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都的人文文化
【歷史】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 成都天際線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首府成都)、巴國。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有數的大城市(長安、洛陽、越州、成都、太原),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發展僅次國之東門的越州。「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設立成都府,為成都府路治所。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隨後滿洲八旗入川,與張獻忠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隨後的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
清宣統三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時任四川總督趙爾豐鎮壓民眾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藝術】
成都在古時被稱為「天府」,是我國西南部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是全國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從有確切得記載,成都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成都是被國務院確定的中國西南部地區金融、商貿、教育中心以及交通、通信樞紐。成都同樣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內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古時的成都平原是三國時蜀國的主要統治地區,當時的成都就是蜀國的都城,因此現在的成都人也會對三國時期的故事津津樂道,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里,都可以一邊聽著說書先生的滔滔不絕,一邊品著地道的蜀地茗茶。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於成都平原的西部,都江堰市西面的岷江上面,距成都市區約五十六公里。都江堰始建於公元前256年,由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領導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樞紐,是現如今世界上最古老並且依舊在保持工作、造福成都人民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組成,其為在此生活的人們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為了「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蜀綉藝術】
蜀綉又叫做「川綉」,是以現今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多種刺綉的總稱,其主要產於四川的成都和綿陽等地。蜀綉、湘綉、蘇綉、粵綉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綉。成都地區有著的自然地理條件,盛產絲帛,因此蜀綉的製作與生產均「冠絕天下」。 蜀綉有著悠久的歷史,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就有記載,而當時蜀中的刺綉就已經非常有名。蜀綉最初的時候主要在民間流行,分布於成都平原,世代相傳,直到清朝中葉才漸漸形成了產業。蜀綉遍布成都平原,在七十年代末期,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可達數千之多。他們除了在被面、枕套、襯衣、頭巾、手巾、桌布幾十個品種刺綉外,同樣生產用於外貿出口的生紡綉片、綉屏等。
【蜀錦藝術】
蜀錦是指東漢至三國時期蜀郡,即今成都所織造的錦。蜀錦大都以經向的彩條作為基礎起彩,並作彩條添花,使其織紋精細、圖案繁華、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成為了一種最具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的五彩織錦。蜀錦質量堅韌而飽滿,彩紋風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著名的唐代蜀錦圖案有格子花、龜甲花、紋蓮花、聯珠、對獸、對禽等,樣式豐富多彩。成都蜀錦與杭州織錦、南京雲錦、蘇州宋錦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而其中蜀錦織造工藝有獨樹一幟的整經手法,直到現在,蜀錦的織造仍沿襲傳統的梁色熟絲織造法。目前蜀錦的品種樣式豐富繁多,常見的品種有方方錦、語絲錦、散花錦、鋪地錦、浣花錦、彩暈錦、民族錦等等。
【傳統戲劇】
川劇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歷史久遠,傳承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精彩的傳統劇目,以及豐富飽滿的樂曲與技藝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川劇就被冠與「蜀戲冠天下」的美名。川劇的劇目繁多,早就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得說法。其中耳熟能詳的名戲有《白蛇傳》、《綵樓記》、《玉簪記》、《柳蔭記》等。川劇中展現的絕技豐富多彩,如變臉、托舉、開慧眼、藏刀、噴火等,很多傳統的技藝至今都令人嘆為觀止。
【成都茶藝】
成都人愛喝茶,也會喝茶,因而許多外地人會用「頭上青天少,眼前茶館多」來形容。「坐茶館」也成為了成都人的一種特殊的嗜好,也因此使得大大小小的茶館遍布成都鄉鎮城市的各個角落。很多成都的茶館不僅有著歷史悠久,而且數量眾多,並且大部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詩詞】
《花間集》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其是由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人趙崇祚編輯。本書收錄了韋庄、溫庭筠等十八位花間派詞人的經典作品,典型而又集中得反映了我國早期詞史上文人詞創作的主體藝術取向、體貌風格、審美情趣以及藝術成就。
民族
成都市擁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11366447人)。少數民族人口60538人(主要散居成都市建成區,青白江區彌牟鎮,郫縣團結鎮、紅光鎮,彭州市,都江堰市)。
宗教文化
成都是古蜀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早在商周時期,古蜀國人民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是我國的著名文化之都,成都文化博大精深,吃文化,休閑文化,茶文化,道教文化,三國文化等等在中國人中影響深刻。
