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戰斗的藝術有哪些

戰斗的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30 03:03:51

Ⅰ 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有哪些藝術特點

《三國演義》提供了不少戰爭經驗和各種軍事科學知識,對戰爭的描寫,是很出的。寫官渡之戰,先介紹兩軍力量的對比。袁紹兵多糧足,擁軍七十萬。而曹操兵少糧缺,只有七萬人。但是戰爭勝敗不但決定於客觀軍事力量的強弱,而且還決定於主觀指揮是否正確。繼而再攻,各個擊破。相反,袁紹自恃強大,沒有利用兵多糧足的優勢、結果大而歸。實在是指揮不當。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其它如赤壁鏖兵、彝陵之戰等,都寫有聲有色,雄偉壯闊,引人入勝。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戰略戰術經驗和教訓。後來,農民起義的將領們把《三國演義》當作軍事教科書來學習、運用。

三國演義的劇情簡介· · · · · ·

東漢末年,山河動盪,劉漢王朝氣數將盡。內有十常侍顛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張氏兄弟高呼「蒼天已死,黃巾當立」的口號,掀起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劉家朝廷宛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鮑國安 飾)、公孫瓚、袁術、袁紹、呂布(張光北 飾)、劉備、孫策、關羽、張飛、諸葛亮(唐國強 飾)等各路豪傑不斷涌現,從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戰,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統,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的大幕緩緩拉開……
本片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

鏈接: https://pan..com/s/14MhfUt8rbXv9Z24CFvpFOA

?pwd=df5y 提取碼: df5y

Ⅱ 什麼是《戰爭藝術》

《戰爭藝術》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著作。瑞士軍事理論家安東·亨利·約米尼著。全書分7章47節,約17.5萬余字。作者認為,戰爭藝術包括5種純軍事方面的學問和外交與戰爭的關系,共6個部分:即政略、戰略、大戰術、陣中勤務學、工程學、小戰術。戰略就是一種藝術,能夠把全軍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作戰地區的決定點上。戰術就是在決定點上使用兵力的藝術。

他還認為,作為高級將領,不可不懂得外交與戰爭的關系,它直接影響到戰爭的發生與指導。此外,還論及了士氣、地形、戰斗部署和兵種使用等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本書對了解資產階級軍事理論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引自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世界軍事網路之作戰謀略》

Ⅲ 總結戰爭藝術的大師是誰

安托萬·亨利·約米尼(1779~1869),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他一生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寫出了幾部有關戰爭和軍事理論的鴻篇巨著,創立了較完善的軍事理論體系。其著作從19世紀起便成為西方國家各大軍事院校的教科書,直到今日仍是軍校生的必讀課本。

名言妙語

假使在一個國家裡,那些犧牲生命、健康和幸福去保衛國家的勇士,其地位反而不如大腹便便的商賈,那麼這個國家的滅亡就一點不冤枉了。

戰術就是在決定點上使用兵力的藝術,其目的就是要使他們在決定的時機、決定的地點上,發生決定性的作用。

至少有一千種因素與戰爭直接相關。

生平介紹

約米尼1779年3月6日出生於瑞士法語區帕耶那市。幼年的約米尼對軍事有濃厚的興趣,但迫於父母的壓力,他只得暫時放棄自己的愛好,進入巴塞爾銀行學校學習。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後,進入巴黎商界。

與當時許多青年人一樣,約米尼這時對拿破崙的崇拜已達到狂熱的程度,他渴望能報考法國軍官學校,將來在拿破崙軍隊里當一名光榮的軍人。但事與願違,幾次報考,均未被錄取。不過這並未挫傷他對軍事的興趣,反而激勵他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心。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堅決反對、毅然辭去銀行和交易所的優越工作,踏上了自學軍事的道路。他採取的方法是廣泛閱讀前人撰寫的軍事著作,尤其是軍事史方面的著作,同時注意搜集整理有關當前正在進行的拿破崙戰爭的發展情況,每天詳細記載各參戰國的軍事戰況。他把拿破崙對義大利的遠征作為學習研究的重點,在每天的日記中對戰爭進行評論。約米尼就這樣邁出了自己漫長的軍事理論研究生涯的第一步。

1801年約米尼如願地加入法軍後,對分配的各項工作都幹得非常出色,很快就受到了上級賞識。內伊元帥看中了這位熱心學習軍事知識並勤奮工作的瑞士青年,讓他做自己的隨身副官。由於這一職務,約米尼參與了內伊元帥組織計劃和指揮的多次重大戰役。有一次,內伊派遣約米尼去向拿破崙當面報告有關作戰的情況。這對他來說,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約米尼把自己撰寫的第一本書《大戰術理論和應用教程》(經過修改後改名為《論大規模軍事行動》)直接呈送拿破崙御覽。拿破崙閱後欣喜不已,不久就任命約米尼為內伊元帥的參謀長,授予上校軍銜。

然而,在法軍一些高級軍官眼中,約米尼終究是一個異國人,一些妒才爭功之輩出於嫉恨,散布流言蜚語,說內伊常打勝仗,主要得力於約米尼,以離間約米尼和內伊元帥的關系。這些流言蜚語傳到內伊耳中後,引起了元帥對約米尼的不滿,結果竟使他丟掉了參謀長的職位。

