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贛劇老藝術家有哪些

贛劇老藝術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31 13:51:45

Ⅰ 中國的戲曲品種,發源地,有哪些著名的演員

中國戲劇場·戲曲劇種大觀

北京——京劇、北京曲劇 天津——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
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唐劇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上黨梆子
內蒙古——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喇叭戲、遼南戲(遼劇)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陝西——秦腔、碗碗腔、眉戶 甘肅——隴劇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呂劇、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茂腔、五音戲、柳琴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大平調、道情
江蘇——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墜子戲、鳳陽花鼓戲
上海——滬劇、滑稽戲
浙江——越劇、婺劇、紹劇、甌劇、甬劇
江西——贛劇、弋陽腔、南昌採茶戲、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吉安採茶戲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薌劇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梅山山歌劇
台灣——歌仔戲 海南——瓊劇、海南人偶劇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
湖南——湘劇、祁劇、巴陵戲、湖南花鼓戲
湖北——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
四川——川劇 重慶——
雲南——滇劇、雲南花燈戲、傣劇、白劇、彝劇
貴州——黔劇、貴州花燈戲 西藏——藏劇

Ⅱ 贛劇的簡介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戈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戈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劇的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表演行當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

贛劇,著名演員有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等。

Ⅲ 有關贛戲的資料有哪些

贛劇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於是更名為贛劇。贛劇的彈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其它還包括秦腔、高撥子、浙調、浦江調和文南詞諸腔,其中優美動聽的文南詞腔調尤受群眾的歡迎。解放後,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贛劇的發展對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Ⅳ 老藝術家凌宗魁因病去世,享年78歲,他生前的代表作有哪些

引言: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和事情都是新鮮的,它都在折射著大家的生活映像。不斷的陶冶自己的情操,來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生活。每一這樣的人都非常喜歡這樣的生活,並為其努力。

三、凌宗魁的評價

林宗魁雖然年齡很年邁,但是他的貢獻非常的多,除了勤奮執著地在藝術園地里耕耘外,還十分熱心公益事業建設,在地震災區、冰雹災區,在抗洪救災的第一線,都活躍著他的身影。他有著老當益壯的氣魄。他也曾經義務堅持二十年到監獄進行幫教演出,凌宗魁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名勞改人員,並且堅持投身於其門下的新聞,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極大的反響了社會。凌宗魁也時刻謹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的為人民大眾服務,報答自己的社會。

Ⅳ 張少華是優秀的老藝術家,她生前塑造過哪些角色

張少華,影視圈老太太專業戶,出演了影視作品高達一百多部,角色定位基本上都是母親、奶奶的人物形象,比較深入人心的角色有以下三個:

一、《勇敢的心》

這部劇是郭靖宇擔任總導演,2014年播出,由楊志剛、張少華、於毅等主演。在該劇中,張少華飾演霍白氏,霍嘯林的奶奶。

後面發生了一系列比較虐心的事,甚至保姆也欺負丑娘。該角色在劇中深入人心。

結束語

張少華是一位老戲骨,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演技炸裂,讓人看了容易入戲,在國內算是少有的老藝術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以上三部。

Ⅵ 中國戲曲作家有哪些

1.崑曲

張繼青

張繼青,原名張憶青,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39年1月生,上海市人,漢族。1960年畢業於江蘇蘇州崑曲繼字輩科班。現任江蘇藝術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她1952年從藝,工閨門旦、初習蘇劇,曾得到崑曲前輩全福班老藝人尤彩雲、曾長生教授,在傳統技藝上打下良好基礎。1958年以後開始專工崑曲,又得到崑曲名家沈傳芷、姚傳薌、俞錫侯的傳授。歷任江蘇省蘇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主要演員、名譽院長。她的戲路較寬,正旦、五旦、六旦演來均得心應手,表演風格含蓄蘊藉,唱腔剛柔相濟、韻味雋永,吐字歸音圓潤可賞。在四十餘年的舞台演藝生涯中,曾塑造多個舞台藝術形象,廣獲好評,有《朱買臣休妻》中崔氏、《牡丹亭》中杜麗娘、《漁家區》中鄔飛霞、《長生殿》中楊玉環、《白蛇傳》中白娘子、《竇娥冤》中竇娥、《關漢卿》中珠廉秀、《蝴蝶夢》中田氏以及《躍鯉記·蘆林》中龐氏、《西遊記·認子》中殷氏等,尤以「三夢」而著稱,即《痴夢》、《驚夢》、《尋夢》。1984年以全票而名列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1993年獲江蘇戲劇紫金獎榮譽獎,同年獲日本安之紀念基金首屆基金獎,1994年獲第十屆全國戲曲電視劇加加杯評比演員特別獎,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授予長期潛心昆劇事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曾多次應邀赴義大利、德國、日本、法國、西班牙、韓國、芬蘭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演出,在國際文化界享有較高名望與盛譽。

