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開朗琪羅的一生和簡介及作品
一、米開朗琪羅
博那羅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又譯「米開朗琪羅」、「米高安哲羅」。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出生於現義大利城市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米開朗基羅 13 歲時進入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
1496 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等。23 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託,為聖彼得教堂製作《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後又一顆雕刻巨星升起。
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佛羅倫薩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徵。
1519~1534 年,44歲的大師又重回到佛羅倫薩,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米開朗基羅為其祖宗聖洛倫佐陵墓製作雕像,他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雕像《晝》、《夜》、《晨》、《暮》就是安放在這座陵墓的石棺上。
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二、作品
1、《大衛》
《大衛》是1501—1504年間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此雕塑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連基座高5.5米。該雕像展現了一個年輕有力的裸體男子形象,體態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有生命力,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更突出了大衛作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衛》體現了人體的神聖美與大衛即將迸發出的巨大熱情,從而成為西方美術史上值得誇耀的男性裸體雕像之一。
2、《創世紀》
《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的連續9幅宗教題材的壁畫。
這幅巨型壁畫期間,歷時長達4年多。畫面面積達14x38.5平方米,畫題均取材於《聖經》的開頭部分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見《創世記》)。
分別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畫面由以上9幅中心畫面和眾多裝飾畫部組成,共繪有343個人物。
3、《被縛的奴隸》
《被縛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於1516年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
這件大理石作品塑造了一個被綁在石柱上的健壯的奴隸。作者在身體以外的部分並未精雕細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隸的苦難留下的印記。作品充分利用了大理石豐富的表現力,身體強烈的動感造型刻畫出不屈的反抗精神。
4、《垂死的奴隸》
《垂死的奴隸》又名《入睡的奴隸》,是米開朗基羅為羅馬教皇朱理二世陵墓創作的成對雕像之一,另件為《反抗的奴隸》。兩件雕像分別放置在建築物柱子前的兩邊,人像的四肢運動要受到建築形式的某種限制。
5、《最後的審判》
《最後的審判》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於1534年至1541年受命於羅馬教宗保羅三世為西斯廷天主堂繪制的壁畫,現藏於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最後的審判》尺度巨大,占滿了西斯廷天主堂祭台後方的整面牆壁,描繪有400多個人物。他們是以現實和歷史中的人物為原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2.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代表作是什麼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代表作是大衛。
本書系羅曼羅蘭名著,與《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世稱三大英雄傳。羅曼羅蘭所謂英雄,並非以思想或武力稱雄者。
只不過是能夠傾心為公眾服務的人類的忠僕。他著重描述偉大的天才如何在人類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創作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畢生的精力。今將這一傳記名著配以插圖百五十餘幀,圖文並彰。
