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方傳統劇種及特點
1、潮劇
潮劇,因形成發源於廣東潮汕地區而得名,俗稱「潮調」、「潮音戲」明末已在廣東潮汕地區、和閩南地區的詔安、雲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為流傳,與梨園戲關系密切。
潮劇,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
潮劇是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
特點:潮劇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2、桂劇
桂劇(俗稱桂戲或桂班戲),廣西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桂劇大約發端於明代中葉,明末清初崑腔流播到廣西,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幾種聲腔相互融合形成聲調優美,抑揚有致的桂劇。
特點:桂劇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3、粵劇
粵劇(Cantonese Opera),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在國外操粵語的華裔聚居區也時有演出。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特點:粵劇的基本聲腔為「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
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朴的特點。
4、紹劇
紹劇,中國傳統戲曲劇種。原名「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源於秦腔,1950年定名為紹劇。
紹劇起源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縣(現為上虞區),流行於紹興、慈溪、餘姚、蕭山及其他浙滬一帶。
紹劇是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400多個劇目,最具代表的劇目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龍虎鬥》等。
特點:紹劇是一種以「【三五七】、【二凡】」為基本唱調的紹興地方戲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朴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5、滇劇
滇劇是雲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絲弦(源於較早的秦腔)、襄陽(源於漢調襄河派)、胡琴(源於徽調)等聲腔於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先後傳入雲南而逐漸發展形成的,流行於雲南九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
特點:滇劇的表演藝術繼承和吸收了徽、漢、秦腔等劇種。雲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向有「民族藝術海洋」之稱,滇劇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在農村草台演出,吸收了民間藝術,具有民族鄉土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滇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粵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桂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潮劇
⑵ 南方有什麼風俗
南方風俗有祭灶神、貼對聯、年夜飯、辦年貨、掃塵。
1、祭灶神
南方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貼對聯、網路—祭灶神、網路—年夜飯、網路—新春辦年貨、網路—掃塵
⑶ 南方的剪紙風格是什麼
南方剪紙主要由流傳於佛山地區的佛山剪紙、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潮陽剪紙和流傳於潮州地區的潮州剪紙構成。
