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與藝術三者的相互關系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與藝術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答
1,科學與技術:科學是在技術基礎上的發生和成長起來的,技術的科學化是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技術的主體,科學同樣得益於技術的發展,也向著科學技術化的方向發展。
2,技術與藝術:技術是藝術不可分割的屬性或者說技術是藝術存在的最高形態,技術是藝術存在的真正基礎。藝術也是在技術中成長起來的,在藝術設計或者說工藝美術中,技術與藝術具有統一性。只有在精熟的技術與藝術的理想取得和諧高度一致的情況下,技術與藝術的統一性才能出現或趨於完美。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總是需要更高層次的藝術觀念來引導和互助,這樣才能使技術融入藝術之中。工藝技術的最高境界應當是與藝術的完全交融而不留痕跡。
3,藝術與科學;工藝藝術和設計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產物。工藝的發展,工藝技術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但工藝美術不是科學和技術的載體,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整合的方式,將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即通過藝術的方式將科學技術展示出來。而科學是通過技術或工藝技術的方式走向與藝術結合之路的。
Ⅱ 科學如何對藝術產生巨大影響,請舉例說明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非常簡單的例子就是像雕刻藝術,傳統雕刻採用手工工具雕刻,而現在的雕刻藝術可以採用最新的3D列印技術進行設計和製作。
Ⅲ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系,這就是共同借鑒、融合、促進、發展。●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持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信息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信息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通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系。《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
Ⅳ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怎樣的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主要運用建模和歸納)、人文藝術(主要運用感知和表達)都是尋求互相理解過程中的溝通手段。藝術是最不科學的科學,科學是最不藝術的藝術;但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最高境界是一門藝術。。
Ⅳ 科學和藝術的聯系區別對藝術產生怎樣的影響,談談自己的看法
藝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從總體上講,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並且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14世紀到16 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自然科學有極大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打擊了幾千年來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傳說,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以及伽利略的數學物理學方面的創造發明,使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一些大藝術家,本身就是大科學家,他們把許多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原理運用到藝術創造中,促進了藝術的完善和發展。
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
藝術與科學之間確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Ⅵ 結合藝術學概論簡述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以及科技發展對藝術的影響
摘要 科學首先指對自然領域的知識,拓展後延引至社會、哲學、思維等一系列領域科學一詞源於古漢語原意謂之「科舉之學」。至今其已涵蓋兩方面的含義:揭示自然真相,對自然做理由充分的調查或研究朝陳亮文獻記載:「而科,單獨有分類、調理、項目之意,學則為學問、學識」因此近代日本譯西方著作在翻譯ience的時候,即將其譯為科學一詞,意為不同類型的科學或學問。技術在一定意義上和科學是在一個范圍類的,它指將在科學定義下的知識與原理理論加以運用,也就是在現實領域運用無論何種科學得出的理論成果。技術是表象的,它在使科學成果可視化的同時,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技術對科學研究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技術遇到瓶頸的時候,就需要科學的知識去解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藝術的本質於此是最為復雜和難以定義的,其難在於無法以一個客觀的角度去敘述。在此姑且將藝術定義為是對西現實世界的熟悉和情感的再現。是人類的一種非凡的活動。藝術是精神上的,是人類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至少在這三種裡面。它所代表的是人類的靈魂。@vinciheartBaid文好比將三者比作一個完整的人,那麼藝術便是靈魂,科學是思維與靈感,而技術是人的骨架和血肉。
Ⅶ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有哪些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新的審美心理的形成、新的美學觀念的形成等方面,電影的誕生就同現代科技引發新的審美觀念息息相關。電影誕生之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成的現代物理學,使人們產生對時空、空間和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新觀念,電影史前期的科學家、發明家們才逐漸發現符合這一新的科學觀的審美語言——電影,從而實現「運動的光學幻覺」,實現了藝術與現實幻象真實的追求。又如機械化的大生產萌發了立體派和未來派的審美意識;強化的商品意識孕育了達達主義;動物遺傳工程研究的進展促使超現實主義的產生等等。現代科學領域的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模糊數學等觀點和方法,已經被大量應用到了藝術創作和研究的當中,成了藝術創新和藝術審美的重要手段。
Ⅷ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和影響
關於科學與藝術,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編的大型畫冊《科學與藝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中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於自然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適用於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於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盡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起源的角度說明科學與藝術本是同根生,後來隨著學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學與藝術之發展都試圖進行有條件的、謹慎的創新;在歷史上兩者共濟進化,譜寫了人類文明的壯麗篇章;科學理論的選擇從內部和外部都受審美原則的支配;作為生成與組織原則的對稱性,是科學與藝術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對稱性對於理解科學與藝術至關重要。
藝術美感在科學創造中往往能給人們意想不到的啟迪。特別當你在科學創造過程中遇到困難,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時,某些藝術美感的啟示,能使你茅塞頓開,接通已經失掉和忽略的線索,溝通「已知」與「未知」的聯系,促使你浮想連翩,觸發靈感,使難題迎刃而解。