約米尼受不了這樣大的委屈,憤然求助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要求接納他到俄軍中任職,不過,這件事很快就被拿破崙知道了。拿破崙十分惱怒,立即令陸軍部長對約米尼提出「建議」:或者繼續為法軍服務,或者去蹲監獄。約米尼只好忍氣吞聲,繼續在法軍工作。後來,約米尼經過努力,終於取得了內伊元帥的諒解,並經拿破崙同意,重新回到內伊軍中去當參謀長。

1813年,約米尼在包岑戰役中立下戰功,內伊元帥提名他晉升少將軍銜,但法軍參謀長貝蒂埃元帥卻挾私報復,借口否定了這一建議。約米尼氣憤至極,於1813年8月離開法軍,再次提出願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效勞的要求。沙皇喜出望外,立即任命他為皇帝侍從副官,授予中將軍銜。為報答沙皇的知遇之恩,約米尼將自己的後半生都貢獻給了沙皇俄國。他曾擔任過沙皇及王子們的軍事教官,每當戰爭爆發時,他又擔任沙皇的軍事顧問。特別是在1828~1829年的俄土戰爭期間,約米尼任俄軍總參謀長,參加了俄軍作戰計劃的制定並親自指揮俄軍的行動。最終俄軍獲得了勝利,約米尼可謂功不可沒。

戰爭結束之後,約米尼主要從事軍事教育和著述工作。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他又應沙皇之邀,回到俄國任軍事顧問。他親自參加了軍事計劃的討論和制定,為戰爭初期俄軍打敗土耳其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克里米亞戰爭後期由於英法等國的軍事介入,力量對比懸殊,俄軍最後戰敗。1855年,約米尼離開俄國,回到了法國,把自己的後半生全部投入到軍事著述中。1869年,約米尼在巴黎逝世,享年90歲。

著述概覽

約米尼的主要著作有:《論大規模軍事行動》、《法國大革命戰爭軍事批判史》、《拿破崙的政治和軍事生涯》、《戰爭藝術基本原則》及《戰爭藝術概論》等。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理論價值最高的當屬《戰爭藝術概論》。該書於1837年出版後,先後有不少國家競相翻譯和出版,並定為軍官必修教材,受到許多著名軍事人物的極大重視。

《戰爭藝術概論》的全名為《戰爭藝術概論或對戰略、大戰術及軍事政策的主要問題的最新評論》。該書是約米尼在其《論大規模軍事行動》一書的基礎上,經過修正、增補而成,共分7章47節(另有1個結論、1個補遺、2個續編及7幅附圖)。第一章為戰爭政策,主要按戰爭目的和形式探討各種不同的戰爭。第二章為軍事政策或戰爭哲學,主要探討影響戰爭勝負的各種基本因素。第三章為戰略,除探討戰略定義和一些基本原理外,具體探討各種作戰體系。第四章為大戰術與交戰,具體探討各種戰斗,諸如進攻、防禦、迂迴機動、行軍遭遇戰斗、突然襲擊和要塞圍攻戰等。第五章為戰略戰術性混合作戰,主要探討鉗制攻勢、渡河、退卻、追擊和登陸作戰等。第六章為戰爭勤務或調動軍隊的實用藝術,主要探討戰爭勤務的概念、范圍,以及偵察和及時查明敵人運動情況的其他方法。第七章為軍隊的戰斗部署和3個兵種的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主要探討軍隊戰斗隊形的編成和配置,以及步兵、騎兵和炮兵3個兵種的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

《戰爭藝術概論》關於戰爭問題的主要觀點有:研究戰爭理論應以研究戰史為基礎;戰爭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種藝術;戰爭的確有幾條為數不多的必須遵循的基本原理;全部戰爭的鎖鑰在於集中主力,攻擊敵軍一翼或一點;戰略是進行戰爭的藝術,而大戰術和戰術則是進行交戰和戰斗的藝術。進攻是一種最積極的戰斗類型,而防禦則是為在適當時機轉入進攻所採取的臨時待機行動;克敵制勝的唯一方法是交戰;為了取勝,必須堅決把主力投到決定點上,力求對敵翼側採取迂迴包圍,同時對正面進行閃電突擊;當不可能對敵翼側包圍迂迴時,則堅決從正面突破,將敵分割成幾部後各個擊破;初戰獲勝後,應適時轉入堅決連續的追擊,以求全殲或徹底打垮敵人。

《戰爭藝術概論》問世迄今雖已過1個多世紀,但依然具有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和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該書以實踐為基礎,在不少問題上強調理論重要,實踐更重要;學問不在於博,而在於精;抓住主要矛盾;正確認識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必然的關系;根據情況運用戰爭藝術原則,戰爭絕不是數學行動;反對絕對化,承認相對論;攻防可以相互轉化;依據情況修正作戰計劃;精神力量能產生物質效應;對群眾的意見既重視,又不依賴等等。凡此種種,無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辯證法的思想。