2.汪世瑜

汪世瑜,浙江京昆藝術劇院院長,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之殊榮者。他十四歲人劇團學藝,師承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工小生。他巾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見長,經四十餘年舞台磨煉,蜚聲海內外,獲「崑曲巾生魁首」之盛譽。汪世瑜是浙江戲劇界的代表人物,對浙江京昆藝術的保存、繼承傳播和發展傾往了無數心血。同時還為浙江各戲曲劇種培養了一批著名演員。他著有《汪世瑜談藝錄》一書,還曾多次赴香港、台灣、美國、日本、泰國等地演出、講學,受到了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現為浙江省政協常委、浙江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文聯委員、文化部崑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崑曲研究會常務理事。

3.京劇:
張火丁

程派青衣張火丁,1971年生於吉林白城,自幼酷愛京劇。15歲時棄評改京,獨闖京城求藝,啟蒙老師王蘭香。1986年考入天津戲曲學校京劇科,工青衣。1989年畢業後考人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1990年起向著名程派教師李文敏學習程派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1993年,張火丁正式拜師程派傳人趙榮深,成為關門弟子;得其真傳,她先後向趙榮琛學習了程派名劇《荒山淚》、《鎖麟囊》、《文姬歸漢》、《紅鬃烈馬》和《春閨夢》等戲,又系統學習了程腔的咬字、發音、行腔及表演上的要領,受益匪淺。
張火丁天賦極佳,學戲扎實,悟性好,深得程派藝術的精髓,藝術功力大長,台上頗有光彩,她主演的《鎖麟囊》,行腔低回婉轉,起伏跌宕,節奏鮮明,獨具程腔的魅力;其表演身段豐富多彩,處處傳神。受到內外行的一致贊賞。
1995年,張火丁調人中國京劇院,先後塑造了《北國紅菇娘》之楊貴珍人火醒神州》之珍妃,《絕路問蒼天》之祥林嫂等形象,受到好評。1996年被中國京劇基金會評為第二屆"中國京劇之星"。
1999年底,她舉辦個人專場演出,全面展現其藝術才能,獲得成功。年輕的張火丁唱、念、做、舞頗具大家鳳范,其表演突出了程派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個性。張火丁是程派傳人中的佼佼者。

4.梅派:
李勝素

梅派再傳弟子當中,河北籍演員李勝素的扮相秀麗動人、音色圓潤優美、行腔舒展自然,頗得梅派神韻,擅演劇目有《廉錦楓》、《白蛇傳》、《孟麗君》、《貴妃醉酒》、《鳳還巢》等。不僅在內地菊壇叫響,在香港、台灣等地區也受到歡迎。李勝素13歲開始學戲,在河北省藝校教師齊蘭秋的教導下,悉心學習青衣、花旦,畢業後分配到河北省邯鄲市京劇團,由於她唱腔優美,擅長表現個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戲,贏得家鄉觀眾的好評。1987年,李勝素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秀榮為師,在表演上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從學戲就崇拜梅派戲大方和深厚內涵的李勝素,於1988年正式入梅派,隨梅葆玖老師學戲,《醉酒》、《宇宙鋒》、《鳳還巢》都是梅老師一遍一遍親自教,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李勝素漸漸把握了梅派內在的神韻與內涵,經常隨老師參加國內外梅派大匯演更奠定了李勝素扎實的表演功力。1991年李勝素調到山西省京劇院成為主演,任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曾在全國中青年京劇電視大獎賽獲得最佳表演獎,榮獲第1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繼承傳統戲的同時,李勝素和老師一起大膽進行創新,將旦角的各種表演技藝融為一體,加入自己對人物的理解,給老戲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藝術上嚴格要求,李勝素還不倦求學,在中國戲曲學院「首屆全國京劇優秀演員研究生班」的三年學習,她系統掌握了戲曲表演的專業理論。除了在新戲《彈劍記》、《滿江紅》中任主角,李勝素還在火爆京城的京劇版《宰相劉羅鍋》中扮演三格格。剛剛正式調入中國京劇院二團的李勝素演出很多,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戲迷很喜歡梅派藝術,《紅線盜盒》、《霸王別姬》《宇宙鋒》、《貴妃醉酒》都是很叫好的戲。

