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的戲曲為何如此興盛,戲曲在當時有哪些發展條件
從經濟發展因素而言。元朝統治者在建立政權之後,實行各個方面對策,發展趨勢繁榮經濟。元世祖曾說:「凡尺寸政務,精東的心所有者至公,所不欲者罷之。」因此,一方面採用一系列對策,修復發展趨勢農業。另一方面,積極主動激勵手工業者生產發展。那樣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繁盛和發展趨勢。據馬克波羅記述,那時候的元大多數,早已變成中國東方商業廣場。
市前所未有興盛,游樂場所增加,尤其是出現了很多的瓦舍勾欄。早就在宋朝,勾欄中就會有「本會」的機構,一般由下一層知識分子和有經驗的老藝人構成,致力於勾欄里的各種各樣表演方式給予腳本製作。元元雜劇的完善,客觀上提高了對本會的需要,急缺知識分子為她們競制新篇章,以達到廣大觀眾的賞析要求。那樣促使了更多的是戲劇特點造成。
② 元曲為什麼能夠興盛
1、元代城鎮經濟的繁榮,這是元雜劇繁榮的物質基礎。宋金元時期,城市持續發展,出現了一些繁榮的大城市。為了適應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很多大城市都出現了集中進行商業性演出的勾欄瓦肆,這為雜劇的創作和演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文人地位的變化。元代初期,科舉考試曾經長期停開,這使得很多文人沉鬱下僚,其中的很多人混跡勾欄,與藝人為伍,進行雜劇的創作甚至演出。同時,元蒙入主中原之後,很多文人不屑仕於異族,於是放棄仕途,轉而從事雜劇創作。這也是促進雜劇創作的重要因素。
3、戲劇藝術發展自身的延續性。元雜劇是我國各種表演藝術傳奇發展的結果,而雜劇之所以在元代到達了高峰正是因為雜劇的形式已經進入成熟期。
(2)戲曲藝術為什麼繁榮擴展閱讀:
元曲的產生,離不開它的時代背景。元代定都北京以前,當時的淮河以北,先後為遼金統治已有二百多年。
忽必烈建大元後,北方更是各族雜居,漢人大部南遷後,留在淮河以北的漢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經濟、政治地位上,都不復北宋時期。
游牧民族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流傳於勾欄瓦肆的俗謠俚曲,而宋代以來城市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這種通俗文化的發展;同時這些通俗的歌唱藝術也以已在北方流行的新的語言體系傳播開來。
③ 中國古代戲曲盛的原因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中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2]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④ 元雜劇創作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1、藝術原因:
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
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准備了故事內容,並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准備了條件。
2、政治原因:
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
城市的畸形發展。發展階段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4)戲曲藝術為什麼繁榮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音樂曲調方面元雜劇以北方音樂為基礎,因此有別稱「北雜劇」 ,採用的是北曲聯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個套曲,每一個套曲一般都連綴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牌組成。每折一個套曲,常見的是第一折用仙呂,第二折用南呂,第三折用中呂,第四折用雙調。
少數劇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宮調的。在每一宮調之內,各有數十支曲牌。曲詞就是按曲牌填寫,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壓同一韻腳,不可換韻。有時又有向其它宮調借用一支或幾支曲牌的情況,稱為借宮。
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
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凈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
常識簡介
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一級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元雜劇,也叫北曲雜劇,這是為了與南曲戲文相區別而有的名稱。
元雜劇使用的曲調全為北曲,北曲各宮調的聲情雖與南戲基本相同,但由於北曲比南曲多變宮、變徵兩個半音,故從總的音樂風格來說,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與南曲相比,北曲用韻較嚴,每套曲只押一韻,中間不換韻,而且韻腳密,幾乎每句都押韻。
⑤ 為什麼大多數戲曲種類都是在明清時期達到繁盛狀態的