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該書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某些形而上學和機械論的色彩,如認為戰略是永恆的不變的,拿破崙的統帥藝術是不可動搖的典範等等。但總的來看,這些觀點是對當時建立在封建君主制度基礎上的舊軍事思想和作戰原則方法的否定。約米尼在書中闡述的大部分觀點,是當時法國革命群眾和軍隊所創造的新的戰略體系和方法的科學概括,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今天也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重視。

人物點評

約米尼是拿破崙成功的見證人,雖然拿破崙未能留下軍事著作,但約米尼彌補了這一遺憾。約米尼在理論上總結了拿破崙戰爭的規律、經驗和教訓,許多人認為「拿破崙只是立功而未立言,把拿破崙的戰績加以理論上的解釋,是約米尼的功勞」。約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一書中,實現了自己創立系統的戰爭藝術理論的初衷。他在著作中對戰爭的本質、規律、基本原則、戰略戰術、戰爭原因等許多重大理論均有較精闢的論述,而且尤為推崇拿破崙的殲滅戰略,即集中優勢兵力,主動進攻,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約米尼還是近代國防思想的奠基人,他把國防放在軍事和經濟工作的首位,認為國防是最重要的工作,提倡建立「全民皆兵」的預備役制度。恩格斯稱約米尼為全世界公認的軍事權威人士,不少軍事評論家也把約米尼視為「19世紀新戰略思想的先驅者」。

Ⅳ 「天安門詩歌」作為一種戰斗藝術具有什麼特點

作為一種戰斗藝術,「天安門詩歌」巧妙地運用了以諧音達到隱喻目的這一傳統民謠、兒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使之在詼諧與幽默之中透露著機智與鋒利,有效地表現了主題。如一首題為《向總理請示》的詩這樣寫道:

黃浦江上有座橋,

江橋腐朽已動搖。

江橋搖,

眼看要垮掉;

請指示,

是拆還是燒?

這首詩把「四人幫」幾個頭目的姓連綴在一起,構成一個人人都能心領神會的丑惡形象,並在揶揄嘲諷中寫出嚴肅的戰斗內容,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斗爭才能。此外,還有一些「藏頭詩」,通過詩句頭一個字的巧妙安排,連讀起來便構成了諸如「江青靠邊」、「遲群早晚得完」等戰鬥口號。無疑也是作者智慧的表現。

Ⅳ 關公溫酒斬華雄藝術特色是什麼

「溫酒斬華雄」採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1、這種實寫會場,虛寫戰場的藝術手法,有利於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擴大了表現的內容,豐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既不至於陷於孤立地去表現一個人或一件事。

同時又可以通過一個人或一個件事巧妙地揭示諸侯聯軍內部的復雜性,使中心人物的形象在復雜的矛盾關系突現出來。

2、從會場的角度去寫戰場,有利於節省墨筆,又便於取捨,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戰場描寫。

按照一般的寫法,描寫戰爭總是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寫戰場上將士們如何與敵搏鬥、廝殺﹑戰鼓催、戰馬叫﹑大戰幾百回合、你追我逃、人仰馬翻、火光一片、殺聲震天……

「斬華雄」則不是這樣,不一味去寫。如華雄與俞涉、華雄與潘風﹑關羽與華雄的交戰等等,應該說這些都是惡戰,交戰的場面無一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

作者在這里把這些具體交戰的過程一概省去了,為的是抓住傳神之處,突出精彩的側面,收取以虛寫實、以實補虛的效果。

3、這種虛實相結合的手法,有利於創造一個富有特徵的情勢和氛圍,從而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氣概和精神威力。人物的性格特徵,就該融合在人物的一切行為當中。一個戰斗英雄,在他是戰斗行為里自然會帶有自己的性格特點。

在「斬華雄」這個情節里,作者為了突現關羽「神速」的戰斗風格,運用了虛實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一個富有特徵的情勢和氛圍,從而使中心人物關羽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可謂是匠心獨具。

(5)戰斗的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董卓廢黜少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後,殘暴不仁、擅權於朝堂。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

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Ⅵ 分析《三國演義》戰爭藝術

作為三國歷史藝術再現的《三國演義》,和廣為人知的《孫子兵法》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瑰寶。《孫子兵法》從理論上闡述了戰爭謀略、戰法決策、用人之道等問題,《三國演義》則把有關的見解寓於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小說不但寫出了戰爭的緊張壯烈,血與火的拼殺,而且在金戈鐵馬的爭斗中,還寫出了飲酒賦詩、山林賢士聚會等富有抒情意味的場景,塑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的軍事人物形象。因此,《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能使讀者獲得多方面的審美享受。

一、《三國演義》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美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羅貫中依據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等史料,對元代《三國志平話》和流傳在民間的「三國故事」加以藝術的再創造而成的,是民間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產物。關於羅貫中,目前所知甚少。據賈仲明《錄鬼簿續編》(或謂無名氏作)、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等記載,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多才多藝,寫過詞曲、雜劇,尤以小說成就最大。除代表作《三國志演義》外,還著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還著錄了他所作的三部雜劇作品,今僅存《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以趙匡胤、趙普為中心,歌頌了賢君明相,與《三國》在精神上有相通之處。
《三國演義》敘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朝統一期間近百年的歷史故事。作者以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發展及結束為基本線索,廣泛描寫了當時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爭,塑造了眾多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形象,反映了當時動盪不安的歷史面貌。小說中描繪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合乎歷史真實的,但《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書,而是一部文學作品,它在對歷史事件選擇、加工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藝術想像來塑造人物和編述故事情節。那些閃爍著藝術光輝的典型人物,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周瑜等,都已家喻戶曉;作品中像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老幼皆知,廣為流傳。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歷史演義小說推到了最高峰,對後世歷史小說的創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也給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數百年來,對社會生活產生著多方面的作用。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國問答序》一書中所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應當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成功,顯示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美,