傳統戲劇
川劇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早在唐代,川劇就被冠與「蜀戲冠天下」的美名。其中耳熟能詳的名戲有《白蛇傳》、《綵樓記》、《玉簪記》等。川劇中展現的絕技豐富多彩,如變臉、托舉、開慧眼、藏刀、噴火等,很多傳統的技藝至今都令人嘆為觀止。
成都茶藝
成都人愛喝茶,也會喝茶,因而許多外地人會用「頭上青天少,眼前茶館多」來形容。「坐茶館」也成為了成都人的一種特殊的嗜好,也因此使得大大小小的茶館遍布成都鄉鎮城市的各個角落。很多成都的茶館不僅有著歷史悠久,而且數量眾多,並且大部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詩詞】
《花間集》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其是由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人趙崇祚編輯。本書收錄了韋庄、溫庭筠等十八位花間派詞人的經典作品,典型而又集中得反映了我國早期詞史上文人詞創作的主體藝術取向、體貌風格、審美情趣以及藝術成就。
【節日】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綉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從1962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花會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屆時,成都附近的國營、集體花圃及廣大花農,都將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貴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運到青羊宮,搭棚撐帳,擺攤設點,進行展銷。
㈡ 成都有什麼含義嗎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四川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楊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元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元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㈢ 成都的南門、西門、東門、北門,具體在哪個位置
1、東門是指東門大橋,萬達廣場那個方向;
2、西門是指金沙車站,青羊區那個方向;
3、南門是指武侯祠,紅牌樓那個方向;
4、北門是指火車北站,五塊石那個方向。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五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故名成都。城址未徙,城名未易;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
成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 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 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還孕育了金沙遺址、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眾多名勝古跡,是中國最佳旅遊城市之一。
(3)成都交子藝術中心什麼時候開建擴展閱讀:
2015年新春前夕,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成都市文聯承辦,成都市音樂家協會協辦的《成都之門——大型音樂會》在成都藝術中心嬌子音樂廳唱響,引起業界高度關注。這台音樂會,應該是我國第一部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主題,全新原創的大型聲樂套曲。
《成都之門》:
這部聲樂套曲以「西門」、「北門」、「東門」、「南門」四個城門,冠名結構、編組單元,一個樂章里分別寫三四首,藉以傳遞「成都印象」。
四道門前面,還有一段「開門」,開門見山,開篇首句「浩浩三千年」,那種歷史的縱深感,大氣磅礴萬千氣象;「一江水,一座城。「
這一句直接畫龍點睛,寫出了成都最本質的風貌,「水」和「城」,非常形象地刻畫了這座城市的地域特徵。
㈣ 成都海拔有多高
成都平均海拔500米,具有典型的盆地氣候特徵。在亞熱璉季風氣候作用下,這里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多霧,日照時間短;二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卻顯得悶熱;冬天平均氣溫雖在5℃以上,但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乾旱少雨,極少冰雪。每年3至6月,9至11月是來成都旅遊最佳季節。
㈤ 成都是哪個朝代的首都
成都歷史悠久,也是中國的古文化之都,具有「天府之國」的美稱。那麼成都是哪個朝代的首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把成都定為首都的有以下朝代:
1、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2、西漢末年,新朝地皇五年(公元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
3、東漢末年,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公元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稱帝,國號「蜀漢」。
4、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國「大成」,史稱「成漢」。
5、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割據「三川」,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6、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