米開朗琪羅作品賞析
由於無人照管,父親便將他送到一個石匠家,他在那裡生活了幾年。13歲的時候,他開始跟隨多梅尼科吉蘭達約學習繪畫,驚人的繪畫天賦使得他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可惜老師妒忌他的才能,學了一年多之後,他實在忍受不了,便轉入一所雕塑學校學習。
他又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那裡。之後,他到威尼斯、羅馬等名城游學,雕塑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1505年,樞機主教嫉妒他的才能,唆使教皇讓其繪畫西斯廷的天頂。此後幾年,他幾乎成為歷任教皇的御用雕刻家,盡管他並不喜歡這一職務,但也沒有辦法違抗命令。
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與世長辭。米開朗琪羅因為在洛倫佐開設的雕刻學校米開朗琪羅表現突出。
3. 米開朗琪羅的藝術風格
1534年,美第奇墓地完工的同一年,59歲的米開朗琪羅返回他取得最輝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羅三世要求他在神壇後的牆壁上作畫。年邁的大師盡管精力已遠不能與26年前作天頂畫時相比,但對工作依然一絲不苟。他辛勤地工作了七年,終於在1541年他66歲時,完成了又一部駭世之作《最後的審判》。
這幅祭壇畫高14.6米,寬13.4米,描繪了耶穌基督審判眾生靈魂的情景。整個畫面渾然一體,以中央的基督、聖母和眾聖徒為核心,天堂地獄善靈惡鬼皆入畫中,經受折磨而痛苦的形象與金碧輝煌的天花頂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雄偉壯烈之中平添了肅穆恐怖之感。藝術家晚年對來世日益增長的關注體現於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開朗琪羅自己,都沒有在他對未來世界極端悲觀的描繪中得到寬恕:他把自己繪成聖人巴塞洛繆手中拿著的一張被剝下的人皮。《最後的審判》的藝術效果是如此驚心動魄,以至於當教皇保羅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時,竟驚愕地跪了下來,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後審判日大發慈悲。
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像教皇這么深受觸動。也有人持反對態度。許多人反對米開朗琪羅將基督描繪成臉部颳得乾乾凈凈、肌肉結實的阿波羅這樣一個異教徒的形象。更多的人對作品中出現的幾十個裸體形象持有異議,其中主要的詆毀者是教皇儀式掌管人、紅衣主教比艾吉歐·塞色尼。他對教皇說,這種作品太淫穢。作為報復,米開朗琪羅把一個非常像比艾吉歐的人物描繪成地獄之王彌諾斯,長著驢耳朵,腰間纏繞著一條蛇。教皇的維護並沒能阻止後代人持續的爭議。後來的教皇都持反對態度,於是被諷刺地稱為「制褲人」的藝術家被定期僱用,為米開朗琪羅的「令人不快的」裸體畫像提供遮羞布和其他覆蓋物。對於《最後的審判》引起的喧嚷和不滿,米開朗琪羅做出了幽默的回應:「告訴教皇,這是小事一樁,畫很容易得到合適的修改。但請他首先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適宜的地方,然後繪畫也會很快效仿的。」
在辛苦地進行這幅巨型創作時,米開朗琪羅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另一最愛——維特多利亞·科洛娜。她是一個寡居的貴族,而且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表現突出的知識界精英。正是在她的影響下,米開朗琪羅的宗教信仰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他寫給她充滿激情的詩篇,送給他一些最動人的畫作。
米開朗琪羅在近70歲時,已經取得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前所未有的地位,財富超過了自己的想像。他可以非常舒適地安度晚年。但他卻繼續著藝術上新的探索。1546年,他開始從事一項宏偉的建築工程:完成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設。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盛期最浩大的建築工程,到米開朗琪羅接手時大廳牆基已經完成。當米開朗琪羅去世時,這項工程遠未竣工,但最重要的規劃則出自他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覆蓋大廳中央部分的大圓頂:圓頂的底座牆面以古典風格裝飾,成雙的柱子列於壁襯之前,檐部屏板雕以花環;圓頂本身的外部曲線優美而富有生氣,體現了米開朗琪羅固有的雄偉有力的藝術風格。日後歐美各國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廈的圓頂建築均來自大師的這一里程碑式的設計。此外,米開朗琪羅還參與了法爾內塞宮、皮亞城門和羅馬市議會所在的卡彼托廣場建築的設計。
