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省壽縣古城牆
壽縣古城牆 在壽縣縣城。略呈方形,面積3.65平方公里。據史籍和志書記載,五代時,周世宗柴榮與南唐爭奪壽州,南唐守將劉仁贍憑借孤城「固守甚堅」,柴榮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攻破城池。柴榮「以其難克,遂徙城下蔡」。清《壽州志·城郭》記載:「周遷治下蔡時,故城大抵毀壞,今城或是熙寧間所重築,嘉定間許都統重修,周圍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廣二丈。城外東南為濠,寬二十餘丈,北環淝水,西連西湖。」無論是北宋熙寧重築,或南宋嘉定重修,其歷史都堪稱悠久。粗略統計,自三國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總計發生水災125次。由於戰爭和洪水的破壞,城牆屢圮屢修,留下了歷代修葺的痕跡。經實測,城周長7147米,牆高8.33米,頂寬6.66米。牆體內以粘土夯築,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磚。磚石縫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為漿泥。牆壁向內層層收分。辟有四門,東曰「賓陽」,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各門均有雲梯與城堡連接。城牆宏偉壯麗,雄風猶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瓮城 壽縣城有4門,各城門外築有瓮城,亦名月城,是駐兵的地方。所謂瓮城,據說取「瓮中捉鱉」之意,顧名可知是為軍事防禦需要而設置的。瓮城門洞及垣壁均以磚石券砌,其高度、厚度與城門和城牆基本相等。南門與瓮城在一中軸線上;北門瓮城向西,西門瓮城向北,與所在城門均成90度直角。東門的瓮城與城門平行錯置。各瓮城及城門有外層護鐵的木質巨門,門內兩側鑿有杠槽,後置閘槽,至今尚在。南門和西門各設藏兵洞兩個。瓮城與城垣構成嚴密的防禦工程體系,在古代固然起到易守難攻的作用;1939年日寇以現代化武器進攻壽縣時也未能輕易得逞,直到守城將士彈盡援絕,團長趙達元壯烈犧牲,才淪入敵手。
賓陽樓 壽縣古城設有4門,各門均有城樓,因年久失修或毀於戰亂,樓已無存。1986年4月,有關部門決定先修復東門城樓,經蘇州古典園林設計室參照宋制設計繪圖,於同年9月底動工,1987年4月落成。東門原名「賓陽」,故沿舊名曰「賓陽樓」。樓為磚木結構,面闊3間,重檐歇山頂,翹角飛檐,筒瓦屋面,獸脊,小方格木質板門,東西門均置兩層台階,四周為走廊。古樸典雅,與古城風貌融為一體。
壽縣孔廟 在壽縣城關西街中段。坐北向南,佔地2萬平方米。據清《壽州志·學校志》記載,唐、宋時在城內東南隅,元代移建於此。孔廟建築群貫穿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以中路為軸心向東西展開。自南向北依次為大照壁,文明坊;泮宮、快?、仰高三坊;欞星、金聲、玉振三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敷教坊,明倫堂。中軸線左右兩側對稱建築為:泮宮坊、東西相向」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坊,泮池東為「禮門」,西為「義路」,戟門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敷教坊東西相向為「升堂」,「入室」二門。孔廟東鄰文昌宮、崇聖祠;西鄰忠義祠、節孝坊、節孝祠。中心建築大成殿,綠瓦紅壁,畫棟雕梁,飛檐凌空,巍峨壯觀。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砌石雕欄桿,為祭孔場地。庭院中兩株古銀杏參天蔽日。廟內原有眾多匾額和碑刻先後毀於20世紀50年代初和1966年。建國後縣文化館設此。
~
~
~
~
~
來到古城壽縣,什麼都可以不說,但是不能不說說這古老的城牆,它可是古都壽州城歷史的見證,是迄今為止,我國僅有的保存完好的7座古城牆之一。
采訪:方敦壽(公元前241年楚國就定都這里,現在的城牆是宋代的)
方敦壽是個土生土長的壽縣人,是縣文化館的退休職工,說到古城牆,老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行家,因為打小他就是城牆根下長大的。
這天天玩耍的城牆是怎麼來的,干什麼用的,對於孩提時代的方敦壽孩子來說一直是個謎,古城牆的歷史和價值,方敦壽還是在進入縣文化部門工作後才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
方敦壽關注古城牆研究古城牆幾十年,凡是史料上有關古城牆的文字記載,他都悉心的研究整理過,高9米、長7000多米的城牆他不知跑了多少遍,城牆的一磚一瓦他都心中有數,逐漸地方敦壽成了古城牆的行家。說到古城牆,老人家如數家珍,
壽州城古時候地處南北交通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所以各個朝代都注重對城牆的維修加固,歷經戰火的洗禮而屹立800年不倒,古城牆的牢固可想而知。
古城牆的4個城門外都建有瓮城,而瓮城門和城牆門不在同一條線上的獨特設計,不僅可以防禦敵人進攻,還有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可以防禦洪水的襲擊。
采訪:方敦壽
最讓方老驕傲的是,別的古城牆由於年代久遠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但是壽縣的古城牆只到現在還在護衛著古都的居民,1991年的特大洪水將古城牆的一大半都淹沒了,可是城內的10萬居民安然無恙。
如今這已有800年歷史的古城牆依然將壽州城緊緊地環抱在自己的懷中,全長7100米的城牆上,只有東西南北4座城門是連接城裡和城外的唯一通道,城區面積有3,65平方公里。方老家雖然住在城中心,可是每天傍晚,他總愛來古城牆上溜達溜達。
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壽州城因古老的城牆而生動、久遠。晚間播報記者王培春、聶大地、鄭榮、朱金龍春來赴皖北,壽州城上談古今。
·
·
·
·
壽縣古城牆氣勢雄偉,是國內現有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牆之一,它有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包括瓮城、城門、護城河、吊橋、角樓、警輔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在古代形容它為「金城湯池」或「固若金湯」,歷史上有「鐵打壽州城」之說。如今現存的城牆為南宋時期所重築。
壽縣古