7、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成都的歷史簡介: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是中國城址未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於前311年),僅次於江蘇的蘇州(建於前514年)。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世界第一: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左右,歷時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臨邛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制鹽、煮飯和照明;成都的蜀錦,又稱「錦綉緞」,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錦緞絲織品,東漢(公元25-220年)年間的足踏織錦機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到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為了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誕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這里的商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這里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中國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這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這里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的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楊雄、王褒奠定了漢賦的基礎;後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 春聯 「豐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後蜀人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公元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世紀,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早在漢代,成都的俳優百戲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漢代說唱俑,造型活潑,在中國同類文物中無出其右者。這是成都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華所在。
㈥ 宋朝時候的民間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們都做什麼了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應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
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宋朝打破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宋是中國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僅使神韻文明向絕對化發展,還使平民文化發展起來。戲藝,有滑稽劇、雜技、傀儡戲、皮影戲、說話、雜劇等等。其中雜技就有上百種。
宋人小資情節嚴重,宋詞中抒發的感情大多都是抒發那種淺斟低唱的閑情逸趣。宋詞體現了宋朝穩定的政治局勢、繁榮豐富優越的社會生活。
宋朝一般家庭不做早餐,因為這就跟現代人生活一樣,在家做飯的成本還不如去小餐館,那時宋朝賣早點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兩文錢就能吃飽,誰還在家做費那勁。宋朝特色的早點「灌肺」「炒肺」然後就是稀飯,干糧應有盡有,想吃飽那自然很容易了。
消遣上午的時間那實在是很容易,因為能玩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鬥鬥鳥、蟋蟀、然後蹴鞠、錘丸,捶丸就有點像門球,通常來說文人雅士都並不喜歡運動量大的玩法,所以捶丸就變得挺常見。然後玩完之後眼看也到了中午,下館子吃飯,宋朝的飯店很多。
大大小小的館子也是琳琅滿目,宋朝在吃上也講究,有很多人是去消磨時間的,聽著助興的小曲,然後和朋友一邊談天一邊吃著美食,喝上一壺小酒,這是很充實的。
(6)成都交子藝術中心什麼時候開建擴展閱讀:
宋朝城市:
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
包括開封、洛陽、臨安(杭州)、大名、應天(今商丘)、鎮江、平江(蘇州)、江陵(今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
宋朝打破了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了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婦女的地位在宋朝大幅度下降。貞節觀在宋朝得到了發揚,從宋朝開始在中上層階層婦女實行的纏足風俗嚴重迫害婦女的身體與心靈,官妓這種制度在宋朝已經淪為出賣肉體的工具,且花樣繁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
㈦ 「成都」這個地名的來歷
成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游,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
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㈧ 宋朝的城市於唐代的城市相比有哪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宋代是在經歷了大約200餘年的天災、戰亂之後的虛弱社會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政權。政治上是一個新興的政權,經濟上尚需百廢待興,文化上也有待恢復和重建。在有宋一代,盡管國力遠不及唐代,但就社會經濟發展而言還是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農業方面,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的提高、耕地面積擴大和農業人口的增加上。在手工業方面,也較隋唐發達,主要表現在礦冶、陶器、造船、兵器、紡織、造紙、制鹽、製糖等手工業門類的不斷擴大,以及分工更加細密。正是由於宋朝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宋朝時期的城市才在前代城市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致使宋朝時期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又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本文擬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對宋朝時期城市發展的基本特點作一探討,不當之處,請專家學者指正。
一、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職能出現了多樣化