二、《三國演義》塑造藝術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美
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中既注意了歷史真實的原貌,又不受歷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據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加以合理的想像和加工,使情節豐富,人物更典型,形象更鮮明,個性更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場,在刻畫人物的細節描寫和在政治、軍事斗爭中表現人物的個性上都有創造和獨到特色。可以說,這部小說的創作成功,首先是在人物塑造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羅貫中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著重寫人,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戰爭的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其遵循的創作原則,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突出某一個方面,加以誇大,用對比方法,使得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比如刻畫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是把民間有關曹操奸詐的各種傳說集中起來,使其一舉一動都露出一副奸詐相;而描繪諸葛亮的智慧,則是把他置身於軍事斗爭的前哨,憑借其驚人的預見性與周密的運籌,挫敗敵人,顯示出他非凡的智謀;作家主題歌頌正統,劉備就成為仁義的化身,而曹操則成為歷史上奸雄的代表。
正因為如此,魯迅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這幾成定論。其實羅貫中在人物塑造方面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殊不見孔明料事如神,卻誤用馬謖,坐失街亭;曹操雖奸詐險惡,但也慧眼識英雄;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剛愎自用,而招致失敗。可見,《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藝術形象仍具有鮮明的個性美。羅貫中塑造人物形象,不是貼標簽,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示出來的。小說寫了大約四百多個人物,主要人物如諸葛亮的多謀善斷、曹操雄才大略、劉備的仁德寬厚、關羽的大義大勇、張飛的莽撞勇敢、趙雲俠肝義膽、孫權的任人唯賢、周瑜英俊瀟灑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
由於《三國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有著開拓性的審美價值,因而其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也影響著人們審美實踐的行為方式。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的結義,就被很多人模仿,至於諸葛亮、關羽、趙雲、黃忠、周瑜、黃蓋等形象,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了後人生活中的榜樣。《三國演義》描繪戰爭場面的多樣美。
作為描寫戰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功地描繪了漢末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之間戰爭的規律,作者著重表現了戰爭中策略和智慧的斗爭,變化多端的戰爭場面,從而表現出戰爭的復雜性。
一是表現戰爭的多樣化。小說寫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展開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例如空城計;或分伏擊戰、偷襲戰,例如諸葛亮六齣祁山;或分陣地戰,游擊戰,例如周瑜火燒曹操大軍,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諸種形式的戰爭在作者筆下千變萬化,互不重復,各具特點,表現出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是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的多變性,關鍵取決於運籌者的智能。指揮員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相連。而對每一次較大戰爭的描繪,作者都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將主將的性格、兵力部署情況、雙方力量的對比、戰略戰術的運用、最終的結果等,無不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赤壁之戰,是全書描寫戰爭最突出的。這場戰爭場面宏大,水上、陸地,前線、後方,正面交戰、暗中鬥智,無不體現出來,其中人物眾多,幾乎小說中所有重要角色都露了面,但作家創作思路清晰,主要表現的就是以少勝多、以智謀勝驕滿、以聯合勝孤獨的軍事戰略。
三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同中求異,構思精巧。如同是南征,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則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雖然戰爭總是在緊張、驚險、激烈的氣氛中進行,但有時賦予英雄史詩般的激昂格調,如赤壁之戰、七擒孟獲;有時則顯出從容不迫的安詳,比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專心彈琴、赤壁之戰中龐士元挑燈夜讀,動中有靜,餘味無窮。
四、《三國演義》藝術結構的錯落美
由於《三國演義》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可以理出其結構脈絡。鄭鐵生的《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分析其結構,就是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戰役,形成一個戰爭系統。不少學者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的苦肉計,孔明草船借箭、借東風、關羽華容道釋曹操等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逐一串聯而成了大系統。《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的發展和人物的活動為主體,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突出了創作主題,形成為嚴謹的藝術結構,打破了傳統章回小說的寫法,顯示出結構上的錯落美。
又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需要前後呼應、首尾一貫,因而《三國演義》需要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以形成統一的小說系統。《三國演義》將長達九十七年的興亡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具體在處理近百年的歷史事件中,從三國故事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結構安排明顯不平衡。這是因為羅貫中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到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諸種輝煌業績自然值得作家大書特書。然而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形勢急轉直下,時日無多,面臨潰亡,因而描繪篇幅大為縮小。也正因為如此,作家頗費心思的安排主次,在敘述三國人物故事中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魏君臣方面,對吳國描寫是較為粗略。可見作家的結構安排有輕重之分,藝術匠心之獨到。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戰爭藝術所體現的審美價值是多方面的。當今社會,競爭機制全面引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對決策、謀略、用人等競爭環節越來越予以高度的重視。現代學者在對《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戰爭題材進行文學本體研究之外,還嘗試從人才學、管理學、領導藝術和決策理論等方面進行研究,為現代人才學、管理學、領導和決策理論提供形象的歷史闡述,以期對每一個參與競爭的人有所啟示和裨益,這也是《三國演義》戰爭藝術引以為重的審美價值。

