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雷雨明星版的台詞
周沖 重要台詞「縮水」
在昨天的明星版《雷雨》(下稱明星版)研討會上,不少專家表示蔡國慶的表演較好,演出了周沖的陽光和純潔。曾經扮演周沖的老藝術家黃宗江說:「我接觸話劇從《雷雨》開始,演話劇也是從《雷雨》開始,我本應該不帶著研究、分析的眼光來看《雷雨》,但是由於看過很多版《雷雨》,我在看明星版時沒法不去比較。正如曹禺先生說的『《雷雨》中我認為最可愛的是繁漪,其次是周沖』,周沖的高尚人格是我一生都在追求的,所以我覺得明星版第三幕周沖在魯貴家裡對四鳳的一段台詞『有時我就忘了現在,(夢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親,並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個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無邊的海上……哦,有一條輕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風吹得緊,海上的空氣聞得出有點腥,有點鹹的時候,白色的帆張得滿滿地,像一隻鷹的翅膀斜貼在海面上飛,飛,向著天邊飛。那時天邊上只淡淡地浮著兩三片白雲,我們坐在船頭,望著前面,前面就是我們的世界。』被刪節,有些可惜。」
這是周沖最重要的一段獨白,通過這段台詞觀眾可以更准確地了解周沖的內心世界。明星版周沖扮演者蔡國慶聽後表示,其實劇本在這里沒有改動,但由於18日晚演出比較激動,導致忘記了部分台詞。
四鳳像16歲太年輕
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劉厚生認為,明星版中田海蓉將四鳳演得過於年輕。他說:「四鳳18歲了,在周家已經呆了幾年,並且和周家大少爺有了關系,應該是比較成熟的,但田海蓉的表演顯得過於單純,感覺像16歲的樣子,更像《家》里的鳴鳳。」
黃宗江說:「四鳳的幾聲『哎』把人物性格體現得很鮮明,因為她的身份是下人。但是美中不足,田海蓉這幾聲『哎』說得太重了,也太多了,有些做作,有些刻意。」
周朴園兩句台詞到位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表演藝術家蘇民說,達式常扮演的周朴園抓住了兩句非常重要的話。一句是第一幕「吃葯」一場戲,拒絕周萍離開客廳的要求,並要周沖轉述自己的「命令」,家長作風十足。另一句是第二幕「窗戶誰叫打開的?」非常到位,成了一個亮點。
黃宗江認為,達式常的表演使周朴園身上封建的東西少了一點,但實際上他身上封建的東西是根深蒂固的。
繁漪演出了「肉感」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藝術家鄭榕說:「最讓我感動的是繁漪在第四幕的出場,她拖著雨衣橫穿過舞台很有感染力,體現了焦菊隱導演強調的用形體體現內心思想。」
黃宗江認為,潘虹飾演的繁漪在「深度」上不及前輩,但她與周萍分手一場戲演出了纏綿和「肉體的感覺」,這個處理比以往的好,潘虹的表演整體不錯。
周萍濮存昕再演5年
濮存昕曾說,明星版結束他將不再出演周萍。昨天,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童道明表示:「濮存昕的表演到位。以他的形體,完全可以再演5年。」
有關台詞 感染力待提高
昨天,在場的大部分專家均表示明星版在台詞處理上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專家們反應明星版台詞感染力不夠,聲音比較「平」。劉厚生說:「雖然話劇和戲曲不一樣,不必太強調腔調,但是我認為《雷雨》的台詞是應該有一些腔調運用的。否則聲音太輕,觀眾不容易聽清楚。18日晚的演出,我相信有一些台詞觀眾聽起來是有困難的。」
蘇民說:「我反對舞台演出用話筒,因為話筒會使演員的聲音失真。但是明星版的演出使用話筒是可以理解的,否則,一些台詞是聽不清楚的。」
有關細節 沙發斜放很好
鄭榕說:「以前我演周朴園的時候,周朴園坐在沙發上,正面直對觀眾,要轉過身才能看見魯侍萍關窗,很別扭。但是這次舞台上沙發斜放,周朴園不用轉身很自然就能看見魯侍萍的習慣動作。我覺得導演在舞台設計上下了很大工夫。」
管家身份不詳
黃宗江說,周公館里多次出現了一個穿西服的人,這個人的身份讓觀眾很模糊,他究竟是管家還是秘書不清楚,其實這個人應該是劇本中的大管家。「老版《雷雨》中,大管家曾經在看到周沖和四鳳觸電後,扶著魯媽說:『老太太,出了這么大的事兒,你得哭出來。』相比之下,這樣處理的就顯得好得多。另外,這個人物最好別穿西服,還應該從打扮上讓觀眾看出是個管家。」
觸電不夠殘酷
黃宗江認為,四鳳和周沖觸電雖然是在後台,但是在處理上還是應該重一些。「我記得我在演周沖的時候,在後台有一句台詞,是喊了一聲『啊』,雖然是在後台,但我覺得那句台詞我說得最好。而明星版里,這一幕過於平靜,殘酷性沒有體現出來。」
另外,電死四鳳、周沖的那根電線,在劇本里做了很重要的處理,周朴園3次說它電死了大少爺的狗,明星版完全刪掉了,有些不合適。
電扇一直沒歇
劉厚生說:「在四幕的演出中,周公館的電扇一直沒有停過,包括最後一幕已經夜深人靜,周朴園一個人坐在客廳里,電風扇一直在轉,這個處理不是十分好,應該在這個時候將電風扇關一下。」
有關改動 要的是沖擊力
陳薪伊導演說,與傳統版本最大的不同是,這一版《雷雨》的演出時間相對緊湊,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將原本4個多小時的長度縮減為2小時50分鍾,同時更改了結尾,讓原本處於暗場自殺的周萍死在舞台中央。陳薪伊對這種更改解釋為:「我要的就是沖擊力。這樣的處理能刺激觀眾,讓觀眾深入理解曹禺劇作的悲劇意蘊,全劇能呈現出更為悲憫的境界。」
❷ 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的人物經歷如何
黃宗英(1925年7月13日-2020年12月14日),出生於北京市。1941年,主演個人首部話劇《甜姐兒》。1946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追》。1950年,主演劇情電影《武訓傳》。1954年,創作電影劇本《平凡的事業》。1960年,擔任劇情電影《六十年代第一春》的編劇。