在宋代,由於社會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的經濟職能有了進一步加強。在城市建設上,那種傳統的坊里制度逐漸被打破,出現了臨街設店的景象;而在商品流通上,產生並逐漸推廣了「交子」(紙幣),「交子」的出現與應用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賦稅制度上,也開始徵收商稅,據《宋史》卷85~90《地理志》記載,宋朝時期全國著名的經濟都會總數不下四、五十處,僅徵收商稅在10萬貫以上的就有42個城市。由此可見,這一時期許多以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已逐步演變為政治、經濟職能並重的城市,城市類型開始多樣化。從經濟角度看,宋朝時期的經濟性城市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工商型城市、商業型城市和手工業型城市等三種類型。
1、工商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通常出現在農業生產和商品生產都比較發達的地區,它們既可以利用周圍農村提供的原料發展手工業生產,又可以吸收周圍鄉村集市的商品和自身生產和商品來發展商業貿易。例如,成都在北宋時期,既是成都府治,又是歷代全國的紡織生產基地,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當時,蜀錦乃為全國著名的絲織品,有「羅、紈、錦、綺等物甲天下」之稱。[1] 蜀錦的產量也相當可觀,僅北宋中央政府每年就從四川地區采購「上供綾錦鹿胎萬二千匹」。[2]在南宋時,國都臨安(今杭州)、婺州(今江西金華市)、平州(今蘇州市)、鎮江、常州、湖州等地已成為當時全國最主要的絲織業中心。尤其是平州,既是府治所在,又是全國紡織生產基地和商品交換中心,成為江南地區工商業都十分繁榮的都會。[3]
2、商業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通常出現在水陸交通都比較發達的地區,即交通樞紐地區,主要是由於貨物中轉和商業貿易比較發達而形成。隨著大運河的疏浚,在大運河沿岸,一些較大的政治中心城市如臨安、汴京(今開封)等一躍成為全國的重要商業城市,其規模之大,人口之眾,商業之繁華,在當時是其它城市望其項背的。據《汴都賦》記載:當時的汴京是「竭五都之鑲富,備九州之貨賄」。據周寶珠研究,在北宋元豐年間,東京(即汴京,今開封)的工商業者及其他服務行業共約有15000多戶。[4] 唐朝時期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業者臨街開店,大小商號鱗次櫛比。主要商業區,終日車馬雜沓,交易繁忙。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開封城中汴河沿岸商業繁榮的真實寫照。這些商業區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曉市。另外,開封城中還有相國寺、鼓扇百索市、巷陌雜市、乞巧市等定期交易市場,其交易規模也很大。[5]長江沿岸交通發達地區也出現了許多商業性城市,如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蕪州、江州蘄口、鄂州、荊州等,其中鄂州尤盛,其商業影響范圍東及於海,西至於川,南抵珠江,北達淮水,「蓋川、廣、襄、淮、浙貿遷之會」[6],「市邑雄富,列市繁錯」。[7] 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在北宋時也已替代了隋唐時期的揚州的地位,成為兩淮、江浙諸路貨物的集散地。[8]
3、手工業型城市
這種類型的城市,與隋唐時期的手工業城市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起源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它主要是依賴於手工業或礦業而形成發展起來的。這主要是宋朝時期在紡織、陶瓷、造紙、印刷、造船、兵器、冶金、制鹽等的生產規模、品種、數量和技術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使手工業型城市排除了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而獨立發展起來。這一時期造紙技術已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因而都城開封、浙江杭州、福建建陽、江西婺州、四川成都和眉山等都發展成為印刷業的中心,而吳江府的粉箋、溫州的蠲紙、台州黃岩玉版紙、杭州的藤紙、紹興府的竹紙、宣州的宣紙等,在當時也都是非常著名的紙製品。從紡織業來看,有蜀錦、定州的刻絲、婺州的花羅、東陽的花羅、潤州的花羅、青州與邵州的隔織、撫州連花紗、越州的壽陵和綿州的巴西紗子、亳州的輕紗、明州象山女兒布、平江府崑山葯班布等。從制瓷業來看,窯址遍及全國,非常發達。其中定州的白瓷、汝州的青瓷、耀州的青白瓷、景德鎮的影青瓷等都相當著名。[9] 由此可見,手工業型城市在宋代是相當發達的。
二、農村商品經濟發達,「草市」逐步演化為商業性集鎮
商業性集鎮繁榮,是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另一大特色。這種特色的標志就是「草市」的大量涌現,並逐漸演化成商業性集鎮。「草市」是由農村交換剩餘產品而形成的定期集市演變而來。正如《中國古代史》所評價的那樣:「在城市的周圍及廣大鄉村中形成了許多定期的貿易集市,北方稱集,南方稱墟,江淮地區稱草市,統稱之為坊場。這些坊場是連接城市和鄉村,鄉村和鄉村之間經濟聯系的紐帶,得以使農民自用自食之外的農副產品轉化為商品,與市場發生日益密切的關系。」[10]縱觀枕宋朝「草市」向集鎮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可以把其分為草市大量涌現、草市向商業集鎮演變和商業集鎮向手工業專業鎮轉化三個階段。
1、草市的大量涌現
草市始見於南北朝,隋唐時期已有了初步發展。[11]至唐末,在某些商業繁榮的城市開始出現夜市及附城草市,農村中定期的小市也越來越多。此類草市,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與交通狀況,各有不同的集期,如二日一集、三日一集、五日一集、六日一集、乃至十日一集等。[12] 到了北宋,由於城市建設徹底沖破了坊、市之間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從而導致了城市內部集市的產生。與此同時,許多城市由於規模的擴大,限於城垣以內的范圍已不夠使用,商業區域不斷向外擴展,與農村中的草市相呼應,從而加快了草市的大量興起。[13]
2、草市向商業集鎮演變
隨著草市的進一步發展和大量興起,使一些大的農村集市成為附近地區的集散中心和城鄉交流的聯結點,從而演變為市鎮。在早期,我國的市和鎮之間是有著比較嚴格的界線的。據《吳江縣志》卷4《鎮市村》記載:「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官防者謂之鎮」。可見,「市」僅具有經濟職能,「鎮」則是鎮守地方,具有軍事、行政的職能。但是,到了北宋時期,這些市鎮的性質開始發生了變化,純粹以貿易為特徵的鎮市大量涌現,「諸鎮監官,掌警邏盜竊及煙火之禁,兼征稅榷酤」。[14]於是,在縣和草市之間也就有了鎮的建置。鎮的出現又加快了商業性集鎮的發展。這樣,市和鎮之間的區分標准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以商況較盛者為鎮,次者為市」[15] 。據樊樹志研究,北宋時代,黃河流域的市鎮發展佔有明顯的優勢,四京尤為突出,東京開封府有31鎮,西京河南府有22鎮,北京大名府有20鎮,南京應天府有13鎮。而同時代的江南地區相對較少,蘇州有4鎮,秀州有4鎮,杭州有12鎮,湖州有6鎮。南宋時代,隨著江南經濟的飛速發展,江南地區的市鎮異軍突起。臨安府增至28市鎮,嘉興府達15市鎮,蘇州達19市鎮。可見,經有宋一代,草市不僅發展成集鎮,而且數量增加也相當迅速。