大多數的戲曲種類都是在明清時期達到繁盛的狀態,這是因為明清時期中國的商業化發展是比較發達的,而且到了明代中期之後是大夫階層追求一些社會思潮的興起,也讓很多戲曲種類得到了發展的便利條件。有非常多的市大夫,是非常的沉溺於聲色的,其中就很迷戀戲曲,這讓一些戲曲在當時不斷的發展,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民間小曲,也影響了戲曲的全貌,慢慢的也形成了很多地方的劇種,這也讓當時的戲曲文化處於盛世。而且戲劇本身也和百姓的生活是非常緊密的,這也造就了讓戲曲滲透到社會生活當中的各個領域當中,比如一些逢年過節或者在慶典的時候,紅白喜事都會選用戲曲來進行娛樂,當戲曲受到普通百姓的歡迎時,這也讓戲曲發展的非常快速,而且戲曲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當時整個社會的深處。
最後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帶來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中國的戲曲會逐漸的退出歷史的舞台。而戲曲的衰落也是社會發展當中不可避免的一個現象,所以對於戲曲只能夠做創新。
⑥ 歸納明清時期戲曲藝術繁榮的原因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社會進入它的晚期。商業經濟相對發達,社會生活奢糜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後士大夫階層追求享樂社會思潮的興起,戲曲獲得了更為便利的生存發展條件。
明初,南方的戲文已經擴布到東南沿海各省,並以強力的勢頭向內地和西南發展,及至明萬曆年間,已經成為廣布全國的戲曲聲腔,其中的崑曲更由於士大夫階層的垂青而流傳廣遠。雜劇的勢力雖然逐漸消減,但在北方民間仍然長期演出不衰。明代中期以後,北方各地又在民間小曲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新起的戲曲聲腔——弦索和梆子,它們的興起影響了清代全國戲曲的面貌。清代以後,這些戲曲聲腔在全國各地到處流播繁衍,隨處形成新的地方劇種,衍為中國戲劇文化的壯觀。
明清戲曲的興盛與士大夫階層對之推波助瀾有密切關系。明代以後士風頹糜,諸多士大夫放誕佻、狂盪不羈、縱情享受、沉溺聲色,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迷戀於戲曲。明末東南著名文人張岱自稱一生「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琅嬛文集》卷五《自作墓誌銘》),就是一個絕妙的寫照。明清文人還串戲風行,例如屠隆「每劇場,輒闌入群優中作技」(沈德符《顧曲雜言·曇花記》),湯顯祖「自掐檀槽教小伶」(《醉答東君二首》之一),甚至一些文人輕賤科舉,把身躬排場作為自己的樂趣。明·陳琬《曠園雜記》說,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詩,當鄉試發榜時,別人都爭去省門看榜,他卻在戲園里演戲,「門外呼周解元聲百沸,周若弗聞,歌竟,下場始歸。」明清文人很多都養有自己的家庭戲班,著名者如李開先、屠隆、屠沖暘、沈璟、張岱、阮大鋮、冒辟疆、查繼佐、李漁、尤侗等等。有時官府里也養戲子,使得政府部門不得不一再發布禁令。清嘉慶四年(1799年)曾有皇帝諭旨曰:「聞近年各省督撫兩司署內教演優人之事……俱不許自養戲班。」(清·明亮等編《中樞政考》卷十三「禁令」條)清代小說《歧路燈》第九十五回也寫到,開封巡撫說:「近日訪得不肖州縣,竟有豢養戲班以圖自娛者。」
上述這種風氣造成文人空前地投入到戲曲創作和戲曲活動中來。明清時期涌現了大量的文人戲曲作家,創作出數量浩翰的作品,繁榮了戲曲的生命。明清文人從事戲曲創作的動機和目的都與元人不同,如果說元雜劇作家更多為了口腹之虞而投入戲曲創作的話,那麼明清傳奇作者則主要是出於游戲辭藻,播玩音律,興之所至,吟詠歌唱,把戲曲作為寄情寓意的工具。
由於戲曲與民俗文化廣泛而緊密的結合,戲曲得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里去。例如它通過參與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動,成為一種與民眾的宗教儀式、年節慶典、春祈秋報、紅白喜事渾融一體的民俗藝術,成為民間文化娛樂方式的主要承載物。戲曲對於下層民眾歷史知識的傳播和文化性格的塑造,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他們的教科書和啟蒙物。因此,戲曲受到普通小民的普遍愛戴就不奇怪了。清·劉繼庄《廣陽雜記》卷二說:「余觀世之小人,未有不好歌唱看戲者。」欣賞戲曲對於文化水平的要求不高,甚至略有修養就可以模仿,清·聶敦觀《呵呵道人詩草·觀劇》曰:「就中閨門初識字,聽詞能誦《鸞鳳記》。」就描寫了這種情況,因此看戲成為明清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項最流行和風靡的事。清·焦循《花部農譚》自序說:「郭外各村,於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樵漁夫,聚以為歡,由來久矣。」是對當時平民戲麴生活的生動寫照。
戲曲與民眾生活的緊密結合,造成各類戲曲文物的大量出現。明清時期戲曲文物與宋元顯著有別的特點是:宋元戲曲文物大多與墓葬結合,保存於地下,作為陪葬品或冥世生活環境的裝飾而出現。明清則大多與人民生活結合,傳存於地上,作為世俗生活的裝飾品而出現。當我們看到遍布全國各地民間的明清屋舍中鑲飾的眾多華麗而精美的戲曲磚雕、木雕、石刻、壁畫,看到大量平素用於生活裝飾的明清瓷器、年畫、剪紙、織綉、泥塑里的戲曲內容,我們不是深刻感受到了戲曲對於社會生活滲透力之強嗎?
⑦ 元代雜劇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1經濟的發展
2民族的融合
3文人地位的下降,出現許多懷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借文學筆墨來抨擊黑暗現實
4人們的娛樂需要,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大量涌現
元雜劇的興起和繁榮有多種條件和因素.
