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350字,主要寫感情,急需!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質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
歷史發展
北京西北的皇家園林區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 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遭遇浩劫
歷史背景 圓明園導游圖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
被拍賣的圓明園十二生肖頭(8張)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這么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並不確切。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後、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後、軟弱就要挨打。 現在,圓明園已辟為遺址公園,並正對遺址進行保護性維修,恢復山形水系、園林植被、橋涵閘路,部分古建築也將重修。 洗劫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火燒圓明園後,咸豐皇帝的御批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火燒圓明園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
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遺跡(20張)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原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當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忻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衰敗過程
當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洗劫時,就有無數的土匪參與了打劫。能拿走的統統拿走,拿不動的用車或者牲口拉,實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壞!那群沒人性的英法聯軍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干凈了,有人又把希望寄託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他們操起掃帚和簸箕,在園中道路上飛沙揚塵,守園的太監官兵將他們稱為「篩土賊」,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圓明園舍衛城遺址
1900年八國聯軍[這八個土匪強盜是: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個國家同清鎮府簽訂條約]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日佔時期,園內部分遺址在「獎勵農業」的口號下被平山填湖,改為水田。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 長春園西洋樓養雀籠遺址
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干凈,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至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盪然無存.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遺址保護及整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 重點文物保護
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圓明園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游覽者有大幅度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參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備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ll0公頃范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6年來,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
圓明園之長春圓(15張)修建設主要進行了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提高了福海、綺春園兩景區的綠化美化、園路橋涵和服務設施。二是園林遺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顯提高。這兩個景區已有蓬島瑤台、涵虛郎鑒、觀瀾堂、別有洞天、涵秋館、天心水面、鳳麟洲等十餘處遺址,清運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臨水台基,界定遺址范圍,立石鐫刻盛時圖景,供遊人憑吊。三是擇要修復了幾處景點,如綺春園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別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補砌了綺春園東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駁岸,計4,960延長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樓遺址的西半部,清運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諧奇趣、蓄水樓、養雀寵、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噴水池,並歸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從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長春園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動土方20多萬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頃,整砌石駁岸9,500延長米,整理山形42座,使該園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復原貌。並整理了海岳開襟、、流香諸、得全閣、鑒園、獅子林等處園林遺址和臨水台基;挖掘復位乾隆御題匾詩刻石31
圓明園風景(20張)件;種植各類喬灌木35400餘株,栽種蓮藉藕10公頃。至此,圓明三園整個東半部(200公頃)已初步連片建成遺址園林。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蔥茂,花草芬芳,景色誘人。它既富於遺址特色,又具備公園功能,是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群眾遊憩的好去處。 由國家與園內農民聯合建園這一形式,經數年過渡,全面開辟遺址公園的條件漸趨成熟。按照首都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加快遺址公園建設步伐,於1990年和1993年分兩批正式辦理了遺址公園全部佔地的徵用手續,將園內原以土地謀生的農民轉為非農業人口,並安置其勞動力從事園林建設。這就為在圓明三園范圍內全面建設遺址公園、保護文物古跡創造了全新的條件。爭取恢復原樣。
編輯本段歷史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繼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後
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 圓明園復原圖
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後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園林建築
建築特色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 建築特色
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 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 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 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水面約佔三園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回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復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建築的水主題特徵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洲」之象徵。各個島上建置 圓明園
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岳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概,「垂虹駕湖,婉蜒百尺,修欄夾翼,中為廣亭。紋倒影,滉漾楣檻間,凌空俯瞰,一碧萬頃」。西岸的坦坦盪盪,酷似杭州玉泉觀魚,俗稱金魚池"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西部的萬方安和,房屋建於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涼,遙望彼岸奇花纈若綺綉。雍正皇帝喜歡在此居住。圓明園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澤)水法引水入室,轉動風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乾隆皇帝喜歡在此消暑。長春園西湖中的海岳開襟,在白玉石圓形巨台上建有三層殿宇,遠遠望去好似海市蜃樓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萊瑤台,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千餘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葯,以企長生不老。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徵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並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十多處園林佳景。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於北海公園的水面。這里水面開闊,景色秀麗,每於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七月十五日夜,清帝於此觀賞河燈。冬日結冰後,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游。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Ⅱ 李廣的家鄉在哪裡
誰說李廣父親史書沒有記載《新唐書 宗室世系》對李廣家族上下幾十代記載的非常清楚,問題在於,李家代代都是太守等高管?這真實嗎?