1965年,在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專職創作。1980年,創作報告文學《大雁情》 ,該作品獲得1977-1980年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1982年,主演劇情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3年,創作報告文學《桔》,該作品獲得1983-1984年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1988年,與丁玲聯合創作報告文學集《一代天驕》。1995年,出版散文集《半山半水半書窗》。2000年,與黃宗江、黃宗洛共同創作散文集《賣藝黃家》。2005年,創作散文集《賣藝人家》 。2016年,出版文集《黃宗英文集》。2019年,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2020年12月14日凌晨3:28,黃宗英逝世,享年95歲。
(2)黃宗江如何變成藝術形式擴展閱讀
黃宗英的感情生活:
1942年,黃宗英與音樂指揮異方(本名:郭元彤)結婚,18天後異方因心臟病而病逝。1946年,與程述堯結婚。1947年,在出演電影《幸福狂想曲》時與趙丹相戀。
1948年初,與程述堯離婚,並與趙丹結婚。1960年,黃宗英生下兒子趙勁。1980年10月10日,趙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終年65歲。1993年,前往北京與馮亦代結婚。2005年初,馮亦代離世。2013年12月4日,趙勁因癌症而去世,享年53歲。
❸ 瑞安的名人有那些
一、歷史人物
◇蔡敬則(約151—約222) 東漢末年被推舉為孝廉,任南陽縣令。後棄官歸故里,創立「都尉衙署」於邵公嶼,號令明肅,境內大治,進爵「安鄉侯」。吳孫權賜謚 為「忠義」, 不久加封為「輔正王」。他最早將相當於縣一級的行政機構設立在瑞安,是瑞安的奠基者。 ◇葉一源(約600—645) 唐高祖李淵在奪取政權前命他掌管軍中機密,後隨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在征戰的關鍵時期遭高麗軍負隅頑抗,他單騎沖殺高麗陣營,中流矢陣亡,終扭轉戰局。唐太宗為他輟食哀悼,下詔在他的住地立祠祭祀,謚「武義」。武後時加封為「忠烈」。 ◇周行己(1067—約1125) 永嘉學派的先驅。曾求學於程頤,最早將北宋中原洛學和關學帶回溫州,並在謝池坊創辦浮沚書院,講學授徒,被認為是「永嘉學問所從出也」,學者全祖望更把周行己推崇為浙學的前驅。他的貨幣論最早提出了金融思想史上的准備金理論。 ◇許景衡(1072—1128) 北宋忠臣、永嘉學說的重要傳承者。官至尚書右丞(副宰相)。平生奉公廉潔、剛直不阿,多次彈劾奸臣童貫,並上書請罷「花石綱」運輸勞役。抗金名將宗澤遭忌時,他力為辯護,竭力主戰,反對議和。後被貶,死後謚「忠簡」。高宗嘆息,以為「自即位以來,執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許景衡」。 ◇陳傅良(1137—1203) 南宋著名思想家。官至中書舍人。他是一位唯物主義學者,學重「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成為永嘉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曾講學於嶽麓書院,湖南學風為之一振。所著《歷代兵制》是中國第一部,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一部兵制通史專著,已成為研究中國兵制史的必讀書。 ◇王執中(約1140—1207) 南宋著名針灸醫學家。他不畏思想禁錮,重視科學真理,根據自己的臨床積累和民間經驗寫成的《針灸資生經》是一部內容豐富的針灸臨床治療重要著作,在中國針灸學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創研的「同身寸」法,被針灸醫師臨床沿用800多年而不廢,至今仍作為針灸家的取穴標准。 ◇蔡幼學(1154—1217) 宋代愛國名臣。官至兵部尚書。禮部試第一,殿試時,宋孝宗准備將他列為首選,但他卻直論外戚專權,觸怒了權臣,因而落第。後來在給宋寧宗的諫奏中有「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一句,是成語「一籌莫展」的出處。金派兵向宋索討歲貢,他認為損害了國家尊嚴,於是寧宗下詔與金絕交。 ◇葉適(1150—1223) 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淳熙年間中榜眼。歷任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江淮制置使等職。韓侂胄伐金失敗後,他退敵防守有功,朝廷賜金帶獎勵。後因投降派得勢,被罷官。他回鄉建立了永嘉事功學說體系,使永嘉學派與朱熹的道學派、陸九淵的心學派並列為南宋時期的三大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 ◇曹豳[bīn](1170—1249) 南宋愛國詩人。為官四十餘年,清正為本,始終勤政為民。以直諫而著稱,為「嘉熙四諫」之一。他的《春暮》:「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清新自然,膾炙人口, 是溫州歷史上4首入選《千家詩》的詩作之一。他的詞《西河——和王潛齋韻》入選《全宋詞》。 ◇高則誠(約1305—約1359), 元末著名戲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字則誠。瑞安閣巷人(今屬南濱街道)。