前代各種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雜劇形式上的各種借鑒.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雜劇開始南移是在南宋王朝滅亡、元王朝統一全國以後.
元朝的思想上是兼收並用,他們對各種思想幾乎一視同仁,都加以承認與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當時城市經濟繁榮,元廷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學與科舉,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當時戲劇演出的廣泛,上自宮廷,下至平民社會,觀賞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娛樂習慣.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相對的詩詞成就較少.明朝王世貞說「元無文」.敘事性文學如戲曲、小說第一次成了主導地位.一批自由奔放的文人在城市發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然而戲劇演出的商業化帶來的競爭性,也是雜劇興盛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為廣泛.在元代各類文學作品中,也只有雜劇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元代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了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幫凶、爪牙對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人民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
元代涌現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作家.眾多文人參預戲劇活動促進了劇本創作的繁榮,很多著名演員的出現也有助於雜劇的興盛.他們有的是「書會才人」,有的是「職業演員」,更多的是懷才不遇或充任下級官吏的文人.這種身份和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的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也決定了作品的藝術成就的普遍提高.
雜劇五大名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鄭光祖.名作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倩女離魂》等,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
⑧ 明清時期戲劇繁榮的表現有哪些
戲劇的繁榮表現之一
明清時期,戲劇表演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戲曲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
戲曲繁榮的表現之二
士大夫階層的參與。明代以後士風頹糜,諸多士大夫放誕佻、狂盪不羈、縱情享受、沉溺聲色,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迷戀於戲曲。明清文人還串戲風行。
戲曲繁榮的表現之三
佳作頻出。明 高明<琵琶行> 湯顯祖<牡丹亭> 清 洪升<長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著名的戲劇家。《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
戲曲繁榮的表現之四
崑曲的風行和京劇的出現。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清朝中後期,各種地方戲都在北京上演。後來,以徽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繁榮原因:
基礎:戲曲藝術發展到元代已進入到一個成熟的階段,以關漢卿、王實甫等為代表創作的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典戲曲已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平。
明代政治上動盪與繁榮、死亡與新生並存又先後交替。 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市民階層的擴大。與政治經濟相聯系,明代晚期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晚明文學思潮」。士大夫階層對之推波助瀾,戲曲審美觀念的更新。戲曲與民俗文化廣泛而緊密的結合
⑨ 戲曲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戲曲”這個詞最先是由宋代的劉塤提出,它是中國傳統藝術當中的一項,有許多表演形式,可文可武,融合了說、唱、做、集於一身的表演方式,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中獨具一格。戲曲最初起源於先秦,經歷過漢、唐、宋、元直到清代戲曲才逐漸形成。
戲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初人們慶祝豐收,祭祀的歌舞,到後來逐漸形成各個地區的地方戲,再逐漸發展成具有規模和一定影響力的大劇種,充分體現了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過程。經過時代的變化,戲曲這讓傳統的藝術逐漸不再受到重視,為了迎合新觀眾的需求,如何將現代與戲曲相融合,是值得許多音樂人深深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⑩ 戲曲為什麼能居主流地位
中國戲曲在世界的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博大精深,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在世界的戲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中國擁有幾百個劇種、多達上萬個劇目的戲曲,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紮根在廣大群眾之中.正是由於戲曲表達了中國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載歌載舞,說、唱、表兼重的戲劇形式,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然而,近年來,戲曲出現衰退現象,戲曲團體萎縮,戲曲走近低谷,究其根源就是失去了觀眾.這里有客觀原因,當今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娛樂和休閑生活呈現多元化,戲曲不再是觀眾唯一的選擇.但更重要的是,戲曲沒有創作出更多的受觀眾喜愛的劇目,戲曲創作與時代脫節了,就會失去了戲曲賴以生存的基礎——觀眾.
戲曲是演給人看的,戲曲的創作演出時刻應當為觀眾而存在,失去了觀眾,戲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戲曲創作必須考慮觀眾的需求,自覺地受觀眾的制約.其實中國的戲曲藝術歷來重視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傳統戲曲時刻不忘觀眾.過去的戲曲編劇在選材時,大都取材於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記及社會上的新聞等,以此來引起觀眾的興趣.導演也是如此,時刻提醒演員不要忘了觀眾.而演員則必須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贏得觀眾的贊賞和肯定.總之,戲曲的創作與演出要以觀眾為中心,以觀眾的欣賞需要為目的,承認觀眾的存在,重視觀眾的需求,就是尊重戲曲的藝術規律.綜觀戲曲舞台上歷來產生的大批優秀劇目,正是遵循藝術規律,以觀眾為出發點,發揮戲曲獨特的表現手段,才會深深地打動群眾,受到觀眾的好評.
相信民族的好東西不會滅亡,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們的民族文化,崇洋但是不要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