佛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紙是由當地民俗活動發展而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禪城區及南海區的部分鄉鎮。佛山剪紙據說源自中原,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及手工業、商業而發展起來,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並出現了行會組織。20世紀初,與佛山剪紙有關的門錢、童話、符疏衣紙、溪紙、金花、磨花紙、蘸料紙、打銅、銅箔、硃砂年紅染紙、花紅染紙、染色紙等12行都蓬勃發展,店號數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們所生產的蘸料紙、各色染紙都是佛山剪紙的材料來源。
佛山剪紙分為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四大類,根據用料不同,又可分純色料、紙襯料、銅襯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銅寫料、銀寫料、紙寫料、銅鑿料等九種。剪紙手法分為剪和刻兩大類。剪,多為隨意剪制,每次兩三張,如禮品花、燈花、乞巧節的燭台花、香案花、餅花等即以此法製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張,粗獷的圖案可刻50至100張不等,便於大量復制。佛山剪紙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隨意磨製而成,寬度從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餘把。操刀時以握毛筆法持之,垂直切割,線條連接而不斷,成型如網狀。傳統佛山剪紙以社情民意決定其內容和形式,喜慶吉祥、驅邪納福、多子長壽等是永恆的主題,在民間極受歡迎,長期流行不衰。與此主題相應,佛山剪紙中以銅箔金碧輝煌的特點配合鮮明的色紙,形成獨有的地方風格,也形成銅鑿剪紙等獨特的表現形式。現在佛山剪紙技藝的主要傳承人為林載華等。
佛山剪紙具有產業化的傳統,加強對其挖掘和保護將有助於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動和民間文化形態,同時還可以繁榮民間文化市場,增強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紙專業人員隊伍青黃不接,最具特色的銅鑿剪紙由於工具散失、作為主要材料的銅箔不再生產而無法製作,加上老藝人退休或病故,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拯救。
潮陽剪紙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潮汕地區,以潮陽區銅孟、西臚、和平、貴嶼等鎮為代表。潮陽剪紙的興起與遷居此地的中原人有關。這一剪紙樣式多表現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福呈祥、子嗣綿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祥瑞題材,一般在游神賽會、元宵關燈、中秋拜月、婚俗喜慶、祭祖拜神等活動中用作裝飾以渲染喜慶氣氛,另外也表現一些日常生活內容,如花鳥蟲魚、動物走獸、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種以外,潮陽剪紙也有一些裝飾性的小花樣,如供品花與禮品花等。潮陽剪紙造型靈活,構圖以對稱為主,結構嚴謹,飽滿而不雜亂,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點,疏密有致,剔透玲瓏。剪紙刀法精巧細膩,以陽剪為主,配合使用陰剪。陽剪的紋線工整細致,陰剪的線條粗壯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現力十分豐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潮陽區政府組織力量對潮陽民間剪紙進行了挖掘、整理、保護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個花樣,出版了《潮陽民間剪紙》一書。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陽剪紙作品入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中國民間吉祥藝術博覽》和《潮汕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等書。1997年,潮陽區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之鄉」。現在潮陽民間剪紙的主要傳承人有張佩龍、蔡名英、李嬋仙等。但健在的老藝人平均年齡已在75歲以上,迫切需要年輕人加入其中進行繼承。
