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陝北的民風民俗
1,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2,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3,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4,轉九曲
「轉九曲」民間也稱「轉燈」,它屬於一種民間風俗性祭祀活動,人們為得是求神靈保佑,在一年內驅逐邪魔,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安寧健康,幸福美好。
轉燈一般設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進行,部分村莊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莊在正月鬧起秧歌後,或外村秧歌隊進行慰問之時,隨便進行,沒有固定日期。
5,婦女習俗
以前受「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陝北男主外,女主內的風俗習慣已根深蒂固。改革開放以後婦女得到徹底性解放,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關於禁忌,有的逐漸被拋棄破除,有的被納入精神文明的行列繼續沿用。
⑵ 陝北人的什麼極有特色
陝北人的「腰鼓」極有特色。
腰鼓是漢族傳統棰擊膜鳴樂器之一,它來源於生活,又很好地表現了生活。歷史悠久,發音脆亮,在民間廣泛被流傳,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黃土地上的狂飆。
腰鼓屬打擊樂器。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鼓長約34厘米,兩面蒙皮。鼓框上有環,用綢帶懸掛在腰間,演奏時雙手各執鼓槌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腰鼓在民間十分盛行,人們跳著腰鼓舞,變換隊形,或行走或在一個場地內邊舞邊敲。
⑶ 安塞腰鼓簡介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參加了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廣場的群眾遊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
[編輯本段]二、安塞腰鼓的特點
安塞腰鼓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安塞腰鼓從農村打到城市;從黃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從農家小院打到天安門前;從自編自演走向電影電視屏幕;從農運會打到亞運會;從陝北的窮山溝走上世界領獎台。安塞腰鼓以它獨特而精湛的藝術打遍全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編輯本段]三、安塞腰鼓的表演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里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編輯本段]四、安塞腰鼓的由來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 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等地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編輯本段]五、安塞腰鼓的歷史發展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說《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述了原始社會人們敲打著石器,模仿獸類的形象跳圖騰之舞的話,那麼《易.系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則說明鼓的出現,使舞蹈得到飛躍,成為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擊鼓助戰用於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
鼓,不僅用於戰爭,而且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春秋戰國後,以鼓為擊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就更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漸已出現。山東沂南漢畫中的《百戲圖》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其中伴奏的樂器有鍾、磐、鼓等打擊樂器。在樣式華麗的建鼓旁,一人著寬袍大袖衣,側身向鼓,雙臂高揚,正欲擊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桿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以後各代多用刁: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於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並且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編輯本段]六、安塞腰鼓的文章
原文
作者:劉成章
一群茂騰騰的後生。
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朴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
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獃獃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但是:
看!——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好一個安塞腰鼓!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好一個安塞腰鼓!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你,燒灼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黃土高原哪,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除了黃土高原哪裡再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除了黃土高原,哪裡還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
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任何隱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
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
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後經修改,現蘇教版六年級(上冊)14課第79頁。
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贊美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現了漢子的陽剛美,表現了要沖破貧困的生活條件和思想上對自己的束縛阻礙的願望,告訴我們作為人就要這樣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現的文章。
「一群茂騰騰的後生」,「朴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後生」,年輕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輝耀眼,「茂騰騰」地沸騰著生命的熱烈;年輕的生命「朴實」、不做作、不招搖、不浮耀,像「高粱」一樣無華而茁壯,自然健康;這樣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奔騰踴躍於「黃土高原上」,古老的溝壑縱橫的土地,承載著這樣年輕熱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給予他們宣洩的方式。
充溢著生命力量的「後生」們,「神情沉穩而安靜」,生命在積蓄激情,等待爆發。果然,他們「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生命的熱情一旦被釋放出來,就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得住力量的噴涌。來了:「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人已經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單純的生命的載體、力量的載體,只有宣洩宣洩再宣洩,噴射噴射再噴射,人與生命合一與力量合一。「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些旋轉的生命噴湧出的火熱的力量灼熱了周圍的一切。生命如雷霆萬鈞,如山崩地裂壓頂而來,使一切都變得渺小,天地間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嘯不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又有誰想束縛,又有誰能羈絆呢?生命化成「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偉大、雄渾、激昂、粗獷,也許有點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壞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力量更可貴、更激動人心、更讓人嘆為觀止呢?——「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他們的動作不會像舞台上的舞蹈那麼精緻整齊富有韻律,但是他們的力量卻撲面而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面對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人們會怎樣呢?——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洩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作者把這樣生命的宣洩、力量的噴發賦予了「黃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義的。「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相比作者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水鄉江南,卻覺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然後再次感慨「除了黃土高原,哪裡再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作者為什麼對黃土高原情有獨鍾?在作者看來,黃土高原的人「朴實」「沉穩」「安靜」,他們還保存著生命的「元氣」,相比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經流逝了許多許多,改變了許多許多。
這篇文章,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全文共30個自然段,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瀉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偶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等,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想要表達什麼?