3、商業集鎮向手工業專業城鎮轉化
在宋代,各地市鎮盡管商業貿易職能較強,但各行各業的生產活動,即手工業生產活動也非常活躍,也是市鎮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宋會要�6�1食貨》記載:「市戶自有經紀,工匠自有手作」。如江西景德鎮,當時陶瓷生產就相當興盛,有瓷窯達「三百餘座」,而且分工也相當精細,已有陶工、匣工、土工、利坯、車坯、釉坯、印花、畫花、雕花等工種及工藝程序類別。可見,有宋一代,隨著市鎮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分工與生產進一步擴大,在原有商業性集鎮的基礎上,又涌現了一批具有手工業專業傾向色彩的市鎮。除了上述的陶瓷專業鎮外,還有筠州清溪市礦冶專業鎮、陵州賴钁鹽業鎮、彭州蒲村茶業鎮、遂州鳳台糖業鎮、興化軍龍華糖業鎮、泉州安海航運業鎮、秀州青龍航運業鎮等。這批市鎮的出現,不但顯示了宋代經濟作物、手工業與商業的高度發達,同時還標志著草市、鎮的經濟自身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海外貿易空前發達,港口城市大量出現
宋朝時期,宋海外貿易十分興盛,比之盛唐時期還要繁榮一些。海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印度、中南半島、東南亞各島嶼,以及阿拉伯半島等地區的一些國家。宋朝向各國輸出絲織品、瓷器、茶葉、工藝品、金、銀、銅、鐵、錫等,輸入的物品主要有香料、珠玉、犀角、象牙、珊瑚、蘇木等。由於海外貿易的發展,在東南沿海地區海港城市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6] 廣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市)、泉州、秀州(今浙江嘉興市)、密州(今山東膠縣)等,在當時都是重要的外貿港口城市。為了加強管理,宋朝還在廣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溫州等地設置了市舶司。除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外,長江以北的通(江蘇南通市)、楚(江蘇淮安市)、海(江蘇連雲港市海州鎮)諸州,長江以南的越(今浙江紹興市)、台(今浙江臨海縣)、福(今福建福州市)、漳(今福建漳州市)、潮(福建潮州市)、雷(今廣東海康縣)、瓊(今海南省)等州,以及鎮江、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兩府也都是通航的海港。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由於宋朝的政治、經濟形勢動盪不安,海港城市興廢繁衰也較多。如北宋時,山東半島以北屬於遼政權所有,而遼政權又有航海之禁,因而唐時的主要港口登、萊二州,一蹶不振,與滄州、平州等同降為次級的海港城市。
㈨ 誰有關於成都這個城市特性的相關資料,,,望指點謝謝
成都市
chénɡ dū shì
四川省省會。在省境中部、成都平原中心,成渝、寶成、成昆等鐵路交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三國蜀漢、五代前後蜀及北宋李順、明末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先後在此建都。前蜀皇帝在此廣植芙蓉,故成都簡稱「蓉」,別稱「芙蓉城」。又因成都古代織錦著名,又稱「錦城」。1928年設市。人口307�8萬(1995年)。為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名勝古跡有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青羊宮等。有四川大學、成都工學院等高等學校。
成都歷史:
成都,簡稱蓉,是四川省省會,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及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著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西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設置錦官,其辦公處所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落下閎天文學成就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州、郡、府。其間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東部曾被劃為蜀縣。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能及此間無。」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
其後,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據於成都,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時期,成都的造紙業、印刷業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紙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錢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李白、杜甫、陸游,以及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但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重慶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開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運動和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導,為武昌起義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國初年,裁廢道制,後廢府,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當時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分合並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
抗戰爆發後,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成都人民為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爭期間,全川出征和補充兵員總數達三百四十萬人,陣亡、負傷、失蹤者達六十四萬餘人,約佔全國總傷亡官兵數的20%,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戰爭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一方面開展農村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戰爭。