5.評劇:
筱白玉霜

京劇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譚派。代表人物譚鑫培,專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3、劉派。代表人物劉鴻聲,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楊派。代表人物楊小樓,演武生,講究「武戲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蘭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種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硯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創造出一種幽怨婉轉、若繼若續的唱腔。

7、蓋派。代表人物蓋叫天,以短打武生為主,武戲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臉。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雲,「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馬派。代表人物馬連良,三十年代同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合稱「四大須生」。

主要地方劇種及其代表人物

京劇: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有近二百年歷史。

昆劇:也叫崑山腔、崑曲、崑腔。編演《十五貫》、《牆頭馬上》、《李慧娘》等劇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員有俞振飛、華文漪、李淑君、張繼青等。

越劇:流行於浙江、上海等地,約有五、六十年歷史。《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等劇目流傳很廣。著名演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金采鳳等。

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省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清代乾隆年間由山西梆子傳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著名演員有韓俊卿、銀達子、金寶環、張淑敏、裴艷玲、張惠雲、趙鳴岐、周春山、齊花坦等。

評劇:流行於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北、東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喜彩蓮、新鳳霞、魏榮元、席寶昆、李憶蘭、馬泰等。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常香玉、陳素貞、崔蘭田、馬金鳳、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劉毓中、劉箴俗。

晉劇:也叫中路梆子,流行於山西中部。主要演員有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等。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張德成、賈培之、周慕蓮、陽友鶴、陳書航等。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區。歷代著名演員有李文茂、鄺新華、馬師曾、紅線女等。

漢劇:也稱漢調,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著名演員有陳伯華、吳天保等。

黃梅戲: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著名女演員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創造。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

