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東尼奧·卡諾瓦,為什麼是新古典主義人體藝術的極致
安東尼奧•卡瓦諾,他是義大利古典主義雕塑家,他的作品標志著雕塑藝術從巴洛克時代的戲劇化進入到更為精細的古典主義時代,他出生於威尼斯附近,在阿爾卑斯山余脈山林的一個小村莊里,父親和祖父都是十強,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母親改嫁,他依靠著祖父祖母長大的,祖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教他繪畫,剛開始他喜愛雕塑在他祖父的,工作間也有了很多的實踐機會,在很小的年齡就作為祖父的助手,他的才華受到了祖父的僱主威尼斯貴族的青睞。古典主義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義,安東尼奧卡瓦諾是在原本的古典主義的,冷漠居高臨下的神靈高貴感中,給人物形象加入了生動溫情的人間氣息,呈現了新古典主義人體藝術的極致。
⑵ 藝術的極致是道德是什麼意思
藝術的極致是道德,說出這句的人是對道德有深刻的了解和體悟。
實際上道德不僅僅是指做人,做事中也體現出了道德,只是我們多數人是不知道的。
用在做人上叫道德,用在做事上也叫道德。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解釋。
用在做人上叫道德,用在做事上叫標准。這是現代人的解釋。
做人做的極好叫道德高尚,做事做的極好叫藝術極致。都是很好地遵守了規則。
做人做事一般是同時存在,不能分離,所以說人有道德不僅僅是做人,自然也包括了做事。
一個藝術家在藝術方面做到極致也叫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大學中的名句。表示一個人有極高的道德。
⑶ 西方繪畫有哪些風格藝術特點
你問的也太籠統了,西方繪畫有N多流派,N多風格,每種特點都不同,這都夠寫篇論文了。
從文藝復興開始說吧,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中表現為一種堅定的寫實主義。藉助於布魯內萊斯基發現的線性透視,圖畫獲得了真實的立體感;藉助於精確研究人的形象,人的形象現在獲得了體積;對自然的仔細觀察使塵世的各種現象得到了忠實的再現。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義大利,後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與16世紀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別。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羅可可美術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復等特點。表畫家有法國的華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隨著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到來,進步的美術家們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開展了一場新古典主義藝術運動。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葉,成為歐洲文學藝術的主要思潮。所謂古典主義,就是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為典範而得名。到了18世紀中葉,龐貝城的發掘,德國學者溫克爾曼美學思想的傳播,引起了人們對古典主義的興趣,古典主義又重新復興起來,故稱新古典主義。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沖突面前,個人要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斗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斗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具有端莊、雅緻、明顯的時代特徵。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起源於古典時代,卻不是仿古、復古,而是推崇神似。它的主要特點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 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 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其代表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安格爾。