潮州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紙主要分布在粵東地區,流行於明代,繁榮於清代,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現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間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馬浦鎮)系以棕色絲線剪成,技藝十分精巧,說明潮州剪紙早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廟蔚然成風,在此背景下剪紙就當作了祭祀、節慶、游神賽會、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飾物,寺廟中的僧尼也剪紙花饋贈善男信女,潮州剪紙因之而在寺廟中得到迅速發展。至20世紀初,還有江根和、李木林、楊學友、羅瑞瑜、辜秋泉、謝楚周等尼姑帶出的潮州剪紙藝人在當地剪紙創作中發揮作用。1962年後,因寺院僧尼無後,出家者少,潮州剪紙漸失傳人。
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紙藝人往往有細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風格表現。以形式區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善於將三五張色紙疊在一起,靈巧地運使剪刀,以嫻熟的技巧剪出各種花紋圖案。如純色剪紙充分發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藉助誇張、變形手法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剪刀味十分濃郁,富有裝飾性。純色剪紙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畫稿,藝人們僅憑記憶和想像,一手拿紙,一手運剪,直接將花樣剪出。這種匠心獨運的剪法極富創造性,造型活潑而富於變化,很少有重復的作品。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後再合並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致,別有特色。
潮州剪紙有一個品種稱為「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上,用刻刀鏨刻而成。「鏨紙」又分襯色剪紙和寫料剪紙。襯色剪紙先用金箔或黑紙刻出輪廓線,再用彩紙襯底;寫料剪紙則用純色紙或金箔刻畫出形象的線條骨架,再用顏色彩繪襯底。鏨紙工藝以饒平縣鏤金村的色鏨紙最為著名,色鏨紙俗稱「大錢」,用於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動,內容以戲曲人物、鳥獸蟲魚、花卉博古、詩詞書法等為主。
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潮州剪紙已逐漸失去以往的生存環境,現存知名的剪紙藝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漸高,傳統的潮州剪紙後繼無人,亟待搶救、保護。
⑷ 南方戲曲代表劇種
北方戲曲有:京劇、崑曲、豫劇、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晉劇、呂劇、評劇、秦腔、碗碗腔、曲劇、二人傳、河南墜子、山東柳子戲、山東快書、二人台、龍江劇、吉劇等。
南方戲曲有:越劇、粵劇、川劇、黃梅戲、漢劇、花鼓戲、歌仔戲、滬劇、評彈、淮劇、婺劇、徽劇、廬劇、錫劇、揚劇、贛劇、潮劇、湘劇、弋陽腔、高甲戲等。
(4)南方喜歡什麼傳統藝術擴展閱讀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⑸ 南北兩地的剪紙有哪些藝術特色
一、南北方剪紙的共性:
1) 連續性。
2) 圖案化。
3) 形象誇張、優美、節奏感強。
4) 剪紙的表意:諧音、象徵。
二、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風情和地方特色:
1)北方剪紙渾厚、粗狂、天真、質朴。
南方剪紙靈秀、秀美、嚴謹、纖細。
2)北方剪紙民俗氣息濃郁,率性簡潔,代表地區主要是山西、陝西和山東。
南方剪紙講究線條,構圖復雜,代表地區主要是廣東、福建和江浙一帶。
⑹ 中國南方藝術和北方藝術的區別是什麼你比較喜歡哪種