李廣的家鄉在哪裡?
李廣(前183-前119)西漢隴西成紀(甘肅秦安縣)人。
李廣出生是在怎樣的家庭?
軍事世家
李廣祖先是秦朝大將李信
秦王政命王翦統帥伐燕。二十一年(前226),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和太子丹退保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說道:「秦軍之所以追得這么緊,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燕國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上,燕王派人斬了太子丹的頭顱獻給秦,李信、王賁並沒有停止進攻。二十五年(前222),李信隨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李信領功。
據史記記載,漢朝大將李廣、及其孫李陵一家即為李信後代。(史記·李將軍列傳)
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崇字伯佑,隴西守、南鄭公。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字內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將軍、隴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守。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翔,河東太守、征西將軍,討叛羌於素昌,戰沒,贈太尉,葬隴西狄道東川,因家焉。生伯考,隴西、河東二郡太守。生尚,成紀令,因居成紀。弟向,范陽房始祖也。尚生廣,前將軍。二子:長曰當戶,生陵,字少卿,騎都尉;次曰敢,字幼卿,郎中令、關內侯。生禹,字子通。弟忠,頓丘房始祖也。禹生丞公,字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新唐書 宗室世系》
李廣的父親是干什麼的?
李廣的父親據說叫李尚。「世系」說,李尚為「成紀令,因居成紀」。也就是成紀縣縣長
李廣有什麼戰歷?
李廣出生不詳,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李廣,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抗擊匈奴。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郎中,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升為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雖有功,但由於李廣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後,沒得到封賞。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史記·李將軍列傳》)於是被任為上郡太守。後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率和訓練軍隊抗擊匈奴。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結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鵰手,於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鵰手。
匈奴射鵰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里後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鵰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說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後重回到他的隊里,卸下了馬鞍。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卧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眾臣認為李廣是名勇將,武帝於是調任李廣任未央宮的衛尉。這時程不識也任長樂宮衛尉,他倆從前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帥軍隊,卻有截然不同的帶兵方法。李廣治軍簡易,行軍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陣勢。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駐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軍隊的文書簿籍一概從簡,但是也遠遠布置偵察人員,所以沒遭遇過危險。程不識則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注重部隊的編制,隊列和陣式。晚上敲刁斗巡邏,軍官處理軍事文件到天亮,軍隊得不到休息,也沒遇到過危險。可是士兵卻苦於程不識之嚴,都喜歡跟隨李廣作戰。程不識景帝時因數次直諫而被任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於文法。
漢武帝三年(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單於入塞。派大軍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制。單於發覺這種情況,引兵離去。
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兵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在家閑居期間,常與潁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到藍田南山中射獵。曾有一次在夜間帶著一個隨從騎馬外出,跟別人在鄉間飲酒。歸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廣不讓通行。李廣的隨騎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就是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於是就扣留了李廣等人,留宿霸陵亭下。過了不久,匈奴攻人遼西,擊敗了韓安國的軍隊。於是皇帝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准許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軍中李廣就把亭尉殺了,然後向皇帝上書謝罪。皇帝回報說:「將軍,是國家的爪牙。《司馬法》講:登車不撫車前橫木以禮敬人,遇到喪事不根據親疏關系穿規定的喪服,振兵興師去征伐不順服的人,出征時,要統率三軍之心,協同戰士之力,這樣才能做到一怒千里驚懼,威振則萬物歸順,是以名聲顯露於夷貉,神威使鄰國畏懼。報仇除害這是我期望於將軍的,您若叩頭請罪,這豈是我所指望的!」看來皇帝並沒有因此而責備李廣,倒欣賞他的這種做法。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廣心胸的狹窄。
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後,匈奴畏懼,稱李廣「漢之飛將軍」,避之,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張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里。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再射,就怎麼也射不進石頭里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也終竟射死了這只虎。
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裡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閉居時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為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廣被任命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衛青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數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
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李廣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地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博望侯張騫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當年同他一起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卻連連得封,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後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李廣的許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爵邑,官職也沒有超過九卿。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王朔說:「將軍想想難道做過什麼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廣想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了他們之後卻又殺死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出塞,衛青得知單於的駐扎地,衛青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襲擊單於。而命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東路道遠,而且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親自請求為先鋒,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可是衛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正面對陣。這時候,衛青的好友公孫敖新失掉侯爵,擔任中將軍隨大將軍出征,衛青想給他立功機會,所以把李廣調開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與單於對陣。
李廣當時知道這一內情,仍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向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衛青的部隊因單於逃跑也無收獲,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
回師後,衛青派長史拿了干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衛青又派長史緊催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審問。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言畢引拔刀自刎。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