關於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種見解: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生命力量。這股力量,由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
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瘠的黃土地、睏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了掙脫、沖破
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擁有雄睨世界的輝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貧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為什麼這樣深情地歌頌這片土地?歌頌什麼?——「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並沒有因生活的貧苦和封閉而喪失希望,復生的生命能量就在這沉重的軀殼內奔突,終有一天會噴發的。這里的人們是有希望的,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後是暫時的,只要生命還在期盼「搏擊」,重生之日並不遙遠。圍繞這一話題,可以作相應的問題探討。
練習說明
一、這篇文章運用大量短句,來營造激越的氣氛。反復朗讀全文,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讀出文章的氣勢。
此題意在讓學生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統一的特點。朗讀時要注意文章中排比(句與句、段與段),要感情激昂。
二、聯繫上下文,品味語句,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那麼一股勁」要「掙脫」「沖破」「撞開」什麼?是什麼「束縛」「羈絆」「閉塞」了「那麼一股勁」?)
2.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過著貧困生活的農民,哪裡來的那麼強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為什麼「多水的江南」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4.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為什麼聽到這樣的「雞啼」?)
此題意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⑷ 安塞腰鼓選修課!走出黃土高原的陝北特色!
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 某大學體育選修課有一門「安塞腰鼓」課!
簡直顛覆我對體育課的認識啊~而且,報名選修的同學竟然還不少!!
羨慕的我我立馬都想重回校園了~
但說到安塞腰鼓,大家知道,這是哪裡的「運動」嗎?
緊跟潮流的我這就為大家帶來安塞腰鼓的前世今生~
安塞腰鼓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它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朴實、樂觀開朗的性格,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探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
高亢激昂的陝北人,跳出來的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 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好一個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劉成章的《安塞腰鼓》里曾寫道:「百十個斜背腰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熱烈激昂的安塞腰鼓,舞起來,就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近年來,隨著安塞腰鼓在亞運會開幕式、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活動上的演出,隨著各企事業單位文體活動的增加,安塞腰鼓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大,發展前景日益開闊,其經濟效益與產業化發展的價值逐漸顯現出來。
好多學校都開設起了安塞腰鼓的課程!讓這一傳統文化走出了黃土高原,走向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
⑸ 安塞腰鼓什麼的特色
安 安塞腰鼓塞腰鼓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展現了陝北人民的一腔熱血,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和「中國第一鼓」。安塞腰鼓從農村打到城市;從黃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從農家小院打到天安門前;從自編自演走向電影電視屏幕;從農運會打到亞運會;從陝北的窮山溝走上世界領獎台。安塞腰鼓以它獨特而精湛的藝術打遍全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這不僅是黃土高原的代表,也是中國的代表,世界的代表!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⑹ 陝西剪紙的分類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 「 樂樂 」 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發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里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⑺ 陝北人的民俗文化
鬧秧歌是陝北人的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鬧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種傳統民間娛樂藝術活動,它起源於北宋時期,在北方屬於一種祭祀活動,又名"陽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產物,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陝北秧歌經過陝北人民千百年來的不斷地創造作與加工,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黃土地上一種特殊的藝術品種,是陝北人民的一份寶貴財富,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的一朵美麗奪目的奇葩。