Ⅶ 戰爭藝術概論主要有哪些內容

《戰爭藝術概論》內容精要:《戰爭藝術概論》總結了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經驗,概括了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戰爭基本原理,提出了許多當時行之有效的作戰指導原則、方法和形式。該書涉及的范圍廣,主要內容有:(1)戰爭政策:「戰爭政策就是外交與戰爭之間的一切相互關系。」戰爭政策所研究的問題,應能幫助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判斷戰爭是否適合時機,是否正當或是否需要,並決定採取哪些行動來達到戰爭目的。研究戰爭政策規模和戰法。戰爭政策,就是要確定戰爭的性質、目的、時機、規模不僅對國務活動家而且對軍隊統帥也至關重要,因為它同所有可能採取的戰爭手段和行為都有極密切的關系。

(2)軍事政策或戰爭哲學:軍事政策就是政府和統帥採取的一切既不屬外交領域,也不屬戰略領域的軍事手段。軍事政策研究的范圍很廣,包括敵對國家的經濟資源、軍事地理狀況、軍事實力統計(含軍事組織、現役兵力、預備役兵力、兵力編成、武器裝備等)、總參謀部的主要作戰原則、民族的戰斗意志及對本國政府和制度的忠誠程度、可能得到的一切支援和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礙,當然也包括本國國王和統帥的特性與才幹、政府或國防機構在首都可能對戰爭施加的影響、軍隊的體制、兵力編成和武器裝備等。

(3)戰略:戰略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域的藝術,是為入侵別國或保衛本國而在戰場上指揮大軍的藝術,是把一支軍隊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戰爭區域或作戰地區決定點上去的藝術。

總之,戰略是進行戰爭的藝術。

戰略的核心問題在於抓住全部戰爭的鎖鑰,集中主要兵力攻擊敵人的一翼或者一點。戰略的重要任務在於:正確判斷敵方的戰爭區;認真分析敵我雙方的決定點;抓住有利時機通過機動和快速性取得優勢;集中主要兵力,協調一致地對具有決定意義的敵軍中央或一翼實施攻擊。

(4)大戰術與交戰:「交戰是在重大的政治和戰略問題上相互競爭的兩軍具有決定意義的沖突。」凡是交戰,總有攻防兩方,對攻者來說是進攻交戰,對防者來說是防禦交戰。此外,還有一種交戰稱遭遇交戰。而大戰術正是巧妙組織和指揮交戰的藝術。「大戰術的組織指導原則同戰略的組織指導原則一樣,就是把自己的主力僅用於對付敵人的一部,僅用於能保障獲得最大戰果的決定點上。」歸根到底,「交戰就是戰爭的主要和具有決定性的行動」。

(5)戰術:戰術是指揮戰斗的藝術,是指揮師或獨立支隊獨立作戰的藝術,是在決定性時機對決定點使用主力投入戰斗的藝術。戰術決定軍隊在戰場上實施機動和投入沖擊的各種部署;決定部隊的使用程序和遂行任務的方法。戰術在戰爭中是惟一無一定規律可循的東西。

(6)戰略戰術性混合作戰:戰略戰術性混合作戰,包括鉗制攻擊與大支隊、渡河、退卻和追擊、軍隊行軍宿營和冬季舍營、登陸作戰。鉗制攻擊是在遠離主要作戰地區的戰區邊緣採取的輔助行動。而大支隊就是執行鉗制攻擊任務的,它的行動對整個戰局的成敗有重要關系,在歐洲陸戰場,要渡過像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等等大河流,因此渡河問題就值得研究了。諸如渡河點的選擇、架橋藝術、架橋部隊、器材等,都要認真准備。退卻是一切戰爭行動中最困難的一種行動。因此,定下退卻決心、退卻方法,搞好退卻保障,就是要認真研究的問題了。

(7)結論:書中說,作者已盡全力敘述了戰爭基本規律的主要原理。戰爭是一門藝術。交戰中,個人素質、精神力量以及萬千種其他因素有時起著主要作用。沖突雙方士兵的激情和軍事素質,指揮官的性格、毅力和才能,甚至還有民族的以及時代的尚武精神總之一切可稱為戰爭的詩意和幻想的東西都將對戰爭的結果產生持久的影響。

Ⅷ 有關戰爭的藝術表現形式及鑒賞

【從軍行 楊炯】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庄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Ⅸ 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藝術