所作《琵琶記》是歷代戲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古典戲曲作品,被譽為「南戲之祖」,享譽海內外。《琵琶記》的出現,表明了中國戲曲草創時代的結束,是戲劇舞台從內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標志,對後世的戲曲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陳則翁(1232--1296) 南宋末年時任廣東副使,1296年崖山之變南宋亡後,不仕元朝,遂返回瑞安故居柏樹隱居,字仁則,號瑞洲,瑞安閣巷柏樹村人。南宋咸淳試登學究科,寶佑年間繼登宏詞科,歷官至廣東副使,所著集名《滄浪興》,現存詩九首。 ◇卓敬(?—1402) 明朝忠臣。官至戶部侍郎。明洪武年間中榜眼。他性格耿直,善於談淪,曾秘密上疏建文帝朱允炆,稱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建議把燕王徙封南昌以便控制,可惜未被採納。靖難之役後被殺,並滅三族。抄家時一室蕭然,唯有書畫數軸,朱棣為之慨嘆:「國家養士三十年,不負其君惟卓敬爾!」 ◇楊景衡(1359—1444) 明朝鄭和船隊的「後勤部長」, 任福建左參政(副省長)達21年之久,主管財政、民政等工作。鄭和下西洋正是在其擔任該職位期間,因而他為鄭和龐大船隊的後勤供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舉世聞名的《天妃靈應之記》碑在他的建議下而立,由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被銷毀貽盡,所以此碑文成為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和實物依據。 ◇韓偉(1385—1445) 四川道察御史,字英仲,瑞安羅南八水裡人(今屬塘下鎮)。其先祖於韓寓自五代間從閩之赤岸(今福鼎)避戰亂徙羅南,將其所居之處稱為韓田、上韓。等到明初,後裔韓山童遷八水,生韓偉。 韓偉自幼聰穎好學,13歲入縣學。訓導黃潮光為他講學,經明行修,文翰兼美。1418年韓偉成為貢生,入京太學。升試優等,由太學試事。1427年入獄史泰台見習,後巡按廣西、河南。九年授文林郎、四川道察御史。次年巡按京師真定府。所到之處,勵精圖治,風紀肅然。1445年六月中暑而死。韓偉墓在韓田山上,現今墓道依山而建,新建花崗岩牌坊確有些雄偉,新鋪石級也足見韓氏後人對先祖的膜拜之情。 ◇姜立綱(1444—1499) 明朝著名書法家。歷任中書舍人、太僕寺少卿。7歲能書,即被朝廷征選為「翰林院秀才」。擅長楷書,草書的造詣也極高。曾以「善書」聞名海內,並遠播日本,被譽為「一代書宗」。日該國門高十三丈,為求匾額,「立綱為書之,其國人每自誇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這是中日兩國人民文化交流、友好往來史上的一則佳話。 ◇孫詒讓(1841—1908) 晚清國學大師,甲骨文字學的開山鼻祖,中國近代新式教育和實業救國的先驅。由於他的學術研究極為朴實,故又稱朴學家,並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朴學之殿」。章太炎稱之「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尊之「啟後承前一巨儒」。主要著作《周禮正義》是解釋周禮最精審詳備之作,《墨子間詁》`被譽為「現代墨子復活」。他領導溫州、麗水兩府十六縣先後成立各類學校三百多所,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礎。 ◇陳虯(1851—1904) 近代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定居瑞安已十世,仍自稱樂清陳虯。他是早期維新派人士的代表,1892年出版《治平通議》,提出「創設議院」,這是中國最早提出採用西方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的倡議。1885年曾全力參與「公車上書」,深得康有為器重。1898年參加保國會,又與蔡元培等在京籌立保浙會,一直站在戊戌變法運動的前列。同時他又是一位卓有造詣的中醫師,中國最早新式中醫學校——利濟醫學堂的創辦人。 ◇黃紹箕( 1854—1907) 清末著名教育家。曾任京師大學堂首任總辦(校長)、湖北提學使等職。同張謇等人被稱為「後清流」人物,與康有為交往甚密,助其上書,維新變法失敗後,正是因他的通風報信,才使康有為倖免遇害。曾被日該國教育會推為「漢學統一會」名譽會長。黃紹箕在中國教育事業上業績卓著。《清史儒林傳》稱:「今日海內學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紹箕首先倡導之力。」他草創的《中國教育史》是國內最早的教育史專著。
❹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的傑出校友
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 l933-1937年在北京崇德中學上學,l938-1942年就學於西南聯大,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大,進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兩年。1944年夏,楊振寧考取了留美公費生,1946年初,楊振寧到芝加哥大學成為注冊研究生,他在芝加哥大學活躍的學術氣氛中,接觸到最有發展前途的一些研究方向。
1971年夏天楊振寧訪問了新中國,是知名華人學者訪問新中國之第一人,為中美文化交流,為中美人民之間相互了解,起了極大作用,深得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贊譽。
1979年1月30日,楊振寧在全美華人協會、全美各界華人和美中友協會合辦的歡迎鄧小平副總理的宴會上講話:我代表全美華人協會和全美各界華人熱烈歡迎你們光臨這個宴會!