城牆樓台大多已毀,城牆周長七千多米,高八米多。城垣保存完整,牆體以石作基,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城牆磚石之間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彌合,非常牢固。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曾為歷代州郡府治所。城有四門,東賓陽門,西定湖門,南通淝門、北靖淮門,皆有護門瓮城,內外門洞均為磚石券頂結構。西瓮城門朝北,北瓮城門朝西,東瓮城門與內門平行錯置4米。這種巧妙設置是基於軍事防禦上的考慮:即敵軍突破瓮城後,需改變方向才能攻擊城門,守軍可乘機關門打狗,消滅瓮城內之敵。現存有東北兩個瓮城,而南、西瓮城不幸已毀。
古城東南兩面有護城壕,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護城石堤,一邊緊貼城牆外壁,另一邊濱臨護城河,以條石壘砌。用來增加城牆的堅固性,並阻擋護城壕水及洪水的沖刷。
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泄水涵閘稱涵洞。東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西涵南壁「金湯鞏固」石刻,兩涵形制大體相同。洞體方形,一端連通城內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涵口之上築有月坎,與城牆等高,坎內壁設有石階,外壁圍護堤坡。城涵月坎的設置,在軍事上可防止敵兵從水道匿進偷襲,在城市水繫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據《壽州志》載,城牆原有「角樓八座,警鋪五十五所」。現僅存1處馬面,3處敵台。
壽縣地勢低窪,容易受洪澇侵襲。古城好像一道鐵壁銅牆,除防禦抗敵外,又是防洪的堅固大堤。古城牆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② 壽縣古城牆的地理位置
壽縣古城牆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壽春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距滁新高速淮南西出入口僅2公里。規劃中的商杭客運專線將在古城牆北門外設客運站。
壽縣古城牆處於中國地理和自然的南北分界線上,東淝河經瓦埠湖至靖淮門(北門)外護城河流入淮河。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壽縣古城發生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成就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歷史典故。
西漢時期,壽縣為淮南國國都,劉安在此求仙問道,發明了豆腐,成就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美麗神話。
壽縣地理位置優越,北鄰八公山,南接瓦埠湖,老城區更是顯出濃濃的漢文化韻味,現在南門之後的新城建設也是如火如荼的展開,現代漢城,明珠花園等相繼出現。
③ 現在還有哪個城市(或者縣城)還有保存不錯的古城牆
安徽省壽縣古城牆
壽縣古城牆 在壽縣縣城。略呈方形,面積3.65平方公里。據史籍和志書記載,五代時,周世宗柴榮與南唐爭奪壽州,南唐守將劉仁贍憑借孤城「固守甚堅」,柴榮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攻破城池。柴榮「以其難克,遂徙城下蔡」。清《壽州志·城郭》記載:「周遷治下蔡時,故城大抵毀壞,今城或是熙寧間所重築,嘉定間許都統重修,周圍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廣二丈。城外東南為濠,寬二十餘丈,北環淝水,西連西湖。」無論是北宋熙寧重築,或南宋嘉定重修,其歷史都堪稱悠久。粗略統計,自三國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總計發生水災125次。由於戰爭和洪水的破壞,城牆屢圮屢修,留下了歷代修葺的痕跡。經實測,城周長7147米,牆高8.33米,頂寬6.66米。牆體內以粘土夯築,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磚。磚石縫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為漿泥。牆壁向內層層收分。辟有四門,東曰「賓陽」,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各門均有雲梯與城堡連接。城牆宏偉壯麗,雄風猶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ttp://..com/question/50502784.html?si=1
西安古城牆不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築,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西安城牆建於明洪武年(1370-1378)年,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形成,周長1391米牆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於高度,建築穩重堅固。古城牆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現在古城牆對外了,沒事你可以登上去看看http://ke..com/view/171203.htm
上海古城牆
http://ke..com/view/466157.htm
關於端州古城牆民俗風情 :廣東僅存的完整古城牆,位於肇慶市區內人民南路一帶,始建於宋代,呈長方形,周長280.2米,制高點在城北披雲樓。目前城牆高出地面10米,城牆兩側由磚砌成,中間夯土,外圍共有28個城垛,城磚規格達40多個品種,是歷史上曾多次修葺的見證。當年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宋,端州太守丁寶臣因無城牆防守,棄城而逃。儂智高失敗後,官府於公元1053年始築土城牆,至明未共修城牆十一次。清代又修葺了九次。新中國成立後歷年都重視維修城牆,在江濱堤路建成之前,城牆起著防洪的作用,目前城牆基本完好。交通:乘3路公交車到底就到了城牆腳下。此外9、10、17路皆能到達。http://www.9tour.cn/Wiki_2/3669/21/
平遙古城牆
http://www.bbker.com/bbker/tianshi/file/%C6%BD%D2%A3%B9%C5%B3%C7%C7%BD%20.html
④ 壽縣古城的景點介紹