Ⅲ 圓明園怎麼毀滅
名稱由來
圓明園之綺春園(15張)「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質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
歷史發展
北京西北的皇家園林區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 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遭遇浩劫
歷史背景 圓明園導游圖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
被拍賣的圓明園十二生肖頭(8張)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這么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並不確切。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後、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後、軟弱就要挨打。 現在,圓明園已辟為遺址公園,並正對遺址進行保護性維修,恢復山形水系、園林植被、橋涵閘路,部分古建築也將重修。 洗劫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火燒圓明園後,咸豐皇帝的御批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火燒圓明園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
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遺跡(20張)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原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當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忻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衰敗過程
當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洗劫時,就有無數的土匪參與了打劫。能拿走的統統拿走,拿不動的用車或者牲口拉,實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壞!那群沒人性的英法聯軍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干凈了,有人又把希望寄託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他們操起掃帚和簸箕,在園中道路上飛沙揚塵,守園的太監官兵將他們稱為「篩土賊」,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圓明園舍衛城遺址
1900年八國聯軍[這八個土匪強盜是: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個國家同清鎮府簽訂條約]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日佔時期,園內部分遺址在「獎勵農業」的口號下被平山填湖,改為水田。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 長春園西洋樓養雀籠遺址
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干凈,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至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盪然無存.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遺址保護及整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 重點文物保護
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圓明園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游覽者有大幅度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參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備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ll0公頃范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6年來,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
圓明園之長春圓(15張)修建設主要進行了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提高了福海、綺春園兩景區的綠化美化、園路橋涵和服務設施。二是園林遺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顯提高。這兩個景區已有蓬島瑤台、涵虛郎鑒、觀瀾堂、別有洞天、涵秋館、天心水面、鳳麟洲等十餘處遺址,清運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臨水台基,界定遺址范圍,立石鐫刻盛時圖景,供遊人憑吊。三是擇要修復了幾處景點,如綺春園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別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補砌了綺春園東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駁岸,計4,960延長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樓遺址的西半部,清運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諧奇趣、蓄水樓、養雀寵、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噴水池,並歸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從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長春園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動土方20多萬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頃,整砌石駁岸9,500延長米,整理山形42座,使該園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復原貌。並整理了海岳開襟、、流香諸、得全閣、鑒園、獅子林等處園林遺址和臨水台基;挖掘復位乾隆御題匾詩刻石31
圓明園風景(20張)件;種植各類喬灌木35400餘株,栽種蓮藉藕10公頃。至此,圓明三園整個東半部(200公頃)已初步連片建成遺址園林。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蔥茂,花草芬芳,景色誘人。它既富於遺址特色,又具備公園功能,是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群眾遊憩的好去處。 由國家與園內農民聯合建園這一形式,經數年過渡,全面開辟遺址公園的條件漸趨成熟。按照首都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加快遺址公園建設步伐,於1990年和1993年分兩批正式辦理了遺址公園全部佔地的徵用手續,將園內原以土地謀生的農民轉為非農業人口,並安置其勞動力從事園林建設。這就為在圓明三園范圍內全面建設遺址公園、保護文物古跡創造了全新的條件。爭取恢復原樣。
編輯本段歷史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繼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後
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 圓明園復原圖
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後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園林建築
建築特色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 建築特色
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 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 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 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水面約佔三園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回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復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建築的水主題特徵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洲」之象徵。各個島上建置 圓明園
Ⅳ 圓明園是如何毀滅的
圓明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的焚毀,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由於閉關鎖國,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運動。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們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而又屢屢節外生枝,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委曲乞和,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名為「北巡」,實則置祖宗社稷於不顧自逃性命。從而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飽,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該人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竟借口其被俘人員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國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了東西,一個放了火。彷彿戰爭得了勝利便可以從事搶劫了……。在歷史的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就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這樣,帝國主義 列強霸佔了中國的九龍半島 和北部的大片領土,勒索去1600萬兩白銀的巨額軍費賠款。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呢?或者說當年英法聯軍以什麼理由或者說是以什麼借口燒毀圓明園?