在我國地區廣闊,地形地貌轉變多種多樣,這就產生了南北氣侯上的差別。正值冬天,東北地區、大西北、華北,很多地區都下完雪了。我所處的大西北新疆哈密,已飛過2次雪,如今也也有零星的雪跡。而我的家鄉長江中下游,仍然連霜降的影子都沒看見,天上一直雲霧繚繞迷漫,也有一些冰冷濕冷的覺得。南北氣侯上的差別,不言而喻,但在我國也是一個人口非常多,多中華民族聚居地的我國。這又產生了語言表達文化藝術,風俗人情上的很多不一樣。僅各地方言就會有幾十上千種。
南方和北方在許多領域存有不同之處,最先是地理環境的不一樣,這個是不容置疑。正是因為如此,南北放在氣侯上有著非常明顯的不一樣。南方地區冬季的環境溫度沒北方地區低,因而北方人一般承受不了北方地區的冬天。東北人豪放,北方人耍滑。東北人喜愛心直口快,不藏著掖著。北方人則愛耍小聰明,令人不清楚他下一步還會繼續干出什麼稀奇古怪的事兒來。東北人講普通話比北方人規范,也超好聽一些。北方人講普通話帶上濃厚的地區話音,一聽就聽出來。南北放在風俗人情、生活起居等領域都有著不同的特性。現如今文化藝術兼容、兼容並包,擁有一些相同點。時節交替的不一樣,北方地區四季分明,南方地區溫暖,夏天炎熱,空氣相對濕度大,北方地區冬天乾燥,嚴寒,夏天炎熱濕冷,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都不一樣,講話的方言也不一樣這些許多都不一樣。
⑺ 南北剪紙有什麼共性與區別
一、共同點: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
二、不同點:
1、風格特點不同:北方剪紙渾厚、粗獷、天真、質朴;;南方剪紙靈秀、秀美、嚴謹、纖細。。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一語道破了南北剪紙的風格特點。
2、造型不同:南方剪紙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花卉、鳥獸蟲魚、奇山異景、名勝古跡等,尤以四時花卉見長;北方剪紙多為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
3、藝術特點不同:南方剪紙以畫為稿,構圖簡練、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線條圓滑、顯得清秀而挺拔,給人以厚實完整之感,具有優美、清秀、細致、玲瓏的藝術風格;北方剪紙民俗氣息濃郁,率性簡潔,代表地區主要是山西、陝西和山東。
⑻ 南方戲曲有什麼特點
1.南方:劇本偏重於抒情
聲腔婉轉
崑曲中音樂為曲牌體,字少腔多,擅演傳奇劇本
劇本多描寫男女愛情
多文戲少武戲
內容及表演方式含蓄內斂
角色行當分類不同
崑曲中有些角色是崑曲特有的
曲文優美(崑曲最為顯著,其他則不太明顯)運用較為文人化的語言
死板活腔
多襯字
2.北方:劇本偏重於敘事
聲腔激情高亢
節奏快
劇本通俗
多武戲少文戲
內容及表演方式熱情奔放(如二人轉)唱詞詼諧幽默
角色行當分類不同
戲詞通俗易懂
死腔活板
少襯字
3.聯系:各種戲曲不分南北都相互滲透、學習。明代文化重心徹底南移後南戲得
到了空前的發展,其四大聲腔更是具有深遠的影響,另外,「百戲之
祖」崑曲也誕生在南方(蘇州千墩古鎮,亦稱千燈)對後世的影響極其
深遠,崑曲與京劇的親緣很近,這一點充分說明南、北方戲曲具有相互
扶持、滲透、競爭等復雜的關系
⑼ 南方民間藝術
蘇州的手工蘇綉,湖南的手工湘綉,龍泉的手工劍,天津的磚刻,雲南的雲錦,。。。。。。苗族的刀和銀飾,浙江的木雕和竹編,四川的蜀錦和蜀綉,昆明的插花,。。。。。寺堂內畫宗教壁畫.....客家手扎工藝品種繁多,依物施藝,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燈扎、紙扎和花扎四種。 彩扎多為民間職業藝人所製作。常以歷史、戲劇故事為題材,用泥塑人物頭形,鐵絲扎骨架,用香粉捏成軀體、手足,佩以頭飾、綢緞衣物,製成體態各異的人物,展現出帝王、官吏、將帥、文人學士、後妃仕女、庶民道士等形象,再配以亭台樓閣、花草樹木等景物,也可配置燈光,尤如一小舞台,引人入勝。傳統題材有「拾玉鐲」、「張生跳牆」、「趙顏求壽」、「許仙借傘」、「水漫金山」、「西廂記」等,工藝精巧,造型逼真,色彩鮮艷。現由固定型發展到動態型,撥動機關人物能舉手擊鼓、推磨,殊為有趣。凡民間節日喜慶,陳列街頭供人觀賞。燈扎以竹木作為骨架,以通心草紮成各種人、獸、物之體形,糊以紙張、絲綢,中空插入蠟燭,燈光映射,琳琅滿目。每逢春節、元宵等喜慶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龍燈、獅燈、馬燈、鯉魚燈、宮燈、如意燈、壽桃燈、蓮花燈等皆有,更有能沿竹竿爬上爬下的猴子燈和在木台上搭成的亭台樓閣。有的懸掛於門楣,有的小孩持之,有的成人舞耍。由幼兒扮成故事人物或坐或立於其中的「台閣」,抬著走街串巷的大型盛景燈扎,俗稱「扛故事」。 紙扎以竹木作骨架,以通心草紮成人、物及動物之體形,裱糊紙張,有的做成整棟的房屋,內設廳、堂、房間、廚房、樓屋,傢具、用品等一應俱全,甚至內有搖錢樹,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人可在內行走,彷彿進入世外桃源一般。