為了寫今天這個短短的講詞,我花了很多時間,稿紙一張一張地都被送到字紙簍裡面去。這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的一個類似的經驗。那時候我在北京崇德中學初中念書。為了參加中山公園裡面的初中生演講競賽,記得我非常緊張。好幾個晚上不能睡覺。我的講題是《中學生的責任》--那是一二o九、一二o一六的時代。
楊振寧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興奮繼續說,中美建交和鄧副總理的訪問是近代史上的分水嶺性的發展。國際關系從今開始了新紀元。中美兩國的學術、文化和商業旅遊等一切交流都將大大擴展。我們全美華人家庭團聚的機會也將大大增加。
1978年夏天楊振寧再次訪問新中國,正值全國熱烈向四個現代化目標大步邁進。7月21日赴拉薩途中飛越那木桌爾瓦山。山高七千七百五十餘米,在西藏墨脫縣境,雅魯藏布江大轉彎之焦點,高過歐非美澳各洲之任何一山脈,奇景難忘,有感賦詩一首:
玲瓏晶瑩態萬千,
雪鑄竣嶺冰刻川;
皚皚逼目無邊際,
深邃凝靜億萬年,
塵寰動盪二百代,
雲水風雷變幻急;
若問那山未來事,
物競天存爭朝夕。
1977年出任全美華人協會首任會長,為促進中美建交(1979)做了許多工作。1981年他在石溪分校設立了CEEG獎金,自美國和香港捐資支持中國各大學,各研究所人員到石溪做訪問學者,迄今已有80餘人得到此項支持,其中絕大部分已回國到原單位服務。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自任基金會主席。
自1986年起,楊振寧接受陳省身教授邀請,在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內組織了理論物理研究室,數年來該室在國際數學物理學界頗有聲譽。
楊振寧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80年獲得拉姆福德(Rumford)獎,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他有多項榮譽學位,也是中國許多大學的名譽教授。現定居清華大學。 著名建築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1901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我國近代史上名人梁啟超先生的長子。1912年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13-1915年在建校初期的崇德學校小學部讀書,其弟梁思永也在崇德讀書。
梁思成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7年畢業於美國彭省大學,獲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在東北大學創辦建築系。1931年在北京加入了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並任系主任直至1972年去世。
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解放後,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梁思成一生從事教育和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工作。從30年代開始,來自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累了大量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進行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四十年代中期,梁思成和我們的民族共度苦難的歲月,貧疾交加,挫折一個接著一個,當時美國的一些大學和博物館邀請他去美國講學訪問,一些美國朋友也好心力勸他們到美國去工作並治病,他當即表示: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使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回憶說:二次大戰中,我們又在中國的西部重逢,他們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卻仍在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於學術研究。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怕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不論是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這一時期,梁思成寫成了《中國建築史圖錄》。他以英文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建築的寶藏及其結構原理。這因為他們既通曉中國古典文化,又懂得作為藝術和科學的外國建築。在憂患的戰時生活中能獲得如此成就還說明,他們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水平,而且還有崇高的品德修養,而正是後者使他們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我犧牲,堅定地為中國民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就在這個時期梁思成勝利地征服了《營造法式》這本天書,用現代工程制圖法將其中主要篇章的圖解繪制出來。
就在這個時期梁思成完成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實現了《中國建築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的夙願。
1943年完成了《中國建築史》的編寫。
在他編寫《中國建築史》時,常常想起最初研究中國建築時所讀的一些國外學者寫的關於中國建築的資料,感到其中謬誤太多。作為中國人,他有責任把祖國的建築介紹到國外去。但是中國建築有不少晦澀難懂的專門名詞,對外國讀者來說既困難又枯燥無味,於是他決定以圖版和照片為主,加以簡單文字說明編寫一本英文版的中國建築史,所有圖注都採用英漢對照的形式。名為《中國建築史圖錄》。該書於1945年完稿。 1946年梁思成將書稿帶到美國准備出版,後因種種原因直到1984年才在費慰梅(費正清夫人)的努力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出版社出版,此時,梁思成去世已12年了。
這一著作問世後,在美國得到極高的評價。美國著名的中國文化史教授、美國的東方美術專家學者都表示了高度的贊賞。認為它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做出了最寶貴的貢獻。不僅是對中國的敘述,而且可能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歷義性文獻。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也因出版此書而獲得1984年全美優秀出版社的榮譽。
