮社會文化藝術,使資本增值,也同樣會起到負面作用。通過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論,我們從可以藝術產品生產活動中找出同樣的現象,以藝術設計領域為例: 1. 設計師與設計作品的相互分離 理想的設計過程應該是系統的,全程的,這樣設計作品從初期創意到後期實現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但是在當前設計界存在著職能分工過於細化和管理混亂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從整個設計過程中分離出來。一方面,從事著純創意設計的工作的設計師,由於與項目實施不可避免的脫節,從而導致責任心的下降,前期的設計工作結束後設計作品已不再屬於設計者本人,所以設計師不再願意為其傾注大量的心血。異化現象更為嚴重的是,作為不參與設計創意工作的制圖人員,設計作品和他本人沒有任何聯系,當勞動者通過合同形式出賣自己之後,勞動就不再屬於他自己。勞動者的工作不是自覺的、自由的勞動,而是帶有強制性的。勞動活動脫離勞動者本事成為外在物。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並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結果工作成為一種重復的機械勞動,這一點和工廠的體力勞動工人沒有任何差別,藝術設計產品成為與他完全異己的東西存在著。 2. 設計師創作動機的偏差 大多數設計項目背後包含著巨大的利潤,而設計師所創造的價值與其本人得到的價值存在一定的非正比現象,從而產生設計行為與設計師發生異化現象,表現為無原則的設計和唯利是圖的設計,設計師失去了創意的主動性,遵從甲方的要求和喜好是為無原則,通過設計想方設法從中賺取額外的利益甚至以此目的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是為唯利是圖。這時設計活動不再是自我願望,而成為了賺取利益的手段。 以上兩種現象最終也導致了設計師目的的消失(類本質與人相異化)和設計項目中甲方與乙方的相對立(階級分化即人與人相異化)。 在這種條件下,設計師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與設計師發生對立,藝術設計產品反過來控制了設計師,設計師的設計目的和行為取決於設計產品,主客體因此相互轉換了。 同樣,在繪畫領域,畫家受制於自己的作品也有發生,比如倫勃朗,在他事業發展最順利的時候,因為《巡邏隊》(後因光油氧化使畫面變黑被人們稱為《夜巡》,1642)一畫吃了官司,從此委頓不起,最終潦倒終生:二百多年後,惠斯勒因《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焰火》(1870)一畫受到污衊為由,狀告羅斯金,雖然最終獲勝,但從此再也賣不出畫,也是困苦不堪。 ① 二、 藝術領域中的雙向異化 現代工業社會的藝術尤其是藝術設計是不可能與經濟脫離關系的,因此,有藝術作品的生產者,便有藝術作品的消費者。基於現代工業社會所引發的強制性消費,從而產生了虛假的需求,從某種程度上講,消費者也因此成為了藝術產品的附庸。 當生產者與產品發生了一系列的異化現象的同時,消費者也與產品相應的發生了一系列的異化現象,這便是雙向異化。 1.生產者與消費者同時與產品相異化 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不再屬於自己,反而被制約。同樣,藝術品消費者也存在這樣的異化現象。鮑德里亞提出的文化符號理論可以說明這種現象,他認為:藝術品的符號價值重新考慮了一種社會關系,毋寧說它就是經濟與文化聯系的反映。其次,藝術本身的地位同樣不容忽視。當藝術品變成符號時,它直接召喚著符號價值的產生。在經濟交換中,普通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構成理性交換的前提。當藝術商品的使用價值被符號價值所取代,一切以意義和身份的獲得為目的,消費社會中的透支消費、迷狂追求、時尚誘惑才能得到理解。這種迷狂狀態消除了理性,走向極端的非理性狀態,這是鮑德里亞所要指出的第一個「顛倒」。另一個「顛倒」則在於,符號價值延伸到了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了主客體關系的變化②。後者的「顛倒」就是消費者與藝術品之間的異化現象。 文藝理論家保羅巴特深刻地指出,文學、藝術與各種流行的大眾產品不過是一種文化符號和思想幻影。他在提及流行時裝時評價道:「流行時裝所創意的,是一種經過周密製做和掩飾的語義悖論體系,其唯一目的就是將其所耗資精心製做的意義加以掩飾。……流行時裝只能通過其自身來界定,因為流行時裝純粹是一種服裝而已,而時髦的服裝無非就是由流行所決定的。」③也就是說,這種狀態下的服裝已經完全獨立與人而存在,人只不過是服裝的衣服架子而已了。 同樣,鮑德里亞對於電視媒體也給與了異化的評價,他認為電視實際上是一個製造大量符號的高科技媒體,電視節目是一群不存在理性邏輯關系的光影符號的任意組合游戲。電視提供的是一種膚淺的參與形式,是沒有回應的話語,而非主體與真實世界的交流。在這種局面下,大眾在過多過濫的信息符號面前產生了孤立、無助和絕望的情緒,只能以調侃、游戲態度去面對社會、人生以至民主選舉。代表民主的公共領域就這樣被銷蝕於無形。文化從此喪失了本應有的獨立性與創造性,淪為資產階級剝奪大眾平民和中產階級的符號工具。④ 2.被動生產和強制性消費引發藝術產品的創作目的和消費目的同時異化 藝術家由於被僱用和經濟利益的不平衡等原因,導致了藝術創作行為目的偏差,從而形成了藝術創作行為本身與藝術家的相異化。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當藝術產品的使用價值被符號價值所取代,一切便以意義和身份的獲得為目的」。在消費文化體系中,作為商品最初意義上的使用價值退居到了較為次要的地位,人們消費商品,主要是消費其符號和意義所帶來的「交換價值」。這時經過符號化的物品的意義已經和人們的社會地位聯系在一起了,消費已經變得絕不單單是個人的行為。每一種物品的符號及其意義都變成了消費它的人們的品位、社會地位、身份等的代表和象徵了,你消費哪一類的物品,你就屬於哪個階層的人。但這種通過消費來達到的所謂「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面的、虛假的、徒具形式和心理上自我安慰性質的,並不具有由財富、權力和聲望所帶來的真實社會地位的意義。人們這種消費的自我「拯救」,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滿足自己虛榮心的表面文章。④也就是說,藝術產品的消費行為並不是以滿足使用功能為主要目的,而是被迫的為了滿足所謂的「精神」功能,這種強制性的消費正是「物的異化」——藝術產品控制了人。 3.生產者和消費者在豎向等級中的異化 當藝術家同自己的藝術產品、自己的藝術創作活動以及自己的類本質相對立的時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對立。而藝術品的消費者,由於自身的消費能力不同,在被強制消費的壓迫下,也必然的與他人相對立,消費哪一類的物品,就屬於哪個階層的人,階層不同對立就從而產生。人與人相異化在藝術家和消費者各自的群體中都存在著。 總之,在高度發達的現代工業社會,藝術產品不斷的以各種新的形式出現,產品控制人的狀況也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涉及的層面和深度在不斷變化著,異化也許是無法超越的,馬克思認為:只有用暴力手段打碎整個舊世界,人類文明才能找到真正光明的前途,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要用物質來摧毀。當然,我們都希望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①馬鳳林:《藝術經濟學,美術作品的驗收員——美術學簡釋之四》《北方美術》2007年3期75頁 ②劉玲華:《鮑德里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 《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11期 ③《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下卷,680-681頁。 ④趙尚:《符號消費的神話——論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