建國後,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並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國務院決定,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並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制。1990年以後先後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面積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戶籍人口1103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
【開明王遷都成都】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開明五世(一說九世)廢帝號稱王,遷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帶),建立廟宇,成都首次成為都城。�
【秦惠文王滅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國內亂,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於秦。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古蜀國滅亡。�
【張若築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國叛亂後,蜀守張若仿咸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縮如龜,成都因此又名"龜城"。�
【文翁興學】西漢景帝年間(前156~前141),廬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時,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師太學學習,學成歸來委以重任,並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學宮(在今成都石室中學),重獎品學兼優的學生,開蜀中官府辦學之先河。�
【劉備成都稱帝】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領軍滅劉璋,自領益州牧。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與魏、吳成三國鼎立之勢。蜀漢於公元263年被魏攻滅。�
【李特、李雄據成都】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十月李特率眾攻佔成都,建立農民政權。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公元338年其後繼者改國號"漢",史稱"成漢"。"成漢"政權前罄?世,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國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亂",玄宗入蜀避居成都。玄宗返長安後,唐朝政府升成都為"南京"。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僖宗避亂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衛成都】唐代宗大歷三年(768),瀘州兵馬使楊子琳趁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奉詔入朝之機,乘虛突襲成都。崔寧之妾任氏(人稱浣花夫人)出家財募眾數千人,自帥以擊之,楊子琳敗走,成都得保。任氏護衛成都有功,朝廷封她為冀國夫人。成都人奉她為守護女神,後在成都西部浣花溪畔興建了浣花夫人祠。�
【芙蓉花開成都城】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喜賞名花,偏愛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牆上遍植芙蓉樹,並派專人護理。後人繼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樹,每到秋季,芙蓉花開,滿城錦綉,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芙蓉現為成都市市花。�
【三范修史】三范指北宋學者范鎮、范祖禹、范沖,均為成都華陽縣(今雙流縣)人。范鎮參加纂修《仁宗實錄》、《起居注》、《新唐書》、《類編》等書;范祖禹是范鎮侄孫,纂修了《神宗實錄》、《唐鑒》,並擔任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的主要助手;范沖是范祖禹長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兩朝實錄。三范在中國史學、文學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鑒》12卷,被譽為"深明唐三百年治亂"的史學名著。�
【設置益州交子務】"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是商人之間貨款的支付憑證。"交子"最早出現在公元1008年,初在成都民間發行流通。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宋朝政府在成都設置益州交子務,統一管理交子的發行與流通。�
【張獻忠據成都】清順治元年(1644),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攻佔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改元大順,自稱大西王。�
【石達開就義科甲巷】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未成,在大渡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縣安順場)被清軍誘俘解至成都,同治二年五月初十被殺於成都科甲巷。�
【創辦尊經書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四川學政張之洞集資在成都文廟街西側石犀寺附近修建尊經書院,光緒元年(1875)春建成開學。書院以人才薈萃著稱,王�運、宋育仁等曾先後擔任書院山長。尊經書院培養出了大批人才,近代四川諸多"蜀學鴻儒"和傑出人物,如楊銳、廖平、宋育仁、蒲殿俊、張瀾、吳虞、吳玉章等均曾是書院的學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書院擴建為四川省高等學堂(四川大學前身)。�
【創辦四川機器局】清光緒三年(1877),四川總督丁寶楨在成都東門下蓮池創建四川機器局,次年建成投產,這是四川最早的軍用工廠。後規模不斷擴大,辛亥革命後改稱四川兵工廠。四川機器局是洋務運動在四川最突出的成果,客觀上刺激了四川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四川保路風潮】清宣統三年(1911)五月九日,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政策。當劫奪商辦鐵路的"上諭"傳到成都時,立即遭到成都立憲派的強烈反對。同年六月,清政府與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其奪路款、賣路權的陰謀完全敗露,成都紳商於六月十七日在岳府街鐵路公司成立保路同志會,誓死"破約保路",保路風潮迅速由成都擴及全川。九月七日,四川總督誘捕保路同志會蒲殿俊、羅綸、張瀾等人,屠殺請願民眾,製造"成都血案"。九月八日,成都附近的保路同志軍揭竿而起,圍攻成都,全川同盟會員借機發動了武裝起義。四川保路風潮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日軍轟炸成都】抗戰期間,日軍多次轟炸成都,其中大規模轟炸有兩次。1939年,成都市中心遭日機轟炸,數百平民被炸死。1941年,日機108架對成都實施大轟炸,死傷1000餘人。�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1950年1月6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周士第任市長。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兩個奇跡:一個是它的名字,兩千多年來從未變更過,這在中國地名史上實屬罕見;二是兩千多年來,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區劃的首府所在地,從未變更過,可以算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省會城市之一。
【地理】成都位於國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其中,平原面積和周邊丘陵、山地面積幾乎各佔一半。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位於岷江幹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歷史】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經濟】成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加之自古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之便,因而物產豐饒,是四川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生產基地。成都的手工業歷史悠久,許多產品享譽全國,蜀錦、蜀綉、漆器、瓷胎竹編等是傑出的代表。
【文化】成都是古蜀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現今出土的大量古蜀國文物說明,早在商周時期,古蜀國人民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候】成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述。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最高溫度一般不超過35攝氏度),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在5攝氏度以上,但由於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乾旱少雨,極少冰雪。
成都是我國大西南的古城,遠在三千年前在成都平原已有部落聚居,號稱蜀國。公元前316年,秦派張儀、司馬錯入川,並了巴蜀,改蜀國為蜀郡。秦當時治水專家蜀郡守李冰帶領群眾築都江堰,鑿山導河,開渠引水,於是成都平原便有「天府」之稱。王莽末年,成都首次成為封建帝王之都。三國時,蜀漢在此建都,十六國的成漢、五代的前蜀和後蜀均在此建都,秦漢時期,置有錦官和車官,故成都有「錦官城」、「車官城」之名,簡稱「錦城」。五代後蜀孟之祥為加強防禦,繞城築低矮的土牆,稱「羊馬城」,至孟昶時,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故成都又有「芙蓉城」之稱,簡稱「蓉城」或「蓉」。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它位於成都市區,是全國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祠內古柏森森,環境幽雅,殿宇宏偉。系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位於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移居成都,歷時3年9個月,在此作詩240餘首,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建築結構布局緊湊,相互呼應,別具一格。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種歷史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是研究「詩聖」杜甫的珍貴資料。杜甫草堂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永陵博物館】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918年)的陵墓。位於成都市區,1942年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謚寶、哀冊、玉帶、玉杯、銀缽、鐵豬及鐵牛等。是研究五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這里綠樹成蔭、花卉飄香,環境幽靜,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沙遺址】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項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藝精美的金玉印飾品和翡翠飾品以及大量的陪葬陶器、象牙、龜殼和鹿角。栩栩如生的石刻雕塑形態獨特,舉世無雙。該遺址文化與近臨的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一脈相承,前後銜接,是中國考古史上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就。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船棺遺址】位於成都市中心商業街的古船棺遺址,發掘於2000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圓木造成船形,其墓葬規模堪稱全國之最。同時出土的文物有製作精美的陪葬陶器。該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院】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青羊宮】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位於成都市區,始建於唐,現存殿宇建於清代。主要建築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荊台等。宮內文物豐富,環境幽美獨特,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蜀中名女:卓文君】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當壚沽酒的故事在蜀地家喻戶曉。卓文君是大美女,她出生於富豪之家,是鋼鐵大王卓王孫的掌上明珠,她是移民的後裔,祖居趙國,是當時的大都市邯鄲的城民,在秦滅掉趙國之際才輾轉遷移蜀地的邊僻小邑臨邛,也就是今天成都所轄的邛崍:同時卓文君又是一位才女,一生留下許多名篇,其《白頭吟》、《訣別書》為千古絕唱。