Ⅶ 中國戲曲四大怪傑是哪幾位

在中國戲曲現代化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上,湖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戲曲導演余笑予和四川著名劇作家魏明倫、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主任周本義、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名譽院長裴艷玲均被評為「新時期戲曲怪傑」。
1. 魏明倫,男,1941年生於四川內江,現居成都。童年失學,九歲唱戲。當代著名戲劇家、辭賦作家,與蜀中才子陳恩田(大清康熙帝師陳廷敬後人)並稱巴蜀雙傑。
1950年參加四川省自貢市川劇團,先後任演員、導演、編劇至今,著名川劇作家,被譽為「巴蜀鬼才」,14歲即開始發表習作,16歲即被「反右」株連,盡經坎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脫穎而出,以「一戲一招」的創新精神先後寫作《易膽大》《四姑娘》《潘金蓮》《夕照祁山》《中國公主杜蘭朵》《變臉》《巴山秀才》(合作)、《歲歲重陽》(合作)等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戲曲文學劇本。「連中三元」,劇壇罕見:《易膽大》與《潘金蓮》破例雙雙榮獲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巴山秀才》再獲1983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巴山秀才》劇英譯本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學報發表,後收入王季思主編的《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80年代末期開始寫雜文,以其內涵與形式雙重特殊引起文壇和社會反響,乃致出現「魏明倫是戲劇第一還是雜文第一」之說。
1987年新華社《半月談》公布魏明倫為中國當代九大劇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藝術家》評選為中國藝術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現代戲曲研究會上,被湖北省藝術研究院等學術機構聯合推選為新時期中國戲曲界四大怪傑之一。
2.余笑予被稱為中國現代戲曲四大"怪傑"之一,「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是他的藝術品格。他的創作和導演橫跨京、漢、楚、花鼓、黃梅、曲、豫、桂、粵、閩等十多個劇種,編導了數十台劇目。他執導的京劇《法門眾生相》、黃梅戲《未了情》等十多個劇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徐九經陞官記》等更是成為經典。
涉及多個劇種 堪稱奇才
余笑予是湖北武漢人,1935年生於楚劇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楚劇,聰穎過人。他三歲登台亮相,初寫戲劇人生;七歲頂角救場,從此一炮而紅;未及弱冠之年,已成劇壇新秀。後來,他改學導演,依託楚劇功底,躋身京劇門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所執導的京劇《一包蜜》、《徐九經陞官記》、《葯王廟傳奇》、《法門眾生相》都引起轟動,《徐九經陞官記》被拍成電影後風靡全國,主演朱世慧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一直在幕後吐絲織錦的余老,不僅京劇,在豫劇、桂劇、黃梅戲、錫劇、北京曲劇、荊州花鼓戲十幾個劇種,都傑作連連:《虎將軍》、《丑嫂》、《少年天子》、《太陽花》、《原野情仇》、《未了情》等一部部獎獲之作,在戲曲界備受矚目。
絕不重復自己 創新不輟
余笑予有一句名言:「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京劇《徐九經陞官記》中,他首次將醜行作為主角;豫劇《鍘刀下的紅梅》中,他為剪著齊耳短發的劉胡蘭加上了長辮子;楚劇《大別山人》中,他加入大量的湖北民歌;漢劇《彈吉他的姑娘》中,他別出心裁地設計「電話舞」……余笑予堅持創新,讓戲劇舞台上出現了更多的神來之筆。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終生成就獎」。他說這是對他最重的獎勵,但他卻並未「見好就收」,而是繼續發揮余熱:今年以來,余老身體每況愈下,五次住院,但從未放棄拍戲。大師已去,風骨猶存。令人欣慰的是,余老師身後,留下的是繁花似錦的戲劇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 風趣幽默
余老有一子一女,他給兒子取名余勤勤,女兒取名余端端,希望他們「勤勤懇懇做事,端端正正做人」。出身於梨園世家的余老,內心也有難以言說的遺憾——盡管桃李滿天下,子孫後輩卻無人繼承衣缽。他尊重兒女的職業選擇,但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達自己的不甘。他會對女兒說:「你這么聰明,這么不學戲呢?」兒子余勤勤當年因為生計原因,學起了廚師這一行當,此後,余老總覺沒能讓兒子讀書心中有愧:「別人背的是書包,你哥背的是菜刀啊!」每逢出國,他都會買回大量的菜譜,供兒子學習之用。
在家人眼中,余老「是一個很幽默的人,總是能給家裡帶來歡笑」,余端端回憶說:「我媽媽在世時,有時候飯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會指著剛炒好的小白菜說:你炒的這個菜披頭散發的,幫我捋順了再吃;再比如打牌的時候,五萬已經碰了,他還要堅持和五萬,他說:『和不了我還有一種信念,我可以和賴子啊!』」
余笑予主要作品一覽
■京劇《一包蜜》(1979年),文化部創作一等獎。
■京劇《徐九經陞官記》(1980年),文化部優秀戲曲片獎。
■京劇《葯王廟傳奇》(1984年),全國現代題材戲曲觀摩演出導演一等獎。
■京劇《膏葯章》(1989年),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之一。
■楚劇《虎將軍》(1991年),文化部首屆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
■京劇《法門眾生相》(1992年),第二屆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
■桂劇《瑤妃傳奇》(1993年),第三屆文華新劇目獎。
■楚劇《悠悠柳葉河》(1993年),全國地方戲曲匯演演出獎、優秀導演獎。
■閩劇《拜石記》(1993年),第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導演獎。
■黃梅戲《未了情》(1997年),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
■花鼓戲《原野情仇》(1998年),第八屆文華新劇目獎。
■京劇《樊姬夫人》(2004年),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導演獎。