壽縣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積三點六五平方公里,城牆周長七千一百四十七米,牆高八點三三米,寬六點六六米。各城門均有內外雲梯與城堡連接。城外東南兩方有護城濠,寬約六十餘米;城北淝水環繞,城西為尉升湖。城有四門,東為賓陽門,南為通淝門,西為定湖門,北為靖淮門,各按地理位置取其名。有角樓八所,翼然立於城上(現均已倒塌)。王安石至淮上古城,有《壽陽城晚眺》詩:「楚山重疊矗淮氵賁,堪與王維立畫勛。白鳥一行天在水,綠蕪千障野平雲。」宋人張文潛《題壽陽樓二絕》有句:「渺渺長淮去不休,行人獨上壽陽樓」;「長淮不斷水悠悠,樓下行人淮上樓」。蘇軾過此,作《壽陽岸下》,詩去:「街東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綠棧生,幽人獨來帶殘酒,偶聽黃鸝第一聲。」
城牆原為平磚砌築,解放後為了防洪,曾將局部牆垣改用石塊壘築,後來,又陸續用石條進行了加固。城內原建有涵道,與城外相通。東西涵看牆之上,分別鐫有「崇墉障流」、「金湯鞏固」字樣。涵口之上築有月壩,與城牆等高,既利於城內積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節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滴水不入。同時,通過涵口觀察水位,還可以比較城內外水差。這一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牆。城牆為宋代重築,爾後迭有修葺。城牆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 10米。城有四門,並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門北向出,北瓮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瓮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這種門向的特殊設置,不僅有利子軍事防禦,而且還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為了加固牆基,於城牆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擴城泊岸,保護城牆不被水沖蝕。古人贊其「若匹練之橫亘也,菪生鐵之焰禱也」。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泄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牆的真實寫照。 1991年,古城抵禦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圍困,保護了城內十多萬人的生命財產,再次顯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門東牆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一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里人」。細讀碑文,品味歷史,您或許會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彷彿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會令您痴醉留連。
⑤ 壽縣古城牆和壽縣古城有什麼區別要門票嗎
壽縣城我80年代初廟會時去過一次,那時的東門、北門是原貌(現在保持原樣上重修,當時是無門票無人管理的,現重修後要門票)。南門、西門已無,原貌已被拆盡通汽車(現有的也是偽城門,南門要門票,西門正按原樣改建中)。
壽縣古城就是老縣城。縣城因防洪的需要才使城牆得以保存至今。
壽縣古城牆體是土壩子形、外側包磚砌成城牆體、內側是土壩子斜面從任一點都能上去。
縣城北面四頂山奶奶廟(碧霞元君廟宇)當時狀態不復存在僅剩下殘垣斷壁,重修後因屬全部是新修的「假廟」以後就不再去過。
鳳台茅仙洞倒屬於保存較好的雖有破壞還能算是原廟觀也有道士,八九十年代廟會去過多次(原洞是蝌蚪形、進去一個大肚子往裡突然變小細深)。後重修增擴後已無原味也不再去了。
⑥ 介紹壽縣古城牆的說明文
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始建於宋,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
壽縣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瓮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⑦ 壽縣古城牆里有誰的雕像
中國古代除了石窟,寺廟,祠堂等地其他地方沒有為人物雕刻雕像的行為。壽縣城牆內沒有人物雕刻,有幾個有名的典故的石刻:
1:壽縣城賓陽門內,有五方大蛇吞象的石刻,這是壽州內八景之一「人心不足蛇吞相(象);
2.在壽縣城西門城瓮里,南北兩壁上對稱鑲嵌著兩塊石刻,一面是鑼,對面是鼓。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當在鼓,對面鑼」;
3.在壽州古城通淝門(南門)城瓮東牆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著一個作行刺狀的石人,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里人」。
⑧ 壽縣古城旅遊攻略 壽縣古城怎麼樣 壽縣古城好不好玩
壽縣古城旅遊攻略
壽縣古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瓮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古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志性建築。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項目。
基本信息
中文名:壽縣古城牆
外文名:Ancient city wall in Shou County
地理位置:安徽省六安市壽縣
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年代:宋至清
景區等級:AAAA級
所在地:六安
類別:名勝古跡
開放時間:全天
⑨ 壽縣古城的歷史文化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楚文化的故鄉,其內的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全縣文物古跡160餘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在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歷史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壽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奏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