著名建築家陳植先生說:這一名著是中國建築學家第一次以英文撰寫的,具有權威性的中國建築簡史……。使中國建築在國際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1947年梁思成被外交部推薦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同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成立一百五十周年大慶,梁思威在遠東文化與社會研討會上,應邀出席做了《唐宋雕塑》與《建築發現》兩個學術報告,是所有與會學者專家中唯一做兩個學術報告的人。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築研究上的貢獻,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梁思成回國後,決心要辦一個達到國際最高水平的建築系,他說?quot;建築師的知識領域要很廣,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最本質的他應該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
梁思成的學生時代除了學習優秀外,興趣十分廣泛,愛好體育運動,並擅長音樂和美術。當年在學校時是個有名的足球健將,在全校運動會上得過跳高第一名、單雙杠和跳繩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梁思成回憶說:我很感激母校對我的培養,和嚴格的體育訓練。想當年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怎麼搞野外調查,在學校中單雙杠和爬繩的訓練,使我後來在測繪古建築時爬樑上柱攀登自如。
梁思成解放後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工作,主持並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他所領導的清華大學建築系,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人材。
梁思成少年時曾就讀於我校,今天重溫梁思成老校友的輝煌一生,使我們倍感親切、倍受鼓舞。 著名的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生於1904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老校長劉書澤帶領同學去看望方俊時,方老興奮地說:我是1919年冬季考入崇德的,上學後的第一年就留了一級,第二年就考了個第二名,兩年後跳了兩班。1923年就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學預科,在崇德我一共讀了三年,當時崇德的學風非常好。我得益於崇德,學校的英語非常突出,我學了兩年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學也非常好,學校的足球挺有名,還有個難得的游泳池。我非常喜歡這個學校。這個學校還收了許多名人的子弟,與我同班的王世詮就是狀元王壽彭的兒子,學習非常出色,從小學開始,就沒考過第二名,劉海雲是狀元劉春霖的兒子,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梁思永都是崇德的學生。
方俊教授是享譽國內外的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是我國大地重力學和地球形狀學的創始人,是固體潮研究的開拓者,方老更是一位靠艱苦自學而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
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因家境貧困,他不得不從唐山交大輟學到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測量隊當實習生,1931年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譯作--《投影幾何》。30年代,中國第一幅標準的地形掛圖發行,打破了中國地圖抄襲外國地圖的歷史。原圖的左角清清楚楚寫著方俊 兩字。
在我校師生看望方老時,方老親手?quot;院士風采巨幅畫冊和航天部軍委測繪局等單位為祝賀他九十壽辰贈送的禮瓶一並轉送給了母校。以此回報在他童年時代所給予的良好教育。方老談起他的科學經歷第一句話就是:人主要靠自學。我始終信奉:勤能補拙。
方俊院士的一生是堅持刻苦鑽研、不斷攀登高峰的一生,方老從小養成的刻苦頑強的自學精神,為我們學校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們樹立了永遠學習的楷模。
1998年5月5日,方俊院士在北京逝世。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生於1915年,祖籍山東安邱。
在鮮花盛開的五月,當劉校長師生一行來到國家地震總局,看望科學院院士,我們的老校友秦馨菱,向秦老送上了一個花籃時,秦老激動地說,此刻把我這80歲的老頭帶回了童年,使自己感到年輕了60歲,我在崇德上學時,也和你們一樣大,那是1929年的秋天,我隨父母從山東轉學到崇德上初三,剛到北京還帶著一口的山東話,同班同學很快就給我來了一個綽號小山東。
1937年,秦馨菱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得學士學位。曾在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先在北京西郊鷲峰地震台跟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學習地震觀測,因戰事後從事地球物理探礦工作。曾在我國西南諸省用重力和磁力等方法探測鉛鋅礦、紅鐵礦、磁鐵礦和砂金礦等。1941年他隨李善邦首次測繪出攀枝花地區的三幅地形圖。並最早用磁力法探明該區鐵礦的規模和分布,最早帶回礦石標本進行化驗分析,確定為鈦鐵礦。
1945年前往美國聯合地球物理公司、斯郎波基公司和菱井公司學習地震探礦及石油井電測法。1946年回國後從事電法探礦試驗及試制放射性探礦儀器。建國後,仍在原地質調查所從事物探工作,任技士及技正。
1950年12月始,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56年到1958年兼任北京地質學院放射性探礦教授。1960年參與氣象火箭電子儀器的研製工作。1961年1月至1966年6月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探空專業教研室主任、教授。1978年以後在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室主任。是中國地質學會終身會員(1938年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及該學會儀器觀測系統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震學會(一屆)理事,第二屆榮譽理事,國際地震中心理事。國際地震學和地球內部物理協會地震實踐委員會委員等。
秦老在向師生講述他所走過的人生之路時,力勸同學們從小要養成動手能力,他說:我上初中時自己動手做了個礦石收音機,在高中時做了個真空管的短波收音機,到了大學我做了一套收音機和發報機形成了一個業余電台。我們使用的材料如:電線頭、銅皮、鋁片……等,多是從廢物堆中撿來積攢起來的,我覺得自己動手製作無線電,除了可以自學些無線電知識外,還可以培養勤儉節約的精神。我在清華時薩本棟老師就時常對我們說:光有理論不行,得能實際干出來才能強國……。
