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浙江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浙江的戲曲劇種是:
1、越劇
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
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2、紹劇
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和上海一帶,因其形成於紹興,並以紹興地區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為紹劇。
紹劇的主要唱腔曲調為二凡、三五七和陽路。紹劇劇目頗為豐富,例如《龍虎鬥》、《女吊》。紹劇後期也發展了部分取材於《西遊記》的猴戲,名演員六齡童的孫悟空,別具一格地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正義的藝術形象。
七齡童的豬八戒,集詼諧、灑脫和笨拙、善良於一身,塑造了一個可笑、可愛、可氣而又十分值得同情的生動形象,都使觀眾叫絕不止。他們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經轟動一時。
3、婺劇
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衢州、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地區的建德、淳安、桐廬,以及贛東北一帶,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定名為婺劇。
B. 你還知道那些戲曲 列舉江浙有三種戲曲
江浙地區的三種戲曲:
1、越劇
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紹劇
紹劇,中國漢族戲曲劇種。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起源於上虞縣(現為紹興上虞區),流行於紹興、慈溪、餘姚、蕭山及其他浙滬一帶。紹劇是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400多個劇目。
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朴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後,發行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曾風靡全國,聲播海外。1950年定名為紹劇。
3、蓮花落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2)浙江有哪些戲劇藝術擴展閱讀
1、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2、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豫劇:
豫劇起源於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3、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4、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C. 浙江代表的劇種是什麼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1],有第二國劇之稱[2],也稱紹興戲,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3],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4][5][6]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7]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8])之一。越劇發源於紹興嵊州,先後在杭州和上海發展壯大起來,流行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8]
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越劇參與其中[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越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D. 浙江有哪些地方戲曲
有越劇,紹劇,婺劇。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和上海一帶,因其形成於紹興,並以紹興地區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為紹劇。
婺劇,俗稱金華戲 。它流行於浙江金華、衢州、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地區的建德、淳安、桐廬,以及贛東北一帶,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定名為婺劇。
(4)浙江有哪些戲劇藝術擴展閱讀:
明嘉靖年間,秦腔自北方流傳到浙江紹興,與餘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種激越昂揚的新腔,稱為「調腔」,最鮮明的是「二凡」,腔調和秦腔,初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腳色,並以大鑼、大鼓、鐃鈸伴奏。搬上舞台後,稱「紹興高調班」。
明末清初,崑腔盛行,繼而亂彈傳入,高調班紛紛兼唱崑腔和亂彈,形成三合班。清乾隆年間(1723-1735年)開始盛行。咸豐、同治年間,高腔和崑腔逐漸失去觀眾支持,特別在農村,亂彈備受歡迎,於是藝人改唱亂彈為主,稱紹興亂彈班。
清末民初,紹劇開始進入上海。受京班(京劇戲班)影響,化妝及舞台陳設均有改善,舞台開始設置軟、硬布景和聚光燈,化妝趨向細致。20世紀30年代,女旦登台,戲裝、頭飾日益鮮麗精巧,扮相逐漸規范。
20世紀30至40年代,從其他劇種引進置景技巧,盛行機關布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按劇情進行舞台美術設計。1950年,紹興亂彈正式定名為紹劇。
E. 浙江的劇種是什麼
浙江的劇種其實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影響力最大的要數越劇。
越劇最早是從浙江嵊泗一帶流行開來的一種說唱藝術,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越劇的雛形叫做「落地唱書」,後又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是在I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越劇起源於浙江,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行於全世界,已經發展為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的美稱,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除此之外,浙江各地還有自己的地方劇種,比如紹興的紹興大班,寧波的寧波灘簧,金華的婺劇,上海的滬劇,溫州的甌劇,等等,不勝枚舉。
F. 浙江代表戲曲劇種是什麼
目前活躍在浙江的有越劇、京劇等代表性劇種。浙江有各類戲曲樣式近60種,既有京劇、崑曲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曲劇種,也有越劇、婺劇、紹劇等浙江特有的代表性地方劇種,還有一大批列入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的傳統戲劇非遺項目。
G. 浙江代表性戲曲的名稱
浙江是我國戲曲史上著名南戲的發源地,對民間戲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南戲,又稱「戲文」,是宋、元時南曲演唱的戲曲,因最初產生於浙江溫州地區,故也叫溫州雜劇。一般認為,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越劇是中國主要劇種,20世紀初發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市)。曲調優美婉轉,細膩抒情。早期全部由女演員演出,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合演,越劇得到迅速發展,並日益成為國內最具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較有影響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祥林嫂》等。改革開放以來,以「小百花」為代表的浙江越劇群體迅速崛起,創作演出了《西廂記》、《五女拜壽》、《陸游與唐琬》、《紅絲錯》等優秀劇目。
浙江的戲劇藝術底蘊豐厚。除越劇外,並擁有婺劇、紹劇、甌劇、甬劇、姚劇、湖劇、溫州亂彈、新昌高腔,以及流行於杭嘉湖地區的昆劇、評彈等多個劇種。
H. 浙江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浙江的戲曲劇種是杭劇。它是杭州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一度流行於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水鄉和蘇南等地。杭劇起源於杭州曲藝宣卷,從誕生到衰敗僅半個世紀。1923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後,在杭州、嘉興、湖州一帶和蘇南等地廣為流傳,抗日戰爭以前尤為興旺。
杭劇的藝術特點
杭劇恪守主流意識形態,走的是一條現實主義創作路子,題材不管是古代還是現當代,都力求以小見大,從日常中揭示一-定的社會意義,警醒俗世,發人深省,體現當代性。戲曲電視劇幾乎都採取了實景拍攝手法,按照電視劇的手法來重新解構故事情節,營造電視劇的時空。
人物具有個性化唱腔,在認真分析劇情,確立人物性格基調後,設計唱腔的旋律,不僅依據唱詞提供的內容,更結合人物的神態、心理,把外在的生活形象化成音樂形象,找到不同的節奏、速度、聲調與人物性格基調的結合點,通過形象思維,用富有感情的音樂來塑造個性化的形象。
戲曲電視劇具有的高度逼真性的特點和影視敘事符號的特點,使演員從繁重的「唱念、做、舞」等程式表演任務中解放出來,把主要精力放在再現角色自身上。角色置身於實景之中時,任何虛擬環境的形體表演便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些單純描述人物身處何種環境的拖沓冗長的語言也可以大大精簡。
I. 浙江代表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和上海一帶,因其形成於紹興,並以紹興地區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為紹劇。紹劇的主要唱腔曲調為〔二凡〕、〔三五七〕和〔陽路〕。紹劇劇目頗為豐富,例如《龍虎鬥》、《女吊》。紹劇後期也發展了部分取材於《西遊記》的猴戲,名演員六齡童(章宗義)的孫悟空,別具一格地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正義的藝術形象;七齡童的豬八戒,集詼諧、灑脫和笨拙、善良於一身,塑造了一個可笑、可愛、可氣而又十分值得同情的生動形象,都使觀眾叫絕不止。他們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經轟動一時,並受到毛澤東和文學家郭沫若的贊賞。
婺劇,俗稱金華戲。它流行於浙江金華、衢州、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地區的建德、淳安、桐廬,以及贛東北一帶,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定名為婺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