垂暮之年的米開朗琪羅再次拾起錘子和鑿子。在給朋友和傳記作家喬爾吉歐瓦薩瑞的信中,大師寫道:「親愛的喬爾吉歐,我的手在顫抖,耳朵也差不多聾了。現在我只是一口袋的骨頭。蜘蛛爬進了一隻耳朵,蟋蟀在另一隻耳朵里整夜地叫。我疾病纏身,我是如此蒼老,連死神都急於把我拽走。我在雕塑另一幅聖母憐子像。希望上帝允許我把它完成。」據說就在米開朗琪羅生命的最後時分,他花一刻鍾從最堅硬的大理石中敲出來的石屑比三個石匠花一小時敲出來的還要多。
在他最後的作品《基督下架》中,米開朗琪羅把自己描繪為放棄了自己的墓穴來迎接基督的老人尼克德馬斯。直到他生命終止前八天,他一直在創作一尊被稱為《榮德尼龍聖母憐子像》的作品。盡管米開朗琪羅最後的一些雕塑未能完工,但從他們當中所迸發出的生命激情比他早期的傑作更為令人矚目。那時,美是他的追求,如今是信仰激勵著他。
在漫長的一生中,米開朗琪羅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②他的詩作如同他的造型藝術作品一樣雄渾、深沉、粗獷、朴實,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一首詩中,米開朗琪羅曾這樣描寫自己的個性和作為藝術家的人生:
「燃燒著的硫磺般的心,沒有向導的靈魂
無法約束熾熱的意願,激情迸發出惱人的傲慢。
如果我為藝術而生,從童年起就成為美的犧牲者,
應該譴責那使我生而為之效勞的女神。」
當米開朗琪羅於1564年2月18日以89歲的高齡去世時,他留給了後人大量無法超越的藝術作品。他的藝術折射出他一生的所有感情和經歷。通過它,米開朗琪羅將靈魂與作品結合起來,賦予創作以一種深厚廣博的人性力量。正是這種品質,使得米開朗琪羅的藝術超越了時空,在他離去數百年之後的今天,當無數的藝術家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褪去時,米開朗琪羅的名字依然鮮明如初。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朝聖者」仍對他那無與倫比的傑作頂禮膜拜。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像文藝復興時期所有的藝術傑作一樣,「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馬克思語) 。
注1: 薩伏那洛拉(1452-1498),中世紀後期義大利宗教改革家。米開朗琪羅在成長過程中深受其影響。他說,在晚年,他仍然能夠記得薩伏那洛拉的聲音。
注2:他的詩作由他的侄子整理,結集為《詩集》,於1623年出版。他給家人、摯友和同時代藝術家的《書簡》於1875年整理出版。
4.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成就是什麼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參與設計並主持過此項工程。他為該教堂設計的直徑達 42.34 米的巨大圓形穹頂不僅氣勢恢弘,而且從局部到整體都是絕世精美的藝術。由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工程浩大,直到 1626 年才竣工。
(4)米開朗琪羅最喜歡什麼藝術擴展閱讀:
藝術地位
米開朗基羅雕刻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與其繪畫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是一樣的線索:英雄氣概磨難而成壯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內心世界的表白,隨後的一些作品表現為風格樣式的定型,後期的作品仍然是藝術家的心情歸宿。
當時代的人們更多稱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備明察的力度,後來的人們更注意其後期作品創作時懸而未決封閉的深度,美學的焦距不再是簡單的對准藝術的創造物而是藝術家個人和作品之間、與現實之間糾纏不清的關系,現代藝術更是如此。
5.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要說起人類「千古第一藝術家」,那覺對是米開朗基羅了。作為歐洲文藝復興的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一樣,屬於多兼具性的綜合型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既是雕塑家、畫家,同時也是一名建築師和詩人。世人對米開朗基羅有著極高的平價,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花家,瓦薩里在《藝苑名人列傳》中就有寫到:「「感謝上帝,讓我出生在米開朗基羅生活的年代。感謝他,把我當做朋友,我才能寫下很多細節,記錄著他的人生,所有這些都是真實的。」瓦薩里為何對米開朗基羅有著如此高的評價?那麼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走進這位頂級大師的藝術世界。
當我們在討論藝術時,我們討論的到底是什麼?是藝術家們的精妙絕倫的作品嗎?
我想,歷史上最為人銘記的藝術家,除了他本身極富個性和價值的藝術作品之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不斷攀爬藝術高峰時,經年累月、永不言棄,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6. 米開朗琪羅除了勝利者的雕像外還有什麼雕像同樣是舉世聞名