一方面,人們認為是: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
另一方面,就是「磕頭外交」引起的。當時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系,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
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系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
但是,中國皇帝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所以,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有悖於己於「天下一統」的觀念,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也就是為了磕頭或不磕頭。
火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是英國額爾金伯爵(James Bruce, the 8th Earl of Elgin)。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了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公使巴夏禮(Harry Parkes)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Henry Loch) 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了一個多月。滿清皇帝和政府一直把巴夏禮看著英法聯軍的最高統帥,根據「擒賊先擒王」的傳統計謀,他們在通州談判之前就計劃誘擒巴夏禮,期望巴夏禮就擒之後,英法聯軍群龍無首,必定自亂,然後乘機大舉進剿,穩操勝券。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Thomas Bowlby)。
額爾金得知清政府的暴行以後,決意報復。額爾金准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了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額爾金認為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家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准則。火燒圓明園造成的傷害,不僅是英法聯軍的罪行,還有滿清皇帝和政府的迂腐和無能所造成的歷史原因。
圓明園被毀後,仍為皇家禁園。同治年間在慈禧太後的授意下,曾試圖擇要重修。當時擬修范圍為20餘處共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後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口清夏堂等處。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後,慈禧太後雖然修了頤和園,但並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直至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葺過圓明園雙鶴齋、課農軒等景群。1900(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亂,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內殘存及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園內運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諸如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巡閱使(後賄選為民國總統)曹錕、步軍統領聶憲藩、京師憲兵司令車慶雲、公府秘書長王蘭亨等都有此般劣跡,僅京兆伊(相當於後來的北平市市長)劉夢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內,就強行運走長春園太湖石623大車、綺春園雲片石104大車。當時先後駐防西苑一帶的陸軍十三師、十六師、國民軍十一師、東北軍五十三軍、宋哲元二十九軍等。都曾強行拆除圓明園圍牆,私行出售磚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場。頤和園、中山公園、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等處,也相繼運走大批石件。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橋經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時,經北平市特別政府批准,將圓明園南邊(4800米)和東邊的虎皮石圍牆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鋪路。於此前,還多次公開變價批賣園內的大城磚、虎皮石和雲片石,乃至西洋樓殘存的大理石石柱等,這樣終至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一代名園圓明園毀滅於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毀於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它的毀滅,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了也會挨打的證明。