(一) 統觀全局,把戰役放在戰略的高度去考慮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作為戰略區指揮員,每醞釀籌劃一次戰役或戰略行動,都是從華東戰局甚至全國戰局著眼,結合作戰地區的客觀實際,全面權衡利弊,既考慮到完成任務的主客觀條件,又預見到作戰行動的後果給戰局帶來的影響,使每個戰役行動都有利於戰爭全局,有利於總的戰略意圖的實現。1947年5月,在國民黨軍以24個整編師、45萬餘人對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時,華東野戰軍進行了孟良崮戰役,選殲整編第74師這個強敵,就是首先從戰略上考慮的。粟裕認為,殲滅整編第74師,可立即挫敗敵人的戰略企圖,迅速改變戰場態勢,獲得最有利的作戰效果。因為該師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全部美械裝備,又經過美國軍官訓練,具有相當高的指揮、戰術、技術水平,是蔣介石嫡系中的精銳之師,曾被譽為「榮譽軍」、「御林軍」。把它消滅了,將給敵人實力上、精神上以最沉重的打擊,將宣示人民解放軍既能殲滅整編第74師,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消滅呢?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意圖,他不受「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的束縛,不是首先從弱敵打起,而是直接向敵人最強的主力開刀。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出其不意,「猛虎掏心」,從敵人作戰陣勢的中央楔入,切斷對我威脅最大的中路先鋒整編第74師與其友鄰的聯系,經過三晝夜激戰把整編第74師全部殲滅。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在戰略全局上的特殊意義在於:一是打擊了當時國民黨軍最強大的和幾乎是唯一的進攻方向;二是打擊了國民黨軍的最精銳部隊;三是這個打擊出現在全解放區全面反攻的前夜。這一勝利,徹底粉碎了敵統帥部的「魯中決戰」計劃,嚴重挫敗了敵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極大地震動了國民黨軍內部,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配合了陝北及其他戰場上的勝利攻勢。
(二) 縝密運籌,正確地選擇打擊目標和作戰地區
在戰爭中,選擇作戰目標,是指揮藝術的基本功。打強敵或者打弱敵,是指揮員對敵我雙方軍事、政治、經濟情況和地理、氣候條件分析的結果。在通常情況下,「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或者說「揀弱的打」,是一條重要原則。粟裕一方面遵循這一原則,一方面又不把它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他說,「選弱敵打,這是我軍常用的一條原則。但有時為了迅速改變態勢,扭轉戰局,我們也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風險的情況下先打強敵。這樣的決心也並不少見。」除了前述孟良崮戰役外,1940年10月黃橋戰役殲滅頑軍最強的獨立第6旅,1947年1月魯南戰役殲滅敵整編第26師和第1快速縱隊,都是在敵重兵集團中先打強敵的戰例。其中魯南戰役殲敵兩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首先被殲的整編第26師,是國民黨軍中全(90頁)部美械裝備的主力師。第1快速縱隊是美國與國民黨合建,由美軍裝備和訓練,並在印緬戰場對日軍作過戰的部隊,國民黨稱它是「國軍精華」。華東野戰軍先打這個強敵的依據,正如粟裕所說的:首先是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指示要在魯南作戰。如果在魯南打一個大殲滅戰,魯南鞏固了,以後我軍南下北上或西進,都會取得行動的自由。其次是戰爭正在向解放區縱深發展,殲滅該敵,就可以打破敵人的包圍圈,使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匯合,實現華中、山東兩個戰區的統一作戰,進一步集中兵力,開辟戰場,調整布局,為爾後在山東戰場作戰和把運動戰、殲滅戰推向更大規模創造良好條件。第三是我軍雖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條件更多,優勢在我軍方面,特別是戰役一開始即可集中27個主力團打敵整編第26師和第1快速縱隊6個團,是絕對優勢,可以實現戰役上的以多勝少。最後是該敵孤軍突出,態勢不利,而且與其它敵軍有矛盾,在它受攻擊時,有很大可能不會來援。戰役的結果證實了粟裕的上述分析是完全正確的。
關於作戰地區的選擇,粟裕認為,也是打勝仗的條件之一。他在選擇作戰地區時,有時選在根據地前部,有時選在縱深,有時選在山區,有時又選在平原地區。但不論選在哪裡,都是依據戰略意圖、敵我雙方的情況和當地的政治、經濟、地理條件而定的。解放戰爭開始時的蘇中戰役,是初戰。通常情況下,在強敵進攻面前,應實行誘敵深入,把殲敵戰場選在解放區腹地。而粟裕卻把戰場選在蘇中解放區前部。粟裕說,這「是從戰爭初期的作戰任務出發的,又是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條件的。」首先,華中解放區的存在,是抗日戰爭中廣大軍民浴血奮戰的結果。面對國民黨軍的進攻,不打幾個勝仗就放棄大塊土地,對廣大軍民是不好交待的,對士氣民心;將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對當時的土地改革更為不利。其次,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華中解放區在總體上是有準備的,但和平麻痹思想也有所滋長,戰爭准備發展尚不平衡,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各項轉變,這也需要在根據地前部作戰以作掩護。