瑞士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海因里希·沃爾夫林在《古典藝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潘耀昌、陳平譯,2004年1月第一版)一書中說:「無論他(指米開朗琪羅)有意還是無意,他創造的所有東西都包含著苦澀和悲哀。」但是海因里希在《米開朗琪羅》一章中並未闡釋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是如何體現「苦澀和悲哀」的,並且筆者未看到英文原版的著作,並不知道這兩個詞是否准確,所以按照筆者自己的理解,改為「悲涼」二字。此文就以米開朗琪羅鑿下的雕塑作品中的男子形象為例,分析這種悲涼意蘊。
本文所說的「男子形象」,既包括獨立擺放的獨立個體,如《大衛》,也包括群組擺放的雕塑作品中的獨立個體,如《晝》,還包括群雕中的男子形象,如《聖母憐子》(1498-1499)和《布魯日聖母》中的基督。
先看米開朗琪羅在1520年之前的早期作品。
《酒神巴庫斯》中有兩個男子形象:主角巴庫斯和配角小桑陀爾。有著作稱這尊雕塑是「在米開朗琪羅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陳慶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筆者則認為這是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歡樂色彩的雕塑。
這時的米開朗琪羅才21歲,來到羅馬的他全身燃燒著大顯身手的強烈願望,天才的激情的外化產生出《酒神巴庫斯》這樣的傑作。
酒神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米開朗琪羅更以葡萄做他的頭發,顯得別有一番情致。酒神醉醺醺的邁著腳步,像一個凡間的小夥子喝多了酒,走路似乎也不利索,而旁邊偷吃葡萄的小桑陀爾更是現出可愛機靈。但是這種歡樂卻是通過死亡的對比烘托才展現出來的。小桑陀爾臂膀纏繞的正是代表死亡的獅皮!這尊雕塑作品「告訴人們,人生就如小桑陀爾一樣,在死亡抓住它時,它已經盡情的享受了生命的一切快樂」。
如果說《酒神巴庫斯》中的變現死亡的因素還不是直接的話,那麼《聖母憐子》(1498-1499)則是直接把死亡暴露給觀者。沒有活力的軀體,僵硬的肌肉,下垂的四肢,歪斜的頭顱,這樣的生命的離開,讓聖母從悲痛中走向崇高,聲母的面容並沒有扭曲或者撕扯,其實這才是大哀傷應該具有的表現方式。
再看與《聖母憐子》(1498-1499)密切相關的《布魯日聖母》。在這尊雕塑中,無論是聖母還是小基督,他們的嚴肅都是清晰可見的,盡管整座雕塑動感十足——聖母的雙腳高低不平的放著、小基督站在母親雙腿之間似乎還在爬上爬下,但是二人的表情極其嚴肅,「一種庄嚴的,幾乎神聖的嚴肅氣氛籠罩著他倆」。這是一種「對神聖事物新的敬畏理想」。
再著重分析一下《大衛》這一座舉世聞名的雕塑。先看外形。他的頭部,眉頭緊鎖,雙目有神,鼻樑高挺。筆者還觀察到大衛的臉部因為力量的凝結而顯出線條的變化,彷彿臉部肌肉會活動一般。而整個頭部歪向一側,頸部的塑造成為一個重點。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看,大部分的評論家欣賞《大衛》時,重點都放在了四肢和全身主要肌肉上,但是筆者認為頸部的塑造同樣不能忽略,因為頭部不是正對著前方(其實米開朗琪羅大部分雕塑中的男子頭部都不是正對著前方),所以頸部的雕塑不是簡單的左右對稱即可完成的,但是米開朗琪羅卻把大衛頸部肌肉的張與弛,骨骼的一側明顯一側被肌肉覆蓋、線條一側舒張流暢一側復雜繁多全部創造性的表現出來了!
個人認為《大衛》是米開朗琪羅在男子頸部塑造上最成功的作品。《造反的奴隸》的頸部沒有力量的突出,《喬凡尼諾》中的頸部則顯得柔美,體現不出米開朗琪羅的水平,《晝》與《暮》的頸部則不明顯,而《摩西》則根本沒有頸部——被鬍子遮擋了。
大衛的力量感主要還是通過他布滿肌肉的雙臂、胸腹和大腿來表現的,整個雕塑的造型主要還是靠一條下垂一條上舉的雙手和一條用來支撐一條發力的雙腿,形成一種張開卻又含蓄的節奏。
那麼這尊雕塑通過上述這些方面所要表達的情感究竟是什麼呢?或者說,它所具有的內蘊究竟是什麼呢?大部分的美學專著和課本都會提到「英雄氣概」、「雄強」、「青春」、「激盪」等詞語,筆者也認同這些觀點,但是筆者本人需要強調的仍是「悲涼意蘊」。這一點如果忽視,則是解讀的悲哀。
首先是因為仇恨,對敵將巨人哥利亞的仇恨與鄙視。由於米開朗琪羅鑿下的大衛還是一個青春其中的少年,所以他又需要有超人的智謀和必勝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其次,則是主題本身就帶有悲涼的意味,這是對第一個原因的深化。分析其它相同題材的大衛雕像,如韋羅基奧的《大衛》是「一個清秀苗條,稜角分明,身材修長的小夥子」;多那太羅的《大衛》則是「一個高大健壯的青年」,並且這個大衛還將他厚重的劍插入「一個怪物的斑白的頭顱」。切利尼的《珀爾休斯》與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在同一個公共廣場上擺放過,這「兩尊雕塑皆源自多那太羅的銅制《大衛》」。(《性面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美)卡米拉帕格利亞著,王玫等譯,無版本介紹)如果看切利尼《珀爾休斯》會對這一方面理解的更透徹一些,那種血腥味兒會更加濃烈一些,效果也更加震撼人心一些。雕像中的珀爾休斯的腳踩在了美杜莎的無頭的軀體上,他的手還高舉著血淋淋的美杜莎的頭!
