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南有哪些風俗
1、湖南花鼓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花鼓戲藝術便有較大發展,由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整理創作的《打銅鑼》、《補鍋》、《劉海砍樵》等劇目,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的喜愛。2008年,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過小年,每年的臘月二十四,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家家籌備年貨,作豆腐,殺年豬,送年節,備點心,炒旱茶,寫春聯,扎燈籠,忙得不亦樂乎。
3、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會在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卜,歡坐待旦,叫「守歲」。所謂「有錢無錢,蘿卜過年」。
4、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
㈡ 湖南有哪些本土的傳統手工技藝
湘綉、菊花石雕。
1、湘綉
湘綉,湖南省長沙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湘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綉產品的總稱,它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綉,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
(2)湖南邵陽有什麼民間藝術擴展閱讀:
特色:
1、湘綉
湘綉以著色富於層次、綉品若畫為特點,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綉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已發展到異色、異形、異面的雙面全異綉。
湘綉先後參加過日本、巴拿馬、美國等地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多次獲得優勝獎,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2、菊花石雕
此石像菊花一樣,花芯有單芯、雙芯、三芯和無芯,有類似竹葉菊、綉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雕琢藝人利用菊花石這些特點,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葉,浮雕成叢叢菊花。
㈢ 邵陽市新寧縣本土傳統文化有哪些
【長沙湘劇】湘劇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以長沙為中心流行於湘、資二水中下游地區及贛西的修水、吉安等縣。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的稱長沙湘劇,民間稱為「大戲班子」。長沙湘劇的形成與外地聲腔的傳入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高腔出於弋陽腔,明代從江西傳入。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又有安徽青陽腔和崑腔傳入。最晚傳入長沙的是彈腔,又稱南北路。湘劇劇目約1200多個,現經常上演約200餘個,曲牌300餘支。【長沙花鼓】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形成時期為清代末葉。長沙花鼓戲在原長沙府地區內分益陽、西湖、寧鄉、醴陵和長沙5個藝術流派。演唱時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台語言,故通稱長沙花鼓戲。其音樂曲調有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約200餘支,有傳統劇目336個。1949年後,整理了傳統戲《劉海砍樵》、《小姑賢》以及現代戲《打銅鑼》、《補鍋》等。【皮影、木偶戲】皮影戲又叫「影子戲」,始於漢,盛於宋,清代傳入長沙。皮影戲班一般為3-4人,一副竹架戲棚、一擔戲箱就可走鄉串村。藝人一專多能,或舉紙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幾個角色。唱正戲用湘劇曲調,唱雜戲用花鼓戲曲調。1949年後,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團創作了寓言皮影戲《龜與鶴》。【湘綉】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發源於長沙縣沙坪,歷史悠久。它以彩色散絲作綉線,除用「齊針」、「接針」、「打籽針」等針法外,還獨創「摻針」法,使表現的形象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更符合於中國畫的筆墨神韻。其所綉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獸無一不生動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綉品在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章。1949年後,湘綉經過恢復和發展,成功地綉出了雙面綉和雙面全異綉。奇特的技藝、非凡的藝術效果被國內外譽為「超級綉品」。【望城剪紙】民間藝術。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節日和婚壽喜慶,用紅紙或其他彩紙剪成《百鳥朝鳳》、《福壽圖》以及吉祥如意的圖案和人物故事等張貼在門窗、牆壁上,用以增添歡慶氣氛和作美的裝飾。望城剪紙風格粗獷淳樸、干凈灑脫,多以家禽家畜為題材,栩栩如生,極富鄉間情趣。【瀏陽花炮】瀏陽花炮製作歷史悠久,始於唐,盛於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清雍正元年(1723),瀏陽花炮作為貢品進貢皇室,一時朝野轟動,名傳海外。1875年開始出口,遠銷亞非以至歐美。1995年4月,瀏陽市被授予「中國煙花之鄉」的稱號。中國的重大慶典活動如國慶、五一節,大型運動會所燃放的煙花多為瀏陽花炮。【湘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雛形,南宋時自成體系,至清末,由民間食譜、宗廟祭祀菜和宮廷菜餚綜合成眾多的傳統菜譜。其特點是:烹調講究,選料認真,配料精細,濃淡分明,色彩豐富,口味適中,辣而別於川菜,甜淡而別於下江菜,鮮嫩而別於粵菜,故備受國內外食客的青睞。湘菜在發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區風格,長沙為其正宗。【火宮殿風味小吃】長沙火宮殿與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一樣,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顧的地方。火宮殿地處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宮,專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豐帝題「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輝煌,殿前空坪上由個體小商販支起面棚,撐著大傘,經營各種長沙風味小吃是:油炸臭豆腐、姊妹團子、東坡饊子、龍脂豬血、神仙果飯等300餘種。
㈣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㈤ 邵陽花鼓戲的劇團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黨和政府重視邵陽花鼓戲的藝術發展,先後在邵東、新邵、洞口、綏寧等縣建立了個專業劇團,擁有了王佑生、李鴻鈞、陳明生等一些在全省有影響的名老藝人,並培養了一批有一定藝術造詣的中青年演員,挖掘、整理出了《打鳥》 、 《磨豆腐》 、 《送表妹》 、 《摸泥鰍》 、 《金釧會》等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新編了《裝灶王》 、改編了《對腳跡》等古裝戲。1956年和1958年,王佑生隨湖南省戲曲藝術團先後在北京懷仁堂和武昌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演出《打鳥》 ,受到親切接見,並得到戲劇大師梅蘭芳、田漢、周信芳、歐陽予倩等的贊賞。70年代末,邵陽市花鼓戲劇團演出的《裝灶王》 、 《摸泥鰍》 、 《對腳跡》等劇目,由中央電視台錄相。同年, 《對腳跡》 、 《摸泥鰍》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影片。現代戲的創作也取得了輝煌成果, 《張謙參軍》 、 《韓梅梅》 、 《爐火更旺》 、 《青春的旋律》 、 《樂朝天做媒》等一批劇目,參加湖南省歷屆戲曲會演,均獲得獎勵和好評。通過改革和創新,邵陽花鼓戲的舞台藝術有較大發展。表演上加強了武功訓練,發展豐富了形體功和水袖功。音樂上借鑒板腔體,發展板式,改良樂器,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建立了正規的導演、排練制度,演出質量不斷提高。