■楚劇《娘娘千歲》(2000年),文化部文華導演獎。
■楚劇《大別山人》(2006年),全國地方戲南方片匯報演出一等獎。
3、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家、舞台美術家、畫家周本義
他是一位舞台藝術名家。樣板戲《海港》、「文革」後的「平地一聲雷」話劇《於無聲處》、1988年首度被搬上大陸舞台的白先勇版話劇《游園驚夢》、新世紀初「一出戲拯救了一個劇種」的甬劇《典妻》……新中國戲劇史上諸多里程碑作品以及多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晚會的舞美設計,就是他——常州人周本義。八旬人生,參與創排160多部戲劇,橫跨20多個劇種,5次獲得文化部文華舞美大獎,多次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等獎項。
他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教育家,陳逸飛、蔡國強、韓立勛、韓生……這一串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都曾受教於他。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舞美、服裝班底,大多由其學生擔綱。
1931年,周本義出生於武進奔牛一戶普通農家,1950年考入上海劇專(上海戲劇學院前身),1954年,受院長熊佛西力薦,成為我國派遣至蘇聯列寧格勒(現為俄羅斯聖彼德堡)列賓學院深造的6個留學生之一,如今堅持舞美設計的就只剩他一人了。
周本義在學院油畫系M.鮑勃曉夫教授工作室學習了6年,獲藝術碩士學位。在蘇聯,外國師生的教學方法讓他大開眼界。起初,他和在國內一樣,埋頭苦學。他感覺外國同學是另類:畫幾筆,跑一邊抽煙喝酒。一次,老師提醒他:「你們中國學生真笨啊,模特都走了還在畫?」一語點醒,繪畫最講究的是第一眼感覺、是靈感。
這么多年,繪畫始終是周本義的最愛,他當年的許多素描稿,多年來是不少「60後」畫家的臨摹範本。他至今保留了大量當年的油畫習作。有幅畫面上一個俄羅斯小伙轉頭凝神張望,寥寥幾筆,一抹一撇一捺間,人物神態、光影對比,處理得干凈利落,引得同去的、在滬上小有名氣的常州籍油畫家劉偉光忍不住連連贊嘆。
中國戲劇舞台舞美第一人
1960年,周本義回「上戲」任教,勤勉耕作,佳作迭出。以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舞美設計,周老評價為「一戲一格」,他反對一味搞包裝、出花頭,主張簡約的多樣化,「不用錢『堆』,照樣能出好戲。」
比如得意之作甬劇《典妻》。《典妻》改編自柔石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周老曾到柔石故鄉體驗生活,長滿青苔的石板路、長年潺潺不息的街邊流水,最後都被糅入舞台模型中,反襯著現實社會的黑暗,同時又與女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還設置了一道大宅門,門內外構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物命運也有極大的反差。這個物景的運用,為揭示內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部《典妻》成就了新甬劇,使一個未老先衰的劇種,煥發出新生機。
雖為舞美,周本義對戲的影響力已經擴大到了編劇和導演。由無錫市歌舞團創作演出的民族舞劇《阿炳》,最早叫《雷震電》,十分拗口,經周老提議改為現名,並為其重新整理劇本大綱,其舞美設計簡單大方,僅用了兩組道觀的建築立柱,兩塊活動布景多次變化移動,就營造出劇情所需的包括道觀在內的多個場景,上演後獲得一致好評。1986年,困境中的廣西柳州市桂劇團創排《泥馬淚》,周老為一個封建迷信故事提煉出抵製造神運動的全新主題。演出結束後,著名戲劇理論家曲六乙贊許該劇是「桂劇藝術發展的里程碑」。從中央到地方,連篇累牘地報道,《人民日報》等十幾家大報及期刊紛紛發表評論文章,北京戲曲研究所副所長、《戲劇評論》副主編吳乾浩撰文《翻舊案、立新意——評桂劇〈泥馬淚〉》專論十數篇。
舞台劇之外,周老還擔任過多台大型運動會、晚會的總設計。1998年廣東省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上,周老讓演員們隨著《春天的故事》進場,組成圈暈,越來越大,音樂一完,燈光甫亮,觀眾豁然開朗:改革開放,講「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鄧小平」。這一幕,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成為當場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亮點。
周老還是「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組委會元老級評委,22年來,他是全國唯一一個歷屆比賽的評委,每年他被邀請觀摩六七十部大戲。「可不是光懂舞美就行的,必須是全方位通才。所以說,我是個綜合人才。」這樣評價完自己,周老的壽眉揚得更高了。
周老坦言「多次受到誘惑」,各種頭銜、各種身份還有出國定居的邀請,名利接踵找上門,但他一一婉言謝絕,因為他認定,人的精力有限,耕耘舞台之餘,自己再顧不得其他了。他笑稱,他們這一代人,都是「傻瓜」。「舞台藝術的獨特魅力,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60多年,我為之付出很多,其間偶有所悟,自得其樂,無怨無悔。」
培養第一流藝術人才的教育家
多年實戰累積,周老總結了諸多格言:精於心、簡於形;多則惑、少則明;心中能容忍,身邊無是非;眼見為山,心見非山,境界愈大,自視愈小,捨去繁華,方得升華;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這些簡單而精練的話語,張貼在他的工作室里,影響著他的生活與藝術創作。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相處的方式,對周老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周老回憶,當年師生同住學校,學生有任何疑問隨時可以找老師交流。在異國求學6年,周本義年年都能收到熊院長的親筆信,詢問生活、督促學習。周本義結婚時,熊院長還為他准備了婚房。「一個來自常州奔牛農家的貧寒子弟,得到院長如此眷顧,真是很幸運。熊院長培養人才『不拘一格,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這也成為我的育人觀。」
周本義笑稱學生的「存活率」非常高、成就也很高。聞名海內外的華人藝術家陳逸飛、以「煙花腳印」在北京奧運會上震驚全球的蔡國強、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美總設計師韓立勛、「上戲」院長韓生……個個都是各類藝術舞台上的佼佼者。多年來,周老也與他們保持著密切聯系。在美國街頭,隔著一條街,看到恩師,陳逸飛會飛奔而來;深知周老心願的蔡國強,計劃為老師舉辦一場個人油畫展。
雖然身在上海,周老也始終關心家鄉舞台劇發展,他曾經為《風流母女》、《我要做個好孩子》擔任舞美設計。談及有什麼經驗與後來者分享,周老沉吟了一會,答道:「多讀書,多跑,多看!」