三是蘇中戰役要起戰略偵察作用,必須在根據地前部作戰才能迫敵提早實行戰略展開,暴露其戰略意圖。粟裕分析在解放區前部作戰的必要性的同時,也分析它的可能性。他指出:「戰爭不是一廂情願的事,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有沒有條件。我們認為,戰爭初期在蘇中解放區的前部作戰又是完全有取勝的條件的。」這些條件是:第一,蘇中解放區前部的人民群眾,具有頑強戰斗的傳統和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水運便捷,支前工作健全。第二,華中主力部隊在這一地區打仗的時間較長,有豐富的水網、半水網地區作戰經驗,軍政、軍民關(91頁)系密切,同地方武裝和民兵相當協調。第三,敵人恃強,以為在其大軍進攻時,我必不敢攖其鋒,我軍恰恰在此時此地主動向其反擊,必可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根據上述分析,定下了在蘇中解收區前部作戰的決心,並實現了七戰七捷。
(三) 審時度勢,積極創造和捕捉戰機
創造和捕捉戰機,是指揮藝術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運用計謀造成敵人的錯覺,逼迫敵人就範,不僅需要智慧和膽略,而且還需要積極與主動。粟裕在戰爭中既善於捕捉戰機,更長於創造戰機。例如豫東戰役,就是粟裕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毅然放棄原定作戰方案而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在豫東戰役之前,預定的作戰計劃是由粟裕率部南渡黃河,會同仍在外線作戰的部隊在魯西南地區殲滅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5軍。但此時華東野戰軍主力尚未集中,阻援兵力不足;原定作戰地區狹窄,不便於大兵團機動作戰,而且離黃河較近,處於背水作戰的狀態。為此,粟裕又設想了一個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方案。他認為開封是當時的河南省會,我攻開封敵人必援,便於在運動作戰中創造戰機;開封守敵孤立,戰鬥力較弱;作戰部隊有攻城經驗,攻克開封較有把握。當粟裕率部渡過黃河之後,敵集中9至11個整編師急速增援,粟裕當機立斷,放棄殲敵整編第5軍的計劃,迅速定下轉向豫東作戰的決心,戰役第一階段僅用5個晝夜即攻克開封,全殲守敵。戰役第二階段著重於尋殲援敵。為分離邱清泉和區壽年兩兵團,粟裕;將部隊分為兩路,一路誘敵邱兵團南下,一路隱蔽待機,尋殲區兵團。待敵兩個兵團拉開距離之後,誘邱兵團的一路突然回頭東轉,改誘敵為阻敵;一路突然包圍並殲滅了區兵團。粟裕捕捉和創造戰機,不但在實踐中運用的得心應手,而且有許多精闢的論述。他曾說,要打勝仗,很重要地是靠指揮員的指揮藝術,靠指揮員的主觀能動作用。而指揮員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捕捉和創造戰機方面。戰機不是「守株待兔」可以得來的,不是自然出現的,而是通過指揮得當,誘使敵人因應而動創造出來的。所謂創造戰機,就是製造敵人的混亂,製造敵人的疑慮和錯覺,暴露敵人的缺點、弱點,使敵人犯錯誤。他還說,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的指揮員充分了解和正確判斷敵人的各方面情況,包括敵人的兵力、武器裝備、軍事素質、士氣,以及敵軍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和作戰個性。所謂作戰個性,就是說,他在作戰時是猛打猛沖,敢於打硬仗的,還是巧於智謀,能夠隨機應變的,或者是懦弱膽怯,猶豫多疑的,等等。要善於根據敵人指揮官作戰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對策和打法。」
(四) 氣度宏偉,敢打大仗、硬仗和連續作戰
粟裕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管處在何種強大的敵人面前,他從來無所畏懼,敢於同大敵強敵作戰。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擔任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蘇北地區歸他指揮的國民黨軍總兵力有16萬人,其中屬韓德勤系統的約8萬人,號稱10萬。韓德勤還與日寇信使往來,狼狽為奸。1940年10月,韓德勤指揮頑軍3萬餘人,向黃橋地區新四軍7000餘人發動進攻。在大敵進攻面前,粟裕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全部情況之後認為,在當時的形勢下,「不僅在戰略上,而且在戰役、戰鬥上也要以少勝多。」並決心「採取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殲滅進攻之敵。粟裕只用四分之一的兵力守衛黃橋,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為突擊力量。當進攻之敵逼近黃橋時,突擊部隊突然進行反擊,首殲頑軍1個主力旅,再殲頑軍1個師,最後又殲頑軍1個軍部和1個旅,共殲1萬餘人。黃橋決戰的勝利,導致新四軍完成挺進蘇北、奪取抗日領導權的任務。解放戰爭時期的豫東戰役,華東野戰軍參戰兵力約20萬人,而敵軍參戰兵力達25萬餘人,其中包括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5軍和3個快速縱隊。粟裕以其特有的堅強決心和高超的指揮藝術,率領外線兵團在河南東部的廣闊戰場上,同敵人進行了一場持續20晝夜的大規模的戰役決戰,其艱苦、緊張的劇烈程度是空前的,超過華東野戰軍以往進行的各次戰役。