浪漫主義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法國的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而這一運動的主將卻是德拉克洛瓦,其繪畫色彩強烈,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著人們》等。
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現實主義作為一場藝術運動,是與法國1848年革命同時出現的。現實主義美術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現生活。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這句話很能體現現實主義美術的精神。代表畫家米勒、柯洛、盧梭等。
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示,注重在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印象派繪畫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很多人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及繪畫風格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典主義千篇一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更崇尚現實主義,並提倡戶外寫生。印象主義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以思維來揣摩光與色的變化,並將瞬間的光感依據自己腦海中的處理附之於畫布之上,這種對光線和色彩的揣摩也是達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極致。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是塞尚、梵谷和高更)。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梵谷的繪畫著力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線條奔放。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塞尚繪畫則追求幾何性的形體結構,他因而被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
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
1 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上胡須,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
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勒內·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胡安·米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安迪·沃荷等。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復制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
這也就是大概齊說一下,供參考。
⑷ 藝術的極致竟然是道德 以音樂表現出來的道德 這話該怎麼理解
因為在音樂中還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及其品德,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把最美的東西表現出來。
⑸ 藝術特色有哪些
藝術特色,也稱「表現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在文學創作中,有敘述、描寫、虛構、烘托、渲染、誇張、諷刺、抒情、議論、對比等手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藝術特色
別名
表現手法
定義
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
目錄
網路目錄
藝術特色簡介
基本信息
表達方式:
結構形式:
修辭手法:
寫作技巧:
藝術風格
表現手法
詳細解釋
關閉
基本信息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徵、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⑹ 藝術表達到極致是什麼樣的體驗
藝術表達的極致就是最恰當,最恰當就是讓你的目標人群看了之後能連接到你的表達意圖。比如你是個業余寫實的畫手,可能目標只是讓周圍同學看了後說你畫的真像。也可能你是個有自我追求的設計師,那麼你的目標是讓你的同行和眼界寬的人看了後贊嘆。無論是哪種,目標達到了,那麼你的藝術表達就極致了。
⑺ 光與色彩的極致美學| 哥特式藝術