卓文君這樣一位出生名門的知識分子美女,被司馬相如的一曲「鳳求凰」所感動,毅然夜奔前往,一方面說明司馬相如高超的演奏水平和卓越的音樂創作天賦,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卓文君的鑒賞力和果敢的性格。鑒賞力使她具有追求美的強烈願望,果敢又使她不拖泥帶水,敢於採取行動。別地的美女大多除了美就沒有別的什麼東西可以傳世,而蜀中美女不僅相貌美,而且詩文也美,追求美的行為十分大膽和執著。當代的成都美女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貂蟬是否也如卓文君或花蕊夫人一樣有大量的美文傳世,筆者未曾考證過即便有也絕對比蜀中美女的詩文遜色,蜀中美女能詩能唱是一大特點,正如前面論及的是文化美女,沒有文化,但都流傳不下來可見美的傳播早要有載體的。
臨邛自古是酒城,才演
繹出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當壚沽酒的愛情大戲。卓文君是一個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的敢愛敢恨的美女.但凡成都歷史上有名有姓,千古流芳的美女多是卓文君之類。卓文君的貢獻在於她演繹出了一出千古愛情絕唱。她征服的是司馬相如這種風流才子,沒有她為愛情的獻身精神的鼓舞,一個蜀中落魄文人司馬相如也不可能名垂千古。成都歷史上出過無數的文化名人,是與成都歷史上擁有眾多卓文君這樣文采卓著的美女分不開的。
【蜀中才女:薛濤】誰都知道成都有大名鼎鼎的杜甫草堂,杜甫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被稱為詩聖。其實,可以與杜甫相提並論的還有女詩人薛濤。薛濤一生在成都留下了大量的詩作,顯示了她非凡的才華,她沒有被人們充分地研究和供奉,不是因為她的才華有什麼遜色之處,是因為她是一名女子。又是一名歌妓,詩妓,這在封建社會是大忌。但成都人卻對女詩人薛濤頂禮膜拜,成都有杜工部的草堂,亦有薛濤的望江樓和薛濤井,這是兩處同等重要的名勝。
薛濤也是移民,她是」安史之亂」後流亡蜀中的長安小吏鄖與妻子裴氏的女兒。她從小深得其父的悉心栽培,8歲能吟詩,14歲時父亡她就擔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擔。在那種年代,一個弱女子要想謀生除了憑借自己的美貌和歌喉,憑借自己的才學之外別無他途,年輕的薛濤成了歌妓,盡管她賣藝不賣身,但一個「三陪女「哪怕到了今天在人們的眼中也是沒有地位的。
薛濤是憑借一首叫「謁巫山廟」的詩展示才華的。這首詩深得節度使韋皋的器重。一個風塵女子寫的不是風花月夜和清麗凄婉。而是懷古悵今的精深之作,使韋皋大為驚嘆,以至於後來要推薦她擔任校書郎的官職。薛濤雖然因為身份低賤沒有真正成為校書郎,但萬里橋邊女校書「的美名遠播,連盆地之外的名人雅士也都爭相與她唱和。
如今到成都來的外地人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洗眼睛,看美女,薛濤那個年代的外埠客到成都來目的同今天到成都來的人居然一樣,為的是來看一看這位蜀中美女詩人。如今的成都仍有一大批美女文人在川內外聲名顯赫,以至於許多人到成都來就是為了一睹風采。成都自古出詩人,特別出女詩人,恐怕是因為成都這種地方風水好,有詩歌創作的磁場,女文人們在這樣的圍中容易發揮自己的才華。成都不缺少美酒香茶,這兩種液體在人的血液中流動都有助於詩文的創作。
薛濤是當時的大交際花與她交往過的風流才子舉不勝舉,有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等。她親自製作一種粉紅色的小彩箋這種箋紙做工特殊,清雅別致她用這種箋寫上自己的詩作,一時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唐朝風行的彩箋題詩都學的是薛濤的做法。以至於這種風氣流傳至今。成都的文人愛把詩寫在明信片上,寫在書箋上與文友詩友互贈,這是唐朝就流傳下來的遺風。薛濤的許多行為千百年來為成都人效仿。
【地理狀況】成都是四川省省轄市,四川省省會。位於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中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內江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地區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地區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6公里,轄區總面積1。24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92。2平方公里。現轄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縣、雙流縣、郫縣、溫江縣、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等7區8縣,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總人口1082萬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64.5萬人。境內海拔387~5364米,市域東部為龍泉山脈,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面積佔36。4%,丘陵面積佔30。4%,山區面積佔33。2%。平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降0。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
【歷史沿革】西周、春秋時期為古蜀國領地。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開明五世(一說九世)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成都之名即源於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滅蜀,以蜀王舊都一帶置成都縣。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人仿咸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人始以蜀國地置蜀郡,成都為郡、縣治所。漢承秦制。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西漢末年,王莽新朝改蜀郡為導江郡,公孫述在成都稱帝。東漢末年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