當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後,是否按原定計劃進行第二階段作戰,當時存在兩種意見,粟裕堅決主張連續作戰,在睢杞地區殲滅區壽年兵團。粟裕號召部隊「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繼續投入新的戰斗。經過兩階段作戰,共殲敵9萬餘人。在淮海戰役中,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和指揮下,粟裕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的36萬餘人,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協同下,殲滅敵人4個兵團計44萬餘人,又一次創造了戰役上以少勝多的範例。粟裕不僅敢打大敵強敵,而且善於組織指揮部隊連續作戰。如蘇中戰役連續打了七仗,歷時一個半月;魯南戰役連續打了兩個階段,歷時18天;豫東戰役連續打了兩個階段,歷時20天。粟裕敢於打大仗、硬仗和連續作戰,是因為他有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膽略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使強敵大敵也擺脫不了被殲的命運。
(五) 變被動為主動,在困難復雜的情況下扭轉戰局
粟裕在戰略指導上,善於洞察全局,因勢利導,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使戰局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面發展。1947年9月魯西南沙土集戰役之前,外線出擊部隊在魯西南的處境是相當困難的。7月1日,華東野戰軍為配合劉鄧大軍於6月30日開始的戰略進攻行動,以5個縱隊分別向魯南和泰安、兗州出擊。8(93頁)月初,兩路出擊部隊會師後進入魯西南地區。這時敵人調集5個整編師和8個旅與我4個縱隊糾纏。華東野戰軍由於從內線轉到外線,離開根據地作戰,物資供應和傷員安置都很困難。又逢連綿大雨,洪水遍地,橋梁倒塌,人員、馬匹、重武器長時間浸泡在齊腰齊膝的泥水中,行動十分艱難。,敵人多路圍追堵截,空中有飛機轟炸掃射,地面有追兵近距離尾隨,部隊吃不上飯,睡不好覺,戰斗減員嚴重,思想也比較混亂,對戰略進攻產生懷疑,有的指揮員對無後方作戰缺乏信心,有人說:「反攻,反攻,丟掉山東」。9月初,陳毅、粟裕率兩個縱隊渡黃河南下,與在魯西南的4個縱隊會師。粟裕分析了當前敵我雙方的情況,提出作戰方案,經陳毅同意之後,下達了殲滅敵整編第57師的命今,並立即召開縱隊領導幹部會議,找外線部隊的一些領導同志談話統一思想。粟裕在會議上明確指出:「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劉鄧:只有打,才能扭轉現在的被動局面;只有打,才能得到補充;只有打,部隊才能得到休整;打好了,魯西南根據地就能重建起來。」在統一了幹部的思想認識之後,又周密地組織各部隊的協同動作。9月7日沙土集戰役發起,至9日就將整編第57師全殲。這一仗打得干凈利索,扭轉了華東野戰軍在魯西南的被動局面,恢復了魯西南根據地,為向豫皖蘇進軍打開了道路,迫使敵人從大別山和山東內線戰場抽調4個整編師馳援魯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劉鄧大軍和山東內線部隊的戰略行動。粟裕在總結從被動中奪取主動的經驗時說,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是處理好走和打的關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對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的高度概括,是避免被動,保持主動的重要原則。這個原則運用起來頗不容易。打得贏就打,還比較好辦一些,打不贏就走,卻不那麼容易,因為有個走得了走不了的問題。一支游擊隊還好辦,一個大兵團卻不好辦。大部隊天天被敵人咬住尾巴,被迫打掩護戰、撤退戰、遭遇戰,不但供應補充困難,士氣也受影響。這時要處理好走與打的矛盾,關鍵是要打個好仗。在敵人前堵後追,對我實行分進合擊時,我們可以逐步地把兵力向弱敵方向轉移,集中優勢兵力,堅決果斷地打掉他一路,敵人就不那麼輕進了,間隙就大了,我們的自由就多些了。這時指揮員的分析、判斷和決心起主導作用,如果指揮得當,就可以從被動中奪取主動。反之,如指揮不當,不但不能奪取主動地位,接下去就可能是失敗。
(八) 果斷收兵,適時巧妙地撤離戰場
大兵團作戰,撤出戰斗、撤離戰場,特別是打了硬仗、惡仗之後,能否順利地撤離戰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粟裕說:「它不僅關繫到與下一步作戰任務的銜接,而且直接影響戰役本身的成果。戰役打得很好,如果轉移不當,也會轉勝為敗;反之,戰役進行得不順利,但轉移得當,就可以減少損失,改變不利態勢。」例如豫東戰役,攻克開封和殲滅了大量援敵,已經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戰役目的。這時,部隊經過連續半個月的惡戰,減員相當大,十分疲勞,下一步主要是怎樣組織部隊撤出戰斗,撤離戰場。當時,敵黃百韜、邱清泉兩兵團仍由東西兩面對攻,胡璉兵團也正由南向北逼進。為了在三面援敵的夾攻之下,將大批傷員和軍用物資運走,使敵人不敢尾追而來,粟裕決定先聲奪人,在殲滅被圍殘敵的同時,給增援積極、戰鬥力較弱、而又立足未穩之東路援敵黃百韜兵團以殲滅性打擊。經三晝夜的激烈戰斗,既殲滅了被圍之區壽年兵團殘部,又殲滅了黃百韜兵團3個多團。在與敵脫離接觸時,驚魂未定的黃百韜兵團,一動也未敢動。邱清泉兵團在遭到回擊後也未敢再進。而我軍卻在多路援敵逼近的情況下,一下子跳了出來,進入預定的休整地區。當敵人查清情況時,我軍已休整一周,並開始了進行濟南戰役的准備工作。

閱讀全文

與戰斗的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