邵陽市花鼓戲劇團是邵陽花鼓戲現存的唯一代表性專業劇團,創建於1950年。當走進邵陽市花鼓戲劇團時,演員們正在為第四屆湖南青年戲曲演員電視大賽作準備。盡管只是排練,還是吸引了許多戲迷前來觀賞。
劇團領導為了留住人才不懈努力,老藝術家們也在為劇團的發展盡心盡力。唐偉紅是邵陽市花鼓戲劇團的國家二級演員。她自幼學習邵陽花鼓戲,13歲就進了劇團,60多年的從藝生涯,使她對花鼓戲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如今,年過花甲的唐偉紅主動挑起了為花鼓戲班的學生講課的擔子。她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給劇團培養幾個學生,我搞了幾十年戲劇工作,如今老了,但仍然想為自己熱愛的事業獻點余熱。」
1980年至今,邵陽花鼓戲涌現出一大批民間藝術演員,為邵陽花鼓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邵陽花鼓戲得以傳承並發展下去,邵東和邵陽分別湧出了一些傑出的藝術演員,邵東則主要以蔣益明、孫金華等著名花鼓戲演員為代表,邵陽則以主要以石亮新、曾美華等著名花鼓戲演員為代表,並創作花鼓大戲《三代婆媳》、《五子圖》、《卷席筒》等經典花鼓戲曲,受到了老藝術家和民眾的熱捧。
㈥ 邵陽布袋戲的發祥地是哪裡有哪些表現特色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布袋戲,是一種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表演系於一體的演出,非常神秘新奇。在布袋戲中屬邵陽的布袋戲最為出色,始終保持著初創時期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形式,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以及極高的價值取向。但是很多人都對它不是很了解,所以接下來隨著小編了解一下邵陽布袋戲的發祥地是哪裡,並且有哪些表現特色。
布袋戲其實表演的大多是齊聚和邵陽花鼓的傳統劇目,很多民間藝人賦予了它獨具的特色,這也是中國現存的唯一的原始布袋戲,當地人也喜歡稱它為被窩戲,因為它所有的一切都被囊括在這個小小的舞台上,給人帶來歡樂。
㈦ 湖南有哪些風俗
湖南有以下風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種具有鮮明特徵、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系的歷史文化形態。當然也指湖南幾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底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風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內的方言,其中漢語方言包括湘語、西南官話、贛語、客語,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湖南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苗語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語的龍山土話、保靖土話、孟茲話,侗語、勉語以及壯語。
3、節日文化: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全國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湖南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東的邊遠地區,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漢、苗、土家、侗、瑤、回、壯、白族等9個民族,世居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東山區。
土家族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
5、飲食文化:湘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地方菜。是漢族飲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熱情豪爽著稱,新世紀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讓湖南的湘妹子「享譽全國」。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潑辣」背後,掩藏著的是湘妹子臨水而居的柔情。面對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條是「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激勵,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榮。
7、湖南傳統建築:湘西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川、黔四省邊區,乃古蠻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結合了山區的建築材質、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的經濟發展背景,創造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如堂屋、火塘、門扇、窗欞、柱頭、天花板等,統稱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劇:湘劇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與民間藝術和地方語言巧妙結合,富有湖南民間地方特色,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9、湖南祁劇:祁劇是湖南省漢族地方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
流布區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祁劇的資料么?
10、灘頭年畫: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那麼灘頭年畫有哪些藝術特色呢?
11、蠶燈舞:長鼓舞長鼓舞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動物細節。其動作特徵是粗獷、勇猛、奔放、剛強、雄勁、彪悍、灑脫。
不管是跳、躍、蹲、挫或旋轉、翻撲、大蹦、仰騰等動態,都表現了瑤族人民熱情奔放、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徵。
12、寶慶竹刻: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
寶慶屬西高東低半山區半丘陵地貌,盛產楠竹,自古竹器製作業十分發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寶慶竹刻這朵民間藝術奇葩雖然在歷代戰亂和20世紀60年代屢受嚴重摧折,仍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1)。晉太興年間,女官祭酒魏華存至我省南嶽潛心修道16年,宣講上清經錄,成為湖南最早的道教傳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餘年歷史。
14、土家族擺手舞: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以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共有四節。現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於學習和傳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傳於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民間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內容廣泛、調式古老、風格獨特、音韻簡朴、結構多變,音樂特色鮮明,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句式長短有致,俚俗方言襯詞較多,說唱風味很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