我希望同學們從小就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同學們問秦老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什麼,秦老提高嗓門堅定地說: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2001年10月28日,秦老參加了北京三十一中學建校九十周年慶典。 著名的物理有機化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11年出生於北京。1923-1925年在崇德中學讀書,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留校任助教,1941年赴美從事有機化學的研究工作。1946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南開大學教授。
高振衡專長物理有機化學、有機化學,長期擔任南開大學化學系領導職務,對南開大學化學系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參加了我國十二年科學規劃,從1962年起為我國物理有機化學學科的組織者,曾擔任中國化學會物理有機組負責人,被尊為我國物理有機界的老前輩。那時,有個出國的機會,都時興帶回幾大件,當年高振街出國回來時,是把手頭僅有的一點錢財買回來幾件手頭用的科研儀器,當年高教授從美國帶回來的儀器、器材至今仍珍藏在南開大學的化學系裡。
他在《中國科學》、《化學學報》等國內主要刊物上發表了近40篇學術論文。高教授一直攔任《有機化學》、《有機結構理論》、《物理有機化學》的教學,撰寫了四部著作都是國內該學科獲課程的首版書,他的書為高校大學習專業課和研究生教材,在國內有相當的影響。幾十年教育生涯為我國培養了許許多多教育和科研人才,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二十餘名,並有多人被選派出國進修或讀學位。
高振衡教授因患高血壓病於1989年1月14日離開了我們。
當年活躍在有機化學領域里的一些青年專家學者,不少人從師於高振衡。他們在緬懷高教授的治學精神時說:我們不能忘記,在實驗中,每當我們的操作不合要求時,他幫助我們糾正,他對我們說,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科學習慣。通過這些嚴格認真的要求和訓練,培養了我們的科學素養,使我們終生受益。不能忘記,他經常督促我們做好實驗記錄,一定要准確,一個現象都不能放過……這些要求對我們以後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1982屆校友。北京體育大學教師。1988年,張健用時9小時19分52秒64游完29.5公里寬的瓊州海峽,被譽為橫渡海峽的中國第一男人;2000年8月10日,張健歷時50小時22分成功橫渡渤海海峽。遊行距離123.58公里,創造了男子橫渡海峽最長距離的世界紀錄;2001年7月30日,張健用時11小時55分,成功橫渡寬為23.69公里的英吉利海峽。成為第一個 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中國人。2001年8月28日,張健成功橫渡了水溫為6℃的長白山天池。
2000年9月1日張健回到母校,他和師生們談到自己成功四要素:明確的目標、科學的方法、堅強的毅力、集體的協作。
現為北京市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秘書長、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俱樂部委員會主任。 谷鈺之
三十年代校友。醫學教授,對食道癌、賁門癌的防治做出很大貢獻。
王振綱
一九三九屆校友。中國葯理學會名譽會長,國際葯理、毒理學導報TiPS編委。
馮傳漢
1932屆校友。著名骨科專家,曾任北京人民醫院院長、北京創傷骨科研究所所長。
黃萃庭
三十年代校友。教授,著名醫學家,曾任北京人民醫院院長。
沈季能
1927-1935年在我校就讀。任教於美國多所大學。1983年獲美國國防陸軍部最高榮譽獎。 廖增益
一九三六屆校友。著名攝影家。在國內外多次成功舉辦個人攝影展。
江 平
一九四八屆校友。原名江偉璉。著名法學家,教授,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王 廉
一九五八屆校友。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芬蘭特命全權大使。
林連昆
1950屆校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黃宗江
一九三五屆校友。著名戲劇作家。
1950屆校友。少將。曾任國防大學副教務長,教授、政協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48年5月在崇德中學入黨。
李家齊
1949屆校友。北師大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北師大黨委副書記,紀檢委書記等職。
王健安
1948-1951年在我校就讀。 石油地質勘探專家,曾任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總工程師等職。
李鴻洲
1952屆校友。長期從事航空氣象、旱、澇和中尺度天氣研究。1992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楊 錚
1953屆校友。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管理學習教授,中華美國學會理事,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汪振武
1948屆校友。東北工業大學秦皇島分校地學教授,多年來為我校提供了大量的校友資料。
林勝利
一九六八屆校友。中國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理事,北京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副會長,現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美編室主任。
凱 傳
1954屆校友。在校時用名王凱傳,著名詞作家。
孫以增
一九五七屆校友。著名漫畫家。
廖增武
三十年代校友。國際知名電機專家,生前曾在美國獲百餘項科技發明專利。
劉錫田
1958屆校友,著名特型演員。在多部影視作品中成功扮演了陳毅元帥。
黃中孚
一九二五屆校友。早年畢業於美國春田大學。曾在國內外多所大學任體育研究員創辦並主編了《崇德校友通訊》,倍受海外校友歡迎。
馬啟偉
1939屆校友。原北京體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國際排聯規則委員會主席。
翟京華
1971屆校友。中學高級教師,小學特級教師。現任北京育民小學校長。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北京市師德之星。
❺ 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逝世,她曾在該領域有著怎樣的成就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逝世,她當年是上海灘有名的甜姐,是黃氏三傑之一,在兩個領域都有很多成績。黃宗英在麗人行,幸福狂想曲,聶耳,烏鴉與麻雀等片中都有上好的表演,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報告文學等。