科學與藝術的互動關系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科學與藝術是發展也是行影相隨的,藝術需要科學的眼光來創作,科學指導藝術的發展,藝術為科學提供了服務,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藝術,藝術時刻都發生,是永恆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特徵之一。藝術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藝術的深層哲學思考也越來越深入。對於藝術的哲學思考,我個人並沒有太獨到的見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著和追尋著,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哲學,這個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難理解,藝術與哲學有什麼樣的關系呢?到底裡面有什麼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引起思考過,一直沒形成系統的東西,但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難讓人跟得上,藝術的發展也呈現了非常繁華的局面,這讓我發現了一些東西,看到藝術和科學的跟緊密聯系,工業化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創新,就是所謂的學科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藝術規劃,他們之間就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形成一種彼此依賴關系,科學的進步,對藝術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對藝術進行了思維的導向創作,一個科學的產品,必須要有藝術的成分和藝術設計畫在裡面,這個方面是從產品的外觀來分析,科學是服務人類的,科學的產品也是一樣,藝術是也是一樣,科學的產品是按照個人的生活需要來定製的,是用科學的方式加工製造出來的,同時也是藝術設計的結果,這個過程也是藝術思維指導的過程,如果沒有藝術的思考,沒有對產品造型的理解,沒有通過藝術抽象思考,那麼製造出來的科學產品就可以和我們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樣,那就是不科學了,不是藝術了。打個比方,製造一個電視機的形狀你不可能製造成航空母艦的形狀。製造一個手機的形狀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狀啊等等,當然我這里是指得是體積和重量。藝術設計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能讓人接受,這都是根據他們的內在聯系,組建的位置的擺放來進行組合的,而這個過程就恰恰是藝術設計的過程,是藝術思考的過程,是藝術與科學互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設計往往提供的一個形象,或者是構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藝術化。一般的情況是這樣的。
藝術和科學的互動關系,在過去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過論述,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專家和有些記者又在媒體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是21世紀藝術發展的大趨勢。」「與科學結合,有利於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有利於藝術家介入社會、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是不是「大趨勢」現在還不敢說,至於怎樣「融合」更有待討論。但是,說到「克服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偏向』」,卻反映出目前被說得比較熱的「藝術與科學」這一個話題在認知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吳冠中先生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基本上把科學和藝術的各自特性說得比較明白。因為藝術家和科學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藝術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學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學家所要學的,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他是思維應該是一位藝術家的思維,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抽象和具象的綜合考慮,生產和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適合我們的需要了,就更能體現科學和藝術的深層互動關系,如果藝術家在發揮「情感偏向」的同時,那藝術和科學具體結合起來,就象一個室內設計師在裝修的同時把裝飾的材質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慮進去一樣,把藝術和科學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我想應該是一種綜合知識的結合和優秀智慧的運用。有一種說法「科學與藝術追求的目標都是一種普遍性」,科學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普遍性。他們之間追求的都是一種認可,一種讓人們接受的普遍性,科學的真理有一定的標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並被人們普遍地接受;藝術的情感也許沒有什麼沒有標准而言,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所進行的都是最廣泛對象的活動,他們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讓人接受。不過藝術的普遍性則是通過模糊的審美認識被人們廣泛地接受。科學的普遍性是通過客觀的真理顯現科學的共性;從而也讓人廣泛的接受。
關於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藝術與科學除了有互動關系之外還有哲學關系,他們就是哲學的關系,是哲學思考的關系,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同時發生的,上面我也提到過,藝術和學科是形影相碎的,誰都離不開誰的,有科學的出現就存在著藝術,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科學的成分,這可能絕對了一點,但是也並不誇張(當然這個也可以反駁為那宗教藝術是什麼呢?也算是有科學的成分在裡面嗎?我說有,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就是用科學的思想在進行指導,否則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學是一門規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們才得以開展活動,進行實踐。)那麼就有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考,科學的進步是藝術發展的標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看看他們的藝術發展情況就可以推出他們科學技術水平,在歐洲,藝術是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也是非常進步的,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他們是藝術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時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也是非常發達,做為工業革命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他們的藝術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就引起哲學和藝術的思考,用哲學的眼光看帶,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方法論來看待,來思考。科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必然推動了藝術的進步,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邏輯思維,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學思考,用哲學來思考就不那麼一定了,我上面的所進行的論證也許不夠能證明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但我想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學與藝術、科學的關系也應該是緊密聯系的,哲學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與藝術的進步,發展也就越能促進哲學的思考。
總上所述,藝術與科學的互動關系哲學思考是相互聯系的,科學的進步促進藝術的發展,對藝術提出新的要求,藝術的發展也對科學起到了指導作用。藝術、科學、哲學、這三個是連在一起的,思考起來三個都要涉及到的。
Ⅸ 藝術與科技的關系是怎樣的
藝術與科技是互相成全、美美與共的關系。且不論科學為文藝提供了多少素材,如果不是科學的發展,一些藝術門類根本不會出現。
比如工業革命和科技發展,催生了科幻小說;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攝影機的發明,孵化了電影藝術;經典力學的完善,成就了造型豐富奇特的現代建築。
透鏡等光學器具的運用,造就了西方寫實派繪畫的一批佳作。如今,人們甚至能夠通過聲學原理與統計學分析,創作出更和諧美妙的音樂。
科學與藝術,不需分彼此。李政道曾將科學和藝術比喻為硬幣的兩面,福樓拜也說過: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
最高明的藝術,往往符合科學家所發現的自然法則:作為科學家的達·芬奇發現了人體的黃金分割比例,然後才有了名揚四海的畫家達·芬奇。
而最艱深的科學,也一定能從中窺探到最不可思議的藝術魅力——正如一句俗語所說的,科學家常常因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
(9)科學藝術如何互相影響擴展閱讀:
科學注重的是邏輯和實驗,也就是注重理性,具有抽象性。魯迅在日本仙台學醫,為了「美觀」,故意把血管畫歪了一點,就被他的老師藤野先生批評。人體的血管位置,不是為了「藝術上的美觀」而長在某處的。
科學的美,在於真實,在於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藝術追求的不一定是真實,而是追求——美。科學和藝術都是人類發展進程中自身慧智的結果,科學是理性的智慧,藝術是感性的智慧。
科學往往需要藝術的滋養,藝術往往需要科學的幫助。科學和藝術走到高處時就會融合成哲學,代表人類最高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