Ⅳ 怎麼能找到關於五台山南山寺 釋靈善的最新信息呢
五台山南山寺,從台懷中心區沿公路南下至楊柏峪村,轉向西過清水河,行數百米,就來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腳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積九十多畝,計有殿堂樓房窯三百多間。南山寺整個寺院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上三層名佑國寺,下三層名極樂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杜牧《阿房宮賦》中描繪阿房宮時說:「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五台山南山寺,有著同樣的氣勢和風姿。步入寺內,回欄曲徑、亭台樓閣,應接不暇,甬道深處、院落門首,多有石刻題詞、對聯,特別是各類建築物上的石雕,題材多樣,內容紛繁,游歷其中,有步移景換、多姿多彩的感覺。在寺廟中,象這樣宏觀浩大、微觀精細的群體建築是很少見的。
該寺創建於元代,以現存寺內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為證,當時稱「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九年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代末年,有一個皈依佛門的九宮道首領叫普濟,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關系密切,慈禧太後親筆題寫「真如自在」木匾賜普濟,普濟還將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來。民國初年,由東北信徒捐資,普濟和尚將原有的極樂寺、佑國寺、善德堂三處合建在一起,稱為南山寺。普濟死後,寺院修建未停,建築工程浩大,規模壯觀,連續動工二十三年,後因「七七事變」停工未竣。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築樣式別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漢白玉石構成,石雕內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
南山寺建築依託山勢,層次高低分明,錯落有致。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長十七點三米,高約八米,石徹底座,磚砌壁身,頂部壁檐有磚雕,壁面嵌有漢白玉石,上刻題詞和對聯。左邊的石刻對聯是:風化神中夢,迷路天作合。右邊的石刻對聯是:了道心圓地,真光上明天。中間圓形的石面上也刻有同樣內容的字跡。
從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108級石台階。台階寬大高長,雄偉壯觀,在五台山首屈一指。台階盡頭的高台上,立有二座高大的石牌樓,長十二點八米,寬一點六米,高約九米。牌樓下有三個門洞,上分三層樓頭,一層比一層內縮,居中的樓頭最高,兩側配以對稱的分層次的四個樓頭。中門洞額的石面上題有「蒼松無毀智轉雲中飛騰萬里山水乎」字樣。兩個邊門的外側和內側,都刻有楹聯。牌樓的背面也有許多石刻題詞和對聯。
石牌樓後面的建築是大鍾樓。鍾樓分兩層,下層是敦實的石建築,上層是重檐木構建築。下層門洞的拱券和門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圖,邊側刻一副對聯。鍾樓背面門洞兩旁,又有兩個小門洞,內砌二十八層台階,直通樓上。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有各種花草樹木,很簡單的勾勒,就把神韻顯示出來,足見其刀法的純熟。高層的建築上,塗金著彩,十分華麗。南山寺的大鍾樓,石建和木建相結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題字相結合,石雕和彩繪相結合,很有特點。遊人穿過大門洞,登小門洞內的二十八級暗石階上樓,可憑欄觀光。大鍾樓左側是一個院落,東面有一座小殿,上掛「敕建極樂寺」匾額,殿前立元代石碑—通,清代石碑數通。至此,方顯出南山寺的古樸氣氛。