95歲高齡的黃宗英老人,終於走完了她的人生,主持人曹可凡說,梅表姐”黃宗英羽化登仙,和趙丹前輩相會去了。 祝黃宗英老人一路走好!天堂里,你依然會做著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❻ 藝術家黃宗英去世,享年95歲,生前獲得過哪些獎項
12月14日,有媒體在社交平台發文稱,據上海作家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先生於14日凌晨3:28逝世,享年95歲。
1941年,16歲的黃宗英來到上海,隨長兄黃宗江進入了上海職業劇團。因出演話劇《甜姐兒》而家喻戶曉,“甜姐兒”從此成為黃宗英的代名詞。她的電影作品包括《聶耳》、《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
黃宗英在上世紀40、50年代是紅遍舊上海的“甜姐兒”,也是演藝圈“黃氏三傑”成員之一。在80年代後轉行成為了著名作家。並且在兩個領域都留下了舉足輕重的成就。
黃宗英是難得的才女,卻一生命運多舛,她有過四段婚姻,她的一生不能算是一帆風順,但是面對命運的戲弄,她從未屈服,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心態。
❼ 黃宗江和黃宗英什麼關系
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為代表的黃氏三兄妹,一直活躍在當代的話劇、影視、文學創作等文化藝術舞台上,各自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本書以豐富的影視資料,配以簡潔精彩的文字,從不同的側面記述了大半個世紀以來,他們三人各自的文藝生涯、愛情際遇、家庭生活、兄妹情誼,以及與眾多國際國內文化藝術界名人的來往交流。
❽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課文是以什麼形式展開的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課文是以訪談記形式展開的。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作者訪問名人的對話,包括訪季羨林(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訪史鐵生、訪李國文、訪丁聰、訪黃宗江、訪靳尚誼、訪曹文軒等。
原文(部分):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
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著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8)黃宗江如何變成藝術形式擴展閱讀:
2001年,張鈁出版了第一本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中記錄了她與巴金、冰心、季羨林、臧克家、丁聰、王蒙、胡絜青等當代著名文學藝術大師們的一次次精彩的對話,發行了好幾萬冊,在海內外引起相當的轟動。全國幾十家電視台和重要媒體,對其做了專題報道。
2003年,受香港《明報》出版社的邀請,她和另外三位內地小作家與文學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會面交談,被港人戲稱為四小俠和查大俠「香江論劍」。
會談後,《明報》出版社出版了繁體版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內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藝術家散論》、《荷塘》等文章,在海內外繼續引起一定的轟動。
❾ 京劇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里程碑的事件,是什麼
京劇從形成發展至今,歷經近二百年,大致可以劃為四或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徽班進京,演化形成京劇。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長庚等。程被認為是奠定京劇的開山鼻祖。
第二階段:京劇開始出現第一個鼎盛期,並進入宮廷,被上層貴族視為顯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譚鑫培,包括楊小樓等。譚創造了京劇第一個流派,也是老生行影響最深遠的流派。楊則創立了武生行影響最大的流派。他們也是相當長一個時期「京朝派」衡量京劇規范的主要標准。當時的上層貴族幾乎莫不以會哼上幾段道地的京劇為榮。
第三階段:梅蘭芳的「古典唯美主義」表演,在菊壇大放光芒。梅氏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等都是「古典唯美主義」表演的不朽典範。梅蘭芳成了中國戲劇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梅蘭芳也許就沒有京劇作為中國「國劇」的地位。「古典唯美主義」表演,特別符合知識分子和社會上中層追求「古典美、典雅美」風尚的欣賞要求。余叔岩在繼承譚鑫培等人的基礎上,對生行藝術有重要的演化推進,使京劇向著「文人品味、典雅風尚」的方向大大發展了。梅蘭芳崇尚中正平和,追求「圓美、高華」;程硯秋反梅氏之道而行,他深諳太極之道,他的唱極盡陰陽、背反、開闔、頓挫、婉轉之變;馬連良於譚、餘外另闢蹊徑,創華麗新風;他如四大名旦之尚、荀,前後四大須生之言、高、譚、楊、奚,凈行之金、郝、侯等,均各領風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觀和風格特點。但我覺得無論梅、余、程、馬等等,他們的共性大體上都是不離這個「古典唯美主義」主導表演原則的。譬如程硯秋的《春閨夢》、《鎖麟囊》等同樣是這方面的傑出經典(但需要指出的,程氏藝術同時又是滲透著強烈現實主義的)。他們從這個大原則出發,結合自身特點,創立了各個流派,形成了流派紛呈的局面,並創作了大量精彩的劇目和膾炙人口的著名唱段。對京劇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這中間,甚至有時追求唱腔、身段等表演技術的「美」成為第一位重要的東西,而劇情主題、劇本結構和人物關系的合理性反而顯得不那麼特別重要。
第四階段:嚴格說應是和第三階段同時期(為敘說方便,單列之)。以周信芳為代表的海派京劇,處於當時南方經濟開放地區,面對外來文化廣泛深入,強調以具有鮮明現代特點的表演手法和形式(包括運用現代手段),強調故事情節化和人物個性化,強調「處處以平民化為目標」,以適應廣大市民階層的欣賞需要。周信芳本人更是高舉現實主義大旗,敢於打破形式主義的束縛,開創了獨特的麒派藝術。如果說京派藝術更多崇尚典雅、含蓄、中正、大方、蘊藉、婉約甚或凄美之風,那未海派藝術則著重強調通俗、慷慨、激越、開張、壯美之情(當然也並不排除互相兼蓄者)。我們不妨稱之為「通俗現實主義」或「通俗壯美主義」的表演。它的傑出貢獻和意義在於使京劇演化為一種大眾化藝術,更加接近平民大眾。其影響廣及京劇其他行當和一些地方劇種甚至話劇和電影。(裘盛戎、袁世海都自號為麒派花臉,趙曉嵐以麒派花旦為榮,話劇大師金山甘列麒派門下。。。。)那時,連「剃頭」的、「修腳「的,都會唱上兩句《追韓信》。抗日戰爭爆發後,以周信芳為代表,創編了一批具有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的劇目,如《徽欽二帝》、《史可法》等。這個階段,京派和海派互相影響,互相滲透。