⑻ 陝北民俗
陝北民風習俗:
1、轉九曲
「轉九曲」民間也稱「轉燈」,它屬於一種民間風俗性祭祀活動,人們為得是求神靈保佑,在一年內驅逐邪魔,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安寧健康,幸福美好。
轉燈一般設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進行,部分村莊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莊在正月鬧起秧歌後,或外村秧歌隊進行慰問之時,隨便進行,沒有固定日期。
2、婦女習俗
以前受「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陝北男主外,女主內的風俗習慣已根深蒂固。
改革開放以後婦女得到徹底性解放,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關於禁忌,有的逐漸被拋棄破除,有的被納入精神文明的行列繼續沿用。
3、民俗與紅棗
紅棗是陝北的一大特產,主要分布在陝北的黃河沿岸和無定河下游地區,它栽培簡單,適應性強,結果早,見效快而又耐旱,民間有「天旱收葛針」之說。紅棗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也特別高,被人們稱為「果中之王」,是人們延年益壽的營養補品;度荒充飢的救命食品;饋贈親朋的美好佳品。
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商品經濟的發展,棗鄉人民經過多年的論證,引技術、進設備、走上紅棗產業化的新路子,以紅棗為原料加工成的蜜棗、熏棗、酒棗、烤棗、灘棗、香酥棗、豆沙棗、紫晶棗、棗酒及棗汁等,產品暢銷不衰,並在各地大中城市擁有了廣闊的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廣大棗農靠紅棗過上了紅火美好的日子。
陝北的清澗1995年還被國家農業部、林業部等單位正式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
4、民俗與毛驢
提起毛驢人人皆知,特別是佳縣米脂驢馳名各地。
毛驢是陝北農村中一種普遍的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之一,陝北人祖祖輩輩都離不開它,不管其歷史追溯到什麼時期,它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是甚大的。
總之,毛驢在生產習俗和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農民都願養它。
5、民俗與信仰
信仰是對某種宗教主義的極度崇拜和尊重,相信並崇拜超超自然的神靈,是支配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折射、虛幻的反映,並之為行動的准則,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動物的異常活動,天氣的反常的現象,這一切分別是由動物的生活規律和自然條件的變換所引起。但在過去落後的年代裡,人們往往誤認為這某種異常的出現,是某種事情凶吉的前兆,是神鬼對人凶吉的警告和啟示。所以某些人利用這種異常現象的出現,用它來偏財詐錢,欺騙人們。在科學發達的今天,經過科學家們的深解細研,對此類的變化有著科學的論證。陝北的信仰和禁忌其多甚廣,隨著倆個文明的不斷發展,流傳在民間的部分信仰已被逐漸破除,部分已被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已成風俗。
6、修廟會
過去的陝北因受天災人禍的侵襲,人們普遍崇拜神靈,所以各地普遍修起了許多廟宇,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平均每個村莊擁有廟宇兩座,有的修建的還特別豪華。
修廟宇首先由會長提議,並召集全體村民商量通過後在選好的地址上,請陰陽先生通過擺羅盤、定方位,然後選擇個黃道吉日方可動工。
7、廟會
古老的陝北因自然條件惡劣,天災時有發生,加之人禍並舉,幾乎把老百姓推進了地獄之門,所以,飽受多災多難折磨,過著貧窮痛苦的老百姓出於崇拜、相信超自然神靈的強欲心理活動,利用宗教這一民族信仰,在各地修建起大大小小不通的廟宇,如玉帝廟、觀音廟、老爺廟、娘娘廟、財神廟、龍王廟、山神廟等等,這些不僅歷史悠久,其規模也盛大,目前有的還沒國家及省市縣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延安的清涼山、佳縣的白雲山、榆林的青雲山、神木的二郎山、鎮川的黑龍潭等多不可舉,求神靈保佑期盼過上一個家庭平安、吃穿有餘、安居樂業的美好幸福生活,然而千百年來在各地逐漸形成了一種廟會文化。
8、抽簽打卦
廟堂內的神像默默無言,享受著人們的敬奉的香煙,錢財,可是人們要知道神靈提示的吉凶、福禍就須到神像前抽簽問卦。
抽簽:簽用竹竿製成扁狀形,並刻上有上上、大吉、中平、中下、下下等字和簽號,然後裝入簽筒。抽簽時香客首先跪在神像前,點香、燒裱後,敘述抽簽原因後,短期簽筒緩緩地搖動,反復幾次,最後跳出來一根簽來,然後根據簽號到簽譜查閱此簽的內容方可得知神靈給你的「提示」,有事因簽沒抽好重新抽一簽直至理想為止,不過最多抽三簽。簽各廟有各廟的簽,其數量也不同,內容也不一樣。
卦:卦是用柏木製成,長約五至六寸,粗一寸左右,按乾、坎、垠、震、簨、離、坤、兌八卦排列,製成八面,上面分別寫上具體內容,當然各廟又有各廟的卦。
抽簽、問卦,源遠流長,至今在陝北的各個廟會上盛行不衰,求子治病、陞官謀望、家寨行人、經商婚姻、祈雨賜福等等,都要抽簽問卦。
9、戲俗
提起唱戲,對於每個善被人來說都十分感興趣,無論男女老少都特別愛看,不光在戲場里看,在家裡端著飯碗就電視里播放的還放不過去,老年的那古典戲久看不厭,年輕的那年代時管不煩,被稱「戲迷」綽號的隨處可見,到處都有。
陝北的戲劇種類也很多,大戲有秦腔和晉劇兩種,基本都是古典的,演這種戲需演職人員較多,而服裝道具也復雜,表演藝術較難,一般只有大戲班才能完成;而小戲卻很多,基本上都是現代的,有道情、眉戶、秧歌劇、婉婉腕、小品、二人台、三句半、快板等等,演這些劇目演職人員較少,服裝道具簡單,表演藝術容易,除了大戲班演一兩台綜合性文藝晚會外,大都由小型的戲班在演。
10、貼倒福
福是衣豐食足,美好歡樂,和睦團結的象徵。多餘人們在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在見方的大紅紙上寫幾張或在市場上買幾張大大的福字顛倒貼在門窗或窯內的牆壁上。相傳把福字貼倒了,就寓意「福到了」。
倒貼福已成為中華民族恩華的又一景觀,同時也符合我們民族期盼吉祥如意的心理狀態,深受國人的喜愛,所以一直沿襲至今,久盛不衰。
11、行吃
提起「行吃」(討飯)這個話題,大家便會說那是家裡太窮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我所說的行吃和社會上那些行吃的表面形式基本一樣,而含義卻大大不同,這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下的一種民俗。
之前人們處於唯心主義的想法,把孩子的生死存亡交個上帝保佑,部分貴族的娃娃等長到三四歲的時候在大人的引導下到別家「行吃」直到十二歲的時候。
12、破土
「修窯蓋房,一世最忙」。當你選擇好合適的地方需要修窯蓋房時,首先請風水先生(陰陽)通過「羅盤」(指南針)的方式來定方看向,看是否能修造,如能並在動土修造的這一天,主人要帶香裱,祭食,祭酒到所選好的地方點香、燒裱、供祭食、叩頭祭祀,向當地土神告知,將要在此動工修造,求神靈在今後的修造的日子裡,保佑人畜平安、順心順意,然後就可以動工了。這種流傳千百年的風俗習慣人們稱為「破土」。