筆者認為這三座雕塑是具有相通之處的,只不過《珀爾休斯》把多那太羅的《大衛》向殘酷的一端演進,而米開朗琪羅則緩和了這種刺激,但他也絕不是顛覆,而是繼承和發展。
米開朗琪羅選取了戰斗前的片刻,在大衛憤怒的眼中,恐怕還有硝煙、死亡和鮮血的預兆,戰爭的塵埃和屍體的傷痛已經撲面而來。
再看米開朗琪羅後期的作品。尤里烏斯陵墓中的《摩西》、《垂死的奴隸》、《反抗的奴隸》這三座雕塑的悲涼意蘊已經非常明顯了,而前期的《勝利》、後期的《聖母憐子》(1546-1555)、《隆達尼尼的聖殤》、《復活的基督》、美第奇教堂中的《聖母與聖嬰》,包括未完成的《醒來的奴隸》折柳座也與上文分析相似,不再多說。主要談一下佛羅倫薩美第奇教堂中的「四尊卧像中最強烈的一具」——《晝》。
首先是這一系列雕像是米開朗琪羅為聖倫佐教堂建造美第奇家族的四位成員的陵墓而創作的。悲涼的基調已經在創作之前確定了。
其次,米開朗琪羅在《晝》中的壯年男性人體上通過肌肉突起表現慍怒,同時,他的姿態也可以稱為「古怪」了,不知道以這樣子的姿勢躺著會不會舒服,「完全超出了真人的可能」。這樣一來悲涼意蘊就顯露無遺了。
現在肯定會有疑問說,縱觀米開朗琪羅一生的雕塑作品,尤其是男子形象,為什麼會有這種意蘊的存在呢?筆者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歸納分析之:
(1)題材因素。即上文提到的戰爭題材、陵墓題材等,以及下文涉及的宗教題材,這些題材決定了悲涼意蘊。當然,這並不是絕對性因素。例如拉斐爾的聖母形象,雖然也會嚴肅與沉思,卻有一種溫馨親和。
(2)材質因素。王化學老師說過,米開朗琪羅最鍾愛石雕,大理石尤其喜歡。把冰冰的大理石雕刻出動感已經在米開朗琪羅的天才創作中得以實現,雖然比之青銅,大理石已經溫暖多了,但材質自身的屬性卻不會變。它的冰冷會影響到作家的各個方面。
(3)宗教因素。米開朗琪羅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占據了他的思想的全部。而他一生又與教皇有了斬不斷的瓜葛,並且在雕塑題材上,源於與基督經典的佔了大部分。基督是崇高的,而米開朗琪羅把崇高之美灌注到雕像中,形成了悲涼的底色。
(4)米開朗琪羅自身經歷和情感因素。米開朗琪羅的一生是比較曲折的,王化學老師提到的米開朗琪羅總是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奴隸,甚至把自己的臉畫在聖巴泰勒米的那張皮上。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一書中,《末日審判》一節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可以作證這一方面,並以作為本文的結尾:
「在畫天頂時,米開朗琪羅正以天才馳名全意,作為藝術庇護者尤里烏斯二世最寵愛的畫家而躊躇滿志;二十幾年後,他已嘗盡了生命中的痛苦,深知社會上各種人物的罪惡,悲憤幽怨凝聚筆端,正直的藝術家要以《末日審判》使自己進入天堂。」
7.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一、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無不洋溢著正義的激情。他創作的眾多的強健雄偉的藝術形象,如《大衛》,充滿了生氣與力量,但也包含了悲劇的色彩。這正表達了米開朗基羅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精神,和在那個時代無法實現理想的悲劇性生涯。
二、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部分是人體,展現出文藝復興時期一種人文主義思想,贊美人體的美,是對古代希臘藝術的一種「復興」。米開朗基羅的人體不是按照真實人體的比例和姿態來塑造的,而是按照他的理想來塑造的。其實,它的更深刻的意義在於反對宗教的虛偽,重視人及其現實的力量。他最擅長的是雕塑男性的身體,很雄偉有力,動作舒展結實,但是女性身體就不太擅長了。
三、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展現著昂揚的生命力,其作品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向著命運開戰的精神力量,在其作品中無不展示著米開朗基羅對生命的謳歌,對人間丑惡的痛恨,可以說其作品中洋溢著米開朗基羅對生命和正義的理解與贊美。
四、米開朗基羅建築作品雖然不多,但件件都成就非凡、影響深遠,極具創造性。可以說米氏出品,必屬精品。他善於把雕刻同建築結合起來,設計的建築層次分明,立體感很強,和他的雕刻風格一樣顯得剛勁有力。他的建築代表作有:美第奇家廟、勞倫齊阿圖書室前廳、卡比多廣場以及聖彼得大教堂等。
五、美第奇家廟從已經完成的那部分來看,它的設計嚴密緊湊,尺度把握得很好,是建築和雕刻緊密聯系的典型。勞倫齊阿圖書室前廳表現出很強的整體性。它正中的台階造形富於變化,局部的曲線處理和四壁的直線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8.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特色和成就有哪些
米開朗基羅在四年中完成西斯汀教堂天板畫「創世紀」。我們無法想像何以藝術家在身心飽受折磨時仍能有如此壯麗的作品。畫中充滿戲劇性的張力,人物個個健美而栩栩如生,將造物主所創造的萬物之靈完美地呈現出來。整個天花板以九幅主題畫為主,以聖經創世紀的故事為題材。米開朗基羅不只是為教皇服務,他也用他的生命和他的天賦獻給上帝。