第五階段:新中國建立。新的文藝思想對京劇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時代要求文學藝術反映現代生活,歌頌英雄和崇高精神境界。這也必然成為時代、社會、人們對京劇的要求。李少春,以及他的同事們和他們的劇團,包括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等,和翁偶虹、范鈞宏、阿甲等編導人員。站在這個潮流的前面。這期間,他們堅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實行編、導、演結合的體制,編演了堪稱新經典的《野豬林》、《將相和》、《大鬧天宮》、《白蛇傳》、《九江口》、《響馬傳》、《謝瑤環》、《滿江紅》等等,以及和北京京劇院合作創演的《赤壁之戰》。。。。吸引了各個不同階層的觀眾。這些新劇目,相比《四郎探母》、《大*探*二》、《武家坡*大登殿》、《玉堂春》等等一類傳統老戲,無論是劇情主題、思想內容、表演形式、人物形象等各個方面,都確實算得上是一種「新京劇」。特別是他們首創了《白毛女》和被稱之為「第一流編劇、第一流導演、第一流演員的結晶」的《紅燈記》等現代京劇。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過到各國演出,又使新中國的京劇向各國人民作了有深遠意義的傳播。他們上述一系列做法,帶動、影響了全國各個京劇團體。梅、周、程、馬、譚等之後,一批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傑出京劇表演家,成為新時期中國京劇的主要闖將、開拓者和生力軍。除上面已提的李、袁、葉、杜,還有言慧珠、裘盛戎、高盛麟、張君秋、厲慧良、關肅霜等等,都在這個階段各顯身手。他們或以崇尚傳承「古典唯美主義」為目標,或以追求體現新的京劇現代觀為理想。他們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進入這個新時期後,追創單一唱法演法之「新流派」,已不再是劇團和演員的最主要奮斗方向。戲劇主題思想,以及圍繞主題和人物,運用各種京劇表現手段----唱念做打,甚至現代藝術手段,使整個演出達到最佳效果,則成為更重要的標識。這正是新中國建立後新流派產生少的原因之一。)
而在這個階段中,李少春稱得上是新時期京劇改革創新方面一位最突出的代表人物、領軍人物。正如周信芳稱李少春是「青年領袖」,翁偶虹稱之為「哲人」,電影大師趙丹稱他是「具備了新的思想意識」的「新藝人」,話劇界的黃宗江贊他「是繼承流派、發展流派、突破流派的一個典範」。曹禺先生也贊賞道「允文允武,男為李少春,女為關肅霜。」 而京劇界同行則稱他為「李神仙」,和他同齡的張雲溪說,李少春是「京劇界多少年來罕有的全才、文武技藝達到當代顛峰的一流大師!」
現在戲劇理論界有人將上述現象稱為「李少春旗幟」,將李氏的戲劇觀念和實踐稱為「李少春演劇學派」(如何概述這一現象還可作進一步探究)。這個「學派」遠不是一般意義的個人風格流派。在我看來,它是以體現和弘揚中華民族「崇高精神」品質作為京劇創作的指導觀,打破了京派、海派以及行當、個人流派的界線,而將京派的「古典唯美主義」表演特點和海派的「通俗現實主義」表演特點融合於一體,將多種行當,多種流派融合於一體,並吸取話劇、電影的一些手法。注入他們的新劇目之中。有人說如果梅蘭芳崇尚的是「古典和諧美」,而李少春的藝術追求則是「現代崇高美」。我個人認為李氏是將兩者有機的結合。他的表演,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既是和諧美的,又是崇高美的。一切從劇目主題和人物出發。以現實主義崇高精神為指導,充分運用京劇古典程式手段,舊程式不合適的,就敢於破之,用新的卻又是符合京劇基本規律的程式來取代。它仍然姓「京」,但是是適合新時代的「新京劇」,將中國京劇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這是一個開創中國京劇新里程的傑出功績。這個功績,當然不只是屬於李少春一個人的,而是同時屬於前面所述一大批闖將開拓者的。也是屬於他們的前輩的,屬於所有支持並參與京劇改革創新的人們(包括和他們並肩戰斗的老藝術家)。但不能否認,李少春確確實實無愧為這個時期的一面旗幟。《野豬林》一劇則是這方面的一個重要標志,堪稱集李氏戲劇觀之大成,是在中國京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爍古耀今的不朽經典。而《紅燈記》也被一些學者稱為「京劇現代戲發展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一出改編傳統京劇,一出新編現代京劇,永載於中國京劇之廟堂。李少春的名字,在中國京劇史上必將名垂千古。
綜觀京劇近二百年發展史,在這四或五個階段-中,聳立著五個最具標志性的里程碑:第一個標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程長庚;第二個標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譚鑫培和楊小樓;第三個標志性里程碑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梅蘭芳、余叔岩、馬連良和程硯秋,與此同時,並峙的又一個里程碑(或稱第四個標志性里程碑)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周信芳;第五個標志性里程碑,也即新中國建立後,「新京劇」矗立起的新里程碑,涌現了一批傑出代表,其中的領軍人物是李少春。
京劇近二百年發展過程中,涌現了出大批優秀傑出表演家,創造了眾多流派。然能真正從戲劇思想方面形成「藝術學派」的,我個人認為應推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李少春等。
當前,人們喊出了「振興京劇」的口號。京劇界在繼承前輩們藝術遺產的同時,需要從他們曾經走過的道路中吸取經驗和營養。其中,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李少春等人的戲劇藝術思想尤其需要京劇界以至戲劇界作進一步深入研究。
❿ 榮獲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黃宗英的藝術水平有多高
在1930年,黃宗英進入京師第一蒙養園,後來他跟隨父親移家青島,進入江蘇路小學就讀。世事難料,不久黃宗英的父親就去世了,之後他就去天津投奔親戚,在土山子公園附近的樹德小學就讀。
在1941年,主演個人首部話劇《甜姐兒》 ;初秋,應黃宗江信召到上海,在黃佐臨主持的上海職業劇團打雜,不久在話劇《蛻變》中代戲上場。後來應南北劇社社長程述堯邀請,加入劇社 。他在《文匯報》上連載了散文隨筆《寒窗走筆》 同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追》 。
後來他又與趙丹、顧而已聯合主演喜劇電影《幸福狂想曲》 。
而且,她的細節描寫極富表現力,她不僅擅長於通過細節、動作刻畫性格,而且還常常使動作和細節帶有戲劇性,使之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 。黃宗英,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是美麗動人的“甜姐兒”,也是妙筆生花的女作家。黃宗英的文字就像她的性格一樣有種不合規制的“跳躍感”,這和她本身是名電影演員有關。出身演藝世家,黃宗英的“舞台感”體現在她的影視、文學作品中,也體現在生活里。她把耀眼的明星光環看得很淡,反而更加重視文學創作。黃宗英的才氣體現在剪輯和文字的相通,這是她文學作品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