「哥特式」(Gothic)一詞在16世紀時指代一種被認為是源自哥特人(Goths)的建築風格。哥特人在中世紀早期占據著北歐地區,該風格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表現得最為明顯。城市的日益發展繁榮,大教堂作為主教升座之地的日趨重要。
哥特式藝術
哥特式風格於12世紀中期興起於巴黎周邊地區。一百年間,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採用這一風格。人口增長、城市擴張與大教堂日趨重要都是哥特時期的特點。此時歐洲的王公貴族征服的領土日益擴大,對王位的爭奪引發了英法之間的一系列戰爭,即百年戰爭。在歐洲的某些地區,戰爭阻礙了藝術的發展。及至1400年,哥特式藝術開始衰退,1550年,哥特式藝術幾乎絕跡於歐洲大陸,唯有英格蘭照舊。
法國早期哥特式藝術
建築在形成統一的哥特式風格中起到了主導作用。聖德尼皇家修道教堂於12世紀上半葉建在巴黎城外,它優雅的建築形式和寬大的窗戶與羅馬式風格的厚重堅固形成對比。巴黎聖母院緊湊和諧的平面布局是早期哥特式風格的又一重要實例。
聖德尼:絮熱與哥特式建築的開端
聖德尼修院教堂是一座王家修院教堂,正位於巴黎城邊。教堂建立於8世紀晚期,具有宗教與世俗的雙重聲望,是法國使徒聖德尼之墓的所在地,也是加洛林王朝的主要紀念堂。這座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教堂於1137至1144年間重建,主持者是修道院長絮熱。他雄心勃勃的重建計劃旨在強調聖德尼修道院與法國君主之間的關系。
迴廊與唱詩班區使聖德尼教堂內部的輕盈與明亮使它從早期教堂中脫穎而出。建築結構較之羅馬式建築的厚重堅固,顯得優雅而且幾乎毫無重量。
在絮熱心中,聖德尼教堂的奧義在於物質王國是通向精神冥想的台基這一信仰,於是,通過教堂彩色玻璃窗進入的昏暗而宛若珠寶的光線,會將觀者帶入「宇宙中某個奇異的地方,既不完全屬於混沌的世間,也不完全屬於純潔的天堂」。聖德尼教堂唱詩班區設計的成功不僅在於建築上的出眾,而且也在於其所造成的極大的心理震撼。
絮熱與中世紀建築師盡管絮熱不是建築師,缺乏專業訓練,但他是建築項目的總負責人。在12世紀,「建築師」一詞的含義與這個詞的現代意義迥然不同。中世紀的人們認為,建築項目的總負責人就是建築師本人。甚至於作為宇宙創造者的上帝,有時也會被認為是運用建築工具的建築師。
沙特爾大教堂
將近1145年時,沙特爾的主教開始興建一座奉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新風格大教堂,其為絮熱院長摯友,具有與之相同的觀念。50年之後,一場大火席捲了幾乎整座教堂,只有東端的地下禮拜堂與西立面保存下來。沙特爾大教堂西立面背後建於12世紀中期的建築,而毀於1194年的火災。
西立面
倖存下來的西立面在很多方面都與聖德尼教堂相似,由成雙和成三的單元構成,是清晰性的典範。
在沙特爾大教堂的西大門上,自然主義似乎源自對羅馬式藝術中稀奇古怪的惡魔式形象的對抗,人物肅穆與體量增加。側壁雕像將三座大門構成了一個連續序列,表現的是聖經中的先知、國王與王後。其目的在於宣稱法國的統治者是舊約王族在精神上的後裔,在於強調神父(或主教)的神權與國王的世俗權力之間的和諧,而這些都是之前由絮熱院長所提出的理念。
拉昂大教堂
拉昂大教堂始建略早於1160年。
拉昂大教堂內部立麵包括中堂連拱廊、樓廊、三聯拱廊和高側窗四部分,這些特徵都可以在羅馬式建築中找到,但從未集中體現在同一座建築之中。四層疊加是哥特式的創新,這種疊加減輕了牆體的重量。拉昂大教堂中堂的近正方形開間上覆蓋著六分拱頂,這一安排延續了羅馬式建造者在卡昂聖艾蒂安修院教堂與達勒姆大教堂所開始的建築試驗。
巴黎聖母院
建築始建於1163年。巴黎聖母院極其緊湊簡潔,達到了羅馬式建築或者早期哥特式建築所無法企及的和諧一致。
與中堂相交的耳堂僅略微超出西立面的寬度,縮減牆面空間、增加建築光照量。寬大的高側窗與輕盈纖細的形式使得中堂牆壁看起來似乎薄得驚人,達成了輕盈的效果。教堂內部立面對垂直感的強調也是明晰的哥特式特徵。垂直感不僅出自中堂的實際比例,而且還基於對上升動勢持續反復地強調,以及顯而易見的輕松從容,高度感由此獲得。
巴黎聖母院外部最為宏大的部分就是其西立面,除雕刻以外,基本保持原貌。雕塑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現大致修復。西立面的所有細節都結合成為有序的整體。
法國盛期哥特式藝術
13世紀,法國保持著穩定的政治與經濟環境,為促生具有重要雕刻裝飾的大型建築提供了理想的環境。沙特爾大教堂的火災後重建標志著哥特式建築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法國的亞眠大教堂與蘭斯大教堂強調垂直性和透明感,也是盛期哥特式藝術的傑出範例。
沙特爾大教堂的重建
1194年大火之後,對沙特爾大教堂的重建標志著哥特式建築發展中的又一個階段。新工程在短短26年就基本完工。地下禮拜堂中珍藏著沙特爾大教堂最為重要的財產:傳說中耶穌降生時,聖母瑪利亞所穿長袍的殘片。沙特爾的這座大教堂就敬獻給聖母。這件聖物奇跡般地倖免於1194年的大火,吸引了來自全歐洲的朝聖者。
參加禮拜的人群從原來的西大門進入教堂,經過相對低矮的前廊,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使自己的眼睛適應教堂內部的昏暗。日常生活的喧鬧聲被隔在門外,建築內最初被奇異地消音了。當他們從這種迷幻的效果中恢復過來,他們會看到一瞥微弱的光線,指引他們進入巨大洞穴般的教堂。這一過渡微妙而深刻,強調了進入教堂的重大意義。