人物簡介
周本義,1931年生於江蘇武進。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家、舞台美術家、畫家;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上海舞台美術學會名譽會長;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副會長;上海市教委人文藝術舞台美術創新工作室主持人。
1950.9—1955.7上海劇專——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4.9—1955.7經國家考試選拔,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留蘇預備班接受出國俄語培訓。
1955.9—1960.10在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M.鮑勃曉夫教授工作室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
1960.10—上海戲劇學院任教。
獲獎情況
中國第一、二、七、九、十一屆文華舞台美術大獎
中國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多次
全國歌劇、音樂劇匯演舞美大獎
中國話劇研究會金獅獎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學會獎
第二屆全國舞台美術展突出貢獻獎
話劇百年文化部優秀話劇工作者稱號
主要舞台美術設計作品
第三屆農民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第八屆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廣東省第十屆運動會美術總設計
《游園驚夢》、《蛾》、《阿炳》、《李清照》、《快樂推銷員》、《典妻》、《孔雀東南飛》、《一片桃花紅》等
近期作品
粵劇《青青公主》、《小周後》;話劇《雷雨》;黃梅戲《春江月》;川劇《李亞仙》;兒童劇《寶寶回家》;話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龍興晉陽》等。

4、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名譽院長裴艷玲
也許說起裴艷玲先生不會有太多人知道,但是一說起林沖,鍾馗,武松這些精典的演繹我想沒有人不知道的。裴艷玲先生已經把男人演透了。
裴艷玲先生出生於梨園世家,父親裴園系京劇著名武生,繼母袁喜珍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員。可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裴艷玲先生5歲登台,九歲就可以挑梁演出,師承候永。12歲和「冬皇」孟小冬的妹妹孟幼冬「大戰天津衛」,《群英會》、《借東風》,再加武生戲,整整唱了一個月,紅!
裴艷玲先生代表劇目有:《寶蓮燈》、《鍾馗》、《哪吒》、《八大錘》、《夜奔》、《武松》、《鬧天宮》、《火燒連營》等廣受廣大觀眾喜愛
八六年八月,裴艷玲先生率團到香港,給香港觀眾及文化界觀眾及文化界均認為演出帶來了一股「裴艷玲旋風」。帶來了一股「裴艷玲旋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文章,贊他演活了鍾馗。在丹麥的演出被譽為「世界第一流女演員」八九年在日本演出他精湛的表演被日本觀眾稱之為「人間國寶」。
裴艷玲先生取得成績
裴艷玲先生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優秀表演藝術家」。曾經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5年11月,她以崑曲《林沖夜奔》《鍾馗》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贏得了大會為她特設的「演員特別獎」,並獲得當年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名,1988年,裴艷玲主演的電影《人·鬼·`情》在法國和巴西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上,兩次榮獲國際大獎。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劇參加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專家稱她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員,榮獲特別演出獎。1995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6年,榮獲中國文聯評選的首屆「跨世紀之星」稱號。迄今為止,榮獲這一稱號的只有兩位藝術家
現任職務