另外,在喪俗中,打墳墓之前也要舉行同樣的儀式,也叫「破土」。
13、獻土
獻土,民俗又稱「安土神」。而土神,民間又稱是「家神」,它的「人物」是保佑這家人的平安,若這家人萬一有什麼災難,就是靠土神來「搭救」,所以人們對新修的住宅,或是住了多年的舊居都要舉行安土神儀式。
安土神是有一定的時間,是藉助土神還位時才能舉行。
⑼ 安塞腰鼓是什麼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2009年國慶典禮,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參加了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廣場的群眾遊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安塞腰鼓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安塞腰鼓從農村打到城市;從黃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從農家小院打到天安門前;從自編自演走向電影電視屏幕;從農運會打到亞運會;從陝北的窮山溝走上世界領獎台。安塞腰鼓以它獨特而精湛的藝術打遍全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這不僅是黃土高原的代表,也中國的代表,世界的代表!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 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國慶遊行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等地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說《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述了原始社會人們敲打著石器,模仿獸類的形象跳圖騰之舞的話,那麼《易.系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則說明鼓的出現,使舞蹈得到飛躍,成為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擊鼓助戰用於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
鼓,不僅用於戰爭,而且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春秋戰國後,以鼓為擊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就更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漸已出現。山東沂南漢畫中的《百戲圖》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其中伴奏的樂器有鍾、磐、鼓等打擊樂器。在樣式華麗的建鼓旁,一人著寬袍大袖衣,側身向鼓,雙臂高揚,正欲擊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桿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以後各代多用刁: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於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並且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⑽ 陝西民間剪紙的藝術特色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陝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於陝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朴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不論那裡的農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陝西的窗花在表現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像,用剪紙來表達自己 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在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 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像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於作者都是農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采。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對象。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致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以其誇張中帶精巧、細致中藏真情的特點。
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陝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綉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簾是看綉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陝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你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發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里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差距地區因為經濟基礎較好,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徵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徵。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嘆不已,台灣漢聲為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占花老人創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采自於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