小徑左側。又有一個門,門旁有磚砌建築的鍾鼓二樓,入內是一個四合大院,大院正西經北向南的就是南山寺現存塑像設置最完整的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為泥塑釋迦牟尼佛和阿難、迦葉兩個大弟子,再前正中為石雕文殊騎獅像。左側為石雕送子觀音像,觀音菩薩慈愛地把小孩放在膝上,一手護抱,一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觀音菩薩的背後,捲起凹石,表示山洞的樣子,這座雕像形象十分生動。右側為木雕普賢菩薩。菩薩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種姿勢,下踩一朵蓮蓬,身邊眼兩頭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飛。大殿兩側的泥塑十八羅漢,其工藝水平之高,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寶殿內同類塑像中首屈一指。羅漢的個性鮮明,有的疾惡如仇,有的泰然自若,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態龍鍾,一個個栩栩如生。十八羅漢所靠的山牆內壁上有壁畫,左側壁畫為釋迦牟尼佛傳記,右側壁畫為唐僧取經。
殿門內額上掛一豎匾,上有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四字。 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個窄過道,通人大殿後面的禪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跡與大殿木匾上的一樣。
從大殿左側的石台階登高低重疊的佑國寺。這是南山寺的高外建築,這里的石雕內容最豐富。第一進院落和大殿前,有一個漢白玉石砌成的高台建築,高台建築的所有邊緣,連同大院的前沿,都有石欄桿和石立面圍著,上面共雕著三百一十六幅圖案。有干枝梅、山菊花、牡丹、風竹;有去中鳳凰、空中飛龍、獅子滾綉球,麒麟相逐、鹿登梅山、奔馬迎日;有進喜鵲登梅、蓮下立仙鶴、絲帶束棋、海螺、仙桃,等等。在平台的兩側,有五幅大立面石雕,刻有各種人物。正中的一幅為「福祿壽三星」;左右兩側為「琴棋書畫四長者」;北端的邊幅為「穆桂英掛帥」;南端的邊幅,刻四武士護衛二老者,其中一老者手握寶葫蘆。在第二進大殿的正面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個窄過道,通入大殿後面的禪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跡與大殿木匾上的一樣。
從大殿左側的石台階登高低重疊的佑國寺。這是南山寺的高外建築,這里的石雕內容最豐富。第一進院落和大殿前,有一個漢白玉石砌成的高台建築,高台建築的所有邊緣,連同大院的前沿,都有石欄桿和石立面圍著,上面共雕著三百一十六幅圖案。有干枝梅、山菊花、牡丹、風竹;有去中鳳凰、空中飛龍、獅子滾綉球,麒麟相逐、鹿登梅山、奔馬迎日;有進喜鵲登梅、蓮下立仙鶴、絲帶束棋、海螺、仙桃,等等。在平台的兩側,有五幅大立面石雕,刻有各種人物。正中的一幅為「福祿壽三星」;左右兩側為「琴棋書畫四長者」;北端的邊幅為「穆桂英掛帥」;南端的邊幅,刻四武士護衛二老者,其中一老者手握寶葫蘆。在第二進大殿的正面,還有20幅石雕,中門的拱券上是魚躍友門,兩個側門的拱券上都刻著雙鳳朝陽,左窗牆石面上刻著一幅有樹、花、橋、水和人物的風景畫。大殿居於院中間,兩側山牆旁有兩個側門,左側門背面檻兩旁的石面上,雕有兩幅「天女散花」。松樹下,天女脈脈脈含情,體態裊娜,衣帶飄卷,手端花盆,倒出各樣花來,足稱雕刻藝術佳品。右側門背面門檻兩旁的石面上,雕有兩幅「高山流水」圖。畫面上,俞伯牙坐在樹下,一手撫琴,一手攀枝,雅興一濃。後院有坐北向南的房屋六間,在碼頭墩的石面上,雕著「蘇武牧羊」圖。
第二進院落和大殿前又有一高台建築,樣式與第一個高台建築相同,有石雕三百六十幅,內容也與第一進院落略同。北側台階左端石欄桿第三個石柱上,有這樣一幅雕刻:花瓶中插著柳枝,瓶子有一裂痕,一面釘了三道疙疤,瓶口似乎還打破了些,微妙細致,逼真傳神。這座大殿的基座四周,有四十幅浮雕,都是花卉。大殿正面右側,有一幅「牛角掛書」浮雕,描繪《陳情表》的作者、三國時人李密年省時的讀書情景。「牛角掛書」下面,有一幅「孟母擇鄰」的浮雕:一老人在前面走,身旁跟著一條狗,一中年人挑著擔子,拖著孩子隨在後面。大殿正面左側,有一幅「太公釣魚」浮雕:太公頭戴斗笠,下頷長著長須,在垂柳下盤腿而坐,手舉釣魚竿,身後有一樵夫拍打他的肩頭,象要詢問什麼。在大殿背面右側,有一幅「吹簫引鳳」浮雕「簫史教弄玉吹長簫,簫聲引來了鳳凰,鳳凰雙腳直立,把頭彎到了腿間,構圖很美。另外,大殿四壁還有許多其他人物花卉浮雕。
第三進院落開始,還是同一樣式的高台建築,台壁上,有塊1米見方的」福祿壽三星「浮雕。福星居中,一手握腰帶,一手握羽扇,老壽星在右,拄龍頭拐杖,眉須髯髯,額頭隆起。他們的神態各異,福星矜持,壽星欣喜。這里高台建築的石階,上刻294幅浮雕 ,都是各種花卉和鳥獸。後高殿和兩側配房的石面上,有三國故事」三顧茅廬」還有根據《西遊記》故事雕刻的「孫悟空、豬八戒登仙山」。坐南向北的配房石面上,有一幅 「松下問童」的浮雕,畫面為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中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寫意。
南山寺堪稱石雕藝術的寶庫。遊人到此,如同瀏覽雕刻藝術的畫廊,使您的情感尺向天上人間全為一體的浪漫境界,並受到極大的藝術感染和歷史文化知識的教益。
Ⅵ 司馬遷是怎樣寫人物傳記的