裴艷玲先生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北省文聯名譽主席,河北省京劇院名譽院長、河省京劇院裴艷玲劇團團長。歷任樂陵京劇團、束鹿京劇團演員,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團團長、名譽院長,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第四屆理事、河北分會主席,河北省京劇院院長。為第六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Ⅷ 表演藝術家王玉梅病逝,她的代表作有哪些

4月23日,發出來了一則沉痛的消息,山東省話劇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副主席、山東省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省話劇院一級演員王玉梅同志因病於公元2022年4月13日20時50分在北京去世,最終享年87周歲。

時光飛逝,好的作品依舊在層出不窮的出現在大家的事業當中,但經典它永遠都是經典,是不會被隨便抹殺掉的,我們會一直銘記每一位藝術表演者們辛苦工作換來了的作品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感覺。

Ⅸ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
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
代表作依次為:
1、京劇:《長阪坡》《四進士》《秦香蓮》《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2、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孔雀東南飛》《王老虎搶親》《穆桂英掛帥》《陸游與唐琬》《狸貓換太子》。
3、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玉堂春》。
4、豫劇:《花木蘭》《五世請纓》《秦雪梅弔孝》《劉墉下南京》《抬花轎》(又名《香囊記》。
拓展資料: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4、豫劇(英文:Yu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群英會》《紅娘》等等
評劇:《花為媒》《秦香蓮》《劉巧兒》《楊三姐告狀》等等
河北梆子:《汾河灣》等
豫劇:《花木蘭》《七品芝麻官》等
秦腔:《周仁回府》等
崑曲:《牡丹亭》《長生殿》等
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五女拜壽》等
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等
其實很多劇目在各種戲曲里都有,只不過表現手法有所不同而已
中國戲曲各類的代表作個人觀點
崑曲:《牡丹亭》、《桃花扇》
京劇:《四郎探母》、《空城計》
川劇:《白蛇傳》、《巴山秀才》、《櫃中緣》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
豫劇:《穆桂英掛帥》、《花木蘭》
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
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
評劇:《花為媒》
秦腔:《秦香蓮》
中國主要戲曲的代表作有哪些?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縣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這里比較全的。
各種戲曲的特點及代表作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建立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我國古代戲曲家及其代表作?1)關漢卿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2)王實甫所作雜劇中名目可考的有13種。今存有: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四大王歌舞麗春堂》
《韓采雲絲竹芙蓉亭》有佚曲。
《蘇小卿月夜販茶船》有佚曲。
3)馬致遠馬致遠(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與關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
4)白仁甫名朴,號蘭谷,字仁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河北省)出身於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盪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後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
工詞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一說為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有著名的講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的雜劇《梧桐雨》,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的代表劇目和作者1.京劇:代表劇目:《龍鳳呈祥》《群英會》《四郎探母》等
2.評劇:代表劇目:《劉巧兒》《花為媒》《秦香蓮》等
3.豫劇:代表劇目:《紅娘》《穆桂英掛帥》《對花槍》等
4.越劇: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五女拜壽》等
5.黃梅戲: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我們老師上課有講一些,我都記下來了,不過作者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戲曲代表作品梅蘭芳《霸王別姬》
戲曲劇種名及其代表作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巨集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2越劇: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3黃梅戲: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4評劇: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其實,中國的戲曲劇種有很多,絕對不止4種主要的,還有秦腔/昆劇/晉劇/黃梅戲/豫劇/川劇/粵劇等等,種類很多.

閱讀全文

與贛劇老藝術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