沙特爾大教堂重建的中堂,是成熟期或盛期哥特式建築的首件傑作。沙特爾聖母堂的設計師們去除了樓廊,在牆壁上採用了三層立面結構。附於墩柱的壁柱強調著垂直線條的延伸感,如同一張輕柔的網,舒展於纖細的拱肋之上。
沙特爾大教堂的扶壁也只見於建築外部。在側堂之上,這些墩柱轉變為飛扶壁(flying buttress),這是向上延伸至高側窗之間臨界點的拱橋,也是為了抵擋大風對尖屋頂的巨大壓力。這種加固拱頂的方法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特徵,開始一定是出於功能上的考慮。飛扶壁也是構成建築美學與表現特色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彩色玻璃窗畫
在所有重要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中,只有沙特爾大教堂仍保留了180多面原有的彩色玻璃窗。窗戶的通光量遠少於人們的預期,主要功能是濾光,從而改變日光的性質。珠寶般的光線從高側窗射入,賦予它詩意和象徵的涵義。光線的靈動消解了教堂的物質體量感,由此拉近了世俗與天國之間的距離。這種「超自然的光線」成就了作為哥特式藝術精神核心的高度神秘的體驗。
沙特爾大教堂庄嚴的《華窗聖母》彷彿毫無重量,輕輕地漂浮在模糊的空間之中。這面窗戶是西立面唯一倖免於1194年大火的窗戶,由幾百個彩色玻璃小片用鉛條連綴在一起。
耳堂及其雕刻沙特爾大教堂兩端耳堂各有三座深凹入牆體且裝飾鋪陳的大門、五面尖頂窗(lancet,頂端為尖拱的狹長窗戶)以及巨大的玫瑰窗(rose window),後者是立面中央的圓形團花大窗。北耳堂的玫瑰窗玻璃則鑲嵌於網狀結構之中。耳堂玫瑰窗的棱窗格創造出了復雜的裝飾圖案,並且擴大了玻璃相對於窗框和牆面的面積。
北耳堂是為聖母瑪利亞所建。她的形象已經出現在西立面右側大門之上,表現為傳統的聖母形象,端坐於象徵神的智慧的寶座之上。自羅馬式時期以來,教會就一直在積極地推動這種崇拜。眾所周知,聖母學(Mariology)的發展與對神性之愛的再次強調密切相關,作為哥特時期日漸普及的人性論的一部分,為信徒們欣然接受。
約1204年,沙特爾大教堂得到了聖安娜的顱骨,由此聖母崇拜在沙特爾也具有了特別的意義。這件聖物與若干年前倖免於大火的聖母長袍一起,使沙特爾大教堂在所有獻給聖母的教堂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建造於1210年前後的北大門半月楣表現的主題與聖母升天節相關,描述的是聖母升入天堂的場景(包括「聖母安息」、「聖母升天」與「聖母加冕」,與「聖母領報」一起,都是表現聖母生平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將聖母等同於被稱為基督的新婦和天堂的入口的教會,此外聖母還擔有其傳統的神聖調解人的角色。她不僅是基督的伴侶,而且還成為基督的天後。
亞眠大教堂
1218年,一場大火將原有的大教堂燒毀,兩年之後,亞眠大教堂在原址上開始重建。
中堂的驚人高度是亞眠大教堂在建築技術與美學上所取得的最主要成就。通過對早期哥特式風格的巴黎聖母院、盛期哥特式風格的沙特爾大教堂與亞眠大教堂這三者的中堂立面加以比較,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國哥特式大教堂建築發展相對較快且其垂直性不斷加強。亞眠大教堂中堂連拱廊十分高大,在周圍牆面整體高度的比例下,產生出了一種高聳的效果。
蘭斯大教堂
蘭斯大教堂是法國國王的加冕地,而巴黎是王宮所在地,它們之間關系緊密。兩座教堂具有許多共同特徵,例如寬闊的耳堂都只是略微突出於教堂主體,但它們的整體面貌建造得極其不同。
蘭斯大教堂西立面的大門並非像巴黎聖母院那樣凹入牆體,而是突出於牆外,入口上方的半月楣也為窗戶所取代。除玫瑰窗之外,每一細部較之以往都更高更瘦。為數眾多的小尖塔(pinnacle,加在墩柱、扶壁及其他建築部件頂端的尖頭部分)加強了無窮盡的向上運動趨勢。此處的雕刻裝飾前所未有的奢華,它們不再僅僅設在確定區域之內,而是擴展到眾多新位置,不僅包括建築的西立面,而且還涵蓋了它的兩側。教堂外部整體開始看起來儼然一座供雕像棲息的鴿舍。
西大門雕刻
蘭斯大教堂的某些雕像是哥特式古典主義頂峰時期的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組雕刻是《聖母往見》,它創作於1230至1233年之間,表現的是瑪利亞前往其表姐以利沙伯處告知自己受孕的消息。
在早期哥特式雕刻中,像這樣以描述性場景為主體的側壁雕像本不大可能實現,因為即使是在統一的設計之中,單個人物也是孤立的。現在《聖母往見》組像人物之間表現出了明顯的互動,這表明圓柱退入背景。
女體腹部的水平衣褶突出了她們身體的體量感。瑪利亞與以利沙伯令人立即聯想到古羅馬時期的婦人雕像。其中的兩種風格同時出現在《聖母領報》這組雕刻中,它們明顯不同於《聖母往見》中的古典主義。
這組雕像中的風格差別:天使加百列與聖母原本並非設計為一對,但現在所見的卻是被放置在一起。聖母雕刻於1240至1245年間,人像遵循嚴格的垂直軸線。他們的小圓臉為卷發所襯托、臉上具有明顯的微笑表情、纖細的身形體現出了強烈的S形曲線,衣褶的變化也很豐富,一種所謂的「優雅風格」由此而生,並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傳播到了許多地區,很快就成了哥特式雕刻的標准樣式。