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做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非常注意選擇一些典型細節作精雕細刻,從而很好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如《陳涉世家》寫陳勝的佣耕嘆息,《留侯世家》寫張良亡匿下邳時為圯上老人進履,《陳丞相世家》寫陳平為鄉黨均分社肉,《李斯列傳》寫李斯的入倉見鼠而嘆,《孫子吳起列傳》寫吳起殺妻求將及其為士卒吮癰,《萬石張叔列傳》寫石建奏事誤書「馬」字的惶恐和石慶以策數馬的拘謹,《酷吏列傳》寫張湯幼年審盜肉之鼠的干練,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精妙細節,對表現人物的志趣抱負、性格好尚都起了積極作用,有些甚至和人物的一生行事都有關系。清代章學誠說:「陳平佐漢,志見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廁鼠。推微知著,固相士之玄機;搜間傳神,亦文家之妙用也。」(《文史通義古文十弊》)《史記》中,凡是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其中肯定都有生動活潑的細節描寫。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的人物之一,因此《史記》中關於劉邦的細節描寫也最多。例如當劉邦從漢中殺回來,收復了關中,再向東打到洛陽的時候,文章說:「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這「漢王聞之,袒而大哭」八個宇,把劉邦那種隨機應變,見景生「情」的本領表現得清楚至極。明代凌稚隆說:「漢王袒而大哭,特藉此以激怒天下,非真哀痛之也。要知項羽不殺義帝,漢王豈能出義帝下者?項羽特為漢驅除耳。」(《史記評林》)當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項羽親自挑戰,劉邦罵項羽有十條罪狀,而後文章寫道:「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這里也把劉邦的神情寫活了。劉邦果然是機靈,腦瓜轉得快,這一著實在太重要了。張守節說:「恐士卒壞散,故言虜中吾指。」(《史記正義》)日人瀧川資言說:「變起倉促,而舉止泰然如此,漢皇非徒木強人也。」(《史記會注考證》)這對於蒙騙敵人,穩定自己的軍心起著非同小可的作用。
淮陰侯韓信也是司馬遷聚精會神描寫的人物之一。《淮陰侯列傳》中有許多細節描寫也是異常精彩的,例如作品開頭寫韓信早年窮困時受人欺侮的情景說:「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以為怯。
」明代董份說這里「形容如畫」。清代吳見思說:「『出胯下』,辱矣,下益『蒲伏』二字,寫胯下之狀極其不堪,然上有『孰視之』三字,而信之籌劃已定,豈孟浪哉?」
當韓信平齊,遣人向劉邦請求為假齊王時,「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下面可能就要說「發兵坑豎子」了,這時張良、陳平一躡其足,劉邦立刻醒悟,於是「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這是多麼活靈活現的一場戲啊!明代鍾惺說:「復罵得妙,轉變無跡。」清代何焯說:「人見漢王轉換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筆入神也。他人不過曰:『漢王怒,良平諫,乃許之。』」(《義門讀書記》)這個細節不僅表現了劉邦腦瓜的絕頂聰明靈活,而且埋下了韓信日後倒霉遭禍的伏筆。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有些人物的描寫,甚至主要是靠鋪敘一系列細節小事而獨見風採的。梁啟超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對司馬遷描寫廉頗的手法進行分析說:「《史記》寫他八次勝仗,不到二十字,反魯魯嗦嗦地寫他如何與藺相如吃醋慪氣,如何負荊請罪。後來在異國又如何對趙使者表示沒有老,想趙王用他,一氣寫上幾百字,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若寫他的戰功,那些戰法總是一樣;要寫他的智勇,那吳起、王翦也是一樣的智勇,從此處都不能表現出他的整個人格。寫他幾件小事便可以看出,他老人家是一位極忠誠的軍人,氣量很小,然而很知大體,待人很厚。」
Ⅶ 有個古人 他想起在奏章之類里寫的馬字寫了五點他很自責。。。是誰去了
漢武帝時的石建
石建做郎中令時,一次書寫奏章,奏章批復下來,石建再讀時,非常驚恐地說道「寫錯了!『馬』字下面的四點和下曲的馬尾應該五筆,現在才寫四筆,少了一筆,皇帝會責怪我,我該死啊!」可見他為人的謹慎,即使對待其他的事也都像這樣。
Ⅷ 石建東的藝術簽名怎麼寫
摘要
Ⅸ 石建藝術簽名怎麼寫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
以上是你需要的簽名圖片~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請點擊【我回答下】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