他的建築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創造性,成就很高,影響很大。代表作有: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廟(1521~1534)、勞倫齊阿圖書室前廳(1523~1526)、羅馬的卡比多廣場建築群(1540~1644)和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壇部分和穹頂(1547~1564)。
米開朗琪羅設計的建築物,層次豐富,立體感很強,光影變化劇烈,風格剛勁有力,洋溢著英雄主義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繪畫風格一致。他也善於把雕刻同建築結合起來。常常不顧建築的結構邏輯,有意破壞承重構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圓柱子嵌在牆內,用薄薄的「牛腿」承托柱子,額枋和山花凹凸斷折等,表現出一種激動的、不安的情緒。因此,他是手法主義的開創者。巴洛克建築的建築師們也把他奉為導師之一。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9. 米開朗琪羅簡介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又被為譯"米開朗琪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
米開朗基羅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逐漸穩定住了自己藝術家的地位。1499 年創時作的《哀悼基督》是即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學科的實踐和細致入微的匠心吻合了、而且超出了人們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譽為 15 世紀最動人的人性擁抱神性,悲劇卻掩飾了哀傷的作品。
這一時期的作品是創作於 1501 年的《大衛》神化的人形早就確定。其後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幾組陵墓雕像,工作了很長時間,其中很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隸》、《被縛的奴隸》、《摩西》和《晝》、《夜》以及《晨》、《暮》等。
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其實是在為自己設計雕像,與《哀悼基督》是一樣的題材,形象不明晰,手工也不是很細膩,估計是在走過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後,向世人訴說,不是人生的抱負無以施展,而是天國的奧秘藏而不露。
米開朗基羅雕刻的作品風格的形成和創作的走向和其繪畫作品的風格的形成和創作的走向是一樣的:英雄氣概磨難而成,壯心不已的烈士暮年。
(9)米開朗琪羅最喜歡什麼藝術擴展閱讀
藝術成就——無與倫比的雕塑
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
1498 年,年僅 23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後即告完成。作品取材於聖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聖母瑪麗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
米開朗基羅卻將聖母刻畫成一個年輕、貌美、恬靜、典雅的少婦,她默默地俯視著死去的兒子,沉思、哀悼,耶穌靜靜地躺在聖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肅穆氣氛中,並洋溢著人類最偉大的母愛情感。
它已大大超出了題材的限制,將生與死、痛苦與慈愛化為一體,和諧統一,贊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優秀品質。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10. 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和繪畫時代表作品及其藝術特色。
雕塑作品:《大衛》《哀悼基督》《摩西》《垂死的奴隸》《晨》《暮》《晝》《夜》等
繪畫作品:天頂畫《創世紀》祭壇畫《最後的審判》
《大衛》高達2、5米,左腿向前,左手握著肩上的投石機弦,神情堅毅,目光炯炯,側面注視前方。《大衛》寄託著米開朗基羅趕走侵略者的強烈願望。這件作品被視為保衛祖國,英勇戰斗的典型形象,也成為後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創世紀》雖然畫的是上帝、預言家和神話人物,卻沒有絲毫神秘色彩,343個人物都是米開朗基羅心目中英雄人物的化身,一個個形體高大,精神煥發,表現了人的無窮力量
《最後的審判》他以超人的勇氣和大無畏的精神,畫了一大批裸體巨人群,藉以表現人的意志和力量。很明顯,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幅畫,公開表示他與封建意識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