《舊約》組雕《麥基洗德與亞伯拉罕》是上述優雅風格的成熟範例,它雕刻於13世紀中期之後不久,是蘭斯大教堂內部的西牆裝飾。這些雕刻在題材的選擇上可能與大教堂中舉行的王家加冕典禮有關。選擇麥基洗德與亞伯拉罕題材的原因在於,他們都是《舊約》中神聖不可侵犯的國王,這一場景強調了世俗權力得自教會所舉行的宗教儀式。
哥特式雕刻日益增長的寫實主義特色需要某種條件,因為這種風格的雕刻從來都缺乏系統性。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精密現實(realism of particulars),關注具體細節甚於整體結構。其最典型的作品不僅包括13世紀早期與中期具有古典主義傾向的側壁雕像和半月楣,也包括小型雕刻,例如亞眠大教堂西立面四葉形飾邊框內的《月時勞作》和《十二宮》。
法國盛期哥特式大教堂體現出當時人們的努力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這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國家性建築所需的龐大資金由舉國各個地區、各個階層捐獻而來。大教堂表現的是一種宗教狂熱與愛國熱忱的融合。
謝謝閱讀!
⑻ 什麼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雅俗共賞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⑼ 共鳴的高峰和極致表現在哪些方面
共鳴不僅具有藝術鑒賞審美心理的各種特徵,而且也是藝術鑒賞活動的高峰和極致。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刻畫了一個淪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形象,詩人從她演奏的琵琶曲中找到感情寄託,被哀婉的樂曲深深打動,「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宋代歐陽修在《書梅聖俞稿後》中,談到他自己讀梅堯臣的詩時,感到「陶暢酣達,不知手足之將鼓舞也」。據說秦始皇讀到韓非的文章後,禁不住感嘆如能與此人同游,則「死不恨矣」;而漢武帝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後,惋惜地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這些例子充分表明,鑒賞主體與鑒賞對象之間的契合一致能夠達到何等緊密的程度。共鳴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美學問題,其中既有社會的因素,又有心理的因素,既有主觀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觀方面的因素。
⑽ 藝術美的特點有哪些
藝術美的特點:
形象性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根據實際生活的體驗、認識,根據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具體可感而又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藝術情境。形象性是藝術美的首要特徵。
2.典型性
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繪畫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對現實事物的簡單模仿,它們往往是對某一類事物特性的綜合反映,從中反映此類事物的本質。不過,它們採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藝術家塑造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帶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夠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質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批藝術形象,典型形象往往還有著豐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藝術美的根本特徵。
3.主觀性(情感與理想)
同一審美對象,在不同的審美主體那裡因不同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不同審美結果。審美主體對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作品。
4.永久性
藝術本來是在時間中的,它有時代性、歷史性,但恰恰藝術本身有把時間凝凍起來,成為一個永久的現在……
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