此作為冥品,用於焚化。還可以竹絲為骨架、棉紙裱貼,製成「蝴蝶」、「蜈蚣」等各種風箏,以繩線牽引,秋高氣爽之時,迎風飛在天空,飄飄然,忽上忽下,引人入勝。也有人製作成能順線攜帶爆竹於空中發出聲響的散花風箏,更為有趣。花扎是用色紙、皺紙、通心草和綢布等材料,經剪、折、拼、扎製成各種花卉、盆景。花扎常用於作頭飾、胸佩、瓶插、壁掛等,色彩鮮艷,自然逼真。在喜慶、結婚、送葬、文藝匯演、裝飾新居時常使用,可增強莊重氣氛和環境色彩。 在20世紀,客家人的手扎工藝更是走向了世界,成為廣東省山口歐、美手扎工藝品的主力,特別是梅縣、興寧的藤、竹手扎的聖誕節工藝品,是歐、美市場的搶手貨.客家人愛看戲。過去,福建客家地區不僅沒有電視機、錄像機之類,甚至電影也難得一見,戲劇演出便是客家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甚至於私人請戲班演戲,成了某種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於是,在許多地方都建有固定的戲台,這些古戲台,都貼有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戲聯。如上杭中都「千年台」就貼著清光緒年間文人何金甫撰的對聯:千萬英雄豪傑扭轉乾坤顯功績;百十年歲周轉忠孝貞節蔚成風。 永定高陂西陂天後宮古戲台的對聯,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當時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一源是西河潺潺聲雜管弦曲;七層朝北斗疊疊影隨文武班。橫聯是:「和聲鳴盛」。在後屏頂端還有個橫額「鈞天雅奏」。此對聯很好地描繪了天後宮及戲台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寺廟的雄偉建築,以及和戲劇演出渾然一體的和諧協調,是古戲聯中難得的佳作。 上杭縣的「夫人宮」古戲台,也曾有一清人撰寫的戲聯: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出場便見;一時歡天喜地,一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成為戲劇演出生動、精彩、風趣的寫照。 在這些古戲台上,逢年過節或當地官員、富戶辦喜事,一般都會請劇團來演出。常演的劇種有兩大類:一類是「細戲」,即木偶戲,有高腔木偶戲(俗稱「三角班」)和亂彈木偶戲(漢劇木偶戲)兩種;再一類是「大戲」,即人戲,主要是漢劇、潮劇、京劇和採茶戲。這些戲班在演出時,也多在台上掛不同戲班的不同戲聯,如上杭「桂天彩」漢劇團便掛有1922年沈同良撰的戲聯:桂窟月當空,葭管吹新增景福;天宮星映燦,梨園演技視遐齡。長汀凃坊「春華園」戲班掛的是上世紀30年代塗卓承撰的對聯:春情樂奏霓裳曲;華艷爭開金谷園,都是把戲班的名稱鑲進聯中。 木偶戲班演出時也掛有各種不同的古戲聯,如上杭白砂高腔木偶戲班的戲聯是:漢封陳平作傀儡;杭州田公保千秋。陳平是漢朝宰相,相傳是陳平首作傀儡,以後逐步發展成了木偶戲。閩西木偶戲源自明末杭州,田公是相傳的木偶戲神,故有此對聯。而亂彈木偶戲的古戲聯較為高雅,如:方寸木雕得形容哭笑,裝成生旦丑凈,莫笑它真真假假;數條線扯來非常活潑,演出悲歡離合,到底看節節傳神。把木偶戲演出的特質表達得淋漓盡致。 有的古戲聯,不僅對各類戲劇演出及其社會效應進行了准確描繪,而且還聯系當時的政治現實發揮它的宣傳鼓動功能。如上杭中都「千年台」就曾出現過一幅宣傳動員抗日的對聯:裝男亦好裝女亦好舉起刀槍劍戟但願演抗日戲;漢劇也罷木偶也罷無論生旦凈丑大家唱愛國歌。 這些古戲聯,和福建客家傳統戲劇活動緊密相連,是福建客家傳統文藝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尤其有一副古戲聯:有出頭暫且居於人後,能立足不妨混乎眾中。不僅是對在場觀眾共同維護看戲秩序的教育,而且寓意深刻,已超出傳統純文藝的范疇,而包含了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謂古戲聯中的一副絕佳妙對.
</p>
⑽ 南方都有什麼地方有手工藝,或民間藝術
雲南很多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的,比如木雕啊,蠟染啊,扎染啊,還有各個少數民族的綉品,雲南有26個少數民族,秀品技法不見得有那麼多,但不同民族的性格,生活,風俗也投射到他本民族的綉品中,還有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東巴紙,這是手工製作的紙張,很古樸,很有味道,我曾經見有人拿這種紙印名片,很有味道。現在多用在高檔包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